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定必须持戒,而持戒必须配上慈忍,定力才成就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吉祥偈》“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邪行须禁止,克己不饮酒,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忍耐与顺从,得见众沙门,适时论信仰,是为最吉祥!自治净生活,领悟八正道,实证涅磐法,是为最吉祥!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依此行持者,无往而不胜,一切处得福,是为最吉祥!八正道:(一)正见,又作谛见。
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二)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别、正觉或谛念。
即谓无欲觉、恚觉及害觉。
(三)正语,又作正言、谛语。
即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等。
(四)正业,又作正行、谛行。
即离杀生、不与取等。
(五)正命,又作谛受。
即舍咒术等邪命,如法求衣服、饮食、床榻、汤药等诸生活之具。
(六)正精进,又作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
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
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七)正念,又作谛意。
即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八)正定,又作谛定。
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八风】又作八法、八世风。
谓此八法,为世间所爱所憎,能煽动人心,故以风为喻,称为八风。
苟心所有主,安住正法,不为爱憎所惑乱,则不为八风所能动。
八风,即:(一)利,利乃利益,谓凡有益于我,皆称为利。
(二)衰,衰即衰灭,谓凡有减损于我,皆称为衰。
(三)毁,毁即毁谤,谓因恶其人,构合异语,而讪谤之。
(四)誉,誉即赞誉,谓因喜其人,虽不对面,亦必以善言赞誉。
(五)称,称即称道,谓因推重其人,凡于众中必称道其善。
(六)讥,讥即讥诽,谓因恶其人,本无其事,妄为实有,对众明说。
智旭对《周易·大过卦》的佛学解读摘要:晚明高僧智旭所撰的《周易禅解》是易学史上首部系统地以佛解易的佳作。
本文探讨了其中解《大过卦》的一节。
在这一节中,智旭通过对《大过卦》的佛学解读,依傍《大过卦》中的易学原理阐明了佛教修行中“定”与“慧”的互利关系,指出只有“定慧兼济”、“定慧双修”才能最终修成正果,并告诫要防范因“定”或“慧”太过而造成的“增上慢”或“枯木禅”现象。
最后笔者指明了智旭以佛解易对现代易学解释的启示。
关键词:智旭;《周易禅解》;大过卦;定;慧;“增上慢”;“枯木禅”Buddhist Zhi-xu’s interpretation on the hexagram of Da-guo in ZhouyiAbstract: Zhou-yi-chan-jie (An interpretation of Zhouyi by Buddhism), written by re nowned Buddhist monk Zhi-xu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is the first work interpreting Zhouyi from Buddhism thought and knowledge. This article an alyses how Zhi-xu interpreted the hexagram of Da-guo. In his interpretation, Zhi-xu clarif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amādhi(定)and prajňā(慧)in practicing Buddhism. He said that only practicing samādhiand prajňāsimultaneously can we attain the mature phala (果)and warned that if we practice samādhi or prajňāsep arately too much,we would get into "zeng-shang-man"(增上慢)or "ku-mu-chan"(枯木禅), either of which will hinder you becoming Buddha. At la st,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inspiration of Zhi-xu’s interpretation to modern I Ching learning interpretation.Key words: Zhi-xu, Zhou-yi-chan-jie, the hexagram of Da-guo, Buddhism, samādhi,prajňā《周易》有着广阔的意义空间,在这个广阔的意义空间中可以构筑出许多不同的学术领域,这就是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周易》,并赋予《周易》以各种独特的文化内涵,从而使表面上单调、晦涩的《周易》变得丰满而丰富多彩。
南怀瑾先生:想证道?千万抓住这两句话【怀师箴言】善要下根啊!我们有时候也动了善念,动了善心,但是不入根。
刚要对人好一点,善事做了一点,忽然另一种刺激环境来了,就什么都不管了,恨起来比不行善的时候还要恨,这是善根没有成就,所以修道不会有成果的。
