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伤寒论讲义》第一章伤寒表实证(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1)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2)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6)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7)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46)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47)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55)2、麻黄汤禁例(麻黄九禁)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83)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84)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85)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86)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
(87)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与禹余粮丸。
(88)禹余粮丸方阙。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
(8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49)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50)3、麻黄汤证兼证(1)兼经输不利证(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覆取微似汗。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3)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6)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9)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水执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伤寒论讲义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太阳病提纲一、太阳病脉证提纲(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因病机:外邪袭表,正气抗邪,卫外失职,太阳经气不利。
症候:脉浮——主表——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外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
恶寒——外邪袭表,卫外失职,分肉失温。
发热——1、发热与恶寒并见,才称之太阳表证2、太阳中风、伤寒均有发热——卫气抗邪,阳盛于外。
意义:反映外感疾病初期的共性规律的症候特征,太阳病的主要症候规律。
二、太阳病的分类(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病因病机:风邪袭表,腠理疏松,营卫失调。
症候:发热——风邪袭表,正分邪争,阳盛于外。
汗出——风邪袭表,卫外不固,营阴处泻。
恶风——外邪袭表,卫外不固,分肉失温。
脉缓——汗出肌疏,血脉舒缓。
脉浮——主表——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外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
意义:太阳中风证(太阳表虚)的主要辨证依据。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5)病因病机:寒邪束表,腠理闭塞,卫阳被竭,营卫淤滞。
症候:或已发热——感邪较轻,正气及时达表抗邪。
或未发热——感邪较重,正气不能及时达表抗邪。
恶寒——卫阳被竭,分肉失温。
体痛——寒邪束表,卫竭营郁,太阳经气不利呕逆——寒邪束表,卫竭营郁,胃失和降。
脉阴阳俱紧——寒性收引,劲急。
脉浮——主表——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外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痸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因病机:外感温邪,或邪热内蕴,阳热显著,津液损伤。
症候:发热不恶寒——外感温邪,或邪热内蕴,阳热显著。
口渴——内有津伤。
意义:温病过程中总的症候表现和集中概括。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 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伤寒论讲义陕西中医学院《伤寒论讲义》编委会2008年11月24日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概说第一节太阳病纲要一、太阳病提纲二、太阳病分类(一)、太阳中风(二)、太阳伤寒(三)、太阳温病三、太阳病愈期第二节太阳病本证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1、桂枝汤证2、桂枝汤禁例3、桂枝汤兼证(1)、兼经输不利证(桂枝加葛根汤证)(2)、兼肺失宣降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3)、兼阳虚漏汗证(桂枝加附子汤证)(4)、兼胸阳不振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5)、兼气营两虚证(桂枝新加汤证)(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2、麻黄汤禁例3、麻黄汤证兼证(1)、兼经输不利证(葛根汤证)(2)、兼邪迫阳明证(葛根汤证及葛根加半夏汤证)(3)、兼里热烦燥证(大青龙汤证)(4)、兼里有水气证(小青龙汤证)(三)、表郁轻证1、桂枝麻黄各半汤2、桂枝二麻黄一汤3、桂枝二越婢一汤二、太阳病腑证(一)、蓄水证(五苓散、茯苓甘草汤)(二)、蓄血证(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第三节太阳病变证一、变证概论(一)、变证成因及治则(二)、辨虚证实证(三)、辨表里先后治法二、热证(一)、热扰胸膈证(栀子豉汤类证)1、栀子豉汤证2、栀子厚朴汤证3、栀子干姜汤证4、栀子汤类方禁例(二)、邪热雍肺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三)、热盛津气两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四)、热利证1、葛根黄芩黄连汤证2、黄芩汤证、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三、虚证(一)、心阳虚证1、桂枝甘草汤证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4、桂枝加桂汤证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二)、脾虚证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