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钱学森之问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6
浅析“钱学森之问”摘要:“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发人深思的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直指中国高等教育的弊端,揭示了中国高等教育模式的缺陷,反映了中国杰出人才培养的不足。
一经提出振聋发聩,对中国的教育工作者犹如当头一棒。
只有对“钱学森之问”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且在对现状进行深入反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找到最终的解决之道。
本文将从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四个方面来浅析“钱学森之问”产生的原因,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高等教育“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振聋发聩发人深思的“钱学森之问”。
2005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看望两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先生时,钱老就曾这样感慨过: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与此同时钱老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之问”是关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杰出人才培养的一道艰深命题,只有真正的直面“钱学森之问”,究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才有可能找到破解之法。
本文就是对问题产生原因的几点思考。
一、家庭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家庭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人的教育毫无疑问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脱离任何一方面这项系统工程都不可能成功。
其中,家庭教育是这项系统工程的基础,也是一切教育的根本。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将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而将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精美的雕像在他看来需要六位雕刻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
钱学森之问是什么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生前的疑问,也是钱老的临终遗言。
何谓杰出人才?应该是指世界级的、在全世界有重要影响的人才,应该是能和“三钱”相提并论的人才。
三钱则是指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钱老对此问题的回答2005年7月30日,钱学森曾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很大的问题。
” 那么什么样的办学模式能够培养出杰出人才来?上个世纪30年代钱老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所接受的教育,就是这样一种模式。
“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
”关注钱学森之问真正让“钱学森之问”成为舆论的焦点,源于2009年11月11日的一封公开信。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发出公开信的11位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几天前,我们满怀悲痛送别了钱学森老人。
作为一代科学大师,钱老对国家民族、对科学研究、对青年人才、对科学道德的挚爱,感动了全民族。
他的崇高人格和科学精神就像一座灯塔,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连日来,人们在缅怀和追思中,不时会被钱老提出的一个问题所震撼——‘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
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
”在当时,我们的学校,缺乏培养杰出人才的机制。
当然如果再追问下去,直白一点说,就是我们的学校不像学校,更像衙门。
不仅没有杰出人才,而且离“杰出”两个字渐行渐远。
现在,虽然较当时情况比较好,但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仍然十分严峻,钱学森之问仍然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
钱学森之问之我的理解钱学森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的“导弹之父”。
他提出了很多重要的科学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什么是科学?”这个问题虽然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涉及到了科学的本质和特点。
科学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方法论,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揭示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科学的目标是解释自然现象,探索宇宙的奥秘,以及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秉持着客观、精确、可验证和可重复的原则,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和理论构建。
观察是科学研究的起点,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描述,科学家可以发现问题和现象。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变量的控制和对比,科学家可以验证假设和推断。
理论构建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归纳,科学家可以建立起理论框架,解释和预测现象。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们的思考和创新。
科学家们在探索未知领域时,常常面临着困惑和疑问。
正是通过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科学家们才能够推动科学的进步。
钱学森之问:“什么是科学?”就是他对科学本质的思考和探索。
对于钱学森的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科学是一种基于证据和逻辑的知识体系,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取数据,通过推理和归纳来解释现象,通过验证和预测来检验理论。
科学的特点是客观、可验证和可重复。
科学的客观性意味着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应该保持中立,不受主观情感和个人偏见的影响。
