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一、武后时登上诗坛,属新进庶族士人。
与馆阁诗人不同,陈子昂诗歌表现出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
二、复归风雅—改革诗风的起点,表现:《感遇》38首。
(一)非一时一地作,但基本上作于诗人入仕后,很多首与作者政治活动有关,具强烈政治倾向。
如武后时重用酷吏,开告密之门,其四、其十二讽喻。
(二)从“达则匡救于国”的忠义立场进行创作,杜甫“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三)借《感遇》恢复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使诗歌创作具较强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但易重蹈古诗以比兴手法论理寄慨的构思方式,简单地将抽象思辩附著于感性形象上,以诗言理而缺乏艺术感染力。
(四)表现作者侠肝义胆的述怀言志之作,将匡时济世的人生抱负化为慷慨悲歌的情思,具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
如《感遇》其三十五,这种兴寄方式已突破古诗美刺比兴的传统,直接建安诗人梗慨多气,虽在表现形式上受阮籍《咏怀》诗影响,但没有兴寄无端的苦闷,而蕴藏壮伟情怀,展现出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较“四杰”渴望建功立业的昂扬情调,更显激越、带有壮怀激烈的豪侠之气。
三、随武攸宜征契丹期间钳默下列,登蓟北城楼,写题为《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的组诗,慨叹时光流逝、古人功业已成陈迹,而往时际遇难见于今世,有抱负无法实现的悲愤;同时写下《登幽州台歌》。
四、风雅兴寄中能反映唐诗风骨的—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一)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
复归风雅的目的不只是美刺比兴,而要追踪建安风骨,寄托济世的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与齐梁诗风划清界限;(二)提出“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
“风骨”诗人——陈子昂——论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王亚妮中文0902内容提要:陈子昂为初唐后期才智志向过人的诗人,在诗歌的理论与创作上都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
他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风雅比兴,反对形式主义的齐梁诗风。
他是倡导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影响很大。
关键词:陈子昂文风改革与创新“风骨”“兴寄”“风雅”不足之处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
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21岁时入长安游太学,次年赴洛阳应试,落第西归,在家乡过了一段学仙隐居的生活。
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
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
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
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
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
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
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
终年仅四十二岁。
陈子昂对诗歌的创新与突破首先在于对齐梁文风的批判。
陈子昂在他那篇著名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徵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他提出了两点批评:一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二是“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前者是说齐梁文学只讲究华丽的辞藻,而缺少深微的情志寄托,缺少诗人真实情感的抒发。
后者是说晋宋之后的诗歌缺少汉魏诗歌有充实内容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浅谈陈子昂诗歌风骨摘要: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与创作影响了有唐一代。
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代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风骨”的提倡,给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是诗歌终于摆脱了齐梁诗风的影响,走上以“风骨”为核心的南北文学的正确道路。
高棅说:“子昂......继往开来,中流砥柱,上遏贞观之微波,下绝开元之正派。
”(《唐诗品汇。
五言古诗叙目》)自陈子昂后,诗风雄健,为盛唐气象的形成拉开了序幕。
关键字:陈子昂、诗歌理论、风骨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
出身富豪之家,豪家弟子任侠使气的性格与政治热情贯穿了他的一生。
“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后杜门谢客,研读经史。
年青时向往仗义勇为抱打不平的侠义之气,而且为人能申张正义,常常义气用事。
后来自己闭门谢客,交了很多朋友,在家研读经史。
二十四岁中进士,授鳞台正字,三十五岁擢为右拾遗。
陈子昂不光是诗人,而且是位政论家,很有政治见解,而且在政治生活中敢于直言,敢于犯上直谏,很有勇气。
他曾多次上书,指陈时弊,言多直切;曾两次从军出塞,但始终不得施展才能。
三十八岁随武攸宜东征契丹,因前锋大败,请为前驱,因言事而被降职,愤而解职还乡,最后死于冤狱,年仅42岁。
著有《陈伯玉集》。
作为在武后时期才登上诗坛而崭露头角的诗人,陈子昂与沈、宋等人同属于受重视的新晋庶族士人,有着相同的被起用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
