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通立交的匝道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6
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设计的探讨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是一种常见的交通路线设计,它能够有效地将不同的道路交汇处进行连接,为车辆提供便利的通行。
本文将就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的路线设计进行探讨,包括设计原则、设计要点和案例分析。
一、设计原则1. 安全性原则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设计的首要原则就是安全性。
设计者需要在保证交通畅通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障行车人员及行人的安全,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合理设置匝道长度和坡度,增设必要的隔离设施和交通标识,确保车辆行驶时能够保持稳定速度,避免追尾等事故的发生。
2. 通行效率原则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的设计还需要考虑通行效率。
设计者需要根据交通流量的大小、车辆行驶速度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规划匝道长度、匝道弯道的半径等,以降低交通阻塞和拥堵的概率,提高匝道通行效率。
3. 融入周边环境原则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的设计还需要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在匝道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周边的自然环境、建筑景观等因素,采用符合当地环境的设计理念和风格,使匝道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二、设计要点1. 匝道长度匝道长度的设计至关重要。
若匝道长度设置不当,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
通常情况下,匝道的长度需要根据车辆行驶速度、交通流量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较快车辆(如高速行驶车辆)需要更长的匝道,以确保车辆能够安全加速和减速。
2. 匝道坡度匝道坡度的设计也需要合理。
匝道坡度太陡会增加车辆制动难度,匝道坡度太缓则会影响车辆的加速效率。
设计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规划匝道的坡度,以确保车辆能够顺利加速和减速。
3. 匝道弯道设计匝道弯道的设计也是关键。
若弯道设计不当,车辆易发生侧滑或撞车等事故。
需要设计合适的匝道弯道半径和车辆行驶线路,使车辆在匝道内能够稳定行驶,提高通行安全性。
4. 交通标识和隔离设施在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的设计中,还需要设置合适的交通标识和隔离设施,指导车辆行驶,确保车辆在匝道上行驶时能够做到有序、安全,避免发生事故。
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设计的探讨公路互通式立交是一种常见的交通设施,能够实现不同道路之间的互通,有效缓解交通压力,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而匝道路线设计是决定立交交通流畅和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设计的相关问题。
匝道长度的设计是关键。
匝道长度应根据路段交通流量和速度要求来确定。
对于高速公路入口匝道,长度应足够长以提供足够的加速距离,确保车辆能够顺利进入主线。
而对于出口匝道,长度应足够长以提供足够的减速距离,确保车辆能够安全地从主线驶出。
匝道的设计速度和主线速度也需协调一致,避免造成交通流的阻塞。
匝道与主线的连接方式也需要合理设计。
常见的连接方式有“直接连接”和“分离式连接”。
直接连接是指匝道与主线在同一平面上连接,适合高交通流量和高速度要求的场景。
而分离式连接则将匝道与主线进行物理分隔,适合低交通流量和低速度要求的场景。
在实际设计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
匝道和主线之间的转弯半径也需合理设计。
转弯半径过小会影响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容易造成事故。
匝道和主线的转弯半径应满足安全要求,并兼顾车辆的转弯半径,确保车辆能够平稳转弯。
匝道的弯道坡度也需注意。
弯道坡度是指匝道纵向的坡度,用以补偿车辆转弯半径所需的高度。
弯道坡度应根据匝道长度和转弯半径来确定,以确保车辆能够平稳过渡。
公路互通式立交的匝道路线还需考虑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通行。
匝道的设计应注意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可设置人行天桥、地下通道或专用非机动车道等设施,确保行人和非机动车能够安全、便捷地通行。
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设计需要考虑匝道长度、连接方式、转弯半径、弯道坡度以及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等因素。
科学合理的设计能够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为人们提供更便捷的交通出行。
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设计的探讨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是指在高速公路上的交叉点建立起相互联通的立交桥和匝道,以便车辆能够顺畅地进行转弯和换道。