科学家们应该根据观察和实验结果来提出理论和结论,而不是根据个人意愿或信仰。
科学的可验证性要求科学家们提供充分的实验数据和方法,以便其他科学家能够重复实验并验证结果。
科学的可重复性要求科学家们在研究中使用清晰、准确的方法和步骤,以便其他科学家能够重复实验并得出相同的结果。
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
科学家们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往往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和假设,进行更多的观察和实验,以求得更准确、更全面的答案。
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新的知识和理论往往是在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对钱学森之问的理解和解释“钱学森之问”是指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2005年的一次座谈会上,对中国的教育体系和科研环境提出的尖锐问题。
他问道:“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这个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
要理解和解释“钱学森之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教育体系的问题钱学森认为,中国的教育体系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
首先,中国的教育过于注重分数和考试,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导致了学生的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中国的教育体系缺乏个性化的教育,学生缺乏自由度和自主性,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特长。
1.科研环境的问题除了教育体系的问题,钱学森还指出了中国科研环境的问题。
他认为,中国的科研环境过于追求短期成果和量化指标,而忽略了长远发展和质量提升。
这种科研环境导致了科研人员的思维局限和急功近利,缺乏对重大科技创新的追求和探索。
此外,中国的科研环境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的问题,如科研资金分配不公、科研人员评价机制不合理等,这些也制约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1.社会文化的问题“钱学森之问”也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的一些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服从、遵守规矩,而创新和独立思考则被视为离经叛道。
这种社会文化氛围限制了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使得培养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更加困难。
此外,中国的社会文化中也存在一些浮躁和功利的心态,这也影响了人们对科技创新的追求和投入。
为了解答“钱学森之问”,我们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反思和改革。
以下是一些建议:1.改革教育体系首先,我们需要改革教育体系,注重对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这包括改变过分注重分数和考试的教育模式,加强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
其次,我们需要推行个性化的教育,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度和自主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特长。
这需要教育机构减少对教育的限制和干预,增加学生的自由度和自主性。
钱学森之问是什么钱学森,中国的航空航天科学家和工程师,被誉为中国的航天之父。
他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科技领袖之一。
在他的一生中,钱学森提出了一系列关键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被称为“钱学森之问”。
这些问题,不仅对中国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钱学森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实现中国自己的航天事业?这个问题在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当时,中国正处于战争和贫困的时期,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国内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科研体系。
但钱学森坚信,只有通过发展航天技术,中国才能崛起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因此,他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投资建设航天科研机构、培养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发展航天工业等。
这些方案的实施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并且在后来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钱学森还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如何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这个问题主要是指如何将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钱学森看来,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提升中国的经济竞争力。
他提出了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投入、建立科技创新体系等方案,推动了中国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钱学森还认为,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他也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将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他认为,科技的发展要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要追求科技进步与社会进步的双向互动。
他提出了加强科技普及教育、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福祉等方案,不仅促进了科技进步,也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钱学森之问所提出的问题,并没有一成不变的答案。
这些问题提醒着我们,科技发展不仅需要关注技术层面的突破,更需要关注社会、经济和教育等领域的发展。
我们需要继续探索和回答这些问题,为中国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向。
