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全麻开颅术后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全麻开颅手术后患者苏醒期躁动是意识障碍的一种表现,在疾病进展中是一种中继状态,当患者原来处于昏迷向清楚发展或原来是清楚向昏迷发展,都可能出现躁动的表现,引起苏醒期躁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发生躁动的患者,表现为兴奋,高度烦躁,强烈挣扎,企图拔除气管导管、输液管、胃管和伤口的引流管,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
待患者完全清醒后随访,大部分患者对躁动时发生的事情无记忆,只有小部分患者记起躁动时发生的片断。
症状的轻重演变往往提示病情的好转与恶化。
全麻开颅术后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原因有:一:颅内因素常见于脑出血、脑外伤、脑组织受损、神经调节紊乱。
绝大多数患者行为自控能力丧失,在昏迷期过渡到清醒期或发生继发性颅内出血、脑水肿、脑疝等颅内压增高,容易出现烦躁,继之躁动不安,躁动的持续时间及程度因患者的体质不同而有差别。
二:各种有害刺激是引起躁动的最常见的原因如气管导管,疼痛,留置导尿管,留置胃管,各种引流管的刺激。
三:麻醉作用全身麻醉药作用于中枢,但对中枢的抑制程度不一,因此恢复时间也不一样。
在某些情况下,患者意识恢复后,大脑高级中枢的功能仍未全面恢复,影响患者对感觉的反应和处理,这种功能完整性的缺失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
如一些药物的副作用已被证实,术前应用东莨菪碱可致术后定向力障碍及躁动不安,术前使用阿托品可致术后谵妄。
吸入麻醉剂如七氟醚对气管的刺激作用,及全麻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气道不畅通;麻醉药残余作用可导致患者严重的焦虑和躁动,发生原因可能是呼吸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患者烦躁,误以为是由于气管导管引起的,如果此时拔除气管导管,患者会更加烦躁,出现无力咳嗽,舌后坠,呼吸道不全梗阻,是SpO2 下降,出现高碳酸血症。
可出现剧烈的不协调运动,并有明显定向障碍;静脉麻醉药如德普利麻、万可松、米达唑伦、芬太尼等麻醉剂,都有可能引起术后精神症状。
临床经验显示静脉麻醉药大多在术后一天内代谢,但老年患者及手术时间较长者易发,多在术后1~2天发生,可持续3~7天。
地佐辛预防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疗效观察作者:谢林碧王敏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4年第04期[摘要] 目的探讨地佐辛预防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78例需在全身麻醉下行手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在术毕前静脉滴注NaCl溶液,观察组在术毕前静脉滴注地佐辛。
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各时间段的躁动评分。
结果观察组在T2时刻的MAP、HR值明显高于T1时刻(P0.05),对照组在T2、T3、T4时刻的MAP、HR值均明显高于T1时刻(P[关键词] 苏醒期躁动;全身麻醉;小儿;地佐辛[中图分类号] R6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2(a)-0069-03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是指患儿在全身麻醉苏醒期发生的行为与意识相分离的精神状态,临床表现主要为手脚乱动、哭喊且无法安抚、呻吟、定向障碍、语无伦次、无法辨识熟悉事物等[1],所以,在手术治疗中,麻醉医生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预防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本院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手术治疗时,应用地佐辛以预防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获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78例需在全身麻醉下行手术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无上呼吸道感染、药物过敏史。
