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矫正手术步骤
- 格式:docx
- 大小:201.76 KB
- 文档页数:3
术前及术后诊断:患者,男性,35岁,因长期鼻塞、流脓性鼻涕、头晕头痛等症状来院就诊。
经过术前鼻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为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向一侧或两侧弯曲或凸起,导致鼻腔通气功能障碍,并可能引发鼻窦炎、头痛、鼻出血等症状。
患者长期受此困扰,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手术方式:本次手术采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采用经鼻腔入路,在鼻内镜的引导下,去除鼻中隔弯曲的部分骨质和软骨,使鼻中隔恢复正常形态。
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麻醉方式:本次手术采用全身麻醉,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使患者意识丧失,手术过程中无痛感。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会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确保麻醉和手术过程的安全。
手术经过:在全身麻醉后,医生开始进行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
首先,通过鼻腔插入鼻内镜,以确认鼻腔内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
然后,在鼻内镜的引导下,使用特制的剥离子和刮匙去除鼻中隔弯曲部分的骨质和软骨。
在去除多余组织后,对创面进行止血和冲洗。
最后,将切下的组织送病理检查。
术后注意事项:手术后,患者需要在医院接受2天的住院观察。
术后需注意以下几点:1)术后24小时内禁止刷牙和洗脸,避免触碰鼻部;2)术后需用鼻腔冲洗剂冲洗鼻腔;3)术后需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4)如有少量出血或流涕属正常现象,如有大量出血或发热需及时就医;5)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6)定期复查。
在出院后,患者应继续注意以下几点:1)定期使用鼻腔冲洗剂冲洗鼻腔;2)如有鼻腔干燥、结痂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3)如有患感冒等上呼吸道疾病应及时就医;4)建议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复查。
总之,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方法。
通过该手术,患者可以恢复鼻腔的正常功能,减轻鼻塞、流涕、头晕头痛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隔偏曲的⼿术全过程!⿐中隔偏曲是由于⿐中隔在发育过程中受某些因素影响所致的结构上的畸形,形态上向⼀侧或两侧偏斜,或局部突起,可影响⿐腔⽣理功能,并引起⼀系列病理变化。
⿐中隔部分呈尖锐突起者称棘突或距状突;呈长条状隆起者称嵴突;若⿐中隔软⾻突⼊⿐前庭则称⿐中隔软⾻前脱位。
⿐中隔偏曲很普遍,程度较轻的不会有明显不适,⼤可不必管。
但如果偏曲程度较重,且合并⿐炎反复发作,就容易使偏曲进⼀步加重,造成持续或间歇性的⿐塞、流脓⿐涕、头晕、头痛、流⿐⾎、打鼾等症状的出现,这时就要及时就诊了。
各种⿐中隔偏曲发病原因、⿐外伤:多发⽣在⼉童期,外伤史多遗忘,因组成⿐中隔的各个部分尚在发育阶段,故⼉童期⿐部症状多不明显。
随着年龄增1、⿐外伤:长,⿐中隔各部分的增长和⾻化⽽出现⿐中隔偏曲。
成⼈⿐外伤也可发⽣⿐中隔偏曲或⿐中隔软⾻脱位。
如⿐中隔软⾻段均发⽣偏斜并偏向⼀侧则形成歪⿐。
