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HCV)相关性肾炎
- 格式:pdf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2
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和亚型分布情况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炎疾病,其基因型和亚型的分布情况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存在一定的差异。
了解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和亚型分布情况对于制定预防和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基因型是指病毒基因组中的一组相关基因的特定序列,而亚型则是基因型内的更小的变异。
根据全球流行病学研究,丙型肝炎病毒可分为6个主要基因型(1-6型)和多个亚型。
不同基因型和亚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生物学和临床特性差异。
在全球范围内,基因型1是最常见的,约占丙型肝炎感染者的46%。
基因型2和3分别占比约为20%和13%。
而基因型4、5和6则主要分布在非洲、中东和亚洲部分地区。
在中国,基因型1b是最常见的,约占丙型肝炎感染者的60%-70%。
基因型2a 和6a也有一定比例,分别占约10%和20%左右。
其他基因型在中国的分布较为罕见。
不同基因型和亚型的分布情况与病毒传播途径、地理区域和人群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基因型1b在中国较为常见,与过去的血液传播和医疗操作不规范等有关。
而基因型2和3则主要与静脉吸毒行为相关。
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和亚型对于临床治疗的选择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基因型和亚型对抗病毒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因此了解患者感染的基因型和亚型可以帮助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基因型1的患者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并且疗效相对较差,而基因型2和3的患者则对某些直接抗病毒药物有更好的反应。
此外,基因型和亚型的分布情况还与疫苗的设计和开发有关。
目前,丙型肝炎病毒疫苗的研发仍面临一定的挑战,其中基因型和亚型的多样性是一个重要因素。
了解不同基因型和亚型的分布情况可以为疫苗的研制提供重要参考,以确保疫苗的广泛适用性和有效性。
总之,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和亚型分布情况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存在差异,这对于制定预防和治疗策略以及疫苗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的研究和监测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丙型肝炎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并为丙型肝炎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论著·丙型肝炎病毒RNA与核心抗原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张怡青王洁常静霞汪茂荣【摘要】目的探讨丙型肝炎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RNA与HCV核心抗原(HCV cAg)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八一医院全军肝病中心就诊的652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分别检测其HCV RNA和HCV cAg,分析二者间以及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以及γ-谷氨酰转移酶(GGT)各项生化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丙型肝炎患者HCV RNA和HCV cAg阳性率分别为30.2%和39.4%,HCV cAg阳性和阴性患者HCV R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70.907、P< 0.001),HCV RNA与HCV cAg的阳性符合率(即HCV RNA阳性患者中HCV cAg阳性的比率)为95.4%,阴性符合率为84.8%,总符合率(即HCV RNA与HCV cAg同时阳性或同时阴性的患者占比)为88.0%。
若以HCV RNA水平为金标准作ROC曲线,HCV cAg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68,95%置信区间(CI)为0.948~0.988。
HCV RNA与HCVcAg检测值显著相关(r = 0.629、P< 0.001)。
肝功能正常和异常丙型肝炎患者HCV RNA和HCV cAg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140.435、89.507,P< 0.001)。
HCV RNA和HCV cAg阳性时,ALT、AST、TBil、DBil和GGT与HCV RNA和HCV cAg检测值均不相关。
