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四教案全集
- 格式:doc
- 大小:113.00 KB
- 文档页数:37
圈点批注,发现文心——–《囚绿记》教学设计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高二语文徐海波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抓关键句进行批注,吟咏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②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
③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写下心得,逐步提高学生散文的鉴赏能力。
2、素养目标: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积极乐观的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1、对关键句进行批注式阅读,掌握方法要领。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3、理解“绿”在本文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1、重视朗读。
本文的抒情性很强,例如第五节,宜多让学生读,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考。
2、自主、合作、探究。
这是新课程的核心学习观念,本教学设计为了切实落实这一理念,将采用尽可能少要甚至不要老师提示的“非指示性教学”。
其做法就是强调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3、批注式阅读,学习并巩固这一传统有又有效的学习方式。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赛诗会)绿色是自然满足人类审美心理需求的礼物,它是和平安宁的象征,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量。
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背诵出关于“绿”的诗句多的小组即为优胜组?二、教学步骤【朗读课文,体验感知】设想:这个环节要求学生自由自在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圈划,与此同时要做两件事:一是要读出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或者说要读出文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产生共鸣的地方,并能用语言表达;二是要自己根据平时学习的习惯或者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确实学习主题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可以从内容方面进行,可以从语言方面进行,可以从字词积累方面进行,等等。
这两个内容原则上都要求进行交流共享。
批注方法:1、使用批注符号“~~~”波浪线(也叫曲线)划在文章精辟和重要的语句下面。
“”圈,标在文章的难词下面。
4 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和主人公生平及本课的背景材料;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 学会运用生动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 了解袁隆平为科技发展、为国争光,不怕艰苦、积极进取、认真执着的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1. 读准字音潺.潺(chán) 勘.探(kān) 矻.矻(kū) 热忱.(chén)啃噬.(shì) 分蘖.(niè) 熨.帖(yù) 籼.稻(xiān)2. 辨析字形鹜wù趋之若鹜粼lín波光粼粼骛wù心无旁骛鳞lín 鳞次栉比蝥máo斑蝥遴lín遴选忱chén热忱勋xūn功勋沈shěn 沈阳陨yǔn陨落枕zhěn枕木殒yǔn 殒身3. 词语释义①心无旁骛:心里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骛:追求。
②琼楼玉宇:指月中宫殿,仙界楼台。
也形容富丽堂皇的建筑物。
琼:美玉;宇:房屋。
③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意思。
现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翼翼:严肃谨慎。
④朝思暮想:早晚都想念。
形容时刻想念。
⑤嫣然而笑:形容女子笑得很美。
嫣然:笑得很美的样子(指女性)。
⑥灯红酒绿:灯光酒色,红绿相映,令人目眩神迷。
形容奢侈糜烂的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⑦情有独钟:对某一事物特别喜欢。
钟:汇聚,专注。
⑧啃噬:撕咬。
噬,咬。
二、整体感知(一)知人论世1. 关于袁隆平袁隆平,江西德安人。
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0年9月7日生。
1953年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
袁隆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 关于祁淑英祁淑英,河北滦南人。
中共党员。
1961年毕业于河北省直机关干部业余大学中文系。
1951年参加工作,历任《河北青年报》编辑、记者,《河北日报》编辑、记者,《河北青年》杂志总编辑,花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副编审。
高三语文选修四第一单元(上)粤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选修四第一单元(上)内容:选修四第一单元里的《五猖会》、《想北平》这两篇课文。
[学习过程]要点:一、学习《五猖会》(一)作者简介:①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呐喊》,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
②鲁迅散文的特点:鲁迅的回忆散文收于《朝花夕拾》集中。
散文较多地继承了传统散文的特点,写人记事均于平淡质朴的笔墨间蕴藉着深邃的思想,而且在对旧日情怀的回顾时,还常常发表议论,抒发对现状的某些不满之情。
(二)课文背景简介:“五猖”又称“五通”、“五圣”,是民间所信奉的财神。
据传,五圣庙是明太祖为安抚战役亡魂而立,后被奉为财神。
绍兴人把它们说成是马、猴、狗、鸡、蛇五种动物之精。
“五猖会”是迎神赛会的一种,就是把五猖庙里的“五通神”请出来巡游。
这些迎神赛会当然是迷信活动。
