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陈子昂《感遇诗》的思想内容

浅谈陈子昂《感遇诗》的思想内容

浅谈陈子昂《感遇诗》的思想内容
浅谈陈子昂《感遇诗》的思想内容

浅谈陈子昂《感遇诗》的思想内容

摘要陈子昂的主要作品是三十八首《感遇诗》,本篇论文主要目的是浅析诗的思想内容。从诗人本身的生平、性格特点及政见入手,深入到每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具体内容来举例浅析。通过对以上知识的了解与研究,能够更好的描述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诗中有一部分现实性很强的边塞诗,突破了以往边塞诗的传统风气,即在诗中歌颂了士兵们爱国精神的同时,又谴责了武后不赏边功。除了边塞诗外还有其他内容的诗歌,思想内容里指出了武则天时期的多种弊病,也塑造了诗人自己的正面形象。且《感遇诗》为唐诗开辟了一条讽喻现实的道路,对封建统治者各种不得民心的措施进行口诛笔伐。

关键词陈子昂《感遇诗》思想内容

前言

作为诗国骄子的陈子昂,其《感遇诗》三十八首可以说是贯穿他一生的作品,陈子昂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和政治才能的人。他希望能够积极入仕,因而《感遇诗》就有他入仕前心志的描写与壮志的表白,也有入仕初的见闻与感受。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更多的是分析《感遇诗》的艺术手法和诗的传承流变,而本文是在借鉴学者们的写作方法的同时寻求更多的素材来证明本文的论点,最后呈现出《感遇诗》大致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陈子昂以自身的实践和理论,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和高亢的激情,谱写出超越前人、影响后人的感遇诗作。

一、作者陈子昂的介绍

(一)出生背景及其生平

陈子昂(公元659-700),字伯玉,仔州射洪县人(今四川射洪县)。出生于庶族地主。年轻时豪放任侠,十八岁时折节读书。二十四岁中进士。二十六岁诣阙上书,拜麟台正字。二十八岁从军,随乔知之北征同罗、仆固。三十一岁迁右卫胄曹参军。三十三岁以继母忧解官返里。三十六岁陷冤狱,

翌年狱解。三十八岁从武攸宜征契丹。四十岁辞官归隐。久视元年(700),因武三思阴嘱县令段简罗织诬陷,再度下狱,忧愤而卒,享年四十二岁。

(二)陈子昂的性格特点及政治主见

陈子昂是诗国的骄子,又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和政治才能的人。他“少好三皇五帝霸王之经,立观丘坟,旁览代史,原其政理,察其兴亡”[1](《谏政理书》;同时,他更密切地关注现实的政治、经济和边防问题。从登上政治舞台的那一天起,他就以饱满的政治热情,不断地上谏疏,上条陈,大胆的陈述自己的政见:

首先,他注意到了当时人民的疾苦。文明四年(684)当他还是布衣的时候,就曾大声疾呼“自河而西,无非赤地;循陇以北,旱逢青草。莫不父兄转徙,妻子流离,委家丧业,膏原闰莽。”“白骨纵横,阡陌无主”[1](《谏灵驾入京书》)。因此,他坚决反对把高宗的灵驾迁回长安,以免劳民伤财,危及唐帝国的统治。垂拱三年(687)他又在[1]《谏雅州讨生羌书》中指出:“当今山东饥,关陇弊,历岁枯旱,人有流亡。”直至归隐前夕,又提出一个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当时蜀中逃亡的农民多,一部分揭竿而起。陈子昂认为:农民之所以逃亡和造反,“实缘官人贪暴,不奉国法,典吏游客,因此侵渔,剥夺既深,人不堪命。百姓失业,因此逃亡;凶险之徒,聚为劫财。”这些情况,雄辩的说明:随着“贞官之至”的结束和“贞观老臣”相机退出历史舞台,曾一度有所缓和的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在武则天时期,又逐渐尖锐起来,并在不断地激化。陈子昂从维护地主阶级的长远统治出发,看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对水深火热中的农民表现了一定的同情,并认识到了“官逼民亡,官逼民反”的道理。这是比同时代的封建政治家高明的地方。

第二,痛斥酷吏,极谏淫行。武则天为了夺取帝位,巩固自己的统治,残酷的镇压一切反对她的集团和个人。她“疑天下人多图己”,“欲大诛杀以威之”[2](《通鉴》卷二百三),故盛开告密大门,宠幸毫无人性的官吏,使用骇人听闻的酷刑,大搞特务统治,冤狱遍于中国。在这种血腥的恐怖统治下,陈子昂显示了他的胆略和远识。用他的话来说,即“上观三代夏、殷、周兴亡,下逮秦、汉,魏、晋理乱,莫不皆以毒刑致败坏也。”因此,他反

对告密罗织,反对大兴冤狱,并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酷吏门的罪恶用心和丑恶面目。

第三,主张加强边防,同时又反对黩武。武则天时期,民族矛盾也十分尖锐。突厥、吐蕃频年入寇,破坏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陈子昂曾两度入军考察情况,提出远见卓识的建议。另一方面,他又反对穷兵黩武,如西域四镇,对屏障西北边疆和保证东西交通的畅通,都是很重要的,而他却在《谏雅州讨生羌书》中,对放弃四镇大唱赞歌,这显然是错误的。

第四,主张任贤,改革吏治。他反复强调“贤不可疑”,指出武则天“外有信贤之名,而内有疑贤之心”,这戳痛了武氏的痛处。

总之,陈子昂的政治主张是:一方面任用贤才,改革吏治,安定民生,实际上是企图缓和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另一方面,既加强边防,又反对黩武,以防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二、浅析陈子昂《感遇诗》的内容

(一)“感遇”一词的注释

关于诗题“感遇”的解释,最早见于元代杨士弘编的[3]《唐音》。他注释道:“感遇云者,谓有感而寓于言,以摅其意也。”又有一节说;“感之于心,遇之于目,情发于中,而寄于言也。”前一个注释往往使人误会,以为“寓于言”是注释“遇”字的,清初吴昌祺在[4]《删订唐诗解》中注释云:“感遇者,感于所遇也。”沈德潜在[5]《唐诗别裁》中注释云:“感于心,困于遇,犹庄子之寓言也。与感知遇意自别。”此外或者还有不同的解释,手头书不多,未能尽检。我认为吴昌祺的注释最简单明白。“遇”字的涵义很广,凡是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从书中读到的,都是“所遇”,因为有所遇,而有所感,就拉杂作了三十八首诗,总题目《感遇》。它们和阮籍的《咏怀》并没有区别,所以诗僧皎然指出陈子昂的《感遇》原出于阮籍《咏怀》。

(二)《感遇诗》所涉及的内容及分类

陈子昂的三十八首感遇诗,虽然大部分是他后期,即归田前后的作品,但这里有他入仕前心志的描写与壮志的表白,也有他入仕初的见闻与感受。因而可以说《感遇诗》是贯穿陈子昂一生的作品。它所涉及的内容、反映的范