根据ASA(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Ⅰ级26例,Ⅱ级52例。
均排除语言、智力发育障碍者,神经系统及肝肾疾病者。
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9例,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3~10岁,平均(5.3±2.1)岁,体重11~39 kg,平均(20.6±2.3)kg;其中上腹部手术15例,下腹部手术24例,ASA分级:Ⅰ级14例,Ⅱ级25例;对照组39例,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龄4~11岁,平均(4.9±2.3)岁,体重在10~38 kg,平均(21.6±2.1)kg;其中上腹部手术14例,下腹部手术25例,ASA分级:Ⅰ级16例,Ⅱ级23例。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作者:刘曙光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07期【摘要】目的分析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麻醉期处理。
方法对本院54 例行扁桃体或腺样体切除术全身麻醉的患儿病例进行了整理、分析,将这些病例随机的分成两组。
即芬太尼对照组与雷米芬太尼治疗组,每组各27例。
结果苏醒期躁动,芬太尼对照组5例,雷米芬太尼治疗组6例。
术后疼痛发生率,芬太尼对照组的3例明显低于雷米芬太尼治疗组的7例。
结论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引发了患儿的全身麻醉苏醒期的躁动,为避免出现躁动,也为了保障麻醉质量与安全,建议使用术前干预与术中术后的综合处理方法。
【关键词】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躁动处理小儿全身麻醉苏醒后的哭喊、手脚乱动、不合作、无法安抚等现象,是小儿麻醉常见的并发症[1]。
所以,临床上怎样才能对全身麻醉苏醒期的躁动进行有效的控制,怎样才能进行积极的应对,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
现将就我院关于全身麻醉患儿的数据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9年5月至2010年9月期间,我院共对54例患儿进行全身麻醉手术,主要是腺样体、扁桃体的切除手术。
其中,女32例,男22例,年龄4~13岁,体重11~50 kg。
术前心、肺无异常,肝肾功能正常。
随机把54名患儿划分成两个组,即:芬太尼对照组与雷米芬太尼治疗组,各组27例。
1.2 方法1.2.1 麻醉方法对照组:1 mg /kg的丙泊酚、2 mg /kg的氯胺酮、1 μg /kg的雷米芬太尼、0.06 mg /kg的卡肌宁诱导插管,通过输液泵泵入丙泊酚4~10 mg/(kg·h),按照具体的手术时间,在雷米芬太尼中追加0.02 mg/kg的卡肌宁。
治疗组:丙泊酚1 mg/kg、氯胺酮2 mg/kg、芬太尼3 μg/kg、卡肌宁0.06 mg/kg以静脉推注的方式诱导插管,通过输液泵泵入丙泊酚4~10 mg/(kg·h),将1 μg/kg的芬太尼以间断静脉推注的方式注入。
全麻术后复苏期间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分析全麻患者复苏期间躁动原因,提出相应对策。
方法通过对3856例全麻术后进入ICU的观察,分析躁动的主要原因是:切口疼痛、气管导管刺激、尿管刺激、呼吸、循环功能不全、麻醉药物作用等。
结果243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躁动,发生率13.7%。
结论全麻复苏期间病人情况多变,应严密观察,综合分析躁动原因并对症处理,确保病人安全渡过苏醒期。
【关键词】全麻复苏躁动原因分析护理对策全麻是手术病人常采用的麻醉方式之一,躁动是全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剧烈躁动常引起伤口裂开出血,心率加快,高血压,各种导管及引流管脱出,坠床等风险,必须通过严密观察与综合分析,确定其躁动原因并给予相应处理。
1临床资料我科自2007年1月-2009年12月共收治全麻后复苏的患者3856例,男2506例,女1350例。
年龄2天-88岁,其中34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躁动,手术范围包括胃肠、肝胆小儿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妇科和五官科手术,麻醉术前用药:阿托品或东莨菪碱;全麻用药:恩氟醚、七氟醚、氯胺酮、咪唑安定、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患者均为静吸复合全麻或全凭静脉麻醉、气管内插管,术毕均送入ICU。