但在当时,广大贫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根本无法享受正常的文化娱乐活动,赛会在这个意义上说,也算作是一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代表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三)课文梳理1. 快速、大声地通读全文,在每段前面标号。
找出你不认识的字、词。
2. 划分段落,并说出每段的大意。
第一段(1-4)写儿时的迎神赛会的热闹、豪奢,表达了“我”的向往之情。
第二段(5-19)写去看五猖会的经过。
第三段(20-21)写“背书”这件事给“我”的内心造成的创伤和带来的痛苦。
3. 总结各部分的生僻字、解词A偏僻、寥寥、繁盛、豪奢、奇拔、美髯、臻臻至至、雅兴、妇孺、枷锁B罕逢、篡取、猖獗、谨严、河埠头、蹊跷、忐忑、蟋蟀C诧异D解词:臻臻至至:齐备的意思。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四《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四第四单元直面挑战超越自我一、单元学习目标1、把握哲思性散文的特征。
2、学习作者将哲理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3、学习作者将思想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4、品味作品的语言,感受其思想内蕴。
5、学习写作“哲思性散文”。
二、单元内容概述本单元学习哲思性散文。
那么,什么是哲思性散文呢?顾名思义,哲思性散文,指的是那些偏重于对人生、社会和宇宙自然作哲理思考的散文。
这类散文与记叙性、抒情性散文相比,由于有较多的议论和较强的理性色彩,所以也有人将这类散文叫做议论散文。
不过,它又不像一般的政论那样,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往往是通过饱渗着感情和想象的文学形象,以及具体可感的描述来展示作者对于社会人生的思索,或对于某种事物的批判。
总之,哲思性散文既要重视形象与感情,又要强调哲理思考;既要防止以现成的政治和伦理观念代替鲜活的审美感受,又要防止只是一味编织华丽的形式外衣,却缺乏哲思的睿智和深度。
本单元所选的作品,大都有深刻的理性思索、博大的情怀、独特的人生理解和丰富的精神内蕴。
对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来说,对人生的探索,对人的精神家园的守望,应是不朽的主题。
在这个日趋世俗的实利主义时代,探究人生之谜,关怀当前社会中人的境遇和人的精神状况,追索生活价值和意义的哲理散文,就更有其现实意义。
汉家寨是一个几乎被人类文明遗忘的、有着最古老的人类精神的家园。
张承志在《汉家寨》一文中用苍凉而又饱含情感的笔调勾勒出一幅汉家寨人在粗犷、荒凉、孤独无援的“绝地”中顽强“坚守”的画卷展示了人类强大的生存毅力。
从汉家寨的存在,从汉家寨人千年来的生存状态,作者“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并由这种坚守进而开始了对民族文化的深层反思:坚守精神与汉家寨、与汉民族天衣无缝的契合,与民族精神的水乳交融。
周国平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学家。
女儿的夭折和父亲的猝然去世,使他比常人更多了些对苦难刻骨铭心的体会,也更促成了他对苦难更为深刻的认识。
2 想北平教学目标:1 了解老舍散文的主要特征。
2 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3 学习选取生活典型事物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学习选取生活典型事物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反复朗读课时安排:1节半课时。
一、学生自主预习学生提前预习,了解老舍的生活背景,学习过的作品《济南的冬天》等,复习老舍京味儿特浓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北京,作为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故都,它曾经受到了众多人们的歌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想北平》。
(二)整体感知题解:想,心上相,心上之物相,想念,怀念。
一点明了作者与北京的距离。
老舍老北京,此文是作者1936年寄居青岛山东大学时所写,抗战爆发前夕,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北京失去了国都的地位而改称北平已经八年,并且要逐渐沦落为岌岌可危的“边塞”。
作者身处异地,在战乱的岁月中,思念他挚爱的北平。
二点明了散文线索,贯穿全文,从想开始,在想中结束。
(三)有感情地朗诵第2第3段,体会老舍的深情。
1配乐《秋日私语》,朗读2、3段,看老舍正面直接想北平的。
老师先读从第二段开始到“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同学们读所爱的北平一直到第三段最后。
我读完同学接着老师读,接着老师的句子,接着老师情感,慢慢的柔柔的读出来。
2提问:你最喜欢的句子是,请你深情朗读出来,并说说你的感觉。
老师总结:大爱无言,血脉相连。
(四)比较阅读:《想北平》第4段片段VS《故都的秋》片段。
读一读,说一说它们在情感、意境、心境上的异同。
1配乐《秋日私语》朗读,先读老舍的,再读郁达夫的。
2点拨,提问角度故都的秋想北平意境清静优美恬静和谐心境悠然惬意安适安全快乐身份观光客本土人情感喜欢,赏玩爱,思念追问:造成意境心境截然不同的原因什么?关键情感不同,一个是喜欢,一个血脉相融的爱,说不出的爱。
所以呈现出两个画面,一个是赏玩家眼中的北平,一个是“我”老北京心上的北平,想念中的北平,特别是老舍,情感浓烈。
我与地坛[教学目的]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3、反复诵读文章、讨论与指导相结合。
[教材分析]《我与地坛》是新教材的新课文,它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作者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
课文的第二部分那么是有关永恒的“母爱〞的话题,作者在无尽的追思中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另一方面,写母亲,实际是写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写作者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
开始,作者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
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作者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
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
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
