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学案例八年级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4-教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新课标学校语文八班级下其次课,本单元都是名家之作,或追述难忘经受,或呈现生活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同学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本着这个目标,我将本节课进行大胆延长,用资料和声音让同学认真感受、体验、理解、思考感人肺腑的人物形象,并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二同学分析初二的同学逆反心理很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行为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而且同学与父母之间有代沟,有很多同学不理解母亲对他们的关爱。
所以。
老师让同学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怀家庭,关怀父母。
从而激发同学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忱,培育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挂念他们形成敬重别人、关怀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目标1 学问与技能复习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身边事例的介绍,培育同学明辨是非的力量;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培育同学学会关怀他人,能长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培育同学搜集整理资料的力量。
2 语文思考通过放录音,开展同学的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的力量;丰富对世界的生疏,培育同学明辨是非的力量;经受了由探究、感悟不理解母亲到理解母亲及换位思考的过程,培育了同学责任感和换位思考的力量;培育了同学回忆、重新整理思路、组织语言和有条理表达的力量;捕获生活中有用信息的力量。
3 解决问题能有家庭责任感和关怀他人意识;形成换位思考变换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别人的感受,并通过理解感悟学会换位思考;通过学会评价他人和回忆自己的做法的过程,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 情感与态度让同学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怀家庭,关怀父母。
从而激发同学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忱,培育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挂念他们形成敬重别人、关怀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点复习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培育他们家庭责任感。
初中我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 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3. 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
2. 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感悟文章所表达的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
2. 学会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文章内容。
2.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学会尊敬父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a. 谈话导入:提问学生对母亲的认识,引导学生说出母亲的付出与关爱。
b. 板书课题:《我的母亲》2. 朗读感悟a. 学生自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描述。
b.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理解课文a. 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大意。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c.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母亲形象的感悟。
4. 品词析句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表现母亲品质的词句。
b. 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尊敬父母的。
5. 情感体验a. 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父母的爱。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6. 拓展延伸a. 学生谈谈自己如何在生活中孝敬父母。
b. 教师总结,强调尊敬父母的重要性。
7. 课堂小结a.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b. 教师强调尊敬父母、热爱家庭的传统美德。
8. 作业布置a. 写一篇关于父母的感恩日记。
b. 为父母做一件贴心的事情。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引导他们学会尊敬父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课堂活动中,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父母的关爱。
同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案:《我的母亲》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以一篇由纸山石井所作的《我的母亲》为教学材料。
通过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一个懂得爱和关心的母亲的形象,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同时,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学会运用形容词和描写手法来写好一篇描写人的文章。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初步领悟文章主旨,掌握在写作描写人时使用形容词和描写手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运用阅读、分析、思考的方法进行文章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学生增强对母亲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领悟文章主旨,掌握在写作描写人时使用形容词和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四、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问问题导入新课:你们印象中的母亲是什么样的?她们平时的工作是什么?你们平时是否满足她们的要求呢?Step 2 预习导学教师提问:大家预习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吗?请谈谈你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
Step 3 文本解读1.教师通过阅读和解读文章,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学生可以选择积极发言,讨论提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Step 4 重点阅读1.教师同学们一同阅读《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母亲的爱和关怀。
2.教师鼓励学生提出具体的描写母亲的词句和段落,并共同完成课文的分析。
Step 5 形容词的应用1.教师提问:文章中有哪些词句和段落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了母亲的关怀和爱?2.学生会提到形容词,教师会进一步解释形容词的使用和作用。
Step 6 描写手法的运用1.教师以课文中运用的描写手法为例,让学生了解描写手法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2.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讨论描写手法在课文中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Step 7 写作指导1.给学生时间写一篇《我心目中的母亲》的作文,要求学生尽量运用形容词和描写手法。
2.学生互相交流作文,并归纳出好的表达方式。
五、教学延伸1.教师鼓励学生关爱家人,感恩母爱,并引导学生写一封感谢母亲的信。
《我的母亲》语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以及母亲对作者成长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美德。
3.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的母亲》的内容介绍。
2. 分析文章中母亲的形象特点以及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3. 讨论文章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理解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教育意义,培养孝敬父母的品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母亲形象。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文章启示和教育意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者的成长经历,引导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我的母亲》的内容。
2. 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如慈爱、勤劳、善良等。
