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嵇康与四言诗
- 格式:pdf
- 大小:142.64 KB
- 文档页数:2
试论嵇康偏爱四言诗创作的原因作者:刘再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1期摘要:嵇康是魏晋时期的重要作家,他的诗歌和文章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就中国诗歌发展而言,到了嵇康所处的魏晋时期,五言诗已经盛行,而他现存的作品却独树一帜地以四言诗居多,占据其流传诗歌总数的大半。
并且,就嵇康四言诗的内容、思想和手法来看,也颇能代表其诗歌创作。
可见嵇康是偏爱四言诗创作的。
因此,可从嵇康的作品、思想和人格入手,对其四言诗作简要探讨,分析嵇康偏爱四言诗创作的原因。
关键词:嵇康;四言诗;创作偏好作者简介:刘再展(1990-),男,河南平顶山人,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2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作家之一,嵇康的诗歌文章和思想人格都备受后人尊崇。
作为魏晋名士,他的思想深受老庄哲学的影响,富于思辨精神,故在诗文中亦有所反映。
虽然嵇康的散文更能充分体现其思想内涵和人格魅力,但是他的诗歌亦能充分展现其思想、精神和艺术审美。
并且,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点。
嵇康作为魏晋时期的重要作家,其诗歌上承先秦两汉、下启六朝隋唐。
因此,将嵇康诗歌置于中国诗歌发展史当中,并结合其自身的思想人格,便能发现其诗歌独有的特点。
据戴明扬的《嵇康集校注》来看,嵇康诗歌主要存于第一卷,共计60首。
现就其诗体统计如下表1:由表1可知,嵇康现存的60首诗歌中,四言诗共计37首,此外还在其赋、赞类文章中有部分四言诗句。
而在四言诗外,其五言诗有12首,六言诗10首,骚体诗1首。
可见,嵇康的诗歌创作中,四言诗占据总数的大半。
因此,仅从数量上来看,嵇康的四言诗较能代表嵇康的诗歌创作。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四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
从中国四言诗的发展历程来看,四言诗是从古老的二言诗歌发展演进而来的,它是上古时期诗歌的重要体式,在西周至春秋中叶而臻成熟。
[作文素材]2021年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嵇康2021年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嵇康三国时曹魏文学家。
“竹林七贤”之一。
字叔夜。
谯国��县(今安徽宿县)人。
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
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
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
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
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
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嵇。
当时太学生三千人请求赦免嵇康,愿以康为师,司马昭不许。
临刑,嵇康神色自若。
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
嵇康身当魏末玄学兴盛时期,他对玄理有自己的见解,称“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与山巨源绝交书》),表明他对老、庄的服膺。
他又认为,神仙禀之自然,非修炼所能致,然而如导养得法,常人也能够长寿,与流行的服食飞升神仙之说有所不同。
他著有《养生论》,强调“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等精神上的自我修养功夫。
并与向秀就这个问题进行过讨论。
嵇康在文章里主张“心无措乎是非”(《释私论》),但是他的行动却是“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
嵇康的这种性格,表现为他对名教、礼法的批判。
当时司马氏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大力标榜提倡礼法,用所谓“人伦有理、朝廷有法”来羁縻一些士子。
嵇康则在一系列文章中强调道家的“自然”,揭露礼法和“礼法之士”的虚伪本质。
嵇康“每非汤、武而薄周、孔”,这种非毁先王的作法,实际上是要否定“今王”——司马氏。
嵇康对司马氏的敌意,在他另一些文章中也有所流露,如《管蔡论》一文,为历来被说成是“顽恶显著”的管叔、蔡叔翻案,说他们本来是“服教殉义、忠诚自然”的,只是由于武王死后,周公摄政,“卒遇大变,不能自通,忠疑乃心,思在王室,遂乃抗言率众,欲除国患”。