从侧重点上来说,课文的第一部分更注重“生命〞的意义,而第二部分更注重“情感〞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对“生命〞的疑惑——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文章就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浑然一体。
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
从以上的角度考虑,对本文的教学目的设计上,侧重点在于对这样的“感悟〞的理解上,在于通过这样的一次学习,学生受到的不光有语文能力上的训练,在情感上,在心智上,还可以得到更多的启示。
?囚绿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线索。
②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③了解文章中如何运用借物抒情,寄托寓意的象征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②引导学生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加深学生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3、情感与态度目标①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②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热爱之情当中,表达出来的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所运用的象征手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作者介绍参考课本28页的简介。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作品有散文诗集?海星?,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陆蠡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三、字词梳理〔加点字〕1、注音:陆蠡瞥见移徙猗郁蕈菌涸辙2、解释词义:了截爽直——爽快、干脆。
急不暇择——迫切,来不及选择。
暇:空闲。
抑郁——心有愤怒不能诉说而烦闷。
葱茏——草木青翠茂盛。
攀援——抓着东西往上爬。
猗郁——茂盛的样子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速读这篇课文,思考:1、题目中的“囚〞是什么意思?“绿〞是指什么?明确:“囚〞的意思:⑴拘禁〔例:囚禁〕⑵文中那么指“强行留住〞“绿〞是指绿色的常春藤2、“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答复〕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
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第八段〕概括内容:作者表达自己在北平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狂人日记》教案备课:包金秀审核:宁胜能最终审核:黄志雄教学目标:1.通过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狂人形象的特异性及其深刻意义。
2. 体会本文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重点:剖解狂人形象。
作品在形式上的创新及其深刻意义。
教学难点: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
一、导入:《歌德谈话录》有这样一句话:“一种思想往往能改变整个世纪的面貌,而某些个别的人物往往能凭借他们创造的成果,给他们那个时代打下烙印,使后人永记不忘,继续发生着有益的影响。
”今天,鲁迅先生逝世已有77周年了(1881.9.25-1936.10.19),在这个曾经爆发五四狂潮的季节,年轻的我们是否还能聆听到先生的心灵震颤呢,还能否感受到先生在“铁屋子”中的呐喊和彷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先生的作品,对先生作一次近距离的回眸凝望,下面我们将一起学习先生的《狂人日记》。
二、解题:1、《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新青年》上,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
上一世纪20年代,华夏土地上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其口号是“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留日归来的鲁迅同样经受着时代思想的洗礼,最终不甘寂寞地钞古碑,开始了文学创作实践,用以延续自己“年轻时候做着的梦”,于是就有了崭新内容和形式的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写作,它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短篇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开端。
第一次以鲁迅的笔名发表。
2、鲁迅的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且介亭杂文》等三、理清思路1、阅读小序,作者写的这段小序,对这篇小说来说,在写作上、内容上有什么作用?明确:写作上:1、交代了作者与“狂人”的关系,介绍了“狂人”的病症以及“狂人”的日记,说明了小说的形成及其篇名的由来;2、有了小序,小说开头就可以省掉对“狂人”的有关情况(他是谁,得了什么病症,结果怎样等)的许多交代,可以直入正题,并能使我们对小说的语言“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以及小说既是日记体,而又“不著月日”的特殊表现方式感到真实自然,易于接受。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四《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设计三第三单元陶冶情操幽默人生一、单元学习目标1.了解幽默性散文的一般常识。
2.用心体会作者是怎样说理的,作品的立论和选材有什么特色。
3.体会作品中高雅、幽默的情趣,品味不同作品中的不同语言风格。
4.学习写作幽默性散文。
二、单元内容概述本单元所选的作品,无论是淡快乐、论趣味、说命名,都具有独特的见解,高雅的格调,且富有幽默智慧,妙趣横生。
它们将告诉你怎样告别浅薄粗俗,怎样拥有高雅的修养,怎样培养起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情趣,怎样洗练出一个既有品味又幽默可爱的自我。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感受散文的意蕴美和哲理美,品味文章幽默风趣的语言,领悟文章的主旨和其蕴含的人生哲理,最终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品味能力。
