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 (2)
- 格式:docx
- 大小:31.02 KB
- 文档页数:8
高一语文文言文翻译与赏析——《鸿门宴》(2)翻译:楚军的左尹项伯,项羽的叔父,平日里和留侯张良私交很好。
讲解:“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式,“者”用于主语后,表示停顿,“也”用于宾语后,表示肯定语气。
“素”的意思是“平日”“一向”。
“善”形容词活用为了动词“交好”。
鉴赏:欲叙事而远远叙人,因果也。
翻译:张良那时跟随着沛公,项伯于是就在夜里骑马跑到沛公的军营,私下里会见了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想要叫上张良和一起离开,说:“不要跟随着一起去死啊!”讲解:“从”是动词“跟随”;“乃”是连词“于是,就”;“夜”是名词活用为介宾短语,作状语,意思是“在夜里”;“驰”是动词“骑马”;“之”是动词“到”;“军”是名词“军营”;“具”是副词“详细”;“告”后省略了宾语“之”;“以事”是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状语,后置了;“与”是介词“和”,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从”是动词“跟随”,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鉴赏:项伯以私情而废公义自此始矣。
翻译: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沛公现在情事危急,偷偷地离开是不道义的,不能不告诉。
”讲解:“亡去”是同义复用现象,“亡”是“不告而去”之意,其前有主语省略;“语”应该读作去声,意为告诉,其后省略了宾语“之”,其前省略了主语“我”。
鉴赏:“臣为韩王送沛公”一句表明的张良和刘邦的关系只是这样一种比较间接的公交,极见张良之智。
因为不如此不足以表明自己之可“去”,不如此,也不足以“不可不语”。
翻译:张良于是进入,详细地告诉了沛公。
讲解:“告”后省略了宾语“之”和介词“于”。
或解为“沛公”后省略了“以事”不佳,因此句与上文联系极紧之故也。
鉴赏:张良在稳住项伯的同时亦遂了自己心愿了。
翻译:沛公非常震惊,说:“该怎么解决这事呢?”讲解:“为”是动词“处理”“解决”。
“奈何”为疑问副词“怎么”。
鉴赏:“为之奈何?”若以口语意译为“这可咋办呢?”更能凸显沛公的“大惊”,更能凸显其与张良的亲密关系。
沛公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霸上,未得【没有能够】与【跟】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派】人言【报告】于【向】“沛公欲王(wàng)关中,使【让】子婴为【担任,做】相,珍宝尽有【”项羽大怒曰:“旦日【飨(xiǎng)【犒劳】士卒,为(wèi)【】击破沛公军!”当【在】是【这】时,项羽兵四十万,在范增说(shuì)【劝告】公居山东【函谷关以东】时,贪【贪图】于财货,好美姬【美女】。
今【现在】入关,拿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云气】,皆【都】为【是】龙虎。
成【成为】五采【的意思】,此天子气也。
急击【攻打】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叔父】也,素【向来】善【与……交好】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这时】从【跟随】沛公,项伯乃夜【名词作状语,连夜】驰之【到】沛公军,私见张良,具【详细】告(之)以事,欲呼张良与俱【一起】去】,曰:“毋】从】俱【一起】“臣为【替】韩王送【护送】沛公,事有急,亡去【逃离】不义【道义】,不可不语(yù)【告诉】。
”良乃【于是】入,具【详细】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谁为大王为【制定】“鲰(zōu)生【短小,浅陋】说(shuì)【‘距【通“拒”,把守】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wàng)【故【所以】听之。
“料【估计】大王士卒足以当【抵挡】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本】不如也。
且【将】“请往谓【告诉】项伯,言沛公不敢背【王也。
”沛公曰:“君安【怎么】与项伯有故【交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交游,交往】臣活【使……活】之;今事有急,故【所以】幸”沛公曰:“孰与君少长(zhǎng)?【和您比,哪”良曰:“长于【比】“君为【替】我呼【喊】入,吾得兄【他】。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zhī)【酒为寿【古时献酒致祝颂词叫“为寿”】,约【约定】为婚姻【即亲家】,曰:“吾入关,秋毫【丝毫】近,籍【登记吏民,封【封闭】府库【仓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原文课文(2)鸿门宴原文课文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
张良进去道歉,说:"沛公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
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
"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
"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
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
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了曹无伤。
拓展阅读:《鸿门宴》鉴赏一主旨和情节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
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
这样说,是因为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
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
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
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本文按情节的发展过程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