这种设计能够有效减少交通堵塞和事故发生,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在城市交通规划中,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下面我们将探讨一下关于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设计的相关内容。
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的路线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
首先是交通量和车辆类型的考虑。
不同地区的交通量和车辆类型是不同的,有些地方可能主要是货车流量大,有些地方可能是客车和私家车流量多。
在设计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的时候,需要根据具体地区的交通情况来确定车道的数量和宽度,以及匝道的弯道半径和坡度等。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实的交通需求,提高交通的顺畅度和安全性。
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的路线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地形和环境因素。
不同地区的地形和环境是不同的,有的地方可能是平原,有的地方可能是丘陵,有的地方可能是山区。
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的设计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在丘陵或者山区地区,可能需要设计更多的匝道和更长的匝道,以适应地形的起伏和曲折。
而在平原地区,可能可以设计更简洁的匝道和更直的匝道。
不同的环境条件也会影响到道路的建设和维护,比如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可能需要加强路基和排水设施的设计,以保证道路的安全和稳定。
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的路线设计还需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和扩建。
城市的交通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而且未来的交通需求可能会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在设计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和扩建空间,留出足够的余地和空间,以应对未来的交通需求。
这样一来,可以避免以后的交通拥堵和道路改建成本的增加,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和经济性。
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的路线设计是一个复杂而又综合性很强的工程项目,需要综合考虑交通量、车辆类型、地形和环境等多种因素,才能够设计出符合实际需求的匝道路线。
只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够设计出更加安全、顺畅、经济和适用的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
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设计的探讨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城市的规模和人口数量也在迅速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
因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这一状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采用互通式立交系统,以期达到减少交通拥堵的目的。
互通式立交的出现大大减少了道路拥堵,有效降低了事故发生的概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以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为例,深入探讨了互通式立交匝道的路线设计。
关键词: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设计随着科技的发展,互通式立交桥已成为当今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车辆的数量,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改善交通状况。
通过将道路与其它道路相交,互通式立交可以有效地减少车流量,提高出行效率。
同时,它也可以帮助管理和调节车流,并为城市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一、工程概况这篇文章以一条公路的互通式立交桥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中的问题。
这条公路宽为25.5米,其中的交叉道路宽为12米,G、H两匝道桥采用单箱双室截面,桥顶宽10.5米,底宽6.5米,梁高1.3米。
G与公路有12.18度的夹角,H与公路有42.54度的夹角。
二、互通式立交建设的条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立体交叉路线的建设与运用,不仅有助于促进城市的交通便利性,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图1为四种匝道类型。
因此,在设计这些路线的过程中,应当综合考量城市总体规划、连霍高速公路的功能、标准,并充分认识到它们对于当地路网的重要性,从而确保它们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第一,技术选择因素,在构建立体交叉道路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交叉口几期道路的交通情况,以便有效减轻当地交通压力,并有效防止交通拥堵的出现。
