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口腔黏膜炎
- 格式:pptx
- 大小:2.71 MB
- 文档页数:30
放化疗性口腔黏膜炎的防治方法研究口腔黏膜炎(oral mucoitls,OM)是指口腔黏膜上皮组织的一类炎症和溃疡反应,表现为口腔黏膜的轻度感觉异常、多发红斑、融合性溃疡和出血性损伤,是患者接受放化疗后常见的并发症[1]。
OM的发生率在接受高剂量化疗药物、头颈部放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前预处理的患者中高达90%~100%[2]。
由于口腔不适、疼痛、咀嚼及吞咽困难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影响营养的摄入及放化疗的顺利进行,甚至拒绝继续治疗,因此积极防治口腔黏膜炎至关重要。
为了预防放化疗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及降低其反应程度,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机体功能和生活质量,近年来临床护理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很多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预防护理1.1治疗口腔基础疾病化疗开始前,应先请牙科医生会诊,检查患者口腔情况,治疗龋齿,修复破损的牙齿或义齿。
1.2口腔护理口腔护理可以保持口腔清洁,降低口腔内的细菌数,降低疼痛和出血,防止感染,但口腔护理包含的要素、方法、频率仍没有统一的标准。
尽管缺乏有关口腔护理对口腔黏膜炎的随机对照试验,但其对口腔黏膜炎的防治作用还是得到认可。
护士在进行口腔护理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漱口液是关键,抗菌漱口液具有预防和杀菌作用,放化疗患者防治口腔黏膜炎常用的漱口液包括复方氯已定含漱液(商品名:口泰)、0.05%醋酸氯己定溶液(商品名:洗必泰)、聚维酮碘漱口液等,最近的国外文献报道[3],三氯生漱口液可以有效降低放疗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的严重程度,而且帮助放疗早期口腔黏膜炎的症状逆转。
国内研究发现饱和盐水含漱使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口腔黏膜的破损发生率和破损的严重程度降低[4],而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漱口水不建议用于干细胞移植并发口腔黏膜炎的预防[5]。
此外,国内文献报道的自制漱口液很多,但缺乏良好的研究设计确定其疗效,因此还需要循证医学的证据。
1.3雾化吸入通过超声雾化器可迅速使药液形成雾粒,随送风装置产生的气流经送雾管直接到达患者口腔黏膜,吸收面积大,易进入黏膜表皮细胞从而达到治疗效果,使口腔湿润。
放射性口腔炎的_护理放射性口腔炎是指放疗过程中由于骨髓受到抑制,口腔黏膜受到辐射损伤而引起的一种炎症性疾病。
放射性口腔炎的发生频率较高,给患者生活和进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痛苦。
因此,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促进其康复。
以下是针对放射性口腔炎的护理措施:1.口腔卫生:放射性口腔炎时,口腔黏膜受损严重,容易发生细菌感染,因此必须保持口腔的清洁。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每餐后用温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
此外,患者在进行口腔卫生时应避免使用含酒精的口腔清洁剂,以免加重炎症症状。
2.口腔保湿:放射治疗损伤了口腔黏膜,使其失去原有的保护功能,容易干燥、破损。
因此,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保持口腔湿润。
可以用温开水湿润口腔黏膜,或使用人工唾液,以缓解干燥不适感。
3.饮食指导:放射性口腔炎时,患者常伴有食欲不振、吞咽困难等情况。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适当的饮食指导。
对于严重吞咽困难的患者,应采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果汁、汤类食物等。
对于能够进食的患者,应选择柔软易嚼的食物,如煮熟的蔬菜、软糕点等,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4.疼痛管理:5.预防感染:放射治疗后,患者的免疫力较低,容易感染。
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的个人卫生和环境清洁,避免交叉感染。
同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感染征象,如发热、红肿等,一旦发现感染应及时处理。
6.心理支持:综上所述,护理措施对于放射性口腔炎的治疗和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口腔卫生、保湿、饮食、疼痛管理、感染预防以及心理支持等方面的护理需求,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其康复。
口腔颌面部放射治疗的副作用与防护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放射治疗已经成为现代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对于口腔颌面部疾病的治疗来说,尤其是恶性肿瘤的治疗,放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然而,正如所有治疗方法一样,口腔颌面部放射治疗也存在着一些副作用。