2原因分析及处理2.1切口疼痛切口疼痛是全麻术后引起躁动的常见原因,在347例中有163例(占47%),尤其是切口比较大的胃肠、肝胆外科手术,多数病人因疼痛刺激烦燥不安,大汗淋漓,不断要求更换体位,自觉任何体位均不舒适。
结合术后病人的表现,排除其他原因,给予适当止痛如肌注杜冷丁或静注芬太尼,效果多数良好,但用药后须观察呼吸情况。
2.2气管导管刺激在347例躁动病人中,101例(占29%),气管导管及尿管作为强烈的刺激源,气管导管造成对口腔、咽喉的刺激,表现为胀痛、发痒不适状态,病人往往表现躁动,而躁动以容易导致各种引流管移位,甚至脱出,因此,当病人呼吸平稳,有吞咽动作时,应尽早拔除气管导管,拔管后予鼻导管供氧,鼓励患者自行咳嗽排痰,观察呼吸情况。
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处理全身麻醉术中,患者在手术结束后会进入苏醒期。
在苏醒期间,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躁动的表现,这种情况被称为苏醒期躁动。
苏醒期躁动指的是患者在麻醉后恢复过程中表现出焦虑、激动、暴躁或其他自主神经兴奋症状的状态。
苏醒期躁动可能有多种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麻醉药物的代谢:麻醉药物或镇痛药的代谢过程可能导致其在体内的浓度下降,从而引起苏醒期躁动。
这可能是因为患者在苏醒过程中感觉到疼痛或不适,而麻醉药物或镇痛药的效果减弱。
2.生理反应:苏醒期躁动也可能是患者对手术刺激或麻醉过程中引起的生理反应的结果。
手术刺激可能会引发患者的生理紧张,甚至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症状。
3.环境因素:苏醒期躁动也可能与患者所处的环境有关。
例如,手术结束后,患者可能感觉不适、失去方向感,并且周围的光线、声音或其他感觉刺激可能会导致焦虑或激动。
4.其他因素:苏醒期躁动还可能受到患者个体差异、疾病状态、术后药物的影响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对于苏醒期躁动的处理,首先需要评估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
如果患者的躁动不太严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1.提供舒适的环境:确保手术室、恢复室等环境的安静和舒适。
降低噪音、减少刺激性光线或其他感觉刺激。
2.家属的参与:允许患者的家属陪伴患者,给予关心和支持,以减少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感。
3.镇痛治疗: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合理使用镇痛药物,以减轻不适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4.交流与指导: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指导,解释手术的过程和相关的恢复情况,以减轻患者的不安情绪。
如果患者的躁动非常严重且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护理,可能需要使用药物进行控制。
常用的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和丙泊酚等。
总之,苏醒期躁动是全身麻醉的一种并发症,可能有多种原因引起。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提供舒适的环境、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家属的参与和合适的药物治疗等。
健康域护理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进展,加上各类先进设备的涌现,接受全麻手术治疗疾病的小儿患者人数有逐年升高的趋势。
虽然麻醉药物对患者的神经系统产生暂时的抑制过程是可逆的,患者恢复后无后遗症,但是术后苏醒期麻醉对患者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一些保护性反射未恢复到正常水平,需要医护人员的帮助才能完全恢复。
和成年人相比,小儿的生理、病理、心理有较大不同,小儿患者在接受麻醉手术之后,需要一定时间消除麻醉影响,特别是在麻醉苏醒期内要仔细观察护理以免出现意外。