然而,当馆阁诗人醉心于应制咏物、寻求诗律的新变时,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却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这使他的诗呈现出与当时朝中流行的馆阁体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
一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集中体现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简述陈子昂在唐诗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陈子昂在唐诗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他创造性地将乐府诗歌的音乐性与建安诗歌的气骨结合起来,开创了一代诗风,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
他继承、发扬了汉魏风骨,在反对六朝柔靡诗风和齐梁浮艳文风方面功不可没。
陈子昂倡导的汉魏风骨,并非故步自封,而是吸取了汉魏以来正气充溢的诗歌传统。
陈子昂自少有大志,后从军西征,又两次被委以军职,但其理想总未得以实现。
虽然其父战死沙场,兄长陈子昂做过县令等官职,自己也做过中书舍人等朝廷官吏,但无奈报国无门,因此早年多怀壮志而失意。
他虽然向往政治革新,追求理想抱负,但却仕途失意。
故而能独标风骨,立志革新。
在诗歌创作上,其艺术成就很高,既具备唐诗“兴寄”的传统,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诗歌成就的主要表现在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的创作上,他首先将诗歌的兴寄与汉魏风骨的骨气相结合,从而把古体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汉魏风骨在诗坛的出现,给当时的诗坛带来了生机,由此,才使唐代诗歌进入鼎盛时期,也为李白、杜甫等大诗人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子昂提出“兴寄”说,认为诗歌创作应该要有所寄托,写诗时要有真情实感,从而打破了齐梁时期笼罩诗坛的虚华之风。
8。
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 28岁的陈子昂以监察御史身份随军北征契丹,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与将士同甘共苦,受到契丹贵族及将士们的赞誉,因而触怒了皇帝,几乎被杀,幸亏得宰相杨再思力保,才免于一死,却遭到贬斥。
次年秋天,陈子昂回到梓州,写下著名的《感遇》诗32首。
诗中,诗人充分运用了他那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精湛的艺术技巧和大胆的创新精神,以沉郁顿挫的笔调,歌颂社会上受压迫、受剥削的广大人民,高唱着富有战斗精神的诗篇,猛烈抨击了黑暗腐朽的政治现实。
诗歌语言含蓄蕴藉,感情强烈奔放,是一组优秀的政治抒情诗。
10。
次年秋,被降职的陈子昂回到洛阳,仍然一腔爱国热忱,在偃师县以东的一座小山上,他悲愤地写下《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陈子昂与“兴寄”“风骨”说文/肖旭陈子昂是一位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地位十分重要的诗人,他的文艺思想和创作实践,对唐代许多重要诗人都有深刻的影响。
其诗文正是其文学思想的具体实践。
陈子昂在文艺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是他针对六朝文学内容不够充实、不注意整体审美形象塑造的弊端,从正面提出了“兴寄说”和“风骨说”的文学创作主张,这也正是唐代前朝文艺思想发展中的核心思想。
经过陈子昂等人从理论到创作实践的努力,终于廓清了初唐半个多世纪齐梁文风的余波影响,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著称的盛唐诗歌的创作热潮,并影响了后来的意兴论等等。
“兴寄”和“风骨”说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陈子昂全面地表达了他的诗歌理论主张,他提倡“汉魏风骨”、“兴寄”,反对齐梁间那种“采丽竟繁”、“兴寄都绝”的“逶迤颓靡”诗风,希望能再现“正始之音”,“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的作品。
陈子昂在这篇《序》中,提出“兴寄”、“风骨”这样两个鲜明的观点。
兴寄何意?孔子提出“兴”,强调诗歌审美,诗美才能引起感性认识,才能寄托于美的形象里;反之,不能兴寄就不能称其为好诗。
“兴寄”,指文章有深刻的含义。
兴,本指诗歌即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这里兼有“比”的表现手法;寄,指有所寄托。
“兴寄”在这里是针对六朝轻视内容,重视形式而来的。
它主张写诗要有感而发,要有政治寄托。
所以陈子昂“曾暇时观齐梁间诗,采丽竟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
”他认为到了齐梁时,这诗的兴寄也丧失了,而只是堆积词藻,故为此而长叹。
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
他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
这些作品大多是有感于政事所作,有的是抒发抱负,有的是托物言志。
如《感遇》三十五,对入世充满了激情,对功业的渴望十分强烈,要想作一番大事业。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文/肖旭
一.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张:
第一、指出“文章道弊五百年”,诗歌创作存在着形式主义倾向,“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第二、明确提出改革现状的具体要求。
大力提倡“风雅兴寄”,“汉魏风骨”。
第三、提出了自己对新诗歌的艺术形式要求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二.陈子昂诗歌的思想内容:《感遇诗》
①现实性很强的边塞诗,“朝入云中郡”;
②讽刺武后内政弊端的,“圣人不利己”;
③感怀身世的诗,“兰若生春夏”、“本为贵公子”;
④也有叹息人生祸福无常,赞美隐逸求仙的,“市人矜巧智”、“玄天幽且默”;
⑤《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杰出的代表作。
