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考题与中国考题的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95.50 KB
- 文档页数:12
2015年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高考卷文言文试题比较研究作者:詹乃春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18期摘要:中国内地与台湾地区同根同源,文化一脉相承,高考文言文试题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本文主要从分析2015年两地文言文试题的异同;总结各自可借鉴之处,为内地文言文试题提供建议两方面进行论述,希望为提升文言文试题命制水平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内地和台湾地区 2015年高考文言文试题比较研究题释:①本文分析的中国内地高考卷均指2015年夏季高考语文全国卷1,不包括全国2卷和自主命题省份的高考试卷;台湾地区高考卷均指2015年台湾地区大学入学指定科目国文科试题。
②本文只针对两地高考试卷中文言文试题部分进行比较,不包括诗歌鉴赏和名句默写部分。
近日教育部在官网公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规定要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从《纲要》中不难看出目前国家对传统文化传承相当重视,而且这些重视并非“虚名”,紧紧与高考试卷“绑架”在一起。
文言文作为传承经典文化的主力,在高考试卷中理应占据更重要的地位,2015年高考文言文试题质量虽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阅读材料单一,重视理解和分析能力而忽视鉴赏评价能力培养等问题,尤其在考查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方面显得相当“无能为力”。
相比较而言,台湾地区与我们同根同源,文化一脉相承,文言文试题灵活多样、取材广泛,尤为重视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对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熏陶和培养,所以台湾地区高中生普遍传统文化修养高,国文功底深厚。
由此观之,内地若想真正提高高中生的国文修养水平,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借鉴台湾地区高考文言文试卷的优点成为一条必需且重要的途径。
下面首先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两地文言试题的异同。
一、两地高考文言文试题比较分析(一)从形式方面比较分析两地文言试题1.题型、题量、分值、比例。
“采用不同分类标准可以对同一道试题分出不同叫法,按照评分是否客观,试题可直接分为客观题与主观题;按照应答方式,试题可相对分为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综合题、作文题”[1]。
两岸语用类试题比较■冯渊语言运用类试题,是语文试卷中比较灵活、变数较大的一类题型。
本文从修辞手法、语句连贯、图文转换几个方面比较一下大陆卷与台湾卷的不同。
台湾的国文考试分两种,一种是学科能力测验,简称“学测”;还有一种是指定科目考试,简称“指考”。
“学测”旨在测评考生是否具有接受大学教育的基本能力,是大学初步筛选学生的门槛;“指考”是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为大学选才需要,用来检测考生是否具备校系要求能力的考试,能力要求高于“学测”。
一、修辞国家考试中心《考试说明》关于语言运用题“修辞”的考测有明确的要求: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大陆地区现代文阅读和古代诗歌阅读中,要求分析文本的表现手法,也会涉及修辞的考测,但作为语用题的考测,修辞多集中于仿句题,形式比较固定,这里不赘述;只介绍台湾地区学科能力测验试题中几道涉及修辞的试题,这些考题全是客观题,利于评分,设置灵活。
阅读下文,选出叙述正确选项()(2010年“学测”卷)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他说的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
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普通人向来是这样把节烈两个字分开来讲的。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A.以玫瑰带刺象征振保对爱情的畏惧B.“床前明月光”一方面呈现洁净的美感,一方面寓托思慕向往之情C.“蚊子血”“饭黏子”分别由“红”“白”联想取譬,表达碍眼生厌之感D.以“普通人把节烈两个字分开来讲”讽刺男人要求女人从一而终,自己却拈花惹草E.“娶了红玫瑰……娶了白玫瑰……”的排比句,描述既“喜新”又“恋旧”的矛盾人性这是一段非常精妙的言论。
用来考测修辞手法的语料,本身就应该是语言的精华。
中学语文孰学2011.1C.甲丁乙丙D.丁丙甲乙本题还多一个潜在的考点,即必须先读懂原文。
通读全段,意思是说朝廷当选用善人斥退恶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重要的是喜欢一个人还要能发现其缺点.厌恶一个人还能发现其特长.这样方能最大限度人尽其才。
按照这个层次。
应选B。
【启示】1.大陆试题多采用议论类和实用类文本,一般重在考测句段的内部逻辑联系;而台湾卷基本采用文学类文本,同样能考测句段的逻辑联系。
还能考测鉴赏能力。
2010年福建卷的连贯题选用的也是抒情味极浓的语料,殊为难得,与台湾卷庶几近之。
2.台湾卷语料采用文言文,顺带考测文言文阅读能力,打破了文言文和现代文的界限。
这种命题方式给出了更大的命题空间。
命制的试题也更为机智。
三、图文转换“图文转换”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寻绎某些隐含信息,对图表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然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图文转换”题,实际上还综合了“句式变换”“仿写”“续写”“压缩语段”等多个考点内容。
