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坛学案新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4
专题一珍爱生命《我与地坛》学案高一语文组集体备课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文中字词。
2赏析文中描写地坛景物时含蓄深邃的艺术语言。
3体味地坛与作者的关系:作者与地坛物我交融、心灵默契。
二教学重难点:体味作者与地坛物我交融、心灵默契的关系。
三夯实基础:1、给划线字注音:剥蚀()恍惚()淡褪()譬如()猝然()坍圮()蝉蜕()颓墙()2、给加点字注音,并释词:熨帖():宿命():恪守():亘古不变():窸窸窣窣():撅()3、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2010年病逝,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捐给有需要的患者。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主要作品有写怀念母亲的散文《》、《》;关于插队生活的短篇小说《》,作者用平实而浪漫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憧憬的插队生活的画卷,并从清平湾这片古老而贫瘠的土地中,发掘出了整个民族生存的底蕴。
短篇哲理小说《》,后被陈凯歌改编为电影《边走边唱》;长篇哲理小说《》,文中人物没有具体的名字,仅仅是抽象的符号。
4、本文文体:文章层次分明,第一部分:第一层:第二层:第二部分:第一层:第二层:四文本研习1赏析第一部分描写地坛景物的句子,分别写出了地坛什么样的特点?(句子+特点)2 如何理解“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句话(第四段)?作者与地坛的“缘分”表现在哪些方面?3地坛启迪了作者,摘录文中作者关于死亡的思考的一段话,并记忆。
“死”的问题解决后,作者为何还“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五课堂检测1.下列各组加粗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地坛(tán)荒芜(wú)宿命(sù)剥蚀(bō)B.炫耀(xuàn)坍圮(pǐ)嘈杂(cáo)蝉蜕(chán)C.熬夜(áo)肆意(sì)灼烈(zhuó)譬如(pì)2 作家与地坛什么关系?《我与地坛》学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体会母亲的苦难和伟大与作者的痛悔。
《我与地坛》学案4
《我与地坛》学案
课内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情感轨迹。
2、体会景物描写的情味,学习作者语言表达技巧。
3、体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命和生活的态度。
【自读提示】
思考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章。
1、作者截瘫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2、母亲的行为,写了那些?母亲的心理活动,作者何以知之?
【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剥蚀()柏树()恍惚()隽永()
猝然()坍圮()恪守()隽秀()
2、给加点字注音,并释词:
熨帖:意蕴:
宿命:恪守:
亘古不变:
窸窸窣窣:
3、【关于作者】
史铁生,北京市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回北京潜心于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作品以关切人生的独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
主要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基本内容,整体感知,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的景物描写特色。
二、学习过程:
(一)我与地坛
探究一:
1、问:他是“跑”到地坛去的吗?不是。
那又是如何去的?他怎么了?(用课文的原句来回答)
2、问:“独自”跑到地坛去。
为什么“独自”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找出课文的句子来分析。
15.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情感轨迹。
[思维发展与提升]2.体会景物描写的情味,学习作者语言表达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建]3.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命和生活的看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情境任务史铁生说:“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觉利于这个史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安静。
”这样的写作看法,让史铁生的文章呈现了他想法和文字的明净,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他手里的温温煦宽厚,因为他是超越智和愚的存在,他经常省察自己内心,因为只有把自己看清晰了,才能爱自己、爱世界。
史铁生《我与地坛》睿智的言辞,照亮了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生平] 史铁生(1951—2010),1951年诞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高校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出血逝世,享年59岁。
[作品] 代表作品有:《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
[评价] 史铁生肯定是新时期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不是通过作品传达思想,而是引导读者自己探究生命的意义。
2.背景解读史铁生于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而回京。
他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突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今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许久地离开过它”。
作者好像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吸取了坚韧生活与奋斗的力气。
夯实基础1.音形识记(1)读准字音①荒芜.(wú) ②傲慢(wàng) ③坍圮.(pǐ) ④譬.如(pì) ⑤亘.古(gèn) ⑥蝉蜕.(tuì) ⑦窸窣.(sū) ⑧灼.烈(zhuó) ⑨恪.守(kè) ⑩颓.墙(tuí) ⑪猝.然(cù) ⑫告诫.(jiè) (2)辨明字形①⎩⎪⎨⎪⎧ zu ò(坐)落zuò(座)位 ②⎩⎪⎨⎪⎧ cáo (嘈)杂zāo (糟)糕③⎩⎪⎨⎪⎧ tǐng (挺)拔tǐng (铤)而走险 ④⎩⎪⎨⎪⎧ 安xiáng (详)吉xiáng (祥)⑤⎩⎪⎨⎪⎧ kè(恪)尽职守lào (烙)印贿lù(赂)⑥⎩⎪⎨⎪⎧ 余xiá(暇)xiá(瑕)不掩瑜xiá(遐)想2.词语辨析(1)坚忍·坚韧 [辨词] 坚忍:强调在艰苦困难的状况下坚持而不动摇,多用来指人(意志)。
《我与地坛》【学习目标】1、认识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迪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从掌握文章的线索下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尝文章宁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借景抒怀、情形交融的写法。
【教课要点、难点】1、领会作者笔下地坛安静庄严、活力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课假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指引学生经过速读掌握文章纲要,经过细读与频频吟诵重要语段体会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悟思想的深沉。
【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速读——带问题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挑选信息,并概括。