因此,在进行互通式立交的技术选择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点。
当铁路干线给城市带来不便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考虑建设多层次的立体交叉道路。
但是,在规划和施工的同时,也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环境,充分考虑到它们的实用价值,使其能够满足不同的需求。
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设计的探讨【摘要】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是现代城市交通规划中常见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设计原则、立交匝道设计、公路互通式设计考虑因素、立交匝道路线选择和安全性设计等方面展开探讨。
设计原则包括提高通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等;立交匝道设计应考虑路线流畅性和便捷性;公路互通式设计需考虑周边环境和城市发展规划等因素。
在立交匝道路线选择中,需要综合考虑交通组织、道路容量和接驳路线等因素;安全性设计是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应充分考虑行车安全和交通流量控制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设计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为城市交通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引言、设计原则、立交匝道设计、公路互通式设计考虑因素、立交匝道路线选择、安全性设计、结论1. 引言1.1 引言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是现代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常见的一种设计形式,其能有效地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
在设计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时,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交通流量、道路连接、安全性等。
本文将对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设计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在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的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
设计应充分考虑交通流量的变化和道路连接的需求,确保立交匝道的通行效率和连通性。
安全性是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要保证匝道设计符合交通规范和安全标准,最大程度减少交通事故风险。
立交匝道的设计包括匝道长度、坡度、弯道半径等方面。
在公路互通式设计考虑因素中,需要综合考虑交通需求、土地利用、环境影响等多方面因素,提高匝道设计的综合效益和可持续性。
在选择立交匝道路线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技术要求,考虑交通流量、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因素,选择最合适的路线方案。
安全性设计是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交通流量、视线、标志标线等因素,确保匝道的安全性和顺畅性。
通过对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设计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其设计原则、设计要素和安全性设计,为今后的公路交通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设计的探讨
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是当今城市交通建设中常见的一种设施,它的建设可以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并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
在立交匝道的设计方面,路线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它关系到立交匝道的交通运行效率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设计的相关问题。
首先,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路线设计需要考虑周边环境因素。
在设计路线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地形、建筑物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选择。
在选择路线时,需要将各功能区域进行合理隔离,确保交通流的通畅和周边居民的安全。
此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周边环境的美观和绿化,为降低城市噪音和改善周边空气质量提供便利条件。
其次,路线的转弯半径也是路线设计中需要关注的一点。
匝道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的曲线设计,在确保通行安全的前提下,尽量缩小转弯半径,减少车辆行驶时间和距离。
