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 薛志强 张春华 宋美娟
- 格式:pdf
- 大小:318.88 KB
- 文档页数:2
小儿全麻苏醒期的手术室护理1.小儿全麻苏醒期会发生什么情况?当前,全麻在小儿外科手术中较为常见,主要通过麻醉药物暂时性抑制患者中枢神经系统。
此类抑制具有可逆性,待麻醉药物排出体外或分解后,患者意识清醒并且没有后遗症。
但需要注意,全麻结束后,麻醉仍影响着患者,患者部分保护性反射不能马上恢复至正常水平,并且患者全麻苏醒期也易产生一定并发症。
例如,小儿全麻苏醒期极易产生躁动等情况,其是较为常见的手术麻醉并发症,是小儿全麻苏醒期间短暂性意识和行为分离的精神行为,较为异常,严重时会降低手术效果、威胁小儿的生命健康安全。
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常表现为,语言无序、肢体无序、妄想思维,情况严重时小儿会出现偏执思维、四肢乱动、拔除输液管等情况。
上述情况会加剧小儿循环系统波动,从而引发气管痉挛等,阻碍小儿正常呼吸或加大创面出血。
由此,医护人员应做好手术室护理工作,实时观察,科学护理,保障小儿的生命健康安全。
2.小儿全麻苏醒期手术室护理的重要性?相较于普通患者,小儿患者意识状态发育不完全、自控能力差,手术过程中难以配合或合作,由此,此类患者手术多选择全麻。
近些年,随着全麻在小儿外科手术中普遍应用,其手术室护理愈发重要,护理人员能及时发现小儿躁动、呼吸等异常情况并且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保障小儿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3.小儿全麻苏醒期如何进行手术室护理?3.1观察和监护生命体征小儿全麻苏醒前,护理人员应专门观察和监护小儿的生命体征、循环系统、神志状态等,保证氧气供应充足,及时连接监护仪器导线并且稳固引流管,例如肠胃减压管、血浆引流管等。
护理人员应观察小儿的瞳孔、脉搏等,预估麻醉程度,若小儿瞳孔正常或呈放大状态,睫毛存在反射反应,呼吸平稳匀速,则代表着小儿处于待苏醒状态,应加强监护。
同时,护理人员应监测小儿的血压、心率等,听麻醉师讲述术中情况等。
3.2呼吸观察与护理针对不同情况的小儿患者,护理人员应选择不同的护理方法:对于气管插管的小儿患者,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麻醉程度等选择呼吸护理方法,呼吸机或连接气囊辅助呼吸。
临床医学论文全麻术后恢复期躁动患儿的安全护理经过全麻手术后的患儿在苏醒后容易经历一个躁动期,而这时安全护理对于患儿顺利度过恢复期有着重要的作用,患儿全麻术后的安全护理就是指在医生要在符合法律规定内的护理方式对患儿进行心理或者功能上的恢复。
从广义角度上来说,安全护理就是护士在护理方式上要严格遵循安全护理的管理制度,不允许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损害患儿健康以及对患儿未来成长产生不良因素的行为。
经过全麻手术后的患儿在苏醒期或经历一个躁动兴奋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问题会尤为严重。
我院在手术过程中对3-9岁的儿童采用的麻醉方式是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方法,这种药物可以抑制大脑皮层的兴奋程度,直接作用于中枢系统,可以将丘脑的传导阻隔开。
这种麻醉方式根据药量的不同对于中枢神经的一直程度也不同,所以患儿恢复清醒需要一定的时间。
当患儿苏醒过程中中枢神经没有恢复,患儿就容易出现思维不清、兴奋躁动的情况,虽然这种状况会逐渐缓解,但是对患儿身体健康的危害却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等,可能会造成伤口开裂,患儿以外伤害、出血,甚至还有窒息的危险,因此这个时期的安全护理非常重要。
1 资料本研究选取我院自2009年5月-20xx年10月来我院手术经过全麻处理后在恢复期情绪躁动的患病儿童300例,其中男性患儿189名,女性患儿111名,所有患儿年龄在3-9岁之间。
在这些患儿中有80例,进行了口腔颌面的手术,有120例患儿进行了包皮治疗手术,有52名患儿进行了尿道的手术处理,有43名患者经过了腹部手术。
经过全麻术后,患儿躁动情况导致输液管外渗或者脱出的情况有25例,呼吸管滑出的有1例,胃管脱开的有1例,引发伤口开裂出血的有2例。
2 护理2.1 评估在经过仔细评估患儿的情况后再进行手术的判断,评估的内容主要有患儿的年龄、手术方式、麻醉部位和方式以及用药情况等,这些都是评估术后躁动情况重要因素,对于院方来说准备好手术器材十分重要。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陈海燕龙晓静张晓刚摘要】探讨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4年6月在我院54例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全身麻醉的手术患儿的为围麻醉期处理。
结果:拔管后进行镇静评分:4例为1分,38例为2分,10例为3分,2例为4分。
疼痛评分:14例为无痛,28例为轻度疼痛,10例为中度疼痛,2例为剧烈疼痛。
结论:小儿全身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过程中,一方面要熟练掌握麻醉用药的方法及小儿生理解剖特征,另一方面应增强学习小儿护理及相关医学知识。