问题 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丧、迷茫问题 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虑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何要出生,此刻能否应当立刻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并且只需出生就必然会死亡,不用焦急。
此后,他挣脱了自杀的念想,走出了死亡的暗影。
三、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窘境的?从课文的光景描绘中领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候“我”到临的四百多年里除掉了身上全部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辉,让生命显现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实情。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斜阳,让我在满园宁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现了一个鲜活灵巧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论如何轻微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己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喜、伤心及情味,这是任何其余生命都没法代替的。
生命的怡然自得促进“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愉悦。
自然,人也不例外。
3、地坛在不停地变化中展现出永久的一面,让“我”感觉到生命的力量和永久。
只管十五年来跟着旅行业的发展,地坛不停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损坏,但生命自己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浸显出来,直抵人心里的深处。
不论的给予万物活力的太阳,仍是一群高歌的雨燕;不论是孩子的脚迹,仍是静静屹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芳香,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味都深深地感动“我”;最广博与最纤细,最宁静与最轻快,最古老与最年青,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停演出着季节的离开与到临;全部这全部都鉴证了生命自己的律动的真切。
我与地坛1.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前后两部分的要点。
2。
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审美鉴赏与创造: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痛悔的心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作者有“生"到“死”的复杂情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
体验“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1。
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
2。
感悟母爱的崇高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文学常识一、作者档案【简历】史铁生(1951~【作品】中短篇小说二、人物颂歌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史铁生他从不曾屈服于命运,双腿无法在现实中行走,就让思想在笔尖行走。
面对着只剩下残垣断壁的地坛,他探求、叩问,一次次向灵魂深处进发,他的人生从不曾务虚,而是充实的、充满战斗精神的一生。
他的离开,是文学和思想的共同伤痛。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且不论他在文学艺术上所做出的贡献,对于他来说,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胜利!他,就是史铁生。
他告诉我们,生命是美丽的,是多姿多彩的,不论上天先前对你是否公平,只要永不屈服,生命,总会发出耀眼的光彩。
三、背景链接史铁生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双腿瘫痪后,史铁生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并多次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让深爱他的母亲为此操碎了心。
后来在母亲的帮助下,经历了在地坛痛苦的人生思考,史铁生重新找回了活下去的勇气,同时,他将自己这段时期的生活经历写成了《我与地坛》一文。
文章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一万三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诸多方面写了作者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
我与地坛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学习重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学习过程:一、作者简介史铁生,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就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
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多次想到自杀,但最终还是面对苦难,顽强地活下来,并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
从残疾者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解读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
作者曾这样解释过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
”这可以看作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二、查生字、词,并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宿.命()坍.圮( ) 玉砌.雕栏( ) 亘.古不变( ) 颓.墙( ) 肆.意( )隽.( ) 永恪.守( ) 捋.( )着胡须熨帖..()()猝.()然狼藉.()撅.树枝( ) 蝉蜕.()窸窸窣窣....()()捋.着胡须()祈.祷()荒芜.()亘.古不变()车辙.()教诲.()倔.强()嘈.杂()历尽cāng()桑狂wàng()fú()夸xuàn()耀失hún()落pî()弥màn()qū()赶jì()坛专心zhì()志tuí()墙sì()意雕琢落mî()yù()帖dǎo()告余xiá()截tān()心神huǎnghū()()步lǚ()máng()然羞sâ()声名狼jí()安xiáng()焦zhuï()皇地qí( )神zuî()落纷yún( )三、区别下列近义词1、直到今天,一遇天旱,农村还有人抬着祭品祭天,(乞求、祈求)龙王降雨,保佑丰收。
我与地坛导学案在这个令人心动的春日,我有幸参加了地坛导学案的活动,与地坛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展开了亲密的接触。
导学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来深入了解文化遗产。
我深知这次活动对我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下面我将详细描述一下我与地坛导学案的亲密接触。
一、导学案准备为了更好地参与导学案活动,我提前了解了地坛的基本情况,包括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等。
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使自己对地坛有了初步的了解。
此外,我还准备了相应的学习工具,如笔记本、相机等,以便记录下所见所闻。
二、亲身体验踏入地坛,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文化殿堂。
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历史的气息,每一块砖瓦都饱含着古人的智慧。
我仔细观察每一处建筑,感受每一处景观,努力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我认真地听取导学员的讲解,不时地记录下一些重要的观点和感悟。
在导学案的引导下,我对地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不仅了解了它的建筑风格,还领略到了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感。
