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小小科学家
- 格式:docx
- 大小:17.08 KB
- 文档页数:2
一、教案名称:《小小科学家》第一课时教案二、教学对象:大班幼儿三、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
四、教学内容:1. 科学实验:制作彩虹糖2. 科学探索:观察彩虹糖的颜色变化五、教学过程:1. 引入:邀请幼儿观察桌上的彩虹糖,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2. 制作彩虹糖:a. 教师向幼儿讲解制作彩虹糖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b. 幼儿分组,每组领取制作彩虹糖的材料。
c. 幼儿按照教师的指导,动手制作彩虹糖。
3. 观察彩虹糖的颜色变化:a.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彩虹糖的颜色变化,并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
b. 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同伴交流。
4. 总结与反思:a. 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让幼儿认识到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b. 幼儿分享自己的感受,提出改进意见。
5. 结束活动:教师整理实验器材,提醒幼儿注意事项,结束本次活动。
注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安全,确保幼儿不受伤害。
要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给予个别化的指导和帮助。
六、教案名称:《小小科学家》第二课时教案七、教学对象:大班幼儿八、教学目标:1. 巩固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的理解,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通过科学实验,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
九、教学内容:1. 科学实验:制作火山爆发2. 科学探索:观察火山爆发的现象十、教学过程:1. 引入:邀请幼儿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幼儿思考科学实验的乐趣。
2. 制作火山爆发:a. 教师向幼儿讲解制作火山爆发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b. 幼儿分组,每组领取制作火山爆发的材料。
c. 幼儿按照教师的指导,动手制作火山爆发。
3. 观察火山爆发的现象:a.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火山爆发的现象,并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
小小科学家教案一年级教学设计第1课小小科学家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科学》中的第一课,是整个小学阶段科学课程学习的开端。
本课是对于科学本体的认识。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科学这个概念非常抽象,直接对儿童从理性的角度讲“什么是科学”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教材以“小小科学家”为题,从“科学家做什么”这样的具体问题出发,通过对科学家所做工作的感知与儿童已有经验的回顾,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感性地体验什么是科学,打破科学的神秘感,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做科学,激励学生从小开始,努力成为小小科学家。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提供一组不同的科学家正在进行不同研究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家就是研究大自然奥秘的人,从认识科学入手去获得什么是科学的初步感知;通过像科学家一样做滚小球实验,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有所发现,从而让学生觉得科学并不那么神秘,我们就是在做小小科学家的事情。
最后通知阅读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家也不是万能的,有些问题他们已经找到了答案,还有许多问题并没有找到答案,同时隐含有科学知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本质论的思想。
本节课的滚小球实验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做的第一次对比实验,实验前教师先好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实验时做好示范,变量的控制由教师掌握,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并在活动手册上做好记录,提醒学生实验后收拾好材料,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从第一节课开始。
教学目标●做滚小球实验,并能有所发现。
●认识到不仅科学家能做科学研究,小学生也能做科学。
●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过程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教学难点:通过滚小球实验,认识到我们也能做科学。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材料:带有凹槽的可调节坡度大小的轨道、钢珠(或玻璃球)、绒布。
教学过程设计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一年级上册科学《小小科学家》教案小小科学家教学目标:1.进行滚小球实验,并能够得出结论。
2.认识到不仅科学家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小学生也能够做科学。
3.了解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的人。
教学难点:通过滚小球实验,认识到我们也能够进行科学研究。
教具、学具准备:带有凹槽的可调节坡度大小的轨道、钢珠(玻璃球)、绒布教学过程:一、了解科学家的故事1.观察教材图片,谈论这些科学家正在进行什么活动。
2.让学生分享有关科学家的故事。
3.使用PPT展示一些科学家工作的场景图,让学生进行交流。
交流小结:科学家的研究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观察、实验、收集记录数据、得出结论等。
二、进行实验1.学生分享他们是否有滚小球的经历。
2.在进行实验之前,让学生猜测哪个位置的球会滚得更远。
3.在学生进行实验时,老师需要进行示范。
在桌子上铺一块有刻度标记的绒布,将斜坡架在绒布的一端,将小球从斜坡上标有绿色标记的地方滚下,记下在绒布上停止时的位置,再将小球从斜坡上标有红色标记的地方滚下,也记下在绒布上停止时的位置,比较它们的远近。
