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稳类目标配合比转换成施工配合比程序
- 格式:xls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
水稳碎石目标配合比报告一、引言水稳碎石是指以碎石为主要骨料,通过特定的配合比和工艺进行混合搅拌后用于基层的一种道路材料。
水稳碎石的配合比对其性能和使用效果有重要影响。
因此,本报告旨在研究水稳碎石的目标配合比,并分析不同配合比对水稳碎石性能和使用效果的影响。
二、目标配合比的确定2.1骨料配合比骨料是水稳碎石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水稳碎石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根据实际需要和已有的骨料资源,确定了水稳碎石的骨料配合比,主要包括粗骨料、中骨料和细骨料的比例。
2.2沥青配合比沥青是水稳碎石中起到胶结作用的关键材料,对水稳碎石的抗水性和耐久性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混合实验和试验结果分析,确定了水稳碎石中沥青的配合比。
2.3添加剂配合比为了提高水稳碎石的性能和使用效果,可以适当添加一些辅助剂,如增粘剂、改性剂等。
根据已有的实验数据和相关技术要求,确定了水稳碎石中添加剂的配合比。
三、配合比的试验研究与分析为了验证目标配合比的合理性和性能优化效果,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
3.1骨料试验根据确定的骨料配合比,制备了一组不同配合比的水稳碎石试件,并进行了相关试验。
通过比较试验结果,分析了不同骨料配合比对水稳碎石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合理的骨料配合比能够提高水稳碎石的抗压强度和抗变形能力。
3.2沥青试验根据确定的沥青配合比,制备了一组不同配合比的水稳碎石试件,并进行了相关试验。
通过比较试验结果,分析了不同沥青配合比对水稳碎石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适当增加沥青的用量能够提高水稳碎石的抗水性和耐久性。
3.3添加剂试验根据确定的添加剂配合比,制备了一组不同配合比的水稳碎石试件,并进行了相关试验。
通过比较试验结果,分析了不同添加剂配合比对水稳碎石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适量添加合适的添加剂能够提高水稳碎石的抗裂性和抗老化能力。
四、配合比优化方案根据试验结果和分析,优化了水稳碎石的配合比方案。
主要包括调整骨料比例、增加沥青用量和适当添加其中一种添加剂。
水稳拌和站生产配合比验证工作流程目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试验段施工时,没有一个统一的混合料生产配比验证管理程序,致使混合料生产配比验比较混乱。
为规范、统一水稳拌和设备生产配合比验证工作,筹建处制定了水稳拌和站生产配合比验证工作流程,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按照生产配比验证程序严格执行。
生产配比验证的目的:一是校准粒料拌合楼各计量系统理论重量与实际称重偏差≤±2%,二是通过调整各冷料仓下料比例实现设计的目标配比的要求。
生产配合比效验流程:1、前期准备:(1)、由计量单位完成对皮带配料秤采用放置砝码的静态标定、完成水泥剂量称和加水量的标定。
(2)、外委的目标配合比审批完成。
(3)、下料口高度确定。
2、动态流量校准:目前,水稳拌和设备基本实现了电脑自动控制,各冷料仓、水泥称、水流量计均可通过自身的计量系统,通过软件纠偏提高计量系统的准确度。
水稳拌和设备动态流量校准通过对各料仓、水泥称、水流量计单独下料对其理论量值与实际量值的重复调整,实现理论值与实际值的误差值控制在±2%以内,完成动态流量的校准。
动态流量校准示例:采用上述动态校准方法,对某水稳拌和站进行了动态标定。
该拌和站的主要参数:山东岳首MWB700I型。
额定产量700 t/h,为避免产量过高输送带打滑,设定产量600 t/h。
6个料仓、2个水泥存储罐。
步骤1:完成皮带配料秤、水泥称、水流量计的静态标定,完成外委目标配合比的审批。
根据各冷料仓的掺配比例及粒料拌合楼的设定产量适当调整各冷料仓的下开口量,确保各冷料仓供应量适当,避免下料大小不均影响出料称重的精度。
步骤2:如图所示,打开拌和站电脑登录软件后进入运行界面。
点击进入配方将目标配合比输入各料仓掺配率(拌和设备分外掺与内掺可进行换算得出)。
步骤3:点击上图校秤,进入校秤界面后如下图进入此页面后,去皮与校秤由计量单位校验完成。
以1号仓为例进行动态校验如下:启动1号仓皮带,运行5分钟(运行时间可随意更改),将实际流量过磅称量。