⿐外伤常并发⿐中隔软⾻脱位,甚⾄软⾻⾻折,如不及时复位,可遗留⿐中隔偏曲。
、发育异常:是本病的主要原因之⼀。
⿐中隔在胚胎期由⼏块软⾻组成。
在发育⽣长和⾻化过程中,若⾻与软⾻发育不均衡或⾻与2、发育异常:⾻之间⽣长不均衡,则形成畸形或偏曲;在相互接缝处形成⾻棘或嵴。
常见的原因有腺样体肥⼤导致长期张⼝呼吸,⽇久发⽣硬腭⾼拱,缩短⿐腔顶部与⿐腔底部的距离,使⿐中隔发育受限⽽发⽣⿐中隔偏曲;营养不良影响⿐中隔发育和⾻化,也可发⽣⿐中隔偏曲。
、⼀些⽣长较为缓慢:的⿐腔或⿐窦肿瘤,如⾻化纤维瘤、⿐息⾁等,其他如⿐窦囊肿等,⽣长⽐较⼤时,可挤压⿐中隔,导致⿐3、⼀些⽣长较为缓慢:中隔偏曲变形。
、遗传:⿐中隔偏曲的发⽣与遗传因素有关。
4、遗传:临床症状、⿐塞:为主要症状。
具有交替性或持续性,向⼀侧偏曲者,常为单侧⿐塞;向双侧偏曲者,则⿐塞多为双侧。
但⼀侧偏曲者如对1、⿐塞:侧出现了下⿐甲肥⼤,也可出现双侧⿐塞。
、⿐出⾎:为常有症状。
发⽣在偏曲的凸⾯,此处粘膜薄,常受⽓流和尘埃刺激,易发⽣糜烂⽽出⾎。
鼻中隔矫正手术鼻中隔矫正术很多人不是很清楚,其实现在的鼻中隔矫正术就是针对鼻中隔偏曲推出的一款手术,我们知道鼻中隔出现偏曲的现象就是一种鼻子的畸形体现。
一、基本概述鼻中隔偏曲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面部器官的美丽,然而对于鼻中隔偏曲的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采用鼻中隔矫正术,鼻中隔矫正术是很多的医学家经过娴熟的手术技巧和设计推出的一款有效的治疗鼻中隔畸形的手术。
鼻中隔矫正治疗鼻中隔偏曲很有效,鼻中隔偏曲一般呈形C或S 形,结合病史和症状,作鼻肉检查以判断鼻中隔的偏曲的类型和程度,注意鉴别鼻中隔粘膜肥厚和是否同时存在鼻内其它疾病,如原发病变--肿瘤、异物或继发病变--鼻窦炎、鼻息肉等。
鼻中隔偏曲的主要治疗方法鼻中隔矫正手术。
过去一直沿用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但此术对畸形复杂者难以奏效。
至今多数学者推崇鼻中隔矫正术,即在行鼻中隔矫正的同时行鼻外形矫正,鼻中隔矫正术可恢复正常的鼻呼吸,比较符合鼻整形术学的基本原则。
二、手术方法1、术前准备(1)体位:仰卧位或半坐位。
颌面部及前鼻孔4%氯己定或75%乙醇清洁消毒。
(2)麻醉:可选择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选择原则依据患者情况及病变的程度和范围而定。
2、手术方法(1)黏骨膜切开:于一侧鼻中隔前部(一般为左侧),皮肤与黏膜交界处稍后,上至顶部,下至中隔底部,行弧形切口深至软骨面。
若打算直接剥离对侧鼻中隔黏骨膜,可在切口前或后1~2mm用软骨刀切开鼻中隔软骨至对侧黏骨膜下。
应用鼻内镜技术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具有优势,切口有较大灵活性。
针对单纯鼻中隔棘或嵴突,或局部偏曲,可在鼻内镜直视下完成局限性鼻中隔矫正手术,即仅须在局部偏曲前做切口,或在嵴突表面做自前向后切口,去除偏曲的中隔支架,对侧黏骨膜保留完整,达到矫正鼻中隔局部异常(偏曲)的目的。
(2)剥离:用钝性鼻中隔剥离子在黏骨膜下,与中隔面平行剥离,略向下外侧用力,将黏骨膜与鼻中隔骨性支架分离,同时可起到暴露手术视野的作用。
对弯曲明显、棘或嵴突部位周围要充分减张。
鼻腔不填塞的鼻中隔矫正术苏亮;姜立波;唐识明【期刊名称】《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年(卷),期】2013(013)004【总页数】2页(P262-263)【作者】苏亮;姜立波;唐识明【作者单位】浙江省舟山市妇幼保健院耳鼻喉科舟山 316000;浙江省舟山市妇幼保健院耳鼻喉科舟山 316000;浙江省舟山市妇幼保健院耳鼻喉科舟山 3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国人群中鼻中隔很少有完全居中和平直于中线者[1]。
当鼻中隔偏曲引起患者鼻塞、出血及放射性头痛等症状,手术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术后填塞止血和固定鼻中隔是鼻中隔矫正术的传统做法,但如出现头痛,需要用口呼吸,患者的睡眠、饮食、血压均受到严重干扰。
