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矫正手术步骤
- 格式:doc
- 大小:202.00 KB
- 文档页数:2
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体会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的手术方法及优点。
方法:105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均经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伴鼻窦炎鼻息肉及下鼻甲病变者同期手术。
结果:一期治愈率为94.2%,好转率为5%,术后鼻中隔穿孔1例。
结论: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视野清晰,手术易操作,切除骨及软骨组织少,矫正彻底,并发症少,其临床价值得肯定。
关键词:鼻内镜;鼻中隔;三线减张【中图分类号】R765【文献标识码】 A2009年作者在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学习了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学习回来后将所学习的方法用于临床实践,现将我科从2010年-2014年7月行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矫正术105例手术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05例,男61例,女44例,年龄19~50岁,平均38岁,伴鼻窦炎、鼻息肉和/或下鼻甲病变73例,单纯鼻中隔偏曲232例。
鼻窦CT和鼻内镜检查,鼻中隔单纯软骨部偏曲21例,骨部偏曲9例,混合型偏曲75例。
本组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手术前常规检查,排除了心、脑、肺部疾病,高血压患者术前降血压治疗,血压恢复正常后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无手术禁忌症。
1.2 手术方法较传统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手术方法有所不同,手术方法如下:体位及麻醉:患者取仰卧位,颌面部及前鼻孔碘伏清洁消毒,麻醉同传统鼻中隔矫正术。
用1%丁卡因加适量1%0肾上腺素片置入鼻腔,反复2-3次,置入鼻腔顶部麻醉筛前神经,置入中鼻甲后端麻醉蝶腭神经,置入鼻腔底部麻醉腭前、腭后神经;用空针抽取1%利多卡因2-3ml加1%0肾上腺素3滴加生理盐水5ml混合液,于切口周围及双侧鼻中隔黏软骨膜、黏骨膜下浸润麻醉至黏膜变白。
(2)切口:手术在0°鼻内镜直视下操作。
所有病例均同传统鼻中隔手术一样于左侧鼻中隔皮肤黏膜交界处做弧形切口,向下延至鼻底,(3)剥离切开黏软骨膜及黏骨膜,充分分离左侧黏软骨膜及黏骨膜,保留对侧粘软骨膜完整,内镜直视下用剥离子分离切口侧鼻中隔侧粘膜软骨膜,向下向后直至筛骨垂直板及犁骨后上部,向下向后至鼻中隔软骨下端与犁骨、上颌骨鼻嵴的连接;分离对侧黏软骨膜。
鼻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富顺县人们医院五官科:李真容鼻中隔偏曲是鼻腔疾病中的常见病,诊断标准尚未统一,鼻中隔偏曲诊断应按偏曲程度与鼻腔侧壁的关系,结合其鼻功的影响来决定,目前可分三类、轻度、中度、重度。
我科自2004年月1月至今,收治60例住院治疗,获得满意疗效。
一、资料与方法A、临床资料鼻中隔偏曲6例,男45岁,女15岁,平均年龄30岁,最小7岁,最大65岁,入院前主诉为鼻阻,头痛或鼻塞、流涕,伴耳鸣等,术前常规CT扫描,CT诊断鼻中隔偏曲按照以上标准,重度(32例),中度(29例),轻度(9例)。
B、手术方法:在局麻下O度内窥下行鼻中隔成形术:1、麻醉2%丁卡因8ml+1%肾上腺素2.5ml行鼻腔粘膜麻醉,2%利多卡因10ml+1%肾上腺素行中隔粘膜麻醉。
2、切口:在中隔(左侧)鼻腔前3—5cm切开,在下端鼻底向后延长呈L型。
3、分离粘膜,双侧同样钝性分离,暴露四方软骨、骨部在软骨与骨交界处切断,用咬骨剪剪除偏曲骨性部分,在四方软骨上做“#”划痕,缝合切口2—3针。
4、双侧填塞明胶油纱条,偏曲侧重压。
C、术后处理:术后48小时取出油纱条,给予1%呋麻液+V AD液交替滴鼻,5日后折除缝线,全身静脉滴注抗生素、止血剂3天。
二、结果:本组病例随访1年以上,治愈54例,好转6例,一例中隔穿孔。
三、讨论:采用“O”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效果好,治愈率高,穿孔少,直视通过电视屏幕放大,易操作。
保留四方软骨术后成形重要,鼻中隔矫正术从1904年发展至今,一百多年,无论医疗技术,手术工具的发展。
对此,手术都在飞速发展。
