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章 麻醉深度的判断
- 格式:doc
- 大小:118.50 KB
- 文档页数:34
麻醉深度监测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麻醉科(上海200433) 邓小明万小健1麻醉深度的概念何谓麻醉深度?如何正确判断麻醉深度?类似问题从1846年Morton医师公开示范乙醚麻醉获得成功以来一直深受临床关注,对其正确内涵的定义也始终颇有争议。
早期由单一乙醚麻醉过程所认识的麻醉深度标准伴随乙醚从临床的彻底隐退而失去其临床应用价值,而如何在目前倡导多重药物、多种方法复合的平衡麻醉过程中正确判断麻醉深度多年来始终是临床的一大难题。
据国内外大量的临床资料报道,全麻知晓的发生率随病情的轻重、手术大小、时间长短和麻醉方法及麻醉深度而不同有较大差异,但从相关的研究数据推测,全年大约有数万例手术患者可能遭受全麻知晓这一医源性伤害,受累患者出现创伤性精神症状。
其原因与术中全麻深度浅、术中全麻深度的连续性不够、全麻期间相对浅镇静、深镇痛和深肌松现象以及缺乏监测全麻深度的客观指标等高度相关。
2 麻醉深度的临床体征在全身麻醉的过程中,监测麻醉深度的基本方法是观察病人的呼吸、循环、眼、皮肤、消化道、骨骼肌张力变化等体征。
这些方法简单易行,无须特殊仪器,但是这些体征受药物、手术刺激、原发疾病等的影响较大。
如,麻醉深度适当时瞳孔中等偏小,麻醉过深或过浅均使瞳孔扩大,麻醉很深时瞳孔可变为椭圆形。
麻醉性镇痛药可使瞳孔缩小,抗胆碱能药物可使瞳孔散大。
浅麻醉时瞳孔对光反射较明显,深麻醉时对光反射抑制。
3 警觉/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terness / sedation,OAA/S)通过观察患者对呼叫姓名和推摇身体的反应程度、面部表情、眼部表现等评定,5分为清醒,3分为浅睡,1分为深睡。
该评分主要评定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中枢神经系统效应,并不能全面评价麻醉深度。
4 前臂孤立技术(isolate forearm technique)患者在使用肌松剂前用止血带阻断上肢血流,观察麻醉中前臂的指令性运动。
麻醉科麻醉深度监测方法麻醉深度监测是在麻醉科手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准确监测病人的麻醉深度可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避免意外发生。
在麻醉科麻醉深度监测中,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本文将介绍其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脑电图监测法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简称EEG)监测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通过放置电极在患者头皮上,记录脑电图的信号。
根据脑电图的频率、振幅和波形变化,可以判断麻醉的深度。
脑电图监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常用的指标:1. 峰频(Peak Frequency,简称PF):指脑电图中出现最大振幅的频率点。
峰频越高,表明麻醉深度越低。
2. 平均频率(Mean Frequency,简称MF):指脑电图中所有振幅的平均频率。
平均频率越高,表明麻醉深度越低。
3. 平均幅度(Mean Amplitude,简称MA):指脑电图中振幅的平均值。
平均幅度越高,表明麻醉深度越低。
脑电图监测法通过对脑电图信号进行分析,可以实时监测病人的麻醉深度,为麻醉师提供准确的信息。
二、动眼电监测法动眼电(Electrooculogram,简称EOG)监测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通过在眼睑、外眼角等位置放置电极,记录眼电信号。