临床上有些患儿往往无法顺利配合手术治疗疾病,且对小儿患者像成年人那样开展健康教育也不是很现实。
在此,本文就如何做好关于小儿术后麻醉苏醒期护理的那些事做一探讨,目的在于能指导临床护理人员在小儿全麻苏醒期做好全面恢复小儿正常体温、呼吸、循环等护理工作。
对小儿开展手术后苏醒期麻醉护理的意义由于婴幼儿比较特殊,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对小儿患者使用麻醉药物,目的在于全面抑制小儿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冲动产生,获取小儿患者的配合,顺利实施手术,降低疼痛感。
但值得注意的是,和成年人相比,婴幼儿的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小儿患者麻醉影响消除比较慢。
如果护理人员没有重视小儿患者手术后麻醉苏醒期的护理,会酿成严重的后果,如果处理不慎,还会威胁其生命安全。
全身麻醉可分为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以及局部麻醉三大类,可依据病情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全身麻醉诱导期和苏醒期危险性相同,患儿随时会表现出代谢神经系统循环以及呼吸方面改变。
这一点是值得被注意的。
所谓麻醉苏醒期,主要指的是患者接受全身麻醉之后数小时之内肌松药、麻醉药以及神经阻滞药的残留作用还没有消失,患儿机体保护性反射尚未全面恢复。
在麻醉苏醒期内,患儿容易出现呼吸道阻塞、躁动、心脑血管意外、呼吸抑制、呕吐等并发症。
小儿的生理特点比较特殊,麻醉苏醒期内,小儿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比较高。
为了达到保证小儿患者麻醉苏醒期安全的目的,把苏醒期并发症控制在最低限度之内,有效提升小儿患者返回病房安全程度,做好小儿患者的麻醉苏醒期护理选择相当重要。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前言小儿在接受全身麻醉后,常常在苏醒期内出现躁动的情况。
这种躁动不仅令家长非常担心,也可能增加小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文旨在介绍围麻醉期如何处理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现象。
症状小儿在全身麻醉下苏醒期常常表现为躁动不安、呼吸深度不稳定、四肢抽搐等症状。
原因小儿在接受全身麻醉时,药物能够抑制中枢神经活动,使其处于昏睡状态。
当药物逐渐被代谢清除后,中枢神经活动逐渐恢复,但此时小儿可能因为身体未完全适应这种状态而出现躁动不安的症状。
处理一、将小儿转移到安静的环境中在小儿苏醒后,应将其转移到安静的环境中。
此时应保持照明柔和,保持乘坐椅靠背倾斜30度,同时避免过度刺激干扰小儿休息。
家长可在一旁陪伴,说些安慰的话语,使其感到放松。
二、观察小儿症状医务人员应对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症状进行观察,并及时纠正。
三、给予镇静剂若小儿在苏醒期持续躁动不安,可考虑口服或静脉注射镇静剂。
常用的口服药物有氯硝西泮,每次剂量为0.025-0.05 mg/kg,间隔时间为4-6小时。
静脉注射药物如地西泮或咪唑安定等,静脉注射剂量为0.1-0.2 mg/kg。
四、调整身体姿势有些小儿表现为肢体动作较多,也可能是因为身体姿势不合适,此时可将小儿身体调整到舒适的姿势中。
五、提供适当的刺激在苏醒期内,有些小儿可能会因为愿意活动而出现躁动的情况。
此时,可提供适当的玩具或游戏等刺激,使小儿分散注意力而缓解躁动情况。
总结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是常见的情况,应及时对症处理,以免影响小儿的术后康复。
处理时,应将小儿转移到安静的环境中,观察症状,并给予镇静剂等处理,同时提供适当的刺激等,以缓解躁动情况。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该怎么办小儿苏醒期躁动(EA)在临床上非常多见,这是全身麻醉苏醒早期多发现象,小儿表现出异常烦躁、没有目的的乱活动或者定向混乱等,严重的还会出现暴力行为,伤害自己以及他人。
苏醒期躁动会影响小儿的正常行为,造成手术伤口裂开,拔除医疗导管或器械等,增加治疗时间,还会产生额外的费用等,而且也会增加术后新的不适反应,比如哭泣、脾气暴躁、尿床和分离焦虑等,造成很多危害。
对于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问题,已引起麻醉医生的重视,为了避免小儿发生伤害自己以及远期行为改变,提高苏醒质量,我们应全面了解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相关问题,下面我们具体了解下,EA的诱发因素以及该怎样处理。
