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秋天
- 格式:ppt
- 大小:791.50 KB
- 文档页数:14
何其芳的思想何其芳1930年以优异成绩同时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二校。
先入清华外文系,后离开。
1931年秋,入北大哲学系。
1935年北大毕业后,何其芳先后任教于天津南开中学、山东莱阳乡村师范、成都联合中学。
1938年8月,辗转奔赴延安,被安排到鲁迅艺术学院工作。
1942年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
1949年参加筹办并出席第一次文代会。
1953年奉调创建文学研究所(原属北大,1956年改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历任领导小组组长、副所长、所长、一级研究员。
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文学评论》主编、《人民文学》和《文艺报》编委。
何其芳的学术贡献和治学精神,周扬曾作过这样的评价:“其芳同志在艺术上不断进行着新的追求和探索,在理论上也有自己的独立建树。
其芳同志治学严谨,刻苦勤奋。
他研究了我国古典诗歌、民歌、新诗在形式上的特点,根据现代汉语的客观规律,提出了建立现代格律诗的主张,并且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对诗歌的形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他关于我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提出了不少自己独到的见解,推动了我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
他不止一次地说过,做好古典文学研究工作,特别是总结那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不仅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还可以丰富我国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
”作为杰出的诗人,何其芳不仅写过许多深受读者欢迎,传诵很广的优美诗篇,而且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第一位系统地探索并建立了现代格律诗的理论体系的学者。
早在1953年写的《关于写诗和读诗》的文章里,他就提出了现代格律诗的问题,把新诗区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主张建立现代格律诗。
1954年,他专门写了《关于现代格律诗》的长篇论文,就建立现代格律诗的必要,现代格律诗的顿和押韵,现代格律诗不能采用五、七言体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又周详的论证与发挥。
他提出,现代格律诗除了应该具备诗的一般特点外,以形式而论,还应每行有一定的顿数,可分三顿、四顿、五顿几种不同的句式。
语文七年级上册14课的笔记《秋天》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以下是对本课的知识点归纳和总结的笔记:一、文学常识本文作者何其芳,现代诗人、评论家。
著有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等。
二、词语积累读音、字形辨识肥硕(shuò) 栖息(qī) 鳊鱼(biān) 乌桕(jiù) 寥廓(liáo kuò) 枯涸(hé) 清洌(liè) 梦寐(mèi)词语识记丁丁:zhēng zhēng(拟声词,形容伐木、下棋、弹琴的声音) 幽谷:yōu gǔ(幽深的山谷) 肥硕:féi shuò(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栖息:qī xī(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归泊:guī bó(船返回,停船靠岸,泊位) 寥阔:liáo kuò(高远空旷,也作“寥廓”)枯涸:kū hé(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qīng liè(水清,也作“清冽”) 梦寐:mèng mèi(睡梦)三、课文内容理解概括文章三幅画面的内容。
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请找出显示顺序的词语。
按时间顺序写的。
显示顺序的词语有:秋天、清晨、夜晚。
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1)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肥硕”逼真地写出了瓜果的形态;“栖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秋天赋予了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秋天在农家的情形,形象地概括了秋天农家的特点。
(2)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这些描写又都水到渠成地突出了秋天“淡泊”“清静”的氛围,勾画了村野牧归女天真烂漫也含蓄羞涩的形象,使秋天更富有诗意和情趣,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
同时,这些生动的画面又共同构成了一幅秋天的美丽画卷,使人不由对秋天产生无限热爱与怀念之情。
14、秋天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全诗;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3、感受秋之美,自然之美。