根据眼电信号的变化,可以判断病人的麻醉深度。
动眼电监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常用的指标:1. 动眼电数量(Number of Eye Movements,简称NEM):指一段时间内眼睑的运动次数。
动眼电数量越多,表明麻醉深度越低。
2. 动眼电持续时间(Duration of Eye Movements,简称DEM):指一段时间内眼睑的运动持续时间。
动眼电持续时间越长,表明麻醉深度越低。
3. 动眼电幅度(Amplitude of Eye Movements,简称AEM):指眼电信号的振幅大小。
动眼电幅度越大,表明麻醉深度越低。
动眼电监测法通过对眼电信号的分析,可以实时监测病人的麻醉深度,为麻醉师提供准确的信息。
麻醉的深度和评估方法麻醉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技术,常用于手术和镇静治疗等。
麻醉可以分为轻度麻醉、中度麻醉和深度麻醉三种。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的深度需要得到精确的评估,以确保手术安全和患者的舒适度。
本文将对麻醉的深度和评估方法进行探讨。
一、麻醉的深度1. 轻度麻醉轻度麻醉通常用于短时间手术和检查,患者能够维持自主呼吸和意识。
轻度麻醉的镇静效果不强,但可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和焦虑情绪。
常用的轻度麻醉药物有地塞米松、芬太尼等。
2. 中度麻醉中度麻醉常用于较长时间手术和治疗过程,患者意识减退但不完全失去。
中度麻醉可以减轻手术期间的疼痛感和手术应激反应。
常用的中度麻醉药物有丙泊酚、异丙酚等。
3. 深度麻醉深度麻醉一般用于较长时间手术和复杂手术,患者意识完全丧失。
深度麻醉需要有专业的医生和麻醉设备进行监控,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常用的深度麻醉药物有丙泊酚、异丙酚等。
二、麻醉的评估方法麻醉的评估方法是确定麻醉深度的重要手段,不同的评估方法适用于不同的麻醉深度。
1. 瞳孔反应瞳孔反应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评估麻醉深度的方法。
正常情况下,瞳孔会随着光线的强弱而变化,当麻醉的深度增加时,瞳孔会逐渐变得无反应。
瞳孔反应评估适用于轻度和中度麻醉。
2. 意识评估意识评估是一种最常用的评估麻醉深度方法。
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姓名、年龄和位置等信息,来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
意识评估适用于轻度和中度麻醉。
3. 血压和心率血压和心率是反映麻醉深度的指标之一,当麻醉深度增加时,血压和心率会逐渐降低。
血压和心率评估适用于所有麻醉深度。
4. EEG监测EEG监测是一种监测大脑电活动的方法,可以反映麻醉深度。
当麻醉深度增加时,EEG波形会逐渐平稳。
EEG监测评估适用于所有麻醉深度。
总之,麻醉的深度和评估方法对手术安全和患者的舒适度至关重要。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评估方法,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临床麻醉学重点:临床判断全麻深浅的方法
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临床麻醉学重点:临床判断全麻深浅的方法做了汇总,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临床判断全麻深浅的方法
(一)临床体征和症状
1.意识状态
全麻时意识状态分清醒和麻醉(即睡眠)状态。
全麻状态下应达到对手术或其他刺激无体动反应,无流泪、出汗等表现。
2.心血管反应
