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金属材料
- 格式:ppt
- 大小:5.65 MB
- 文档页数:78
实验二金属材料的压缩试验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一、实验目的二、实验设备和仪器三、实验数据及处理载荷一变形曲线(F—△l曲线)及结果四、问题讨论(1)观察铸铁试样的破坏断口,分析破坏原因;(2)公析比较两种材料拉伸和压缩性质的异同。
金属村翻盖的压缩试验原始试验数据记录实验四金属扭破坏实验、剪切弹性模量测定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一、实验目的二、实验设备和仪器三、实验数据及处理弹性模量E= 泊松比µ=实验前低碳钢钢剪切弹性模量测定理论值相对误差四、问题讨论(1)为什么低碳钢试样扭转破坏断面与横截面重合,而铸铁试样是与试样轴线成450螺旋断裂面?(2)根据低碳钢和铸铁拉伸、压缩、扭转试验的强度指标和断口形貌,分析总结两类材料的抗拉、抗压、抗剪能力。
金属扭转破坏实验、剪切弹性模量测定实验一金属材料的拉伸及弹性模量测定实验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一、实验目的二、实验设备和仪器三、实验数据及处理引伸仪标距l= mm实验前低碳钢钢剪切弹性模量测定理论值相对误差实验一金属材料的拉伸及弹性模量测定实验实验时间:设备编号:温度:湿度一、实验目的二、实验设备和仪器三、实验数据及处理引伸仪标距l= mm实验前低碳钢弹性模量测定实验后(1)比较低碳钢铁(2)试从不同的断口特征说明金属的两种基本破坏形式。
金属材料的拉伸及弹性模量测定实验六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一、实验目的二、实验设备和仪器三、实验数据及处理数据记录横截面上应力分布比较(用实线代表实验值,用虚线代表理论值)四、问题讨论沿梁截面高度,应变怎样分布?随着荷逐级增加,应变分布按什么规律变化?中性轴在横截面的什么位置?弯曲正应力电测实验南昌大学工程力学实验报告班级:学号:姓名:南昌大学工程力学实验中心。
1第二节 金属材料学业要求核心素养对接1.了解合金的含义及特性。
2.认识常见合金的重要应用。
3.掌握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
能利用金属的性质、正确选用金属材料,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素养水平。
[知 识 梳 理]知识点一 铁合金1.合金(1)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2)性质:合金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各成分金属。
①硬度:合金的硬度一般大于成分金属。
②熔点:合金的熔点多数低于成分金属。
22.铁合金铁碳合金⎩⎪⎨⎪⎧生铁钢合金钢,常见的是不锈钢知识点二 铝和铝合金1.铝与氧化铝的化学性质(1)Al 与O 2的反应:4Al +3O 2===2Al 2O 3。
(2)Al 与盐酸的反应 (实验3-4)2Al +6HCl===2AlCl 3+3H 2↑。
Al 2O 3与盐酸的反应Al 2O 3+6HCl===2AlCl 3+3H 2O(3)Al 与NaOH 溶液的反应 (实验3-5)2Al +2NaOH +2H 2O===2NaAlO 2+3H 2↑。
3Al 2O 3与NaOH 溶液的反应Al 2O 3+2NaOH===2NaAlO 2+H 2O 。
2.两性氧化物像Al 2O 3这类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两性氧化物。
3.铝合金向铝中加入少量合金元素,如Cu 、Mg 、Si 、Mn 、Zn 及稀土元素等,可制成铝合金,例如硬铝。
知识点三 新型合金新型合金⎩⎪⎨⎪⎧储氢合金⎩⎪⎨⎪⎧Ti -Fe 合金La -Ni 合金钛合金耐热合金形状记忆合金知识点四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1.物质的量与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1)已知物质的质量m :n =mM(2)已知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V:n=V V m(3)已知物质的粒子数N:n=NN A(4)已知溶液中的物质的量浓度c:n=cV2.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化学计量数之比2∶2∶2∶1扩大N A倍之后2N A∶2N A∶2N A∶N A物质的量之比2__mol∶2__mol∶2__mol∶1__mol结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各物质的粒子数之比=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1)合金一定是不同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化合物。
《金属材料》必修第一册人教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020学科化学年级高一学期一课题第三章第二节金属材料(2)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一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 8月教学人员教师安排姓名单位授课教师某某某某中学指导教师某某某某中学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铝和铝的氧化物的性质,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解释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认识两性氧化物,丰富学生对金属多样性的认识。
2.基于物质的量认识化学反应,学习运用物质的量及相关物理量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感受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铝和氧化铝的化学性质,运用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关系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活动线知识线方法线2环节一认识铝的物理性质介绍铝合金在生活中的应用,思考应用背后铝的性质特点。
了解认识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铝的物理性质4环节二认识铝的化学性质【任务1】铝可能具有什么化学性质【任务2】观看铝分别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能得出什么推论?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推理→得出结论从类别的角度结合金属的化学通性认识铝的基本化学性质。
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认识铝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变化特点。
观察宏观现象,分析推理,严密思维,得出结论。
梳理、归纳、总结,结构化知识。
对金属多样性的认识。
6环节三对化学反应的定量认识提出问题:化学方程式中计量数的关系表示的是什么量的关系?【任务3】应用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量的关系进行计算200mL 1mol/L NaOH溶液与足量的铝反应。
计算:(1)参加反应的铝的质量;(2)生成的H2的体积(标准状况)【任务4】归纳应用物质的量进行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方法步骤。
个数比→物质的量之比应用物质的量的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方法。
3环节四课堂小结。
《金属材料》的教学反思
一、指导思想