77例患者在接受干扰素加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前HCV RNA与HCV cAg均为阳性,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CV RNA与HCV cAg阴转时机不完全同步,大多数患者[88.7%(68/77)]治疗过程中HCV RNA阴转早于HCV cAg,少数患者[11.3%(9/77)]HCV cAg阴转早于HCV RNA。
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病毒可以导致多种肾小球疾病,比如我们熟知的乙肝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
从定义上来讲,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意味着病毒复制活跃与肾小球肾炎的发生有直接的致病性关系。
那么,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有着怎样的临床和病理表现?乙型肝炎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慢性病毒性感染,超过 4 亿人口感染 HBV,是 HIV 和丙型肝炎(HCV)携带者总和的两倍。
大约 3-5% 的慢性乙肝感染患者会发生肾脏病。
乙肝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可分为(1)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MN)、膜增生性肾炎(MPGN)、IgA 肾病;(2)免疫复合物相关性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PAN)。
图 1. 乙肝病毒携带者可能出现的肾小球病变。
MC: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MN:膜性肾病;MPGN: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PAN:结节性多动脉炎;FSGS: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膜性肾病 MN乙肝相关性 MN 的发生和 HBeAg 有密切的关系。
这类患者约90% 可检测到肾小球 HBeAg 阳性,95% 可检测到循环 HBeAg 阳性。
IgG-HBeAg 复合物的电负荷偏于阳性,故更常沉积在上皮下,形成 MN。
而且其基底膜的 IgG 亚型以 IgG1 为主。
此外,HBV 基因位点突变也影响病理类型。
C1653T, A1726C, A1727T, C1730 G, T1753C, A1762T, G1764A 等位点发生突变的HBV 患者更容易发生 MN。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MPGN带阴性负荷的 IgG-HBsAg 复合物容易沉积在内皮下,则形成MPGN。
病理表现为肾小球弥漫性增生病变,基底膜撕裂,系膜区、内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伴或不伴有肾病水平蛋白尿)、低 C3 和 C4。
合并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是导致 HBV 患者发生 1 型 MPGN 的另一个原因。
HBV 合并冷球蛋白血症的患者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急性肾损伤、系统性血管炎(低 C4、C3)。
丙肝患者中HCV—RNA与ALTASTTBA抗—HCV的相关性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丙肝患者中HCV-RNA与ALT、AST以及TBA抗-HCV的相关性。
通过对丙肝患者的样本进行检测和分析,发现ALT、AST和TBA抗-HCV与HCV-RNA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在丙肝患者中,ALT和AST水平的升高可能表明HCV-RNA水平同样升高,而TBA抗-HCV的水平可能与HCV-RNA有一定程度的相关。
建议在临床上综合使用ALT、AST和TBA抗-HCV检测方法,以更准确地评估丙肝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为临床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本研究为丙肝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丙肝、HCV-RNA、ALT、AST、TBA抗-HCV、相关性研究、临床应用、丙肝患者、检测方法、结论、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慢性感染,约有世界人口的2-3%患有丙型肝炎。
HCV感染可能导致严重的肝脏疾病,例如肝硬化和肝癌。
在丙型肝炎的临床管理中,检测HCV—RNA和肝功能指标(如ALT和AST)以及TBA抗-HCV的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HCV—RNA是用来检测体内HCV病毒的病毒负荷的指标之一,可用于评估病毒感染的程度和预测疾病进展的风险。
而ALT和AST是检测肝脏功能的重要指标,其水平的异常可能反映了肝脏受损程度。
TBA抗-HCV是一种特定的抗体,用于检测HCV感染的存在,是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
