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五章 病毒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56.52 KB
- 文档页数:7
第五章病毒一、章节学习主题本章内容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22》)第二个学习主题“生物的多样性”,内容包括病毒的相关知识。
二、章节学习内容分析1.内容的课标分析本章内容属于《标准2022》规定的第二个学习主题“生物的多样性”。
通过本章的学习,达成以下目标:(1)要帮助学生形成1个重要概念:微生物一般是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
(2)要帮助学生形成2个次位概念:①病毒无细胞结构,需要在活细胞内完成增殖;②有些微生物会使人患病,有些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医药工业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2.本章教学内容分析本章主要讲述了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三、章节学情分析已有知识: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为本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已有经历:学生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知道某些病毒会使人类患病,但认知不够全面、准确。
已有技能:学生掌握了观察和实验的一般方法和分类方法;能够熟练正确地使用显微镜,并掌握了一定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类比分析能力。
已有情感: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建构生物学重要概念,并对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建立正确的认识。
四、章节学习目标生命观念: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说明病毒的生活特点,举例说出病毒对动植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在生物防治和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科学思维:尊重事实证据,运用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等思维方法认识病毒的形态;认识到病毒对人类利与弊的两面性。
探究实践:尝试制作病毒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设计和创新能力。
态度责任:关注人类健康问题,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病毒性传染病。
五、章节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概览《病毒》章节学习概览课时内容内容本质与研究方法第1课时病毒本章中心内容有三个问题: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成分;病毒在活细胞中的寄生和增殖;病毒对动植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在生物防治和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课题病毒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授课PPT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列举几种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病毒。
3.关注病毒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病毒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导入新课【新闻引入】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
新课讲解1.指导学生阅读P89页,了解病毒的发现。
2.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实验过程这个的推理过程,从科学史中学习科学思维。
3.【播放视频】指导学生观察病毒的形态、分类和结构。
【归纳总结】
(1)病毒的形态:球形、杆形、蝌蚪形。
(2)病毒的类型(按寄主类型分):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
(3)病毒的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4.尝试制作一个病毒模型。
5.比较细菌、病毒和真菌的结构。
学生分享展示自己制作的病毒模型,评价交流。
6.引导学生根据病毒的结构分析病毒的营养方式。
【归纳总结】
病毒结构简单,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学的活细胞内。
7.引导学生总结病毒的繁殖特点。
【播放视频】病毒的繁殖。
【归纳总结】病毒的繁殖:自我复制。
8.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1~92页,并用思维导图表示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第五章病毒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举列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技能方面运用多种方式收集查找资料,并进行汇报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通过病毒发现的科学史,认同技术进步对于利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2.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病毒的主要特征三、教学设计思路在2011版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病毒的内容要求为“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属于了解层次。
本章教学中,除了知识目标达成以外,更应该结合病毒发现的科学史、生物技术发展、病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技术进步对于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教学手段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和学生活动贯穿教学始终。
四、教学准备布置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准备发言资料或简单课件便于课亡交流。
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病毒的发现请学生小组展示课前收集的病毒的发现过程的调查报告,结合教材上的内容,给其他同学讲述病毒的发现过程。
现场接受其他学生的质疑和提问。
之后,教师总结并解答学生的疑惑。
认真聆听,思考并提出问题。
通过科学史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并认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
病毒的大小请学生阅读教材“想—想,议一议”的素构。
[提问]1.病毒和细胞在形态大小力面有什么不同?1.根据病毒与细胞在形态大小上的差异,你能推测出病毒的结构与细胞有什么不同吗?若学生回答不出第二个问题,教师可给予提示:真核细胞内具有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还有细胞核,病毒的大小能够容纳得下这些细胞结构吗?[回答]1.病毒比细胞小得多。
2.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病毒可能不具有细胞结构。
训练学生观察图片、根据图片中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病毒的种类 [展示]各种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照片,并简单介绍,提问:病毒千姿百态,如何给它们分类?引出分类的依据。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病毒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第五章病毒》一、设计思路1、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成效,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使病毒变“大”、变“活”,解决由于病毒的微小而产生的认知困难,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解决难点。