【关键词】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处理【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7-0170-02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是指患儿在此期间出现行为和意识相分离的一种状态,临床表现为暴躁不安、不予以合租、手脚乱动及偏执思维等。
全身麻醉苏醒期使得患儿在心理及生理上都受到伤害,提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文针对如何积极应对处理患儿全身麻醉术后躁动发生,进行探讨。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3月-2014年6月在我院行54例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全身麻醉术,其中男29例,女25例;年龄为3-11岁,平均年龄为(6±4.3)岁;体重为11-51kg,平均体重为(32±9.3)kg。
全部患者均在术前进行检查,心、肺功能无异常表现。
1.2方法1.2.1麻醉方法麻醉前,医护人员应积极主动与患儿及其家属做好沟通工作,经常访视患儿,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减轻患儿及其家属进入手术室后的恐惧感,不断鼓励患儿,还需对患儿家属讲解术后口腔问题。
[1]麻醉诱导方式:需静脉注射0.1mg/kg咪唑安定,3μg/kg芬太尼,0.1mg/kg维库溴铵,后进行气管插管,再经输液泵输入0.1μg/(kg?min)瑞芬太尼,5mg/(kg?h)丙泊酚维持麻醉,通常在静脉推注2-5mg地塞米松控制咽喉处水肿。
小儿全麻术后麻醉苏醒期的监测及护理体会作者:杨慧娟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03期【摘; 要】目的:探讨小儿全麻术后麻醉苏醒期的监测及护理干预效果,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须接受全麻手术患儿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提供针对性护理及针对性护理。
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研究组中2例躁动、1例非计划性拔管、2例呕吐,并发症发生率为12.5%显著低于对照组37.5%(p结论:对全麻手术患儿提供苏醒期监测及完善的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苏醒过程中各类并发症发生概率,帮助患儿平稳读过苏醒期,对提升手术治疗效率及安全性均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全麻;苏醒期;小儿手术;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3-0136-02近年来,随着医学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小儿手术适应范围也越来越广。
但需注意的是,儿童较成年人来说身体各器官机能均为发育成熟,心智尚不健全,对手术的耐受性较差,因此对需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多选择全身麻醉作为麻醉方式[1]。
手术的苏醒期作为躁动等相关并发症的高发阶段,对手术的成功与否及治疗效果发挥着重要影响,若不能及时处理苏醒期并发症不仅可能导致手术失败,更对儿童术后的正常恢复及进一步治疗造成不利[2]。
因此,应积极纳入针对性护理措施,以提升患儿苏醒期表现。
本文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所收治全麻手术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以评估针对性护理干预价值。
以下为研究过程回顾。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需进行全麻手术患儿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
研究组中包括男25例,女15例;年龄3-11岁,平均年龄(5.71±2.29)岁。
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10岁,平均年龄(5.64±2.31)岁。
综述与进展小儿全身麻醉术后苏醒期躁动的中西医干预研究进展张璐(上饶市广信区人民医院,江西上饶 334000) 摘要:躁动是全麻手术后苏醒期间较为常见且高发的一种并发症,主要指患儿行为与意识呈分离状态。
麻醉苏醒期躁动多发于小儿手术患者。
与成人手术患者相比,小儿手术患者病情变化快,手术麻醉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相关药物的使用,易对小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麻醉苏醒期躁动患儿以哭闹不止、手脚乱动、定向障碍等症状为临床主要表现,严重影响后续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