文章先指出刘、项两军的驻地及双方兵力,表明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他手中。
下文所述人物活动均与这个背景有关。
斗争起因是曹无伤告密。
项羽听说"沛公欲王关中",冒犯了他的尊严,当即决定进攻刘邦;他的主要谋士范增乘机揭露刘邦的野心,也力主进攻。
二人认识上的差异,预示着他们对刘邦将采取不同的态度。
战争似乎已经迫在眉睫,却忽然出现了转机。
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劝他逃走,而张良反以"为韩王送沛公"为借口,将消息通知了刘邦。
刘邦于是拉拢项伯,以谎言为自己辩护。
项伯同意调停,并嘱咐刘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习题(2篇)鸿门宴习题(一)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项不是鸿门宴的参与者?A. 刘邦B. 项羽C. 张良D. 荆轲2. 鸿门宴中,谁向项羽告密,说刘邦有称霸天下的野心?A. 范增B. 项伯C. 曹无伤D. 张良3. 鸿门宴中,范增为什么要项羽杀刘邦?A. 因为刘邦是他的仇人B. 因为刘邦有称霸天下的野心C. 因为刘邦曾经侮辱过项羽D. 因为刘邦是他的朋友4. 鸿门宴中,谁为刘邦说情,使项羽放弃了杀刘邦的念头?A. 张良B. 项伯C. 范增D. 曹无伤5. 鸿门宴中,刘邦是如何逃脱的?A. 化装成士兵B. 乘夜色偷偷溜走C. 通过项伯的帮助D. 与项羽谈判后离开6. 鸿门宴中,范增为什么对项羽失望?A. 因为项羽不听他的建议B. 因为项羽杀了刘邦C. 因为项羽对刘邦太仁慈D. 因为项羽没有赏赐他7. 鸿门宴中,谁在宴会上舞剑,试图刺杀刘邦?A. 项庄B. 项伯C. 范增D. 张良8. 鸿门宴中,刘邦为什么能逃脱项庄的刺杀?A. 因为项伯的保护B. 因为项羽的阻止C. 因为范增的命令D. 因为刘邦自己武艺高强9. 鸿门宴后,刘邦和项羽的关系如何?A. 更加亲密B. 没有变化C. 更加紧张D. 和解10. 鸿门宴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A. 标志着秦朝的灭亡B. 标志着楚汉战争的开始C. 标志着汉朝的建立D. 标志着项羽的失败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______年。
2. 鸿门宴的地点是今天的______省______市。
3. 鸿门宴中,范增送给项羽的玉玦象征着______。
4. 鸿门宴中,刘邦送给项羽的玉斗象征着______。
5. 鸿门宴中,项伯是项羽的______。
6. 鸿门宴中,张良是刘邦的______。
7. 鸿门宴中,范增是项羽的______。
8. 鸿门宴中,曹无伤是刘邦的______。
9. 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______。
10. 鸿门宴后,刘邦被封为______王。
《鸿门宴》沛公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霸上,未得【没有能够】与【跟】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派】人言【报告】于【向】项羽曰:“沛公欲王(wàng)【】关中,使【让】子婴为【担任,做】相,珍宝尽有】“旦日【明天】飨(xiǎng)士卒,为(wèi)】击破沛公军!”当【在】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shuì)【劝告】项羽曰:“沛公居山东【函谷关以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美女】。
今【现在】,妇女无所幸【宠幸】,此其志不在小人望【观望】其气,皆【都】为【是】龙虎。
成【成为】采【同“彩”,彩色的意思,此天子气也。
急击【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叔父】也,素【向来】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这时】从】沛公,项伯乃夜【名词作状语,连夜】驰【骑马】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详细】告(之)以事,欲呼张良与俱【一起】去【离开】,曰:“毋【不要从跟着俱一起】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护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逃离】不义【道义】,不可不语(yù)【告诉】。
”良乃【于是】入,具【详细】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对付】之奈何”张良曰:“谁为【替】大王为】此计者”曰:“鲰(zōu)生【短小,浅陋】说(shuì)【劝告,劝诫】我曰:‘距【通“拒”,把守】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wàng)也。
’故所以】听之。
”良曰:“料【估计】大王士卒【军队】足以当【抵挡】项王乎?”沛公默然【沉默】,曰:“固【本来,当然】不如也。
且【将】为之奈何?”张良曰:“请【请允许我】往谓【告诉】项伯,言【说】沛公不敢背【背叛】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怎么】与项伯有故【交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交游,交往,项伯杀人,臣活【使……活】之;今事有急,故幸【幸亏】曰:“孰与君少长(zhǎng)?【和您比,哪一个更年长?】“长于【比】臣。
”沛公曰:“君为【替】我呼【喊】入,吾得兄】。
文言文整体阅读:鸿门宴课后练习(2)1.下列句子属状语后置的一句是()A此天子气也 B毋从俱死也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将军战河北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张良出,要项伯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C.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D、朝济而夕设版焉4.下列加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与能几何(赞许)终已不顾(回头看)B.将军战河北(黄河以北)沛公安在(在哪里)C.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就)秦王购之金千斤(收购)D.以其无礼于晋(因为)秦军氾南(驻军)5.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7、汝识之乎?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6.