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苏格拉底法”

也称“助产术”,是苏格拉底创立的一种师生共同探讨和交流的对话教学方法。苏格拉底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自己得出结论。苏格拉底法包括三个步骤:(1)讽刺即连续的诘问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认识中的错误;(2)归纳下定义,使学生掌握明确的定义;(3)助产术即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苏格拉底法可视为启发式教学法和发现法的萌芽。

2、古代希腊教育中的“四艺”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四种自由艺术”,简称“四艺”。

3、《大教学论》

《大教学论》——夸美纽斯的教育代表作。该书以严谨的结构系统地论述了关于改革经院主义教育,建立资产阶级新教育的主张,首次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是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为近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教育漫话》

《教育漫话》原为洛克与其友人爱德华•葛拉克讨论教育问题的通信,1688年后,为了帮助英国上流社会家庭用“最容易”、“最简捷”的方法培养青年绅士,洛克把信札加以编辑,于1693

年公开发表,成为一本教育专著。

5、《爱弥儿》

1762年,卢梭长篇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问世。卢梭在这部构思20年,撰写3年,精思熟虑的杰作中,对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别是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他对摧残儿童身心的封建主义教育,疾之如仇,无情地揭露了其压抑儿童个性的种种弊端,要求加以根本改造。他提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的构想,描绘了一幅培养新人的蓝图。

6、从做中学

由杜威提出,他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从做中学:“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859 ─1952)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①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形成了“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的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7、教育即生活

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命题,它强调教育离不开生活,教育是为了生活而存在的。

8、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

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重现在的社会生活。

9、教育无目的

杜威认为,学校要培养出适合社会生活需要的人,这是教育的归宿点;教育无目的意在强调: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是一致的,教育目的不能求之于教育过程之外,只能求之于教育过程本身,那也就是说,只能求之于教育活动过程的主体——儿童。

10、《林哈德与葛笃德》

1781—1787年,裴斯塔洛齐发表了他的教育小说《林哈德与葛笃德》1~4卷。这部书描写了贤惠的妇女葛笃德在“善良的”县长支持下依靠改良生产,改革教育,改造社会的故事。它反映了裴斯塔洛齐的社会政治理想。

11、《普通教育学》

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的主要教育著作,全称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赫尔巴特在书中企图以心理学的观点来阐明教育学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教学论方面的问题。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教育的一般目的”。论述了儿童管理的目的和方法。第二部分为“多方面的兴趣”。分别论述了多方面的观念、兴趣的观念、多方面兴趣的对象、教学、教学的进程、教学的结果等。第三部分为“性格的道德力量”。分别论述了性格的意义、道德的概念、道德性格的表现形式、性格形成的自然程序、训练等。

12、《民主主义与教育》

此书为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著,写于1916年,系统论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体系,阐述教育与民主社会、(科学实验方法、进化论和工业改造)的关系,强调教育必须适应社会需要,

提出了“教育无目的”、“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等基本观点。该书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出版,在世界各国有广泛影响。

13、“六艺”

儒家所谓的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六种才艺论述题

1、试比较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与苏格拉底的问答法的异同。

孔子和苏格拉底对话式教育的相同特点

首先,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活的时期,学校里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即教师要针对个别的学生进行教学,问大师教学法实际上是教学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孔子与弟子们之间互相讨论的回答情况,其中记载了学生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达一百多次,通过这一问一答,启发学生思维增进学生的学识。而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常用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回答,如回答错了,他则用暗示性的补充提问来引导,最后使学生得出苏格拉底认为正确的答案。

其次,孔子和苏格拉底的谈话法都强调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思维规律和知识准备, 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原则。教学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再次,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谈话法都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孔子让学生对某个问题积极地进行思考, 不能完全想通的时候给予启发, 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思考已有所得, 但还不十

分明确, 还表达不出来的时候给予开导。苏格拉底在教育学生时, 首先表现自己一无所知, 向学生请教一个问题, 然后顺着学生的思维逻辑一步步地追问; 当学生思维逻辑混乱或者知识不足时, 他并不急于告知答案而是举出一些实例, 引导和启发学生从混乱中理出清晰的思路, 得出正确的结论。

最后,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对话式教育都是在和谐与民主的教学气氛中进行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孔子的教学态度是非常谦和民主的, 经常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话中,他还注意给每一个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即使有的学生与他的言论不和,也不打断学生的发言,不立即对学生下评语,使学生畅所欲言。教学中充满可和谐、融洽、民主的教学气氛。

苏格拉底是一位不受学生学费,他和孔子一样,施教的对象也不分贫富贵贱。年龄长幼。对任何人提出的问题都认真回答,任何人员和他谈话和回答他的问题她都乐于奉陪。而且它的教学是在彻底取得了学生信任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教学态度非常平易近人,不自以为是,不好为人师不强人从己。

孔子与苏格拉底对话式教育的不同点

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影响及他们各自的哲学上认识的差异,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对话式教育也存在明显的不同。

首先,孔子和苏格拉底的谈话法虽然都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 但是两者处理思维矛盾的方法则完全不同。孔子谈话法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由学生自己去思考, 等到学生无法解决时, 教师才去点拨一下。“循循善诱”, 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 豁然开朗。苏格拉底则是通过教师连续不断的提问迫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状态, 从而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 使问题知识漏洞。苏格拉底的对话法实际上很容易走到启发式教学的反面, 即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