同时,还需要考虑车辆通过的速度,确保匝道运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再次,路线的坡度也是匝道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路线的坡度应该在正常范围内,避免坡度过大或过小对车辆的行驶造成安全上的问题。
在选择坡度时,还需要考虑道路的交通流量和车速,确保车辆在不同的路段能够自然流动和顺畅行驶。
最后,立交匝道路线设计还需要考虑道路标志和标线的设置。
在这方面,需要根据路线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标志设置,使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更容易地理解路线并做出正确的反应。
标志和标线的设置应该经常进行检查和维护,保证它们的持续可见性和准确性。
浅谈互通式立互通式立体交叉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和交通运输事业的飞速发展,高等级公路的普遍修建,作为高等级公路车辆出入门户的互通式立交也开始大量修建。
立体交叉中主线与被交道路处于不同高程上,需用道路将其互相联系,以供各转弯车辆行驶,这些起联接作用的道路我们通常称之为匝道,匝道两端与主线、被交道路连接区域称之为匝道端部,也称道口。
匝道端部范围,包括匝道出入口,变速车道及辅助车道等部分。
匝道的端部形式,就其出入口位置不同,有左出入口和右出入口;就其主线或交叉线几何形状不同,有直线和曲线等。
匝道端部形式多样,汽车要作变速、分流、合流等复杂运动,是汽车驶出、驶入主线争夺时间和空间场所,是互通式立交易发生交通阻塞和交通事故的部位,几何关系以及设计都较繁琐,而且都应满足各自不同的技术要求,如设计不当,将造成对车辆行驶不利,容易引发事故阻碍交通,故设计时应给予特别注意。
本文就结合自己的设计经验,针对匝道端部设计做一些探讨。
一、车道平衡的要求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全长或较长路段内必须保持一定的基本车道数;同时在正线与匝道分、合流处必须保持车道数的平衡,二者之间通过辅助车道来协调的。
车道平衡的原则为:(1)、两条车流合流后正线的车道数应不少于合流前交汇道路上所有车道数总和减一;(2)、正线的车道数应不少于分流后分叉道路所有车道数总和减一;(3)、正线的车道数每次减少不应多于一条;根据车道平衡的原则,分、合流处应按以下车道平衡公式进行计算: 1-+≥e f c N N N式中:N c -分流前或合流后正线的车道数;N f -分流后或合流前正线的车道数;N e -匝道的车道数。
在分、合流处,既要保持车道数平衡,又要保证基本的车道数,如果二者发生矛盾时,可通过在分流点前或合流点后的正线上增设辅助车道的办法来解决。
另外,当前一个立交加速车道末端至下一个立交减速车道起点间的距离小于500m时,必须设辅助车道将两者连接起来,增设辅助车道时应设置过渡段,其渐变率不大于1/50。
浅谈互通式立交的匝道安全设计随着城市的发展,汽车数量的增加,交通压力不断增大使得互通式立交设计得到广泛的应用。
互通式立交可以有效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行车安全,减少了驾驶人的行车顾虑。
互通式立交匝道的安全设计是汽车安全行驶的关键,是否离开或进入车道线的影响。
因此,本文对如何提高立交匝道的安全设计,以促进发展中国的交通。
标签:互通式立交;匝道;安全设计;线形互通式立交的主要功能是交通转换和空间多层结构两个方面,要想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车辆的方向转换,就需要进行复杂的交通组织设计。
互通式立交的设计受到周围环境、投资成本、现场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了在有限的投资和局限的环境等条件下使互通式立交的使用安全性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就需要对互通式立交进行全性设计及研究。
1 互通式立交匝道线形安全设计匝道一直是道路交通事故的多发地,据统计,流出匝道的交通事故率远远大于流入匝道的交通事故率。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匝道上的车辆运行速度变化频繁。
而线形与之不相适应;另一方面。
驾驶员在匝道上的车辆操作比较复杂,容易造成心理紧张,从而诱发交通事故。
因此,匝道线形的设计仅仅满足规范所规定的技术指标要求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从安全角度出发,根据可能的運行状况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匝道线形。
1.1匝道平面线形安全设计1)与设计交通量相适应一般情况下,设计时都采用设计小时交通量作为互通式立交匝道设计的依据,因此,匝道线形的设计要与匝道所要通过的交通量大小相适应。
交通量较大的匝道,要求车速高一些,通行能力大一些,其平曲线半径应尽可能大、走向直接,采用定向式匝道等等,必要时还可以用单向双车道匝道以满足大交通量的需要。
交通量较小的匝道,如有必要也可设计技术标准相对低一些的匝道,甚至允许与低等级交叉道路平交连接。
有的交通方向交通量极小,而且远期确无多大发展,则可不设匝道而采用部分互通式立交。
2)以行车速度进行控制匝道的设计速度随着互通式立交设计的形式确定而确定,但车辆在出、入互通口以及收费站前后等路段,运行速度须在有限的距离内完成较大的变化,因此匝道的线形设计应根据实际运行速度控制。
浅谈互通立交的匝道设计作者:周文杰来源:《价值工程》2013年第33期摘要:在互通式立交的过程中,匝道作为其一个重要的基本单元,匝道设计的合理性将会直接影响立体交叉的功能、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以及工程投资的高低等。