本研究旨在探究丙肝患者中HCV—RNA与ALT、AST以及TBA抗-HCV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上更好地评估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提供依据。
通过研究这些指标之间的关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病毒负荷与肝功能的关联,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合理的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丙肝患者中HCV-RNA与ALT、AST以及TBA抗-HCV的相关性,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关联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慢性肾脏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诊断及治疗的专家共识CKD合并HCV感染诊治共识专家委员会【期刊名称】《临床肾脏病杂志》【年(卷),期】2019(019)005【总页数】6页(P305-310)【作者】CKD合并HCV感染诊治共识专家委员会【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流行率约10.8%,据此推算,我国成人CKD患者约1.2亿[1]。
根据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CKD可分为1~5期[2]。
CKD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易受细菌、病毒及其他病原体感染,而血液透析患者更是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的高危人群,其感染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DAA)相比传统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方案,治疗HCV感染具有治愈率高、疗程短以及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可以给HCV感染的CKD患者带来更大益处。
为了帮助我国肾脏科医师掌握CKD及血透患者合并HCV感染的监测、评估,掌握DAA治疗剂量、疗程及注意事项等,我国部分肾脏病学专家和感染病学专家联合编写了慢性肾脏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诊断及治疗的专家共识,供大家在临床实践中参考。
一、HCV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点HCV属于黄病毒科肝炎病毒属,传播途径以血液传播为主。
HCV尚无有效疫苗预防,只能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治疗管理以及切断传播途径来减少HCV的传播。
HCV临床根据基因组测序至少分为6种基因型(genotype 1-6,GT1-6),每种基因型又细分为数种基因亚型。
中国约有1 000万例HCV感染者[3]。
基因型以1b 型和2a型为主,占比分别为56.8%和15.2%[4]。
HCV基因型与疾病进程预后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关。
丙肝有什么临床症状表现引言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一种肝脏疾病。
丙肝的临床症状表现可以包括多个系统受累,而且可能在不同患者之间表现出差异。
本文将对丙肝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进行详细介绍。
1. 肝炎病毒感染全身症状•乏力:患者会感到持续的疲劳和无力感,这可能是由于肝脏受损导致机体产生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体温可升高到38-39摄氏度。
•食欲不振:丙肝患者常常出现食欲不振和体重下降,这可能是由于肝脏疾病和全身炎症反应引起的。
2. 肝脏受损的症状•肝功能异常:在丙肝患者中,肝功能检查可以显示出ALT、AST、GGT等酶的升高,以及肝脏合成功能指标如白蛋白和凝血因子的异常。
•黄疸: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眼睛发黄。
这是由于肝脏疾病导致的胆红素代谢紊乱引起的。
3. 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腹水:肝硬化患者可能会在腹部积聚液体,导致腹胀和腹部不适。
•黄疸加重:肝功能衰竭时,黄疸会加重,同时皮肤、眼睛和黏膜中的黄疸程度也会增加。
•门脉高压引起的并发症:肝硬化患者可能会出现门脉高压相关的并发症,如静脉曲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
4. 其他系统受累症状•皮肤症状:丙肝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瘙痒、湿疹、血管炎等症状。
•关节痛和肌肉痛: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关节痛和肌肉痛,这可能是由于炎症反应导致的。
•肾功能损害:肾功能异常在丙肝患者中较为罕见,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病变。
5. 丙肝慢性感染的隐匿表现对于部分丙肝患者来说,他们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出现明显的症状,这称为隐匿感染。
他们的肝功能检查、转氨酶水平和病毒载量可能正常,但仍然携带着病毒并能传播给他人。