因此,对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选取适宜的镇痛药物至关重要。
科学且有效的麻醉方案是稳定患儿临床体征、缓解躁动情况的关键。
关键词: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中西医大多数全身麻醉病人在麻醉恢复期间可分成麻醉深度减浅、自主呼吸、呼吸道反射恢复与清醒4个阶段,其中部分病人在全身麻醉苏醒期会出现以无意识肢体活动、定向障碍、烦躁不安、思维混乱等意识与行为分离的躁动现象。
全身麻醉苏醒躁动(EA) 是由于全身性麻醉药对不同部位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程度不一致。
因此,在中枢恢复时间不同的情况下大脑皮质处于抑制状态时皮质下中枢已被解放,进而出现中枢局灶过敏化,致使病人缺失功能的完整性,影响自身反应及处理能力,最终在某刺激作用下表现为过度兴奋的苏醒躁动。
有研究结果显示,病人可在疼痛、麻醉用药、镇静药物、术后镇痛等因素的影响下,引发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1]。
1EA发病机制有学者认为,疼痛是引起EA的主要原因。
疼痛刺激可能使人体中的内源性递质以及活性物质的释放,进而导致心血管、呼吸、内分泌功能的紊乱,促使患者EA的发生。
研究发现,年龄是影响小儿EA发生的重要因素明显,其EA的发生率远高于学龄期儿童,为学龄期儿童的3~4倍。
可能的原因是患儿年龄越小,其大脑神经中枢越不成熟,越容易受到麻醉药物的影响,对外界的认知水平及自制力更差。
因此,小儿EA发生率更高。
因小儿机体不成熟,尚处于生长发育期,且身体抵抗力较成人低,所以,七氟烷对小儿的影响更大。
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作者:杨南来源:《中外医疗》 2011年第27期杨南(吉林省辽源市矿务局医院麻醉科吉林辽源 136200)【摘要】儿童全身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处理,一直以来是医院比较重视的项目。
因为儿童身体发育尚不健全,无论从生理和心理上还没有发育成熟,这给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所以总结套行之有效的处理方式和注意事项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围麻醉期处理【中图分类号】 R6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1)09(c)-0076-01本文就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对36例患病儿童进行的扁桃体切除手术中的全身麻醉进行详细阐述,希望能够对儿童全麻护理方面起到一些作用。
具体情况如下。
1 对象36例需进行扁桃体切除的患儿,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2~9岁。
手术前身体检查各项指标正常,无其他身体疾病,可进行手术。
2 麻醉过程进行手术前,医生护士先和患病儿童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目的在于通过此种方式达到与患儿熟悉,消除陌生感的目的。
进而消除患儿及家属对手术过程的恐惧。
同时把手术后可能出现的症状告知家长,避免家长的焦虑和担心。
同时要求家长鼓励患儿,进一步增加患儿信心,减轻恐惧心理。
一切就绪后开始进行麻醉,首先进行全身麻醉诱导:用全身麻醉药物进行静脉注射,患儿意识消失,进入麻醉诱导期,此时进行气管内插管。
为了减小组织水肿可静推3~5mg地塞米松。
同时要维持麻醉,可通过输液器输入丙泊酚及瑞芬太尼进行维持。
注意手术时间,对于儿童麻醉手术时间不宜过长。
3 评分3.1 麻醉评分(表1)3.2 疼痛评分(表2)4 结果36例患儿扁桃体切除手术都顺利完成,手术用时17~45min,停药至拔管时间为9~22min.镇静评分:1分患儿1例,表现症状为不配合,哭闹,后经家长安抚入睡。
其余患儿反应良好。
疼痛评分:剧烈疼痛1例,表现为哭闹,口腔疼痛。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作者:罗晓琴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0年第19期[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
方法:对2008年3月~2009年12月本院42例全身麻醉施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手术的患儿,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42例患儿描绘评分法评分结果为,1分2例,2 分31例,3 分 8 例,4 分 1 例。
显示无痛 12 例,轻度不适疼痛 21 例,中度疼痛 8 例,剧烈疼痛1 例。