为了减轻有的患者不堪忍受术后48 h的痛苦,2002年以来,历经多次改良,我们认为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有限。
自2005年开始,采用鼻中隔及下鼻甲电凝彻底止血,将双侧鼻中隔黏膜X或W型对穿缝合,术后不行鼻腔填塞,患者的生活质量未受到明显影响,与我们在2005年前23例采用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的方法进行比较,手术效果更为满意,尤其是在减轻术后疼痛方面。
1.1 资料鼻中隔偏曲患者38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3例;年龄16~72岁,平均38.6岁;病程6个月~31年,平均5.2年。
鼻塞28例,其中合并耳闷塞感5例、反复鼻出血15例、头痛6例。
软骨部偏曲9例、骨部偏曲14例、混合性偏曲15例。
以上病例经CT扫描及鼻内镜检查,38例均为单纯鼻中隔偏曲,19例伴下鼻甲肥大。
1.2 方法手术采用弧形切口,于鼻中隔左侧皮肤与黏膜交界处上起自鼻腔顶部黏膜侧始,弧形切开鼻中隔黏膜,再向鼻腔底部转弯。
在鼻内镜引导下,充分分离鼻中隔左侧黏-软骨膜直至稍超出偏曲部位。
保留鼻小柱处最前端软骨约3 mm,纵行切开鼻中隔软骨,充分分离右侧鼻中隔黏-软骨膜直至刚超出偏曲部位。
用咬骨钳去除鼻中隔软骨或骨部,直至矫正满意。
彻底电凝止血。
双侧鼻腔顶部填入止血小纱条,以撑大鼻腔空间,用带线小圆针从鼻中隔左侧黏膜进针,穿至右侧,再穿回左侧,由后向前X或W型缝合、打结,松紧度以使双层黏膜贴合为止,根据手术范围,可缝合6~8针(包括切口1~2针),使双层黏膜完全贴合在一起。
手术记录: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双侧筛
术前及术后诊断:
患者男性,年龄35岁,因长期鼻塞、流涕、头痛等症状就诊。
术前诊断为鼻中隔偏曲,并经鼻内镜检查和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
术后诊断为鼻中隔偏曲。
手术方式:
本次手术采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术双侧筛。
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通过鼻内镜对鼻中隔进行矫正,使鼻腔结构恢复正常。
麻醉方式:
本例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患者麻醉后,心肺功能及血压等生命体征均得到有效监测,确保了手术安全。
手术经过:
1.在患者仰卧位姿势下,给予全身麻醉药物静脉注射。
2.常规消毒铺巾,用鼻内镜和电动切割器对鼻中隔进行矫正。
3.术中发现鼻中隔偏曲严重,左侧鼻腔有明显狭窄,为改善鼻腔通气,决定行双侧筛
窦开放术。
4.用电动切割器将筛窦内的黏膜切除,开放筛窦,使鼻腔结构恢复正常。
5.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注意事项:
1.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
2.术后24小时内禁止洗热水澡,避免剧烈运动。
3.术后常规使用止血药和镇痛药,缓解患者不适症状。
4.术后需定期进行复查,观察鼻腔恢复情况。
5.手术后1周内禁止抠鼻、挖鼻孔等不良习惯,防止鼻腔黏膜受损。
6.术后1个月内避免吸烟和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免对鼻腔恢复造成影响。
7.患者需要保持乐观情绪,增强自信心,有利于身体康复。
鼻中隔偏曲手术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鼻中隔偏曲(手术)临床路径(县级医疗机构版)一、鼻中隔偏曲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鼻中隔偏曲(ICD-10:J34.2)。