学佛想证道千万要抓住这两句话!没有修福德资粮就不要妄想成就,怎么样开始修福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也就是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没有功德成就的话,处处是障碍,身心都会是魔障,内外环境都是障碍。
无量功德成就是修福报,无量佛土皆严净是修智慧的成就。
怎么会无量佛土皆严净呢?心净国土净,要念念清净。
一呼一吸是一念,众生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个烦恼,所以念念清净才能够证到无量佛土皆严净。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修道家有一个条件,“善行为先”,要多行善事功德,只顾自私在那里打坐修道,不肯为他人做一点事情,那是世界上最自私的人,不会有成就的。
我常常说修道的人最自私,两腿一盘,眼睛一闭,说我要修道,不要吵我,什么事情我都不管,万缘放下。
拿万缘放下这一句话逃避现实,实际上他什么都没有放下,他最大的欲望放在前面,就是想长寿。
道家的老祖宗老子讲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你把自己摆下,先为人,不怕你不活着;如果先自私为自己,最后你先走路。
……总而言之,学佛修道你要成功得快,那是与行为道德配在一起的;必须要功德,要善行,做好人好事,慢慢功德与努力两个配合,就成就得快。
同样上学的学生,班上每个同学的成就不一样,就是这个道理。
……世界上用功的方法,不管学佛修道,永远难求得一个真正了解贯通而统一的方法。
如果真正有的话,修行起来并不难,很快,不过有一点很难,就是培养功德做善事,这个太难。
一般人贪便宜,以为只要打坐做工夫就可以成仙成佛,好事一点都不做;小的好事马马虎虎做一点,大的好事是不干的,永远办不到的,所以善行很难。
……这不是你打坐光在那里梦想能做得到的,你真要做工夫才行,老实讲,需要功德的培养,要修一切善,这个很要紧。
“戒定慧”三字,平静你的内心、提升智慧!佛教用“戒、定、慧”三种修学的方法来认知自己和世界,以达到求,功德无量的境界。
戒定慧一般指三无漏学,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
修戒——完善道德品行;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修慧——培育智慧。
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
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一、修“戒”“戒”主要是说遵守佛教为出家和在家的信徒制定的戒规。
最常见的是佛教的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不歌舞及旁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戒学按内容又可分为止持戒和作持戒两大类。
止持戒是指止非防恶的各种戒;作持戒是指奉行一切善行的戒。
这二者相辅相成,为的是让佛教徒严防身、口、意三业,不做一切非法的、不合理的、足以使身心染污的事情。
戒”的原意来看,佛教中的“戒”,它主要是告诉我们什么不能做,也就是在用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杜绝坏的行为习惯,培养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善的品德、素养。
一个人如果培养出了良好的道德品质,那么他就不会去干坏事。
如果是一个将戒行思想根植于心的人,是不可能做出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的。
能够坚守这些戒律,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集中精力于修行,这便是无欲无求和功德无量的基础。
二、修“定”定就是内心处于平静、安宁、专一的状态。
止息烦恼、致力于内心平静,我们才能更好的思考。
佛学中,通常将培育到高级的定力成为是“禅定”。
禅定是指心处于高度专注的状态。
一个人如果可以达到禅定的境界,那么他就可以强化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持续得维持极度的喜悦、快乐、平静等各种心情状态。
减少自己的不良情绪,让自己多处于平静的状态。
佛教将禅定分为八个层次,包括四种色界禅那和四无色定: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
这些定境是越往高处越殊胜的。
在高级禅定中,即使连喜悦、快乐都消失,内心只处于极度宁静、微妙和殊胜的状态,这就是“定”的最高境界。
戒为无上菩提本
「菩萨之大行」,我们讲菩萨行,也就是菩萨的事业,就是度众生。
四弘誓愿里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菩萨就是这一愿,后面三愿是圆满第一愿的方法,你用什么方法度众生。
第一个要「烦恼无尽誓愿断」,这就是什么?持戒,如果不持戒你就不能断烦恼,戒律是帮助我们有效断除烦恼的方法。
不持戒不行,你烦恼永远不会断,所以才说「戒为无上菩提本」,菩萨成佛的根本依,就是要依戒律。
不但佛法,世法也不例外,戒是规矩,你不守规矩,古人所谓你不能有成就。
在佛法里,「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叫戒定慧三学。
定从哪里来的?定从持戒来的。
为什么要得定?为的是要开慧,所以终极的目标是开智能,智能是从定得来的,不是从学习上得来的,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
你学习经教,你要是不从戒定慧,所学的经教是佛学知识,不是智能,得到的是知识。
