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方式的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政治因素对跨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影响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国企业逐渐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然而,跨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政治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本文将研究政治因素对跨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影响,并探讨其对企业决策和市场表现的影响。
政治因素在跨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政治稳定与可预测性是跨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关键。
政治稳定的国家通常拥有稳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相对较低的政治风险,这为跨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投资环境。
一旦政治不稳定,政策变动频繁,跨国企业将面临风险增加和营商环境不确定性的挑战。
其次,政府政策和法规对跨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决策和运营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规章和政策来引导和规范跨国企业的进入和运营行为。
政府对外商投资的政策、税收政策、劳动法规等都会直接影响跨国企业的决策过程和市场表现。
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措施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保障,而反复变动的政府政策可能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增加市场不确定性和经营风险。
此外,跨国企业还经常面临政治和经济的关联因素。
一方面,政治因素对跨国企业的经济状况产生直接影响。
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和政府政策的不确定会导致投资环境不稳定,可能增加企业的投资风险和成本。
政治因素对经济环境的影响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市场份额、销售额和盈利能力。
另一方面,经济因素也反过来影响政治因素。
跨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经济活动可能对它们的业绩和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政治对企业的态度和政策。
政治因素对跨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影响不仅限于这些方面,还有其他的因素需要考虑,例如地缘政治关系、国家间的贸易争端和外交关系等。
这些因素往往难以预测和控制,给企业的决策和运营带来了额外的风险和挑战。
在面对种种政治影响时,跨国企业应该采取一系列的策略来应对。
首先,企业需要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政治环境,了解政治因素对企业进入市场的潜在影响。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分析简介: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是指企业在拓展国际市场时,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进入模式。
本文将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进行分析,并提供详细的内容和数据支持。
一、市场进入模式的定义与分类市场进入模式是指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和方法。
根据企业的资源、能力和市场情况,可以将市场进入模式分为直接进入和间接进入两种方式。
1. 直接进入方式:直接进入方式是指企业直接在目标市场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或生产基地。
常见的直接进入方式包括独资、合资、收购和绿地投资等。
2. 间接进入方式:间接进入方式是指企业通过与当地合作伙伴合作,利用其渠道和资源进入目标市场。
常见的间接进入方式包括代理商、经销商、特许经营和合作制造等。
二、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因素在选择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时,企业需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市场环境、企业资源、风险承担和战略目标等。
1. 市场环境:市场环境是指目标市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等因素。
企业需要考虑目标市场的稳定性、市场规模和竞争程度等因素,选择适合的进入模式。
2. 企业资源:企业资源包括资金、技术、品牌和人力资源等。
企业需要评估自身资源的充足程度和适应程度,选择能够最大化利用自身优势的进入模式。
3. 风险承担:不同的进入模式存在不同的风险程度。
企业需要评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能够降低风险的进入模式。
4. 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也是选择进入模式的重要考虑因素。
企业需要确定在目标市场中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选择与之相符的进入模式。
三、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分析方法在选择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时,企业可以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包括SWOT分析、PESTEL分析和五力模型分析等。
1. SWOT分析:SWOT分析是评估企业内部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机会和威胁的常用方法。
通过分析企业的优势和劣势,结合目标市场的机会和威胁,确定适合的进入模式。