围是异常广泛的:有古代君主贤士,亦有当今的皇帝权臣;有朝廷将相命官,

亦有社会上的利禄小人;有朝野上下纷纭政事,亦有荒漠边塞的苦争死斗;有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议论,亦有作者内心世界的表白、剖析。这里有对最高统治者的指责,亦有对时政的鞭笞;有对奸佞弄权枉法的揭露,亦有对百姓痛苦呻吟的描绘;有为世道不平的呼叫,亦有为自己不幸的愤懑,等等。

《感遇诗》三十八首,全是五言古诗体,有四韵的,有六韵的,有八韵的,字数不等。它们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类:(一)引述古代历史事实,借古讽今。这一类诗可以说是继承了左思的八首《咏史》。(二)主题并不涉及历史事实,只是抒写自己的感慨。这一类诗可以说是继承了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和庾信的二十七首《咏怀》。(三)既不涉及历史事实,又不明显地表达自己的感慨,而字里行间,好象反映着某一些时事。这一类诗可以说是继承着陶渊明的《饮酒》和《拟古》,我们把它们称为“感事”。但这三类也不是泾渭分明的,咏史和感事,有时混同;咏怀诗也有时引用一些历史事实来作比喻。

(三)举例浅析边塞诗和其它诗的思想内容

1、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感遇诗》中所表达的内容是很广泛的,以下是具体对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进行浅析: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现实性很强的边塞诗的思想内容。第一是对爱国将士的同情:例如第三十七首“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籍籍天骄子,猖狂已复来。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这是他从征塞北时的作品,诗中对将帅无能,使边民不断遭受胡人侵害的现实,深表愤慨,表现出了对将士们的同情。在从征幽州时所写的第三十四首“朔风吹海树”一篇中,既热烈歌颂士兵们的爱国精神,也对边塞将士的爱国热情遭到压抑表示了深刻的同情。

第二是揭发武后穷兵黩武的举动:第二十九首“丁亥岁云暮”一篇更明白地揭发了武后开蜀山取道袭击吐蕃的穷兵黩武的举动。这些内容都初步突破了泛拟古题的边塞诗传统风气。特别是第三首《苍苍丁零塞》这首诗“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但见沙场死①,谁怜塞上孤。”主要是说在

那里,可见者只有高耸的亭堠(碉堡),阵亡战士的枯骨。黄沙从南方大漠中吹来,太阳向西方沉落。中国曾以三十万战士对付匈奴,至今只见到沙场上累累尸骸,而没有人怜惜这些塞上孤军。深刻谴责武后不赏边功,使浴血奋战的战士终生饮恨。

总之边塞诗的思想内容里既强烈反对武后出击无罪的兄弟民族,又抨击武后不修边备,不用名将,有穷兵黩武的举动,因而不能制止好战的游牧民族的侵扰表达出对将士的同情等,后来这些成为唐代边塞诗的基本主题,陈子昂已开其先声。而且,诗人总是把统治者的失策和人民的苦难直接联系在一起,因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性。“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赛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这些不朽的名句,和李白的“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古风》第十四)、高适的“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杜甫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兵车行》),皆异曲同工,先后辉映。

2、除边塞诗其他类型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其次《感遇诗》其他类型诗主要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他抨击了武则天时期的多种弊病。如第十九首《圣人不利己》,痛斥武氏肆意挥霍民脂民膏,大肆建造宏伟精丽的庙宇佛像,所以愚弄社会,麻醉人民;第九首《圣人秘元命》揭露了欺诈,讥讽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其矛头,亦直指武则天;第二十六首《荒哉穆天子》、第二十七首《朝发宜都渚》、第二十八首《昔日章华宴》,皆借古讽今,谴责武则天和诸武集团纵情享乐,荒淫无度;第十二首《呦呦南山鹿》、第二十一首《蜻岭游天地》鞭笞武则天大兴冤狱,厉行恐怖统治;第二十四首《擎瓶者谁子》刺当时宰相智小谋大,力微任重,虽烜赫一时,然祸不旋踵;第十首《深居观群动》等活画出世人蝇营狗苟,尔虞我诈的丑态。他对武后内政方面的弊端也有所讽刺。在“圣人不利己”一诗里,他指责了武后雕制佛像、建造佛寺,浪费人力物力的佞佛行为。在“贵人难得意”一诗里,他更勇敢地讽刺了武后对待臣下时而信任、时而杀戮的作风。从这些现实性很强的诗篇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他的政治抱负和他的诗歌革新主张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他的那些感怀身世的诗,也写得很动人:“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这里,美好理想无法实现的深沉的苦闷,借楚辞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意境,宛转蕴藉地表现出来。但是,他这种苦闷,在不同的时间境遇之下,又转为愤激慷慨之音。如:“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到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在抨击弊端的同时《感遇诗》里也有一些叹息人生祸福无常,赞美隐逸求仙,发挥佛老玄理的作品,例如“市人矜巧智”、“玄天幽且默”等篇,都有浓厚的佛老消极思想。

第二,《感遇诗》塑造了诗人自己的正面形象。在第十一首中,他以“囊括经世盗,遗身在白云”的鬼谷子自况,豪迈地宣称:“岂图山木树,空与麋鹿群!”他不过诗养晦待时,以期施展经世济世之略。显然,这是诗人出世前的自我写照。在第三十五首中,他高歌:“我本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这慷慨报国、雄姿英发而又带着明显的阶级烙印的形象,代表着诗人从政初期的精神面貌。然而,他逐渐发现:武则天并不是他所期望的“圣人”。他的理想,被黑暗的现实击得粉碎。他痛恨那“逶迤势已久,骨鲠到斯穷”、“馋说相啖食,利害纷疑疑”的浊世,却又深感自己无力回天,因而忧心如醉:“一绳将何系?忧醉不能持。”那腥风血雨的恐怖统治,更使他常有忧生畏祸之思:“云海方荡谲,孤鳞安得宁?”“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他原想效法功成身退的范蠡和鲁连,后来却羡慕永无罗网之灾的青鸟和玄凤:“瑶台有青鸟,远食玉山禾。昆仑有玄凤,岂复虞云罗?”他既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又不能力挽狂澜,只好归隐山林,以葆孤芳。然而,满腔的孤愤,深沉的苦闷,使他决不能停止歌唱,《感遇》其二便是他归隐后的代表作。诗人以幽香的兰、若,象征自己的美德和才华,而“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则寄寓着志业未成、理想幻灭的忧伤。

综上所述,可见陈子昂的《感遇诗》,在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等方面,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上,不仅远远超过了他同时代的诗人,而且也超过了阮籍的《咏怀》。钟惺说:“其韵度虽与阮籍《咏怀》稍相近,身分铢两,实远过之。俗人眼耳贱近贵远,不信也。”可谓知言。

(四)陈子昂的《感遇诗》对阮籍《咏怀诗》思想内容的继承与革新

陈子昂对阮籍《咏怀诗》思想内容继承与革新的这种觉醒实质上是人的价值的重新评价。人们不再以外在的标准来衡量人生,不再以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对他人的意义来衡量自己的价值,而是以自己的生命本身作为唯一的标准。全身远害、全性保真是《咏怀诗》中反复咏叹的主调。而陈子昂的《感遇诗》可以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映衬出了当时广阔的社会图景:朝