《论快乐》是我国现代学者和作家钱钟书的优美散文。
作者以幽默生动的语言对人生哲理进行了探讨,指出人的快乐是由精神来决定的,人的快乐追求,应是在精神』:的;暴力不能征服人,武力不能屈服人,鼓舞人们抗战到底。
《论趣》通过夹叙夹议,层层深人,提出只有有了“趣〞,才能学有所成,开启心智,有益身心。
《命名记》通过求名、甲名等情节将国外的风俗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以此为对比,对中国的文化风俗进行了相关思考。
三、单元学法导引1.粗读全文,了解文章的整体意境,感受其情、理的熏陶。
2.了解背景,查阅相关资料,自己解决阅读中的难点,初步探讨文章主旨。
3.品读文中的优秀语段和重点语句,揣摩作者语言中所蕴涵的高雅、幽默情趣;体味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领会作者是怎样将幽默看做人生的一部分,是怎样以一种从容不迫的、生趣洋溢的健全心灵去品味生活,幽默人生。
5.在阅读和鉴赏本单元这些优秀散文的同时,抓住幽默性散文语言幽默生动的特点,学习这些语言特点,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拿起笔来,学习写作幽默性散文。
四、教学设计授课时间 2009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至星期第节第8课《论快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作品情况,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味重点句子的含义。
粤教版语文选修四教案班级:高二(3)、(4)教师:王教青2010年4月20日五猖会鲁迅教学目的:1、初步学习鉴赏“记叙类散文”的方法。
2、分析作品的选材和立意的特色,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体会童年鲁迅对“五猖会”的向往和背书时的无奈。
教学重、难点:1、前三次写的“赛会”对写“五猖会有何作用。
2、分析课文最后一段所反映的作者心情。
课型:教读课教学方法:自读法、点拨法。
教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简介作者,整体感知,教学第一至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一、回顾作者,了解作者。
分别从“名、时、地、评、作”5个方面回顾,掌握作者。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寿樟,字豫才,后改名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名)浙江绍兴人。
(地)2、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评价)3、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4、一生的主要经历:鲁迅在1898年到南京求学,1902年留学日本学医,后痛感于医治麻木的国民精神更重于医治肉体病痛,便改行提倡文艺运动。
1909年回国,在杭州、绍兴任中学教员。
1912年到北京,在教育部任职,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师。
1918年参加了《新青年》编辑工作,并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后又发表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并撰写大量杂文、散文,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192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呐喊》,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
1926年8月起先后任厦门大学、广州中山大学教授。
1927年10月定居上海,从事文学写作,参与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实际领导者和旗帜。
生前出版小说集三种、散文集两种、杂文集十五种、通信集一种,文学史著作两种。
鲁迅在翻译外国文学和整理中国古籍方面也成绩卓著。
二、简介《朝花夕拾》:(结合课文提示)《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
1929年2月再版。
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本书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篇先后被选人中学语文课本。
三、朗读课文,掌握字词的注音和意思。
1、词语:豪奢姣(jiāo)长美髯(rán)臻臻(zhēn)至至称娖(chuò)篡(cu àn)改考据癖(pǐ)蹊(qī)跷忐忑(tǎntè)肇(zhào)开2、词意:姣长:美丽修长。
臻臻至至:齐备之意。
称娖:行列整齐的样子。
眼学:亲自阅读研习。
蹊跷:奇怪;可疑。
忐忑:心神不定。
四、研讨课文。
(一)默读课文,找找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赛会,分别用五个字为它们各写个标题。
并指出其详略。
1、童年看赛会(1-2段)(略)2、明人的赛会(3段)(略)3、亲见的赛会(4段)(略)4、东关五猖会(5-22段)(详). (二)细读课文,一一研讨前三次赛会。
1、研讨第一部分内容:童年看赛会(1-2段)(略写)童年看的赛会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这部分对全文有何作用?提示:简单。
“于是,完了”表现了赛会的简单使充满期望的孩子失望的心情。
为下文写自己想看赛会蓄势、作铺垫。
2、第二部分写明人的赛会(3段)(略),作者极力描写了明时赛会的豪奢铺张,有什么作用?提示:用明时赛会的豪奢、热闹,来对比现在的简单,写出了自己对赛会的向往。
3、第三部分写亲见的赛会(4段)(略)。
如何理解“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呢。
提示:渴望看赛会,希望参与到赛会中去。
看出当时社会对人的个性的压抑。
4、总结:前三次对赛会的简单叙述对第四次写“五猖会”有何作用?提示:主要是为去关东看“五猖会”蓄势。
也为了衬托下文自己背书的那种受压抑的心情。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简介作者,整体感知,教学第一至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教学第四部分。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二、研讨第四部分:东关五猖会(5-22段)(详)(全文的重点)1、把这部分划分成三个层次:(1)介绍“五猖会“的来由。