结论丙肝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包括全身症状、肝脏受损的症状、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的症状,以及其他系统受累的症状。
了解丙肝的临床表现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该疾病,从而进行及时的治疗和干预。
丙肝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肝保护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等。
与尿检相关的二十几种疾病尿检具有安全、便捷、无创痛等特点,是医学健康检查常规项目之一,通过做尿液检查可以为疾病诊断、疾病预防以及健康普查提供重要的信息。
1.糖尿病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致胰岛素分泌障碍和(或)周围靶组织对胰岛素产生抵抗而造成持续性高血糖症,以及由于长期代谢紊乱引起全身组织器官损害的代谢综合征。
急性代谢紊乱可致危象而危及生命,而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更是糖尿病致残或致死的主要原因。
尿检:葡萄糖阳性2.慢性肾炎肾炎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类疾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大多数类型都与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免疫性疾病有关,细胞免疫可能对某些肾炎的发病也有一定的作用,引起肾炎的抗原大致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大类。
尿检:蛋白质阳性、隐血阳性。
3.肾结石①概述:肾结石为泌尿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多发生于青壮年,左右侧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40%~75%的肾结石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腰痛。
结石较大,移动度很小,表现为腰部酸胀不适,或在身体活动增加时有隐痛或钝痛。
较小结石引发的绞痛,常骤然发生腰腹部刀割样剧烈疼痛,呈阵发性。
尿检:隐血阳性。
4.急性膀胱炎急性膀胱炎是非特异性细菌感染引起的膀胱壁急性炎症性疾病,为泌尿系常见病。
其特点为发病急,伴严重膀胱刺激征而全身反应轻微。
正常膀胱具有尿液抗菌、黏膜抗菌、尿液机械冲洗以及膀胱颈括约肌、尿道外括约肌阻菌等防御措施,进入膀胱的细菌能否繁殖,取决于膀胱黏膜的防御能力、病菌数量和毒性以及下尿路排出的通畅性。
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常为大肠埃希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产气荚膜梭菌、变形杆菌属等。
革兰阳性球菌(金葡菌、链球菌属为主)少见,可为混合感染。
感染途径以上行感染为主。
少有下行感染,血行、淋巴感染或邻近组织感染直接蔓延极少见。
尿检:白细胞阳性、或(白细胞+隐血)阳性。
5.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指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通过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损伤肾小球,或乙肝病毒直接侵袭肾组织而引起的肾小球肾炎。
医学科普知识:丙肝离你可能并不遥远丙型肝炎(HCV)是一个相对年轻的病毒,于1989年首次被确认,相对于乙肝,大家可能对丙肝的了解并不多,但类似拔牙、修脚等都有传播丙肝的风险,丙肝离你可能并不遥远,接下来我们将为您讲讲丙肝那些事儿。
一、丙肝是怎么感染的?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所致的疾病,主要经过血液途径、性途径和母婴途径传播。
高危人群包括:有输血或者手术史,尤其是1993年以前接受过输血、血制品,包括1996年以前的供血浆者。
有静脉药瘾史者,即静脉注射毒品者有医源性暴露史,包括手术、透析、不洁口腔诊疗操作、器官移植等。
洗牙、修脚、扎耳洞、文眉等看似不经意的“小手术”都存在感染丙肝的风险。
HCV感染者的性伴侣及家庭成员HCV感染母亲所生的子女。
由于存在诸多共同传染途径,HIV感染者也是HCV感染高危人群。
需要注意,日常接触,如接吻、拥抱、咳嗽、饮食、共用餐具、水杯等一般不传播HCV。
二、如何避免感染丙肝?避免反复使用注射器等医疗器械,避免使用公用牙具、剃须刀,避免不洁器械文身穿刺,避免多个性伴侣,建议保护性性行为,杜绝吸毒。
如因病情需要反复透析等接触血液制品者,建议监测HCV抗体。
三、丙肝感染有什么症状吗?丙肝感染无特异性症状,感染者可有乏力、食欲减退等不适,如肝功能损伤重,可能出现腹胀、尿黄、皮肤发黄、皮肤瘙痒等。
肝硬化患者合并腹水,可出现腹胀明显、下肢水肿,合并肝性脑病,可能出现行为异常、认知力下降等。
四、需要做哪些检查了解是否感染丙肝?首先要进行血清学丙肝抗体(anti-HCV)筛查快速测试,抗体阳性者需进行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测定,如HCV RNA阳性,则确诊丙肝感染。
一般暴露于HCV后,1-3周外周血可检测到HCV RNA,3个月后约90%患者抗HCV出现阳性。
如果HCV RNA阳性,需要进一步进行基因分型检测。
HCV目前有1-8种基因型,可能还有一些未知亚型存在,我国以1b型为主,约占56.8%,其次为2型占24.1%,3型占9.1%,6型占6.3%,另有部分为混合型和无法确定型,不同地区分型比例有所差异。
