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苏醒期躁动
- 格式:ppt
- 大小:259.02 KB
- 文档页数:17
如何预防全麻苏醒期的躁动?全麻苏醒期躁动,是麻醉苏醒期出现的一种状态,具有兴奋、躁动、定向障碍等临床表现,出现躁动后有可能表现出一些不适当的行为,其中包括语无伦次、肢体无意识动作、挣扎、无理性言语、妄想思维、哭喊等。
混着躁动时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会增加循环系统并发症危险,甚至会引起意外伤害,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
因此,在临床中需要注重预防预防全麻苏醒期的躁动。
下文对如何预防全麻苏醒期的躁动进行详细介绍:1.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危害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危害,会给患者自身带来较大的危害,也会对医护人员人员配置产生了较大干扰。
部分患者躁动较为严重时会出现不良后果,如躁动时会不自主的把引流管、尿管、胃管进行拔除;肢体的不自主运动和抬高身体等,均有可能会引起手术切口裂开、手术部位出血。
因此,需要给你更多的医护人员进行处理。
在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时,循环系统并不稳定,血压上升,心率变快,这对于心功能较差的患者、并发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怎样结合高危因素,来对躁动的发生进行评判,且有效预防患者躁动、对发生躁动患者进行恰当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2.全麻苏醒期躁动的预防和处理2.1心理护理在术前访视工作中,需要耐心细致完成,与患者积极交流,以便于对患者的心理进行掌握,尽可能消除患者对麻醉、手术的不解和恐惧。
与此同时,需要把留置尿管的目的、必要性、配合事项讲解给患者,尽量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并且,需要把全麻后留置尿管无不适感告知给患者,促使患者意识到在苏醒期有可能会出现尿急、烦躁不安等情况,该种情况是暂时的,对于身体是无害的,帮助患者做好充分准备。
且在麻醉前,便把留置尿管的记忆信息传递给患者,以便于患者在全麻苏醒期时可以有留置导尿的记忆,进而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2.2安全护理在麻醉苏醒期,护理人员需要守护在患者身边,把患者身上会由于躁动而引起受伤的物品进行除去,对引流管等进行固定。
必要时,需要给予患者约束带,避免患者躁动时出现意外。
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处理全身麻醉术中,患者在手术结束后会进入苏醒期。
在苏醒期间,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躁动的表现,这种情况被称为苏醒期躁动。
苏醒期躁动指的是患者在麻醉后恢复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激动、暴躁或其他自主神经兴奋症状的状态。
苏醒期躁动可能有多种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麻醉药物的代谢:麻醉药物或镇痛药的代谢过程可能导致其在体内的浓度下降,从而引起苏醒期躁动。
这可能是因为患者在苏醒过程中感觉到疼痛或不适,而麻醉药物或镇痛药的效果减弱。
2.生理反应:苏醒期躁动也可能是患者对手术刺激或麻醉过程中引起的生理反应的结果。
手术刺激可能会引发患者的生理紧张,甚至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症状。
3.环境因素:苏醒期躁动也可能与患者所处的环境有关。
例如,手术结束后,患者可能感觉不适、失去方向感,并且周围的光线、声音或其他感觉刺激可能会导致焦虑或激动。
4.其他因素:苏醒期躁动还可能受到患者个体差异、疾病状态、术后药物的影响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对于苏醒期躁动的处理,首先需要评估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
如果患者的躁动不太严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1.提供舒适的环境:确保手术室、恢复室等环境的安静和舒适。
降低噪音、减少刺激性光线或其他感觉刺激。
2.家属的参与:允许患者的家属陪伴患者,给予关心和支持,以减少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感。
3.镇痛治疗: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合理使用镇痛药物,以减轻不适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4.交流与指导: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指导,解释手术的过程和相关的恢复情况,以减轻患者的不安情绪。
如果患者的躁动非常严重且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护理,可能需要使用药物进行控制。