4.如果课堂时间充足,还可以将斜坡的坡度变大,同样是从一点往下滚,记录小球滚动的距离,进行比较。
5.实验结束后,反思实验的过程中是否像科学家那样经历了观察、实验、记录、发现的过程。
6.阅读大科学家XXX做的滚小球实验资料,观看动画视频,将自己做的实验与大科学家做的实验进行比较,发现小孩子也可以像大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研究,因此也是小小科学家。
XXX曾在6米多长的斜面上做过这样的滚球实验,用自制的水漏计时,他发现:“小球越滚越快”。
三、探索大自然的奥秘1.让学生回答教材中的问题。
2.了解科学家已经找到了哪些问题的答案。
3.还有一些问题至今没有找到答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
4.谈论还有哪些问题没有找到答案。
5.一起讨论,学生认为这些问题以后是否会找到答案。
一、教案主题:小小科学家——探索植物的生长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生长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实验操作:观察植物的生长。
1.3 教学方法:观察法: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实验法:进行植物生长的实验。
讨论法:学生之间交流观察和实验结果。
1.4 教学准备:植物生长实验材料:种子、土壤、水、容器等。
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所需工具:放大镜、观察日记本等。
1.5 教学步骤:1.5.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1.5.2 探究:分组进行植物生长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根、茎、叶等部分的生长情况。
1.5.3 讨论:学生之间交流观察和实验结果,分享彼此的发现。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1.5.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植物的基本生长过程。
强调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案主题:小小科学家——探索水的特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的特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2 教学内容:水的特性:透明度、温度、溶解能力等。
实验操作:观察水的特性。
2.3 教学方法:观察法:观察水的特性。
实验法:进行水的特性的实验。
讨论法:学生之间交流观察和实验结果。
2.4 教学准备:实验材料:水、透明度测试工具、温度计等。
观察工具:放大镜、观察日记本等。
2.5 教学步骤:2.5.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水有哪些特性吗?2.5.2 探究:分组进行水的特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水的透明度、温度、溶解能力等特性。
2.5.3 讨论:学生之间交流观察和实验结果,分享彼此的发现。
引导学生思考:水还有哪些特性是我们没有发现的?2.5.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水的特性。
强调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苏教版(2017秋)小学科学一级上册《1小小科学家》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了解科学家的定义和特点,理解科学家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2. 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树立成为科学家的梦想。
3. 学会基本的观察、实验和记录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课以“小小科学家”为主题,通过介绍科学家的工作、成就和故事,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定义和特点,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树立成为科学家的梦想。
教材内容生动有趣,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三、学情分析1. 学生年龄特点:本课面向的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好奇心,对科学知识有一定的兴趣。
2. 已有知识经验:学生对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 学习风格:学生喜欢通过观察、实验和游戏等方式学习新知识,本课将充分利用这些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重难点重点:了解科学家的定义和特点,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树立成为科学家的梦想。
难点:掌握基本的观察、实验和记录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科学家是做什么的吗?他们是怎么工作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1小小科学家》。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科学家的了解。
(二)新课学习1. 了解科学家的定义和特点(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科学家吗?他们有哪些特点呢?(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科学家的定义和特点的理解。
(教师总结)科学家是指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士,他们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探究自然现象和规律。
一个优秀的科学家需要具备好奇心、严谨的态度和创新精神等基本素质。
2. 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对科学有什么兴趣吗?你们想成为科学家吗?(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科学的兴趣和梦想。
(教师引导)同学们,科学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领域,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现象和规律。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幼儿阶段是孩子们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最为发达的时期,同时再也没有比这个时期更适合孩子们接触科学知识和探索世界的好时机了。
《小小科学家》这样的大班幼儿园教案,就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在适合的时期得到更好的了解和探索,培养更好的科学认知。