因此,本文通过介绍互通式立交匝道设计中的基本原则,阐述了匝道的平、纵面线形以及横断面的设计,同时指出了在互通式立交匝道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Abstract: Ramp is an important basic unit in the design of interchange. Its design has direct effect on the function of the interchange, driving safety and comfort and the cost of the proje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interchange design,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linear and design of the cross sec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points out the main factors needing attention in the design of the interchange.关键词:互通立交匝道;设计依据;设计要点Key words: interchange ramp;design consideration;design points中图分类号:U412.35+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3-0078-031 概念两条或两条以上交叉的道路,在交叉区域内,利用匝道使相交的道路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相互交叉,从而避免平面交叉的工程,称为互通立交。
浅谈互通立交的匝道设计作者:周文杰来源:《价值工程》2013年第33期摘要:在互通式立交的过程中,匝道作为其一个重要的基本单元,匝道设计的合理性将会直接影响立体交叉的功能、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以及工程投资的高低等。
因此,本文通过介绍互通式立交匝道设计中的基本原则,阐述了匝道的平、纵面线形以及横断面的设计,同时指出了在互通式立交匝道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Abstract: Ramp is an important basic unit in the design of interchange. Its design has direct effect on the function of the interchange, driving safety and comfort and the cost of the proje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interchange design,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linear and design of the cross sec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points out the main factors needing attention in the design of the interchange.关键词:互通立交匝道;设计依据;设计要点Key words: interchange ramp;design consideration;design points中图分类号:U412.35+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3-0078-031 概念两条或两条以上交叉的道路,在交叉区域内,利用匝道使相交的道路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相互交叉,从而避免平面交叉的工程,称为互通立交。
连接相交道路供上下相交道路转弯车流行驶的连接道,即为匝道,匝道设置目的是为了保证不同方向的车流互不干扰、快速、顺利地从此线进入彼线。
车流的四种基本运动形式为:分流、合流、交织和交叉。
匝道有左转弯、右转弯两种基本交通功能,根据车流进出主线的位置,匝道可分为:直接式匝道(定向式)、半直接式匝道(半定向式)和间接式匝道(即环形匝道)。
2 匝道设计依据2.1 交通量在匝道的设计过程中,交通量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的发生变化,因此,交通量是一个变化的量。
其远景设计的年限交通量主要包括两方面,即正常增长的交通量和诱增交通量。
在交通量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根据交通工程学原理进行调查和统计,最终通过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并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求得设计年限内年平均日交通量作为设计的依据。
在设计中,按照公式(1)计算小时交通量,在验算匝道的通行能力和横断面使用车道数时采用设计小时交通量。
V=ADT·K·D(1)式中,V:设计小时交通量(辆/h);ADT:远景设计年限平均日交通量(辆/d);K:设计小时交通量系数,根据道路路线设计规范提供的“各地区的设计小时交通量系数”选取;D:方向不均匀系数,宜取50%~60%,也可根据当地交通量观测数据确定。
2.2 设计通行能力道路技术条件、交通条件、管制条件以及服务水平等会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
由于匝道的通行能力受到车道数、交织路段长度、匝道出入口与主线或被交织连接部的通行能力的影响,因此,要对其进行综合的验算和检查。
主线单向交通量、设计通行能力以及车道数等会影响匝道与主线连接部的通行能力。
对不满足设计交通量需要的匝道应当进行方案改进,一直到满足为止。
3 匝道平纵横设计3.1 匝道接入方式的选定变速车道接入主线有两种方式,即直接式和平行式。
单向变速车道时,减速车道采用直接式,而加速车道采用平行式;双向变速车道时,加减速车道均采用直接式。
3.1.1 平面线形设计原则①分流、合流处应具有良好的线形和通视条件。
②线形设计时,应综合考虑互通式立交各方面匝道的交通分布情况,主流方向的匝道应尽量采用较高的线形指标。
③匝道的平面现行应适应汽车渐变的行驶速度。
④匝道起终点、收费站等连接部的线形、横断面组成、横坡等过渡应圆滑顺畅。
⑤流出匝道尽量采用较高的线形指标,这是因为流出匝道的行驶速度相对流入匝道的速度高。
⑥应避免不必要的反弯。
