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瓶实验
- 格式:docx
- 大小:20.74 KB
- 文档页数:2
天气预报瓶原理
瓶原理是一种天气预报方法,它利用大气中的气压变化来推测未来的天气情况。
该原理基于以下观察结果:当高气压系统(即大气中气压较高的区域)接近时,天气通常晴朗,风力较弱;相反,当低气压系统(即大气中气压较低的区域)接近时,天气通常多云或有降水,并伴有较强的风。
瓶原理的实施方法通常需要一个透明的玻璃瓶,瓶内装有一定量的液体(常见的是酒精)。
这种液体受到外界温度和气压的影响,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通过观察瓶内液体的变化,可以推测未来的天气变化。
例如,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液体的水位稳定且没有明显的变化,这通常代表天气将保持相对稳定。
而如果液体的水位迅速上升,这可能意味着低气压系统接近,天气即将变差;相反,如果液体的水位迅速下降,这可能意味着高气压系统接近,天气即将转晴。
虽然瓶原理是一种传统的天气预报方法,但它并不能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特别是对于复杂的气象系统,其预测效果不如现代气象预报方法。
然而,对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天气变化,瓶原理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初中化学“溶液”的项目式教学——制作天气瓶初中化学“溶液”的项目式教学——制作天气瓶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通过项目式教学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本文将以制作天气瓶为例,介绍一种可以用于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项目。
一、项目简介天气瓶是一种用于观察和预测天气变化的实验设备。
它通过观察瓶内的气泡变化或液体的浑浊度,来推测天气的变化情况。
制作天气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让他们了解气压变化与天气变化之间的关系,提高他们的科学观察和预测能力。
二、项目目标1. 学会制作天气瓶及使用方法;2. 了解气压变化与天气变化之间的关系;3. 提高观察和预测能力。
三、项目实施步骤1. 准备材料- 透明瓶:建议选择高度约为30cm、直径约为10cm的瓶子;- 各种颜色的食用染料:建议选择红、蓝、绿、黄等颜色; - 恒温水槽或温水器;- 淡盐水和糖水。
2. 制作天气瓶- 将瓶子洗净并晾干;- 在瓶中依次加入红、蓝、绿、黄色的食用染料,各占瓶内的四分之一;- 加入适量的淡盐水和糖水,填满瓶子。
3. 观察和记录- 放置天气瓶于恒温水槽或温水器中;- 每天固定的时间观察天气瓶的状态,并记录下来;- 注意观察气泡的上升、下降速度,以及液体的浑浊度。
四、项目结果分析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高气压天气下,天气瓶内的液体变得清澈,气泡迅速上升,通常表示晴朗的天气。
2. 低气压天气下,天气瓶内的液体变得浑浊,气泡上升速度减慢,通常表示阴雨天气。
3. 温度变化会影响天气瓶的状态。
高温下,天气瓶内的液体变得浑浊,气泡上升速度减慢。
低温下,天气瓶内的液体变得清澈,气泡上升更快。
五、项目总结通过制作天气瓶,学生们不仅了解了气压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还提高了观察和预测能力。
在项目过程中,学生们需要进行实验记录和观察,并结合天气瓶的状态进行天气预测,这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天气实验用水瓶制作云朵天气实验是孩子们喜爱的科学活动之一,它能够帮助他们理解天气现象的形成原理。