2、利用QQ群开创生物教学第二课堂,通过创新设计课前导学任务,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创新设计课后拓展任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3、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生活经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学习的习惯,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⑵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⑴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学习、交流的能力。
⑵提高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认同科技进步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⑵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⑶学习运用辩证法看待事物的利弊。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⑴教学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⑵教学难点:病毒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章不分节,本章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教学课时为一课时。
通过本章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病毒的结构和生活特点的基础上,将学过的相关知识点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二个完整的生物学概念:一是全面掌握生物体的构成方式,即生物圈中不仅有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还存在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二是全面认识生物圈中的生物类型,即生物圈中不仅有植物、动物、人、细菌和真菌,还有病毒。
同时,本章教学也为学生之后学习传染病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通过电视、网络和书刊等视听途径,以及亲身体验(如:患过流感、或手足口病等),对病毒有了一定认识。
《第五章病毒》一、设计思路1、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成效,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使病毒变“大”、变“活”,解决由于病毒的微小而产生的认知困难,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解决难点。
2、利用QQ群开创生物教学第二课堂,通过创新设计课前导学任务,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创新设计课后拓展任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3、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生活经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学习的习惯,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⑵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⑴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学习、交流的能力。
⑵提高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认同科技进步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⑵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⑶学习运用辩证法看待事物的利弊。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⑴教学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⑵教学难点:病毒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章不分节,本章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教学课时为一课时。
通过本章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病毒的结构和生活特点的基础上,将学过的相关知识点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二个完整的生物学概念:一是全面掌握生物体的构成方式,即生物圈中不仅有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还存在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二是全面认识生物圈中的生物类型,即生物圈中不仅有植物、动物、人、细菌和真菌,还有病毒。
同时,本章教学也为学生之后学习传染病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通过电视、网络和书刊等视听途径,以及亲身体验(如:患过流感、或手足口病等),对病毒有了一定认识。
但是,由于学生的兴趣不同,使学生对病毒的认知程度也不尽相同。
病毒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病毒》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病毒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运用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运用一定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病毒的结构组成教学难点: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人类的关系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挂图、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教材和习题。
四、教学过程:环节及要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日常生活在我们患的疾病除细菌感染蛙,还有很多疾病是病毒造成的?学生观察,思考。
看有哪些病是病毒病。
一、病毒的发现:二、病毒大小:阅读课本89页:学生阅读,课本总结伊万诺夫斯基是如何发现病毒的。
他将患花叶病的烟草榨出汁液,用细菌过滤器过滤,在感染正常的烟叶,发现还是患病,表明这种生物要比细菌更小。
比细菌小,用纳米来表示,并且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举例:烟草花叶病毒 30万倍腺病毒 50万倍学生能自己描述发现过程,理解科学探究要有细致的观察力。
让学生们感受有多少。
三、病毒的种类:四、病毒的结构:五、病毒的生活和繁殖:六、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大肠杆菌噬菌体45万倍不同细胞生活不同的病毒。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一、自身的结构特点: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
二、和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没有细胞结构。
1.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的细胞里,离开了活细胞变成结晶体。
2.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
(自我复制)有害:能引起动物和人黄疾病。
有利:1.制造疫苗,预防病毒.(疫苗:经过人工处理的减毒或无毒的病毒)2.利用某些病毒防治有害生物3.基因工程方面:转基因、基因治疗学生明确只能生活在相应的细胞里。
运用比较法,更容易理解。
学会看图总结内容。
课堂小结引导组织学生回顾本节所学内容。
