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先天性皮肤缺损一例
- 格式:pdf
- 大小:90.59 KB
- 文档页数:1
新生儿先天性皮肤缺损1例治疗体会发表时间:2016-09-09T16:05:47.750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0期作者:葛芊鹭[导读] 先天性皮肤缺损(aplasia cutis congenital,ACC)又名先天性皮肤发育不全或先天性皮肤再生不良。
中核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职工医院儿科 730065【中图分类号】R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0-099-01先天性皮肤缺损(aplasia cutis congenital,ACC)又名先天性皮肤发育不全或先天性皮肤再生不良,以一个区域或多个区域内的表皮、真皮甚至皮下组织(肌肉、骨骼)出现先天性缺损为特征,是临床上较罕见的发育缺陷病[1,2],可同时伴有多种异常综合征,发病率约为3/20000,其中男女发病的比例约为162:100[3]。
我科于2016年2月收治了1例先天性皮肤缺损患儿,经过积极治疗,患儿缺损处皮肤恢复完整,现总结治疗体会如下。
1.病例资料患儿男,出生后半小时,因出生后发现右下肢部分皮肤缺损由产科转入我科。
患儿系G1P1,孕39+1周剖宫产;Apgar评分1min、5min均为10分,出生体重3.6Kg,娩出时无外伤史。
其母亲为B超医师,无妊娠期间感染或用药史,患儿父母平素身体健康,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病例,无其他遗传病史。
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哭声好,反应好,面色红润,心肺腹查体无异常,四肢活动正常,原始反射存在。
右侧小腿外侧至外踝可见皮肤缺损,形状不规则,缺损大小约11cm×6cm(约占全身皮肤面积的4%左右),皮损边界清楚,无活动性出血,基底可见鲜红色组织。
诊断:先天性皮肤缺损。
2.治疗(1)局部皮肤治疗:患儿入院给予皮肤缺损创面局部碘伏消毒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 2/日、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 1/日即喷于缺损处,用无菌纱布覆盖。
于入院第2天皮肤缺损处表面覆盖一层黄色软痂皮,并可见少量淡黄色渗液,故给予碘伏消毒后,磺胺嘧啶银软膏1/日外涂,上述两种药物外喷,继而用凡士林油纱覆盖,外层无菌纱布包扎。
女婴罕见皮肤缺失什么是先天性皮肤缺失*导读:女婴罕见皮肤缺失,鲜红的肌肉裸露在外面令家长十分心疼,这种情况十分罕见,发病率仅十万分之一,医生们都表示棘手。
下面来看女婴罕见皮肤缺失的详细情况。
*女婴罕见皮肤缺失最近,哈尔滨市第五医院接收了一名特殊的小患者,孩子还没满月,她得的这种病,患病率只有十万分之一,国内外都十分罕见,这也难住了省内不少大医院的医生。
26天前,李娟生下了女儿乔乔,在产房里她只看了孩子一眼,就被护士匆忙抱走了。
后来她才知道,乔乔的双下肢和双手有很大一部分没有皮肤,鲜红的肌肉直接暴露在外面,医生们担心孩子感染,让小宝宝住进了监护病房。
李娟说,医生都表示在省内没治疗过这样的患者,他们除了能让女儿暂时不感染,也没有更好地办法,心急如焚的一家人开始四处求医。
哈尔滨市第五医院慢性创面病区副主任杨心波说,孩子一出生,就是先天性皮肤缺失症,这种病人是非常罕见,当时的面积相当于她身体的10%左右,主要分布在两个手,和两个下肢的内侧,很容易感染。
先天性皮肤缺失症,是指在一个或几个区域内的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出现先天性缺失。
这种病十分罕见,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一,死亡率达17.8%。
杨心波主任也只是在学术讨论时听说过这种病,之前省内还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病例。
杨心波说,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一旦皮肤损伤之后,特别容易造成机体的感染,它是第一道屏障。
像这个孩子刚刚出生,她的整个免疫机能、防疫技能还没有建立,所以她的皮肤缺失对她其实是致命的。
乔乔只是表皮和真皮的损伤,创面较浅,情况比较乐观,现在经过创面红蓝光治疗、应用促进生长药物,以及使用先进的辅料、包扎、换药等系统治疗,已经有了很大的好转。
医生说,先天性皮肤缺失症的致病原因还不清楚,目前世界上也没有成熟的治疗经验可供参考。
如果特别严重的患儿,需要植皮手术来治疗,而乔乔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戳个大拇指,希望宝贝能早日康复,健康成长!疾病的发生虽然是概率性的,但是一旦发生,对患者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所以,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先天性皮肤缺失。