3.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4. 讨论文章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教育意义,如孝敬父母、尊敬父母等。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是否能够准确把握母亲的形象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是否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 评价学生对文章启示和教育意义的理解,是否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提出如何孝敬父母的具体做法。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我的母亲》的相关资料,包括课文原文、作者简介等。
2. 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教育意义。
3. 准备案例分析材料,分析作者的成长经历,引导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孝敬父母、尊敬父母的文章,拓宽视野。
2. 组织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回家为父母做一件小事,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3. 举办孝敬父母主题的征文活动,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和爱意。
初中语文观摩课教案《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3)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母爱主题。
(2)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我的母亲》,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情感。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
(2)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4. 互动讨论:(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题。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母亲,感受母爱的伟大。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推荐一篇关于母爱的文学作品,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观察其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2. 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通过默写、造句等方式进行检验。
3. 学生对课文结构的分析能力,以及对作者表达技巧的理解。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描绘,感受母爱的伟大。
2. 分析文中使用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增强对家庭、亲情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的母亲》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3. 讨论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3. 运用情感教育法,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单介绍老舍及其作品《我的母亲》。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讨论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思考母爱的伟大。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表现,评价其参与度和理解能力。
3.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文和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母爱的伟大。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的感恩情怀。
在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母亲节特别活动,让学生通过绘画、手工艺、写信等形式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与母亲的故事或经历,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情感交流。
七、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阅读老舍的其他作品,如《骆驼祥子》或《茶馆》,了解老舍的写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2. 写一篇读书笔记,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八、课程进度安排1. 第二课时:继续分析课文《我的母亲》,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第三课时:进行母亲节特别活动,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母亲的祝福和感激之情。
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提升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长辈的品质。
(2)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珍惜家庭亲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
(2)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
(2)通过课文学习,学会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思考,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父母、长辈的感情。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 自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感人故事,感受家庭亲情。
(2)教师引导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ir parents and长辈,培养感恩之心。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家庭亲情的珍视。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人的作文,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家人的特点和感情。
2. 预习下节课文,掌握生字词,准备课堂讨论。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是否有所改变。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观摩课教案《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描写母亲的形象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3)学会通过事例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孝敬父母意识。
(2)学会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学会表达对父母的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描写母亲的形象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学会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胡适及其作品《我的母亲》。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提问:“我的母亲”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和意义?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找出生字词,互相交流学习。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母亲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
(2)每组挑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赏析,分享讨论成果。
4. 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引导学生分析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描写母亲的形象特点。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点滴,表达对父母的爱。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
八年级语文的教学中,常常会涉及到家庭与亲情等主题,并让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的文学作品来更好的了解这些主题。
而此次我要分享的教案便是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蓝本,编写一篇关于我的母亲的故事,以此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感悟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
1、背景介绍从家长会、与同学家长交流中,我发现很多学生都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家庭的问题,无论是父母的离异,还是亲人的离世等等,这些问题阻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因此,我认为对于这一群学生,我们应该加深他们对于家庭亲情的理解,以此来缓解他们在成长中所遇到的难题。
2、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学习我的母亲的经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亲情的重要性,了解家庭的真谛,并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3、教学准备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我准备了以下教学材料:a)一个写有故事纲要的PPT演示稿件b)一些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草房子》等c)活动: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4、教学步骤a)引入在课堂上,我会分享一些家庭故事,如我的母亲故事,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家庭内部的亲情关系。