四、优点:切口靠皮肤厚而坚韧,不易分破,若发生穿孔靠前易修补,操作空间视野宽,总之在鼻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应早推广,使广大患者获益。
鼻骨骨折加中隔偏曲司法鉴定本篇资料旨在针对患者鼻骨骨折和中隔偏曲的情况,进行司法鉴定。
鉴定过程中,我们遵循科学、公正、客观的原则,依据相鼻内镜检查:鼻腔内黏膜充血、水肿,中隔黏膜肿胀、弯曲。
X线检查:鼻骨侧位片显示鼻骨骨折,骨折线清晰可见。
CT检查:三维重建图像显示鼻骨骨折及中隔偏曲的详细情况。
根据检查结果,诊断为:鼻骨骨折加中隔偏曲。
三、医学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我们建议采用以下手术方案: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通过鼻内镜技术,将弯曲的中隔软骨切除,使鼻中隔恢复正直。
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开放式鼻骨复位术:通过开放式切口,将塌陷的鼻骨复位,再用自体组织或人工材料进行支撑固定。
该手术能够恢复鼻部外观,提高鼻腔通气功能。
四、手术过程麻醉:患者采用全身麻醉,通过静脉注射和呼吸道吸入麻醉药物,使患者意识丧失、痛觉消失。
消毒:手术区域严格消毒,减少感染风险。
切开:在鼻部和口腔内进行切开,暴露出手术部位。
复位与固定:将骨折的鼻骨复位,用自体组织或人工材料进行支撑固定。
同时,进行鼻中隔矫正术,使鼻中隔恢复正直。
缝合:缝合切口,完成手术。
术后处理:给予抗生素、止痛药等药物治疗;定期换药、拆线;进行必要的鼻腔清洁和护理。
五、司法鉴定结果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检查和手术结果,我们得出以下鉴定结果:患者因意外受伤导致鼻骨骨折及中隔偏曲,诊断明确。
通过手术治疗,患者的鼻部外观和鼻腔通气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未出现并发症和后遗症。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预后良好。
六、建议与意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治疗效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与意见:患者在术后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定期进行鼻腔清洁和护理,预防鼻腔感染和粘连。
如出现鼻腔出血、疼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七、结论与总结根据上述鉴定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与总结:患者鼻骨骨折及中隔偏曲的诊断明确,经过手术治疗,伤情得到了有效治疗。
手术记录:鼻中隔软骨取骨术术前及术后诊断:术前诊断:患者因鼻部畸形,诊断为鼻中隔偏曲。
CT显示,患者鼻中隔向左侧偏曲,需进行鼻中隔软骨取骨术。
术后诊断:鼻中隔软骨取骨术完成后,患者鼻部畸形改善,诊断为鼻中隔偏曲已纠正。
手术方式:本手术采用经鼻内镜下鼻中隔软骨取骨术。
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采用经鼻内镜入路,将鼻内镜插入鼻腔,充分暴露鼻中隔软骨,并对偏曲的软骨进行切削和取出。
根据CT显示的偏曲程度,对软骨进行相应的修整。
最后,将切削的软骨移植到鼻中隔偏曲处,以纠正鼻部畸形。
麻醉方式:本手术采用全身麻醉,由专业麻醉师进行麻醉诱导及维持。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师会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手术经过:在全身麻醉下,手术开始。
首先,将鼻内镜插入鼻腔,充分暴露鼻中隔软骨。
然后,采用电动刀进行切削和取出软骨。
根据CT显示的偏曲程度,对软骨进行相应的修整。
切削和修整过程中,医生需要保持细致、精准的手术操作,以确保术后鼻部外观的对称性和稳定性。
最后,将切削的软骨移植到鼻中隔偏曲处,以纠正鼻部畸形。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同时,还需进行血液的检测和监测,确保患者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在手术后,将切下的软骨送病理检查,以证实切下的组织为鼻中隔软骨。
术后注意事项:手术后患者将在医院接受1-2天的观察和护理。
术后注意事项包括:1.保持术后的鼻腔清洁和湿润,防止鼻腔感染;2.避免用力擦鼻涕或挖鼻孔等动作;3.避免剧烈运动或游泳等水性活动;4.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药物;5.注意观察术后的鼻腔出血情况;6.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术后恢复训练。