陈子昂诗歌的艺术特点:
陈子昂的诗受建安、正始诗人影响较深;比兴托讽的诗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同时存在。
陈子昂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文学主张和诗歌创作对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子昂的文学主张的核心是“复古”,即回归到古代的文学传统,提倡“汉魏风骨”和“建安风骨”。
他主张去除唐代文学中的浮华和艳丽,回归到古代文学的朴素和自然,提倡以诗歌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和反映社会现实。
陈子昂的文学主张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教育作用,认为文学应该为政治服务,同时也要有益于人民。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实践也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
他的诗歌多以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物为题材,抒发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表达了他对社会的批评和思考。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蕴深厚,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陈子昂对唐代诗文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唐诗的健康发展: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和“建安风骨”,提倡回归到古代文学的传统,这对唐代诗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诗歌创作也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对唐诗的健康、自然、朴素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提高了诗歌的社会地位:陈子昂认为文学应该为政治服务,同时也强调了文学的教育作用。
他的主张提高了诗歌在社会中的地位,使诗歌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对唐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丰富了唐诗的题材和表现手法:陈子昂的诗歌题材广泛,涉及自然景观、历史人物、社会现实等多个方面。
他的诗歌表现手法多样,语言简练、意蕴深厚,意境深远,对唐代诗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陈子昂的文学主张和诗歌创作对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复古主张推动了唐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高了诗歌的社会地位,丰富了唐诗的题材和表现手法。
他的诗歌创作实践也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对唐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质兼备·承前启后——谈诗人陈子昂初唐,当馆阁诗人仍醉心于应制咏物、寻求诗律的新变时,诗人陈子昂提出了“兴寄”与“风骨”的理论主张,并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践行着自己的主张。
他的诗歌文质兼备,振兴了唐代诗风,在诗歌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一、陈子昂的创作理论陈子昂在其早期创作中针对南朝绮丽柔靡的诗风,提出了以兴寄、风骨为中心的文学革新理论,并进行了十分明确的理论表述。
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写道:“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在这篇诗序中,陈子昂提出要将捍卫建安正始的“汉魏风骨”和发扬《诗经》“兴寄”传统,认为诗人创作诗歌应当关注社会现实,寄托济世的功业理想和人生抱负,做到有为而发;并且,他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诗美理想,即要求诗歌具有真实、明朗、饱满的感情和质朴有力的语言。
提倡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文质兼备的文学。
二、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实践陈子昂在其诗歌创作中,无疑在思想内容和文词之美两个方面都践行了自己所提出的创作理论。
其中由于其特殊的生长环境以及人生境遇所给他带来的思想中的豪侠之气与孤独意识让其作品在抒发救世济民的人生抱负的情感底色中多了几分风采与独特之处。
(一)、作品中的豪侠之气唐初豪侠盛行,陈子昂所生长的蜀中地区也多是豪侠的聚居地,并且陈子昂的祖辈据史料记载也有多位游侠,所以陈子昂的思想中常蕴含着有侠肝义胆的侠义之气。
这给其自身的诗歌创作注入了总揽天地的阔大之气和慷慨激昂的情思,以及壮怀激越、拔剑而起的豪侠之气。
这在大体同时期的王、杨、卢、骆“四杰”、张若虚等作家中是独树一帜的。
简述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及其得失。
陈子昂,作为唐代文坛的杰出代表,其诗歌主张与创作特色为当时的文坛带来了新的气息。
在面对初唐“上官体”盛行、诗坛多受齐梁浮艳文风影响的背景下,他勇敢地举起了反对的旗帜,倡导“汉魏风骨,风雅兴寄”,力求诗歌回归质朴刚健、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陈子昂的诗歌主题广泛,涉及人生、社会、自然等多个领域。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同时,他的诗歌中也充满了对人性、人情、友情的抒发,情感真挚,感人肺腑。
在艺术表现上,陈子昂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形象生动。
他善于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哲理思考和情感体验具象化,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陈子昂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思考。