表格与文字的转换出现时间较早,图文互换的集体出现是在2005年高考——浙江卷、天津卷、湖北卷同时呈现这一新题型。
这也可能是高考卷对“读图时代”的一种呼应。
无论哪种图形表格.试题都要求对图文的意义进行转换,即必须先去读懂图表的含义,然后再用或准确或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2010年各地高考卷出现“图文互换”题的有天津卷、湖北卷、江西卷、广东卷和安徽卷。
涉及漫画和表格两种类型。
1.相近的图文转换题台湾地区2004年“学测”卷非选择题的第一题.要求根据一幅人和青蛙的图画各用50字描写其神情、姿态。
再以一、两句话拟写其内心所想。
这种试题和大陆试卷要求对图片进行解说的试题很接近,都是主观表达题。
大陆选用的一般是新闻图片、剪纸画,这里用的是一幅美术作品,可看作是同类试题。
要求也很接近。
两地试题都要求描写画中人物/动物的神态、心理.大陆试题有时还强调运用修辞手法。
2.不同的漫画题大陆试卷的漫画类图文互换试题。
大陆地区“语文”全国卷与台湾地区“国文”指考卷比较研究本文是关于两岸高考语文试题比较问题的研究,主要研究目的包括增进两岸高考语文教育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两岸高考语文试题的完善和改进。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法、文献综述法对两岸高考语文试题进行对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发现大陆全国卷在实践运用中出现的问题并在发现问题和基于两岸试题比较的基础上给全国卷语文试题的改进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本文的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目前关于本课题研究的现状以及研究的价值及意义等。
本文正文主体分为三章内容,第一章是对近五年两岸高考试题总体形式上进行对比研究,包括对考试时限和题量的对比、试题题型和结构的对比以及作答规范的对比。
第二章是对两岸试题内容的比较,分别从现代文阅读题、古代诗文阅读题、语言文字运用题、作文题的选材和考核目标上进行比较,发现两岸试题在不同题型考查方面上的异同点。
第三章是基于比较的全国卷实践应用的问题及其解决,本章是通过对考生的问卷调查和语文老师的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全国卷在实践运用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及在全文对两岸试题本体分析的基础上,综合从台湾指考卷得到的启发,为改进全国卷试题命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首先是研究对象新颖,选取大陆地区全国卷语文试题与台湾地区指考卷国文试题作为比较研究对象的几乎没有;其次是对比点新颖,尤其是对两岸试题内容上的对比,由于台湾试题组题方式与全国卷不同,没有全国卷那样按照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这样有清晰且相互独立的题型特点,而是没有一定的顺序且不按照一定的考核目标或选材进行编排试题,本文立足全国卷,根据全国卷考查题型和考核目标的标准对指考卷试题进行归类整理从而发现两岸试题在考查类似题型和语文能力上的命题特色,期望从这种比较中能对改进全国卷试题命题得到一些启发和思考。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将有利于促进两岸高考语文试题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全国卷试题命制的改进。
我国大陆与台湾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的比较作者:王明建来源:《语文建设》2007年第09期大陆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与台湾大学学科能力测验,都是高等学校入学选拔性考试,都为中学教学起导向作用。
由于它们所从属的政治制度、文化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不同,所体现的教育目的、对学生素养要求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有较大差异。
但两岸毕竟同宗同源、同文同语,拥有共同的文化传统,其高考语文试卷都反映了对中国人学习汉语文基本规律的认识。
因此,对两岸高考语文试卷进行比较,不仅可以看出两岸语文教育的异同,也可以为我们今后改进命题工作,提高试题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文拟从试卷题型、语文知识、阅读理解和写作四个方面,对2007年大陆高考语文试卷(全国I)与2007年台湾大学学科能力测验国文考科试题(请参见《语文学习》2007年第4期第70至74页)作一概括的比较分析。
一、题型比较两岸试卷的题型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呈现出一致性。
比如,全卷都由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部分构成,只是两部分的分值和所占比例不同。
(见表1)两相对比,台湾更注重标准化考试,其试卷中的客观性选择题占据总分值的一半。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国文试卷的难度,但台湾试卷中的多项选择题达到了22.2%,相对于大陆多项选择题的缺失,台湾从另一个角度加大了试卷的难度。
大陆有弱化标准化考试的倾向,其客观性试题仅为总分值的五分之一。
非选择题在两岸语文试卷中的比例表明,传统的语文测试方式仍受重视,尤其在大陆。
二、语文知识比较“语文知识”指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文学知识与文学鉴赏、修辞。
两岸试卷对语文知识的考核范围有明显的趋同性,但个别项目的考核重心有所不同。
(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两岸都弱化陈述性语文知识,强化程序性语文知识。
无论大陆还是台湾,语言运用和文学鉴赏的考核比例都大于其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的考核比例。
同时,两岸都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较为重视文学教学。