廷中,竞相私利,狼狈为奸,漆黑一团;社会上,相互倾轧,尔虞我诈,人

人自危;而劳动者男子多暴骨沙场,女子多老死宫中,无人怜恤。不愿同流

合污的阮籍和陈子昂在各自所处的时代里都是孤独的。阮籍更多的是为生命无常而哀叹,而陈子昂的慨叹和呼喊是一种出自社会责任感的呼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狭隘自我的超越,正是《感遇诗》高于《咏怀诗》的地方。另一方面,《感遇诗》从根本上摆脱了《咏怀诗》中那种消沉无奈的情绪,这一点可以说是革新之处,更多表现的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注,对自己济世理想的热望,对黑暗腐败的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的境遇的不平,对生不逢时的命运的感叹。

这种继承与革新在《感遇诗》里突出表现在与当时政权的复杂关系:陈子昂与武则天政权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对陈子昂政治品格的评价,故自古以来就受到学者的关注。本世纪以来,讨论这一问题的论文和著作也不少。曾毅[6]《中国文学史》认为,“(子昂)为神凤颂、明堂议,贡谀牝朝,诚

所谓荐圭璧于房闼,以脂泽污漫之者也。”王运熙[7]《陈子昂和他的作品》则认为,“我们认为重要的问题不在于子昂忠于那一姓,而在于他在那段时期发表了怎么样的一些政治主张,在于这些主张是否符合于整个国家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游国恩等编著的[8]《中国文学史》则认为,“他一方面支

持武后的政治改革,另一方面对武后的不合理的弊政也屡次提出尖锐的指责。”但因陈子昂历次上书所阐明的政治主张与武则天的统治需要背道而驰,所以他必然得不到武则天的赏识。对武氏称帝,他在舆论上予以赞美,固然是由于他在政治上的依赖性和软弱性,另一方面,他对女性称帝问题的却不像正统文人那么大惊小怪。这还是因为陈子昂考虑的角度主要是国家和百姓,而不是哪个掌权的问题。”所以《感遇诗》里那种时而昂扬奋发,时而峻切悲愤感情流露,让人感觉他更多的接近屈原,而不是佯狂放达、消极避世的

阮籍。

注释:

①沙场死,即沙场尸。这个“死”字是名词。死,屍、尸,三字通用。

参考文献:

[1]、参见陈子昂所撰《谏政理书》、《谏灵驾入京书》、《谏雅州讨生羌书》等作品。来自《陈子昂诗注》彭庆生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通鉴》司马光中华书局1957年版卷二百三

[3]、《唐音》杨士宏广西师大出版社第七版第43页

[4]、《删订唐诗解》吴昌祺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二册第107页

[5]、《唐诗别裁》沈德潜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年版第203页

[6]、《中国文学史》曾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版第261页

[7]、《陈子昂和他的作品》王运熙《天府新论》1986年第二期第2-3页

[8]、《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2版第39页

陈子昂

古代文学史 陈子昂诗歌革新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唐诗发展有何影响?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唐代初期诗歌,沿袭六朝余习,风格绮靡纤弱,陈子昂挺身而出,力图扭转这种倾向。陈子昂的思想相当复杂,他糅合了儒、道、墨、纵横、阴阳各家于一身。随着境遇的改变,适时地调整,熟练地在各家思想之间纵横穿梭飞翔。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纵横家给了他飞翔之力,道家给了他飞翔之术,儒家给了他顾尘之累,佛家又给了他终归人世而又能妙赏自然之趣......”在如此多的思想影响之外,透浸于骨子里的侠义之气贯穿其里。他在侠与隐中蕴藏着对现实社会政治参与的欲望,与一般的侠义有别,故而能超越流辈,终成大器。 他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倡导者。陈子昂对齐梁文风提出了两点批评:一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二是“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前者是说齐梁文学只讲究华丽的辞藻,而缺少深微的情志寄托,缺少诗人真实情感的抒发。后者是说晋宋之后的诗歌缺少汉魏诗歌有充实内容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缺少那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风骨强劲的作品。这两点批评,概括了六朝,特别是齐梁诗的弊端,击中了要害。 在批评齐梁诗歌时,陈子昂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诗歌创作主张:一是“兴寄”说,二是“风骨”说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与诗歌创作探析.他论诗主张“兴寄”、“风骨”。所谓“风骨”是指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艺术美的本质特征。“兴寄”要求言志充实深沉。“风骨”与“兴寄”的提出,既扫荡了初唐形式主义诗风,也为唐代诗歌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当时无疑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我们来看看陈子昂所追求的「风骨」的含义。从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对东方虬〈咏孤桐篇〉的评价来看,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他所追求的「风骨」的含义。他说, 一昨於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於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兴寄广大的容量、博大的胸襟、远大的抱负,交织成陈子昂式的风骨,而风骨产生的根源,则是兴寄。前人对「兴寄」和「风雅」的理解基本上是一致的。「兴」,是兴发感情。「寄」,是寄托。「兴寄」,就是有感而作,作而有所寄托。「兴寄」与传统的「比兴说」和「言志说」有密切的联系,但也有新的发展。比兴,一般都认为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陈子昂提出的「兴寄说」,则既包含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也包含寄托讽喻之义,「兴」是为寄托服务的。这样他就把作为艺术表现手法的比兴,发展为对诗歌的表达方式与思想内容的整体要求。 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陈子昂较早地在创作中体认到这一点,并有十分明确的理论表述。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说: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在这篇诗序里,陈子昂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这样,复归风雅的目的就不只是美刺比兴,而是要追踪多悲凉慷慨之气的建安风骨,寄托济世的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与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诗风彻底地划清了界限。其次,他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陈子昂主要作品及诗歌特色

陈子昂主要作品及诗歌特色 主要作品 ①《感遇》诗38首; ②《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 ③《登泽州城北楼宴》、《登幽州台歌》; ④《观荆玉篇》、《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度荆门望楚》、《晚次乐乡县》、《送魏大从军》等。 诗歌特色 陈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曾经提出了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在唐诗发展史上,陈子昂这篇短文好像一篇宣言,标志着唐代诗风的革新和转变。我们知道,刘勰、钟嵘反对南朝形式主义诗风,曾经标举过"比兴"、"风骨"的传统。王勃反对龙朔前后的宫廷诗风,也指责他们是"骨气都尽,刚健不闻"。陈子昂继承了他们的主张,一针见血地指出初唐宫廷诗人们所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指出了"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光辉传统作为创作的先驱榜样,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实现诗歌内容的真正革新。态度很坚决,旗帜很鲜明,号召很有力量。"兴寄"和"风骨"都是关系着诗歌生命的首要问题。"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从当时情况来说,只有实现内容的真正革新,才能使诗歌负起时代的使命。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由于"初唐四杰"等诗人的积极努力,新风格的唐诗已经出现,沿袭齐梁的宫廷诗风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不满,诗歌革新的时机更加成熟了。陈子昂的革新主张在这个时候提出,不仅有理论的意义,而且富有实践的意义;不仅抨击了陈腐的诗风,而且还为当时正在萌芽成长的新诗人、新诗风开辟道路。 《晚次乐乡县》是陈子昂由故乡东行入京,在襄州乐乡县留宿时所写的一首抒发羁旅之情的五律.顾璘曰:"无句法,无字法,天然之妙"。陈子昂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起来反对齐梁诗风的统治,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陈子昂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他既好纵横任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