血压和心率是反映全麻深度的常用指标。
血压和心率平稳常表明麻醉深度适当。
3.呼吸反应
在保留自主呼吸的全麻病人中,呼吸频率、节律和潮气量的变化也能反映麻醉深度。
4.其他
瞳孔大小、出汗、流泪、分泌物、体动和尿量等也能反映麻醉的深度。
(二)脑电图和诱发电位
脑电图(EEG)是利用头部电极记录脑电活动,并对记录结果进行分析来判断麻醉深度。
其分析复杂,干扰因素多。
双频指数(BIS)是计算机对脑电图进行分析的技术,对判断麻醉较有价值。
BIS值的范围为0~100,数值越大,麻醉越浅,数值越大,麻醉越深。
诱发电位(EP)是中枢神经系统在感受内外刺激过程中产生的生
物电活动。
分为体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视觉诱发电位。
(三)内分泌功能
内分泌功能是反映应激中内环境变化的主要指标。
血糖、皮质醇、儿茶酚胺是典型的内分泌指标。
内皮素、血管紧张素、白细胞介素等是目前研究较多的指标。
(四)其他方法
其他方法可供临床参考,如病人呼出气中的麻醉药浓度达
1.3MAC 时,其麻醉深度可适合95%的病人的手术要求。
麻醉深度是什么意思?发布时间:2022-12-19T06:14:17.512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2年10期作者:张刚[导读] 麻醉深度即麻醉深度检测,麻醉则是临床手术治疗中通过药物促使患者处于无意识张刚成都东部新区石板中心卫生院 641413麻醉深度即麻醉深度检测,麻醉则是临床手术治疗中通过药物促使患者处于无意识、体动反应消失以及内分泌稳态的一种状态。
一般情况下,麻醉多出现在外科手术中,其可以让患者在皮肉分割、组织分离等情况发生时仍旧毫无感觉,是临床大小手术有效进行的前提保障。
但是,即便麻醉功效很强,其在用量及用法上还是需要遵循一定的用法规则,以免出现用药纰漏,诱发更加严重的疾病问题。
比如当麻醉过深时,除了会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外,某种程度上还会给患者带来神经性刺激,危及生命安全。
而当麻醉过浅时,也就无法有效抑制外部对患者身体的刺激性伤害,患者也会在无法忍受疼痛的基础上,本能的出现挣扎现象,最终结果就是再次施行麻醉或者终止手术,无论哪种结果都会对患者造成极大的伤害。
若能在治疗期间,对其麻醉深度予以监测,那么麻醉的深浅问题便能迎仍而解。
一、深度麻醉概念的渊源深度麻醉概念最初是由Plomey提出,并将其划分成了三种状态,陶醉、兴奋及较深。
而同年Artusio又将其分成了无记忆缺失及镇痛、完全记忆缺失及部分镇痛、完全无记忆且无痛但对语言刺激存在反应等三个类型。
Prys-Roberts则认为麻醉是一种由药物引发的无意识感知状态,一旦意识消失,患者就无法感知和回忆手术带来的刺激性伤害,故而并不相信麻醉深度这一说。
相关权威专家则认为,在有效指标的判定下,若该麻醉效果能够基本或者完全抑制伤害性刺激且引发心率、血压变化或者内分泌反应,则可将其确定为适宜麻醉。
但存在伤害性刺激的麻醉状态,则大部分不能达到临床麻醉要求。
当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麻醉的深度是由不同药物药效以及临床需求所决定的临床名词。
二、临床麻醉深度的判断体征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检测麻醉深度的检测设备也在迅速发展和更新,但就目前来说,最靠谱且最广泛的麻醉深度判断方式仍旧是对临床体征的评估。
全身麻醉深度判断的通用标准
全身麻醉深度的判断通常会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1. 意识状态:麻醉医生会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包括患者是否有意识、反应迟钝、睁闭眼等。
在深度麻醉中,患者通常处于无意识状态下,不会对外界刺激有任何反应。
2. 眼球反射:麻醉期间,医生可以通过检查患者的瞳孔反射来评估麻醉深度。
通常情况下,麻醉深度越深,瞳孔反射会受到抑制。
