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单元评估复习检测7
- 格式:doc
- 大小:116.50 KB
- 文档页数:12
单元质量检测(七)(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据记载,为使探险更有成效,西班牙国王曾答应哥伦布享有新大陆1/10的收入,允许麦哲伦船队拥有所发现的岛屿和大陆收入的1/20,后又增至1/15。
这一记载说明( ) A.西班牙最早开展了航海探险B.航海人才受到西班牙的重视C.良好竞争机制促使探险成功D.新航路开辟得益于王权支持解析:选D。
据题干材料“西班牙国王曾答应哥伦布享有新大陆1/10的收入,允许麦哲伦船队拥有所发现的岛屿和大陆收入的1/20,后又增至1/15”可知,西班牙王室的许诺,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故选D项。
2.从16世纪开始,欧洲人把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等运到非洲,从当地酋长手里换取黑人,欧洲人自己也抓捕非洲黑人,然后把他们运到美洲卖为奴隶,形成了长达300多年的“三角贸易”。
这一现象( ) A.是工业文明扩X的产物B.破坏了多元文明格局C.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D.瓦解了西欧封建制度解析:选B。
“三角贸易”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造成破坏和灾难,破坏了多元文明格局,故选B项;“三角贸易”出现在工业革命之前,与工业文明的扩X无关,排除A项;“三角贸易”掠夺大量财富,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排除C项;西欧封建制度的瓦解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排除D项。
3.(2020·博雅闻道联合质测)17世纪中叶后,饮茶之风逐渐遍及英国,“茶叶已经在英国各饭店和咖啡店等公共场所大量销售,并已成为国家税收的对象”。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世界市场得到了进一步开拓B.茶税成为英国财政的主要收入C.茶叶贸易中心已转移到英国D.工业革命促进了中英贸易扩大解析:选A。
由材料“茶叶已经在英国各饭店和咖啡店等公共场所大量销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茶叶主要来自东方,由此可见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开拓,故A项正确。
4.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把投资与经营管理、商业活动分开,使投资者从经营管理的责任下解放出来,可以调动大量资金投入商业冒险事业。
单元评估质量检测(7)(6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新中国建立后,在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维护了中国的独立与主权B.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国与许多欧洲国家建交C.改革开放后中日两国正式建交D.中美建交后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解析】选A。
新中国成立后,采用“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不承认国民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从而维护了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中美建交于1979年,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在1971年,D错;B与史实不符;中日建交于1972年,C错。
2.“‘一边倒’方针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提出,是与新中国建国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相适应的。
”这里的“特定历史条件”不包括( )A.帝国主义国家反共反华的局势B.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不同寻常的亲近关系C.中苏意识形态相同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要求【解析】选D。
A、B、C均是“一边倒”外交政策实施的历史条件。
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在外交实践中提出来的,不是“一边倒”政策实施的背景。
所以选D。
3.“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
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关系的某些原则……”这个由周总理首先提出的“某些原则”是指( )A.一边倒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不结盟原则D.“求同存异”方针【解析】选B。
从材料中“中国和印度”“周总理”等信息,可知这是指中国、印度和缅甸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的友好关系,尤其是东南亚各国。
下列各项外交活动与东南亚国家有关的是(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③参加万隆会议④成立上海合作组织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A。
阶段检测卷(第七第八单元)注意事项:1.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某某写在密封线内。
3.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批改需要将选择题的答案填写在试卷第4页的答题栏内。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60分。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据史料记载,唐初诏令男20岁、女15岁即要结婚成家。
唐玄宗又敕令,男15岁、女13岁,听婚嫁。
“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
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 促进人口增长B. 稳定地方秩序C. 完善政绩考核D. 增加政府收入2. 明朝成化年间,徽州人江才3岁丧父,家道中落,13岁时与其兄奔走于青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牟取厚利。
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地。
此举反映了( )A. 小农意识根深蒂固B. 政府鼓励商业发展C. 徽人独具商业传统D. 农产品商品化增强3. “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
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
”(《土贵要予赋水轮》)该诗描述的灌溉工具是( )A B C D4. 宋代梅尧臣有诗云:“既如车轮转,又若川虹饮。
能移霖雨功,自致禾苗稔。