一、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诱发因素1、手术前焦虑:小儿在手术前出现焦虑心率心理可能会增加麻醉恢复期交感神经的张力,也可能会延长交感神经兴奋状态的时间,增加术后EA发生的风险。
有研究数据显示,小儿在术前的焦虑状态使得术后出现躁动的风险增加三四倍左右。
对于进行扁桃体与腺样体切除手术的患儿,术前产生焦虑但未进行抗焦虑干预治疗的患儿(5-12岁),与无焦虑症状的患儿相比,发生EA的几率分别在9.80%和1.45%左右。
小儿的性格、认知能力与社交情况等都与术前焦虑有密切关系,不善于交际、又比较敏感以及思想更加活跃的患儿发生术前焦虑风险更高。
2、吸入麻醉剂方式:麻醉方式的不同可引起EA的发生率也不同,吸入麻醉剂与其他方式相比引发EA的风险更高。
各种吸入类的麻醉药都可能会诱发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近些年,很多医学研究数据认为只有七氟醚有明确诱发EA发生的不良作用。
使用七氟醚吸入麻醉时,发生EA的几率高达40%,造成如此高的发生率主要因素可能是七氟醚残余量从中枢神经系统清除的速率有差别,使得脑功能各部分恢复情况有很大不同,听觉功能与运动功能恢复比较快,认知功能恢复比较慢,小儿身体各功能没有同一时间快速恢复,这种功能完整性的缺失使得小儿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和处理能力不协调,进而造成精神与行为的分离障碍。
试论麻醉恢复患者的躁动原因及护理摘要:患者麻醉恢复期躁动有可能造成术后的意外伤害,因此对麻醉恢复室患者躁动原因进行探析,并且加强护理,使得患者的舒适度提高。
分析了患者麻醉恢复期由于疼痛,尿管,气管插管等不同原因造成的躁动,并提出了护理决的措施,从而为因为患者麻醉恢复期躁动造成的意外伤害降低。
关键词:麻醉恢复期;躁动;护理引言对于全麻后的一种非常常见的并发症,术后躁动指的是手术患者在麻醉恢复期出现的表现为兴奋,定向障碍或者躁动的不恰当行为。
患者手术以后出现严重的躁动,那么就会引起诸如血压升高,手术创面出血,心率加快,增加脑血管意外,各种管道脱落,心肌梗死以及坠床等意外伤害。
对于麻醉恢复室而言,无疑是手术患者麻醉后顺利平安恢复,确保手术患者安全的场地。
基于此,对恢复室躁动患者加强观察,同时对其躁动的原因进行查找,进而采取科学的措施使得麻醉患者能够安全的度过全麻的恢复期,意义重大。
一.麻醉恢复期疼痛刺激引起的造成及护理措施1.1麻醉恢复期疼痛刺激引起躁动的原因患者手术以后,当麻醉的作用消失以后,一方面患者会立刻感受到手术切口的疼痛,另外一方面,患者因为气管的插管,导尿管,胃管,胸腔闭式引流管以及血管内置管等插管都有可能引起患者的疼痛,疼痛感会使得患者出现紧张,烦躁不安,恐惧等一系列的不良的行为以及情绪反应。
1.2麻醉恢复期疼痛刺激引起躁动的护理措施麻醉恢复期对于配合的患者,应该进行鼓励与安慰,从而使得患者对于疼痛的恐惧消除,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让患者进行深呼吸,对其伤口周围的皮肤进行轻轻的抚摸,使得患者的疼痛降低。
对于不配合的患者,应该根据遗嘱对其给予相应的镇痛的药物,对于严重的躁动不安患者,可以使用小剂量的芬太尼或者丙泊酚从而能够实现镇静的目的,对于躁动严重的患者,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重复的用药,直到患者清醒不再躁动。
为了预防全麻手术以后患者出现躁动,可以在手术结束以前,给患者注射氯诺昔康或者曲马多,需要注意的是,曲马多有可能造成呕吐,恶心等的肠胃道的反应。
探讨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和处理对策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EA,emergence agitation;emergence delirium)的原因和处理对策。
方法对2008年12月~2010年1月本院收治的施行全身麻醉术后出现苏醒期躁动的32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全身麻醉苏醒期发生躁动的32例患儿中,因伤口疼痛引起的8例,因不能耐受导管刺激的10例,不能耐受导尿管的9例,其他原因5例。
结论引起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很多,掌握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病原因和危害并进行妥当处理,可明显减少躁动的发生,确保病人的安全。