本文将探讨口腔颌面部放射治疗的常见副作用,并提供一些防护方法。
1. 口腔粘膜炎口腔粘膜炎是口腔颌面部放射治疗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
它表现为口腔黏膜的红肿、糜烂、溃疡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进食和言语功能。
为了预防和减轻口腔粘膜炎的发生,患者在放疗前后应注意口腔卫生,刷牙时使用软毛刷,避免过于刺激口腔黏膜。
此外,患者还可以口腔漱口,使用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漱口水。
2. 唾液腺功能障碍由于放射治疗破坏了口腔中的唾液腺组织,很多患者在治疗后会出现唾液分泌减少或停止的问题。
这不仅会导致口腔干燥,还会增加口腔感染的风险。
因此,患者在放疗期间应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口腔干燥。
如果口腔干燥严重,可以使用口腔湿润剂或其他润滑剂来缓解症状。
3. 咀嚼和吞咽困难放射治疗可能导致颌面肌肉的损害,使患者在咀嚼和吞咽食物时出现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患者可以选择食用柔软易咀嚼的食物,如烂熟蔬菜和汤类。
必要时,患者还可以咨询口腔治疗师,进行相应的肌力训练和功能康复。
4. 牙齿龋坏和根尖周病放射治疗可能破坏牙齿组织,导致龋坏和根尖周病的发生。
因此,在接受放疗之前,患者应接受彻底的口腔检查和治疗。
在放疗期间,患者需要加强口腔卫生,刷牙时使用软毛刷,每天定期使用漱口水。
如果发现牙齿有龋坏或其他问题,应及时就医。
5. 面部皮肤反应放射治疗可能导致面部皮肤发红、干燥、瘙痒等不适感。
为了减轻这些反应,患者可以选择使用无刺激性的洁面产品和护肤品,避免使用酒精类产品。
此外,患者还应注意避免阳光直射和寒冷干燥环境的刺激。
6. 放射性颌骨坏死放射性颌骨坏死是放射治疗的严重副作用之一,其主要表现为颌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骨组织坏死。
口腔黏膜炎疼痛护理的现状通过阐述口腔粘膜炎的不同分期及疼痛表现,介绍了发生口腔黏膜炎的机理,归纳缓解疼痛的护理措施,总结经验,以期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完成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标签:放射性口腔粘膜炎;疼痛;护理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是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80%左右[1]。
严重的口腔黏膜炎给患者造成身心痛苦,影响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有效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放疗的顺利完成,近年来,临床护理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积累了很多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综述如下。
1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分级按WHO黏膜反应0~4级标准分级。
0级:无征象及症状;Ⅰ级:口腔黏膜充血、水肿,轻度疼痛;Ⅱ级:口腔黏膜充血、水肿,点状溃疡,中度疼痛;Ⅲ级:口腔黏膜充血、水肿,片状溃疡,上覆白膜,疼痛加剧并影响进食,重度疼痛;Ⅳ级:口腔黏膜大面积溃疡、剧痛,张口困难并不能进食,需肠外营养或经肠营养支持。
2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生的原因2.1病理生理口腔黏膜上皮由未角化的复层扁平鳞状细胞组成,这些上皮组织更新速度快对放射线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有关研究表明[2],头颈部肿瘤患者在放射治疗前口腔黏膜细胞数为1000/mm2,常规分割照射2Gy/d,5次/w,治疗1w后细胞数降为500/mm2,随后口腔黏膜代償功能的恢复和建立,细胞减少速度明显减慢,当放射治疗结束时(7w左右),口腔黏膜细胞数为400/mm2,而这种细胞数的改变与放射治疗时的剂量、照射方法、照射面积等有着密切关系。
2.2鼻咽癌放射治疗导致唾液腺损伤口腔唾液腺包括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和许多的小唾液腺,具有分泌功能的是浆液性和黏液性2种细胞。
唾液的99%为水分,其余的为各种无机盐、消化性和免疫性蛋白。
起着消化、冲洗、免疫、保护和润滑等多种功能[3]。
放疗后口腔黏膜脆性增加,容易破溃,同时唾液腺受到放射线损伤。
特别是浆液性腺泡组织为纤维组织所代替,导致唾液分泌量明显减少,导致口腔炎症的发生。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2019 年第 6 卷第 55 期2019 Vol.6 No.55198分析放射性粘膜炎的常用治疗举措徐翠玉(东中美医院肿瘤科,河北廊坊 065000)【摘要】放射性粘膜炎又称放射性口炎,多见于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在通过放射线治疗后的并发症。
放射线在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的同时无法避免的对正常细胞也有杀伤作用,导致患者口腔局部抵抗力下降,引发口腔黏膜充血、溃疡甚至糜烂。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放疗手段也逐步优化,但放射性粘膜炎的发生率并没有随着肿瘤治疗有效率的增高而变化,换言之,现阶段还没有放疗技术可以直接降低放射性粘膜炎的发生率。