当时司马昭曾以周公自居,而魏末又屡次发生大臣举兵抗命、反对司马氏的`事变,所以此文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作者是在为反对司马氏的毋丘俭、诸葛诞等人张目。
论嵇康四言诗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马超(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摘要】:四言诗作为我国最早的一种诗歌形式,自《诗经》以来,一经出现即成为我国诗歌形式的典范,后因汉语发展与文学自觉的演变,文人逐渐开拓五言、七言等形式并为后世所传,进行四言诗创作的诗人越来越少,直到曹操手中使四言诗重焕新生,而曹后鲜有佳作。
直到嵇康又重拾四言古雅,他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歌和散文。
他的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诗为多,占一半以上,代表了他诗歌创作的最高水平。
【关键字】:嵇康四言诗经内容艺术手法《诗经》一直被认为是我国四言诗歌的艺术顶峰,而在之后的几百年中,四言诗似乎一直没有什么重大发展。
四言诗作为我国最早的一种诗歌形式,自《诗经》以来,一经出现即成为我国诗歌形式的典范,后因汉语发展与文学自觉的演变,文人逐渐开拓五言、七言等形式并为后世所传,进行四言诗创作的诗人越来越少,直到曹操手中使四言诗重焕新生,而曹后鲜有佳作。
直到嵇康又重拾四言古雅,他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歌和散文。
他的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诗为多,占一半以上,代表了他诗歌创作的最高水平。
嵇康(223-262)字叔夜,是我国魏晋时期著名诗人、思想家、音乐家。
不仅文学创作为时之翘楚,在玄学和音乐方面也颇有建树,留下广陵绝响被后世传为佳话,《广陵散》更是成为我国十大名曲之一。
以其不羁的性格,清峻的文风成为当时文坛领军人物。
与阮籍并称,同为“正始之音”的代表。
刘勰《文心雕龙·名诗》中写到:“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敷浅,唯嵇志清峻,阮志遥深,故能标焉”。
本文就嵇康对诗经四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略谈粗浅看法。
一语言形式上的继承与发展嵇康存诗60余首,其中一半是四言诗,对四言的继承不言自明,而嵇康的四言与诗经中的四言范式又有很大不同,各有天地。
在汉代时候,四言诗就已有衰亡趋势,两汉文人早已开始创作五言诗、七言诗,钟嵘《诗品序》中就说“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故云会流于俗。
嵇康四言诗对《诗经》的继承与开拓——论嵇康四言诗的艺术成就高勇1,张永青2【摘要】[摘要]嵇康从表现方式到题材内容等方面对四言诗进行了改造,跳出“思无邪”之俗套,使其独具特色,表现出强烈的抒情性和鲜明的个性色彩。
【期刊名称】西北成人教育学报【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2【关键词】[关键词]嵇康;四言诗;《诗经》;艺术成就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古老形式之一的四言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历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是文学的主流。
西晋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说:“古之诗,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
古诗率以四言为体,而时有一句二句杂于四言之间,后世演进,遂以为篇。
”《诗经》代表了四言诗的最高成就。
《诗经》以后,四言体盛极而衰,其后四五百年间除了汉代唐山夫人、韦孟、曹操等有较好的作品之外,大多数作品成就平平,基本上都没有跳出诗经的藩篱。
至嵇康四言诗呈现出了新的气象,如胡应麟《诗薮》评价:“叔夜送人从军诗至十九首,已开晋、宋四言门户,然雄词彩语,错互期间,未令人厌。
”王夫之在《古诗评选》卷二中也说:“中散五言颓唐不成音理,而四言居胜。
”沈德潜《古诗源》卷六指出:“嵇叔夜四言,时多峻语,不摹效三百篇,允为晋人先声。
”这些评价都充分肯定了嵇康四言诗的价值。
纵观嵇康四言诗,就其内容和风格而言,都能够突破前人尤其是《诗经》的陈规,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对后世四言诗的发展产生莫大影响。
其对《诗经》的继承与开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借鉴吸收《诗经》典雅规范的四言句式和语言风格汉代独尊儒术,作为六经之一的《诗经》也得到极大地推崇,逐渐形成了四言以典则为正宗的观念。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