【关键词】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围麻醉期处理全麻病人在麻醉恢复期,部分病人可以即刻唤醒,而大多数病人麻醉苏醒期则要经过四个阶段。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易出现行为与意识分离的精神状态,表现为无法安抚、不合作、倔强,典型者会出现手脚乱动、哭喊、拔除输液管、定向障碍及偏执狂的思维等[1]。
严重时导致循环系统不稳定、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一些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受到心理及生理伤害,进而危及生命。
因此,防止及控制小儿全麻术后躁动的发生对保护患儿的健康尤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2月~2010年1月本院复苏室出现麻醉苏醒期躁动患儿32例。
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7.5岁。
手术类型包括为头颈、胸腔、胃肠、泌尿外科等。
其中经静脉麻醉21例,吸入麻醉8例,静吸复合麻醉3例。
1.2麻醉方法术前常规给予安定10mg、阿托品0.5mg、鲁米那0.1mg肌注。
麻醉诱导为羟西酸钠2.5g、安定10mmg、芬太尼0.1mg、2.5%硫奔妥钠3.5~5.8mmg/kg、琥珀胆碱1.5~2mg/kg、丙泊酚2~2.5mg/kg。
术中间断静注芬太尼、0.5%~1.5%安氟醚吸入维持麻醉。
阿曲库铵间断肌注以给持肌松。
术后根据自主呼吸、咳嗽反射、吞咽反射等情况给予新斯的明、氟吗西尼等催醒剂。
小儿应用氯胺酮麻醉围麻醉期护理张 兰,叶建荣,范 涛(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中图分类号:R614;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25551(2008)1221769202 我院患儿全麻手术多采用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
氯胺酮是唯一具有确切镇痛作用的静脉麻醉药[1]。
因其具有显著镇痛作用,尤其是体表镇痛效果好,且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较轻,因此主要适用于短小手术、小儿麻醉等。
可以选择静脉、肌肉、口服等多种途径给药,但其麻醉后唾液和支气管分泌物增加,小儿尤为明显,不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喉头分泌物的刺激可能诱发喉痉挛,还有误吸的危险。
氯胺酮麻醉是药物作用于中枢,抑制大脑联络经路和脑新皮质系统,兴奋边缘系统,将丘脑新皮质系统和边缘系统的功能与电生理分离[2]。
由于小儿在多系统、多器官上发育不成熟,具有特殊性,应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加强护理,麻醉中精心的护理对小儿术中的安全及术后的身体和心理的恢复很重要。
本文对80例小儿氯胺酮麻醉患儿围手术期护理措施进行了总结,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选择2007年8月~2008年5月我院收治的采取氯胺酮麻醉的患儿80例,ASA分级I~Ⅱ级,年龄10个月~10岁,其中10个月~1岁14例,1~3岁35例,4~10岁21例。
其中45例为腹部手术,四肢手术18例,躯干表浅手术15例,头面部手术2例。
术前视小儿配合情况用氯胺酮肌肉注射5~7mg/kg或输液后静脉给药1mg/kg,术中复合咪达唑仑或丙泊酚,根据麻醉深浅间断追加氯胺酮,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为70min。
2 护理措施2.1 术前护理 (1)测量体温,注意防止感冒;测量体重,以便准确计算用药量。
(2)严格禁食、禁水,固体及奶类禁食应大于8h,液体应大于6h,2岁以内术前4h可少喝一点清水。
(3)术前15~30min给予阿托品肌肉注射0.01~0.02 mg/kg,剂量可稍微偏大一点,也可直接静脉给药,或者给予东莨菪碱,尤其是长托宁,它具有中枢和外周抗胆碱作用,抑制腺体分泌作用更强、时间长、效果更好。
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作者:杨南来源:《中外医疗》 2011年第27期杨南(吉林省辽源市矿务局医院麻醉科吉林辽源 136200)【摘要】儿童全身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处理,一直以来是医院比较重视的项目。