水稳试验段施工方案一、编制目的及适用范围1、通过水稳试验段施工,摸索并总结出一套合理的水稳摊铺施工的施工组织方式。
2、通过试验,摸索并总结水稳摊铺、碾压、松铺厚度、不同自然条件下不同的碾压设备的碾压遍数,确定理想的设备配置及工艺方法。
3、摸索并总结如何依据招标文件的技术、质量标准以及部颁质量标准进行规范的程序管理方法和质量控制手段。
4、通过本试验段施工,收集相关数据,指导全面水稳摊铺施工并达到技术质量标准。
5、本施工方案适用于合肥市徽州大道-高铁南站衔接工程1标段水稳试验段的施工。
二、编制依据1、《徽州大道与合肥高铁南站衔接工程、高铁路工程施工图》2、《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3、《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三、工程概况拟开展进行水稳试验段施工里程为:庐州大道东线LZDDD K0+000〜LZDDD K0+200 段辅道,长200m。
页眉内容---------------------------------------------------- 四、路基路面结构该段为庐州大道东线辅道,路基路面结构总厚度74.6cm:4cm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SBS改性-6cm中粒式沥青砼(AC-20C)SBS改性一8cm粗粒式沥青砼(AC-20C)- 6mm透层、封层一2*18cm水泥稳定碎石- 20cm12%灰土一路基压实。
五、劳动力组织及施工机具配置1、人员配置人员配备:根据施工进度和工期要求,具体人员配备见表1:表1 人员配置计划表2、机械配置------------------------------------------------------------ 页眉内容--------------------------------------------机械配备:根据施工进度和工期要求,具体机械配备见表2:表2 机械配置计划表六、施工组织和施工安排(一)试验段施工计划时间本试验段计划施工时间为:2011年11月23日~2011年11月30日。
水稳配合比设计是道路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确定水泥稳定碎石(或砂砾)的最优配比,以达到所需的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
以下是水稳配合比设计的基本步骤:
1. 原材料选择:根据工程要求和当地资源条件,选择合适的水泥品种、粒径分布良好的骨料(碎石或砂砾)以及清洁的水。
2. 预试验:进行一系列的预试验,包括骨料的筛分试验、水泥的性能试验、拌合水的质量试验等,以确定原材料的基本特性。
3. 拌合物设计:根据预试验结果和相关规范,确定拌合物的目标配合比。
通常包括水泥用量、骨料用量和水灰比。
4. 制作试件:按照设计的配合比,在实验室条件下制作标准试件,如立方体试件或圆柱体试件。
5. 养护和强度检测:将制作好的试件放置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养护,达到设计龄期后,进行抗压强度等力学性能的检测。
6. 配合比调整:根据强度检测结果,对配合比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满足设计要求。
可能需要调整水泥用量、骨料级配或水灰比。
7. 经济性分析: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经济性分析,选择成本效益最优的配合比。
8. 现场试验:在实际工程中,选取代表性的施工区域进行现场试验,验证实验室配合比的适用性,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
9. 施工配合比确定:综合实验室试验结果和现场试验结果,确定最终的施工配合比。
10. 施工与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配合比,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同时,进行定期的质量检测,确保工程质量。
水稳配合比设计是一个迭代和优化的过程,需要根据试验结果和工程经验不断调整,以达到最佳的工程效果。
水稳拌和站生产配合比验证工作流程目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试验段施工时,没有一个统一的混合料生产配比验证管理程序,致使混合料生产配比验比较混乱。
为规范、统一水稳拌和设备生产配合比验证工作,筹建处制定了水稳拌和站生产配合比验证工作流程,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按照生产配比验证程序严格执行。
