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讲解模板: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 格式:ppt
- 大小:135.00 KB
- 文档页数:54
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操作流程
髋臼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多见于老年人和骨质疏松患者。
手术治疗是治疗髋臼骨折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中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手术方式。
下面是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操作流程:
1. 术前准备: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或腰麻,消毒手术部位,铺好手术巾,准备好手术器械。
2. 切开:在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做一条皮肤切口,切开筋膜,暴露髋臼。
3. 复位:用髋臼复位器将髋臼恢复到正常位置。
4. 内固定:选择合适的内固定器材,将其植入骨内固定髋臼骨折。
5. 拔管缝合:在完成内固定后,拔出引流管,缝合切口。
6. 术后护理:术后患者需要留院观察,进行康复训练和镇痛治疗。
总的来说,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需要在医生的精细操作下进行,术后患者需要严格遵守医嘱进行护理和康复训练,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恢复。
- 1 -。
髋臼骨折开放性复位术1. 适应症髋臼骨折者。
2. 禁忌症1、伴有全身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2、局部有感染灶、不适宜手术者。
3. 最佳时间当前手术最佳时间谨遵医嘱。
4. 术前准备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5. 术前注意暂无可参考资料。
6. 手术步骤1、切口与入路;2、整复内固定。
7. 并发症关节疼痛。
8. 后遗症暂无可参考资料。
9. 术后饮食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2、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
10. 术后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术后2天内每2h测生命体征1次,特别是血压、脉搏、尿量,因这三项是反映患者血容量的简易而敏感的指征。
注意休克的发生,如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快速,尿量减少应及时反馈处理,并注意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患肢血运、感觉、运动有无异常,使患者安全进入康复期。
11. 注意事项心理护理患者多因生活不能自理,对骨折治疗的预后担忧等,心理负荷过重,出现心理问题。
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地关心安慰,清除焦虑、恐惧的心理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手术的重要性,增强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信心,使其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并使其在整个治疗和康复过程中保持最佳心理状态。
保持正确体位及有效牵引对髋臼骨折,特别合并股骨头脱位者,均应术前行股骨髁上牵引,这样可缓解疼痛,同时减少股骨头对骨折块的接触与挤压,有利于手术复位。
同时保持伤肢正确的功能位置,伤肢应稍外展,取中立位,观察牵引装置是否持续有效,牵引针眼每天用7 5%酒精消毒2次,以防感染。