其中一个最受欢迎的实验是使用水瓶制作云朵。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可以亲自观察云朵的形成过程,进一步了解水蒸气和冷却的作用。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如何用水瓶制作云朵。
材料:- 一个透明的塑料水瓶- 开口宽大的塑料袋- 温水- 手提风扇步骤:1.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个透明的塑料水瓶,并将其底部剪掉。
2. 将水瓶倒过来,将开口宽大的塑料袋套在水瓶上,确保尽量没有空隙。
3. 将温水倒入水瓶中,大约倒入水瓶的四分之一即可。
4. 让水瓶静置片刻,直到水温和室温相当。
5. 当水瓶内的水与外部温度相等时,我们可以开始实验了。
6. 拿起水瓶,用力晃动或者轻轻颠倒它,然后快速地将水瓶放置在桌子上。
7. 接下来,观察塑料袋内部会发生什么变化。
观察结果:当我们用力晃动或颠倒水瓶后,你会发现塑料袋内部开始出现云朵。
这是因为在晃动水瓶的过程中,水蒸气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和其他微小的颗粒发生碰撞。
这些碰撞会使水蒸气冷却,逐渐形成小水滴。
这些水滴在塑料袋内部聚集在一起,形成云朵。
实验原理:当我们在水瓶中装入温水并晃动水瓶时,水蒸气会在水面与外部空气之间不断交换。
当我们将水瓶放置在桌子上时,水蒸气开始冷却,形成小水滴。
由于塑料袋的存在,水滴无法逃离水瓶,因此它们在塑料袋内聚集形成云朵。
进一步探索:除了上述基本实验,我们还可以对实验进行一些改进和扩展,以使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云朵形成的过程。
1. 温度对云朵形成的影响:可以使用不同温度的水来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云朵形成的速度和形状变化。
2. 空气湿度的作用:在较干燥的环境下重复实验,观察云朵形成的情况。
孩子们可以在湿度较低的地方进行实验,如在加湿器旁边或者运行热水淋浴的浴室内。
3. 云朵的分类:了解不同类型的云朵,如积云、层云和卷云。
通过观察实验产生的云朵,与图文资料进行对比,看看它们属于哪一种类型的云朵。
制作天气瓶
一、原料准备:
2.5g硝酸钾、2.5g氯化铵、34mL蒸馏水、40mL无水乙醇、10g天然樟脑 (粉状)。
二、制作步骤如下:
1.用40ml无水乙醇溶解10g天然樟脑 (粉状)。
2.用34ml水溶解氯化铵固体和硝酸钾固体各2.5g。
3.将所得两种溶液混合。
(瓶口封好, 避免酒精挥发)
4.摇晃器皿或搅拌溶液,再次溶解它的析出物,当下面有少量没有溶解时,加热到40℃左右全部溶解后,转移到装饰容器中。
5.静置,待溶液冷却,观察析出晶体。
三、注意事项:
1.为了自身安全最好全程带手套;
2.实验时最好用天然樟脑;
3.选择玻璃瓶盖,不选择铁、铜等盖子;
4.天气瓶不放在空调出风口或阳光直射处。
四、如何利用天气瓶看天气:
1.液体澄清,说明天气将会晴好;
2.液体朦胧,有时有沉淀,天气会多云;
3.溶液有悬浮沉淀,预示天气潮湿或下霜;
4.液体既朦胧又有悬浮沉淀,预示将会是暴风雨天气;
5.在晴朗的冬日里液体有悬浮沉淀,预示将会下雪;
6.在暖和的日子里或者下雪的冬天,液体有大块沉淀,说明将会阴天;
7.在杯底有晶体析出,说明要下霜;
8.在顶部有螺旋纹,说明要起风。
《初中化学“溶液”的项目式教学——制作天气瓶》篇一初中化学“溶液”项目式教学——制作天气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目标在于通过让学生了解并学习制作天气瓶的实践操作过程,同时培养他们对化学“溶液”概念的认知和应用。
学生通过制作和观察天气瓶的过程,提高他们对实验观察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玻璃瓶、蒸馏水、无色透明硫酸铜溶液、无色透明氯化铵溶液、无色透明氯化钠溶液、染色剂(如食色剂)等。
2. 实验工具:搅拌棒、温度计、胶管等。