生产配比验证的目的:一是校准粒料拌合楼各计量系统理论重量与实际称重偏差<± 2%二是通过调整各冷料仓下料比例实现设计的目标配比的要求。
生产配合比效验流程:1、前期准备:(1)、由计量单位完成对皮带配料秤采用放置砝码的静态标定、完成水泥剂量称和加水量的标定。
(2)、外委的目标配合比审批完成。
(3)、下料口高度确定。
2、动态流量校准:目前,水稳拌和设备基本实现了电脑自动控制,各冷料仓、水泥称、水流量计均可通过自身的计量系统,通过软件纠偏提高计量系统的准确度。
水稳拌和设备动态流量校准通过对各料仓、水泥称、水流量计单独下料对其理论量值与实际量值的重复调整,实现理论值与实际值的误差值控制在土2浓内,完成动态流量的校准。
动态流量校准示例:采用上述动态校准方法,对某水稳拌和站进行了动态标定。
该拌和站的主要参数:山东岳首MWB700型。
额定产量700 t/h,为避免产量过高输送带打滑,设定产量600 t/h。
6个料仓、2个水泥存储罐。
步骤1完成皮带配料秤、水泥称、水流量计的静态标定,完成外委目标配合比的审批。
根据各冷料仓的掺配比例及粒料拌合楼的设定产量适当调整各冷料仓的下开口量,确保各冷料仓供应量适当,避免下料大小不均影响出料称重的精度。
步骤2:如图所示,打开拌和站电脑登录软件后进入运行界面。
点击进入配方将目标配合比输入各料仓掺配率(拌和设备分外掺与内掺可进行换算得出)。
步骤3:点击上图校秤,进入校秤界面后如下图进入此页面后,去皮与校秤由计量单位校验完成。
以1号仓为例进行动态校验如下:启动1号仓皮带,运行5分钟(运行时间可随意更改),将实际流量过磅称量。
水稳底基层目标配合比设计说明一、引言在水稳底工程中,基层是承载地表负荷的部分,其设计对于工程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确保基层的正常工作,需要进行目标配合比设计,即通过合理控制水泥、砂、碎石等材料比例,来获得所需的强度和稳定性。
本文将针对水稳底基层目标配合比设计进行详细说明。
二、目标配合比设计方法目标配合比设计是指根据工程要求和材料性能,确定不同材料的比例以及添加剂的使用量,以达到所需的水稳底基层强度和稳定性。
在设计配合比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工程要求:根据工程的用途和负荷要求,确定基层的抗压强度、稳定性要求等。
不同工程的要求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2.材料性能:水泥、砂、碎石等材料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包括颗粒形状、粒度分布、均匀系数等。
通过对材料性能的了解,可以合理地配置不同材料的比例。
3.添加剂的选择和使用量:添加剂可以改善水泥基材料的性能,如提高强度、改善抗裂性能等。
在配合比设计中,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添加剂,并确定其使用量。
4.施工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施工压实方式等因素。
这些因素会对基层强度和稳定性产生影响,应在设计中予以考虑。
基于以上考虑,可以采用经验法、试验法和理论计算法等方法进行目标配合比设计。
其中,试验法是较为常用的方法,可以通过实验室试验来确定不同材料的理论最佳配合比。
在试验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工程要求调整材料比例,直至获得满足要求的配合比。
三、目标配合比设计的步骤1.确定工程要求:根据工程的用途和负荷要求,确定基层的抗压强度、稳定性要求等。
2.选择材料:根据材料的性能和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水泥、砂和碎石等材料,并了解其物理和化学性质。
3.进行试验:根据选定的材料,在实验室中进行试验,确定不同材料的理论最佳配合比,并考虑添加剂的使用量。
4.优化配合比:根据试验结果,对配合比进行优化调整,以满足工程要求。
5.验证试验:在确定配合比后,进行验证试验,以确保所得到的配合比具有良好的性能和稳定性。
水稳拌和站生产配合比验证工作流程目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试验段施工时,没有一个统一的混合料生产配比验证管理程序,致使混合料生产配比验比较混乱。
为规范、统一水稳拌和设备生产配合比验证工作,筹建处制定了水稳拌和站生产配合比验证工作流程,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按照生产配比验证程序严格执行。
? ? ? ?? ? ? ??1、? ? ??? ? ??? ? ?????2? ? ?校准通过对各料仓、水泥称、水流量计单独下料对其理论量值与实际量值的重复调整,实现理论值与实际值的误差值控制在±2%以内,完成动态流量的校准。