12. 手术影响暂无可参考资料。
『8分钟创伤』4个经典案例带你深入了解髋臼后壁骨折复位和固定要点骨折形态特点与诊断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检和影像学检查,髋臼后壁骨折的诊断多数并不困难。
当后壁骨折合并髋关节后脱位时,体检时尤其要注意是否合并坐骨神经损伤。
后壁骨折的典型受伤机制为屈髋屈膝位时暴力作用于膝关节,即Dashboard损伤。
因此,要注意下肢的合并损伤,膝关节的韧带损伤最容易漏诊。
在骨盆正位片上,典型后壁骨折显示为“帽子征”,这是由移位的后壁骨折块游离于股骨头上方而形成的影像。
▲ 男性,38岁,车祸导致右髋疼痛,活动受限A:骨盆正位显示“帽子征”,右侧髋关节间隙异常;B:闭孔斜位片显示后壁骨折的大小及移位程度,以及股骨头向后半脱位如果股骨头完全脱位,我们都会想到髋臼后壁可能存在骨折。
如果股骨头已经自行复位或者存在向后半脱位,同时没有典型的“帽子征”,一定要避免漏诊。
案例1:后壁骨折漏诊男性,56岁,车祸伤导致右髋关节疼痛,受伤机制为典型Dashboard损伤,合并右侧膝关节前方软组织损伤,骨盆正位片。
无明显髋臼骨折块,右侧髋关节内侧关节间隙略有增宽,髋臼后壁影像显示不清。
未对该患者行Judet斜位X线片及CT检查,致后壁骨折漏诊。
患者伤后6周正位及闭孔斜位片,显示髋关节出现半脱位。
患者CT扫描,显示后壁缺损,股骨头向近端半脱位以及股骨头的磨损变形。
患者术后骨盆正位片。
通过髂后上棘取骨重建后壁,试图恢复髋关节的稳定性。
患者术后3个月骨盆正位片。
股骨头严重变形,并明显向近端移位,挽救性手术失败。
除了以上这些,判断后壁骨折是否需要手术治疗,还需要综合分析下列因素:•仔细观察后壁是否存在缺损,如果患者有典型病史和受伤机制,就需要拍Judet斜位片或做CT扫描。
•闭孔斜位可以最好地显示后壁骨折块的大小和移位程度。
CT扫描是髋臼后壁骨折的常规检查。
•结合X线片和CT检查,可以全面了解后壁骨折的特点,包括后壁骨折块大小、位置、粉碎程度、是否存在关节面压缩、是否合并股骨头骨折、是否有关节内嵌入骨块。
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 适应症髋臼假体翻修术适用于:髋臼假体失败的病人在清除骨水泥及肉芽纤维组织后,髋臼骨床常成为松质骨很少、骨缺损较多而周边骨质硬化的扩大的髋臼。
如再次应用骨水泥,其固定效果差,松动率高,并且易对骨床造成第2次损伤。
故此,对大部分病例以应用无骨水泥固定的半球形金属加强髋臼杯进行翻修为宜。
由于骨水泥固定髋臼尚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可早期起床等优点,对于髋臼软骨缺损较少的70岁以上高龄病人,仍可应用骨水泥固定髋臼杯。
2. 禁忌症暂无可参考资料。
3. 最佳时间当前手术最佳时间谨遵医嘱。
4. 术前准备1.全面考虑全身情况,包括年龄、体重、健康情况、活动状况等是否适合手术。
2.体检应注意两下肢长度差距,关节软组织挛缩情况,这些可影响术后脱位及能否行走。
3.X线检查假体固定的情况,估计假体的大小及是否需要植骨。
美国骨科学会(AAOS)将髋臼骨缺损分为五型:Ⅰ型为髋臼边缘骨缺损;Ⅱ型为髋臼窝的中央或周边骨缺损;Ⅲ型为髋臼边缘和髋臼窝骨质缺损;Ⅳ型骨盆的连续性遭破坏,需大块植骨,此型少见;Ⅴ型不能翻修,需行髋关节固定。
髋臼杯固定方法的选择:髋臼骨质缺损过多,翻修术时用骨水泥固定,术后失败率高。
对Ⅱ、Ⅲ、Ⅳ及一部分Ⅰ型髋臼骨缺损应尽量考虑行植骨后换用无骨水泥髋臼杯。
当然还需考虑病人其他情况。
如病人年老体弱,预期寿命不长仍可采用骨水泥固定。
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中即可牢固固定等因素对病人是有利的。
5. 术前注意暂无可参考资料。
6. 手术步骤1.在翻修手术时,由于关节周围常形成较厚瘢痕组织且粘连固定,造成关节脱位困难,应注意将关节囊周围连同瘢痕切除。
若入路显露时困难,则应毫不犹豫地采用大粗隆切断术。
这样显露比较方便,出血也少。
2.去除髋臼杯及骨水泥手术原则是清除骨水泥及肉芽组织,而不损伤骨质。
松动的髋臼杯取除并不困难,如髋臼固定较牢,则用薄髋臼凿沿骨水泥与髋臼杯之间凿入,注意勿伤及髋臼骨的边缘。
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科普髋臼骨折指的是关节内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严重创伤,随着近几年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髋臼骨折创伤数量也逐渐增多,移位情况也愈加复杂。