3. 呼吸频率和幅度:全身麻醉会要求患者呼吸平稳、频率和幅度保持稳定。
如果麻醉过浅,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急促或喉痉挛等反应。
4. 循环变化:麻醉深度会对循环系统产生影响,如血压、心率等。
在深度麻醉中,循环系统通常会相对稳定。
5. 神经反射活动:全身麻醉会抑制神经反射活动,包括肌张力的改变、自主神经反射活动等。
在深度麻醉中,这些反射活动会受到明显抑制。
需要注意的是,全身麻醉深度的判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不同的麻醉药物和个体差异也会对麻醉深度产生影响。
因此,在全身麻醉过程中,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综合评估和监测,以确保手术和患者的安全。
麻醉科中的镇静与麻醉深度的评估麻醉科作为临床医学中重要的一部分,致力于为手术或其他医疗操作提供全面的麻醉管理。
在麻醉过程中,镇静和麻醉深度的评估是至关重要的,它们直接影响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
本文将从麻醉科中镇静与麻醉深度评估的基本原则、目标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医务人员在麻醉科工作中的实践有所启发。
一、麻醉科中的镇静评估镇静是保证手术过程中患者安全和舒适的重要环节。
正确评估患者的镇静状态,可以帮助麻醉医师调整药物剂量,确保患者处于理想的镇静水平。
下面介绍几种在麻醉科中常用的镇静评估方法:1. 根据患者的自述评估:患者的主观感受是评估镇静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
麻醉医师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视觉模拟因子等方式,让患者表达他们的镇静感受。
通常,这种评估方法包括监测患者对刺激的反应、睡眠质量和疼痛感受等。
2. 根据患者的生理指标评估:生理指标能够客观反映患者的镇静状态。
常用的生理指标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测量和观察,麻醉医师可以对患者的镇静程度进行评估,并及时调整镇静药物的使用。
3. 评估镇静水平的工具和评分系统:为了实现镇静评估的客观化和标准化,许多医疗机构都采用了一些评估工具和评分系统。
例如,Richmond镇静-觉醒评分评估系统(RASS)和Sedation-Agitation Scale(SAS)等。
这些评估工具可以帮助麻醉医师在手术过程中实时监测患者的镇静状态,及时调整镇静水平,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安全性。
二、麻醉科中的麻醉深度评估麻醉深度评估是麻醉科中另一重要的环节,它决定了麻醉医师对患者的管理和监控。
准确评估麻醉深度,可以帮助麻醉医师调整麻醉药物的使用,保持患者的安全和稳定。
下面介绍几种在麻醉科中常用的麻醉深度评估方法:1. 直接观察法:麻醉医师通过肢体活动、脉搏、面部表情等指标,直接观察患者的麻醉深度。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并且能够在麻醉过程中快速反映患者的变化情况,但也存在主观性较强的问题。
第81章麻醉深度的判断目录第1节麻醉和麻醉深度的定义一、麻醉的定义二、麻醉深度的定义第2节记忆和知晓一、麻醉与术中记忆和知晓二、清楚记忆三、模糊记忆四、麻醉中记忆和知晓的预防第3节麻醉深度测定的药理学原理一、药物浓度和效应的平衡二、药物浓度与效应关系的特征三、研究设计中刺激的选择和应用第4节麻醉深度的临床判断一、临床体征的形成和特征二、临床体征和麻醉的控制三、常用的临床体征和反应四、临床体征的应用和麻醉记录五、临床体征的限制第5节特殊麻醉药和临床状况的麻醉深度判断一、吸入麻醉药二、静脉麻醉药三、阿片类药第6节麻醉深度测定的电生理方法一、脑电图二、双频谱脑电图三、诱发电位第7节麻醉深度的其他判断方法一、麻醉药的摄取二、容积描记图三、额肌电四、前臂隔离法五、食管下段收缩性六、心率变异性分析七、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八、手指动脉压九、其他第8节评价第81章麻醉深度的判断麻醉深度定义概念的探讨分歧极大,从对麻醉药最低肺泡浓度(MAC)的深入科学性讨论到临床麻醉的"浅"、"中等"或"深" 轶事般地描述,探讨范围如此之广表明了麻醉深度概念的复杂性。