1例新生儿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护理【摘要】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以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在肢端等摩擦部位出现水疱及大疱为特点的遗传性皮肤病,临床上较少见。
作者报道了1例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儿的护理,提出正确处理创面,做好皮肤、黏膜护理,预防交叉感染,对患儿的疾病康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无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病程。
与家长建立良性的沟通,使患儿家长消除恐慌、焦虑,积极参与到护理中来,为出院后的家庭护理建立了基础。
【关键词】新生儿;大疱;表皮松解症;五黄油;护理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以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在肢端等摩擦部位出现水疱及大疱为特点的遗传性皮肤病,临床上较少见。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形或显性遗传。
根据皮肤分离的显微结构,可以将其分为单纯型、交界型和营养不良型3种类型。
有记录的子型已经超过23种[1]。
临床表现为:新生儿时期或婴幼儿时期,手、足、肘、膝、臀等磨擦部位自发或轻微外伤后出现水疱或大疱、糜烂甚至血疱,皮损可因挤压或磨擦加重。
若继发感染,可引起败血症。
我科于2009年2月16日收治了一例新生儿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患儿,因治疗及时,护理得当,患儿愈后良好。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患儿,男,出生半小时,因“出生后皮肤缺损半小时”入院。
患儿足月顺产,无窒息史。
生后即发现左下肢、右侧足背拇趾及口角皮肤缺损,口腔黏膜剥脱,由产科转入。
足月儿外观,反应佳。
左大腿远端1/3以下及右足背母趾、双侧口角皮肤表面缺损,面积约为15%,缺损面红润,少许渗液,无脓性分泌物,口腔黏膜部分缺损,舌黏膜大部分剥脱并粘附与舌表面,颜面及躯干部分皮肤少量栗丘疹,现查体:T36.5C P120次/分R48次/分。
尼氏征阳性。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8.9×109/L,N:0.66,L:0.34,肝功能,电解质均正常。
第二天开始双手大母指及头部静脉穿刺点周围及膝盖部等处皮肤反复出现松弛水疱迅速增大,疱内抽出清亮液体,于短期内愈合,诊断为“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1例新生儿先天性颅骨缺损的护理
毛华芬
【期刊名称】《护理研究:下半月》
【年(卷),期】2005(019)003
【摘要】患儿,女,出生体重3kg,身长50crn,系第3胎第1产,胎龄38周,臀位剖宫产。
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10分,5min Apgar评分10分。
出生时
左颞部可见一3cm×3cm大小皮肤青紫淤血区域,局部稍隆,柔软,波动感不明显,血肿边缘可触及细小锯齿型颅骨缺损口,边界清。
母婴同室,母乳喂养。
入室查体:头围35cm,前后囟门可触及,反应可,少吃,脸色苍白,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脾不大,原始反射正常。
【总页数】1页(P560)
【作者】毛华芬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315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2
【相关文献】
1.新生儿先天性颅骨缺损1例报告 [J], 李文岭;李秀英
2.循环质控护理在新生儿先天性食道闭锁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J], 张晓贞
3.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及狭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与护理效果体会 [J], 张颖; 胡婷;
鄢虹
4.1例新生儿先天性颅骨缺损的护理 [J], 毛华芬
5.新生儿先天性头皮缺损及颅骨缺损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J], 陈同排;蒋志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