在出院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出具体的注意事项和建议。
患者应该认真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按时进行复查和随访。
鼻中隔偏曲疾病名称鼻中隔偏曲(又称嵴突)疾病概述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偏离中线向一侧或两则弯曲或局部形成突起,引起鼻功能障碍或产生症状者,但鼻中隔正直者甚少,如无功能障碍,可不要处理。
常见的病因包括包括:外伤,发育异常,鼻腔内肿瘤异物压迫等。
主要症状为:交替性或持续性鼻塞,头痛,鼻出血及流脓涕等。
疾病分类耳鼻喉科疾病描述即便是正常的鼻中隔也很少完全居中和平直.只有当鼻中隔向一侧或两侧偏曲或局部有突起并引起鼻腔功能障碍或产生症状时,方诊断为鼻中隔偏曲。
偏曲一般呈C形或S形,如呈尖锥样突起,则称骨棘或矩状突;如呈由前向后的条形山嵴样突起,则称骨嵴。
症状体征症状轻重与鼻中隔偏曲的类型和程度有关。
1、鼻塞:常为主要症状。
向一侧偏曲者,常为单侧鼻塞;向双侧偏曲者如S型偏曲,则鼻塞多为双侧。
但一侧偏曲者如对侧出现下鼻甲代偿性肥大,则也可出现双侧鼻塞。
2、鼻出血:常有症状。
发生在偏曲之凸面、骨棘或骨嵴的顶尖部,此处粘膜薄。
常受气流和尘埃刺激易发生糜烂而出血。
3、头痛:偏曲之凸出部压迫同侧鼻甲而引起同侧反射性头痛。
4、邻近器官症状:鼻阻塞妨碍鼻窦引流,继发鼻窦炎症;长期张口呼吸和鼻内炎性分泌物积蓄,使之易于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
疾病病因鼻中隔外伤以及鼻中隔之骨和软骨发育不均衡是本病之主要原因。
此外,肿瘤或异物压迫鼻中隔,儿童腺样体肥大以及硬腭高拱限制了鼻中隔发育,也可发生本病。
病理生理鼻中隔外伤以及鼻中隔之骨和软骨发育不均衡是本病之主要原因。
此外,肿瘤或异物压迫鼻中隔,儿童腺样体肥大以及硬腭高拱限制了鼻中隔发育,也可发生本病。
诊断检查鼻内检查以判断鼻中隔偏曲的类型和程度,注意鉴别鼻中隔粘膜肥厚(用探针触诊,后者质软)和是否同时存在鼻内其它疾病,如原发病变―肿瘤、异物或继发病变―鼻窦炎、息肉等。
治疗方案凡具有明显的症状之一,且证实确有鼻中隔偏曲,并怀疑其与症状有关者,即可作为手术适应证。
手术方法:过去一直沿用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但此术对畸形复杂者难以奏效。
手术记录
住院号:xx 科室:五官科病区病房号:床位号:xx
姓名:xx 性别:男年龄:51岁手术日期:2019年10月13日术前诊断:鼻中隔偏曲拟施手术:鼻中隔矫正术
术后诊断:鼻中隔偏曲已施手术:鼻中隔矫正术
手术名称:鼻中膈矫正术
麻醉方式:局麻麻醉医师:xx
麻醉开始时间:09时15分麻醉结束时间:09时40分共计:00时25分
手术开始时间:09时15分手术结束时间:09时40分共计:00时25分
手术人员:主刀xx 洗手护士xx
手术过程:患者取坐位,局部消毒、包头、铺巾。
肾上腺素-丁卡因棉片收缩鼻腔粘膜,鼻内镜下见鼻中隔成脊状向左侧偏曲。
2%利多卡因分别于鼻中隔双侧粘膜下注射,麻醉成功后,缘皮肤粘膜交界处切开骨粘膜层,分离左侧粘膜,切除偏曲软骨及骨质,缝合切口。
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双侧下鼻甲,将双侧下鼻甲外移骨折,剪除部分下鼻甲游离缘。
清理术腔淤血,左右各一膨胀海绵填塞。
术中出血约20ml,术中术后未述及明显不适,术后步行返回病房,予抗炎、止血等药物治疗。
观察病情变化.
住院医师:
审核医师:。
鼻中隔偏曲的治疗方法1. 引言鼻中隔偏曲是一种常见的鼻腔结构异常,指的是鼻中隔在垂直中线上的弯曲或偏移。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鼻腔通气不畅、鼻塞、呼吸困难等症状,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不便。
本文将介绍鼻中隔偏曲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了解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 非手术治疗方法对于轻度或无明显症状的鼻中隔偏曲患者,可以考虑非手术治疗方法。
2.1 鼻腔加压器鼻腔加压器是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方法,通过外力作用使鼻中隔保持直立,从而改善鼻腔通气状况。
患者可在夜间佩戴鼻腔加压器,白天可以取下。
使用鼻腔加压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不正确的使用方法导致不良影响。
2.2 药物治疗针对鼻中隔偏曲引起的鼻塞症状,可以尝试使用局部鼻腔肾上腺素类药物或抗组胺药物进行治疗。
这些药物可以缓解鼻腔黏膜水肿,减轻鼻塞症状,改善鼻腔通气。
2.3 鼻洗鼻洗是一种通过注入温盐水或生理盐水将鼻腔内的分泌物清洗出来的方法。