结论: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不仅要全面掌握小儿生理解剖及麻醉用药的特殊性,更要加强小儿护理和相关医学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 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躁动处理[中图分类号] R61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7(a)-094-01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是指患儿全身麻醉苏醒期出现的行为与意识分离的精神状态,表现为无法安抚、不合作、倔强,典型者会出现手脚乱动、哭喊、定向障碍语及偏执狂的思维等[1],是小儿麻醉常见并发症,其对患儿心理及生理造成双重伤害,并增加了术后并发症。
因此,如何尽早阻止及控制全身麻醉术后躁动的发生,如何积极应对尤为重要,下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8年3月~2009年12月本院对42例患儿行扁桃体或腺样体切除术全身麻醉手术,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3~12岁,体重11~48 kg,术前检查肝肾功能正常,心、肺无异常。
1.2 方法1.2.1 麻醉方法术前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沟通,通过访视患儿来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帮助患儿与患儿家属消除进手术室的恐惧和顾虑感,对患儿进行鼓励,让家属了解术后口腔不适感。
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1 mg/kg、维库溴胺0.1 mg/kg、芬太尼3 μg/kg,完成气管插管,输液泵输入瑞芬太尼0.1 μg/(kg·min),丙泊酚5 mg/(kg·h)维持麻醉,常规静推2~5 mg地塞米松以减轻咽喉部组织水肿,注意同患儿交流,并且同时连接面罩吸氧、心电监护。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薛志强张春华宋美娟摘要】目的分析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麻醉期处理。
方法本院对54例患儿行扁桃体或腺样体切除术全身麻醉手术,随机分为雷米芬太尼治疗组和芬太尼对照组,每组27例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需要全面掌握有关小儿麻醉的特征性,加强对患儿护理。
结论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是多因素协同作用形成的结果,采用术前干预及术中术后的综合处理,可以减少躁动的发生,提高麻醉安全性和麻醉质量。
【关键词】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躁动处理小儿全身麻醉苏醒后的哭喊、手脚乱动、不合作、无法安抚等现象,是小儿麻醉常见的并发症。
患儿全身麻醉苏醒期,意识模糊,精神状态出现意识和行为的分离,临床上,把这现象称为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1]。
这不仅伤害到患儿身心的健康,还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性。
因此,如何阻止和控制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以及如何积极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现将就我院关于全身麻醉患儿的数据,进行探讨。
1 资料2010年5月到2011年9月期间,我院共对54例患儿进行全身麻醉手术,主要是腺样体、扁桃体的切除手术。
其中,女32例,男22例,年龄4-13岁,体重11-50公斤。
术前心、肺无异常,肝肾功能正常。
把54名患儿随机分为两组,雷米芬太尼治疗组和芬太尼对照组,每组27例。
2 方法2.1麻醉方法为了消除病人的陌生感,帮助病人及家属克服对手术室的顾虑和恐惧,手术前1d要探访病人,鼓励病人,与病人家属沟通交流,使其知道术后口腔的不适感。
手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02mg/kg, 苯巴比妥钠5mg/kg,入室后开放静脉。
建立ECG、HR、BP等监测。
对照组:丙泊酚1mg/kg、氯胺酮2mg/kg、雷米芬太尼1ug/kg、卡肌宁0.06mg/kg诱导插管,维持以输液泵泵入丙泊酚4-10mg·kg-1·h-1,雷米芬太尼根据手术时间的长短, 追加卡肌宁0.02mg/kg。
小儿五官科手术全麻苏醒期躁动中应用循证护理的研究分析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小儿五官科手术全麻苏醒期躁动中应用循证护理的影响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期间收住的80例小儿五官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儿科手术室护理,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对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儿术后苏醒期躁动症状控制效果(总有效率95.0%)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完全苏醒时间(19.28±5.34)min,明显短于对照组(35.13±5.26)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无,明显少于对照组(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儿五官科手术全麻苏醒期躁动中循证护理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关键词:小儿五官科手术;全麻苏醒期;躁动;循证护理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是指患儿全麻苏醒期出现的一种意识与行为分离的精神状态,表现为无法安抚、易激惹、倔强或不合作,典型的会出现哭喊、手脚乱动、呻吟、语无伦次和定向障碍及类似偏执狂的思维以及无法辨认以往熟悉的人或物[1]。