只有深入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才能真正走上科技强国的道路。
总结起来,钱学森之问是一系列关于航天科技发展、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与社会发展等重要问题的提出。
钱学森之问的教育启示
说起钱学森老先生,那真是个大写的“牛”字!他老人家问的那一句“为啥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嘞?”嘿,这问题,直接戳到了咱们教育的脊梁骨上。
咱们四川人讲究的是“巴适”和“实在”,教育这事儿,也得这么来。
你看嘛,现在娃娃些学习压力大,书包重得跟座山似的,但学的那些个东西,到社会上能用上几成?咱们得反思,是不是教学方法太死板,娃儿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给压没了?
教育嘛,就像是种庄稼,得讲究个“因地制宜”,每个娃儿都是块不同的地,得用适合他的法子去耕。
不能一刀切,全都往应试那条路上赶。
得让娃儿们多动手,多实践,心里头那点小火苗,得给它添柴加火,烧得旺旺的。
还有啊,得培养娃儿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别啥事都等着老师给答案,得学会自己问问题,自己找答案。
这样,将来他们走出校门,遇到啥难题,都能不慌不忙,自个儿想办法解决。
钱老的问题,就是提醒咱们,教育得改,得往好里改。
咱们得让娃儿们在学校里,不仅学到知识,更能学会怎么学习,怎么创新,怎么做人。
这样,咱们国家才能源源不断地冒出杰出人才,让世界都瞧瞧,咱们四川,咱们中国,教育也是顶呱呱的!。
浅谈“钱学森之问”的答案钱学森晚年曾不止一次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钱学森之问,更是钱学森之忧,虽然沉重,但是却不容我们回避。
钱老提出的人才不是普通的人才,而是创新型人才,那么为什么我们学校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那?原因很多:学校、老师、家长、政府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归根结底是教育出了问题。
我们的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对于钱学森之问,很多人都把矛头对准高等教育,这是有失偏颇的。
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从小做起,只有打好基础,以后才能够茁壮成长。
自古以来中国家长就具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直到今天,我国仍然存在违背儿童成长规律,过度开发儿童潜力的现象。
他们让儿童参加各种“兴趣班”,如舞蹈班、奥数班、艺术班等,他们本意是开发孩子智力,促进孩子成为“神通”,但是由于他们不懂的儿童成长规律,他们的做法反而扼杀了孩子的创新性和兴趣,而兴趣是创新的最强动力。
但是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对这些所谓的兴趣班并没有兴趣,甚至在内心深处有一种深深的厌恶,但是他们享受取得成功后给自己带来的荣誉,而不是这些兴趣班本身对它的吸引力。
就拿奥数竞赛来说吧,现在所谓的奥数竞赛实质上是在扼杀数学思维,他们以做难题为荣,这与奥术本身奥义可是大相径庭的。
奥数本身追求的是一种独特思考途径,来自对基础知识独特见解,并不是如今的先记大堆定理,再将其转换书写,他们对于知识已经丧失了初次见面的疑惑和兴趣,只剩下对于知识的麻木,对知识毫无感觉,并逐渐变为一台机器。
据某科研数据显示,中国人的数据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但是他们的想象能力排名倒数第一,而创新能力排名世界倒数第五,这些都和儿童从小接受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与此同时,学校对于学生的基础教育也应该负起一定的责任。
虽然我国已经提出了素质教育,但是并没有得到有力的推广并且实施。
相反,“应试教育”在我国却是根深蒂固,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读“钱学森之问”带来的痛与思有感《钱学森之问》是在读完钱学森的人生回忆录后,作者韩江辉内心的痛与思所发出的感悟。
这本书记录了钱学森的一生经历和思想总结,可以说是一本非常值得读者深入思考的书籍。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钱学森的崇敬之情更加深刻。
他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坚韧不拔精神的人,他的一生经历不仅证明了科学家的功勋,更体现了一个位伟大人物的人格魅力。
钱学森之所以成为不可复制的传奇人物并不是因为他的成就,而是因为他执着的追求、无私的奉献和慈悲的仁爱。
他一生秉承的信念,饱含着对科学和人类的热爱,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为这个世界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他在科学上的探索和创新在众多领域都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不仅在中国,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对他的贡献表示钦佩。
甚至可以说,在他的领域,他是被无数人所崇拜和尊敬的象征。
但就是他这样一个熠熠生辉的人,却受到一系列的折磨和打击,他在政治污名化的环境中,被打成“反动分子”,苦于拘禁二十年之久。
不过即使这样,他却依旧没有放弃,而是依然执着最初的目标,勇敢地走向最难的道路。
钱学森的经历让我思考,怎样才能拥有这样的智慧和坚强的性格?其实,他一生的努力和所得,都归功于他的严谨自律和百折不挠,他将精力集中在了自己的研究领域上,不断地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和挑战,从而获得了他一生中走向成功的路。
读到钱学森的人生经历,我深感自己的无能。
在生活中,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我总是选择沉默和放弃。
然而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再难再苦再累,也不能轻言放弃,正如他所说:“人生少有的辉煌只是源于极度的坚持。
”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每一次失败都是对未来成功的更好铺垫。
此外,在我们的步入社会后,我们有义务为这个世界付出自己的精力和智慧,拥有了知识和能力,就应该为社会做贡献。
读《钱学森之问》的过程中,钱学森的勤奋、创造、刚毅的精神令我更加明白要做人的的道理和意义,让我更深刻的意识到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才能努力谋求生存,并且思想与人类发展的紧密结合更是人类前进的动力。
钱学森之问是什么
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生前的疑问,也是钱老的临终遗言。
何谓杰出人才?应该是指世界级的、在全世界有重要影响的人才,应该是能和“三钱”相提并论的人才。
三钱则是指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钱老对此问题的回答
2005年7月30日,钱学森曾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很大的问题。
” 那么什么样的办学模式能够培养出杰出人才来?上个世纪30年代钱老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所接受的教育,就是这样一种模式。
“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
”
关注钱学森之问
真正让“钱学森之问”成为舆论的焦点,源于2009年11月11日的一封公开信。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