丙肝患者血清HCV-Ab、HCV-cAg、HCV-RNA检测的比较及肝功能的相关性研究王中东;黄麦华【期刊名称】《泰山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5)001【摘要】目的探讨HCV-Ab、HCV-cAg、HCV-RNA及ALT、AST、γ-GT的相关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ELISA方法检测HCV-Ab、HCV-cAg,PCR-荧光探针法检测HCV-RN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AST、γ-GT.结果检测HCV感染者186例,其中HCV-Ab、HCV-cAg的阳性率分别为95.7%、25.3%、82.7%.ALT、AST、γ-GT水平与HCV病毒载量呈正相关(P<0.01).结论同时检测HCV-Ab、HCV-cAg、HCV-RNA可充分掌握丙肝患者病毒感染情况,以及检测ALT、AST、γ-GT对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评价及治疗时间有重要意义.【总页数】3页(P27-29)【作者】王中东;黄麦华【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山疗养院,山东泰安271000;泰山医学院附属泰山医院,山东泰安2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3【相关文献】1.HCV-Ab、HCV-cAg和HCV-RNA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 [J], 顾娟;孙明忠2.联合检测血清HCV-RNA、HCV-cAg与HCV-Ab对丙型肝炎的诊断价值分析[J], 卢庆文;董娅;刘红霞3.丙肝患者HCV-Ab、HCV-RNA、HCV-Ag试剂盒联合检测体会 [J], 王沈莉4.86例丙肝患者HCV-RNA载量及抗-HCV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J], 宋振兴5.HCV-cAg与HCV-Ab、HCV-RNA及肝功能之间的关系探讨 [J], 陶象男;孙悝;程霞;刘晓云;金齐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丙型肝炎病毒(HOV)相关性肾炎
北京大学肾脏病研究所暨北大医院肾内科(100034)
章友康
一、HCV及其流行病学
HCV属黄(热病)病毒科(F1avirideavirus),有包膜,为单链RNA病毒,由9400核苷酸组成,编码3011"~3033氨基酸。
全球HCV感染者约为1.7亿,我国约有0.4亿HCV感染者。
:、HCV与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和HCV相关性肾炎
HCV外膜B2蛋白可通过具有细胞表面受体分子CD81与细胞相结合。
C081在B’淋巴细胞和肝细胞等细胞表面表达,故而ItCV通过配体与受体相结合可感染肝细胞可诱发丙型肝炎,感染B细胞则町刺激B细胞活化产生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少数病人(6%)甚至可导致非何金氏B淋巴细胞瘤。
近年的研究显示有80~90%的混合性“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中有HCV病毒:反之,ttCV病人冷球蛋自症的发生率46~54%,远远高于HBV病人冷球蛋白血瘟的发生率(约5415%),提示HCV和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密切相关。
目前多数肾脏病学者认为,HCV相关性。
肾炎并非HcV其本身直接的肾脏的损害所致,丽是由于冷球蛋白血症所致,实验性动物模型也支持该观点。
’
血HCV抗体阳性提示过去或现在有HCV感染,该抗体并非保护性抗体,也不代表患者具有针对HCV的免疫力。
和血循环HCV-RNA一样.80%HCV抗体阳性患者体内存在HCV感染。
三、HCV相关性肾炎的症理特征
HCV相关性肾炎的重要病理类型有膜增殖型肾小球肾炎(MP6N)、膜性肾病、纤维样肾小球病、免疫触须样肾病等,最为常见的为膜增殖型肾小球肾炎。
HCV(冷球蛋白)相关性肝GN与特发性MPGN病理一k的鉴别,见表。
免疫荧光显示IgM、IgG及c3沿肾小球基底膜(GBM)和系膜区及肾小管腔内沉积物呈颗粒样或团块样沉积。
电镜显示GBM内皮细胞侧不定型、纤维丝样或鼎格样沉积物。
四、HCV及其相关性肾炎的治疗
(一)抗HCV治疗:
1.IFN—a:300万Ux3次/周(皮下),疗程6~12月。
2.IFN—a+利巴韦林(Ribavirin):IFNa300万UX3次/周(皮下)+利巴韦林1000mg/d口服、分次,疗程6—12月。
3.长效干扰素(pegylatedIFN)+利巴韦林:PegylatedIFN—a一2a(派罗欣)180ugOW(皮F)+利巴韦林1000mg/d口服、分次,疗程12个月。
(二)Hcv伴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有严重肾脏受累和血管炎患者的治疗
IFN-o:单独IFN—a或加利巴韦林,同前述。
激素:甲基强的松龙0.75~lg/d×3天(v),其后口服强的松0.5mg/kg数周后逐步减3.环磷酰胺:2mg/kg×3、6月,特别是表现为严重肾脏受累及系统性血管炎的症状时。
特发性肝GN与Hcl,(冷球蛋白)相关性肝GN的鉴别
特发性MPGNHCV十CG+MPGN内皮下沉积物
毛细血管腔内血栓
内皮细胞增生
系膜细胞增生
白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双轨征
血管炎:纤维素样坏死
4.血浆置换:2~3L血浆置换,tiwx2“3周,适用于严重病例及肺出血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