陈子昂简介

陈子昂简介 参考资料一: 陈子昂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朝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受武三思所害,陈子昂冤死狱中。其存古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代表作品: 《登幽州台歌》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其古诗全文如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感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其古诗全文如下: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燕昭王》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其诗文如下: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春夜别友人》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其诗文如下: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译文】 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应对精美丰盛的席宴。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宴席一向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走在这悠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会。

参考资料二: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 硕果真累累 唐代初期诗歌,沿袭六朝余习,风格绮靡纤弱,陈子昂挺身而出,力图扭转这种倾向。陈子昂的诗歌,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资料,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陈子昂死后,其友人卢藏用为之编次遗文10卷。今存《陈伯玉文集》是经后人重编的。刻本中以明弘治间杨澄校刻杨春本《陈伯玉文集》10卷收辑作品比较多,并附录《新唐书》本传等有关材料。《四部丛刊》本即据此本影印。《世界文库》本,曾据明、清各本作过若干校订。今人徐鹏校点《陈子昂集》,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校以《全唐诗》、《全唐文》、《文苑英华》等书,补入诗文10余篇,成为较完备的本子,后附今人罗庸《陈子昂年谱》。今人彭庆生有《陈子昂诗注》。后附其所编《陈子昂年谱》及“诸家评论”。岑仲勉有《陈子昂及其文集之事迹》一文(载《辅仁学志》第14卷第一、二合期)。 有诗文《庆云章》、《感遇诗三十八首》、《观荆玉篇》、《鸳鸯篇》、《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阙知之》、《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赠赵六贞固二首》、《答韩使同在边》、《征东至淇门答宋十一参军之问》、《答洛

陈子昂的诗

陈子昂的诗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陈子昂的诗 1、《登蓟丘楼送贾兵曹入都》 东山宿昔意,北征非我心。 孤负平生愿,感涕下沾襟。 2、《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白帝城怀古》 日落沧江晚,停桡问土风。 城临巴子国,台没汉王宫。 4、《彩树歌》 嘉锦筵珍树兮,错众彩之氛氲。 状瑶台之微月,点巫山之朝云。 5、《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 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静。 禅居感物变,独坐开轩屏。 6、《酬田逸人游岩见寻不遇题隐居里壁》 游人献书去,薄暮返灵台。

传道寻仙友,青囊卖卜来。 7、《初入峡苦风寄故乡亲友》 故乡今日友,欢会坐应同。 宁知巴峡路,辛苦石尤风。 8、《春晦饯陶七于江南同用风字》黄鹤烟云去,青江琴酒同。 离帆方楚越,沟水复西东。 芙蓉生夏浦,杨柳送春风。 明日相思处,应对菊花丛。 9、《春夜别友人》 银烛吐清烟,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悬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10、《答洛阳主人》 平生白云志,早爱赤松游。 事亲恨未立,从宦此中州。11、《度荆门望楚》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12、《夏日游晖上人房》 山水开精舍,琴歌列梵筵。

人疑白楼赏,地似竹林禅。 13、《岘山怀古》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犹悲坠泪碣,尚想卧龙图。 14、《宴胡楚真禁所》 人生固有命,天道信无言。 青绳一相点,白璧遂成冤。 15、《燕昭王》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16、《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着作》 古壁仙人画,丹青尚有文。 独舞纷如雪,孤飞暖似雪。 17、《月夜有怀》 美人挟赵瑟,微月在西轩。 寂寞夜何久,殷勤玉指繁。 18、《落第西还别刘祭酒高明府》 别馆分周国。归骖入汉京。 地连函谷塞。川接广阳城。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诗歌鉴赏基本方法——依据起承转合基本结构理解

诗歌鉴赏基本方法——依据起承转合基本结构理解 周焕伟 格律诗(包括绝句、律诗)的鉴赏,最有效的基本方法就是依据起承转合基本结构理解其思想内容。有此基础其他问题即使不能说迎刃而解,也就好办多了.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首联,为“起”即领起。所谓领起说完整了就是领起一个话题。此诗首联领起的话题是:登金陵凤凰台所见所感——“凤去台空江自流”一句表现了所见客观景物也表现了主观感受,所以说是“所见所感”。 颔联,为“承”即承接。所谓承接就是承接前一话题,从另一个方面或角度继续首联领起的话题。两联内容一比较就可以看出,首联是从宏观层面表现所见所感,颔联是从微观层面表现所见所感。 这两联相互配合构成一个复合层次。这个复合层次表达的字面意思是,登上金陵凤凰台,不见那美丽的凤凰,只见到空空的楼台和寂寞流逝的长江,还有那掩埋着当年吴宫花草的荒僻小路,掩埋着晋代英雄豪杰的古墓。其语境意义是,感慨时光易逝,人生易老。 一般来说这个复合层次的功能是作为全诗的铺垫——它不表现这首诗的中心主旨,而只是为表现中心主旨做铺垫。 诗歌的后半部分是表现中心主旨的主体。 颈联一般与尾联配合构成一个复合层次;颈联为铺垫,而尾联为这个复合层次的主体,在首联与颔联构成的复合层次的铺垫作用下,共同表现诗歌的中心主旨。颈联,为“转”,即改变话题。此诗的颈联不再表现登金陵凤凰台的所见所感,而改为表现金陵胜景。——这与前面的所见所感已大不相同。作者看到金陵的壮丽山河,自然而然地产生建功立业的思想。——我们的这个理解来自何处?来自对李白生平的了解,来自对此诗的第一个复合层次的理解,也来自对第二个复合层次的理解;当然,最重要的是把各联紧密结合起来理解。 尾联,为“合”,即结束全文(诗)。一般地说,往往不是只靠这一句或这一联产生这个作用,而是靠它与颈联共同构成的复合层次来结束全文(诗),表现出全文(诗)的中心主旨。这首诗的尾联结合自己的遭遇,抒发了自己因为皇上听信小人谗言,使得自己壮志难伸的郁闷情绪。 然而,有出题人不认识起承转合的规律在理解诗歌思想内容方面的作用,竟然出了下面这样一道题: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这种情形真是叫人无语! 关于诗文的起承转合 一、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律诗是以“联”、绝句和词是以“句”、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如果我们在引领学生鉴赏古典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入手,通过对缜密的结构的梳理,就能实现对作品意旨“透过一层”的领悟。 起承转合,是我国古体诗传统的章法之一。它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意的分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注重表达的逻辑顺序。起笔是起事,自然描述,或交代事情的起因、时间、