2. PESTEL分析:PESTEL分析是评估目标市场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和法律等因素的方法。
1、我国企业为什么要国际化?答:①企业国际化,是开放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②企业国际化是我国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的需要。
③企业国际化是企业根据经营环境变化进行适应性调整的结果。
④企业国际化是在国际范围内优化配置企业资源,保持其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要。
⑤企业国际化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2、国际营销观念与国际营销阶段有什么关系?答:处在不同营销阶段的企业,对国际市场和国际经营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从而形成了特定的营销观念。
这些看法或观念会影响企业的营销计划和管理,影响营销组合等国际业务活动的开展。
两者之间相互推进的。
一个阶段有这个阶段的观念。
而当一种观念比较成熟的时候就会促使营销进入某一特定的发展阶段3、国别营销观念与全球营销观念的区别是什么?答:国别营销观念,指企业高度意识到各个国家市场的不同,正对每一个国家制定独立的营销计划,分别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
全球营销观念,指营销活动的方位是整个世界市场。
国内市场延伸观念是民族中心导向,国别市场观念则属于多元中心导向,而全球营销观念与全球中心导向紧密相连。
4、国际营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怎样?答:从事国际营销的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一方面,母公司内部各个部分、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各子公司之间互相依存,从而形成国际企业的内部环境;另一方面,整个企业组织与所处的外部环境之间也相互关联。
从内部环境来看,企业的分支机构地域配置分散,公司经营跨越各种体制,同时各种文化并存;从外部环境来看,发生影响的因素众多且复杂,同时外部因素会向内部因素渗透,甚至成为内部因素的一部分。
5、国际企业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方式有哪些?答:①中性反应。
②正面适应反应。
③负面反应。
④创造性反应。
6、影响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因素有哪些?答:①追求规模经济。
②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③输出剩余资金和人力资源。
④分摊管理、研究与开发等费用。
⑤获取技术和管理知识。
⑥在更大的区域里分散风险。
⑦利用陈旧的设备获取收益。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分析作者:孙佩悦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6年第12期摘要:国际化经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企业国际市场的进入选择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企业是否能够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在对海外企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控制上能够有几分把握,企业最终能够获得多大的利益,这些都与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有关。
关键词:国际市场国际市场进入模式中小企业一、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分析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想要进入到国际市场之中分享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利益。
但是选择什么样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却是每个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将会面临的一个问题。
1.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概念与分类。
进入国际市场最基本的方式有三种:贸易型进入模式、合同型进入模式、投资型进入模式1.1.1贸易型进入模式。
贸易型进入模式是企业对国外市场介入程度最小的方式,大多数生产性企业将此作为他们进入国际市场的初始策略,主要包括直接出口模式和间接出口模式两种。
1.1直接出口。
直接出口是指企业不经过中间代理商,直接将商品销至海外目标国市场。
在这种模式下,国内生产商和外国企业直接进行洽谈和订立合约,主要的国际营销活动都由本企业独立自主完成。
1.2间接出口。
在间接出口模式下,国内生产厂商或企业和外国企业不发生直接接触,国际营销活动均由中间代理商代为完成。
1.2.1合同型进入模式。
这里主要介绍合同型进入模式的两种主要类型:许可证经营模式和特许经营模式。
1.2.1.1许可证经营。
许可证经营模式是指本国企业,即许可人,将本企业的无形资产的使用权在一定时期内转让给外国企业,也就是被许可人使用,并通过转让行为获得一定收益。
1.2.1.2特许经营。
特许经营是许可经营的特殊形式。
在该协议下,许可方不仅将其无形资产的使用权(通常是商标)出售给被许可方,还要求其严格遵守其经营规则,许可方还将经常为被许可方提供生产和管理方面的帮助。
1.3投资型进入模式。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分析孙佩悦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摘 要:国际化经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企业国际市场的进入选择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企业是否能够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在对海外企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控制上能够有几分把握,企业最终能够获得多大的利益,这些都与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有关。
关键词:国际市场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 中小企业一、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分析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想要进入到国际市场之中分享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利益。
