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五单元第五章 病毒
- 格式:docx
- 大小:16.32 KB
- 文档页数:4
第五章病毒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概述病毒的种类及其结构组成。
2.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实际牛活经验的总结來认识病毒的种类,以提高学牛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对多种病毒的了解来认识病毒结构和牛活,培养学牛•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对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病毒的情感。
2.通过对病毒的了解可培养学生良好的LI常行为习惯,增强对病毒预防和治疗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病毒的种类及其构成。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病毒的情感。
2.对病毒的预防和治疗。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先请同学们看老师白己动手制作的红丝带。
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学生回答,回答不出,教师告诉学生。
(这是爱滋病预防的标志。
)由此同学们联想到什么?生:冇的说艾滋病。
师:那么谁能告诉大家艾滋病是由什么引起的?生:议论,并回答,艾滋病病毒。
师:回答对了,同学们还知道那些病毒呢?生:非典、流感、肝炎、艾滋病、小儿麻痹症、狂犬病……师:好,同学们举了这么多,老师举一个,大肠杆菌噬菌体。
师:病毒在我们周围是普遍存在的。
同学们想不想了解病毒?主:想。
师:那这节课就由我带人家揭开病毒神秘的面纱师:我们翻开课本72页,同学们阅读文中第二自然段,病毒的发现过程。
师:找到答俺的同学请举手。
生:发现者是伊万诺夫斯棊。
师:那么大家见到过病毒的真实面貌吗?师:伊万诺夫斯垄在研究初期,以为烟草花叶病是rti细菌引起的,于是他便将得病的烟草花叶榨出汁液,然后川能将细菌滤去的过滤器进行过滤,那剩下的滤液里面还冇没冇细菌?生:没有。
师:那按照伊万诺夫斯棊最初的设想,剩下的滤液里面没冇细菌了,然后他川这个滤液再去感染正常的烟叶?那大家想一下,如果这种花叶病是由于细菌引起的,那么这个滤液还能不能使正常的烟叶得病?生:不能。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病毒》教案设计
活在细胞里,从来不吃菜。
离开细胞后,结晶是常态。
遇到活细胞,立即活过来。
只要活过来,你就是盘菜。
生来无手脚,脑袋也不在。
你若想灭我,温度升起来。
你若讲卫生,我也跑得快。
世间无对错,客观去看待。
课程上到这,习题练起来。
本课已结束,鼓掌说拜拜。
作业设计
蓝天队:学生完成优化设计所有习题,针对选择题的错误选项要有明确的修改痕迹,将自己认为正确的解释进行批注。
思维拓展题可以部分完成,对于较难的习题可以等上课与老师和同学共同探究完成。
海洋队:学生必须完成习题中的基础题和提升部分习题(提升题型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选择部分习题完成,但是不能搜题或抄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五章病毒
一、思维导图
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有害:1、引发人类各种疾病。
2、许多病毒会危害人类的经济作物、家禽家畜等。
弱点: 1. 结构简单,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
所以可以用高温杀死病毒。
2.只能寄生在活细胞。
所以要注意个人卫生,切断传播途径。
利用:1、经过人工处理的减毒或无毒的病毒可以制成疫苗。
2、让病毒携带动植物或微生物的某些基因进入受体细胞,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疾病的目的。
优点:本课设计非常具有艺术气息,很好的将语文和生物结合在一起,用病毒的第一人称视角进行了自我描述,让学生有很强的代入感。
除此还引入了作者独自编写的顺口溜,这是本课最大的亮点。
学生对本课的授课表示非常喜爱,赞不绝口!不。
第五章病毒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病毒》。
本次说课包括五个程序: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
我将重点阐述本节课的导入过程以及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处理。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病毒》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在生物圈中有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病毒》这节课,旨在让学生识别病毒,明白病毒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且能繁殖后代等,它具有生命特征,因而是生物。
教材中关于病毒发现史的介绍,阐明了技术手段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同时,应注意病毒在生物圈的分布十分广泛,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教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目标如下:【知识目标】识别病毒,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及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对多种病毒的了解来认识病毒的结构和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收集并整理从书籍、报刊杂志及网上查询到的有关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信息,运用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2)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3)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增强对病毒预防和治疗的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1)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2)认同病毒对人类有害也有利。
二、说教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把学生当做“海绵”一样,尽可能多的吸收课堂上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新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让学生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的事,在课堂上自主的学习知识。
我采用了我校的“先学后导、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生与学生的合作。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五章病毒课标要求该部分内容在课标中没有明确的要求,结合教材分析如下。
描述病毒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繁殖过程,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课标解读1.本节介绍了形态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生物病毒,完善了初中阶段关于生物多样性(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
2.根据课程标准,本节课学习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应该同时渗透科学家探索发现病毒的逻辑推理和严谨的科学精神,以及生物技术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引导学生关注病毒对人类的利与弊的辩证认识。
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病毒非常微小,其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寄主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
病毒分布广泛,对人类具有有利和有害的两面性等”。
(续表)课标解读3.七年级上册生物的特征之一“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 “生物的结构层次”,以及本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内容,都是学习“病毒”的基础。
本节课开篇设计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病毒个体非常小,并推测病毒与细胞结构的不同。
发现病毒的科学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体会科学的进步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家严谨的逻辑推理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通过直观的图片、模式图和黑体字展示了病毒的类型、结构和繁殖,延伸病毒的结构与其生活方式相适应,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
最后通过实例从利与弊两个方而辩证的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知识目标1•描述病毒的种类。
2.描述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3.列举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目标过程目标1.在推测病毒与细胞结构不同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病毒发现史,体会科学精神就是敢于怀疑、敢于求真、敢于创新。
3.结合生活常识和图片、文字资料增强对病毒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客观地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树立辩证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