唐诗

第二部分唐诗 第一章初唐诗坛 一、初唐诗坛 1、贞观时期(627至649) “各去所短,合其两长。”——魏征 贵于清绮:南朝诗风偏重于诗的声辞之风,宜于歌咏是其所长,缘情绮靡而流于轻艳纤弱是其所短。 重乎气质:北朝诗风具有真挚朴厚的情感力量和气势,贞刚壮大是其所长,而表现形式的简古质朴或理胜其辞则是一种缺憾。 如何利用南朝文学的声辞之美来表现新朝的恢弘气象和刚健开朗的情思,是南北诗风融合的关键。 初唐的诗歌创作主要是以唐太宗以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的。贞观诗风的新变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太宗、杨师道、李百药 贞观、龙朔之间,出现了一位重要的诗人上官仪(608到664),其诗风被称为上官体。上官仪有意摆脱从类书中拾掇辞藻的旧习,注重对景物的细致观察,从而形成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的诗作,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成为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 上官仪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歌题材还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 王绩(589至644)的诗歌创作,创造了一种宁静淡泊而又朴厚疏野的诗歌境界。但这种隐逸诗风为易代之所共有,不构成唐诗发展的一个环节。——《野望》 宫廷诗人大多功成名就,志得意满,生活接触面比较狭窄,诗歌的变革只能由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一般士人来承担。 初唐四杰——王勃(650至676)、杨炯(650至694)、卢照邻(634至683)、骆宾王(623至684)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激情和幻想,郁积了不甘屈居人下的雄杰之气。四杰的创作活动集中在高宗武后时期,有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卢骆善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 七言歌行是在七古与骈赋相互渗透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在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南朝乐府和近体诗的一些影响。以五七言为主而夹杂少量三言,具有流动感,而骈赋中的蝉联句式又使全篇气势一振,是一种适于表现刚健骨气的抒情载体。 五言律诗在宫廷诗人手中多用于唱和咏物,到了王杨时代,创作由宫廷台阁转向关山塞漠。

浅谈陈子昂诗歌风骨

浅谈陈子昂诗歌风骨 摘要: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与创作影响了有唐一代。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代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风骨”的提倡,给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是诗歌终于摆脱了齐梁诗风的影响,走上以“风骨”为核心的南北文学的正确道路。高棅说:“子昂......继往开来,中流砥柱,上遏贞观之微波,下绝开元之正派。”(《唐诗品汇。五言古诗叙目》)自陈子昂后,诗风雄健,为盛唐气象的形成拉开了序幕。 关键字:陈子昂、诗歌理论、风骨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出身富豪之家,豪家弟子任侠使气的性格与政治热情贯穿了他的一生。“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后杜门谢客,研读经史。年青时向往仗义勇为抱打不平的侠义之气,而且为人能申张正义,常常义气用事。后来自己闭门谢客,交了很多朋友,在家研读经史。二十四岁中进士,授鳞台正字,三十五岁擢为右拾遗。陈子昂不光是诗人,而且是位政论家,很有政治见解,而且在政治生活中敢于直言,敢于犯上直谏,很有勇气。他曾多次上书,指陈时弊,言多直切;曾两次从军出塞,但始终不得施展才能。三十八岁随武攸宜东征契丹,因前锋大败,请为前驱,因言事而被降职,愤而解职还乡,最后死于冤狱,年仅42岁。著有《陈伯玉集》。 作为在武后时期才登上诗坛而崭露头角的诗人,陈子昂与沈、宋等人同属于受重视的新晋庶族士人,有着相同的被起用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然而,当馆阁诗人醉心于应制咏物、寻求诗律的新变时,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却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这使他的诗呈现出与当时朝中流行的馆阁体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 一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集中体现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有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篇。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时为圣历元年(公元698年) ,陈子昂四十岁,已从建安军幕凯旋而归,居东都,守右拾遗。这时他的主要人生经历与文学创作均已完成,思想正处于成熟期。这段短文蕴意深厚,代表了陈子昂对从建安到初唐文学的深刻认识,反映了他独到的文学思想。反对“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风雅兴寄”。 其一,陈子昂第一个提出“汉魏风骨”这一重要概念的人。此前,“风骨”、“风力”、“骨气”之类的概念被用于品评人物和文学作品,但直接将时间概念“汉魏”与“风骨”连称以专指, 尚属首次。“汉魏风骨”与后来盛称的“建安风骨”非常接近。建安是汉魏之交的汉献帝年号,指公元一世纪末、二世纪初的特定历史时段,以人才、文学之盛而著称。建安文学是汉魏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三曹”、“七子”共同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后来的正始名士嵇康、阮籍,继承了建安之风,陈子昂在说《咏孤桐篇》的妙处时,归结于“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汉魏风骨”与“建安风骨”基本上可以等同。陈子昂之所以不用“建安风骨”,原因大约有二:一,为了与下文“晋宋”相对应,称“汉魏”更合乎习惯,而且,“汉魏”在此含有时间分水岭之意,即止于汉魏,与后来之晋宋判然有别。因两种文风差异非常明显,甚至相反相对,“汉魏”更利于表达文意。二,在陈子昂的时代,建安不仅可指献帝年号及那段历史年代,还可指地名建安郡,以及陈子昂刚随之东征而归的建安郡王武攸宜。因“建安”容易产生歧义,故而不用。 其二,“汉魏风骨”之提出,是针对齐梁文风的。陈子昂认为,齐梁文学有两大弊端:一是“彩

唐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一、隋唐五代文学发展历程: 1、隋代文学:国祚甚短,成就不高;炀帝尚艺文,推动南北文风合流; 2、初唐文学:宫廷文学发达,近体诗趋于成熟;四杰和陈子昂走上诗坛。 3、盛唐文学:诗歌大放异彩;涌现出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以及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大诗人。 4、中唐文学:讽谕精神再次激发;元白诗派的新乐府运动、韩孟诗派对诗艺的探求、讽谕精神背景下的中唐古文运动;古代小说走向成熟。 5、晚唐文学:时代的没落导致感伤情调弥漫;爱情诗、讽刺诗、咏史诗、咏物诗、讽刺小品大放异彩;词体走向成熟。 6、五代文学:西蜀与南唐——乱世中的两个享乐集团创作大量精美而富于感伤意味的五代词。 二、唐诗繁荣的原因: 1、前代诗歌艺术的积淀; 2、盛唐时代精神的激发; 3、科举取士制度的涵育; 4、诗人自觉的创新意识; 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一.隋代文学: 1、隋代文学总体风貌及其文学史意义 隋朝国祚甚短,总体文学成就不高。苏绰、李谔等曾上书改革文风,倡导平实质朴的文风,排斥华艳文风,然无实效;炀帝平陈后,南方文士入隋,南北文学渐趋合流。 2、隋诗名家举隅 由周入隋的文士多有辞气刚健之作,如卢思道《从军行》(史P19)、杨素《出塞》等;然无法抑制对南方华艳诗风的向慕,如薛道衡《昔昔盐》(史P20)、《人日思归》(选P231),杨广《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二、初唐诗坛: 1.上官体: 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 上官体“猗错婉媚”,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上官仪提出了“六对”、“八对”之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题材内容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上官仪贞观初即参与宫廷应制,其诗以属对工切和写景清丽婉转著称。其诗体物精工,笔法精细,形式精巧,后人概括其诗风为“绮错婉媚”。 2.王绩: 王绩(589-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又号五斗先生、斗酒学士。不乐功名,性嗜酒,孤傲不群。 代表作《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以平淡自然的话语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真切而有一种不施脂粉的朴素美。诗多以田园山水为题材,其中透露出全身远害的避世思想;在闲适情趣的抒写中,往往寓有抑郁不平的感慨。 《东皋子集》《王无功文集》 王绩诗多以田园山水为题材,其中透露出全身远害的避世思想,在闲适情趣的抒写中,往往寓有抑郁不平的感慨。 3.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是当时真正能够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的诗人,他们都属于一般士人中确有文才而自负很高的士人,官小志大,名高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人下的雄杰之气。同时,他们怀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猗靡,提倡刚健骨气,针对争构纤微的上官体的流弊而言。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诗中有壮大的气势,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陈子昂的文学观及其诗文实践