定义麻醉深度的许多企图使人们认识到我们必须将临床所用药物特异属性的知识与麻醉深度一词有机地结合。
通过试图对麻醉深度进行定义的许多努力,人们认识到临床所用的具有特殊作用的药物的知识与现阶段对麻醉深度的理解已融为一体。
目前由于药物性质的多样性很难对麻醉深度的统一定义。
第1节麻醉和麻醉深度的定义鉴于迄今学者们对于麻醉和麻醉深度的定义尚存不同认识,有必要先澄清分歧,然后才可能讨论麻醉深度的判断。
一、麻醉的定义麻醉一词最初由希腊哲学家Dioscorides在公元一世纪用来描述曼陀罗的麻醉作用(narcotic effect)。
1771年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定义麻醉为"感觉丧失(privation of senses)"。
第81章麻醉深度的判断目录第1节麻醉和麻醉深度的定义一、麻醉的定义二、麻醉深度的定义第2节记忆和知晓一、麻醉与术中记忆和知晓二、清楚记忆三、模糊记忆四、麻醉中记忆和知晓的预防第3节麻醉深度测定的药理学原理一、药物浓度和效应的平衡二、药物浓度与效应关系的特征三、研究设计中刺激的选择和应用第4节麻醉深度的临床判断一、临床体征的形成和特征二、临床体征和麻醉的控制三、常用的临床体征和反应四、临床体征的应用和麻醉记录五、临床体征的限制第5节特殊麻醉药和临床状况的麻醉深度判断一、吸入麻醉药二、静脉麻醉药三、阿片类药第6节麻醉深度测定的电生理方法一、脑电图二、双频谱脑电图三、诱发电位第7节麻醉深度的其他判断方法一、麻醉药的摄取二、容积描记图三、额肌电四、前臂隔离法五、食管下段收缩性六、心率变异性分析七、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八、手指动脉压九、其他第8节评价第81章麻醉深度的判断麻醉深度定义概念的探讨分歧极大,从对麻醉药最低肺泡浓度(MAC)的深入科学性讨论到临床麻醉的"浅"、"中等"或"深" 轶事般地描述,探讨范围如此之广表明了麻醉深度概念的复杂性。
定义麻醉深度的许多企图使人们认识到我们必须将临床所用药物特异属性的知识与麻醉深度一词有机地结合。
通过试图对麻醉深度进行定义的许多努力,人们认识到临床所用的具有特殊作用的药物的知识与现阶段对麻醉深度的理解已融为一体。
目前由于药物性质的多样性很难对麻醉深度的统一定义。
第1节麻醉和麻醉深度的定义鉴于迄今学者们对于麻醉和麻醉深度的定义尚存不同认识,有必要先澄清分歧,然后才可能讨论麻醉深度的判断。
一、麻醉的定义麻醉一词最初由希腊哲学家Dioscorides在公元一世纪用来描述曼陀罗的麻醉作用(narcotic effect)。
1771年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定义麻醉为"感觉丧失(privation of senses)"。
1846年由Morton介绍乙醚麻醉之后,Oliver Wendell Holmes使用麻醉一词来描述使外科手术成为可能的新现象,后者是指病人对手术无感觉的(insensible)状态。
1957年Woodbridge将麻醉分为四种成分:①感觉阻滞;②运动阻滞;③心血管、呼吸和消化系统反射的阻滞;④精神(mental)阻滞(睡眠或意识消失)。
1986年Pinsker认为麻醉是一广义的描述性名词,犹如疾病或休克,不是单一机制,而是由许多成分组成,于是他将麻醉分为三个成分:瘫痪、无意识和应激反应降低。
任何一种药物或几种药物合用,凡能可逆地满足以上三个成分都可用于麻醉:①瘫痪可用神经阻滞或肌松药实现;②无意识包括记忆缺失和催眠,是不太明确的一个成分,尚无普遍认同的目标(end point)作为合理用药的依据,目前无意识的唯一客观标准是无回忆;③应激反应降低这一概念最不明确,因对其本质认识有限,但是其中血压和心率却是临床可测的。