小儿患儿出现躁动后容易造成自我损伤,对手术效果以及术后恢复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还会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量[2],尤其是五官科手术全麻后气管内插管及手术操作的直接刺激、术后创面水肿及渗血,极易诱发上呼吸道阻塞如舌后坠、喉痉挛、误吸、窒息等并发症。
对进行五官科手术的患儿进行循证护理,可使其安稳地度过全麻苏醒期,降低其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减轻其痛苦。
为了进一步证实此护理方法的有效性,我院五官治疗中心手术对小儿五官科手术患儿开展循证护理,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对象为 2017年1月~ 2018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五官治疗中心手术室实施五官科全麻手术的80例患儿。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
张永明
【期刊名称】《心理医生(下半月版)》
【年(卷),期】2012(000)01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EA, emergence agitation;emergence delirium)的原因和处理对策。
方法:对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施行全身麻醉术后出现苏醒期躁动的32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全身麻醉苏醒期发生躁动的32例患儿中,因伤口疼痛引起的8例,因不能耐受导管刺激10例,不能耐受导尿管的9例,其他原因5例。
结论:引起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很多,掌握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病原因和危害并进行妥当处理,可明显减少躁动的发生,确保病人的安全。
【总页数】1页(P534-534)
【作者】张永明
【作者单位】内蒙古乌海市海南区西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016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14
【相关文献】
1.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
2.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
3.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
4.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研究
5.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儿全身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研究发布时间:2023-02-22T08:15:33.431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2期作者:李红霞龙文[导读] 目的:分析小儿全身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2月~2022年6月采取手术治疗全身麻醉时出现苏醒期躁动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入院手术资料且未发生苏醒期躁动的患儿作为对照组,分析引发小儿全身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以及相应的护理对策。
李红霞龙文重庆市璧山区中医院重庆市璧山区402760[摘要]目的:分析小儿全身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2月~2022年6月采取手术治疗全身麻醉时出现苏醒期躁动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入院手术资料且未发生苏醒期躁动的患儿作为对照组,分析引发小儿全身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以及相应的护理对策。