第30卷第5期 2010年10月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J OURNAL O F SHANGR AO NOR MAL UNIVERSITY Vol 30,No 5 Oct 2010 收稿日期:2009-12-21; 修回日期:2010-10-18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 十一五 [2008年]规划项目!中国历代名家文学批评范式研究?(08WX91)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余和生(1955-),男,江西乐平人,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教学与研究。 陈子昂的文学观及其诗文实践 余和生,张红花,祝爱汝 (上饶师范学院,江西上饶334001) 摘 要:初唐之际,陈子昂 文章道弊五百年 的诗文革新论、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的文学风格论、 兴寄都绝,每以咏叹 的文学本质论、 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的文学创作论的文学观及其诗文实践,承继汉魏风骨,开启盛唐气象,为盛唐诗文奠定了基调,唱响了 盛唐之音 的序曲。 关键词:陈子昂;诗文革新;风骨;兴寄;建安风骨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237(2010)05-0086-04DOI:10.3969/j.issn.1004-2237.2010.05.019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家道殷实,少时潜心读书,遍览经史子集,颇有政治抱负。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的重视, 召见金华殿擢为麟台正字 [1],世称陈正字。35岁为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38岁为参军,随武攸宜东征契丹,战前毅然请缨抗击敌寇,可惜毫无将略之才的武攸宜并没有给陈子昂这个报国的机会。他只好站在幽州台下,发思古之幽情: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P46) 不久被武攸宜降为署军曹。40岁辞官归 乡,被武三思指使酷吏县令段简罗织罪名,诬陷入狱,忧愤而死,享年42岁。 陈子昂在初唐季末,高扬诗文革新主张和文学批评大旗,承继汉魏风骨,开启盛唐气象,倡导诗文创作的风雅境界和磅礴气象,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歌天地。卢藏用以挚友的身份,称他 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3](P 1066)。后来又得到李白、杜甫等历朝文人的嘉许,为盛唐诗文奠定了基本格调。他的文学观及其诗文实践,唱响了 盛唐之音 [4](P207)的序曲。 一、 文章道弊五百年 的诗文革新论 陈子昂的诗文革新论,集中体现在他的诗论著作!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思古人常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音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 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 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致,作!修 竹诗?一篇,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5](P119) 这篇序是陈子昂诗歌理论的纲领性文献。在这篇短文中,他开宗明义指出:文章之道的弊病与式微,从西晋至唐初已经有五百年之久了,汉魏时期的风骨传统,晋宋虽然没能流传下来,然而在现存文献中还可以找到证明。陈子昂这一振聋发聩的檄文,实在是唐初诗文革新的第一声春雷,其意义不只是旗帜鲜明地反对齐梁诗风,更重要的是提出了 风骨 、

《岘山怀古》唐.陈子昂.拼音版

岘xi àn 山sh ān 怀hu ái 古ɡǔ 【唐t án ɡ】陈ch én 子z ǐ昂án ɡ 秣m ò马m ǎ临l ín 荒hu ān ɡ甸di àn ,登d ēn ɡ高ɡāo 览l ǎn 旧ji ù都d ōu 。 犹y óu 悲b ēi 堕du ò泪l èi 碣ji é,尚sh àn ɡ想xi ǎn ɡ卧w ò龙l ón ɡ图t ú 。 城ch én ɡ邑y ì遥y áo 分f ēn 楚ch ǔ,山sh ān 川chu ān 半b àn 入r ù吴w ú 。 丘qi ū陵l ín ɡ徒t ú自z ì出ch ū,贤xi án 圣sh èn ɡ几j ǐ凋di āo 枯k ū ! 野y ě树sh ù苍c ān ɡ烟y ān 断du àn ,津j īn 楼l óu 晚w ǎn 气q ì孤ɡū 。 谁shu í知zh ī万w àn 里l ǐ客k è,怀hu ái 古ɡǔ正zh èn ɡ踌ch óu 蹰ch ú 。 【作者简介】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陈子昂与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

友。 【注释】 岘山:又名岘首山,位于湖北襄阳城南九里,以山川形胜和名人古迹著称。 秣马:喂马,放马。临:临近。这里是来到之意。荒甸:郊远。 旧都:指古襄阳城。岘山属襄阳治,名城襄阳当汉水之曲,与樊城隔水相望,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距襄阳县西二十里,为隆中,即卧龙先生草庐对策之地。襄阳故城,即其县治。 堕泪碣;即岘山上的羊祜碑(碑为方形,碣为圆形。这里即指碑)。 卧龙图:指诸葛亮的谋略。应专指《隆中对》。 “城邑”句:战国时襄阳为秦、楚交界之处,故云“城邑遥分楚。” “山川”句:襄阳在汉水之滨,汉水入长江,长汉经楚入吴,以上两句写在岘山所见辽阔境界。 “丘陵”二句:意思是:丘陵空自高出于平原;而圣贤该有多少已经谢世,二无继起者。慨叹自然的变化和人事的代谢。 “野树”二句:是说远处荒野林木,被苍茫的雾气遮断了;渡口的楼台在傍晚的烟霭中孤零零地耸立着。