重点: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全诗并感受秋之美,自然之美难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教学过程:一、导入步出朱自清笔下活泼生动的春天,跨过老舍文中温晴秀丽的冬天,我们迎来了秋高气爽的季节。
大家眼中的秋天是怎么样呢?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绘写出了秋天的风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体味动人的秋魄。
(板书并出示:秋天)二、赏秋1、先一起欣赏秋的画面:自己放声自由读诗。
2、指导朗读3、指名读4、范读配乐5、师生齐读三、品秋(一)第一节(出示)1、齐读2、同学们,喜欢哪几句诗、哪个词或字?例:肥硕:丰收饱食:稻谷的饱满也是丰收飘:看出幽谷的深、静满披:形象生动总:用多种器官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农家丰收图(出示)(二)第二节(出示)1、齐读2、去寻找它的美,找出你喜欢的文字例:轻轻:悠闲归泊: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总:第二节给我展示了一幅什么图?渔家秋景图(出示)看79页插图(三)第三节(出示)1、齐读2、发现本节诗中的细节美“溪水…….更清冽了”3、为什么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手法4、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有牧童吗?总:正因为有牛,才让牧羊女思考一个问题?少女在思恋谁?(牛背上的牧童和清远的笛声),所以我们给第三节取名为:少女思恋图(出示)(四)1、纵观三节诗歌,谁能用课本上的语言告诉我们秋天在哪里?明确:(生齐读)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2、老师想改一改,去掉“栖息、游戏、梦寐”好不好?明确:这是一种拟人的修辞手法,正因为有了栖息、游戏、梦寐,才使全诗活泼、生动,让我们感受到秋天的丰收和喜悦3、再读4、合上课本,脑海中静静思考你刚刚看到的画面,读到的语言,能不能用语言告诉到大家何其芳这首《秋天》为我们营造了怎样的秋意?明确:清静、清远、清甜、清柔5、齐声背诵四、赞秋你能给“秋天”这个词加上贴切的形容词来表达你的喜爱之情吗?五、绘秋何其芳用独具的慧眼发现了秋天特有的美景,写出了动人的诗篇,抒发了热爱秋天的情怀。
第14课《秋天》同步练习一、单选题。
1.下面这段话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与春天的浓妍.①(yàn)热闹相比,秋天是肃穆静寂的,与夏天的芜.②(wú)杂茂密相比,秋天是简洁透明的,与冬天的空灵虚幻相比,秋天是厚实宽容的。
秋天是富有个性的季节,秋天是枯藤老树昏鸦的意境,秋天蕴藉.③(jí)着寂灭与再生的悲吟,秋天是多情才子的故乡,秋天是朦胧诗人的底色。
当春天伸X它慵懒断魂的双臂,当夏日豪情满怀悄悄远去,而冬夜万籁俱寂作客梦乡的时候,惟有秋天,面对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情思绵绵与心灵震撼,没有懊悔与惊愕.④(ě),没有固执与软弱,细细品味着淡淡的忧伤,涵.⑤(yùn)泳着一片布满皱纹的宁静,以你的博大浑厚消解着春的轻佻.⑥(tiāo)与夏的轻率,深秋的沉默是老者三缄.⑦(jiān)其口,“此时无声胜有声”,把热泪盈眶.⑧(kuāng)的感动写进生命的十四行诗。
A.①⑥⑧B. ③④⑦C.②④⑤D. ②⑥⑦答案:D解析:妍yán,藉jiè,愕è,涵hán,眶kuàng点评:此考点的重要内容为拼音规则,特别是多音字、易混淆的方言读音等,在学习中要重点掌握,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对教材中出现的基础知识,灵活而牢固掌握。
特别是重点讲读课文。
2.对作家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B.泰戈尔,英国文学家。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著有诗集《新月集》《园丁集》等。
C.“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出自现代诗人、评论家何其芳所著的《秋天》。
D.《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散文集《我与地坛》。
答案:B解析: B错,泰戈尔是印度诗人。
点评: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笔记
以下是一篇关于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秋天》的笔记。
《秋天》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
1. 课文结构:
这首诗分为三节,每节四行,共十二行。
每节诗的前两行描写了秋天的景象,后两行则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和思考。
2. 内容要点:
(1)第一节:描述了秋天的到来,树叶变黄、飘落,天气转凉,人们开始添衣保暖。
(2)第二节: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描绘了秋天的田野和果园,表达了作者对丰收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
(3)第三节:通过对秋天的星空和萤火虫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敬畏之情。
3. 写作手法:
(1)运用多种感官,如视觉、听觉、嗅觉等,来描绘秋天的景象。
(2)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表现出作者对秋天的感受。
(3)语言简练明了,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
4. 重点难点解析:
(1)如何理解作者在诗中表达的对生命的思考和敬畏之情?