”该诗所描写的工具( )A. 用于农田犁耕B. 借助水力鼓风冶铁C. 便于交通运输D. 利用水力灌溉农田5. 《秦律·均工》规定:“新工初工事,一岁半红(功),其后岁赋红(功)与故等。
工师善教之,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
能先期成学者谒上,上且有以赏之。
盈期不成学者,籍书而上内史。
”材料说明当时( )A. 手工业官营制度开始形成B. 注重管理手工业者的劳动C. 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D. 手工技艺的传承不再封闭6.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
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单元评估检测(七)第七单元(4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汕尾调研)“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有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下列不能作为史料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古代希腊的海外殖民扩张B.郑和下西洋C.新航路的开辟D.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2.(2013·德州模拟)他(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
”但是,这对于印第安人则意味着( )A.“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B.“开启了可怕损失的历史”C.“开启欧洲人扩张与征服的英雄历史”D.“大西洋变成了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3.(2013·南昌模拟)非洲塞内加尔境内的戈雷岛遗址见证了15-18世纪末西欧诸国与非洲的贸易,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野蛮的写照。
将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为了昭示( )A.工业文明发展给人类环境带来的威胁B.不平等的市场经济秩序对非洲的影响C.世界不同类型文明的相互碰撞与交流D.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的殖民主义罪恶4.“他们之间有遍布全球的冲突点——北大西洋的渔业、东方的商战、美洲的殖民地以及非洲和西印度群岛的奴隶贸易。
这些争端直接促成1652年至1674年的接连三次的战争。
”这里的“他们”指的是( ) A.葡萄牙与西班牙 B.英国与西班牙C.英国与荷兰D.英国与法国5.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着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
这里“全球分裂”指的是( )A.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B.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C.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D.欧洲与亚、非、拉美国家之间的鸿沟扩大6.(2013·武汉模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认为,“产业革命的技术不是出现在结构变迁以前,而是在其之后”。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一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1 (原创)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
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是为了()A 倾销鸦片B 传播宗教C 输出资本D 打开市场2. (2010·四川文综)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
这表明林则徐()A. 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B. 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C. 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D. 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3. (2011·福建文综)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A. 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B. 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C. 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D. 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4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
”战胜国“不满意”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 鸦片尚不能正常输入中国B 掠夺的战争赔款太少C 清政府排外态度没有改变D 商品在中国仍然滞销5 美国《纽约时报》在清朝咸丰年间曾以《清军投降,北京城楼升起英法旗》为题大幅报道近代中国发生的一件大事。
这件大事应为()A 太平天国运动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 (2012·南通中学检测)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
他居住北京30余年(1887~1920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
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全国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如图是“姜寨遗址”复原图,图中反映的中华早期文明的典型特征是()A. 南稻北粟B. 满天星斗C. 农耕聚落D. 等级分化【答案】C【解析】姜寨遗址反映的是我国黄河流域的文明,不能反映南稻北粟在粮食种植特征,排除A;姜寨遗址的分布特点不能反映出满天星斗的文明特征,排除B;姜寨遗址的出现,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过上定居生活,反映出中国古代农耕聚落形式的出现,故C正确;姜寨遗址出现在公元前6000年前后,不能反映出中国等级分化的特点,排除D。
2.大昭寺位于布达拉宫的东南,今拉萨旧城的中心,是风格多样的吐蕃古建筑。
该建筑①是历代达赖的灵塔殿和佛堂②经堂大殿是大昭寺的主体建筑③由文成公主选择基址并设计④融汉、藏、印艺术特色于一体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D【解析】大昭寺的经堂大殿是其主体建筑,大昭寺最早是由文成公主选择基址并设计,该建筑融汉、藏、印艺术特色于一体,②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布达拉宫的红宫是历代达赖的灵塔殿和佛堂,排除含有①的A、B、C项。
3.以如图表内容为《我国人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部分)。