”四言雅正,这一方面适合在儒学的规范下表现内心之细腻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适合抒发亲朋好友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的唱和。
嵇康“家世儒学”当然也会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
论嵇康四言诗的艺术风格作者:高勇张永青杜永仁来源:《丝绸之路》2014年第18期[摘要]嵇康的四言诗具有清远旷逸、雅润古穆和峻切雄健的艺术风格。
这些特点阴阳相辅,刚柔相济,应合了老庄哲学的和谐理念。
[关键词]嵇康;四言诗;魏晋文学[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8-0049-02嵇康(224~263),谯郡铚人,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
作为“竹林七贤”之一,在当时乃至后世影响都很大,有关他的话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内容涉及文学、哲学、音乐等方面。
尤其是他的四言诗,“开晋宋四言门户”,突破了前人尤其是《诗经》的陈规,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对后世四言诗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前人论及嵇康诗歌的艺术风格,多概括为“清峻”,这源于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曰:“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
惟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
”这段论述为后世多数评论家所认可。
陈祚明曰:“叔夜诗实开晋人之先,四言中饶隽语,已全不似三百篇,故佳。
”刘师培也说:“嵇诗清峻,而阮诗高浑。
”简而言之,“清”就是清远,“峻”就是峻切,进一步说,就是嵇康诗歌所呈现出的清新脱俗的意境,所塑造的清高伟岸的人格形象,以及直露峻切的语言风格和创作风格。
这可以说是嵇康四言诗的主体风格。
一、清远旷逸蒋寅《古典诗学中“清” 的概念》一文在考察《诗经》中“清”的用法的基础之上,指出“清”除了本义指水清外,主要引申为“人贤淑的品貌”、“宗庙的肃穆气氛”、“人的峻洁品德”等,而引入到诗歌评论当中,则是指“诗歌语言的明晰省净,诗人气质的超尘脱俗,立意与艺术表现的新颖,此外还有意境和情趣的古雅和凄冽等。
”《诗薮》说:“诗之最可贵者清,然有格清,有调清,有思清,有才清。
”又说:“思不清则俗。
”可见,思清决定着诗风能否超尘脱俗,即诗风之清取决于情思之“清”。
嵇康乃一代玄学大师,有大量的玄学言论存世。
学年论文提纲题目:论嵇康四言诗对于传统四言的革新引言:《诗经》历来都是四言诗的典范,但到了魏晋时代,四言诗已趋衰微,隐隐有退居文坛幕后之势。
在五言盛行的时代,嵇康的创作却让四言诗重放异彩。
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评价曰:“叔夜诗实开晋人之先,四言中饶隽语,以全不似《三百篇》,故佳。
”四言诗之所以能够重鸣于世,很大原因在于嵇康对其进行了改造,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
故从意象革新、赋化倾向和题材开拓三面方面论述嵇康对于四言诗的改革,以喟叹其四言再兴的原因。
一.对于题材的开拓《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的题材基本为农事、宴饮、婚恋、和征役。
虽然作者也有思想感情的流露,但基本都止乎于礼,遵循着“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原则。
《诗经》所表达的感情是简单、纯粹的,代表了原始先民最质朴的愿望,因此如《卫风·淇奥》、《卫风·有狐》等篇章,每一章只稍改动几个字,所表达的意思大致相同。
(究其原因,可追溯为诗最初是用来唱诵的,作为歌词每章的改动更多是为了韵律歌唱之美)相对而言——嵇康四言诗的内容是丰富而有多层次的。
他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所涉及的内容和情感也不再拘泥于温良敦厚的礼乐之教。
对于本心的追崇使得其诗中带有复杂的情感和生命意识。
比如《赠兄秀才从军》中第十八首,“生若浮寄,暂见忽终”表达了对于兄弟离别,再会之期无定的无措和悲伤,而“身贵名贱,荣辱何在”等又表达了其对于兄长追名逐利的惋惜,希望他早日醒悟。
这种复杂的情感并不受礼教的约束,使得在同一首诗歌中呈现多层次、多方面交杂的情感体验,也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生命情感意识上升在嵇康四言诗中鲜明的体现。
此外,由于受到玄学清谈和“文学自觉”的影响,嵇康的四言诗已经不再局限于对于现实生活的记述,而上升到了对于生命、宇宙的思考。
