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2教案全集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9
高中语文选修二单元教案一、单元目标本单元旨在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鉴赏不同文体的特点,提升文学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同时,通过写作训练,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鉴赏与分析,包括唐诗、宋词等。
2. 现代散文的阅读与理解,涉及名家名篇。
3. 小说节选的学习与探讨,包括古典名著和现代作品。
4. 写作技巧的讲解与实践,重点在于文学评论和创意写作。
三、教学方法1. 引导式教学: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2.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体的文学作品作为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文学知识框架。
4. 写作实践:结合所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培养创新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教材,标注不懂的词汇和句子,准备课堂讨论。
3. 课堂互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体会,提出疑问并互相解答。
4.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文学特点和表现手法。
5. 写作指导:教授学生文学评论和创意写作的基本技巧,布置相关写作作业。
6. 作业讲评: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五、评价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贡献度和平时作业完成情况。
2. 写作作业:根据学生的写作作业质量进行评分,注重内容的独创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3. 期末考核:通过笔试或口试的方式,考察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每完成一次教学活动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本次教学的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一次教学提供参考。
那就是我——粤教版必修2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作家余华以及其代表作品《活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理解小说中表达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撰写小说分析文。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作家余华及其作品《活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因素;•掌握小说分析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人生哲理;•小说分析中如何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余华的照片及其作品等资料,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
2. 阅读与感受(15分钟)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小说《那就是我》,指导问题如下:•故事情节的开头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何为“生命”的价值,这个主题在小说里表现为什么样子?•“那就是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3. 讲解与分析(25分钟)教师讲解小说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因素,分析小说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读书笔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如:•你学习小说时感受最深的部分是什么?•你认为小说中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什么?4. 练习与巩固(25分钟)请学生根据所学分析小说中的内容,撰写小说分析文。
作业要求:•首先要写明小说的题目、作者等基本信息;•内容中要有对主人公及其性格特征的描写;•阐述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及其深层含义;•例举小说中的一些片段或细节,作为分析的证据。
5. 总结(5分钟)教师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指导学生在自己的读书笔记里进行总结。
四、板书设计•余华•《那就是我》•人物分析•情节分析•主题分析•小说分析作文写作要点五、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讨论小说中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部分,并理由充足地进行分析。
•学生作业:小说分析作文。
六、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余华:《兄弟》、《许三观卖血记》等。
2.影视推荐•《活着》电影、话剧版;•余华小说《七个美国人》的电视剧版。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学生增加了对文学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粤教版选修二第三单元的第-篇课文,是王维的一篇散文。
王维的诗有“诗中有画”的特点,其散文也具备诗的语言,诗的特点。
本课是作者写给裴迪表达邀约同游的信,既叙朋友情谊,又写自然景物。
其中景物描写有特色,有情韵,语言优美。
“文中有诗,文中有画”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从近年的高考文言文选文来看,散文也成了考查的重点。
而高考考纲要求文言文“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诗歌鉴赏试题在考查能力的要求上以能力为主,这个能力又集中体现在掌握诗歌的鉴赏技巧,如诗歌的意象、意境、情境之间的关系。
根据高考考点导向,针对性地提出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学习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体会本文“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特点。
3、情感目标:领会文中作者对友人的那种深厚感情。
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而本文的重点将放在品味“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特点这一块,难点在于感受文中营造的意境,以及鉴赏语言有情韵的特点。
所以本课的关键点在于让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结合句子赏析课文。
二、学情分析主要从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诗歌鉴赏能力以及学生学习特点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学生已经处于高二下学期,这时候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知识,能阅读中等难度的文言文,也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但语言组织能力还比较薄弱。
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了三方面的对策,分别是培养主讲人翻译巩固文言基础成果展示提升语言组织能力,情境设置激活想象与创造。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讲师翻译字词巩固基础2、创设情境:积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采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3、小组合作法,突破重难点四、教学环节与活动(一)教学准备: 1、学生自读课文;2、学生根据导学案提示整合信息;3、教师从作业批改中收集易错点;4、课前培训讲师(针对文章字词及翻译):增强学生的语文体验(二)课堂活动:由易到难,层层深入1.诗歌导入,引出本文学习目标:图片引出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让学生背诵,并回忆王维作诗“诗中有画”的特点,引出其文章“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特点,让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学习。
赏景品情悟人生---《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主客情感变化的过程。
2.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情趣与理趣。
3.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文中主客情感变化的过程。