陈子昂专题论述

陈子昂(字伯玉)(陈拾遗) 卢藏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金元好问《论诗绝句》:“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韩愈《荐士》:“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方回: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不但《感遇诗》三十八首为古体之祖,其律诗亦近体之祖也。 陈绎曾《文荃?诗谱》:陈子昂初变齐梁之弊,以理胜情,以气胜辞。 胡震亨:子昂自以复古反正,于有唐一代诗功为大耳。 吴乔《围炉诗话》:虽有陈子昂复古,其诗伤于重滞。 黄子云《野鸿诗的》:不愧骚雅元勋。 杜甫:“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白居易《初授拾遗》:“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 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 梁肃《补阙李君前集序》:“陈子昂以风雅革浮侈。” 陈子昂的诗歌(郭本补充) 主要内容: 1.陈子昂诗歌的代表作有《感遇》三十八首、《蓟(ji)丘览古》七首和《登幽州台歌》。 在揭露初唐的种种弊端方面,其深度广度,有过于四杰。 2.《蓟(ji )丘览古》七首和《登幽州台歌》均作于随军北征契丹之时。他为国杀敌、立 功边陲的理想落空,失望怅惘之时,等幽州台,吟咏有关的古人古事,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后人指出:“伯玉《蓟丘览古》诸作,郁勃淋漓,不减刘越石。” 3.陈子昂的送别诗如《送魏大从军》、《春夜别友人》、《送客》等五律,也都有“骨气端翔,音情顿 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特色。其五律骨力之遒劲、风格之雄浑,自在沈宋之上。 影响: 1.陈子昂的诗歌,以其深刻充实的内容和质朴刚劲的风格,廓清了六朝余风。“唐初,王 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 初、建安矣”(刘克庄语),所以享有“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厶At圧出W 的赞誉。 2.他的《感遇诗》在以兴寄无端、寓旨遥深的艺术手法反映现实、抒发幽愤方面,与阮籍 的《咏怀》一脉相承,而直接影响了后来张九龄的《感遇》和李白的《古风》。杜甫称“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陈拾遗故宅》),对他的 崇敬仰止,情见乎辞。元、白在《叙诗寄乐天书》、《与元九书》中也分别提到陈子昂的《感遇》诗对他们创作讽喻诗的启发。所以元好问谓:“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3.当然,他的诗歌也有缺陷:“复多变少”(皎然《诗式》),部分诗受玄理诗影响,对齐梁的辞彩一概 摒弃,有枯燥晦涩之嫌。 代表作《感遇》 这组诗共三十八首,“出自阮公《咏怀》朱熹:词旨幽邃,音节豪宕 《诗薮?内编》:尽削浮靡,一振古雅《感遇》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初唐前期,诗坛盛行齐梁绮丽柔靡的诗风,诗歌未完全摆脱六朝的浮华和纤弱,现实性和思想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已透露出新的气息。“初唐四杰”不遗余力地摆脱齐梁形式主 义诗风的影响,虽有成效,去卩未能完全冲破那牢固的藩篱。唯有陈子昂扛起了革新的大旗,明确地提出了他的文学观:提倡“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一味追求形式与技巧、不

论建安文学与陈子昂诗中的名士风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610274166.html, 论建安文学与陈子昂诗中的名士风骨 作者:陈逸鸣 来源:《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 摘要:林庚的《陈子昂与建安风骨》一文指出,当社会发展较好、充满希望时,更容易出现浪漫主义,并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论证,得出陈子昂诗歌和建安风骨属于浪漫主义的结论。本文对此提出了质疑,论证了建安时代的主流是战乱而非发展;建安文学不是平民文学,而是名士文学;陈子昂诗歌与建安文学一样,既关注现实、悲悯苦难,又雅好慷概、高扬理想。本文最后反思、批评了古代文学研究中常见的“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二分法的缺陷。 关键词:陈子昂;建安文学;名士风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 I2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8)02-0054-06 一、《陈子昂与建安风骨》内容概述 林庚的《陈子昂与建安风骨——古代诗歌中的浪漫主义传统》一文原载于《文学评论》1959年第5期,于1987年收入林先生《唐诗综论》一书。《陈子昂与建安风骨》全文分为提出问题的前言和论证观点五个章节。在前言部分林先生发问:“作为盛唐时代前夕的大诗人陈子昂,他在诗歌创作上以及主张上,究竟是属于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呢”[1]5;在之后的五个章节里,林先生力证自己的核心观点:陈子昂诗歌属于浪漫主义。 在前言里,林先生除了提出上述的问题外,还摆出了一个基本观点:当社会发展较好、充满希望时,更容易出现浪漫主义。林先生的原话是:“在全民意志盛旺的情况下是有利于文艺高潮出现的,这自然就更有利于浪漫主义的出现”[1]5;“当所遇见的矛盾较为单纯,可以有希望克服的时候,就容易生产浪漫主义;当所遇到的矛盾纠缠复杂,难以求得解决的时候,就容易产生现实主义”[1]6。随后林先生就在这个前提上开始论证自己的核心观点。在第一章“武则天的时代”里,林先生用“武则天预为唐玄宗选拔了开元名相”等事例,论证了一个观点:陈子昂所处的时代,并非一些人说得那么黑暗,而是“一个全民意志盛旺的前夕,一个上升发展中深具浪漫主义气质的时代”[1]12。在第二章“建安风骨”里,文章先指出陈子昂钦慕的“建安风骨”是指一种“爽朗遒劲的风格”,它符合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高瞻远瞩”、“有理想而不同于流俗”、“具有英雄性格”。然后说建安时代也是一个上升的时代,农民起义带来的“主要的是发展而不是战乱”,这就是建安风骨“雅好慷概”、“梗慨多气”的主要原因。在第三章“陈子昂的诗歌主张”、第四章“陈子昂诗歌中的浪漫主义精神”、第五章“《登幽州台歌》与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作者立足于陈子昂的具体作品——《修竹篇》《感遇诗》《登幽州台歌》等,说明陈子昂诗歌的确颇有浪漫主义的风骨。 如前所述,在《陈子昂与建安风骨》一文的前言与第一、第二章里,林庚是在摆设自己的逻辑链。此逻辑链可归纳如下。在前言道明一个论证的前提,即社会发展较好时更容易出现浪

“风骨”

盛唐气象与盛唐风骨 摘要:严羽在《沧浪诗话》中首次提出“盛唐气象”这个概念。林庚先生指出:“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林先生这里指出了盛唐气象的本质,但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透露出“风骨”是唐诗的重要特征,但“风骨”并不能全面反映盛唐诗歌的总体特征。清人王士祯《师友诗传录》云:“盛唐诗或高,或古,或深,或厚,或长,或雄浑,或飘逸,或悲壮,或凄婉,皆可师法。”而盛唐气象就是这诸多风格凝聚渗透之后所生成的总体风貌。 关键词:盛唐气象;风骨;内涵 (一) “风骨”这一美学范畴的提出及其解说由来已久,无论是六朝时期的书、画美学理论,还是齐梁年间的诗、文理论著作,都曾在各自的艺术领域里以“风骨”来品评或阐释艺术对象。而刘勰的《文心雕龙》更有专篇来论述“风骨”;钟嵘也在他的《诗品》里推赏“建安风力”,认为曹植的作品“骨气奇高”,刘桢则是“真骨凌霜,高风跨俗”。这些论说对盛唐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有深刻影响的。 殷璠曰:“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这是正确的。近人往往认为唐代上承南北朝,其诗歌以溶合北方刚健、南方清丽见长。如梁启超所说:“经过南北朝向百年民族的化学作用,到唐朝算是告一段落。唐朝的文学用温柔敦厚的底子,加入许多慷慨悲歌的新成分。不知不觉便产生出一种异彩来。盛唐各大家为什么能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呢?他们的价值在于能洗却南朝的铅华靡曼,参入伉爽直率,却又不是北朝粗犷的一路。”是不是南北文化的简单相加,魏晋风骨加上六朝靡丽就形成了唐诗,就能形成了盛唐气象呢?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风骨”的概念,从文学批评理论的角度看,为刘勰首创。这一概念既总结了汉魏以来文学的发展的经验,特别是“建安风骨”创造的艺术经验,同时又直接萌发了初唐陈子昂所呼唤的“汉魏风骨”,对后来刚健、爽朗、生动的“盛唐之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心雕龙》中是这样阐释“风骨”的:“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关于“风骨”历来有十几种解释,其中以“风意骨辞”说和“情志事义”说影响深远。 历代学者论及风骨时, 常以“汉魏风骨”或“建安风骨”作为品评诗歌的标准和圭臬。唐诗的风骨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展,它继承了建安文学的“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文心雕龙·时序》) 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而由于唐朝国力的空前强盛, 经济的繁荣, 政治的开明, 使唐代士人对前途充满乐观的理想和信念, 而扬弃了建安风骨中感慨悲凉的因素, 唐诗在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扬弃中形成自己特有的质和风格。同时, 唐诗脱胎于六朝诗歌, 六朝诗歌风格绮靡轻艳, 儿女情多, 风云气少, 所谓“乱世之征, 文章匿而采”(裴