(如“绝志弃学,游心于玄默”)其中有些如“齐物养生,与道逍遥”等句,明显借助了庄子的思想《逍遥游》、《齐物论》(且这一现象并不鲜见,有不少原句化用)。
论嵇康四言诗的思想内涵作者:高勇张永青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06期[摘要]嵇康的四言诗真实反映了诗人身处魏晋乱世的痛苦与愤慨,鲜明表达了诗人的志趣与个性。
他的四言诗或抒发诗人对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或表现诗人对险恶时局的无奈与愤慨,或抒发诗人高蹈出世、栖隐山林的强烈愿望与由衷向往,或以老庄思想为武器,直接说理,谈玄论道,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嵇康;四言诗;思想内涵[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2-0114-02嵇康四言诗现存《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军》、《幽愤诗》、《代秋胡歌诗七首》、《四言》11首,共37首,①占其全部诗歌作品的60%以上。
他积极借鉴吸收《诗经》、《楚辞》以及汉乐府的营养,率性而为,颇多开拓,其四言诗清逸脱俗,时多隽语,赢得了后世的赞许。
一、怀念亲旧之作怀念亲旧之作主要是抒发对亲人和知己的思念之情,是嵇康四言诗最主要的思想内容之一。
这与诗人身世和所处险恶社会政治环境有关。
父亲早逝、母兄鞠养使得诗人倍加珍爱身边的每一位亲人,更加比常人懂得亲情的可贵;而在魏晋禅代之际,政治环境险恶,“天下名士,少有全者”,人人自危,更加让人觉得知音难觅,对待知己则更加地弥足真诚。
在其四言诗代表作《赠兄秀才入军》中,随处可见诗人思亲之深沉、念旧之热烈。
这组诗历来认为是嵇康为其弟嵇喜入军而作,然从其风格、内容来看,似乎非仅仅是赠送给嵇喜的,也有可能非一时一地所作。
戴明扬先生也认为“此十九首仍非尽为赠兄之诗,亦编集者所入也”。
②试看其中的几句:伊我之劳,有怀佳人。
(其四)郢人逝矣,谁可尽言?(其十三)旨酒盈尊,莫与交欢。
琴瑟在御,谁与鼓弹?仰慕同趣,其馨若兰。
无论是在策马飞驰、驾车远游,还是弹琴咏诗、垂钓把酒,心中念想的还是“佳人”、“郢人”。
所亲安在的悲痛、谁可尽言的孤寂、佳人已不存的痛楚、郢人已逝的惆怅……所有这些构成了诗歌相思之苦主题下的悲凉意境,“别绪缠绵,言情深至” 。
嵇康自由之人生境界与其四言诗作者:殷海丽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3年第07期摘要:嵇康超越现实主体的束缚,从真实的自我之中回到现实世界中去,所引申出来的人生哲理并没有单单作为由眼前景而萌生感情的抒发纳入鉴赏诗歌的范畴,而是上升到四言诗歌中独特的境界。
关键词:嵇康;自由;四言诗身为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字叔夜(223~262),他是三国曹魏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诗人和音乐家。
嵇康生活在司马氏家族篡权的时代,其政治之风黑暗腐朽,文人志士多有冤屈而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但嵇康他不一样,他希望政治廉明,社会环境和谐安逸,但这只是为了实现他自由、安然自适社会背景的理想条件罢了。
一、嵇康的人生境界——自由“冯友兰说,从表面上看,世界上的人是共有一个世界,但是实际上,每个人的世界并不相同,因为世界对每个人的意义并不相同”。
从表面上,嵇康与不少魏晋士人身上都蕴含着同时代独有的志气,但具体的表现却各有不同。
很多士人希望自己能在政治官场上有所作为,甚至对官位仕途等同珍宝;而嵇康一来不喜欢做官,这是他的性格所致;二来政治腐朽,自己何苦赴这趟浑水。
官位仕途的意义对每个人的选择产生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于自身的觉解不一样,因而,嵇康对自由的信念奠定了他独特的人生境界观。
“境界(人生境界,精神境界)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
嵇康受生活背景的影响,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觉解、态度。
有一个细节可以体现嵇康人生意义的自由境界。
嵇康与阮籍惺惺相惜,饮酒畅谈《老》《庄》,他们特立独行,不怕违背礼教,因而在言语上颇有微言,岳父曹林恐怕嵇康会得罪朝廷上掌权的司马氏一族,于是写信劝导,希望嵇康收敛言行,不再跟阮籍等人有密切的来往。
但嵇康是向往自由之人,他哪里会违背自己的心意,在回复曹林的信他是这样写道的:“……至于婿之处世,归纳起来,大抵有三可选:一曰入世,或建功立业,将进伊挚而友尚父;或安享富贵淫乐,聚货千亿,击钟鼎食,枕藉芬芳,婉娈美色;或卑懦委随,承旨倚扉;或进趋世利,苟容偷合;或恺悌弘覆,施而不得;或为任侠,如市南宜僚之神勇内固,山渊其志;或如毛公蔺生之龙骧虎步,慕为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