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情趣与理趣。
教学方法:朗读法、研讨法、圈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自古就有亲近自然、亲近山水的情怀。
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特别是当人在现实中受到伤害的时候,只有山水最懂人的那颗苦闷和破碎的心。
公元1079年,湖北的黄州迎来了一位满心伤痛的诗人,大家猜一猜这位诗人是谁?对,他就是苏轼。
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苏轼的《赤壁赋》,体会一下当年苏轼泛舟赤壁时的心情。
二、情感思路朗诵课文,从中在勾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明确:第二段第一行的“于是饮酒乐甚”,其中的“乐”字。
第三段第一行的“苏子愀然”的“愀”字,表示容色改变,也是情绪变化的标志。
第三段最后的“托遗响于悲风”,其中的“悲”字。
最后一段的“客喜而笑”的“喜”“笑”,表示高兴。
本文情感思路:乐--悲--乐。
作者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为什么乐?为什么喜?又为什么转悲为喜了呢?需小组讨论作答。
三、赏“乐”之景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写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指出我们人生当中有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赤壁泛舟,四美俱全。
请找出这四美的句子。
明确:良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美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乐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赏心: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之下的这幅月色之图,非常的美丽,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把这番美景描绘出来。
明确:月夜泛舟赤壁,一袭月光泻在这万顷碧水之上,如烟雾般笼罩在江面,清风徐徐吹来,波光粼粼。
茫茫月色,茫茫江水,境界开阔而空明,意境澄沏而朦胧,如梦似幻,真可谓清风与明月交织,露珠与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真是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菩萨蛮(一)知识和技能1.熟知作者及其生平。
2.熟读成诵,理解词作大意,体会词人的深沉情感。
3.把握词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搜集辛弃疾生平资料介绍和其著名诗词,了解词人。
2.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文化积淀。
【教学重点】1.体悟词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情感。
2.品味比兴手法运用的妙处。
【教学难点】1.学会鉴赏词中的重点词句。
2.诗人经历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等综合运用。
【教具使用】朗诵背景音乐;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对象】高二学生【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位伟大的词人,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生共同感受诗句中的情感,生自由发表感受。
补充辛弃疾的相关介绍。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
通过这些词句,我们感受到了辛弃疾满腔的壮志豪情,也听到了他那忧愤的深深叹息。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辛弃疾,一起学习、欣赏他的名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二、朗读全词,吟咏词韵1.请一位同学朗读,师生共同点评,把握好节奏。
2.教师配乐范读词作,学生听读,体会词作的感情基调。
3.生齐读,读准节奏,揣摩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赏析鉴赏,体悟情感(一)释题菩萨蛮:词牌名。
书:写。
造口:(课文资料信息)“南渡之初,虏人追隆佑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
幼安自此起兴。
”据此可知,这是写在西江造口壁的一首词,词人有感而发,怀古伤今。
(二)理解词意,品味词人的思想情感。
1. 找出直接体现词人内心情感的诗句。
(找词眼)【明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诗人的情感:愁。
我一无所求-粤教版必修2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并理解散文的特点和分类
2.掌握散文的基本技巧和写作方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出质量较高的散文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
1.散文的特点和分类
2.散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3.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4.写作水平的提高
教学难点
1.如何把握阅读散文和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2.如何提高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散文的特点和分类
1.散文的定义及特点
2.散文的分类
1)抒情散文
2)议论散文
3)叙事散文
3.散文中的语言风格
第二节散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1.显微镜式的描写
2.意境的丰富与深刻
3.以典型代表普遍
4.情感的表达与交流
第三节增强学生阅读散文和写作能力的方法
1.散文的阅读,注重对语言和情感的理解
2.散文的写作,注重写作方法的灵活运用,注重情感的表达
3.多练习和多思考,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
教学方法
1.灵活运用讲解、朗读、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
2.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和合作能力
3.通过讨论和辩论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评价
1.通过作业、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态度,注重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和支持,积极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高中语文 2.6.1《致大海》2精品教案粤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开阔眼界,提高鉴赏水平。
2.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3.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4. 练习诗歌朗诵,提高朗诵水平。
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理解诗的内涵。
2.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3.体会诗歌强烈浓厚的抒情色彩,感受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
教学方法设想:1.诵读法。
教师首先要通过示朗诵来感染学生,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然后指导学生朗诵,借朗诵来品味诗的语言,理解诗人的感情。
2.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分组围坐在在一起,小组长主持,由朗诵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诵,其他同学边听边讨论,研究最佳朗诵方法,以此带动对诗的语言、情感、表现手法的研究。
然后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朗诵,小组之间进行评价,形成竞技氛围,激发学习热情。
3.多元对话。
在朗诵和评价过程,教师就诗中的难点及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发表不同的看法。
4.安排2课时。
本着效果高于效率的原则,多给学生学习的时间,一课时解决作者与背景问题,学生开展小组学习,二课时小组汇报朗诵,开展多元对话。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而智者乐海。
海容纳百川,博大广阔;海涵盖天地,宽厚深远。
欲托付豪情壮志非大海莫属。
是故仁而智者对大海情有独钟,每每托情于大海,以展壮阔之胸襟,以发雄迈之浩歌。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用幻灯)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
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
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