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第五单元 第五章《病毒》
- 格式:ppt
- 大小:4.47 MB
- 文档页数:38
新2024秋季八年级人教版生物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病毒《病毒》听课记录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具体包括:1.生命观念:通过病毒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对病毒这一类无细胞结构生物的生命观念,理解其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
2.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演绎与推理、归纳与总结等科学思维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探究病毒的结构、繁殖及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能力。
4.科学态度:引导学生关注病毒研究的科学史,认同技术进步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并形成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
二、导入教师行为:1.播放一段关于新冠病毒疫情的视频,展示全球抗击疫情的场景和成果。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段视频中的‘敌人’是什么吗?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学生活动:1.认真观看视频,感受疫情带来的震撼和影响。
2.积极思考并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如“是新冠病毒”、“它让我们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
过程点评:通过视频导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三、教学过程(一)病毒的发现教师行为:1.展示伊万诺夫斯基研究烟草花叶病毒的实验图片和视频。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并分组讨论病毒是如何被发现的。
学生活动:1.观看实验图片和视频,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
2.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如“伊万诺夫斯基通过过滤实验发现了病毒”。
过程点评:通过展示实验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
分组讨论和分享活动则促进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二)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教师行为:1.展示病毒、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异同。
2.播放病毒繁殖过程的动画视频,并讲解病毒的繁殖方式。
学生活动:1.观察示意图并比较病毒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异同。
2.观看动画视频并思考病毒的繁殖过程,记录关键信息。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病毒》教案设计
活在细胞里,从来不吃菜。
离开细胞后,结晶是常态。
遇到活细胞,立即活过来。
只要活过来,你就是盘菜。
生来无手脚,脑袋也不在。
你若想灭我,温度升起来。
你若讲卫生,我也跑得快。
世间无对错,客观去看待。
课程上到这,习题练起来。
本课已结束,鼓掌说拜拜。
作业设计
蓝天队:学生完成优化设计所有习题,针对选择题的错误选项要有明确的修改痕迹,将自己认为正确的解释进行批注。
思维拓展题可以部分完成,对于较难的习题可以等上课与老师和同学共同探究完成。
海洋队:学生必须完成习题中的基础题和提升部分习题(提升题型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选择部分习题完成,但是不能搜题或抄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五章病毒
一、思维导图
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有害:1、引发人类各种疾病。
2、许多病毒会危害人类的经济作物、家禽家畜等。
弱点: 1. 结构简单,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
所以可以用高温杀死病毒。
2.只能寄生在活细胞。
所以要注意个人卫生,切断传播途径。
利用:1、经过人工处理的减毒或无毒的病毒可以制成疫苗。
2、让病毒携带动植物或微生物的某些基因进入受体细胞,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疾病的目的。
优点:本课设计非常具有艺术气息,很好的将语文和生物结合在一起,用病毒的第一人称视角进行了自我描述,让学生有很强的代入感。
除此还引入了作者独自编写的顺口溜,这是本课最大的亮点。
学生对本课的授课表示非常喜爱,赞不绝口!不。
第五章病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了解病毒的形态,说出病毒的种类。
2.描述病毒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主要特征。
3.举列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理解病毒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能力方面:1.通过病毒形态、结构和繁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别图能力。
2.通过本章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交流能力。
3.学会运用多种方式收集查找资料,并进行汇报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通过病毒发现的科学史,认同技术进步对于生物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2.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通过对病毒与人类关系的学习,树立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对病毒的学习,让学生懂得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道理,并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病毒的生活、繁殖等生命活动主要特征.教学方法:教师可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归纳小结。
配上多媒体课件辅助,图形配合。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布置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实际收集有关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准备发言材料。
教师准备:自制好课件,备好教学所需的挂图便于课上交流。
教学策略:1.教材剖析:教材从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的艾滋病侵入细胞的一幅插图入手,引出病毒主题的教学章节。
接着提出思考:病毒的结构有什么样特点?病毒是怎样繁殖的?病毒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学生未知的内容,有待于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中去探索了解。
随后借助正常烟草叶与带病烟草叶的比较(教材附彩图),烟草花叶病毒、腺病毒、大肠杆菌病毒,流感病毒模式图的彩图,引出病毒形态、种类、病毒生活方式、结构和繁殖等基础知识: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病毒只能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是它的繁殖方式。
教材末尾安排了“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识栏目。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五章病毒”必背知识点一、病毒的发现与特点发现过程:病毒是由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在研究烟草花叶病的病因时发现的,他观察到比细菌还要小的病原体,并命名为“病毒”。
大小与观察工具:病毒非常微小,比细菌还小得多,其大小通常只能用纳米来表示,因此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病毒的形态多样,有杆状、球状、蝌蚪状等。
二、病毒的结构基本组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DNA或RNA)组成。
这种结构被称为病毒的核衣壳。
三、病毒的生活方式寄生性: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它们利用寄主细胞内的物质和能量进行繁殖。
四、病毒的繁殖繁殖方式:病毒通过自我复制的方式进行繁殖。
在寄主细胞内,病毒利用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指导合成新的病毒颗粒。
这些新合成的病毒颗粒随后被释放到细胞外,继续感染其他活细胞。
离开活细胞后的状态:当病毒离开活细胞后,它们通常会变成结晶体,不再表现出生命特征。
但一旦重新进入活细胞,病毒的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
五、病毒的种类根据寄生对象分类:1. 动物病毒: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内的病毒,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2. 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内的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等。
3. 细菌病毒:又称噬菌体,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病毒。
它们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结构,导致细菌死亡。
六、病毒与人类的关系1.有害方面:病毒能引发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疾病,如艾滋病、禽流感、烟草花叶病等,对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造成威胁。
2.有益方面:科学家可以利用病毒的特性进行生物防治,如利用噬菌体防治某些细菌性疾病。
病毒还可以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用于遗传物质的转移和表达。
在医药领域,科学家利用减毒或灭活的病毒制成疫苗,预防某些病毒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例如,牛痘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狂犬病疫苗等都是基于病毒的疫苗。
七、总结病毒作为生物圈中的一种特殊生物,具有独特的结构和生命活动方式。
第五章病毒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病毒》。
本次说课包括五个程序: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
我将重点阐述本节课的导入过程以及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处理。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病毒》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在生物圈中有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病毒》这节课,旨在让学生识别病毒,明白病毒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且能繁殖后代等,它具有生命特征,因而是生物。
教材中关于病毒发现史的介绍,阐明了技术手段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同时,应注意病毒在生物圈的分布十分广泛,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教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目标如下:【知识目标】识别病毒,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及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对多种病毒的了解来认识病毒的结构和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收集并整理从书籍、报刊杂志及网上查询到的有关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信息,运用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2)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3)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增强对病毒预防和治疗的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1)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2)认同病毒对人类有害也有利。
二、说教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把学生当做“海绵”一样,尽可能多的吸收课堂上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新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让学生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的事,在课堂上自主的学习知识。
我采用了我校的“先学后导、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生与学生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