基于此,放射性粘膜炎的治疗仍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笔者本文重点将放射性粘膜炎的发病机制以及常用治疗举措进行阐述,具体报道如下。
【关键词】放射性粘膜炎;口腔;发病机制;治疗举措【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55.198.011 放射性粘膜炎发病机制肿瘤患者在进行放射线治疗的过程中,因其口腔粘膜接收到的放射线而发生改变,最终糜烂、溃疡,所以放射性粘膜炎的发病机制是与患者口腔粘膜照射面积、照射剂量以及分割方式有着密切关联,其次与患者的口腔护理程度也密不可分。
笔者整理了近几年的临床经验,将发明机制归纳于以下三点:其一,患者的口腔粘膜因为长期受到放射性照射而不断增加其脆性,也就是细胞DNA链及染色体等细胞损伤、凋亡,因放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破溃也更容易发生,再加上放射性损伤对患者唾液腺的影响,导致纤维组织逐渐代替了浆液性腺泡组织,患者唾液分泌日渐减少,口腔自洁作用降低、菌群改变,口腔炎症频发;其二是患者长期放射治疗导致全身免疫系统受到抑制,自身的抵抗力低下;其三,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后,因感染而大量使用的抗生素破坏了口腔菌群,导致菌群失调。
放射性口腔粘膜炎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摘要:放射性口腔粘膜炎是电离辐射作用导致的口腔粘膜损伤,目前仍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
放射性口腔粘膜炎的影响因素复杂,研究难度大。
本文对放射性口腔粘膜炎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做一综述,为放射性口腔粘膜炎的防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放射性口腔粘膜炎危险因素放射性口腔粘膜炎(radiation induced oral mucositis, RIOM)是电离辐射作用导致的口腔粘膜损伤,常见于接受放射治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
RIOM在放疗开始后就可以出现,表现为放射暴露后口腔粘膜、舌、咽部的急性炎症。
在此期间,各种炎症细胞聚集并释放大量炎症因子、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导致细胞凋亡和组织损伤。
严重的RIOM可导致患者饮水、进食困难,引起体重下降;进而由于失去粘膜屏障功能,出现严重感染,甚至脓毒血症。
本文将分别阐述RIOM的发病机制和可能的危险因素。
一、RIOM的发病机制2004年Sonis等提出了RIOM损伤的5个阶段理论:起始、信号传导、信号放大、溃疡形成、愈合[2]。
2005年Redding进一步总结了Sonis的理论,提出了详细的病理生理改变机制。
首先,在RT的的起始阶段,除了直接的细胞DNA损伤,电离辐射也导致组织中的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ROS。
在信号传导阶段,DNA损伤和ROS通过三个主要途径导致了细胞凋亡和组织损伤:(1)纤维连接蛋白降解,刺激巨噬细胞,导致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活化;(2)NF-kB活化,下游促炎因子基因表达增高(如TNF-、IL-1和IL-6),导致促炎因子分泌、释放增加;(3)Ceramide通路活化,Ceramide可被电离辐射、TNF-等细胞外信号和受体激活,通过内源性凋亡途径和外源性凋亡途径诱导细胞凋亡。
在信号放大阶段,促炎因子、NF-kB和Ceramide通路相互作用,形成反馈放大环,导致炎症因子大量释放,细胞凋亡和组织损伤进一步加重。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防治研究进展谢靖;盛沛;李博;吴勉华【摘要】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是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射线综合治疗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头颈部肿瘤患者发病率几乎为100%,主要症状包括口腔局部剧烈炎症表现、吞咽困难、进食减少、继发感染等.中医病机以“火毒伤阴”为关键,现代医学的病理始发机制尚未明确,以口腔分泌腺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为主.当前治疗措施均以供给营养、控制疼痛、预防继发感染为主要目的.该文从中西医2个方面对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期刊名称】《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9(035)003【总页数】6页(P338-343)【关键词】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头颈部肿瘤;发病机制;中医药防治【作者】谢靖;盛沛;李博;吴勉华【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药防治肿瘤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药防治肿瘤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1.5放射性口腔黏膜炎(Radiation-induced oral mucositis,RIOM)指继发于肿瘤放射线治疗的口腔黏膜损伤,表现为口腔黏膜红斑或溃疡,一般肿瘤患者发病率为30%~40%,几乎所有接受头颈部放疗的患者患病[1]。
症状表现具有明显剂量限制性,所暴露射线累计到15 Gy时首发,在放射线总量超过60 Gy时明显恶化[2]。
