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118.50 KB
- 文档页数:5
24《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一、教学内容《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首现代诗,由我国著名诗人贺敬之作于1956年。
这首诗以延安为背景,通过描绘延安的山水风光、历史遗迹和革命精神,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追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押韵,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朗读、欣赏诗歌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押韵规律的掌握。
2.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3. 学生对延安精神的感悟和传承。
四、教具学具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朗诵、延安风光图片、革命历史资料等。
2. 诗歌文本:打印或复印诗歌原文,人手一份。
3. 课堂活动道具:如红色旗帜、延安地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诗歌朗诵,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押韵规律,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课堂讲解:针对教学难点,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韵律美和思想内涵。
5. 情感体验:通过多媒体展示延安风光图片、革命历史资料,引导学生感受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思想内涵,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2. 诗歌作者:贺敬之3. 诗歌韵律、节奏和押韵规律4.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 延安精神的传承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2. 搜集有关延安的历史资料,了解延安精神。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延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追寻先辈的精神。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延安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的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理解和分析。
但是,对于一些深层次的情感和寓意可能还需要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对于延安这个地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教师进行相关的背景介绍。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追寻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尊重。
四.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追寻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尊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相关音频和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朗读与欣赏:通过朗读和欣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欣赏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延安的图片和播放相关音频,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作者的情感。
3.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深入理解课文的寓意。
《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延安,我把你追寻》。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全诗以“追寻”为线索,追忆了延安当年的生产、生活场景,赞颂了延安精神,警示人们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是落实这一语文要素的很好范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但是,对于延安精神的内涵以及时代背景,学生可能了解得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补充。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延、昔”等 7 个生字,会写“延、昔”等 10 个字,会写“延安、昔日”等 16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懂得延安精神的内涵。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能仿照诗歌的形式进行仿写。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懂得延安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能仿照诗歌的形式进行仿写。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内涵。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背景和内涵。
六、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课文,认读生字词,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2、合作学习法: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延安的描绘,展现了延安精神的伟大和持久。
课文以诗歌的形式,抒发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追寻延安精神的决心。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感受延安精神的伟大,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和感悟诗歌的意境。
但是,对于延安的历史背景和延安精神的内涵,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延安精神的伟大,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诗歌的意境,感受到延安精神的伟大,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延安的精神风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此外,我还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延安的历史图片和相关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延安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感知延安的精神风貌。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延安精神的内涵,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本文是一革命精神的文章。
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延安精神。
课文主要写了延河,枣圆,南泥湾,宝塔山。
课文语言优美流畅,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
同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
二、说学生: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这个班的学生思维活跃,对语文非常感兴趣,阅读和写作表达的愿望很强烈;结合对本班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的了解,以及课前的师生交流,我充分感觉到,学生能够领悟延安精神。
2、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错,但对把握文章的关键词能力还不够;3、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感悟。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延安精神。
培养学生的读中悟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仔细品读、小组交流、朗读比赛,课件演示深入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四、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板书课题教师用简练的语言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延安,我把你追寻(二)学生读课文捕捉信息品读细品,内化情感要求抓住“延河、枣园,南泥湾、宝塔山等来领悟延安精神。
学生通过小组协作,“抓高楼大厦、家用电器,体会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英雄精神。
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学生通过小组协作感悟延安精神。
(三)揭示题目,升华主题教师:结合“毫不犹豫丢掉老牛破车,宝塔山的脊梁这反复说明,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要改变,但延安的精神要发扬。
教师将播放课件,播放课件,进一步领会延安精神。
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将对他们的答案有不同的标准要求,并在讨论时给予相应的帮助。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
(四)课外阅读,延伸课外课堂即将结束时,教师会向学生介绍和推荐相关的革命题材的文章,以此激发学生的继承革命精神的迫切愿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及扩大阅读量。
统编人教四年级上语文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精品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统编人教四年级上语文第24课,这是一首描绘作者对延安这片红色土地的眷恋和追寻的诗歌。
诗歌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以及学习诗歌的表达手法。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但是,对于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对于诗歌的表达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学习诗歌的表达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延安这片红色土地的热爱和尊敬,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学习诗歌的表达手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阅读法和讨论法。
通过阅读,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通过讨论,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学习诗歌的表达手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对延安的了解和印象,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阅读诗歌:学生齐读诗歌,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讨论诗歌: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学习诗歌的表达手法。
4.总结:教师总结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强调诗歌的表达手法。
5.作业:学生回家后,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图片,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诗歌的题目、作者、诗歌的基本内容、意境、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手法。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公开课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抒情诗,描绘了诗人对延安这片土地的热爱和追寻。
课文通过描绘延安的自然风光、历史变迁和精神,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眷恋和对事业的忠诚。
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适合四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他们对于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有一定的感知。
但是,对于延安这个地名和历史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引导他们感受诗中的情感,并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含义,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追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的背景和历史,感受诗中的情感。
2.原因:学生对于延安这个地名和历史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延安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感受诗中的情感。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实践活动: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心中的延安的作文,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6.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结构和重点。
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语文四年级上册(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抒情诗,通过描绘延安这片热土上的历史变迁,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深深眷恋和无尽思念。
诗歌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延安精神的伟大和永恒。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以及领悟诗歌中的延安精神。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诗歌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他们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诗歌的朗读、感悟和讨论,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
然而,对于延安精神这一概念,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才能理解和领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感悟,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阅读诗歌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延安的深深眷恋和思念,领悟延安精神的伟大和永恒,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教学难点:领悟延安精神,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深眷恋和思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情感。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延安的历史图片和相关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延安的魅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延安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激发学生对延安的兴趣和好奇心。
2.自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3.讲解:教师对诗歌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领悟延安精神。
4.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5.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和理解,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受到革命传统思想的教育。
2.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注意把诗的韵脚读出来。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提出问题(教师朗诵诗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从同学们的眼睛里,老师看到了大家对这首诗的喜爱。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思考两个问题(电脑显示):1.为什么这首诗听起来这么悦耳,读起来这样琅琅上口?2.这首诗讲了哪几个主要问题?(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后分组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
)师:这首诗为什么听起来这么悦耳,读起来这样琅琅上口?生:因为它押韵。
师:这首诗押的是什么韵呢?生:它押的是“ang”韵。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叫诗的韵脚?诗的什么地方需要用韵脚呢?生:诗句末尾押韵的字叫诗的韵脚。
一般来说,诗的双句句末用韵脚。
师:请你把这首诗的韵脚用“.”标记出来。
师:我们在朗读诗歌的时候,对诗的韵脚要适当加以突出。
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下面请同学们回答第二个问题:这首诗讲了哪几个主要问题?生:诗人在延安追寻什么?(师板书:追寻什么。
)生:诗人为什么要把延安追寻?(师板书:为什么追寻。
)师:下面,老师重点指导大家理解第一个问题。
同学们要注意老师指导的步骤,学完后将学习方法归纳出来,然后,根据这一学习方法自己解决第二个问题。
二、学习第二节,理解“追寻什么”这一问题师:诗人在延安追寻什么呢?请找出诗中有关的词语。
生: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
(师板书。
)师:同学们对延安的这些地方一定比较陌生,让我们来看一段录像。
(师放录像。
)师:诗人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生:诗人在追寻那段艰苦而美好的岁月。
生:诗人在追寻伟人的革命足迹。
生:诗人在追寻延安精神。
(师板书:延安精神。
)师:请同学们联系刚才所看到的录像,以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说说延安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请自由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