学生总结达标练习五、板书设计:主要特征:(1)个体小;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或细胞里。
《第五章病毒》
一、设计思路
1、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成效,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使病毒变“大”、变“活”,解决由于病毒的微小而产生的认知困难,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解决难点。
2、利用QQ群开创生物教学第二课堂,通过创新设计课前导学任务,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创新设计课后拓展任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3、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生活经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学习的习惯,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⑵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⑴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学习、交流的能力。
⑵提高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认同科技进步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⑵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⑶学习运用辩证法看待事物的利弊。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⑴教学重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⑵教学难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章不分节,本章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教学课时为一课时。
通过本章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病毒的结构和生活特点的基础上,将学过的相关知识点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二个完整的生物学概念:一是全面掌握生物体的构成方式,即生物圈中不仅有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还存在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二是全面认识生物圈中的生物类型,即生物圈中不仅有植物、动物、人、细菌和真菌,还有病毒。
同时,本章教学也为学生之后学习传染病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通过电视、网络和书刊等视听途径,以及亲身体验(如:患过流感、或手足口病等),对病毒有了一定认识。
但是,由于学生的兴趣不同,使学生对病毒的认知程度也不尽相同。
八年级学生已经将上网搜索、腾讯QQ等信息技术,普遍运用于娱乐和聊天,但是,把信息技术运用在收集整理资料、交流学习问题的人仍然较少,需要教师加强引导。
3、教学条件分析
我校每间教室都已经安装多媒体设备,教师的办公室和家中、以及绝大部分学生家中都有电脑,并安装了网络,这为运用信息技术实现高效的生物课堂提供了必备的教学条件。
4、教学媒体
电脑等多媒体设备、教师制作的PPT课件、筛选的病毒视频、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动画;学生小组收集、整理的病毒资料。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1、教学模式
本章教学采用“先学后教、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教学策略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成效,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使病毒变“大”、变“活”,解决由于病毒的微小而产生的认知困难,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解决难点。
利用QQ群开创生物教学第二课堂,通过引导学生完成课前导学任务(加入QQ群下载并观看病毒的视频资源,小组合作上网搜集整理病毒的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交流),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通过引导学生完成课后拓展任务(在二周内小组合作完成制作一个病毒模型,并把制作过程及模型成品的照片发送至QQ群展示和交流),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生活经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学习的习惯,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手段
本章教学采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为主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素材对生物教学的辅助作用。
4、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第五章病毒
动物病毒
1、病毒的类别(按寄主分)植物病毒
细菌病毒(噬菌体)
2、病毒的结构:蛋白质(外壳)+核酸(内部)
没有细胞结构
3、病毒的生活:营养方式:寄生在活细胞中
生殖方式:核酸复制方式增殖
危害:导致各种疾病
4、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利用:预防接种、治病、杀虫、基因治疗
八、课堂反馈
一、判一判
1.病毒可以引起动植物和人的多种疾病,所以病毒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
2.病毒可以离开寄生的细胞而独立生活。
()
3、病毒的个体很小,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得到。
()
二、填一填
1.病毒是一类十分原始的生物,因为它没有结构,是由组成的外壳和组成的核心组成。
2.病毒不能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里。
这些被寄生的生物,叫做。
三、选一选
1.要观察病毒,必须借助的仪器是()
A、放大镜
B、光学显微镜
C、电子显微镜
D、上述三者均可
2.下列生物中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A、细菌
B、水螅
C、烟草花叶病毒
D、蚯蚓。
3.下列哪种疾病不是由病毒引起的()
A、流行性感冒
B、肝炎
C、艾滋病
D、化脓性炎症
4.病毒生活的环境必须是()
A、水中
B、空气中
C、土壤中
D、活细胞中
5.处理患猪瘟、鸡瘟病死的猪、鸡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用清水清洗干净后留作食用
B、腌制成腌肉、腌鸡出卖给他人食用
C、将死猪、死鸡用土深埋或用火烧毁
D、剁成碎未作为饲料让家禽、家畜食用
6.下列哪一项不是人类利用病毒为人类服务的实例()。
A、用无脊椎动物病毒制成杀虫剂
B、给高烧病人注射青霉素
C、用噬菌体治疗烧伤病人的化脓性感染
D、给健康人注射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7.目前利用病毒杀虫制剂进行生物防治害虫尚有很大困难,主要原因是( )
A、施用病毒杀虫制剂易使施用者感染该病毒
B、昆虫病毒不能大规模培养因而制剂昂贵
C、病毒杀虫制剂杀虫效果不如化学制剂
D、病毒杀虫制剂具生物活性易失效
8、噬菌体属于( )
A、动物病毒
B、植物病毒
C、细菌病毒
D、细菌和病毒的共生体
九、教学反思
1、本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教学资源,解决由于病毒的微小而产生的认知困难,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解决难点,实现高效的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2、利用QQ群开创生物教学第二课堂,富有创意的课前导学和课后拓展的设计与实施,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收集整理资料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情境激趣,设疑激趣,视听激趣、拓展激趣等方法,全面调动学生对生物科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