但是选择什么样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却是每个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将会面临的一个问题。
1.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概念与分类。
进入国际市场最基本的方式有三种:贸易型进入模式、合同型进入模式、投资型进入模式1.1.1贸易型进入模式。
贸易型进入模式是企业对国外市场介入程度最小的方式,大多数生产性企业将此作为他们进入国际市场的初始策略,主要包括直接出口模式和间接出口模式两种。
1.1直接出口。
直接出口是指企业不经过中间代理商,直接将商品销至海外目标国市场。
在这种模式下,国内生产商和外国企业直接进行洽谈和订立合约,主要的国际营销活动都由本企业独立自主完成。
1.2间接出口。
在间接出口模式下,国内生产厂商或企业和外国企业不发生直接接触,国际营销活动均由中间代理商代为完成。
1.2.1合同型进入模式。
这里主要介绍合同型进入模式的两种主要类型:许可证经营模式和特许经营模式。
1.2.1.1许可证经营。
许可证经营模式是指本国企业,即许可人,将本企业的无形资产的使用权在一定时期内转让给外国企业,也就是被许可人使用,并通过转让行为获得一定收益。
1.2.1.2特许经营。
特许经营是许可经营的特殊形式。
在该协议下,许可方不仅将其无形资产的使用权(通常是商标)出售给被许可方,还要求其严格遵守其经营规则,许可方还将经常为被许可方提供生产和管理方面的帮助。
1.3投资型进入模式。
投资型进入模式按照投资方式看,分为独资经营企业和合资经营企业两种。
影响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方式的因素
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活顿管理学院鲁特教授的观点,选择正确的进入方式应充分考虑企业外部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包括目标国家市场因素、目标国家环境因素、目标国家生产因素和本国因素;
内部因素:包括企业产品因素和企业资源投入因素。
下面详细论述每个因素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一、影响进入国际市场方式的外部因素
1.目标国家的市场因素
市场因素:
(1)目标国家市场规模的大小。
较小的市场规模可选择出口进入方式或合同进入方式。
反之,销售潜力很大的市场应选择分支机构或子公司出口,或者投资进入方式。
(2)目标国家市场的竞争结构。
竞争类型总是在分散型(有许多不占主要地位的竞争者)到卖主垄断型(有少数占主要地位的竞争者)及寡头垄断型(具有单一公司)之间变化。
对分散型竞争的市场,一般选择出口进入方式,对卖主垄断型或寡头垄断型市场,则常常选择投资进入方式。
如果断定向目标国家出口或投资的竞争太激烈,企业也可转而采用许可证贸易或其它合同进入方式。
2.目标国家的生产因素
目标国家的生产要素投入(原料、劳动力、能源等)以及市场基础设施(交通、通讯、港口设施等)的质量和成本对进入方式的决策有较大的影响。
对生产成本低的国家,应选择投资进入方式。
反之,生产成本高会抑制在当地的投资。
3.目标国家的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有:
(1)目标国家政府对外国企业有关的政策和法规。
如:提高关税、紧缩配额和其它贸易壁垒等。
另一方面,目标国家也可能采取优惠政策(免税)来鼓励投资。
(2)地理位置
(3)经济状态
(4)外部经济关系
(5)本国与目标国家在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6)政治风险
4.本国因素
具体包括:
(1)国内市场规模。
(2)本国的竞争态势
(3)本国的生产成本
(4)本国政府对出口和向海外投资的政策
二、影响进入国际市场方式的内部因素
1.企业产品因素:包括:
(1)产品的独特性
(2)产品所要求的服务
(3)产品的生产技术密集度
(4)产品适应性
2.企业的资源投入要素:
(1)资源丰裕度
(2)投入愿望
表6-2汇总了选择进入方式所考虑的外部和内部诸因素以及它们所对应进入方式选择。
可以看出,企业对进入目标国家或市场的选择常常是各种矛盾作用的结果。
三、企业向国际化经营演变的阶段
企业一旦决定走向国际化经营后,它首先选择风险最小的市场进入方式。
制造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一般应按照下述的四个阶段逐渐演化:
第一阶段:非直接出口或特殊项目出口
企业在刚开始进行国际化经营时,选择非直接出口或临时性的服务项目。
往往是顾客提出出口请求(包括顾客对许可证的要求),然后企业向目标国家市场做少量投入。
在这一阶段,企业对待国际化经营的态度是被动和反应型的。
第二阶段:积极出口或(和)许可证贸易
企业在经过第一阶段的成功之后,会积极努力地向经营国际化迈进。
它们通常通过代理或经销商,或者建立自己的在海外的分支机构或子公司向国外市场渗透。
这一阶段也包括积极主动地通过许可证贸易而进行国际化经营。
同时,在企业管理者的头脑中,已把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区别开来。
在企业的组织机构中,会设立国际销售部门(出口部)来具体负责海外经营业务。
第三阶段:积极出口、许可证贸易和在国外投资经营
这一阶段是在第二阶的基础上,更加努力地向国外市场渗透。
企业在一些国家投资经营进入制造业,在另一些国家混合采用出口和许可证贸易。
在企业的组织机构中,一个有独立权威的、覆盖各种国际经营活动的国际部代替了原有的出口部。
但是,在企业的整体战略部署上,跨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经营活动不是一体的,国际经营战略与国内经营战略也不是一体的。
第四阶段: 全方位的跨国生产和销售
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部署创造价值的活动,跨国的资源服务于跨国市场,企业的各种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完全一体化,国际经营战略与国内经营战略完全一体化,构成统一的跨国经营战略。
本国只是作为国际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司只不过是由此“发端”并具有协调能力的总部。
在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立中,一些以地区或产品为建立基础的全球性机构组成的子公司取代了以前的国际部。
处在第一阶段的经营者仅仅限于一两种进入方式;
处在第四阶段的企业则是对所有可能的进入方式进行评估,从中选择最合适的进入方式。
内部因素的变化,特别是企业对国外市场投入愿望的增强,是促使其向国际型演变的主要力量。
然而,一个已经建立起来的跨国公司并非必须经过所有这四个阶段,跳跃性地演化更能快速地使一个企业向跨国经营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