蓬溪县2000-2006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93.27 KB
- 文档页数:2
探讨分析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摘要】目的了解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肝发病的主要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描述和分析本县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散发性he 患者76例的相关资料,探讨散发he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
结果本组表明,散发性he好发于老年男性,多见黄疸型, 重型肝炎7例(9.2%),年龄均>70岁。
结论猪或其他与人类密切接触的多种动物均对hev敏感,在he流行环节中不容忽视。
同时免疫功能减低可能加大he发病的几率。
【关键词】肝炎,戊型流行病学研究临床特征中图分类号:r512.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095-02距1989年召开的东京国际会议将戊型肝炎(即hepatitis e,he)及he病毒(即hepatitis e virus, hev) 正式命名已有20年,在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方面的研究有了新进展,现报道本院散发性he 76例患者的相关资料,探讨分析散发he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本县收治的he患者76例,男59例,女17例,年龄41~77岁,平均(65.3±5.5)岁。
诊断标准为2000年09月中华医学会的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制定的he诊断标准,并排除与其他肝病交叉感染者。
1.2 检测指标采用酶联免疫检测法检测抗hev-igm抗体和抗hev-igg抗体,并检测甲肝、乙肝、丙肝病毒的标志物,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rna及丙型肝炎病毒rna,同时检测肝功能指标、铜蓝蛋白、自身抗体及腹部超声、ct等。
2 结果2.1 流行病学特征76例he患者全年散发发病,无季节性,无家庭内部传播现象。
59例患者否认外出就餐和旅游史,其中17例患者不能外出,仅17例确定外出就餐史。
本组全部否认到过疫区或有血液传播史,均存在食用猪肉史,8例患者存在食用猪肝史,4例患者饲养猪。
胶南市1990~2006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目的:了解胶南市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
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胶南市1990~2006年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1990~2006年胶南市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4 38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0.64/10万。
男女性别发病之比为2.06∶1。
发病年龄组以0~9岁发病率最高(44.95/10万),其次为10~60岁年龄组(28.90/10万),65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最低(21.25/10万)。
职业构成中以农民为主,占39.13%;其次为小学生,占24.10%;再次为工人,占10.06%;其他职业占26.71%。
结论:胶南市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以男性农民和小学生为主。
应进一步加强甲肝和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不断提高人群免疫屏障,逐步降低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
标签:肝炎;病毒性;流行病学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肝炎)是胶南市主要传染病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发病强度一直居法定报告传染病之首,其构成主要为甲型肝炎,占49.99%;其次为乙型肝炎,占29.15%,至2006年仍居第2位。
自1994年我市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儿童常规接种的计划免疫程序,并采取对高危成人广泛推广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的防治对策后,发病率持续下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文根据我市1990~2006年的肝炎疫情报告监测资料,分析了胶南市17年来肝炎的流行情况、变迁特征,为今后指导肝炎防治工作的开展,制订肝炎的防治对策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肝炎发病资料来源于胶南市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年报。
1.2 分析方法对胶南市1990~2006年肝炎的疫情资料逐年进行统计汇总,然后对其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2.1 流行趋势17年间肝炎发病率起伏较大,平均年发病率达30.64/10万,其中共出现2次流行高峰。
第一次为1992年,发病率为118.11/10万,然后逐年下降至2000年;第二次高峰为2001年,发病率达23.20/10万,而后至2006年呈逐年下降趋势,流行间隔为10年,见表1。
普陀区2000~2006年乙型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张世宏;王国荣
【期刊名称】《浙江预防医学》
【年(卷),期】2008(020)002
【摘要】为了解舟山市普陀区乙型肝炎(乙肝)流行特征,做好乙肝预防控制工作,有效地降低发病率。
现对普陀区2000~2006年乙肝疫情资料分析如下。
【总页数】2页(P17-18)
【作者】张世宏;王国荣
【作者单位】舟山市普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舟山市普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6+2
【相关文献】
1.余杭区2000~2006年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J], 孟祥杰;鹿凤苓
2.蓬溪县2000~2006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J], 贺新国
3.1994~2006年克拉玛依市乙型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J], 林彬;买热木尼沙;黎美芝;曾克芬;王峰;郭俊;李君梅
4.2000~2006年大石桥市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J], 王莉;查清萍;王双
5.宁南县1990~2006年乙型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J], 李开琴;王文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8-2010年我县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称丙肝)在我县的发展趋势及其流行病学特征,以制定合理防范策略。