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患儿的年龄、麻醉维持方式、焦虑情绪、术后疼痛都是造成小儿全身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
通过多因素分析,小儿年龄在5岁以下、手术前焦虑情绪、全凭吸入七氟醚、术后疼痛与全身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结论:针对引发小儿全身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合理对策,让患儿能够安稳的度过苏醒期,促进患儿术后康复水平。
关键词: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危险因素;护理对策临床中例如小儿腺样体切除术、扁桃体切除术的应用率都非常高,患儿手术需要采取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后的苏醒期躁动是常见并发症,患儿表现为梦幻、异常兴奋、躁动频繁等,甚至还会伴随行为与言语异常、肢体不受控等,因此需要了解造成患儿苏醒期躁动的原因,针对性的开展护理。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采取手术治疗全身麻醉时出现苏醒期躁动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入院手术资料且未发生苏醒期躁动的患儿作为对照组。
两组患儿有30例。
实验组患儿有男性16例、女性14例,患儿平均年龄为(6.52±2.33)岁;对照组患儿有男性17例、女性13例,患儿平均年龄为(6.17±2.15)岁。
中国卫生产业C HI NAHE A L T H I NDUS T RY在不良刺激的作用之下,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异常兴奋,进而引发手术以后小儿躁动,同时小儿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小儿在临床手术以后发生躁动的几率相对比较高,特别是学龄前的小儿。
小儿全身麻醉后苏醒期间躁动一般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当前尚没有单一发病诱因可以完全解释清楚为何小儿全身麻醉以后会出现躁动,一般认为患者的年龄、手术之前的焦虑、麻醉之前使用药物、在陌生环境较快苏醒、手术以后疼痛等均与手术以后躁动的出现有密切关系。
相关实践研究表明[1],七氟烷吸入全身麻醉患者手术以后发生躁动的几率相对比较高,七氟烷吸入的时间越长,手术以后发生躁动的几率就越高。
七氟烷全身麻醉导致的手术DOI :10.16659/ki.1672-5654.2015.31.013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防治进展姬美华郑州市儿童医院,河南郑州454003[摘要]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EA )指的是小儿在全身麻醉苏醒期间出现行为与意识分离的精神状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大声哭喊并无法进行安抚、四肢乱动、语无伦次等。
从乙醚、氯胺酮以及环丙烷麻醉当中复苏的患者,特别是采取扁桃体摘除术、包皮环切术以及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出现异常兴奋的表现。
在临床当中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相对比较高并呈现递增趋势。
在没有麻醉之前使用药物的情况之下,七氟烷麻醉以后小儿苏醒期发生躁动的几率高达66%,严重者对小儿预后带来不良影响,应该引起相关临床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防治;全身麻醉;神经系统;行为改变[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5)11(a )-0013-03Advances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Restless Children General Anes 鄄thesia JI Mei-huaChildren's Hospital of Zhengzhou City,Zhengzhou,Henan Province,454003China[Abstract]Pediatric anesthesia restlessness (EA)refers to the separation of children with behavioral and mental state of consciousness during general anesthesia,clinical symptoms mainly cried out and unable to appease,limbs tamper,incoher ⁃ent and so on.From ether,ketamine and cyclopropane anesthesia among patients recovery,especially in adopting tonsillec ⁃tomy,circumcision