以往在临床中通常会选择传统的牵引保守治疗,虽然也能起到一定效果,但是会存在诸多后遗症。
而若是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方式治疗移位髋臼骨折可避免此问题出现,临床疗效显著,可大幅度提升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下文具体阐述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方法:1.髋臼骨折基本类型髋臼骨折主要分为联合骨折、髋臼横骨折、单独髋臼脚骨折、单独髋臼唇骨折。
联合骨折也叫复合骨折,其中涵盖后侧、背侧髋臼骨折和双柱髋臼横骨折。
髋臼横骨折指的是合并股骨头全或者半脱位、双髋臼脚骨折。
单独髋臼脚骨折指的是后侧、背部骨折合并股骨头背侧全脱位髋臼脚骨折。
而单独髋臼唇骨折多发于后唇骨折,多并发股骨头全、半脱位,如果屈髋90°无外展,当膝盖遭到冲击引发骨折,此骨折涵盖髋臼顶。
若是在90°以上,那么,会侵及坐骨上部。
2.了解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适应症、禁忌症髋臼骨折若是不平滑,则会引发创伤性髋关节炎,所以,需要对臼顶、后柱进行重建,让消除负重部分的解剖复位并固定,避免出现二次脱位的情况,从而能够将患者的股骨头功能恢复或改善。
所以,经常适用于手术切开复和内固定。
手术一定要提早进行,如后脱位或者合并前,需急诊整复,并骨牵引将其稳定,而后实施切开复位骨折,并完成内固定。
骨科医师需要结合患者的骨折情况科学选择内固定方式,髋臼唇骨折选择螺钉。
若是髋臼脚骨折、横骨折、前后髋臼脚骨折则需要选择钢板。
对于联合骨折的每一部分都要进行复位内固定。
髋臼骨折的禁忌症是髋臼后唇骨折,折片过于碎小,很难完成内固定。
3.髋臼骨折的C线与CT检查髋臼骨折的X线检查主要是通过描述患者髂骨斜位片、闭孔斜位片以及前后位片分析患者骨折类型和具体的移位情况,将两侧关节间隙的状态进行综合性对比,初步评估间隙中是否存在碎骨块,对髋臼内侧弧顶角、后弧顶角、前弧顶角分析,评估髋臼负重顶的受累情况。
快速掌握髋臼横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K-L入路)复位骨折的显露:•解剖复位是手术的基本要求,术中需要切开关节囊以显露关节腔,切口在盂唇以远,可通过股骨牵引辅助操作。
•复位之前需要清理骨折端,清理全部游离骨块和血凝块。
对显露关节内外的显露对观察骨折十分重要。
•另外可用手指经坐骨大切迹触摸骨盆内侧,复位后不应出现台阶或间隙。
复位:•横断骨折的复位可分为两步:向侧方复位及反向旋转远端骨折块。
•使前后柱的同时获得复位十分重要。
观察一个柱的复位通常不可靠,认为后柱已经复位满意,但前方常常残留有旋转或移位。
•复位可通过多种器械完场,通常用带手柄的Schanz针置于坐骨以控制远端骨折。
将骨钩置于坐骨小切迹可使远端骨折块向外侧移位。
骨折的临时固定•对于大多数横断骨折,选用恰当的复位钳就至少可以复位并稳定后柱。
•图中所示为用螺钉复位钳复位,两枚螺钉分别置入骨折线远近段,近端在髂骨上,远端螺钉在后柱上。
•螺钉置入的位置应给钢板固定留有余地。
远端螺钉应靠近坐骨基底并平行四边体内缘。
近端螺钉应置于可以完成复位的恰当位置。
•螺钉复位钳也可以使骨折端分离,可对骨折端进行清理。
如果螺钉位置理想可以获得满意复位并可完成加压,反之则无法复位。
复位质量的确定•骨折必须全部达到解剖复位。
•可通过后方观察关节完整性的恢复,并用手指感觉四边体处骨折的复位程度。
如果四边体表面触之光滑,一般认为旋转移位已经得到纠正。
•复位需要通过透视骨盆正位、髂骨斜位和闭孔斜位评估。
固定:前方结构螺钉置入:当获得解剖复位后,用两枚拉力螺钉完成最终固定。
一枚固定前柱(如图所示),另一枚固定后柱。
前柱螺钉的置入:•前柱螺钉入点为坐骨大切迹上方,斜向固定。
•螺钉朝向耻骨上支的基底部固定。
入点选择在臀中肌附丽点前方,髋臼缘上方3-4cm。
应用3.5mm或4.5mm皮质骨螺钉固定。
•根据所选螺钉型号的不同,可用3.5mm或4.5mm系列的钻头钻出滑动孔。
滑动孔钻至骨折线,继续用2.5mm或3.2mm钻向耻骨支方向钻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