大陆与台湾试卷中文学所占比例都大于语言的比例。
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化学高考试题的比较研究作者:江合佩肖巧玲来源:《化学教学》2016年第11期摘要:以2016年我国大陆地区新课标Ⅰ卷和台湾地区指定科目化学科试题为研究样本,分别从试卷结构、测量目标、知识点分布、试题特点、试题情境五个维度展开对比研究,分析得出两岸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关键词:台湾地区;指定科目考试;高考化学试题;试题比较文章编号:1005–6629(2016)11–0082–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1 问题的提出大陆地区每年的高考都是全社会最津津乐道的话题,同为儒家文化圈的台湾亦是如此。
从两岸高中化学教学比较研究发现,自2003年杨李娜[1]将台湾的大学入学考试中“学科能力测验”进行述评,还是后来杨明生[2~4]针对我国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翰林版教材进行系统性比较研究,再到蔡天津[5]、肖巧玲、叶永谦[6]等研究台湾学测试题及选择题选项设置,更多地将着眼点聚焦在学测研究上,而系统地研究两岸高考试题的文献则相对空白。
基于此,特选择2016年两地高考《考试说明》及试题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对我国大陆地区高考考试改革新方案提供一些可供参考和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2 两岸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分析2.1 两岸试卷类型特点分析我国大陆地区目前高考试题采取分省命题的方式,但是从今年开始,教育部考试中心加大了全国统一命题地区的省份。
为了兼顾地区和经济文化差异,全国统一命题地区又考虑其教育实际情况分成了三套试卷。
化学科目前来说,命题方式主要有理综和单科两种模式。
江苏、海南、上海3省市为单科命题,其他省份都为理综模式,满分100分。
台湾地区高考模式分为学科能力测验(简称学测)和校系指定科目考试两部分。
学测包括国文、英文、数学、社会(历史、地理、公民与社会)、自然(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五个科目,旨在测验考生是否具有接受大学教育的基本学科能力,是大学院系初步筛选学生的门槛[7]。
指定科目考试(简称指考)包括国文、英文、数学甲、数学乙、历史、地理、公民与社会、物理、化学、生物十考科,旨在检测考生是否具备校系要求的能力,是大学考试入学招生管道的主要依据[8]。
从台湾国文考试的十道试题2009-01-30 22:38:55| 分类:中国国学|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管窥蠡测见微知著工具的考察和生命的融汇——从台湾国文考试的十道试题看大陆与台湾的国文教育的差异从前教中学语文时,从未想到要与大陆以外的语文(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做一下横向比较,因为大陆是汉语言文学的无可争议的主要传承和使用之地,除此以外,其他地方的教学都是流亚或枝末。
由于曾经十余年辅导语文高考的经历,已经非常熟悉和习惯于大陆的语文高考模式,不想第一次看到台湾国文教育的高考试题,一边做题,一边感觉着强烈的冲击,而深感大陆的国文教育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这不足,经过几天的思考,又经网上和正在读国文专业研究生的女儿沟通之后,最后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大陆与台湾在国文教育方面的主要差异是分别侧重——语文工具的考察和传统人文生命的融汇。
让我们还是先通过试题看看两岸——(大陆)语文、(台湾)国文——考试对于传统文化的考察的差异。
凡是参加过大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高考,尤其是经历过使用所谓标准化试题的人,都非常熟悉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知识和古文的学习要求与考察方式。
我手头一时找不到这些年来的高考试题,但还是保存了一些曾经使用过的标准化高考辅导模拟试题,从题型到分值完全是按照高考的模式循规蹈矩的设计与编排的,与实际的高考题命题方式方法相比较,除具体内容外,,完全是如出一辙。
以下是2002年“北京市海淀区高考模拟试题”《语文(第四模拟)试卷》中的古文测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吕端,字易道,幽州安次人。
开宝中拜参知政事。
时赵普在中书,尝曰:“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郊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
”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
”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意以属端。
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
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
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①。
一日,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奏闻。
端益谦让不自当。
初,李继迁②扰西鄙。
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
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诏与谋。
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
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
”准遂告其故。
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
”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复奏。