动态流量校准示例:? ? ?采用上述动态校准方法,对某水稳拌和站进行了动态标定。
该拌和站的主要参数:山东岳首MWB700I型。
额定产量700 t/h,为避免产量过高输送带打滑,设定产量600 t/h。
6个料仓、2个水泥存储罐。
? ? ?步骤1:完成皮带配料秤、水泥称、水流量计的静态标定,完成外委目标配合比的审批。
根据各冷料仓的掺配比例及粒料拌合楼的设定产量适当调整各冷料仓的下开口量,确保各冷料仓供应量适当,避免下料大小不均影响出料称重的精度。
? ? ?步骤2:如图所示,打开拌和站电脑登录软件后进入运行界面。
点击进入配方将目标配合比输入各料仓掺配率(拌和设备分外掺与内掺可进行换算得出)。
步骤3:点? ? ?以意更改),将实际流量过磅称量。
将过磅称量的实际量值与校秤画面中的累计量值对比,如误差不满足要求,将实际过磅称量数输入上图右上角实际值中,点击上图校准行1#校准按钮。
此时,电脑会根据实际量值与累计量值之间的误差自动调整流量系数。
重复以上步骤至少3次,确保误差值在±2%间。
此时1号仓动态流量校准完成。
其他各仓(水泥仓、水流量)均参照上述步骤校验。
??3、生产配合比验证:完成动态流量校准后,按照目标配合比拌和不加水及水泥的干混合料,正常出料大于2分钟后,斜皮带骤停。
试验人员于斜皮带上截取1米长干混合料,进行筛分试验。
水稳基层目标配合比级配波动范围水稳基层是道路工程中常见的一种材料,其作用主要是提供坚固的基础以支撑上层的交通荷载。
在水稳基层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配合比的合理性和级配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角度来评估水稳基层目标配合比级配波动范围,并提供个人观点和理解。
深度评估:1. 了解水稳基层:水稳基层是由矿渣、碎石等骨料、沥青等胶结材料以及一定比例的填料、黏结材料混合而成。
它不仅能够增加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还可以提供良好的排水性能。
2. 目标配合比的意义:目标配合比是指在设计阶段根据路面要求和材料性能进行确定的各种原材料的比例。
合理的目标配合比能够确保水泥浆料中各组分的比例达到最佳,从而提高水稳基层的质量。
3. 级配的重要性:级配是指骨料中各个不同颗粒的分布情况,合理的级配可以提高水稳基层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
级配波动范围指的是骨料中各个级配区间之间的变动大小,过大或过小的波动范围都会影响水稳基层的性能。
广度评估:1. 目标配合比的确定:在确定水稳基层的目标配合比时,需要综合考虑路面的使用要求、材料的性能和施工工艺等因素。
通过对不同骨料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等指标进行实验和分析,可以确定最佳的配合比。
2. 级配波动范围的控制:级配波动范围的大小应根据具体工程要求进行确定。
太大的波动范围会导致骨料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从而影响水稳基层的密实性和强度;而太小的波动范围则可能导致骨料的过筛率和孔隙率偏离设计要求,影响基层的排水性能和稳定性。
3. 施工过程中的控制措施:为了确保水稳基层的质量,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可以通过合理的振动方式和振动频率来提高骨料的密实度,确保基层的稳定性;在配料和拌和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每个组分的比例和分散性,以保证水稳基层的质量。
个人观点和理解:水稳基层的目标配合比级配波动范围对于提高道路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寿命至关重要。
合理的配合比能够确保水泥浆料中各组分的比例达到最佳,从而提高水稳基层的质量。
水稳基层目标配合比级配波动范围1. 引言水稳基层作为公路路面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路面的使用寿命和运行安全。
而水稳基层的配合比级配波动范围则是评判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水稳基层目标配合比级配波动范围的意义、影响因素以及应对措施,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主题。
2. 水稳基层目标配合比级配的意义水稳基层目标配合比级配是指在施工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配合比要求,将不同粒径的骨料进行混合,以保证其密实性和稳定性。