因为儿童身体发育尚不健全,无论从生理和心理上还没有发育成熟,这给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所以总结套行之有效的处理方式和注意事项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围麻醉期处理【中图分类号】 R6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1)09(c)-0076-01本文就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对36例患病儿童进行的扁桃体切除手术中的全身麻醉进行详细阐述,希望能够对儿童全麻护理方面起到一些作用。
具体情况如下。
1 对象36例需进行扁桃体切除的患儿,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2~9岁。
手术前身体检查各项指标正常,无其他身体疾病,可进行手术。
2 麻醉过程进行手术前,医生护士先和患病儿童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目的在于通过此种方式达到与患儿熟悉,消除陌生感的目的。
进而消除患儿及家属对手术过程的恐惧。
同时把手术后可能出现的症状告知家长,避免家长的焦虑和担心。
同时要求家长鼓励患儿,进一步增加患儿信心,减轻恐惧心理。
一切就绪后开始进行麻醉,首先进行全身麻醉诱导:用全身麻醉药物进行静脉注射,患儿意识消失,进入麻醉诱导期,此时进行气管内插管。
为了减小组织水肿可静推3~5mg地塞米松。
同时要维持麻醉,可通过输液器输入丙泊酚及瑞芬太尼进行维持。
注意手术时间,对于儿童麻醉手术时间不宜过长。
3 评分3.1 麻醉评分(表1)3.2 疼痛评分(表2)4 结果36例患儿扁桃体切除手术都顺利完成,手术用时17~45min,停药至拔管时间为9~22min.镇静评分:1分患儿1例,表现症状为不配合,哭闹,后经家长安抚入睡。
其余患儿反应良好。
疼痛评分:剧烈疼痛1例,表现为哭闹,口腔疼痛。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分析摘要:论文针对小儿全身麻醉后在苏醒期发生躁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选择了2018年10月-2019年12月进行全身麻醉手术的小儿患者共210例,麻醉苏醒期间的躁动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发现,有30例小儿在麻醉苏醒期间出现了躁动情况,通过统计分析Logistic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年龄、手术类别以及麻醉方式和手术操作的时间是躁动出现的主要原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所以,小儿在全身麻醉后的苏醒期有较高风险发生躁动,采用具体干预方式避免临床医学中小儿出现麻醉后的躁动风险。
关键词:小儿;苏醒期;躁动;危险因素目前在医学中,小儿在接受全身麻醉后容易产生躁动问题,但是目前尚未找到具体的临床原因,分析可能是小儿麻醉后苏醒较快,神经恢复情况不确定,小儿的中枢神经在麻醉中大脑皮质还抑制的情况下提前释放,导致灶敏化情况从而对小儿的神经反应能力产生影响造成了躁动现象[1]。
1研究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了2018年10月-2019年12月进行全身麻醉手术的小儿患者共210例,男性患儿有148例,女性患儿有62例;小儿年龄在4-12岁,平均8.1±2.6岁,小儿手术持续时间为20min-5h不等,并且手术时间小于1h、1-3h、大于3h的小儿有50例、126例、34例。
1.2麻醉方法调查的210例接受手术的小儿患者中,接受静脉注射全身麻醉的小儿有145例,全身麻醉使用的麻醉药物是氯胺酮;通过静脉注射加气管插管进行全身麻醉的小儿患者有65例,麻醉药物选择的是丙泊酚、氯胺酮并且利用异氟醚吸入保证麻醉的稳定性与持续性[2]。
所有手术小儿整个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均非常平稳,手术均成功进行。
1.3临床判定标准针对接受麻醉手术的小儿在麻醉苏醒期发生躁动的情况进行调查,按照5点分级的方式对调查结果进行判断,通过结果分析对影响躁动的危险因素给与正确的分析。
1.4统计分析调查结果通过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Logistic建立线性回归分析,统计结果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性。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作者:何丽娟洪国强王国友王莉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EA,emergenceagitation;emergencedelirium)的原因和处理对策。