通过对初中化学《金属材料》的教学,深感让学生认识身边的金属,了解身边的金属,熟习身边的金属对学好这节课十分重要,为了在整个教学中真正渗透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学习”,贯彻“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让每位学生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我将教材中已有的预设方案改为学生自己设计,使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各个环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设计
从学生角色扮演入手,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建构新的知识系统,通过学生自主讨论、自主实验,探究出判断金属活动性的依据和金属活动顺序。
在教学中,注重构建具有个人意义的评价方式,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到自己学有所得。
最后,通过课堂延伸,强化了所学知识的价值。
三、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主题地位,一是让学生找出身边的金属,让他们分析为什么铜比铁更稳定;二是将教材中的实验改为学生主动的探究性实验,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探究空间;三是灵活处理
教材,重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和金属的化学性质,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四、不足之处
不足之处是教学设计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比较适合于我所教的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对于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在自行探究判断金属活动性的依据这一环节时,大部分学生很难完成。
因此,在这类班级中可将这一环节的学生活动改为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帮助学生建构新知识,提出猜想,便于学生由易到难的学习和理解。
什么是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是一种由金属元素组成的材料,具有金属特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金
属材料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之一。
首先,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这是由于金属材料中的自由电子
可以在材料内部自由移动,形成电流和热量的传导。
因此,金属材料常被用于制造电线、电缆、电子元件和散热器等产品。
其次,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金属材料可以通过加工工艺,如锻造、拉伸、压延等,改变其形状和尺寸,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
这使得金属材料可以被制成各种复杂的零部件和结构件,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建筑工程和航空航天等领域。
另外,金属材料还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
许多金属材料具有抗氧化、耐酸碱、耐盐雾等特性,能够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长期使用。
因此,金属材料常被用于制造化工设备、海洋工程和汽车制造等领域。
此外,金属材料还具有一定的磁性和光学性能。
一些金属材料在外加磁场下会
产生磁化现象,可用于制造电磁设备和磁性材料;而另一些金属材料在光照下会产生特定的光学效应,可用于制造光学器件和光学材料。
总的来说,金属材料是一类具有多种优良性能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
日常生活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金属材料的种类和性能将会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加可靠和优质的材料支持。
《金属材料》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金属材料》第一课时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金属的基本概念、分类及性质,理解金属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作业内容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金属材料》第一课时内容,了解金属的定义、分类及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知识点梳理:通过课后复习,巩固并掌握金属的组成、结构和性能,以及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等重要知识点。
3. 实验操作: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金属材料实验操作,包括金属样品的取样、观察其外观、用小刀或锉刀处理金属样品以观察其质地,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实验数据。
4. 实践应用: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材料的应用,如铁、铜、铝等金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优缺点。
5. 作业报告:撰写《金属材料》第一课时学习报告,包括预习内容回顾、实验过程记录、实践应用分析等。
三、作业要求1. 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对课堂内容有初步了解。
2. 知识点梳理要求学生做好笔记,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3. 实验操作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保证实验安全,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4. 实践应用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金属材料的应用,并形成书面报告。
5. 作业报告要求内容完整、条理清晰、字迹工整,能准确反映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2. 通过课堂小测验和随堂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 对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及实验数据记录进行评价。
4. 根据学生实践应用的分析报告,评价其应用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5. 综合考虑以上评价结果,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或指导。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报告,对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反馈。
2. 对于学生在知识点梳理、实验操作、实践应用等方面的问题,教师应给予详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