b)学习相关的文学作品在分享完母亲的故事后,我会让学生了解一些跟家庭亲情相关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家庭在我们人生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c)分享我的母亲故事我会讲述我母亲在我童年时期所做的事情,从事情的表面上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家庭亲情的真实含义,并提醒他们在平凡的日子里学会感恩并珍惜。
d)学生分享亲情故事我会让每个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以便更好地让他们感受到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并让他们了解到,在人生的路上,只有亲人才会无条件地关心和支持你,所以与家人之间的联系十分重要。
5、教学效果通过我的故事和其他相关故事的讲述,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了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学生反馈也很好,他们表示这些故事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到了自己的家庭和家庭成员。
在每一节课之后,我都会给予学生一些家庭作业,这些作业涉及到对于家庭和亲情的思考,并要求学生写作一篇记叙文关于自己的家庭亲情,让他们通过写作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家庭观念。
1.2 教学内容1.2.1 作品简介: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概述《我的母亲》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1.2.2 人物分析:分析作品中的母亲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和对子女的影响。
1.2.3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思考亲情的重要性。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阅读作品,理解情节和人物。
2.1.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2.1.3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针对作品中的母亲形象和主题进行深入探究。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老舍的图片、作品节选等,丰富教学手段。
2.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老舍和《我的母亲》的信息。
2.2.3 纸质教材:提供《我的母亲》的全文,方便学生阅读和做笔记。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阅读学生独立阅读《我的母亲》,理解情节和人物。
3.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3.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针对作品中的母亲形象和主题进行深入探究。
3.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母爱的伟大和亲情的重要性。
第四章:作业设计与评价4.1 作业设计布置一篇关于《我的母亲》的读后感,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4.2 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评价。
第五章:教学反思与改进5.1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成功和不足之处。
《我的母亲》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我的母亲》这篇文章,让学生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 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心,提高学生的亲情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学会欣赏和感激母亲的爱。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2. 如何让学生将阅读体验转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1. 课文《我的母亲》的打印稿。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教学多媒体设备,播放一首关于母爱的歌曲,如《母亲》。
2. 引导学生思考:母亲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我的母亲》。
2. 学生阅读结束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三、情感体验(15分钟)1. 让学生分享自己与母亲的故事,感受母亲的关爱。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母爱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珍惜母亲的付出。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题目为《我的母亲》。
2. 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深入了解母亲的日常生活,记录下母亲的辛勤付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我的母亲》这篇文章,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亲情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并将这种情感体验转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
总之,本节课旨在让学生认识到母爱的重要性,学会感恩,珍惜母亲的付出。
我的母亲教案老舍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老舍及其作品背景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分析文章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本解读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理解母爱主题的作品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增强家庭观念引导学生关注亲情,珍惜与家人的相处时光二、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我的母亲》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他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赞美文章通过回忆母亲的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的细节,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本文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2.2 学情分析学生对母爱主题的作品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老舍及其作品背景不太熟悉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学生应通过本文的学习,提高对散文文学鉴赏的能力三、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分析文章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3.2 教学难点理解母亲形象的多维度和复杂性分析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探讨母爱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老舍及其作品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对母爱主题的兴趣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感知文本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的含义4.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母亲形象的多维度和复杂性4.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探讨母爱的普遍性和特殊性4.5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4.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明确下一步的学习目标五、课后作业5.1 作业内容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作业,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5.2 作业要求作业要结合文章内容,深入分析母亲形象的特点和意义作业要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进行鉴赏作业要求语言表达清晰,论述有理有据,体现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观点六、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检查学生对文章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评价学生对母爱主题的感悟和思考6.2 评估方法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思考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课后作业:通过作业的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6.3 评估内容学生对文章中母亲形象的分析和理解学生对文章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识别和鉴赏学生对母爱主题的思考和感悟七、教学反思7.1 反思内容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教学评估的有效性:是否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7.