行鼻中隔矫正术(ICD-9-CM-3:21.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鼻塞/鼻出血/头痛。
2.体征:鼻中隔偏曲。
3.辅助检查:内镜或CT检查。
有明显症状和鼻中隔偏曲体征者可予确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
有明显症状并有典型鼻中隔偏曲者行鼻中隔矫正术。
(四)标准住院日≤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34.2鼻中隔偏曲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筛查;(4)胸片、心电图;(5)鼻腔鼻窦CT。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鼻功能测试。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可考虑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硝唑;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1)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①成人:0.5g-1g/次,一日2-3次;②儿童:一日量为20-30mg/Kg体重,分3-4次给药;③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④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手术记录
住院号:xx 科室:五官科病区病房号:床位号:xx
姓名:xx 性别:男年龄:51岁手术日期:2019年10月13日术前诊断:鼻中隔偏曲拟施手术:鼻中隔矫正术
术后诊断:鼻中隔偏曲已施手术:鼻中隔矫正术
手术名称:鼻中膈矫正术
麻醉方式:局麻麻醉医师:xx
麻醉开始时间:09时15分麻醉结束时间:09时40分共计:00时25分
手术开始时间:09时15分手术结束时间:09时40分共计:00时25分
手术人员:主刀xx 洗手护士xx
手术过程:患者取坐位,局部消毒、包头、铺巾。
肾上腺素-丁卡因棉片收缩鼻腔粘膜,鼻内镜下见鼻中隔成脊状向左侧偏曲。
2%利多卡因分别于鼻中隔双侧粘膜下注射,麻醉成功后,缘皮肤粘膜交界处切开骨粘膜层,分离左侧粘膜,切除偏曲软骨及骨质,缝合切口。
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双侧下鼻甲,将双侧下鼻甲外移骨折,剪除部分下鼻甲游离缘。
清理术腔淤血,左右各一膨胀海绵填塞。
术中出血约20ml,术中术后未述及明显不适,术后步行返回病房,予抗炎、止血等药物治疗。
观察病情变化.
住院医师:
审核医师:。
手术技术图文并茂详解【三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操作要点鼻中隔手术是鼻外科最常见手术之一,其手术方式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和演变,大致分为四个阶段:鼻中隔次全切除术、黏膜下切除术、鼻中隔矫正术和鼻中隔成形术。
近年来,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已成为主流术式,且以三线减张法术式为典型代表,临床应用简便、安全、微创。
下文介绍常规鼻中隔成形术手术以及三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要点。
鼻中隔成形术适应证1.矫正偏曲鼻中隔2.鼻腔鼻窦鼻内镜手术中的鼻中隔偏曲处理3.鼻中隔骨性肥增厚的处理4.肥厚鼻中隔结节(或称中隔体,spetal body)的处理5.与外鼻畸形相关的鼻中隔偏曲的处理6.某些经鼻手术的鼻中隔前置处理常规鼻中隔成形术操作要点1.切口将30°鼻内镜置入鼻腔后,视野向鼻中隔上部,在同侧鼻中隔黏膜做L形或T形切口。
切口垂直部分(图1A线)位于鼻中隔偏曲部位的前部以便于鼻中隔软骨或筛骨垂直板切除。