方法对我县2008年~2010年丙型病毒性肝炎检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 2008年~2010年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在1.49/10万~4.91/10万之间,年均病发率为3.87/10万,2008年最低,随后上升;我县绝大部分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少数地区发病率较高,但地区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14.977,P>0.05);丙肝发病在20~40岁的青壮年居多,占总病例的57%;男性与女性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别(P>0.05);病例以农民居多,占总病例的53%。
结论我县的丙肝发病率2008年较低,但呈现上升趋势,务必要加强病情控制工作,以切断传播途径的方式为主,逐步建立起综合防范措施。
【关键词】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控制策略丙型病毒性肝炎是我国输血后肝炎的主要原因,是较常见的肝炎疾病。
据我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普通人的坑-HCV阳性率为3.2%。
为对丙肝的流行趋势及其特点作详细了解,现对我县自2008以年来的丙肝疫情进行分析,以制定合理的监控及防范措施。
1 材料与方法1.1 发病资料1.1.1丙肝发病资料来源于通江县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通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年鉴。
人口资料来源于《通江县统计年鉴》1.1.2 研究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1.1.3 统计分析所有资料的统计分析均采用MicrosoftExcel2003软件,并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
2 结果2.1 流行强度与趋势我县2008~2010年共报告68例丙肝,年发病率为3.87/10万。
2008、2009年发病率分别为1.49/10万、4.91/10万,随后呈上升趋势。
2010年的发病率有所改善,为3.69/10万。
据报告显示3年间由于丙肝死亡的有0例,平均死亡率为0。
2004~2012年我国法定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杨丽春【摘要】目的:了解我国近9年法定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及流行特点,科学评价肝炎流行状况,为今后肝炎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Excel2003和Origin7.5软件对2004~2012年我国法定病毒性肝炎传染病病例进行回顾统计和分析.结果:2004~2012年我国共报告法定病毒性肝炎发病数13 501 863例,年均发病率为112.960/10万,死亡数9 225例,年均死亡率为1.007/10万,在5种类型肝炎中,乙肝发病数最多,共11 088 434例,占病毒性肝炎传染病总数的82.125%.其次为丙肝发病数1 097 768例,占8.130%.每年3月和11月发病率较高,死亡率比上一年降低几率较多且幅度较大.结论:乙型肝炎发病数远远高于其它类型,仍是今后病毒性肝炎传染病防治的重点;其次丙肝发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其防治不容忽视.【期刊名称】《内蒙古医学杂志》【年(卷),期】2013(045)005【总页数】5页(P572-576)【关键词】病毒性肝炎;传染病;发病率;流行病学【作者】杨丽春【作者单位】赤峰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内蒙古赤峰0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为了解我国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规律和变化趋势,探讨其规律、流行因素与对策,为今后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和工作建议,现对2004~2012年我国卫生部发布的法定病毒性肝炎传染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2004~2012年我国法定病毒性肝炎传染病疫情资料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网站,人口资料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1.2 统计学分析运用Excel2003软件和Origin7.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病毒性肝炎传染病疫情流行特征进行描述性研究。
2 结果2.1 流行强度2004~2012年我国上报法定病毒性肝炎发病及死亡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某县2000~2005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分析
张晓花;张旭东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生》
【年(卷),期】2007(045)024
【摘要】目的了解某县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情况,掌握其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6年报告的病毒性肝炎病例的一般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0~2005年某县报告病毒性肝炎1369例,年均发病率50.83/10万,乙型肝炎148例,占总发病数的54.61%,发病集中于中青年,男性高于女性,职业以农民、学生为主,8月份发病高于其他月份.结论 2000~2005年某县病毒性肝炎发病率稳中有降,应继续采取以免疫接种,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总页数】2页(P123-124)
【作者】张晓花;张旭东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2003临床本科班;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兰州,73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6
【相关文献】
1.某县2001年至2010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分析 [J], 赵琴
2.某县2000~2004年肺结核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J], 隋洋;姚强
3.某县2000~2005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分析 [J], 张晓花;张旭东
4.某县1990~2000年生产性农药中毒流行病学分析 [J], 张仁忠
5.三亚市2000~2005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分析 [J], 郑家耿;杨海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