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目标和内容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估方法,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八、教学拓展8.1 拓展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篇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或诗歌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母爱主题的文学作品,如《妈妈》、《背影》等举办一次关于母爱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母爱的感悟和经历8.2 拓展目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文学素养增强学生对家庭和亲情的关注,培养感恩情怀九、教学资源9.1 资源类型教学课件:展示文章内容、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等参考资料:提供关于老舍及其作品的背景信息影像资料:播放与母爱主题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如《妈妈》9.2 资源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思想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强学生对母爱主题的感悟和思考十、教学计划10.1 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具体课时安排如下:第1-2课时:介绍老舍及其作品背景,阅读和理解文章内容第3-4课时:分析文章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第5-6课时:讨论母亲形象的多维度和复杂性第7-8课时:鉴赏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第9-10课时:总结母爱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进行文学创作和拓展活动10.2 教学计划实施按照课时安排,逐步实施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十一、教学策略11.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和掌握文章的要点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11.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如PPT、视频等,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老舍及其作品的信息十二、教学评价12.1 评价标准理解能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思考深度分析能力:学生对文章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识别和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学生的作业、讨论和创作等方面的语言表达清晰度和准确性12.2 评价方式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包括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十三、教学难点突破13.1 难点分析母亲形象的多维度和复杂性:学生可能难以全面理解母亲形象的深层含义文章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学生可能难以识别和解读这些手法背后的意义母爱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学生可能难以深入思考和探讨这一主题13.2 突破措施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母亲形象的多维度和复杂性引导学生识别和解读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揭示其背后的意义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练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母爱主题的思考和探讨十四、教学参考资料14.1 文献资料老舍的作品集、传记等,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与母爱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鉴赏相关的学术论文和评论,深入分析文章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14.2 网络资源老舍纪念馆官网、老舍文学馆等,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相关的文学论坛和博客,分享和交流关于母爱主题的思考和感悟十五、教学总结15.1 教学反思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分析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评估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15.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反馈,优化教学设计和实施持续关注老舍及其作品的研究动态,丰富教学资源和素材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的重点在于理解老舍的散文《我的母亲》中所表达的母亲形象、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以及深入探讨母爱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我的母亲》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 培养学生热爱母亲,尊敬母亲的美德。
3. 提高学生朗读、表达、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 学会尊敬母亲,关爱家人。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美德,应用于实际生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文章中汲取经验教训。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我的母亲》全文。
2. 相关音频、视频资料。
3. 课件PPT。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母亲相关的歌曲,引导学生进入情感氛围。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感悟和故事。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我的母亲》。
2. 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三、学习课文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2.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四、情感体验1. 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感情。
2.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美德,应用于实际生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爱。
二、深入学习课文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深入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 学生讨论如何将课文中的美德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中的场景。
2. 教师评价学生的表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回顾前两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二、拓展阅读1. 教师推荐与母亲相关的文章或故事,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尊敬母亲、关爱家人的重要性。
初二语文下册《我的母亲》教案及反思模板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2.熟悉课文的基本内容,并学会分析七个段落的写作技巧。
3.能够正确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意,并能用适当的语言描述母爱的伟大和深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包括描写、对比和抒情等手法。
2.制作反思模板,帮助学生思考和记录自己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意。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隐喻等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并用恰当的语言描述母爱的伟大。
三、教学准备1.课文《我的母亲》的复印件。
2.反思模板的制作准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写下标题《我的母亲》,并和学生一起讨论母亲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和表达。
第二步:课文导读(10分钟)1.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感受课文的整体氛围和情感。
2.合读课文,依次学习每一段,理解每一段的组织结构和写作手法。
第三步:分析课文(25分钟)1.将课文分为七个段落,让学生小组合作,分析每一段的写作技巧,并记录在白纸上。
2.合班讨论,让每个小组依次汇报他们的分析结果,和其他小组交流。
第四步:情感表达(30分钟)1.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描述母亲的形象和付出。
2.设计一些情感表达的练习题,让学生练习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意。
第五步:反思模板制作(30分钟)1.介绍反思模板的概念和作用,并给学生提供制作模板的材料。
2.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作属于自己的反思模板。
3.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反思模板,寻找灵感和共同点。
第六步: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完成自己的反思模板,并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意。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反思模板的制作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不过,为了更好地巩固课文知识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下节课需要适当安排一些写作练习和交流活动。