他的诗歌主题和思想的深度,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性的关注,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共鸣和深远的影响力。
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他提倡风骨和兴寄。
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他明确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认为诗歌应当追踪建安风骨的悲凉慷慨之气,而非仅仅局限于美刺比兴的传统。
这一主张不仅为当时诗风的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深度。
陈子昂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他倡导诗歌要反映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起到“兴寄”的作用,即通过诗歌来表达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这种主张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因为许多诗人还停留在狭窄的宫廷生活和个人情感的表达上。
在实践上,陈子昂的诗歌创作确实体现出了其主张。
他的诗歌质朴刚健,内容广泛,不仅涉及个人的情感体验,更深入到社会、历史等各个层面。
例如,《感遇》三十八首就是一组内容深沉、风格古朴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然而,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也有其局限性。
他过于强调诗歌的风骨和兴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070《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陈子昂为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指斥齐梁以来的绮丽诗风,高倡“兴寄”“风骨”,强调诗歌要有壮伟豪侠之气,要能体现时代士人的精神风貌。
《感遇》三十八首是陈子昂的代表作,直接体现了他的诗歌主张,内容或抒写理想抱负、身世遭遇;或针砭时弊、抨击朝廷;或发表对人生、人事的看法等,他活用比兴、妙用叠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恢复了诗歌美刺比兴的风雅传统,开创了唐诗风骨,影响了有唐一代。
[关 键 词] 陈子昂;唐诗风骨;《感遇》诗论陈子昂与唐诗风骨陈丽珍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兴唐代诗风的起点,他的诗歌主张集中体现在他所创作的《感遇》三十八首中。
这组诗践行了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所倡导的“兴寄”“风骨”等诗歌创作理论主张,影响深远,从而奠定了他在唐朝文学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
陈子昂还把他的诗歌主张践行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他的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非一时一地之作,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但自始至终都贯彻了他的诗歌革新主张,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兴寄”“风骨”自齐梁以来,诗歌绮丽婉媚、浮艳雕琢、无病呻吟,汉魏风骨荡漾无存。
陈子昂极力否决齐梁靡丽诗风,要求洗华从朴,强调唯有直接表达才能最真实、最直接地抒发真切的情感,他的诗歌革新主张主要集中体现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解君曰:“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
”仆亦以为知言也。
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篇。
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在这篇序文里,陈子昂首先用“文章道弊,五百年矣”高度总结了当时文坛客观存在的文学现象,并对当时文坛一直风靡的齐梁间“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逶迤颓靡”之遗风表示出十分的痛心、忧虑和怅恨。
探究陈子昂“风骨”说内涵摘要:基于对陈子昂‘‘风骨’’说的了解可以得知,其诗文的理论主张对唐代诗词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创作影响。
他对诗文的风骨追求,以及对诗美理想的向往,对后期唐代诗文的良性发展做出了重要铺垫。
‘‘风骨’’说的全面应用,相当于为唐代诗文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命,与此同时,为齐梁诗风的抨击做出了重要贡献,以此促使南北文学走上了以‘‘风骨’’为写作中心的正确道路上。
也正是陈子昂对诗文‘‘风骨’’的坚持,为唐代后期的诗风雄健拉开了帷幕。
文章基于对陈子昂‘‘风骨’’说背景的研究,综合‘‘风骨’’说内容,对其理论内涵与实践进行了简单说明,并探讨了‘‘风骨’’说对唐代诗文的影响。
关键词:陈子昂;‘‘风骨’’说;理论与实践;内涵引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耳熟能详的《登幽州台歌》来自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利用寥寥数字,深刻、明确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痛心情,以及孤寂无聊的情绪。
与此同时,诗词的表达形式和表达寓意都透露着诗人的文人风骨,将屡受打击的郁郁悲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诗人陈子昂之所以能写出如此具有‘‘风骨’’的词句,离不开其内心对诗风的追求和向往。
《修竹篇序》里陈子昂提出了关于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这篇短文如同一则宣言,为唐代诗风的变革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方向。
众所周知,颓靡的诗风在齐梁时期就十分盛行,到了初唐时期情况仍然有增无减,宫体诗就是其中比较出名的诗歌代表,其为诗风的良性发展设置的巨大阻碍。