鼻洗可以帮助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和过敏原,减轻鼻塞和鼻腔炎症,改善鼻腔通气。
3. 手术治疗方法对于症状明显、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鼻中隔偏曲患者,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方法。
3.1 精细鼻窦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精细鼻窦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是一种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
通过鼻窦镜的引导下,医生可以观察到鼻腔内的细节结构,准确判断鼻中隔偏曲的情况,并进行修复。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骨切割或骨成形手术,并使用缝线或填充物使鼻中隔尽可能恢复到正常位置。
3.2 开放性手术对于一些复杂的鼻中隔偏曲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开放性手术来进行治疗。
开放性手术需要通过切开鼻腔的方式,进行更复杂的骨切割和修正。
由于手术切口较大,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期较长的情况,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决策是否进行该手术。
4. 术后护理和注意事项无论是非手术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患者在治疗后都需要进行一定的术后护理和注意事项。
4.1 饮食调理患者在术后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刺激性辛辣食物,以免对伤口产生不良刺激。
鼻中隔矫正手术步骤
(仅供学习参考)
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鼻中隔矫正治疗鼻中隔偏曲很有效,鼻中隔偏曲一般呈
形C或S形,结合病史和症状,作鼻肉检查以判断鼻中隔的偏曲的类型和程度,注意鉴别
鼻中隔粘膜肥厚和是否同时存在鼻内其它疾病,如原发病变--肿瘤、异物或继发病变--鼻窦
炎 、鼻息肉等。
(鼻中隔类型)
鼻中隔矫正手术主要治疗。鼻中隔偏曲显著,影响鼻腔通气、鼻窦引流者;鼻中隔嵴突
致经常鼻衄或头痛者。等情况的患者。
鼻中隔矫正手术
1. 手术体位一般多采用坐位,术者坐于患者对侧。如取半卧位,则术者立于患者右侧。
2. 切口 用左手持窥鼻器,扩张左侧前鼻孔右手持小圆刀,于鼻中隔左侧皮肤与粘膜交界
处作一凹面向后的稍带弧形切口,起始鼻中隔前端上方,下至底部,完全切开粘骨膜。
若嵴突或矩状突位置较低,可于切口下端沿鼻底向后方延长如“L”形,以减少粘膜张力;
如鼻中隔偏曲部位较前,则切口可稍向前移。
3. 分离粘骨膜 用鼻中隔剥离器由切口处伸入,剥离粘骨膜,暴露白色软骨,然后紧贴鼻
中隔软骨,沿粘骨膜上作上下平行的分离动作宜轻巧、上下剥离的幅度应由小而大,
由前向后超越偏曲的部分。分离软骨与骨部连接处时,如有结缔组织粘着。不易分离
时,可用小刀轻轻切开;遇有尖锐突起处可用有上、下弧度的剥离器进行分离剥离。
剥离矩状突上方粘膜时,可用弧度向下的一面;剥离下方时可用弧度向上的一面,直
至完全暴露矩状突。
4. 切开软骨 用中隔软骨刀或小圆刀于粘膜切口稍后约2~3mm处,切开中隔软骨。为避
免切通右侧中隔面粘膜,可用左手小指伸入右侧鼻腔顶住中隔软骨。
5. 分离对侧粘骨膜 经软骨切口用同法剥离右侧粘骨膜,此时可用窥鼻器扩张右侧鼻孔,
直接观察粘骨膜下剥离情况。鼻中隔两侧粘骨膜完全分离后,经切口置入鼻中隔固定
扶钩,使中隔软骨固定于中隔固定扶钩两片叶片之间。
6.切除中隔软骨 用中隔软骨旋转刀于已切开之中隔软骨前缘上部推向后上方,于筛骨垂
直板处转向后下,在犁骨及腭骨鼻嵴处再向前拉,使中隔软骨大部切下。此软骨片应保留至
手术结束,以备万一两侧粘膜撕破形成穿孔时作修补用。
7.切除弯曲的筛骨垂直板及犁骨 用咬骨钳钳取筛骨垂直板及犁骨的偏曲部分。切
忌左右摆动,以免损伤筛板。中隔底部的骨嵴可用鱼尾凿凿除。此时应注意避免损伤
血管。可用浸有1‰肾上腺素的小棉球充分止血并清除伤口中血块及碎骨片,取出中隔
固定扶钩,将两侧粘骨膜推向中部使互相贴合。检查偏曲部分是否已矫正。
8.切口处粘膜可用细线缝合1~2针,以利愈合。切口一侧中隔面敷凡士林纱布后,用2只橡
皮指套分别置于两侧鼻腔,指套内适量均匀填入纱条,压迫止血。
鼻中隔矫正术术后注意事项
二十四小时内尽量卧床休息,头部抬高30~60度,以减轻充血.手术后鼻部会有少量渗血属
正常现象,纱布渗湿时请通知护理人员更换,倒流至喉咙的鼻血应吐出,以随时检查是否有异
常出血.可冰敷鼻梁处以减轻伤口疼痛及肿胀.手术一至三天后取出鼻内填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