普通的口腔黏膜炎主要症状为溃疡周围红肿作痛,具有无需干预治疗、短时自愈的特点。
而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主要症状包括口腔局部剧烈炎症表现、吞咽困难、进食减少、嗜中性白血球减少症和继发性口腔感染或系统感染等[3],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特尔立含漱治疗鼻咽癌放射性口腔粘膜炎的疗效观察张少群【摘要】目的观察rhGM-CSF(特尔立)用于鼻咽癌患者放射性口腔粘膜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Ⅱ~Ⅲ期初治鼻咽癌放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放疗开始使用特尔立稀释液含漱,对照组30例放疗开始用朵贝氏液含漱,两组病例均在放疗前常规做好保持口腔清洁卫生的健康教育,根据RTOG关于急性放射性口腔粘膜炎分级标准进行临床评价,观察Ⅱ级及以上放射性口腔粘膜炎的发生率及时间,以及疼痛程度,并比较分析照射剂量对口腔粘膜损伤的程度.结果实验组Ⅱ级及以上放射性口腔粘膜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20.0%(6/30),对照组86.7% (26/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照射30Gy以下Ⅱ级放射性口腔粘膜炎的发生时间实验组迟于对照组:实验组30.0%(9/30),对照组90.0%(27/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口腔粘膜疼痛多为轻度疼痛,对照组多为中度疼痛,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特尔立含漱能有效降低鼻咽癌患者放射性口腔粘膜炎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期刊名称】《现代医院》【年(卷),期】2013(013)012【总页数】2页(P54-55)【关键词】鼻咽癌;放射性口腔粘膜炎;疗效【作者】张少群【作者单位】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佛山528000【正文语种】中文鼻咽癌是我国南方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以广东省为最高[1],其中男性为 58.6/10万人口,女性为22.8/10万人口[2]。
放射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3],鼻咽癌患者放疗过程中常常出现急性放射性口腔粘膜炎,一般在放疗开始2~3周后出现,随着放射剂量的增加而加重[4]。
急性放射性口腔粘膜炎因影响进食对放疗疗效影响较大。
特尔立(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是主要用于肿瘤放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的一种药物,有研究表明使用特尔立喷雾剂喷洒患处对放射口腔粘膜损伤效果好[5]。
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相关急性黏膜炎的预防与治疗指南一、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相关黏膜炎1.定义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相关黏膜炎(以下简称黏膜炎)是放射线引起的黏膜急性损伤。
从口腔到食管任何暴露在头颈部放射线照射野内的黏膜组织都可能发生黏膜急性损伤,如口腔黏膜炎、咽部及喉部黏膜炎等,按黏膜炎严重程度可表现为红斑、水肿或糜烂至不同程度溃疡等。
2.临床表现黏膜炎除引起局部疼痛、口干、进食和味觉障碍外,还可能导致发热、乏力和全身炎性反应。
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引起的黏膜损伤使得机体免疫防御能力下降,口腔菌群失调,感染风险上升,其中免疫功能严重低下患者败血症风险上升。
3.病理生理目前认为黏膜炎由肿瘤治疗过程中一系列相互关联和重叠的因素引发。
典型的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相关黏膜炎的病理生理学包括5个阶段。
(1)起始阶段:放射线诱发细胞损伤,促进基底上皮和黏膜下层细胞内活性氧的生成,此时黏膜功能正常。
(2)初始损伤阶段:细胞损伤激活转录因子如p53和核转录因子-кB(nuclearfactor-kappaB,NF-кB),此阶段对黏膜损伤的进程可能非常重要。
(3)信号放大阶段:最终激活NF-кB通路产生的炎症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b(interleukin-1b,IL-1b)和IL-6释放,导致组织损伤和细胞凋亡。
在此阶段,黏膜炎可能出现临床症状。
(4)溃疡阶段:溃疡出现。
在这个阶段,有细菌定植和败血症风险。
(5)黏膜愈合阶段:引起黏膜持续损伤信号消失后,黏膜逐步愈合。
4.流行病学状态文献报道,在接受头颈部放射治疗的患者中,黏膜炎总体发生率在50%~97%。
发病部位不限于口腔,咽、喉部黏膜炎发病也较为常见。
来自一项泰国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报道,其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相关Ⅲ度咽炎发生率为27%~32%。
一项来自福建省肿瘤医院的前瞻性调查研究显示,其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相关咽喉炎的发生率由放疗前的1.5%升至第4周的90.0%,黏膜炎在放疗第4周发生率为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