也正因如此,陈子昂接下了诗文革新的重任,并以此开始高举诗文革新大旗,对多年来形式主义诗风发起了激烈的抨击,由此为诗文的风骨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风骨’’说提出的时代背景以及文化背景从齐梁时期到唐代初期的近二百年历史中,具有颓靡之气的诗文充斥着当代的文化输出,其盛行之气另诸多刚正不阿、正直孤傲的诗人所不齿。
而其中宫体诗成为了较为出名的诗文形式代表,宫体诗的起源时期大致在晋朝,却在齐梁时期尤为风靡,逐步成为了达官显贵奢靡享受的真实写照。
唐诗的风骨—不同时期唐诗的写作特点众所周知,唐诗,宋词,元曲三足鼎立,是中国文化之瑰宝。
而唐代诗歌便是唐代文化的主要成就。
汉代,宋朝,元朝,清朝等繁荣朝代都有诗歌产生,但不可否认,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
唐代遗留下来的诗歌近五万首,比西周到南北朝遗留下来的诗篇数目多出两三倍以上,其中著名诗人人数也大大超过了战国到南北朝所有著名诗人的总和。
唐代诗歌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四个时期。
初唐诗坛的佼佼者是陈子昂。
在唐朝建立之初,占据诗坛的依然是南朝那种轻浮倚靡的宫体诗,直至唐高宗年间,生活遭遇,思想情感与宫廷诗人不同的陈子昂,力排梁陈“逶颓靡”的诗风,以复古为号召,主张做事要有风骨。
他创作的《登幽州台歌》对唐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本诗作于武后万岁通天元年,时陈子昂随武悠宜征讨契丹,屡出奇技,不被采纳,故登台悲歌,指出像燕昭王那样的贤能君王不得见,而后世的贤君又不及见,宇宙茫茫,天长地久,不由得怅然泪下。
他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先驱,提倡汉魏风骨,强调现实意义,诗风高峻。
同时,初唐时期的张九龄的诗作也颇为抢眼。
其中有《感遇二首》其一“兰叶春葳,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感遇着,有感于心而寓于言以抒发其感受。
诗中运用比兴,以春兰,秋桂自况,抒发自己不求闻达,恬淡自赏的情感,又隐见其忧谗畏祸的戒备之心,可以说思深力远,寄托遥深。
体现了开元贤相张九龄刚健质朴的诗风。
盛唐时期是一个诗星璀璨的时代。
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诗体大备。
王维,孟浩然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描写了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虽有时流露出消极的思想和政治上失意的情绪,但在艺术上却很有成就。
如王维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写道:“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简述陈子昂在唐诗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陈子昂在唐诗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为盛唐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陈子昂青少年时代深受汉魏风骨的熏陶,对于建功立业有着强烈的渴望,因而做了一个小官后并不满足。
由于他正直敢言,因而得罪权贵,几度遭贬。
从而引起对统治集团的不满和失望。
看到前途暗淡下去,陈子昂没有像其他文人那样消沉,反而更坚定了建功立业的决心。
在皇甫曾等人的影响下,开始探讨古代的各种诗歌体裁,以及诗歌与政治关系等问题,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创造性地提出了“兴寄”的主张。
在《上军事刘尚书诗启》中,陈子昂第一次明确地把“诗歌”和“兴寄”联系起来,即“夫文贵情性,诗歌含讽谏”(《感遇》三十八),提出了“诗歌兴寄”的概念。
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陈子昂把抒写兴亡之感,寄托个人身世之慨的文学称为“兴寄”,把创作这类诗歌叫做“兴寄诗”。
从此“兴寄”成了文学批评的一个专门术语,它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陈子昂反对把诗歌创作神秘化,强调诗歌应该具有内容充实、情感真切、语言简练、声调铿锵等特点。
诗歌的政治内容和艺术形式是统一的,只有坚持诗歌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方向,才能使诗歌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陈子昂还主张“兴寄”与“风骨”结合起来。
他说:“然兴寄所在,风骨所存,端在乎骨气之清英,词彩之华茂。
”( 《答陆澧州书》)“骨”就是指感情充沛、情感浓郁、气势流畅,也就是所谓的“风骨”;“气”就是指音节铿锵,也就是所谓的“兴寄”。
如果没有“骨气之清英”,就不会有“风雅之长音”;如果没有“风雅之长音”,就不会有“兴寄之深远”。
“骨气清英”、“兴寄深远”是“风骨”的最重要内涵。
陈子昂对“风骨”的重视,同当时诗坛崇尚齐梁浮艳的文风相对立,对唐诗革新有重要意义。
1、对比:通过景物对比,创造一种雄伟高昂的意境,以突出盛唐精神;2、夸张:诗人善于用瑰丽的想象来烘托现实生活,借此表达一种高昂激越的情绪,追求一种神奇动人的境界;3、衬托:以平庸无奇的景物描写来映衬诗人自己的形象或精神,使诗的主题得到强调。
简述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及其得失。
陈子昂的诗歌主张是兴寄,风骨。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所谓"风骨”是指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艺术美的本质特征。
“兴寄”要求言志充实深沉。
“风骨”与"兴寄”的提出,既扫荡了初唐形式主义诗风,也为唐代诗歌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当时无疑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陈子昂是在一片六朝绮丽之馀习中,第一一个自觉起来提倡汉魏风骨的诗人。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发展过程中的关健性人物。
他首先来倡导改变六朝到初唐的形式主义作风,一反初唐艳丽纤弱的诗风,而开盛唐朴素雄健的诗风,把诗歌引向朴实而具有真实生命的道路上。