常用的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和丙泊酚等。
总之,苏醒期躁动是全身麻醉的一种并发症,可能有多种原因引起。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提供舒适的环境、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家属的参与和合适的药物治疗等。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前言小儿在接受全身麻醉后,常常在苏醒期内出现躁动的情况。
这种躁动不仅令家长非常担心,也可能增加小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文旨在介绍围麻醉期如何处理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现象。
症状小儿在全身麻醉下苏醒期常常表现为躁动不安、呼吸深度不稳定、四肢抽搐等症状。
原因小儿在接受全身麻醉时,药物能够抑制中枢神经活动,使其处于昏睡状态。
当药物逐渐被代谢清除后,中枢神经活动逐渐恢复,但此时小儿可能因为身体未完全适应这种状态而出现躁动不安的症状。
处理一、将小儿转移到安静的环境中在小儿苏醒后,应将其转移到安静的环境中。
此时应保持照明柔和,保持乘坐椅靠背倾斜30度,同时避免过度刺激干扰小儿休息。
家长可在一旁陪伴,说些安慰的话语,使其感到放松。
二、观察小儿症状医务人员应对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症状进行观察,并及时纠正。
三、给予镇静剂若小儿在苏醒期持续躁动不安,可考虑口服或静脉注射镇静剂。
常用的口服药物有氯硝西泮,每次剂量为0.025-0.05 mg/kg,间隔时间为4-6小时。
静脉注射药物如地西泮或咪唑安定等,静脉注射剂量为0.1-0.2 mg/kg。
四、调整身体姿势有些小儿表现为肢体动作较多,也可能是因为身体姿势不合适,此时可将小儿身体调整到舒适的姿势中。
五、提供适当的刺激在苏醒期内,有些小儿可能会因为愿意活动而出现躁动的情况。
此时,可提供适当的玩具或游戏等刺激,使小儿分散注意力而缓解躁动情况。
总结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是常见的情况,应及时对症处理,以免影响小儿的术后康复。
处理时,应将小儿转移到安静的环境中,观察症状,并给予镇静剂等处理,同时提供适当的刺激等,以缓解躁动情况。
全麻苏醒期燥动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ED,emergence delirium)是我们在全麻苏醒过程中经常碰到的问题,有可能会导致手术病人出现许多严重的并发症。
通过对60例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观察和护理,分析其原因、机制及对病人的危害,并及时对症处理,结果:所有病人都顺利转出恢复室,安全返回病房。
标签: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护理【资料】:全身麻醉药物停止使用后,大多数患者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但有一部分患者在意识和自主呼吸逐渐恢复的过程中会出现兴奋、定向障碍及躁动不安等症状,会导致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氧饱和度下降,并可能引起切口裂开,手术部位出血,气管导管及名种引流管道脱落,甚至坠床等意外伤害。
因此,苏醒室护士必须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分析发生躁动的原因,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使患者平稳渡过麻醉苏醒期[1]。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全麻后出现明显苏醒期燥动的病例,共60例,占全麻病人总数的6%左右。
其中学龄前儿童8例,青少年3例,青壮年33例,65岁以上老年16例;男性34例,女性26例。
手术种类:普外科手术17例,五官科手术10例,骨科手术5例,妇科手术2例。
麻醉方式均为静吸复合全麻,手术结束后带管送苏醒室等待苏醒。
患者躁动的表现主要有:身体不停扭动,摇头,想坐起来,用力吐气管导管及牙垫,试图用手拔除导管,吵闹着要小便等等,经适当处理后患者均转为平静,平稳渡过麻醉苏醒期,顺利拔管送病房,均未出现低氧血症、低血压、肺水肿、心律失常、低体温、意外伤害等严重并发症。
躁动程度采用五分躁动分级法[2]:1分,平静睡眠。
2分,清醒,平静,吸痰等刺激时稍躁动。
3分,易怒,哭喊,但程度不剧烈,不需要医护人员制动。
4分,难以安慰,无法控制的哭喊,无吸痰刺激时也有挣扎。
5分,无法安静,谵妄,剧烈挣扎,需多人按住。
评分为4分或5分的为苏醒期烦躁,多需要药物干预。
本组病例评分为4分44例,5分16例。
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处理全麻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麻醉方式,通过药物使病人丧失意识和疼痛感,以便进行手术。
在手术结束后,病人需要逐渐恢复清醒,这个过程称为苏醒期。