”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
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
‟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得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耳。
”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早愚,宜置于延州,以亲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
”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
”即用其策。
至继迁之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注:①建明,即建白,陈述意见或有所倡议。
②李继迁(936——1003),北宋时党项族人,西夏国的创立者,与北宋时战时和。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黑体字代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亦不形于言形,表现B.虑与寇准同列同列,同在朝班,同事C.端益谦让不自当当,承当D.端疑谋大事疑,怀疑12.分别比较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保安军奏获其母端不必与知即用其策A.两个“与”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B.两个“与”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C.两个“与”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D.两个“与”字不同,两个“其”也字不同13.从分句间语义关系的角度给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诏与谋②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③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④必若此,非计之得也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④/②/③D. ①/②/③/④1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是()A.意以属端——已经属意于吕端B.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大丈夫办事不顾及他的亲人C.愈坚其叛心耳——更加坚定他的叛逆之心而已D.微卿,几误我事——要不是爱卿,几乎误了我的大事15.下列句子表现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一组内容是()①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②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③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有建明④若军国大事,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⑤继迁之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A.①②B.②③C.③④D. ④⑤16.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吕端有宰相的气度,因而受到赵普的称赞,更得到宋太宗的赏识,但也有人认为吕端办事糊涂。
在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太宗决意任命他为宰相。
B .吕端很注意团结其他人士,他首先担任宰相,引起寇准不平,他反复考虑,便请寇准参与国家大事,,同升政事堂,化解了误会。
C.同僚们同在应对太宗时,常常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倡议,但这些见解或倡议都较为一般,只有吕端见解高明,很少有人企及。
D.吕端知道太宗要李继迁之母后,以项羽、刘邦的典故为例,说明杀死李母并不能缓和局势,他建议妥善安置李母,果然取得姣好的成果。
答案:11.D 12.B 13.B、14.B、15.C、16.D另有两道是为阅读欣赏古典诗歌而设计的,一并抄录在下边:阅读晏殊词《蝶恋花》,完成8——9题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除此题外,还有一道涉及古典文学知识的题,是与现代和国外文学史综合设计的,其形式不用在这里列举了。
)8.对这首词的理解、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句写物,暗点时间,而且一愁一泣,融情于物,奠定了全词的基本情调。
B.上片写今晨、室内,下片写昨夜、登楼。
时间、地点变化,离愁、别恨却贯穿全词。
C.上片“双”字与下片独“字”相反,但作用相同。
下片视点阔远,却仍饱含悲慨、怅惘。
D.上片以秋晨的冷寂反衬离愁别恨,下片以秋夜的阔远反衬离别后的凄清。
答案D。
单讲衬托,应该是正衬而不是反衬,而且写的时间不止是清晨,而是一夜到清晨。
9.下列诗句与“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的笔法不同的一项是()A.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B.绿满山川闻杜鹃,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
C.烟月不知人事故,夜阑还照深宫。
D.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答案B。
余三项为对第三者(读者)的悲情苦诉,而B则是对杜鹃当面的凄苦哀告。
大陆高考试题设计大多采用一、二卷的复合卷结构,第一卷考查的是语言和文史知识的掌握以及文章的义理和鉴赏。
以上模拟题为第一卷一诗一文共计八题,每题分值三分。
除诗文阅读鉴赏题之外,第二卷在全卷的重头——文章写作之前,往往还设计有古代诗文的背诵考察,一般题型为填写句子或寻错句。
作为对比,以下是曾在网上引起反响的台湾“国文试题”,同样对列在下边,便于大家比较,也有利于我论述的方便。