and excision of thyroid abnormalities exciting.Among children in clinical anesthesia restlessness rela ⁃tively high and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Under the circumstances prior to the use of drugs without anesthesia,pediatric anesthesia after sevoflurane wake of agitation occurred up to 66percent chance of serious adverse effects on the huge prog ⁃nosis in children,should cause clinical researchers are highly valued.[Key words]Children Anesthesia Awake Restlessness;Control ;General anesthesia ;Nervous system ;Behavior change[作者简介]姬美华(1983.10-),女,河南焦作人,硕士,住院医师,研究方向:小儿麻醉与镇痛。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薛志强张春华宋美娟
发表时间:2012-07-20T11:31:30.7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2期供稿作者:薛志强张春华宋美娟
[导读] 分析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麻醉期处理。
薛志强张春华宋美娟 (本溪市中心医院麻醉科辽宁本溪 117000)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麻醉期处理。
方法本院对54例患儿行扁桃体或腺样体切除术全身麻醉手术,随机分为雷米芬太尼治疗组和芬太尼对照组,每组27例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需要全面掌握有关小儿麻醉的特征性,加强对患儿护理。
结论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是多因素协同作用形成的结果,采用术前干预及术中术后的综合处理,可以减少躁动的发生,提高麻醉安全性和麻醉质量。
【关键词】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躁动处理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后的哭喊、手脚乱动、不合作、无法安抚等现象,是小儿麻醉常见的并发症。
患儿全身麻醉苏醒期,意识模糊,精神状态出现意识和行为的分离,临床上,把这现象称为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1]。
这不仅伤害到患儿身心的健康,还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性。
因此,如何阻止和控制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以及如何积极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现将就我院关于全身麻醉患儿的数据,进行探讨。
1 资料
2010年5月到2011年9月期间,我院共对54例患儿进行全身麻醉手术,主要是腺样体、扁桃体的切除手术。
其中,女32例,男22例,年龄4-13岁,体重11-50公斤。
术前心、肺无异常,肝肾功能正常。
把54名患儿随机分为两组,雷米芬太尼治疗组和芬太尼对照组,每组27例。
2 方法
2.1麻醉方法
为了消除病人的陌生感,帮助病人及家属克服对手术室的顾虑和恐惧,手术前1d要探访病人,鼓励病人,与病人家属沟通交流,使其知道术后口腔的不适感。
手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02mg/kg, 苯巴比妥钠5mg/kg,入室后开放静脉。
建立ECG、HR、BP等监测。
对照组:丙泊酚1mg/kg、氯胺酮2mg/kg、雷米芬太尼1ug/kg、卡肌宁0.06mg/kg诱导插管,维持以输液泵泵入丙泊酚4-10mg·kg-1·h-1,雷米芬太尼根据手术时间的长短, 追加卡肌宁0.02mg/kg。
治疗组:丙泊酚1mg/kg、氯胺酮2mg/kg、芬太尼3ug/kg、卡肌宁0.06mg/kg静脉推注诱导插管,维持以输液泵泵入丙泊酚4-10mg·kg-1·h-1, 间断静推芬太尼1ug·kg-1。
手术完毕,立马停止用药,并把气道和口腔的分泌物清理干净。
恢复自主呼吸后,脱氧下,血氧饱和度(SPO2)不低于95%、潮气量大于7ml/kg,拔除气管导管。
监测术中,连续监测患儿心率、心电图、血压、SPO2。
拔管后,对患儿进行镇静评分,标准参照Ramsay 镇静程度评分法。
2.2评分方法
患儿恢复意识后,对其进行麻醉和疼痛的描绘评分。
麻醉评分标准:6分无反应;5分入睡,但对强声刺激反应迟钝;4分入睡,但对强声刺激有反应;3分仅对指令有反应;2分表示合作、安静;1分表示焦虑、焦躁不安、或两者都有。
疼痛评分标准:3分剧烈疼痛;2分中度疼痛;1分轻度疼痛可以耐受;0分无疼痛。
3 结果
手术顺利,完毕时间为15-50min,停止用药到拔管的时间为8-20min。