总之,平面线形要做到“宽松——指标上要尽量采用规范规定的较高要求”,“紧凑——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占地”,“流畅——平纵横指标协调,保证车辆行驶流畅”,“合理——总体布局合理,各项指标均衡”。
3.1.2 平曲线半径匝道圆曲线的半径在考虑用地规模、工程造价、立交形式以及拆迁数量的条件下,应当与设计速度、超高横坡度以及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相适应。
通常情况下,应采用较大的圆曲线半径和较小的超高横坡度,尽量避免采用极限最小半径值。
当匝道采用了较小半径的圆曲线或复曲线时,圆曲线的半径除了要满足最小半径规定外,还应当具有足够的匝道长度以保证圆曲线曲率的缓和过渡以及上下主线的展线长度要求。
3.1.3 缓和曲线为了满足汽车行驶力学和线形流畅的要求,在曲率变化较大的地方应当设置缓和曲线。
一般的缓和曲线均采用回旋线,并且要求回旋线的长度、参数以及相邻回旋线的参数比值符合规范。
回旋参数和回旋线长度在一般情况下都取用较大值,只有条件受限时可采用最小值。
3.1.4 平曲线加宽当平曲线符合以下条件时应当给予加宽:首先,圆曲率半径小于72m的立体交叉单向单车道匝道;其次,圆曲率半径小于47m的单向双车道或双向双车道。
①加宽缓和段。
加宽段在设置缓和曲线或超高缓和段时,应在缓和曲线或超高缓和段内进行;当加宽段不设缓和曲线或超高缓和段时,应按照渐变率1:15且长度L0■10m的要求设置。
②加宽过渡方法。
加宽过渡可依据加宽位置及加宽前后断面宽度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线性过渡在加宽缓和段全长范围内按其长度成比例增加。
3.1.5 平曲线超高在超高缓和段内应当完成直线上不超高到圆曲线上全超高的过渡,匝道的超高过渡应当平顺和缓且不产生扭曲突变。
一般选匝道中心线作为超高的旋转轴,并切沿着超高缓和段逐渐变化一直达到圆曲线内全超高。
①超高值。
进行匝道超高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匝道上车辆行驶速度的变化,设置在圆曲线上的超高值应当符合规范要求。
为了适应车辆的实际行驶速度,匝道的超高值应大于收费站附近的超高值,接近分、合流处超高值也应当大一些。
②超高缓和段。
在匝道直线与圆曲线间或两超高不同的圆曲线间会设置超高缓和段,其长度根据设计速度、横断面类型、渐变率以及旋转轴位置确定。
计算公式为:加宽量,即加宽缓和段上任一点的加宽值(bx)与该点到加宽缓和段起点的距离(Lx)同加宽缓和段全长(L)的比率(k=Lx/L)成正比。
即bx=kb(3)式中,b:圆曲线部分的路面加宽值。
③超高过渡方式。
超高缓和段应根据匝道平面线形确定,有缓和曲线时,超高过渡在缓和曲线全长或部分范围内进行;没有缓和曲线时,在过渡段长度的1/3~1/2范围内插入圆曲线,其余都设在直线上;两圆曲线径向连接时,将过渡段各半分布置于两圆曲线内。
3.1.6 平面线形设计体会①环形匝道线性设计。
流入匝道为环形匝道即A形喇叭,当流入匝道采用环形匝道时一般采用单圆曲线;当受地形或其他条件限制时可采用多圆曲线。
当大圆半径R2与小圆半径R1之比小于等于2时,应尽量控制在1.5内。
受到用地条件或其他因素的限制,当单圆半径采用一般值或接近一般值时,与内环相接的S形外环流出匝道会遇见小半径急反转弯的情况,极其不利于行车安全。
此时,为保证与外环匝道搭接的R1较大,可将内环匝道设计为卵形线。
此外,R2与R1之比应限定在上述范围内以确保内环车辆加速行驶的安全性。
②分流、合流点处加宽、超高与平面线形的关系。
处于分流、合流点处的匝道,通常具有较大的曲率半径以适应较高的车速,这就导致此处会存在超高过渡,因此,在设计时为了在缓和曲线内进行超高过渡,应在分流点之后以及合流点之前的一定范围内放置缓和曲线端点,这样一来不仅适应了汽车行驶速度的变化,同时也增加了行车的安全性。
此外,如果匝道的车道和硬路肩宽度与主线不同时,可在分流点或合流点至缓和曲线端点间进行加宽过渡。
③超高过渡区间。
当超高过渡处于构造物地段时,应当充分考虑桥跨布置,最好将过渡范围放在桥梁同一联内以减少处理构造物的难度。
④反向超高的过渡范围。
S形曲线两圆半径之比宜控制在1:3以内。
流出匝道为环形匝道(B形喇叭)当流出匝道采用环形匝道时,原则上应设计为小圆半径(R2)与大圆半径(R1)之比小于1:2(但要大于1:5)的卵形线。
车辆行驶在流出匝道上,是减速进入内环的,此时内环行驶的车辆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为了改善外环行车条件以及获得较为顺滑的匝道线形,应当采用上述标准。
为了减少排水上的困难,反向超高的过渡宜采用较大的超高渐变率。
⑤匝道加宽的处理。
圆曲线的路面加宽原则上一般设置在曲线内侧,但是由于互通立交匝道具有圆曲线半径小、长度短、加宽值大且构造物多等特点,如果仍旧加宽圆曲线内侧则会造成连续的反向曲线或S曲线沿着匝道忽左忽右,并且匝道宽度会频繁变化,不仅增加了布置匝道桥梁上部结构的困难,更影响了路容。
在用地比较困难的城市附近,虽然C曲线或相距不远的同向曲线也会采用同侧加宽,但是仍旧不利于桥梁布置和路容美观。
因此,在对匝道桥梁布置和路容美观影响不大时,圆曲线尽量按规定采用内侧加宽并在加宽缓和段内进行加宽过渡;当影响较大时,为了有利于匝道桥布置以及改善路容,可以采用等宽的匝道断面,即按照一条匝道或局部区段内某一圆曲线对应的最大加宽值加宽对应的路基和路面宽度。
⑥匝道设计车速的确定。
匝道设汁车速根据立体交叉等级、类型、转弯交通量大小等条件选定。
选用原则为:直连式或半直连式左转匝道宜采用上限值或中间值;右转弯匝道宜采用上限值或中间值;处于自由流出入口附近的匝道应采用较高的设计速度,而收费站附近或平面交叉的匝道端部可酌情降低设计速度。
3.2 纵断面线形设计3.2.1 纵坡设计原则①为了保证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匝道应当尽量采用较缓的纵坡。
严禁在加速上坡和减速下坡的匝道上采用等于或接近于最大纵坡值。
②在匝道及其和主线相连接的部位,为了避免线形的突变,应当尽可能连接其纵断面线形。
③当道路为收费道路时,收费站附近的竖曲线半径应尽量大些(800m),纵坡一般小于2%,当受地形条件或其他因素限制时,不得大于3%。
④为了保证足够的停车视距,匝道及其端部纵坡变化处应采用半径较大的竖曲线,此外,合流和分流点以及其附近的竖曲线应满足停车视距的要求。
⑤纵断面线形必须与平面线形结合起来进行立体线形的综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