3. 实验室环境及安全措施准备。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约5分钟)通过介绍天气瓶的原理和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制作天气瓶。
同时,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组成和性质,为后续的实践操作打下基础。
2. 理论学习(约10分钟)讲解溶液的概念、组成及性质,让学生了解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关系,以及不同溶质对溶液性质的影响。
同时,介绍天气瓶的制作原理和操作过程。
3. 实践操作(约30分钟)(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好实验材料和工具。
(2)操作步骤: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顺序添加试剂和操作步骤,制作天气瓶。
具体步骤如下:a. 在玻璃瓶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b. 分别加入无色透明硫酸铜溶液、氯化铵溶液和氯化钠溶液;c. 用搅拌棒搅拌,使溶液充分混合;d. 加入染色剂,使天气瓶的颜色更加明显;e.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观察与记录(约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天气瓶的颜色变化和结晶情况,并记录下来。
同时,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溶液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5. 总结与讨论(约5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思考过程,讨论天气瓶的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同时,总结溶液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6. 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天气瓶制作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以及自己对溶液性质的理解等。
同时,要求学生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变化情况,并尝试解释原因。
天气瓶实验天气瓶实验出现在《海底两万里》的神秘气象球,其实起源于17世纪欧洲的天气预报器。
在玻璃瓶中注入蒸馏水、酒精、硝酸钾、樟脑等的混合溶液。
这种液体会随温度变化而改变容貌,普遍运用于19世纪的航海上。
它会随着天气的气温、湿度而形成羽毛、叶子板的结晶。
制作步骤:1、用托盘天平称量5g硝酸钾;称量后将药品全部转移到一个大烧杯中。
2、用托盘天平称量5g氯化铵;称量后将药品全部转移到步骤1的大烧杯中。
3、用托盘天平称量20天然樟脑;称量后放入另外一个大烧杯中。
4、用量筒取70ml的蒸馏水(纯净水),所用的量筒为50ml的话,可以分两次称取。
并将量好的纯净水倒入装有硝酸钾和氯化铵的烧杯中,使固体药品完全溶解。
注意不能使用自来水。
5、用量筒取80ml95%的乙醇(酒精),所用的量筒为50ml的话,可以分两次称取。
并将量取好的酒精倒入装有樟脑的大烧杯中,使樟脑完全溶解。
6、将溶解有樟脑的酒精全部转移到锥形瓶(或圆底烧瓶)中。
要借助玻璃棒转移。
7、将溶有硝酸钾和氯化铵的纯净水转移到锥形瓶(或圆底烧瓶)中。
8、塞紧瓶塞,实验完成。
完成后注意不能摇晃瓶子,否则实验将造成实验失败。
实验的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能让药品接触到手,或者其他地方的皮肤。