【唐诗三百首】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欣赏

【唐诗三百首】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欣赏 【作品简介】《登幽州台歌》由陈子昂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作者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书法作品来自网络谢谢作者) 【注解】:(1)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2)前:向前看。(3)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指:燕昭王(4)念:想到。(5)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6)怆然:悲伤的样子。怆(chuàng 创)然:凄伤的样子。(7)涕:古时指眼泪,此

指流泪。涕下:流眼泪。【韵译】: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讲解】:这就是陈子昂登《幽洲台歌》的原文。这首诗曾被誉为初唐诗歌之绝唱,是陈子昂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的这四句诗从语言、文字上没什么障碍。大意是,往前看看不到古人,往后瞧瞧不见后来的人。天地宇宙茫茫无垠,遼阔无边,自己孑然一身、无限孤独,禁不住伤感地流下了眼泪。不过这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但这首诗能成为初唐诗坛之绝唱,为历代所传诵,决不是这样简单的意思,而是有着更为深刻、丰富的含义,更为复杂的心情和丰富的余蕴的。那么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这得结合陈子昂的经历、诗歌主张及创作实践加以探究。陈子昂生活于初唐向盛唐过渡的年代,他出生于富豪之家,受家庭影响,“始以豪家子,驰使侠气”(卢藏用:《陈氏别传》)。他年青时向往着那仗义勇为,打抱不平的侠义之气,而且为人能伸张正气,常常义气用事;后来自己闭门谢客,在家研读经史。陈子昂不光是诗人,而且是位政治家,由于他在政治上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敢于直言,敢于犯上直谏,多次上书皇帝指问政事,指陈时弊;因而屡遭排斥打击,曾两次从军出塞。才华不得施展,最后终于被酷吏诬陷死在狱中,时年四十二岁。陈子昂不仅诗歌创作丰富,在诗歌理论上也很有建树。他在初唐诗坛的出现,

陈子昂诗歌理论

陈子昂诗歌理论 行各种版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都说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旗手、倡导者、前驱者,这个总的评价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具体论述陈子昂的诗歌理论时,却只注意一方面, 而忽略了另一方面,很有进一步探讨之必要。 在具体论述陈子昂的理论主张时,各家的提法基本一致,都是根据《与东方左史虬修 竹篇序》指出两点:一是汉魏风骨——恢复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反映现实,创作“志深 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有思想内容的诗篇;二是风雅比兴——恢复《诗经》以来的 现实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对社会民生积极发表意见,进行美刺讽谕,“以义补国”,发 挥诗的社会作用。这些看法无疑是对的。只是也应看到,早在齐梁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里就有《风骨》、《比兴》两篇专论,钟嵘的《诗品》也论及风骨、比兴问题,并都 是用以批评形式主义文风的。在唐初,《文心雕龙》、《诗品》两书已广为流传,影响很大。据卢照邻《南阳公集序》载:“近日刘勰《文心》、钟嵘《诗评》,异议蜂起,高谈 不息。”而且杨炯、卢照邻在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时也都提到了风骨问题。而陈 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和《喜马参军相遇醉酒歌序》里,取用了前人“风骨”、“骨气”、“兴寄”、“比兴”等现成说法,其目的也是用来批判“彩丽竞繁”的颓靡文风,令莫传的“风骨”再传,使绝迹的“兴寄”再续,恢复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 我觉得陈子昂的诗歌理论还有另一方面的内容。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说:“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这 里的“音情顿挫”、“有金石声”都涉及诗的声律问题。日人遍照金刚的《文镜秘府论》 所集材料都是中唐以前各家的著述,其中南卷论文意说:“夫诗格律,须如金石之声。……《天台山赋》能律声,有金石声。”可见这“音情顿挫”、“有金石声”都是从 诗的声律方面提出的要求。陈子昂在《洪崖子鸾鸟诗序》中又说:乔侃读过洪崖子的鸾鸟 诗之后,“乃刻羽剪商,飞毫shàn@⑴牍。扣归昌之律,协朝阳之音,率诸君子属而和之 者十有五。余始末知夫洪崖也,乔子慕义,命余叙之,凡若干首。”尽管这里说的“归昌 之律”、“朝阳之音”还不是唐诗的声律,但可以看出乔侃所和的诗是遵循一定声律的。 对此,陈子昂颇为赞同,并和了若干首,遗憾的是这些诗一首也没流传下来。陈子昂不仅 赞成作诗讲究声律,而且自己也依声律写诗。现存《陈子昂集》里有一首《上元夜效小庾体》,据《唐诗纪事》卷七载:“《上元夜效小庾体诗》,六人,以‘春’字为韵,长孙 正隐为之序。”其序云:“……盖陈良夜之欢,共发乘春之藻,仍为庾体,四韵成章,同 以‘春’为韵。”这“小庾体”即“庾信体”,是讲究声律的。庾信是南北朝时期最后一 个优秀诗人,对唐诗的影响很大,如《秋日》、《秋夜望单飞雁》、《对宴齐使》、《乌 夜啼》等诗,除有些地方失粘外,很象唐人绝句、律诗。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庾子山《燕歌行》开唐初七古,《乌夜啼》开唐七律,其他体为唐五绝、五律、五 排所本者,尤不可胜举。”从序中说的“仍为庾体”看,陈子昂等人效法“小庾体”写成 的诗不止这一首。方回的《瀛奎律髓》卷一说:“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不但《感遇诗》三十八首为古体之祖,其律诗亦近体之祖也。……陈子昂、杜审言、宋之问、沈 quán@⑵期俱同时,而皆精于律诗”。卷二十四又说:“陈子昂才高于沈quán@⑵期、宋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