1987年Prys-Roberts提出了很有意义的见解,他认为既然1846年Holmes已对麻醉一词提出了明确的定义,为何又出现难以定义的问题?可能是麻醉者将他们的概念集中于所用的麻醉药,当所用药物改变时,麻醉现象亦相应改变,似乎麻醉很难定义,因此他认为应该将药物对意识的抑制与对伤害性刺激反应的抑制区分开,前者是指机体对手术的无意识状态,即麻醉,后者如镇痛、肌松和自主反应的抑制等不是麻醉的组成部分,应属机体对伤害性刺激反应的组成部分,是麻醉必需的辅助措施,否则手术无法安全、顺利施行。
麻醉药诱导的无意识状态,能抑制躯体和内脏的感觉成分,从而抑制痛觉。
低浓度吸入麻醉药或静脉麻醉药即可消除意识。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迫切需要一种可靠的指标,判断麻醉是否适当(adequate),而适当的标准是确保病人没有回忆。
Prys-Roberts特别强调其概念中的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
外科在术中和术后一段时间内连续地制造不同程度和性质的伤害性刺激,包括机械的、化学的、温度的和放射性的等,除了对清醒病人引起疼痛外,还同时引起一些躯体和自主反应,以及代谢和内分泌反应等。
这些反应可引起潜在的或实际上的细胞损害。
对待这些反应需要采取镇痛、肌松和抑制自主反应等辅助措施。
他相信它们是分离的药理效应,可用针对性的药物去分别调节它们,以减少其不利影响。
一些吸入、静脉麻醉药和阿片类药(opioids)在不同程度上有一种、两种或全部效应,但仅感觉抑制是所有全身麻醉药共有的特点。
图81-1显示这些伤害性刺激引起的躯体和自主反应,并按全身麻醉药抑制的次序自左至右、从上到下排列。
以下分别解释图的内容。
图81-1(一)感觉源于躯体的冲动,在丘脑核中转,向感觉皮质投射,对位置有很好的分辨力为其特点,而源于内脏的刺激因在皮质没有相应位置的解剖分布代表区,所以定位能力差。
所有感觉都有赖于意识状态。
低血药浓度的吸入或静脉麻醉药即可抑制疼痛的感觉和回忆。
(二)运动对躯体伤害性刺激的动反应是被刺激部位的逃避反射,是典型的全或无反应。
已用于定量吸入麻醉药强度,如MAC。
抑制动反应的麻醉药血药浓度比抑制意识和疼痛要高。
(三)呼吸Prys-Roberts认为呼吸系统反应兼属躯体和自主反应。
即使手术刺激的动反应已消失,还可能有呼吸量和频率增加、屏气或喉痉挛出现。
抑制呼吸反应的麻醉药浓度要大于抑制动反应和意识消失的浓度。
(四)自主反应伤害性刺激引起的交感神经系统反射活动可视为防御反应的一部分。
临床上可因使用中枢或外周性交感神经特异性阻滞药而改变。
自主反应可分为三类:1、血流动力学反应代表交感肾上腺活动增强在心血管系统的效应。
表现为心率和血压升高。
Roizen,Frazer等(1981)介绍自主反应阻滞时的最低肺泡浓度(MACBAR)概念,指能抑制50%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和肾上腺素能反应的MAC。
2、催汗反应常在氧化亚氮-氧-阿片类药(opiates)麻醉下出现,主要在胸腹腔操作时。
低浓度吸入或静脉麻醉药即可抑制。
3、内分泌反应手术损伤可引起的术中、术后内分泌反应。
吸入麻醉药很难将其抑制。
大剂量阿片类药、β肾上腺素能阻滞药和区域阻滞可部分抑制。
另外,镇痛的定义是清醒状态下痛觉减退(如阿斯匹林)或消失(如阿片类药),基本不影响意识状态。
虽然大剂量阿片类药也能产生临床上类似吸入或静脉麻醉药所致的无意识状态,但不等同于麻醉,这种现象只在使呼吸完全抑制使用时才出现,不应将这种药理效应与在阿片类药特异受体上引起的特异性镇痛和呼吸抑制性能相混淆。
还有,肌松药应用以前手术所需的肌松是麻醉的一种剂量依赖性效应,那时肌松无疑是麻醉状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肌松药应用以后肌松不再是麻醉的一个组成部分,肌松的程度自然也不能表示麻醉是否适当。
1990年Stanski认为麻醉是对伤害性刺激无反应和无回忆。
但不包括麻痹,也不包括意识存在下的无痛。