氯化铵、硝酸钾带一定毒性,使用时应特别注意。
2、使用托盘天平时注意不能用手接触砝码。
双手湿润时不能进行天平称量操作。
注意不要将药品洒落天平的托盘上。
3、实验过程中使用玻璃仪器时要特别注意,摔坏仪器将照价进行赔偿。
4、实验过程中除称量药品需要外,严禁随意走动。
5、实验结束后,可将瓶子带到课室观察两周,注意不要放在太阳暴晒的地方。
搬离瓶子时注意不要晃动瓶子。
6、实验结束后,全体男生留下将实验室的仪器归位。
许愿瓶天气预报瓶制作引言:许愿瓶和天气预报瓶是非常有趣的学生实验项目,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又可以锻炼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可以制作自己的许愿瓶和天气预报瓶,体验制作过程的乐趣,并学习一些有关自然现象的知识。
实验材料:-一个透明的玻璃瓶,大小适中-瓶塞或橡皮塞-可以浮在水上的小物体,比如小木块、小石头或者小玩具-一小袋烧碱(氢氧化钠)-透明胶带-一张笔和纸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干净的玻璃瓶,并确保瓶口没有明显的划痕或破损。
2.用透明胶带将瓶塞或橡皮塞固定在瓶口上,以防止水从瓶口漏出来。
3.在纸上写下一个愿望,并将其放入瓶子中。
4.填满瓶子,但不要完全填满,留下一些空间。
5.将一小撮烧碱(氢氧化钠)放入瓶子中,小心不要让其接触到皮肤或眼睛。
6.快速将小玩具或其他浮在水上的物体放入瓶子中。
7.用透明胶带将瓶塞或橡皮塞再次固定在瓶口上。
实验原理:烧碱(氢氧化钠)与水反应会产生热,从而使水蒸气逐渐蒸发。
当瓶子处于室温下时,水蒸气会冷却并凝结在瓶子的上部和周围。
由于瓶口被封闭,无法进入空气,凝结成的水滴会滴落到小玩具上,形成类似于下雨的效果。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实验开始后,由于水蒸气的蒸发,瓶子内部的压力会增加。
当压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瓶子内部的水蒸气会向外释放。
当瓶子开始冷却时,水蒸气会凝结成水滴。
这些水滴将集中在瓶子的上部和周围。
当水滴足够大时,它们会滴落到瓶底的物体上,形成像雨水滴落的效果。
在制作天气预报瓶时,可以在瓶子的一侧绘制不同的天气符号或相关图案。
例如,画一个太阳代表晴天,画云朵代表阴天,画一个雷电代表雷暴等。
观察瓶子中的水滴落在哪些天气符号上,可以推测当前和未来的天气情况。
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了许愿瓶和天气预报瓶的制作原理,并通过观察瓶子中的水滴落在不同天气符号上来预测天气。
这个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希望通过这个有趣的实验,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多姿多彩的晶体——许愿瓶、天气预报瓶制作实验仪器:实验药品:一、许愿瓶(黄金雨、蓝晶雨选一种...)1、黄金雨:【原理】由铅(II)和碘离子的混合后溶液中瞬时形成的明亮的黄色沉淀,被称为“黄金雨”Pb(NO3)2 + 2 KI ==> PbI2↓ + 2 KNO3碘化铅的溶解度,在室温下约1mmol/L.【操作及现象记录】(1)用电子天平分别称取0.332g硝酸铅和0.332g碘化钾(注意:硝酸铅中含有重金属离.............子.—.铅离子........!!!!),放入100ml小烧杯中。
...,极少量即会中毒(2)向小烧杯中加入约100ml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可以观察到溶液中出现,此物质为。
(3)将小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约80℃,玻璃棒搅拌至沉淀全部溶解。
静置溶液并且让溶液自然降温,期间会出现。
当溶液冷却后,闪亮的金色晶体开始形成。