统计学上,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以及手术时间等均无显著性差异。
苏醒期躁动,芬太尼对照组5例,雷米芬太尼治疗组6例,在统计学意义上,无差异。
术后疼痛发生率,芬太尼对照组的3例明显低于雷米芬太尼治疗组的7例。
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芬太尼对照组,恶心有8%,呕吐有4%;雷米芬太尼治疗组,恶心有6%,呕吐有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雷米芬太尼治疗组呼吸恢复时间、呼唤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比芬太尼对照组的时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雷米芬太尼是一种超短效的阿片类药,是哌啶的衍生物,特点是起效快、消除快。
其突出的优点不同于其它阿片类药物,在手术中增加雷米芬太尼剂量,不乱是短小手术中,还是长时间手术中,其药效时间并无明显延长,有利于毕后从麻醉中清醒[2]。
丙泊酚与雷米芬太尼具有协同作用[3]。
但丙泊酚输注时间的长短,影响着患儿清醒的时间;雷米芬太尼不管输注时间的长短,停止输注的半衰期仅需3-
5min。
考虑到这点,我们在麻醉的后期,将尽量降低丙泊酚的输注浓度,适量增加雷米芬太尼的输注浓度, 依靠协同作用来保证麻醉深度。
麻醉后,不仅要加床挡保护患儿,防止拉扯引流管或敷料;还要观察患儿膀胱的充盈情况,及时留置导尿。
可通过观察患儿的瞳孔、脉搏、呼吸、神经反射、血压等,来估计麻醉深度。
即将苏醒的患儿,瞳孔较大或者正常、眼球转动灵活、睫反射存在、血压上升、脉搏略快、呼吸浅速不规则。
若瞳孔较小、脉搏慢、呼吸深而均匀,表示患儿麻醉程度较深,短时间内不会苏醒[4]。
疼痛是患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首要原因,处于苏醒期的患儿,麻醉未清醒,意识模糊,躁动不安。
另外,外界环境的温度影响着患儿的体温,冬天要注意保暖,防止患儿着凉感冒,要根据患儿需要进行盖被、灯照等保暖措施。
与成人相比,小儿的机体抵抗力差,对手术、麻醉的耐受性差,病情变化迅速,术后的护理难度大。
因此,麻醉苏醒期,做好术后的一般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保证患儿早日康复重要的一点。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不仅要全面掌握小儿生理解剖的特点,麻醉用药的特殊性,还要加强学习小儿护理的相关医学知识。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和干预,可分术前、术中、术后三大步进行。
术前:探访、沟通。
手术前与患儿和家长沟通交流,鼓励患儿;解除患儿和家属的恐惧、焦虑感;告诉他们麻醉过程是无痛的,降低患儿的心理压力;术后口腔会出现不适感,但无疼痛,提高患儿的心理承受能力。
术中:麻醉管理。
控制用药,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
患儿入室后,注射咪唑以安定情绪,再进行其他操作,减轻患儿的紧张感。
给予患儿恰当的语言鼓励和心理暗示,使其放松,更利于麻醉诱导。
术后:及时停药、术后镇痛。
选择适宜的时机,停滞麻醉药的输注;术后及时镇痛。
基于雷
米芬太尼的特点,术毕前5min左右是停药的最好时机。
雷米芬太尼的作用消除得快,手术后容易诱发继发性痛觉过敏,加重患儿术后的痛楚及烦躁。
因此,停药后的术后镇痛,应给患儿输注芬太尼1μg/kg,疼痛评分出现中度疼痛以上的患儿,应加用曲马多1-2mg/kg。
丙泊酚同样具有镇静作用,可避免术后因麻醉衰退,而引起口腔、呼吸道分泌物清理的应激反应。
同时,可减轻患儿术后的恶心呕吐现象,以及降低雷米芬太尼的疼痛程度。
为了减少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应给患儿的苏醒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降低各种不良刺激对患儿的影响。
如术后疼痛、环境温度、导管刺激、膀胱充盈等。
总之,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是多因素协同作用形成的结果,采用术前干预及术中术后的综合处理,可以减少躁动的发生,提高麻醉安全性和麻醉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颖新,王平,王海南.小儿骨碱性磷酸酶测定结果及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0(10):1239-1240.
[2] 俞淑敏,沈时霖,仇健樱.对佝偻病诊断标准中部分指标的几点看法[J].中华儿科杂志,2009,40(1):52-53.
[3] 刘梅,尹芳革,王宇.小儿佝偻病骨碱性磷酸酶测定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23(6):95.
[4] 金允淑,马虹.全凭静脉与吸入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的临床观察[J].辽宁医学杂志,2009,21(2):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