《我的母亲》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了解并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 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美德。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4.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父母的爱,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2. 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父母的爱,培养孝敬父母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爱,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背景、内容、主题等。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父母之爱,进行情感交流。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我的母亲》全文。
2. 相关音频、视频资料。
3. 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文章背景。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教师讲解课文,分析文章主题、结构、写作手法等。
4. 学生分享自己的父母之爱,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七、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 写一篇关于“我的父母”的作文。
八、教学反思1.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情感交流中的表现。
3.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及改进措施。
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 深入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3. 学生分享自己的父母之爱,进行情感交流。
十、第二课时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 结合自己的生活,思考如何孝敬父母,并付诸实践。
十一、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情感交流中的表现。
3. 学生在生活中孝敬父母的实际行动。
十二、家长沟通1. 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
2. 鼓励学生在家多与父母交流,感受父母的爱。
十三、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文学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父母之爱。
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母亲》教案(精选)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增强家庭观念。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我的母亲》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探讨课文中所传递的家庭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3. 家庭价值观的传承与弘扬。
2.2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技巧的掌握。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家庭价值观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2 教学手段1. 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2. 视频: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3. 内容分析: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家庭价值观的理解。
5. 总结与反思:总结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
4.2 时间安排1. 导入:5分钟2. 阅读理解:10分钟3. 内容分析:15分钟4. 小组讨论:10分钟5. 总结与反思: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评估。
3. 学生对家庭价值观的传承与弘扬的反馈。
5.2 教学反馈1.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互借鉴和学习。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指导和鼓励。
《我的母亲》教学案例
八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识记重点字词。
(2)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脉络,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中国传统的母亲形象,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点拨并讲解课文中的关键内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讲解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脉络,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特色,感受质朴、真切的文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的母亲(可从自己对母亲印象最深的一两件事情说起),今天我们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体会一下这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学生
先复述这件事,然后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3、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讨论明确)
1、(1)每天叫我早起,谆谆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
(2)母亲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子有方。
(3)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重重责罚—责罚严厉,教我做人。
(4)新年到来,大哥的债主来讨债,母亲从不骂一句,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能忍能让,宽以待人,品性善良。
(5)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是忍着,忍到不可再忍时,就痛哭一场,
解心中之苦—宽厚,和善,容忍,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6)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认真,刚烈,毫不马虎,从不受一点侮辱。
2、母亲慈祥,教子严而有方,气量大,性情好,待人仁慈,和善,容忍,
对大事又不失刚气,是我的恩师、慈母、严父。
3、本文行文质朴自然,饱含深情的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
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感激和敬爱之情。
三、问题探究
(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理清文章脉胳)
1、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内容似与“母
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
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景?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合作探究明确)
1、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出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
落,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
前三段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2、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待人接物质态度与方式以
及这些对“我”的影响。
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这不仅写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谈了胡适的母亲,也谈了我们自己的母亲。
尽管我们的母亲与胡适的母亲已经相隔将近一个世纪。
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母亲对子女的要求、对子女的教育、对子女的爱总有着相似的地方。
让我们在生活中继续感悟那份爱吧!在感悟的同时记得回报!相信你们会做得很好!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完成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3、思考“研讨与练习”二。
案例设计思路:
为了完成我的目标,我在整个课的设计上都力图做到贴近孩子的生活,让他们用自己的触角去品味文章。
先从学生自己的母亲谈起导入,引起孩子对母亲特有的情感,奠定感情基调。
在接下来的整体感知和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我由易到难的结合学生的实际设置了问题,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来明确答案。
这样是为了调动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最后是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环节,我总结这节课我们所学的重点,唤醒孩子对自己家人的关心,紧接着他们的感受布置作业,因为浓浓的爱相信他们的作业会完成得很好!
课后反思:
这堂语文课我个人认为有三个亮点
1、环节链接紧凑。
在整体的问题设计的基础上,我由易到难的问题设置,适时追问有效地控制并推动的课堂的节奏,避免很多无谓的迁移。
2、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整个课堂中,有一半的同学参与了展示,
其余的同学也参与了讨论,学生对文本的挖掘细腻而深刻,尤其是学生的自主创作部分更是亮点频出。
3、对学生的回答能给予最中肯的点评。
在评价中有鼓励也有建议。
不足之处:
1、对媒体课件的应用与课堂流程的衔接不够紧密。
原本在课件中想要呈现有关写母爱的名言在课堂上没有展示,很遗憾。
2、在教学语言的组织上不够简练,有些字音没有注意,学生基础的巩固和强化不够。
文本的分析中对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还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