它反映出我国古代文化A. 处于世界领先水平B. 深受科举考试影响C. 兼具民族化、通俗化D. 由多民族共同创造【答案】D【解析】我国入选非遗文化的项目中有不同民族创造的古代文化,说明古代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D正确;题干中并未将古代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进行对比,排除A;古代的藏族、维吾尔族受到科举影响较小,排除B;通俗化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
4.徽派的“三雕”集中反映了徽派建筑艺术的成就。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1.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中欧洲政治格局有何特点?造成这一格局的基本矛盾有哪些?比较上面两幅图,指出同盟国内部有何重大变化?说明了什么?(2)据图二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从图中可以看出,同盟国作战面临的最不利条件是什么?有何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图片名称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三小问,仔细对比两幅图片即可得出意大利参加协约国集团作战的答案;第四小问,从外交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这一角度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从空间、交战双方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由德国和奥匈帝国均为两线作战得出结论;第三小问,根据第二小问的答案回答即可。
答案:(1)特点: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基本矛盾:法德矛盾;德奥矛盾;英德矛盾。
变化:意大利加入协约国集团,与同盟国作战。
说明: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一切以其国家利益为转移。
(2)特点:遍及欧亚非地区,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且有东西两条主要战线;战争同时在陆上海上进行;战争主要是在两大军事集团之间进行。
不利条件:腹背受敌,两线作战。
影响:导致同盟国集团最终失败。
2. [2013·山东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97年12月7日,拉扎尔·蓬蒂塞利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城镇贝托拉,9岁时因家庭贫困前往法国谋生,曾在巴黎扫过烟囱,当过报童。
后来蓬蒂塞利隐瞒年龄加入法国外籍军团,全程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蓬蒂塞利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参军是他“用来感谢这个养育我的国家的方式”。
1939年,蓬蒂塞利加入法国国籍,并在巴黎郊区定居下来。
材料二作为法国最后一名一战老兵,前总统雅克·希拉克曾提出在他死后为他举行国葬,蓬蒂塞利婉言拒绝了,认为这对其他没有享受到死后礼遇的老兵不公。
但在另一法国一战老兵路易斯·卡泽纳夫去世后,蓬蒂塞利终于同意日后可以“以纪念死去战友们的名义”为自己举行国葬。
单元滚动检测卷·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D.家庭经营2.(2016·湖州五市十校联考)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
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反映了()A.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B.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必然产生专制C.东方小农在思想上普遍信奉皇权主义D.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3.(2015·杭州适应性检测)《晋书·苏峻传》载:“永嘉之乱,百姓流亡,所在屯聚。
峻纠合得数千家,结垒于本县。
于是豪杰所在屯聚,而峻最强。
”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国家均田制度遭到破坏B.豪强地主经济的扩张C.重农抑商政策收效甚微D.政府社会控制力量缺失4.《盛泽》诗云:“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
水乡成一片,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
”这反映出当时农村()A.商品农业已相当发达B.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C.小农家庭生产呈现多样化D.耕织结合是主要经营方式5.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A.铁犁牛耕+庄园经济+贵族政治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B.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官僚政治体制+百家争鸣的局面C.男耕女织+城市商业+垂直管理体制+宗法和礼乐制度D.精耕细作+重农抑商+分封制度体系+大一统思想观念6.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7-1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1·德州校际联考)《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头,铁制农具在中国突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进展带来的影响包括()①私田开头消灭②农业产量的提高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逐步形成,推动农业的进展。
“公元前6世纪”是春秋时期,这是井田制存在,在井田制下,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所以①私田开头消灭是错误的。
【答案】 D2.(2021·成都二模)四川不少地区过去都有举办“牛王会”的风俗。
崇州农户要给牛喂汤圆,简阳农户要给牛披红戴花,雅安农户要给牛王菩萨祝寿……这反映了()A.四川地区农夫生活富庶、安定B.迷信思想借民间习俗广泛传播C.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D.川西地区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解析】材料中反映了对牛的自然崇拜,这反映出牛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选择C项。
【答案】 C3.(2021·合肥质检)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耕作方法示意图。
这一耕作方法始于()A.春秋战国B.秦汉C.隋唐D.明清【解析】图片信息反映的是垄作法。
该耕作方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故选A。