三、深化学习回到学校后,我对这次活动进行了深化学习。
我整理了所拍摄的照片,结合笔记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
我查阅了更多的资料,对地坛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还撰写了一篇有关地坛的研究报告,并向同学们进行了分享。
这次活动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培养了我的研究和表达能力。
四、收获与感悟参加地坛导学案的活动,让我受益匪浅。
我不仅了解了地坛的历史渊源,还领略到了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我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懂得了爱国情怀的重要性。
我明白了只有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我会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不断努力,让自己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总之,我与地坛导学案的亲密接触让我受益匪浅。
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感谢导学员们的悉心引导,让我在这次活动中收获良多,收获知识,收获感悟,更收获成长。
我与地坛(节选)学案(后附答案)第一篇:我与地坛(节选)学案(后附答案)高一一部语文教学案一体化设计NO.1我与地坛(节选)2008.11.14学习目标一、体味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理解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二、明确景物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从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把握散文的“神”二、品味作者深沉抒情、细密周到、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自主学习一、关于作者史铁生中国作协专业作家。
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恰恰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史铁生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易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
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的心魂,看这心魄的可能与去向。
”这也是作者对他作品最好的诠释。
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尤其如此,阅读本篇,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
二、识记字词沧桑(cāng sāng):“沧海桑田”的略写。
喻世事变化很大。
2 剥蚀(bō shí):物质表面因风化而损坏;侵蚀。
坍圮(tān pĭ):坍:倒塌;圮:毁坏。
因倒塌而毁坏。
4 亘(gèn)古不变:自古以来一直都没变化。
5 捋(lǚ):用手指顺着抹过去。
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7 落寞:寂寞;冷落。
8 猝(cù)然:突然,出乎意外。
9 纷纭:多而杂乱。
(指言论、事情方面)。
10 恍惚(huăng hū):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11 恪(kè)守:严格地遵守。
《我与地坛》(一)学习目标:1. 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 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3. 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4. 文章的中心内容:第一部分主要写“我”对人生新的感悟。
第二部分写“我”常来地坛带给母亲的痛苦,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
可见,本文主要表达了“人应该面对现实,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种种挑战”的感悟,及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5. 作者从地坛公园的景物中感悟到的人生真谛:进入史铁生眼中的是些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它们全很卑微,繁华都市中行色匆匆的健康人无暇也无意关注它们,可是它们不是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在生存吗?它们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有了它们的存在,倒使这里不再“衰败”,毫无疑问,正是这些原来不能引人注意的现象引发了作者的思考:像我们的出生不是由自己决定的一样,死亡也不该由自己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则。
我们的任务仅仅是在法则允许的时限和条件下自然地生存,生命的自然进程就可带给个体和周围世界以和谐安宁。
6. 文章采用的表现手法:对比。
地坛的荒芜却充满生机,与“我”因残废而自伤;“我”不顾母亲感受常来地坛,与母亲承受痛苦却顺着我;“我”与作家朋友等等。
通过这些对比充分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深爱和“我”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7. 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
请看这一段:“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这不是写出一种永恒吗?【模拟试题】一. 课外阅读作品的自然之美所谓自然之美,是指作品清新而无雕琢气。
雕章琢句是六朝文学创作的普遍趋向,钟嵘针对时弊,提倡艺术表现上的“自然英旨”。
钟嵘认为,当时创作违反“自然”的艺术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不良倾向,一是用事用典,一是宫商声病。
第15课 我与地坛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1. 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学习文章描写、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 赏析文中运用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的相关语句,学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3. 梳理作者遭遇重大打击后的心路历程,学习作者面对充满挫折人生的顽强精神。
把握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概括“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1.作家作品。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初中。
18岁去延安插队,后因病回京治疗。
之后再也没有站起来。
面对残疾,史铁生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勇敢地面对现实,选择珍惜宝贵的生命。
为了生活,他曾经做了7年的临时工,后来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从残疾临时工成为一名专业作家。
后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
2.写作背景下肢瘫痪后,史铁生曾一度精神几近崩溃。
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下,他来到了地坛。
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感让史铁生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力量,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衬托出个人遭遇的无常和偶然,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从反面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得到了灵魂的自救。
地坛对史铁生来说,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地坛成为他精神栖居的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学。