而配合比级配波动范围则是指在实际施工中,实际的配合比级配与设计要求之间允许的偏差范围。
合理控制配合比级配波动范围对于确保水稳基层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可以保证基层的稳定性和强度,还能够提高路面的使用寿命,降低日后的养护成本。
3. 影响水稳基层配合比级配波动范围的因素在实际施工中,水稳基层配合比级配波动范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原材料的影响。
不同原材料的性质和颗粒大小会对配合比级配的偏差产生影响。
其次是施工工艺的影响。
施工人员的操作技术和施工设备的性能会直接影响到配合比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最后是环境条件的影响。
例如气温、湿度等环境因素都会对水稳基层的施工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4. 应对水稳基层配合比级配波动范围的措施为了有效控制水稳基层配合比级配波动范围,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加强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通过严格的颗粒分析和筛分试验,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其次是优化施工工艺。
通过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引进先进的施工设备,提高施工质量和保证配合比的稳定性。
最后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设计方案。
在设计水稳基层时,应根据原材料的实际情况和环境条件,合理调整配合比的要求,以降低配合比级配波动范围。
5. 个人观点与总结个人认为水稳基层配合比级配波动范围的控制对于保证路面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配合比级配波动范围,才能够确保水稳基层的稳定性和强度,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水稳基层目标配合比设计说明水稳基层是指在道路工程中作为路面结构的底层,主要承受车辆荷载并传递到下方地基层的一种结构。
在道路工程中,水稳基层的作用十分重要,能够提高路面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保证道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因此,在进行水稳基层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需要根据道路使用的情况,确定水稳基层的设计目标。
不同类型的道路使用情况不同,对水稳基层的要求也不同。
一般来说,城市主干道和高速公路等重要道路需要具备较高的承载能力和抗水稳定性,而次干道和乡村道路等较为次要的道路则可以相对降低这些要求。
其次,水稳基层的目标应与上层结构的目标相配合。
水稳基层一般位于路面结构的底部,其作用不仅是承载车辆荷载,还要作为上层结构的支撑层,保证上层结构的稳定性。
因此,在设计水稳基层时,需要与上层结构的设计目标相协调,确保水稳基层与上层结构之间的力学性能匹配,避免结构的不协调性导致的问题。
第三,水稳基层的设计目标还与基床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相关。
水稳基层是承载和传递荷载的中间层,直接与地基层接触。
因此,水稳基层的设计目标还应考虑地基层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确保整个路面结构的稳定性。
此外,水稳基层的设计目标还受到材料的可获性和交通条件的限制等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工程中,材料的可获性和交通条件等因素可能会对水稳基层的设计目标产生一定的限制。
因此,在设计水稳基层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权衡,确保设计目标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总之,水稳基层的设计目标需要综合考虑道路使用情况、上层结构目标、基床状况、材料可获性和交通条件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通过合理配合这些因素,可以设计出满足工程要求的水稳基层,保证道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