Kissin在1993年进一步扩展和完善了麻醉的定义。
首先指出不同药物的广泛药理学作用谱可产生全身麻醉。
这些药理学作用包括镇痛、解焦虑、遗忘、意识消失和抑制外科刺激引起的动反应、心血管和激素反应。
Kissin指出构成全身麻醉状态的药物效应谱不应单纯看作是一种麻醉药作用产生的几个麻醉成分,而应当是代表分别的药理学作用,即使只用一种药物产生麻醉。
为此他复习了一系列调查性研究和概念来支持其理论。
1、几组通过作用于特异性受体而引起麻醉的药物(如苯二氮卓类、阿片类药、α2-激动剂),其麻醉效应可被特异性受体拮抗剂所逆转。
2、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全身麻醉的分子机制较过去单一的理论更具特异性。
3、不同类型麻醉药所产生的两个重要的麻醉目标的效应(催眠和阻断对伤害性刺激的动反应)其排序不同。
如阿片类药阻断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动反应反应先于催眠作用出现,而静脉麻醉药则相反。
4、当研究麻醉药的相互作用时,相互作用的类型(协同、拮抗、相加)对一个麻醉成分可能不同于对其他成分。
5.基于麻醉药作用的一元化非特异性机制,经典的麻醉理论认为一种麻醉药可随意被其他麻醉药替代,而麻醉药联合使用时麻醉作用是相加的。
实际上许多麻醉药联合使用时,其催眠作用远大于简单的相加,这提示联合用药中不同组成部分的催眠作用机制是不同的。
二、麻醉深度的定义1847年Plomley第一个明确麻醉深度(depth of anesthesia)的定义,将其分为三期:陶醉、兴奋(有或无意识)和较深的麻醉。
同年Snow将乙醚麻醉分为五级:前三级为诱导,后二级能施行手术。
1937年Guedel发表了经典的乙醚麻醉分期,他应用以横纹肌张力为主的体征,包括躯体肌肉张力、呼吸型式和眼征,将乙醚麻醉划分为四期:第一期为痛觉消失期,第二期为谵妄期,第三期为外科期(又分为四级),第四期为延髓麻醉期。
1942年开始在三期二级使用小量筒箭毒碱,必要时扶助呼吸。
以后筒箭毒碱用量逐渐增加,常需控制呼吸。
麻醉医师很快认识到大剂量筒箭毒碱加低浓度吸入麻醉药可以减少呼吸和循环抑制的危险性并缩短苏醒期,然而肌松药的应用失去了判断麻醉深度很有价值的两类体征:呼吸频率和潮气量,以及肌松程度。
只剩下瞳孔大小和流泪两项体征。
因此Guedel的乙醚分期已不再适用。
1945年《Lancet》杂志的社论讨论了肌松药带来的新问题。
以后的文献中陆续出现了病人术中知晓的报道。
麻醉的危险性在此以前的100年间在于过深,而以后就变为过浅。
1954年Artusio将Guedel的第一期扩展为三级。
第一级无记忆缺失和无镇痛;第二级完全记忆缺失和部分镇痛;第三级完全记忆缺失、完全镇痛、舒适,但对言语刺激有反应和基本无反射抑制。
Guedel等人的麻醉深度的临床体征对于乙醚、环丙烷和氯仿麻醉很实用。
1987年Prys-Roberts对麻醉深度的概念作出了显著的贡献,他将与麻醉有关的确切因素进行了再定义,发现定义麻醉深度困难的原因在于麻醉学者研究这个问题是基于当时所用的药物而非病人的术中需要。
他相信外科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各种反射性反应可独立地进行调节而减少其不利作用。
一个重要的前提是疼痛是对伤害性刺激的清醒感受。
既然他定义麻醉是一种药物诱导的无意识状态,一旦意识消失,病人既不能感觉也不能回忆伤害性刺激。
且意识消失是阈值性的,即全或无现象。
根据这个定义,麻醉不可能有任何深度。
1990年Stanski认为麻醉深度是一临床名词,取决于不同的药物效应和不同的临床需求,其中还包含了多种药物浓度-效应的相互作用,之中有正面和负面的麻醉效应。
麻醉状态是多种药理效应的综合结果,并非所有的麻醉药都具有所需的全部效应。
有些药达某一浓度可产生所需的部分效应,达另一浓度就可产生所需的全部效应。
故麻醉深度没有简单统一的定义。
如一定要下一科学的定义,只能限定一种(如乙醚)或一组特定的药、特定的刺激和特定的测量方法,才能对麻醉深度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