在这种情况下,史铁生写了《我与地坛》这篇寓哲理与诗情为一体的散文。
3.生字注音。
剥蚀..(b ō shí) 坍圮..(t ān p ǐ) 亘.古不变(gèn ) 撅.(ju ē) 肆.意(sì) 譬.如(pì) 熨帖..(yù ti ē) 猝.然(cù) 步履.(l ǚ) 倔.强(jué) 隽.永(juàn ) 恪.守(kè) 4.解释词语。
《我与地坛》学案
授课人:齐河一中单晓飞
【自主发现】
1.作者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
他在做了七年临时工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后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合欢树》、《务虚笔记》等,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
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在轮椅上坐了三十个年头的史铁生,生活中不但没有出现奇迹,反而又有新的灾难降临,由于双肾功能衰竭,从此以后,他必须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但他仍忍受着病痛折磨,写下了新作《病隙碎笔》。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
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捐给需要的患者。
2.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
1)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
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
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
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
有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充斥在心里,就会使人委靡不振。
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2)苦乐全凭自已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
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
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3)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
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4)承受幸福。
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时候,幸福也会轻而易举的击败一个人。
当幸福突然来临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被幸福的旋涡淹没,从幸福的颠峰上跌落下来。
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视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淀其中,如同面对一坛陈年老酒,一饮而尽往往会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细品慢咂,才会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
5)人生如梦。
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
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
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浮生若梦”,“人生几何”,从生命的短暂性来说,人生的确是一场梦。
因此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怎样活得有意义,便成了人们的一个永久的话题;“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永恒的自然相比,人生不过是一场梦。
6)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
最大的价值。
7)有的人本来很幸福,看起来却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看起来却很幸福。
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
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儿,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3.预习
注意下列画线字的字音字形,并补充自己陌生的词语
宿()命坍()圮()玉砌()雕栏亘()古不变
撅()蝉蜕()窸窸()窣窣()嘈()杂熨()帖
猝()然倔()强隽()永恪()守焦灼()
4.阅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与疑问?
【展示发现】
听了其他同学的展示,你又有哪些收获和疑问?
【探究发现】
问题一:
问题二:
把你的收获写下来:
【总结发现】
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拓展发现】
史铁生文章片段
我回忆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是什么感觉?想走到哪儿就走到哪儿是什么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踢着它走是什么感觉?
我乞求上帝不过是在和我开着一个临时的玩笑——在我的脊椎里装进了一个良性
的瘤子。
对对,它可以长在椎管内,但必须要长在软膜外,那样才能把它剥离而不损坏那条珍贵的脊髓。
然而科学胜利了,它三番五次地说那儿没有瘤子,上帝直接在那条娇嫩的脊髓上做了手脚!定案之日,我像个冤判的屈鬼那样疯狂地作乱。
上帝为了锤炼生命,将布设下一个残酷的谜语。
——《二十一岁那一年》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
她出去了。
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秋天的怀念》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地从我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我的身体里去,那时,我常仿佛听见飞机在天上挣扎的声音,猜想上帝的剧本里这一幕是如何编排。
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
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
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
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有时候设想我的墓志铭,我看好《再别康桥》中的一句: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
——《病隙碎笔》如果这些文字是某网站的一些帖子,现在需要你写一篇跟帖,你会说些什么?
史铁生是当代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
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他睿智的言辞,照亮了我们日益幽暗的心灵。
——2002华语传媒大奖颁奖词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
――蒋子丹许多健康人昏昏地活着,很多病人愤恨地过着,只有您把生命、疾病认识得深刻,并且教育了我们这些没有时间思考或者想不明白的众生,谢谢。
—新浪网友虽然是走在新铺的柏油路上,但我知道它下面的土路是你的轮椅碾过无数次的。
虽然眼前是新的草坪,整齐翠绿,但你曾在这里静坐思考,这里有你遗留下的气息。
我和你素不相识,我只是你千万读者中普普通通的一个,走在这个你来过无数次的园子,你脱胎换骨重生一次的园子,你曾阅读写作的园子,就如同见到了你。
我的泪水禁不住一次又一次盈满眼眶。
但这眼泪不是悲悯不是同情,而是感动。
被你的经历感动,被你的文字感动,被你丰娆、深刻而又纯洁的灵魂感动。
被你平凡的母亲感动。
——新浪网友前辈,您好,我是一名高一的学生。
在您的文章里,我看到了朴实的文字表达出的最真挚的情感。
在活到最狂妄的年纪时遇到晴天霹雳,在为自己的伤残发着脾气时,母亲常常在身旁默默地承受着更多的悲伤。
记得在小学学习这篇课文时,还不能完全体会您的思想感情。
现在再读这篇文章时,我读懂了您对母亲的爱和对她深深的怀念。
——新浪网友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