在苏醒期,有些病人可能会出现躁动的情况,表现为焦虑、不安、兴奋或其他不适感,这给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因此,了解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一、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原因1.麻醉药物的作用:全麻使用的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可能导致苏醒期出现精神不稳定的情况,包括焦虑、兴奋等。
2.手术刺激:手术刺激对病人的身体和心理都会产生一定的刺激,导致苏醒期出现躁动的现象。
3.恢复环境:苏醒期时的恢复环境可能对患者造成一定的不适,比如光线、噪音等,也可能是导致躁动的原因之一4.术后疼痛:手术后可能会有一定的疼痛感,导致病人出现焦虑和不安等情绪。
5.术后药物的副作用:部分术后药物可能会带来不适的副作用,导致病人出现躁动的情况。
二、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处理1.环境的调整:保持手术室内的安静,减少光线刺激和噪音等,让病人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恢复清醒。
2.情绪疏导:在苏醒期出现躁动的情况下,护士可以通过安抚、倾听和理解的方式,帮助病人缓解焦虑和不安的情绪。
3.疼痛管理:及时评估病人的疼痛程度,合理使用镇痛药物,控制术后疼痛,减少病人出现躁动的可能性。
4.药物干预: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抗焦虑药物或镇静剂来帮助控制病人的情绪,减少躁动的发生。
5.沟通交流:与病人及病人的家属保持沟通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了解病人的需求和想法,以便及时处理问题,减少苏醒期出现躁动的可能性。
6.协助活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帮助病人进行适当的活动,如翻身、搓手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焦虑和躁动的情绪。
综上所述,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护士需要及时有效的处理,以减少对病人和护理工作的影响。
通过调整环境、疏导情绪、疼痛管理、药物干预、沟通交流和协助活动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躁动的发生,给病人提供一个平静和舒适的恢复环境,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麻醉苏醒期病人躁动的护理研讨全麻苏醒期病人躁动(EA,emergence agitation;emergence delirium)为全麻患者麻醉苏醒期的一种不恰当行为,表现为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并存,出现不适当行为,如肢体的无意识动作、语无伦次、无理性言语、哭喊或呻吟、妄想思维等,EA不论是对病人本身以及某些需要术后安静的手术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也对医护人员的人员配置产生了极大的干扰,目前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机制仍不完全清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疼痛、气管导管和尿管刺激、手术时间长短、心理应激,因此针对以上引起躁动的主要因素,预防性的用于临床麻醉苏醒期病人的管理。
标签:麻醉苏醒期病人护理研讨麻醉苏醒期病人是我们临床工作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可能会导致病人出现许多并发症,熟悉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发病原因、机制、对病人的危害、预防及其处理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麻醉苏醒期躁动,不但能造成伤口裂开、出血、窒息、各种导管脱出、坠床等意外或致手术失败,而且耗费医务人员的精力和体力。
为了更好地预防躁动的发生,本文对引起麻醉苏醒期病人躁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法,以确保病人安全渡过全麻苏醒期。
全麻病人在麻醉恢复期,部分病人可以即刻唤醒,而大多数病人麻醉苏醒期分可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麻醉深度减浅,感觉和运动功能逐步恢复;第二阶段:出现自主呼吸,逐渐能自行调整;第三阶段:呼吸道反射恢复;第四阶段:清醒。
全麻苏醒期躁动为麻醉苏醒期的一种不恰当行为,表现为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并存,出现不适当行为,如肢体的无意识动作、语无伦次、无理性言语、哭喊或呻吟、妄想思维等。
1、出现躁动的原因:1.1 、缺氧患者呼吸功能尚未完全恢复,麻醉镇痛药未完全代谢,起到分泌物痰液粘稠。
引起患者自身呼吸抑制,上呼吸道梗阻,喉痉挛等原因引起缺氧。
1.2、导管刺激(1)气管导管:患者苏醒期对气管导管不能耐受,出现呛管等不适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