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五章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8.03 MB
- 文档页数:26
第五章-中国古代建筑(二)第三节古城、古镇古村与长城建筑一、古城二、古镇古村三、古长城建筑一、古城1.城池的含义城池指的是城和池两部分。
城,即城墙。
旧时,在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城垣。
一般有两重,里面的称城,外面的称郭,城墙上有城楼、角楼、墙台、垛口等防御工事,构成了一整套坚固的防御体系。
池,即护城河,是城垣外的壕沟。
护城河是都邑的又一道防御屏障。
所以,我国古代城市有城郭、城池之称。
2.城池的主要组成部分自城市出现后,就产生了城防问题,古代上自都城,下至郡、州、府、县的治所,都有城墙和护城河围绕。
有城墙、城门、城楼、角楼、敌楼、垛口、瓮城、箭楼、千斤闸、吊桥、护城河等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构成了一整套坚固的防御设施。
3.我国现存著名的古代城市建筑(1)南京城墙建于明代,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城垣内侧周长33公里,不仅是全国第一,而且为世界第一。
聚宝门是我国现存最大、最为完整的堡垒瓮城,在我国城垣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西安城墙建于明代,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
(3)平遥古城位于山西平遥县,建于明洪武年间,是我国现存完好的古城之一。
平遥古城是研究我国明代县城建置的实物资料。
(4)丽江古城位于云南西北部,是融合纳西族民族传统建筑与外来建筑特色的城镇。
始建于南宋末年。
丽江古城未受中原建城礼制的影响,城中道路网不规则,没有城墙。
黑龙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被分成众多的支流,形成水网,入墙绕户。
二、古镇古村古镇古村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好人原始空间形态。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自20 年开始评选。
现有500多个,包括太湖流域水乡古镇群、皖南古村落群、川黔渝交界古村落群、晋中南古村落群、粤中古村落群等。
这些名镇名村既有乡土民俗型、传统文化型、革命历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贸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域历史文化村镇的的传统风貌。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五章中国古代建筑完整版讲稿第五章中国古代建筑第三节宫殿与坛庙课前整理课堂,师生问好一、回顾上节课内容从上一节课我们进入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学习。
了解了中国古代建筑概况,重点学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及基本构建,以及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城防建筑的相关知识点。
这些都为我们今天对宫殿的布局与陈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宫殿为帝王居住之所,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级、最豪华的一种类型。
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
根据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商代就出现了宫殿。
历史上存在的有名宫殿有秦始皇的阿房宫、汉武帝的未央宫、唐代的大明宫,明清的故宫等。
可以说宫殿它常与最高统治者的命运息息相关,见证了一个个朝代的发展与兴衰,成为“历史载体”,宫殿建筑又是所属时代的建筑精华,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的设计思想和工艺水平。
但遗憾的是,这些宫殿虽然豪华壮丽,极具价值,但大多数都在王朝更替或是争夺皇位时,毁于战火或被拆毁。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保存的最完好的宫殿就是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它是一座皇家宫殿,也是一座博物馆;它凝聚着近600年的宫廷变迁,凝聚着近600年的人世沧桑;它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诉说和生命智慧,有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它经历了悠远年岁神秘的沧桑,带来了历史文化的辉煌瑰丽;它依旧庄重威严,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文明辉煌,也是今天我们大家了解宫殿建筑的生动教材。
下面就让我们以故宫为例,了解一下古代宫殿建筑的布局与陈设。
三、讲授新课§5.3宫殿与坛庙一、古代宫殿的布局与陈设(以北京故宫为例)(一)、宫殿的布局先来看一下古代宫殿的布局特征这幅是故宫建筑的平面示意图,请大家认真观察、思考,能找出宫殿在建筑布局上的哪些特征?1、严格的中轴对称为了建立皇帝的尊严,突出君权受命于天的封建统治气氛,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基本采用沿中轴线南北纵深发展、对称布置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豪华,而轴线两侧的建筑物一般均低小简单,这一大一小,一主一次之间,表达了尊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唯我独尊的等级观念。
第五节宗教建筑 ⼀、佛教建筑 中国佛教分为汉地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3⼤派系。
我国佛教建筑分为寺庙、塔幢、⽯窟寺(含摩崖造像)3⼤类。
(⼀)佛教寺庙 佛教寺庙是佛教僧侣供奉佛像、舍利,进⾏宗教活动和居住的处所。
我国历曾有浮屠、伽蓝、精舍、禅林、寺、庙等名,明清时期通称寺庙。
1.汉地佛教寺庙 佛教寺庙相对集中的有峨眉⼭、五台⼭、九华⼭、普陀⼭等佛教名⼭,其中蛾眉⼭最为。
汉地佛教早期受印度佛教影响,塔置于佛寺中⼼。
魏晋隋唐以来,塔的地位逐渐降低,多建在寺后或另建塔院,失去了供奉中⼼的功能。
殿的地位⽇益提⾼,采⽤我国传统宫殿院落式布局,供佛⼤殿成为寺院建筑主体,坐北朝南,左右对称,有明显中轴线,次要建筑布置于两侧。
中国特⾊佛寺格局,南北朝已基本定型。
辽代佛寺因契丹族有“朝⽇”习俗,寺门⼤多朝东。
元代以后,多数佛寺只建殿堂⽽不建塔。
汉地佛教主体建筑坐落在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门殿、天王殿、⼤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等。
中轴线左右两侧⼤致布局是:⼭门内两侧为钟、⿎楼,⼤雄宝殿前东西配殿为伽蓝殿、祖师殿;其他配殿为观⾳殿、药师殿,⼤的寺院还有罗汉堂。
⼭门殿也称三门殿,供奉⼆仁王。
天王殿供奉⼤肚弥勒或天冠弥勒,两侧为四⼤天王,背后有护法天王韦驮。
⼤雄宝殿是寺院正殿,也称⼤殿,供奉本尊佛及左右胁侍,主尊有⼀、三、五、七尊之分;佛坛背后常供奉海岛观⾳。
法堂是宣讲佛法的主要场所。
藏经阁是收藏佛经的地⽅。
此外,在东西两院还有⽅丈室、戒台殿、僧侣⽣活区和游⽅僧的接待区。
⽩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市东郊,为中国第⼀古刹,誉称中国佛教“祖庭”和“释源”。
寺院创建于东汉永平⼗⼀年(68),是佛教传⼈中国后建的第⼀座佛寺。
⽩马寺经历代翻建修 葺,现存寺院为明嘉靖三⼗四年(1555)重修,中轴线主要建筑有⼭门殿、天王殿、⼤ 佛殿、⼤雄宝殿、接引殿、清凉台和毗卢阁等,东西两侧有钟、⿎楼、斋堂、客堂、禅 堂、祖堂、法宝阁等,左右对称,布局规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