(第5段)(2)叙写“我”去看五猖会前的情感变化的经历。
(6-20)(3)写“我”的感受和疑惑。
(21-22)2、具体分析“我”去看五猖会前的情感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高兴地“笑着跳着”催促。
作为孩子,最爱的是热闹,因此,听说要看迎神赛会,当然非常高兴,因此总是嫌时间过得太慢,催促大家快搬东西。
第二,“忐忑”、“担心”地强记。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充分展示了作者从高兴到沮丧的极度失望的心情。
失望,也就是对父亲在孩子高兴的时候让其背书的这种教育方式的不解。
第三,梦幻铁钳的帮助。
在母亲、工人、长妈妈默默的静候中,作者急急诵读的声音发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色中呜叫。
在困境中,作者很自然地出现幻想,这幻想是“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
终于,作者梦似的背完了。
第四,热闹没有什么大意思。
文章的最后通过对比:大家高兴,而“我”却觉得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含蓄地反映出了父亲在孩子最高兴的时候让其背书对孩子心灵的伤害。
全段对父亲没有一句谴责的词语,却充分流露出了对长辈不能理解一位儿童真实心情的伤感与困惑。
讨论:最后一段反映了我的什么心情?你如何理解父亲在我最高兴的时候叫“我“背书这件事?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提示:反映父亲在我最高兴的时候叫“我“背书是对孩子心灵的伤害,压抑了孩子的个性。
3、品味语言:鲁迅的作品常常象一支标枪、一把匕首,常常在行文中、在不经意处,给敌人、给丑恶的现象、给荒谬的观点迎头一击,而这些地方,往往闪耀着作者智慧的光芒,显示了作者疾恶如仇的思想。
请把文中这样的地方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三、小结全文:文章记述了“我”儿时盼望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以及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从而批判了封建家长制对儿童的迫害,深刻的批判了封建的教育制度的腐朽和反动。
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使文章具有的强烈的感染力。
在语言方面,生动、贴切、精到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内蕴。
幽默讽刺而又形象。
四、作业:讨论课后练习三。
后记:鲁迅的文章比较含蕴难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字面背后的意义,切忌浮躁。
想北平老舍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探究与活动,进一步了解古今天涯人孤独的乡愁。
3.思维与训练,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思乡之情,热爱故土教学重点: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三、教学难点:文本的主观性和读者的个人体验结合点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布置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廿七(niàn)粘合(niān)什刹海(shí chà)菜圃(pǔ)空旷(kuàng)橘子(jú)辜负(gū)2.词语俊伟:清俊雄伟/均调:配合得均匀合适愧杀:形容极度惭愧/清福:指轻闲安适的生活4阅读文章,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作者为什么爱北平,并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5.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
一、导入: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由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成的珍宝,就是乡情。
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一株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红枣米粥的香气,都是引发游子乡情的催化剂。
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与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养你的那片故土。
老舍的《想北平》,就是对乡情最精妙的诠释。
二、作者介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
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
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
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
据统计,在老舍的作品中共有240多个北京的真实地名。
这种细节上的真实是老舍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显著特点之一。
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乡。
北京是老舍创作的源泉。
他生于北京西城舒姓的贫寒家庭,满族。
父亲舒永寿清朝皇城护军,正红旗。
母亲马氏,贫苦出生,正黄旗。
(所以我们在课文中看到的北平更多的是属于平民的北平。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因为他降生的第二天(2月4日)正当“立春”。
老舍是他的笔名。
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著作的一大特点是,大部分是写北京的。
它们的“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
)很浓。
代表作,一般公认的有:长篇小说《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这一辈子》。
话剧《龙须沟》、《茶馆》。
全是写北京的。
三、解题:1.“想”。
(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
“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
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
”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