为以后盛唐诗歌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就是带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充满进取精神的对政治、道德、命运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观点与思考。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得与失陈子昂诗歌的昂扬情调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
陈子昂是一位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他出生于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一个富有的庶族地主家庭,从小养成了豪家子弟任侠使气的性格。
青年时期,他折节读书,21岁时入长安游太学,次年赴洛阳应试,落第西归,在家乡过了一段学仙隐居的生活。
永淳元年(682),他再次赴洛阳应试,得中进士,释褐将仕郎。
由于两次上谏疏直陈政事,受到武则天的赏识,他被擢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拾遗。
他曾慷慨从军,随乔知之北征同罗、仆固,跃马大漠南;后又随武攸宜军出击契丹,因言事被降职,愤而解职还乡。
回乡后,他被县令段简诬陷之狱,于久视元年(700)去世,年仅42岁。
作为在武后时期才登上诗坛而崭露头角的诗人,陈子昂与沈、宋等人同属于受重视的新进庶族士人,有着相同的被起用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
然而,当馆阁诗人醉心于应制咏物、寻求诗律的新变时,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却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
这使他的诗呈现出与当时朝中流行的馆阁体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
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为他创作的38首《感遇》诗。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之作,但基本上都作于诗人入仕之后,其中有很多首与作者的政治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具有强烈政治倾向。
如武后时期重用酷吏,大开告密之门,朝臣中往往有因一言失慎而被杀害者,以至人人自危。
陈子昂在《谏刑书》和《谏用刑书》里对此加以劝谏,认为滥杀无辜将酿成祸乱。
他的《感遇》其四:“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就是指斥这种现象的。
《感遇》其十二:“呦呦南山鹿,罹罟以媒和。
”则是用讽喻手法,表达对酷吏用诱鹿方式罗织冤狱的愤慨和忧虑。
当然,他是从“达则匡救于国”的忠义立场进行创作的,被杜甫称之为“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陈子昂是个具有很浓政治色彩的诗人,借《感遇》来恢复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使诗歌创作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这是其所得。
其失则在于,这种复古易重蹈古诗以比兴手法论理寄慨的构思方式,简单地将抽象思辩附著于感性形象之上,以诗言理而缺乏艺术感染力。
在《感遇》诗里,有一部分是表现作者侠肝义胆的述怀言志之作,将匡时济世的人生抱负化为慷慨悲歌的情思,具有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
如《感遇》其三十五: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此诗作于诗人第一次随军北征期间,亲临沙场,有感于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这种兴寄方式,已突破了古诗美刺比兴的传统局限,直接建安诗人的梗慨多气,虽在表现形式上带有受阮籍《咏怀》诗影响的痕迹,但没有兴寄无端的苦闷,而是蕴藏着壮伟情怀,展现出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从“四杰”开始的那种渴望建功立业的昂扬情调,在陈子昂的这类兴寄之作里更显激越,带有壮怀激烈、拔剑而起的豪侠之气。
为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陈子昂再次从军。
神功元年(697),他随建安郡王武攸宜北征契丹,军次渔阳。
由于建议未被采纳而钳默下列,因登蓟北城楼,他有感于从前此地曾有过的君臣际遇的往事,写了题为《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的组诗,慨叹时光流逝,古人的不朽功业已成陈迹,而往时的种种际遇难见于今世,有种抱负无法实现的悲愤。
在写这组诗的同时,他写下了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
前人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在天地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歌中,回荡着目空一切的孤傲之气,形成反差强烈的情感跌宕。
自悠悠天地而言,将与英雄业绩同其长久;而自己人生有限,一旦抱负落空,只能空留遗恨而已,于是产生了怆然涕下的巨大悲哀。
这种一己的悲哀里,蕴含着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
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陈子昂较早地在创作中体认到这一点,并有十分明确的理论表述。
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说: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在这篇诗序里,陈子昂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
这样,复归风雅的目的就不只是美刺比兴,而是要追踪多悲凉慷慨之气的建安风骨,寄托济世的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与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诗风彻底地划清了界限。
其次,他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有唐一代。
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这为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所证实,成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