3、小建中汤证4、旋覆代赭汤证5、桂枝人参汤证6、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三)、肾阳虚证1、干姜附子汤证2、茯苓四逆汤证3、真武汤证(四)、阴阳两虚证1、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2、芍药甘草附子汤证3、炙甘草汤证四、结胸证(一)、结胸辨证(二)、结胸证治1、热实结胸(1)、大陷胸汤证(2)、大陷胸丸证(3)、小陷胸汤证2、寒热结胸(三物小白散证)(三)、结胸治禁及预后五、脏结证六、痞证(一)、成因及证候特点(二)、痞证证治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2、附子泻心汤证3、半夏泻心汤证4、生姜泻心汤证5、甘草泻心汤证七、上热下寒证(黄连汤证)八、火逆证第四节太阳病类似证一、悬饮证(十枣汤证)二、胸膈痰实证(瓜蒂散证)三、风湿痹证1、风湿表阳虚证(桂枝附子汤证、去桂加白术汤证)2、风湿表里阳气俱虚证(甘草附子汤证)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概说第一节阳明病纲要一、阳明病提纲二、阳明病病因来路三、阳明病脉证特点第二节阳明病本证一、阳明病经证(一)、热郁胸膈证(栀子豉汤证)(二)、胃热津气二伤证:1、白虎汤证。
伤寒论讲义
总论
1、《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经王叔和整理,比较通行的为宋版本
2、全书共十卷,《伤寒论》的撰写体例,基本以条文形式撰写
3、伤寒:广义伤寒。
是一切外感伤寒的总称;狭义伤寒,单纯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
伤寒论指广义的伤寒
4、《伤寒论》的学术价值:⑴主要体现在临床⑵确立治法治则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凡由于风寒外邪侵袭,先中皮毛肌表,出现一系列营卫失调的脉证,称为太阳病,太阳
病有中风、伤寒、温病之分
2、脉阴阳俱紧:阴阳指寸尺而言,即寸关尺均现浮紧之象
3、行其经尽:经,指阶段、过程,即六天为一经,古人以此作为观察外感病发展变化的依
据,行其经尽,指第六天终了
4、再经:病情进入第二个过程
5、外证:相对里证而言,此指表证
6、酒客:平素嗜好饮酒的人
7、合病:即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
8、淋家:淋,指小便淋漓不尽,尿频量少,尿道涩痛之证。
淋家,指久患淋证之人
9、疮家:指久患疮疡的患者
10、清便欲自可:清,作动词,即排便之意.欲,如常之意。
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
11、项背强几几:几几,有拘谨,不柔和之意。
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谨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12、喘家:素有气喘之人
13、微寒:做脉微而恶寒解
14、筋惕肉瞤:指筋肉跳动
15、噎:指咽喉部位有气逆阻塞感
16、坏病:即变证。
指因失治误治而致病症发生变化,以病情复杂,疑似难辨而得名
17、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18、虚烦:指无形邪热郁扰胸膈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是与有形实邪相对而言
19、叉手自冒心:冒,覆盖。
叉手自冒心,指患者双手交叉覆盖按捺在自己的心胸部位
20、甘澜水:又名劳水
21、头眩:头晕目眩
22、身瞤动:身体筋肉跳动
23、振振欲擗地:振振,动摇貌。
擗,通僻,扑倒。
振振欲擗地,形容身体站立不稳,摇摇欲倒的样子
24、脚挛急:脚,小腿。
指小腿筋肉痉挛拘急,伸展不利
25、消渴:指口渴饮水,饮不解渴的症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
26、白饮:即米汤水
27、烦渴:指口渴难忍
28、水逆:指宿水内停,拒纳新水,水入即吐。
是蓄水重症的一种表现
29、脏结:指因脏气虚衰、阴寒凝结而形成的一种病症
30、麻沸汤:滚沸的开水
31、干噫:嗳气
32、食臭:嗳气时有酸腐味,多因宿食不消所致
第一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脾约:胃热肠燥,津液受损,脾阴不足,使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致大便秘结
2、不更衣:不解大便的婉词
3、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貌。
汗出濈濈然,形容汗出连绵不断的样子
4、转系:即转属
5、口不仁:言语不利,或食不知味,或口中黏腻不爽
6、目中不了了:目睛昏蒙,视物不清,没有神采
7、睛不和:目睛转动不灵活
8、喘冒:冒,眼前昏暗,目无所见的昏晕状态。
喘冒,即气喘而头昏目眩
9、固瘕:因胃中虚寒,水谷不消而结积的病患。
其特征为大便初硬后溏
10、潦水:指地面积存的雨水
11、谷瘅:瘅同“疸”,因水谷之湿郁而发为黄疸。
谷瘅有湿热与湿寒之分,后者属阴黄
12、怵惕:怵,害怕,恐惧。
怵惕,即恐惧不安之状
13、郑声:意识不清,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见于虚证
第二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往来寒热:即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2、嘿嘿:嘿,同“默”。
即表情沉默,不欲言语
3、阳结:因热结于里而大便秘结,叫做阳结
4、阴结:因脾肾阳虚、阴寒凝结所致的大便秘结,叫做阴结
5、下重:指大便时肛门有重坠感
6、支节烦疼:支,同“肢”。
四肢关节疼痛剧烈
7、心下支结:支,支撑;结,结聚。
心下支结,即患者自觉心下部有支撑满闷感
第三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
脾家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2、大实痛:痛而拒按
第四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但欲寐:指似睡非睡、精神萎靡、体力疲惫的衰竭状态
2、小便色白:指小便量多色淡,即小便清长
3、泄利下重:指泄泻或痢疾兼有后重
4、口中和: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⑴含有附子的方证,生附子(回阳救逆)、炮附子(温经散寒)
⑵少阴病为什么出现自利而渴:肾阳虚,不能蒸腾汽化水液
⑶白通汤证及白通汤加猪胆汁汤证加猪胆汁和人尿的意义:人尿、猪胆汁咸苦性寒,引阳入
阴,使热药不被寒邪所格拒,以利于发挥回阳救逆的作用;人尿、猪胆汁为血肉有情之品,于此下利阴伤之时,尚有补津血、增阴液之效
⑷苦酒汤证的服法强调“少少含咽之”,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咽喉患部,有利于对咽喉局部创面的治疗,以提高疗效
⑸自利清水,色纯清,指所下为黑色臭秽的污水。
是燥屎结聚肠间,逼迫津液下泄,所谓热结旁流即此
⑹少阴病疑似证,吴茱萸汤证中,手足逆冷,烦躁的机理
阳气虚弱失于温煦,寒浊中阻阳不外达,中阳虚衰也可见到,烦躁标志着阴邪虽盛而阳气尚能与邪相争
⑺少阴病疑似证,四逆散证中,四逆的机理;腹中痛,或泄利下重的机理
四逆的机理:因肝气郁结,气机不利,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肢所致,不会伴有虚寒症状腹中痛,或泄利下重的机理: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阳气郁遏,气机不畅所所致,兼阳虚中寒,则腹中痛;兼中寒气滞,则泄利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