一、教案概述1.教材名称:《小小科学家》2.使用年级:大班幼儿园3.目的和意义:《小小科学家》的教案制作意在通过亲身参与,帮助幼儿从身边的生活环境中发现科学现象和定规律,从而培养他们逐渐掌握简单的科学知识和方法。
同时,进一步培养幼儿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探究欲望,为进一步的科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案实施(一) 教学目标1.帮助幼儿们了解科学是一种解释自然现象的方法,认识科学知识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幼儿们科学素质,提高他们探究、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问题意识、试验精神、创新意识和探究兴趣。
3.开展集体活动,促进幼儿之间的合作精神、良好协作能力、团队意识,及乐观、积极和合理竞争的精神。
4.逐渐培养幼儿们的良好生活习惯和自护能力,强化安全意识。
(二) 教学内容本教案内容根据大班幼儿园学科特点和幼儿认知发展规律,从身边的自然环境出发,引导幼儿发现科学现象和定规律。
1.探究根茎植物生长的基本现象,并对幼儿进行现场观察。
2.在活动中探讨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如魔术水,水流的变化等。
3.小朋友们一同制作简单的水雾实验。
4.分享能量的教育,小朋友们学习如何哪些食物能提供能量,从而更加科学地安排饮食。
(三) 教学方法本教案运用了亲身实践、探索发现、小游戏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幼儿的求知欲望和创造力,培养其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认知。
在探索根茎植物生长的基本现象时,教师结合幼儿的生活经历和感官体验,引导幼儿摸索和感受根茎植物细微的变化,进而发现和掌握植物成长的规律。
在制作水雾实验时,教师引导幼儿自主思考如何制作,让他们独立操作并实践,同时教师还运用音乐活动,提高幼儿听力和节奏感。
一、教案名称:《小小科学家》第一课时教案二、教学对象:小学一年级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等方式探索科学现象。
四、教学内容:1.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2. 简单的科学实验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例如如何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实验中的安全问题等。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的原因。
4. 总结: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点评,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5. 作业:布置一个简单的家庭科学实验,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试管、烧杯等。
2. 实验材料:如植物叶子、矿物标本等。
3. 教学课件:用于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操作实验器材,遵守实验纪律。
2. 学生能观察到实验现象,并能简单解释原因。
3. 学生对科学实验有兴趣,愿意参与实验活动。
八、教学反思:1. 是否每个学生都能正确操作实验器材,是否需要加强个别指导。
2.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解释是否准确,是否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3. 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是否得到激发,是否需要引入更多的有趣的科学实验。
教案由编写,2024。
六、教案名称:《小小科学家》第二课时教案七、教学对象:小学一年级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等方式探索科学现象。
九、教学内容:1.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2. 简单的科学实验现象。
十、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小小科学家教案及反思一、第一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2 实验法介绍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
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到实验的乐趣和科学的力量。
二、第二章:科学探究的技巧与工具2.1 记录与描述教授学生如何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记录和描述实验过程和结果。
2.2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图表、图形等工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
三、第三章:探索身边的科学3.1 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问题。
3.2 自然界的奥秘带领学生进行户外考察,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四、第四章:科学实验安全常识4.1 实验室安全规则介绍实验室的安全规则和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培训,掌握基本的安全操作。
4.2 实验事故的处理教授学生如何处理实验中可能发生的事故,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进行事故处理演练,让学生熟悉事故处理流程。
五、第五章:科学探究的反思与评价5.1 探究过程的反思引导学生反思科学探究的过程,发现问题和不足。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高自我改进的能力。
5.2 探究结果的评价引导学生评价探究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学生进行互评和教师评价,共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六、第六章:简单的机械原理6.1 力的作用介绍力的概念和作用,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引导学生探究力的作用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6.2 杠杆原理讲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杠杆原理。
设计相关实验,让学生观察和验证杠杆原理。
七、第七章:光学现象的解释7.1 光的传播讲解光的传播原理,让学生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7.2 光的折射和反射引导学生探究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解释日常生活中相关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