答:作者通过描绘秋天的星空和萤火虫,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敬畏之情。
这是因为星空和萤火虫都代表了未知和神秘,而生命的短暂和珍贵也让人产生敬畏之情。
(2)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这首诗的主题是描绘秋天,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
14.秋天教材分析:《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首现代诗。
这个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
前几篇文章的学习能使学生体会《春》的语言美、《济南的冬天》的空灵美,《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
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诗不长,只有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因此学习这首诗,既可以巩固前几篇文章引领着学生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的任务,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现代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与思路,从而为学习其它现代诗歌铺平道路。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②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③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④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⑤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
过程与方法: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诵读改写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2.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章后,能通过反复涵咏朗读品味,读出诗歌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
通过读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①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②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③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3.诵读法;品析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比较阅读法。
4.联想想像法。
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
全诗以“秋”为线,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每一句诗都是一幅诗意的画面,学生通过对意象及组合的想像联想,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秋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①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②观察秋天,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秋天。
授课设想:教师引导,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展开联想、想象,共同体会诗歌的美。
采用多媒体课件,在声、形、色上对学生的审美感官产生刺激,使之能更好地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配乐欣赏秋天的图片踩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菊香,秋姗姗而来,她是那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溪水;南飞的大雁;丰收的庄稼;肥硕的瓜果。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秋天,在诗人何其芳的笔下秋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这首《秋天》。
二、初读:自己小声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争取读出感情。
注意:画出自己认为需要注意读音的字。
学生活动:1、自读诗歌,并画出注意读音的字。
2、自由展示朗读,并评价。
小结:读好一首诗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感、读得有感情……)三、听读:1、听老师范读,揣摩朗读技巧。
2、小组内朗读比赛。
3、推荐优秀同学全班展示。
三、品读:赏析第一幅秋景图1、你能将下列空缺的词语填上吗?震落了清晨()的露珠,伐木声()幽谷。
放下()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的瓜果。
秋天()在农家里。
2、比较朗读去掉这些词语后的诗句和原诗,你认为这些词语能去掉吗?为什么?(赏析去掉的词语在诗中的含义、作用,渗透写法,表达的感情同时指导朗读)3、带着这些感悟和理解再读第一节,争取读的比刚才更有感情。
(学生代表展示朗读)4、思考:我们可以从那些方面赏析诗歌呢?5、用刚才的赏析技法赏析第二、三节,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完善。
(学生展示,教师补充完善)四、背诵:背诵比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好。
五、总结感悟:在诗人何其芳笔下,秋天是(生填空如:丰收的,活泼的,美丽的,喜悦的,多姿多彩的……)在同学们心中秋天是怎样的呢?六、我心中的秋天:1、请用“秋天是”的句式写一句话,说说你心中的秋天,看谁写的句子最生动,最有想象力。
平凉十中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第14课《秋天》主备人:包丽娟参与教师:侯占平李葆华白静叶红红李德银二次备课记录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审核: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栖息、寥廓、枯涸、清冽、肥硕、梦寐”等词语,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3、能概括诗歌内容,品味佳词丽句,把握诗歌意境。
4.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能概括诗歌内容,品味佳词丽句,把握诗歌意境。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
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板书课题)二、明确学习目标三、预习检查1、本诗节选自《》,作者是(代)诗人(人名),他的原名是__,该诗人的代表作是文散文集。
本诗作于20世纪__年代初。
2、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丁丁 ( ) 栖息()背篓()肥硕()乌桕()满载()归泊()梦寐()寥阔()枯涸()清洌()青鳊鱼()3.根据词语的意思,填写相应的词语。
(1)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2)高远空阔。
()(3)干涸,没有水了。
()(4)水清澈。
()(5)睡梦。
()四、朗读感知,理解诗歌的内容1、一读诗歌你把握了诗歌节奏。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2、二读诗歌你了解了诗歌内容思考:本文描绘了一幅()图,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