2、蓝晶雨【原理】制备反式甘氨酸合铜:4H2NCH2COOH + Cu2(OH)2CO3→ Cu(HH2NCH2COO)2 + ……甘氨酸碱式碳酸铜顺式甘氨酸合铜(天蓝色针状晶体)顺式甘氨酸合铜反式甘氨酸合铜(蓝紫色鳞片状)【操作及现象记录】(1)用电子天平分别称取1.58g碱式碳酸铜和5g甘氨酸,放入100ml烧杯中。
(2)向烧杯中加入10ml水,并用玻璃棒搅拌,可看到。
(3)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沸腾(带好护目镜,并在烧杯上面盖好..盖子..),可观察..............玻璃到,蓝色固体逐渐转变为。
(4)保持沸腾几分钟,熄灭酒精灯,(5)向烧杯中加入约50ml水,搅拌,静置,用胶头滴管吸去上层清液,并重复操作2~3次,以除去未反应且溶解度较大的顺式甘氨酸合铜。
(6)取出剩余固体,装入小试管中,并加入蒸馏水,稍稍震荡后会出现。
二、暴风瓶(天气预报瓶)资料:暴风瓶是一种用来指示天气的设备,本体为一个装满溶液的密封玻璃瓶,使用者可以通过查看瓶子里溶液的情况来预测天气。
梦幻的天气瓶
上周末我在家里做了一个很有趣的小实验,就是自制了一个据说可以预测天气的天气瓶。
我生怕做错了,所以每个步骤我都非常认真。
我现准备好实验需要的全部材料:一个量杯,60°C的热水30ml,一个密封的玻璃瓶,5克结晶盐,10克天然樟脑,色素,40ml酒精。
还有必须准备实验用的手套,全程都要戴着手套操作。
首先我向量杯加入了30毫升的热水,然后倒入结晶盐,搅拌溶解。
接着我打开酒精瓶盖,向里面加入樟脑,拧上盖子摇晃,使樟脑溶解于酒精。
然后将前面两个步骤的溶液倒入到准备好的密封瓶里搅拌均匀。
最后在玻璃瓶子里滴入2滴色素,密封好瓶子。
实验就结束了。
将做好的天气瓶放在阳台静置一晚上。
第二天早上,我迫不及待地区观察阳台上的天气瓶,发现天气瓶上面有像棉絮一样的生成物,实验说明书管这叫絮状漂浮物,下面有结晶体,看上去就像雪花。
据说天气瓶可以预报天气的。
根据外界温度改变,瓶内展现不同形态的结晶,其原理主要由于溶液内的樟脑在就境内的溶解度会随着温度而变化。
瓶子内如果是澄清透明的液体则表示天气良好且干燥,一般天气热的情况就是澄清的液体状。
满瓶子雾蒙蒙,就是阴天。
如果有羽毛状结晶体,表示寒冷且暴风雨的天气。
同学们,这么有趣的实验,你是否也像尝试着做一个呢?。
天气瓶实验
出现在《海底两万里》的神秘气象球,其实起源于17世纪欧洲的天气预报器。
在玻璃瓶中注入蒸馏水、酒精、硝酸钾、樟脑等的混合溶液。
这种液体会随温度变化而改变容貌,普遍运用于19世纪的航海上。
它会随着天气的气温、湿度而形成羽毛、叶子板的结晶。
制作步骤:
1、用托盘天平称量5g硝酸钾;称量后将药品全部转移到一个大烧杯中。
2、用托盘天平称量5g氯化铵;称量后将药品全部转移到步骤1的大烧杯中。
3、用托盘天平称量20天然樟脑;称量后放入另外一个大烧杯中。
4、用量筒取70ml的蒸馏水(纯净水),所用的量筒为50ml的话,可以分两次称取。
并将量好的纯净水倒入装有硝酸钾和氯化铵的烧杯中,使固体药品完全溶解。
注意不能使用自来水。
5、用量筒取80ml95%的乙醇(酒精),所用的量筒为50ml的话,可以分两次称取。
并将量取好的酒精倒入装有樟脑的大烧杯中,使樟脑完全溶解。
6、将溶解有樟脑的酒精全部转移到锥形瓶(或圆底烧瓶)中。
要借助玻璃棒转移。
7、将溶有硝酸钾和氯化铵的纯净水转移到锥形瓶(或圆底烧瓶)中。
8、塞紧瓶塞,实验完成。
完成后注意不能摇晃瓶子,否则实验将造成实验失败。
实验的注意事项
1、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能让药品接触到手,或者其他地方的皮肤。
氯化铵、硝酸钾带一定毒性,使用时应特别注意。
2、使用托盘天平时注意不能用手接触砝码。
双手湿润时不能进行天平称量操作。
注意不要将药品洒落天平的托盘上。
3、实验过程中使用玻璃仪器时要特别注意,摔坏仪器将照价进行赔偿。
4、实验过程中除称量药品需要外,严禁随意走动。
5、实验结束后,可将瓶子带到课室观察两周,注意不要放在太阳暴晒的地方。
搬离瓶子时注意不要晃动瓶子。
6、实验结束后,全体男生留下将实验室的仪器归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