方法:对2008年12月~2010年1月本院收治的施行全身麻醉术后出现苏醒期躁动的32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全身麻醉苏醒期发生躁动的32例患儿中,因伤口疼痛引起的8例,因不能耐受导管刺激10例,不能耐受导尿管的9例,其他原因5例。
结论:引起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很多,掌握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病原因和危害并进行妥当处理,可明显减少躁动的发生,确保病人的安全。
【关键词】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围麻醉期处理
全麻病人在麻醉恢复期,部分病人可以即刻唤醒,而大多数病人麻醉苏醒期则要经过四个阶段。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易出现行为与意识分离的精神状态,表现为无法安抚、不合作、倔强,典型者会出现手脚乱动、哭喊、拔除输液管、定向障碍及偏执狂的思维等[1]。
严重时导致循环系统不稳定、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一些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心理及生理伤害,进而危及生命。
因此,防止及控制小儿全麻术后躁动的发生对保护患儿的健康尤为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2月~2010年1月本院复苏室出现麻醉苏醒期躁动患儿32例。
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3~12岁,平
均年龄7.5岁。
手术类型包括为头颈、胸腔、胃肠、泌尿外科等。
其中经静脉麻醉21例,吸入麻醉8例,静吸复合麻醉3例。
1.2麻醉方法:术前常规给予安定10mg、阿托品0.5mg、鲁米那0.1mg肌注。
麻醉诱导为羟西酸钠
2.5g、安定10mmg、芬太尼0.1mg、2.5%硫奔妥钠
3.5~5.8mmg/kg体重、琥珀胆碱1.5~2mg/kg体重、丙泊酚2~2.5mg/kg。
术中间断静注芬太尼、0.5%~1.5%安氟醚吸入维持麻醉。
阿曲库铵间断肌注以给持肌松。
术后根据自主呼吸、咳嗽反射、吞咽反射等情况给予新斯的明、氟吗西尼等催醒剂。
2结果
全麻患者中有32例发生术后躁动,因伤口疼痛引起的8例(25%),因不能耐受导管刺激10例(31.2%),不能耐受导尿管的9例(28.1%),其他原因5例(15.6%)。
3躁动发生的原因
3.1各种有害刺激是引起躁动的最常见的原因,如各种导管的刺激等。
本组病例因有害刺激引起躁动19例,占59.3%。
3.2麻醉作用:全身麻醉药作用于中枢,,但对中枢的抑制程度不一,因此恢复时间也不一样,在某些情况下,患者意识恢复后,大脑高级中枢的功能仍未完成恢复,影响患者对感觉的反应和处理。
术前应用阿托品可导致术后谵妄[1]。
吸入麻醉药具有容易控制、诱导和苏醒快的特点,但是有对气管的刺激作用,易导致病人在苏醒期出现躁动。
芬太尼等易引起术后精神症状。
3.3其他原因:可能与手术部位有关,既往有耳、扁桃体、鼻、颈、
喉等部位手术病史者,苏醒期躁动及情绪不稳定发生率较高[2]。
其次,生化及呼吸循环系统不稳定、低温、术前过度紧张、焦虑,以对麻醉药物敏感等亦可引起躁动的发生。
3.4术后并发症: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水、颅内压增高;循环系统并发症如低血压力、心律失常;胃肠道并发症如胃胀气;泌尿系并发症如尿潴留等,均可引起病人全麻苏醒期出现躁动[3]。
4躁动处理
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一旦发生其危害极大,我们对全麻术后苏醒期患儿发生躁动围麻醉期采取了如下措施。
4.1术前访视患者,心理干预在医学中的价值和地位也已得到肯定[4]。
kain和耶鲁大学的同事们经研究发现,小儿术前越紧张焦虑,术后躁动的发生率就越高。
所以术前要正确评佑患儿的麻醉风险,给出合理的术前医嘱。
并嘱其家长对患儿进行耐心解释,减少术前焦虑现象。
4.2维持术中合适的麻醉深度,特别要防止麻醉过程中镇静、镇痛不全,要根据手术刺激的强弱调整麻醉的深浅,手术结束前及时停用麻醉药物,以减少术后麻醉药物的残余[5]。
4.3观察气管导管、引流管和导尿管的使用情况并掌握适时的拔管时机。
因导尿管刺激而未到拔管时间者,可经导尿管向膀胱、后尿道注入利多卡因以减轻刺激。
一俟符合拔管标准则及时拔除。
4.4做好术后镇痛,尽量减轻病人痛苦,合理使用术后止痛药,在安全剂量范围内达到良好止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