【答案】 A 4.(2021·滨州模拟)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果(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支配农事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A.创造创新农业生产工具B.留意总结推广农业阅历C.留意农时,改进耕作技术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进展【解析】本题考查依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力量。
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内容有创新农业生产工具、兴建水利工程、留意农时、总结推广农业阅历,故A、B、C不全面。
单元评估检测(十八)第十八单元(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尽管流于诡辩,但重要的是……拓展了哲学的领域,使其不仅包括物理学和形而上学,还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
正如罗马时代的西塞罗所言……‘把哲学从天国带到人间’。
”文中省略处应为( )A.智者学派B.苏格拉底C.康德D.伏尔泰2.苏格拉底在受审判时申辩说:“如果你们指望用死刑来制止大家公开谴责你们的错误生活方式,那你们就错了……尽善易行的办法不是堵住别人的嘴,而是尽力向善。
”这句话表明苏格拉底 ( )A.主张维护法律的尊严B.反对雅典民主制C.捍卫言论自由的原则D.反对贵族专制3.柏拉图说:“在所有动物中,人是最非凡和最高明的。
”亚里士多德表示:“一个自由人是为自己活着,因而不是为伺候别人而活着。
”这反映了古希腊先哲的精神本质是( )A.理性主义 B.个人主义C.怀疑主义 D.人文主义4.某校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搜集到以下素材(下图),下面是四位同学拟定的研究课题,你认为与下列历史图片最为吻合的课题是( )A.甲:古代欧洲民主政治起源及缺陷B.乙:探究近代国家制度的起源与发展C.丙:初探古罗马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完善D.丁:古希腊人文主义和民主政治的利弊5.(2018·泰兴调研)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1420-1436年间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一个41米宽,106米高的大圆顶,不再完全封闭,而是在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
该设计反映( ) A.人类摆脱宗教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B.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C.新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D.人文主义的光辉照耀人们前进6.(2018·南京调研)著名史学家钱乘旦对欧洲近代某一思想解放运动有过这样的评价:“它促成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兴起和西方支配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格局的形成。
几个世纪以来,它被誉为西方文化的世俗化决定性阶段和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的发展的起点。
”下列有关这一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强调人的价值,是人文精神的起源B.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C.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D.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政治构想7.美国学者M·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一书中写道:“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并不是非基督教徒。
的确,人文主义者经常用纯粹世俗的方式来处理道德问题……他们对基督教会经院哲学琐碎的考证辨析和纠缠于细枝末节的问题给予了有力的抨击。
”据此,对人文主义者的正确理解是( )A.彻底摆脱与基督教会之间的联系B.注重从现世和世俗的立场思考问题C.对经院哲学批判局限于细枝末节D.要建立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新教会8.(2018·徐州模拟)“在不到30年(1517-1546年)的短短时间里,文艺复兴时期的淡漠宗教、追求幽默与欢笑的世界,已完全被宗教改革时期的充斥着讨论、争吵、谩骂、辩论的宗教狂热世界所取代。
”这种现象主要表明( )A.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性质截然不同B.是否信仰宗教成为当时人们争论的焦点C.宗教改革完全否定了基督教的宗教信仰D.宗教改革演变成为激烈的社会政治运动9.(2018·盐城一模)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
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下列对宗教改革的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B.树立信仰本身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C.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人人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D.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10.(2018·盐城模拟)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
”这体现出他主张( )A.制定契约限制官吏滥用职权B.个人意志凌驾于公权之上C.反对用暴力手段解决官民对立D.官吏行使权力需接受人民监督11.(2018·扬州期末)有史学家这样评价一个时代:“从未有过一个时代对传统观念抱有那样的怀疑态度,对人的理智能力和科学威力抱有那样的信心,对大自然的规律性与一致性抱有那样坚定的信念。
”这个时代是指( )A.智者运动时代 B.文艺复兴时代C.宗教改革时代 D.启蒙运动时代12.(2018·扬州模拟)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两大运动,两者相比( )①都是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②都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③前者侧重于个性解放,后者侧重于强调理性④前者是文明再兴,后者是文明新生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 D.③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8分,第14题22分,共40分)13.(2018·苏州调研)公元1772年,从文化意义上说,是中西方历史上一个不寻常的分水岭。