请在句子的横线上补充省略的成分,并指出省略的成分。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7.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同现代汉语用法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②约为婚姻③沛公居山东时④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⑤闻大王有意督过之⑥再拜献大王足下⑦而听细说⑧故遣将守关者A.②⑥⑦⑧ B.①③⑤⑥C.①④⑤⑦ D.④⑤⑥⑧8.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距关,毋内诸侯②沛公不胜杯杓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④范增数目项王⑤令将军与臣有郤⑥秋毫不敢有所近⑦拔剑切而啖之⑧张良出,要项伯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A.①③④⑤ B.②⑤⑦⑧C.②④⑥⑧ D.①③⑤⑨9.对下面语句的解释,历来有分歧,请你根据上下文意分析,判定哪种说法较为恰当。
鸿门宴读后感西楚霸王项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悲剧英雄。
项羽身为楚国贵族后裔,从24岁(前209)起兵反秦开始,到31岁(前202)垓下身亡为止,在风起云涌的反秦斗争和楚汉相争的舞台上,只活跃了短短的8年,却留给人们历久不衰的鲜明印象。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此时陈胜被杀,项梁战死。
秦军名将章邯率20万主力围困赵军于巨鹿,而反秦起义军首领宋义却坐观成败,延误战机。
项羽果断地斩杀宋义,率楚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一当十,杀声震天,九战九捷,消灭了秦军主力,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
此时的项羽将他的英雄豪气演绎得淋漓尽致。
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已近尾声。
项羽到了四面楚歌的悲惨境地,不免发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
但在最后一战中,他孤身奋战群敌,“?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倒退)数里。
”可以想见其多么神勇!但“虎落平阳遭犬欺”,终究摆脱不了受围困的处境,故有乌江边赠马亭长之举,有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感,以自刎之举成全急欲领赏的汉军将领。
一代英雄,自我毁灭。
死得坦然,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就连李清照这样的弱女子也不禁赞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一个项羽,岂不是将整个南宋小朝廷比了下去项羽是英雄,但只是一个失败英雄,只是一个悲剧英雄。
他力能扛鼎,有万夫不当之勇,但他有勇少谋。
他自视甚高,豪爽直率,但“自矜攻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刚愎自用,不善用人。
刘邦能利用项伯来摆脱危机,项羽却轻易出卖曹无伤;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项羽有一范增却不用。
他坑杀秦军降卒20万,火烧阿房宫,其暴戾之举令人扼腕。
他自封西楚霸王,分-裂天下以封王侯,更是倒行逆施之举,岂不是要将历史车轮拉回到战国时代他在面临垓下之围的绝境时,尚自负英雄,说什么“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拒绝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他政治上优柔寡断,目光短浅,不屑于耍弄权术,又怎能玩得过年长他24岁又极有心计极有野心的刘邦呢总之,项羽能作一员伟大的军事将领,却不能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
重点字词注释解释第一段段意:无伤告密,范增说羽1、军:名词活用为动词,其后省略了介词‚于‛。
2、未得:未能。
3、王:应该读作四声,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王‛。
其后省略了介词‚于‛,这个‚于‛与后面的‚关中‛形成介宾短语。
4、旦日:第二天5、飨:犒劳6、为击破:‚为‛作为介词‚替‛。
‚为‛当读作去声,其后省略了宾语‚我‛。
从句式上讲,这个句子也就是省略句。
7、当是时:在这个时候8、说:劝说。
9、‚山东‛指肴山以东,‚山‛特指‚肴山‛,‚关‛特指‚函谷关‛。
10、无所幸:没有他所亲近的。
11、气:这是古代的一种迷信色彩很浓的东西,据说,任何一个大人物都有一种自然现象与之对应,最常见的说法是星,如果新发现了一颗星星,那就是一个伟大的人物诞生了,这颗星一天天的变亮,就说明这个大人物一天天成长了,如果这颗星被云彩挡了一下,就说明这个大人物被人侵犯了。
‚云气‛则是一个大人物居住地的物象变化,只有会看的人才能看到。
12、‚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判断句式。
主语为‚此‛,‚天子气‛为宾语,‚也‛为表陈述肯定语气的助词。
鉴赏:这是范增劝说项羽的第二个层次,是从古人最虔诚地信仰角度劝说,非常有力。
在已经燃起的大火上又浇上了一桶热油。
13、成:化作,变作;采:通‚彩。
翻译:我派人察看他的云气,都呈现出五彩的龙虎形象,这(是)天子的云气啊!赶紧攻打(他),(千万)不要错失(良机)!‛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式,‚者‛用于主语后,表示停顿,‚也‛用于宾语后,表示肯定语气。
2、素:‚平日‛‚一向‛。
‚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交好‛。
1、从:动词‚跟随‛;2、乃:连词‚于是,就‛;3、夜:名词活用为介宾短语,作状语,意思是‚在夜里‛;4、驰:动词‚骑马‛;5、之:是动词‚到‛;6、军:名词‚军营‛;7、具:副词‚全部‛;8、告:后省略了宾语‚之(张良)‛;9、以事: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10、与:介词‚和‛,后面省略了宾语‚之(项梁)‛;11、从:动词‚跟随‛,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沛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