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发出公开信的11位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几天前,我们满怀悲痛送别了钱学森老人。
作为一代科学大师,钱老对国家民族、对科学研究、对青年人才、对科学道德的挚爱,感动了全民族。
他的崇高人格和科学精神就像一座灯塔,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连日来,人们在缅怀和追思中,不时会被钱老提出的一个问题所震撼——‘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
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
”
在当时,我们的学校,缺乏培养杰出人才的机制。
当然如果再追问下去,直白一点说,就是我们的学校不像学校,更像衙门。
不仅没有杰出人才,而且离“杰出”两个字渐行渐远。
现在,虽然较当时情况比较好,但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仍然十分严峻,钱学森之问仍然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
钱学森之问提出的背景
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而这个问题极大的反映了中国的教育问题。
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难以突
破的瓶颈。
在中国本土难以培养出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大师,既没有培养出经济学大师,也没有培养出文学大师等。
正如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
曾一位学生向温总理提出了如何理解钱学森关于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
温家宝说:“钱学森之问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
钱学森先生对我讲过两点意见,我觉得对同学们会有用,一是要让学生去想去做那些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的事情,没有创新,就不会成为杰出人才;二是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
”总理接着说,大学改革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环境。
大学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来办。
教育家办教育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
对钱学森之问问题的特征与本质
认识一:解决"钱学森之问"的现有工作基础应该是新中国六十年教育历程所取得的现有辉煌。
离开了中国特色和中国教育今天的整体成就,"钱学森之问"的解决就无从谈起。
认识二::"钱学森之问"的解决方式应该采取"现有套路升华,延伸创新套路"的模式,而并非"先否定一套,再建立一套"的休克疗法。
借力打力是解决"钱学森之问"的力学之道。
整体中看局部是解决"钱学森之问"的几何之道
认识三:"钱学森之问"是教育发展的最高目标问题与中国教育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自然产物。
不同国家的杰出人才培养问题虽然都
是教育发展的共同极限问题,但由于不同国家的社会结构与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必然会呈现出解决这同一最高教育问题--"培养出杰出人才"的不同必然途径。
如何看待学森问题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回应,要加大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先试点再推开,注重对学生实施“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培养,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年全国普及义务教育
完善资助促进教育公平
1.整体的教育工作观"是"教育三弄"--诊视教育、设计教育与
实践教育的第一弄的根本。
2."准确的教育规律掌控"是"教育三弄"中设计教育的根本。
3."合理的教育生态空间建设"、"科学的教育发展模式运用"
以及"负责的教育实践工程"是教育第三弄实践教育的主
体成分。
解决"钱学森之问"也需要考虑教育家培养和先进师范大学建设这样的问题。
教育家的内涵首先需要定义。
教育家与杰出人才的教育科学联系是伯乐与千里马的一种现代教育升华关系。
没有先进的师范大学为教育发展来研究制定成熟的科学教育模式,教育的问题就会总是澄不清和理不顺,更不可能深层次地理解教育家与杰出人才的形成机理。
"钱学森之问"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
"钱学森之问"的解决更是历史的必然。
钱伟长是一位知识全面的人,他在科学、政治、教育多个领域取得的成就是常人无法企及的。
然而,钱伟长会见记者及各界人士时,始终强调他那不变的一句话:“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与失,祖国和人民的忧就是我的忧,祖国和人民的乐就是我的乐。
”他用60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一直坚持的专业——爱国。
一次,他应邀给国内大学生讲有关学习问题时说:“世界上没有天才,人的所有才能都是后天获得的,学习就要勤奋刻苦”;他诚恳地告诉同学:“大学毕业后,我也没停止过学习……我现在每天学习时间还比你们多,我每天晚上八点开始,这是我的学习时间,不到凌晨两点我是不停止学习的……”在<<中国三钱>>这本书里看到钱伟长转系的故事,很是佩服,也
让我更理解了他的一句话:"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故事转述如下:
1931年,钱伟长走进了清华园,历史和语文几乎都是满分.开始选系时,历史系陈寅恪认为他应该读中文系;朱自清和闻一多也看中了他,认为他应该读中文系.结果,他选择了中文系.朱自清很高兴,把他召到自己家中,亲切交谈.听说他是钱穆的侄子,就说他们家学渊源,读中文系很有发展前途.就这样,钱伟长怀着美丽的文学梦走进了清华园.
可是,就在他选择中文系的第二天,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钱伟长与几个同学一起走进圆明园,由圆明园引发的对历史的沉思使钱伟长的感情难以自制.从圆明园回来之后,钱伟长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放弃自己的文学梦,立志改学科学.
次日,他找到物理系主任吴有训,表明自己弃文从理的志愿.吴有训查看了他的入学成绩,对他说:"你的物理才考了15分,语文考得这么好.我建议你还是读中文系吧."钱伟长就说读物理是为了救国.而吴有训反驳说学文也可以救国.钱伟长硬是执著地立在吴有训的办公室里,不肯离去.
从那天以后,吴有训走到哪里,钱伟长就跟到哪里,缠了吴有训一个星期.缠得他没办法,最后做了有条件的让步:先试读一年,在这一年里,化学,物理,数学这三门课要能考70分,才能留在物理系,如果有一门考不到,就转回中文系.
钱伟长在读中学时,物理,化学从来没有弄懂,数学也没有系统学过,代数符号都搞不清楚.为了能够留在物理系,他拼命苦读.这一年,他一天最多睡五个小时,早上六点起床到科学馆读书,晚上学校十点熄灯,他就躲在厕所的一角继续读书,深夜才回宿舍.
当年,钱伟长认为自己是清华最用功的学生,结果当他六点起床去科学馆时,发现那里已经有人在读书,这个人就是华罗庚.华罗庚是早上三点就起床去科学馆读书.华罗庚这种拼搏精神,深深地激励着钱伟长,后来两人成为很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