这一年,在西方世界,启蒙思想家狄德罗呕心沥血长达21年编纂的《百科全书》11卷全部出齐;而在东方世界,乾隆皇帝则正式下诏各省征集图书,开始了《四库全书》的编纂,前后几千人参与此项工作,历时10年,终于编成煌煌8亿字的巨著。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编辑工作开始之前,狄德罗就坚决主张不让政府部门参与此项工作。
他发出这样的宣言:“汇集世界上分散的各种知识,向现时同我们一起活着的人们阐述它们的普遍体系,并将此书传之于我们的后人……让我们的子弟因此更有知识,从而更有道德,也更幸福,使我们与世长辞时无愧于人的称号……”从早上六点到下午两点,狄德罗关在上了三道锁的房内,对任何人都不开门,他像个苦役犯那样编写《百科全书》。
——安德烈·比利《狄德罗传》材料二乾隆的《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之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鲁迅《病后杂谈之余》材料三以《百科全书》的编写和出版为中心,形成法国启蒙运动的高潮。
……百科全书被誉为法国大革命的“兵工厂”。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狄德罗为什么坚决不让政府部门参与编辑《百科全书》的工作,而要独自承担这份重任。
(4分)(2)结合材料一、二,分别说明《百科全书》和《四库全书》编撰的目的是什么。
(6分)(3)为什么《百科全书》被誉为法国大革命的“兵工厂”?(2分)(4)启蒙运动“是中西方历史上一个不寻常的分水岭”,它在人类历史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6分)14.(2018·镇江模拟)西方人文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三个阶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于神,我们既无法真切地感受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材料二下面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材料三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
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
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
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材料四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
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依据材料一,概括普罗泰格拉的主要观点。
(2分)(2)材料二、三所反映的思想有何相似之处?指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并简要说明。
(10分)(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
(4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特征。
(6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A。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尽管流于诡辩”“把哲学从天国带到人间”即可判断是智者学派。
2.【解析】选C。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不是堵住别人的嘴,而是尽力向善”,即主张言论自由,故C正确。
苏格拉底反对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但不反对民主政治,故B错误;A、D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3.【解题指南】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包括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思想都体现了强烈的人文精神,目的在于教育人们追求崇高道德,体现人生价值,反对迷信,从而提高全民族的人文修养,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古希腊人文精神的起源。
柏拉图肯定了“人”的价值,亚里士多德肯定了“自己”,这都是人文主义的精神。
4.【解析】选D。
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图片反映了古代希腊政治情况和思想活动,故A、B是片面叙述,C与题意无关,D涵盖了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先驱以及克利斯提尼改革、陶片放逐法等内容,是全面分析与概括。
5.【解析】选D。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
注意题干时间“1420-1436年间”、地点“意大利”,14-16世纪从意大利开始发展了以人文主义为主的文艺复兴,因此题干描述的是人文主义的体现。
6.【解析】选B。
从材料中“促成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兴起”“西方支配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格局的形成”“西方文化的世俗化决定性阶段和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的发展的起点”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出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指文艺复兴,这是西方近代文明的开始,之前都是笼罩在宗教神学的阴影当中,各选项说法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是B。
A指古希腊的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的思想等;C指宗教改革的影响;D是启蒙运动的作用。
7.【解析】选B。
人文主义者批判基督教会,但不反对宗教神学,A 错误。
“人文主义者经常用纯粹世俗的方式来处理道德问题”说明B 正确;“他们对基督教会经院哲学琐碎的考证辨析和纠缠于细枝末节的问题给予了有力的抨击”说明C错误;D是宗教改革。
8.【解析】选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说法错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B、C叙述明显是错误的,故排除;由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把文艺复兴时期反对神学世界观的斗争发展为反对教皇和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威的政治斗争,故D符合题意。
【误区警示】宗教改革直接与教皇进行斗争,不仅使人们从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而且许多国家也建立了不受教皇控制的本国教会。
这一时期反对天主教的斗争采用披着宗教外衣的形式,但并没有抛弃宗教神学思想。
9.【解析】选D。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并未也不可能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D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