1、“请名人代言”是提高广告说服力的好方法。
下列四则广告标题,如单就文字意义,寻找背景相契合的古代名人来代言,则最不恰当的组合是:A、请庄子代言“自然就是美”。
B、请子路代言“心动不如马上行动”。
C、请苏秦、张仪代言“做个不可思议的沟通高手”。
D、请司马光、王安石代言“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
2、罗董事长的三位朋友分别在今天过七十大寿、乔迁新居、分店开幕。
如果你是董事长的秘书,下面三副对联该如何送才恰当?(甲)大启而宇,长发其祥(乙)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丙)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A、甲送乔迁新居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B、甲送分店开幕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C、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分店开幕者D、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乔迁新居者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是一首汉代流行的歌谣,下列文句,与其意义最接近的是:(A)人弃我取,人取我予(B)入乡问禁,入境随俗(C)风行草偃,变本加厉(D)追求时髦,风尚互异4、下列各组语词“”内的字,所指颜色系相同或相近的选项是:(A)看朱成“碧”/金魄“翠”玉(B)青红“皂”白/“玄”端章甫(C)“缟”衣白冠/玉貌“绛”唇(D)“丹”枫白苇/“赭”衣塞路(E)“缁”衣羔裘/“黔”首黎民5、沈德潜《说诗晬语》:「性情面目,人人各具。
读□□诗,如见其脱屣千乘;读□□诗,如见其忧国伤时。
」□□中的二位诗人,与下列选项所论诗人相同的是:(A)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B)读柳子厚诗,知其人无与偶;读韩昌黎诗,知其世不能容(C)王右丞如秋水芙蓉,倚风自笑;孟浩然如洞庭始波,木叶微落(D)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黄庭坚)又专以补缀奇字,学者未得其所长,而先得其所短6、阅读下列改编自《庄子?让王》的漫画,选出最适合形容原宪品德修养的选项:(A)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C)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D)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7、人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质素,而文人亦常在诗作中流露对人伦的真切感受。
我国传统将人伦略分为五个层次:夫妇、父子、兄弟、朋友、君臣;为了更切合实际,可以稍稍改动为:(一)夫妻(二)亲子(三)手足(四)朋友(五)群己。
下列诗篇,其内容符合此排序的选项是:甲、自君之出矣,罗帐咽秋风。
思君如蔓草,连延不可穷(南朝?梁?范云诗)乙、游人武陵去,宝剑直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唐?孟浩然诗)丙、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唐?杜甫诗)丁、一春檐溜不曾停,滴破空阶藓晕青。
便是儿时对床雨,绝怜老大不同听。
雁回杳杳浑无梦,鹊语啾啾似有凭。
忽得远书看百过,眼昏自起剔残灯(宋?刘克庄诗)戊、灯怯寒威焰不青,忽闻急雪打窗棂。
宵深未敢抛刀尺,为伴孤儿课一经(清?汪铃诗)(A)甲丙乙丁戊(B)丙乙甲丁戊(C)甲戊丁乙丙(D)丙丁戊甲乙8、(甲)万古丹心盟日月,千年义气表春秋(乙)未劈曹颅千古恨,曾医关臂一军惊(丙)天意欲兴刘,到此英雄难用武人心犹慕项,至今父老尚称王(丁)由仁居义,传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知言养气,充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上引对联各咏一历史人物,若依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A)关羽/扁鹊/项羽/孔子(B)关羽/华陀/项羽/孟子(C)文天祥/华陀/刘邦/孔子(D)文天祥/扁鹊/刘邦/孟子9、下列各组文句中,「」内连用数字的表达意义方式,前后不同的选项是:(A)「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B)只嫌「六七」茅竹舍,也有两三鸡犬声/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C)鬓毛「八九」已成霜,此际逢春只自伤/溪回山石间,苍松立「四五」(D)美人「二八」颜如花,泣向花前畏花落/非复「三五」少年日,把酒偿春颊生红10、文学作品往往呈现作者不同的思想倾向,下列叙述正确的选项是:(A)「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表达追求涅盘永生的佛教思想(B)「生灭原知色即空,眼看倾国付东风」,表达诸行无常的佛教思想(C)「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表达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的道家思想(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民胞物与的儒家思想(E)「梦想三山更五湖,新从世外得真吾」,表达放心物外、崇尚真我的道家思想答案为1.B 2.A 3.C 4.ABDE 5.A 6.C 7.C 8.B 9.C 10、BCDE虽然未窥台湾国文试卷之全豹,特别是时文(台湾今天还应该沿用与大陆隔绝之前对现代语文的称谓吧)的考查方式,作文题目如何设计,但这十道传统人文知识的考察题已经足够让大陆高考进行深刻反思的了,余者不必涉及!近年时常听说“人文关怀”、“人文精神”、“人文修养”,并为此大声疾呼,于是我们看到教育界人士不顾社会上有些人的极力反对,中小学教材古代诗文的比例大大增多了,特别是增加了所谓“《经》部”的文章和片段,还有的学校,尤其是许多私立学校,干脆以《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