需注意术中应保留1条约10mm的鼻中隔软骨部支架以减少术后鼻背塌陷的发生。
切口水平部分(图1B线)位于与垂直切口垂直的鼻底和鼻中隔相连部位或稍高位置,可以根据鼻中隔偏曲位置进行选择。
图1 鼻中隔黏膜切口图2 鼻中隔矢状位解剖图2.分离骨膜,游离软骨,切除偏曲切口应做在鼻中隔偏曲的同侧,因为鼻中隔骨嵴处黏膜常有破损(图1)。
经过该切口,基底位于后上部的黏软骨膜瓣被掀起。
为防止出现术后鼻中隔穿孔,注意必须保证黏软骨膜瓣是从黏软骨膜下被掀起。
用Cottle elevator鼻中隔刀垂直地切除所需保留鼻中隔软骨条后方的鼻中隔软骨以形成黏软骨膜下平面,同时保证对侧黏软骨膜的完整性。
将黏软骨膜瓣从鼻中隔软骨或筛骨垂直板上向上掀起(图3),随后从上颌骨鼻突开始条状切除鼻中隔骨嵴或鼻中隔偏曲部分。
图3 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切口3.注意保护鼻背支撑通常需要条状切除鼻缝点冠状面后方的偏曲的筛骨垂直板,以减压鼻中隔尾部偏曲并防止软骨回弹。
为防止术后鼻梁塌陷和鞍鼻畸形,鼻中隔背部和尾端的软骨支撑通常需保留。
鼻中隔矫正手术步骤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鼻中隔矫正手术步骤
(仅供学习参考)
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矫正治疗鼻中隔偏曲很有效,鼻中隔偏曲一般呈形C或S形,结合病史和症状,作鼻肉检查以判断鼻中隔的偏曲的类型和程度,注意鉴别鼻中隔粘膜肥厚和是否同时存在鼻内其它疾病,如原发病变--肿瘤、异物或继发病变--鼻窦炎、鼻息肉等。
(鼻中隔类型)
鼻中隔矫正手术主要治疗。
鼻中隔偏曲显着,影响鼻腔通气、鼻窦引流者;鼻中隔嵴突致经常鼻衄或头痛者。
等情况的患者。
鼻中隔矫正手术
1.手术体位一般多采用坐位,术者坐于患者对侧。
如取半卧位,则术者立于患者右侧。
2.切口用左手持窥鼻器,扩张左侧前鼻孔右手持小圆刀,于鼻中隔左侧皮肤与粘膜交
界处作一凹面向后的稍带弧形切口,起始鼻中隔前端上方,下至底部,完全切开粘骨膜。
若嵴突或矩状突位置较低,可于切口下端沿鼻底向后方延长如“L”形,以减少粘膜张力;如鼻中隔偏曲部位较前,则切口可稍向前移。
3.分离粘骨膜用鼻中隔剥离器由切口处伸入,剥离粘骨膜,暴露白色软骨,然后紧贴
鼻中隔软骨,沿粘骨膜上作上下平行的分离动作宜轻巧、上下剥离的幅度应由小而大,由前向后超越偏曲的部分。
分离软骨与骨部连接处时,如有结缔组织粘着。
不易分离时,可用小刀轻轻切开;遇有尖锐突起处可用有上、下弧度的剥离器进行分离剥离。
剥离矩状突上方粘膜时,可用弧度向下的一面;剥离下方时可用弧度向上的一面,直至完全暴露矩状突。
4.切开软骨用中隔软骨刀或小圆刀于粘膜切口稍后约2~3mm处,切开中隔软骨。
为避
免切通右侧中隔面粘膜,可用左手小指伸入右侧鼻腔顶住中隔软骨。
5.分离对侧粘骨膜经软骨切口用同法剥离右侧粘骨膜,此时可用窥鼻器扩张右侧鼻
孔,直接观察粘骨膜下剥离情况。
鼻中隔两侧粘骨膜完全分离后,经切口置入鼻中隔固定扶钩,使中隔软骨固定于中隔固定扶钩两片叶片之间。
6.切除中隔软骨用中隔软骨旋转刀于已切开之中隔软骨前缘上部推向后上方,于筛骨垂直板处转向后下,在犁骨及腭骨鼻嵴处再向前拉,使中隔软骨大部切下。
此软骨片应保留至手术结束,以备万一两侧粘膜撕破形成穿孔时作修补用。
7.切除弯曲的筛骨垂直板及犁骨用咬骨钳钳取筛骨垂直板及犁骨的偏曲部分。
切
忌左右摆动,以免损伤筛板。
中隔底部的骨嵴可用鱼尾凿凿除。
此时应注意避免损伤血管。
可用浸有1‰肾上腺素的小棉球充分止血并清除伤口中血块及碎骨片,取出中隔固定扶钩,将两侧粘骨膜推向中部使互相贴合。
检查偏曲部分是否已矫正。
8.切口处粘膜可用细线缝合1~2针,以利愈合。
切口一侧中隔面敷凡士林纱布后,用2只橡皮指套分别置于两侧鼻腔,指套内适量均匀填入纱条,压迫止血。
鼻中隔矫正术术后注意事项
二十四小时内尽量卧床休息,头部抬高30~60度,以减轻充血.手术后鼻部会有少量渗血属正常现象,纱布渗湿时请通知护理人员更换,倒流至喉咙的鼻血应吐出,以随时检查是否有异常出血.可冰敷鼻梁处以减轻伤口疼痛及肿胀.手术一至三天后取出鼻内填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