知识不能解决生死大事,可以帮助你在社会上拿到个学位,拿到博士学位,可以;在这个社会上做为一种学术研究的成就,你也可以做个学者专家,世间这些名利你可以得到;了生死、出三界,往生极乐世界,这个都不相干,这个知识办不到。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O三集)2010/11/23 檔名:02-039-0203。
台湾证严大师静思语——仔细领悟,人生从此改变1.1 用智慧探讨人生真义,用毅力安排人生时间。
1.2 圣人与凡夫的境界,最大的差异在于圣人可以自我掌握时空1.3 昨天的事就让它过去,让心神专注于今天该做的事。
1.4 未来是妄想,过去是杂念,要保护此时此刻的爱心,谨守自己当下的本分。
1.5 有人点灯求光明,其实真正的光明在我们心中。
佛前的灯不必刻意去点,要紧的是点燃我们的心灯。
1.6 心无邪思,意无邪念,则常自在,心邪不侵。
1.7 心志若能守持于道,必能精深博大。
否则,限使透彻千经万论,变如空花水月,一事无成。
1.8 要用心,不要操心、烦心。
众生都有心病,拥有的人烦恼”失”,没有的人忧虑”得”,患得患失,即成忧愁。
身若一无所有,则心一无挂碍。
1.9 几夫就是喜欢追求神奇鬼怪,心才会乱。
其实修心很简单,只要断贪,哪一个人心乱不是为了贪?1.10 心有定力,智慧自然产生,人常为外境所影响,即是定力不够,学佛即是要学定力。
”定”用现代语讲,就是庄敬自强。
1.11 聪明只是一种计量利弊得失的能力,贪婪诡诈也是聪明的象征。
聪明的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则勇于舍得。
不能”舍”就会有”失”,夫去心境的安宁1.12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智慧是从人与事之间磨炼出来的。
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1.13 善是利益,恶是损害,一念之非即种恶因,一念之是即得善果。
1.14 有力量去爱人或被爱的人都是幸福的人。
倘能以爱侍人,以慈对人,就不会惹祸伤身。
所以做人应该吃点亏,做个大智若愚的人。
1.15 要培养一份清净无染的爱,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收回,就不会有烦恼。
1.16 清茶淡香,既可口又提神。
若是太浓,则苦得喝不下。
人间的情爱也是如此。
1.17 娑婆世界又译成”堪忍世界”,意即要经得起磨炼,能忍耐、才有办法在世间自在地生存。
1.18 忍不是最高的境界,能够忍而无忍,才会觉得一切逆境都是很自然的事。
1.19 做事,一定要秉持”诚”与'正”的原则。
《三主要道论》讲记作者:堪布慈诚罗珠发布时间: 2011-05-09 来源:慧灯之光四我随己力而宣说,欲解脱者之津梁,诸佛经典精华义,一切菩萨所赞道。
不贪三有之安乐,为使暇满身具义,勤依佛悦之正道,具缘者当喜谛听!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寂法,贪执世间束缚众,故当首先寻出离。
人身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
修后于诸轮回福,刹那不生羡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
倘若于此出离心,未以菩提心摄持,不成菩提乐因故,智者当发菩提心。
思为猛烈四瀑冲,难挡业索紧束缚,困于我执铁网内,无明黑暗所笼罩,辗转投生三有中,不断感受三大苦,成此惨状诸慈母,是故当发殊胜心。
不具证悟实相慧,纵修出离菩提心,亦不能断三有根,故当勤证缘起法。
谁见轮涅一切法,永无欺惑之因果,灭除一切所缘境,此人踏上佛喜道。
何时分别各执著,无欺缘起之显现,远离所许之空性,尔时未证佛密意。
一旦无有轮番时,现见无欺之缘起,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
了知以现除有边,以空遣除无有边,缘起性空显现理,不为边执见所夺。
如是三主要道论,自己如实通达时,当依静处而精进,速修永久之佛果。
此乃多闻比丘罗桑札巴(宗喀巴)对擦阔温波阿旺札巴之教言。
一、总述对一名向往解脱的修行人来说,最主要的必经之路,就是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
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更重要的途径,所以宗喀巴大师称之为“三主要道”。
我们都知道,在数以百函的《大藏经》当中,包含了佛陀亲口所说的教言——《甘珠尔》,以及佛菩萨化身的诸位大德所著论典——《丹珠尔》。
其中最重要的精华,包括在这三个主要道当中。
宗喀巴大师从难以计数的经论当中,归纳出三个最主要的次第。
这三个次第,又是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包括藏传佛教当中的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等所有教派的必修课。
因此,讲述《三主要道》很有必要。
很多汉地居士都想修行,却不知道从何入手。
有些人虽然懂得一些佛教理论,但具体的修法却不太清楚,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静坐要诀 - 袁了凡著静坐之诀,原出于禅门,吾儒无有也。
自程子见人静坐,即叹其善学。
朱子又欲以静坐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而儒者始知所从事矣。
昔陈烈苦无记性,静坐百余日,遂一览无遗。
此特浮尘初敛,情气少澄耳。
而世儒认为极则,不复求进,误矣。
盖人之一心,自有生以来,终日驰骤,逐物忘归。
动固纷纷,静亦扰扰。
稍加收摄,使觉朗然。
中间曲折,无明师指授,不得肯綮,或得少为足,或反成疾患,余实哀之。
大都静坐之法,其修也有从人之阶,其证也有自得之实。
一毫有差,永不发深禅定矣。
吾师云谷大师静坐二十余载,妙得天台遗旨,为余谈之其备。
余又交妙峰法师,深信天台之教,谓禅为净土要门。
大法久衰,思一振之。
二师皆往矣。
余述其遗旨,并考天台遗教,辑为此篇,与有志者共之。
辨志篇凡静坐先辨志。
志一差,即堕邪径矣。
如射者先认的,的东而矢西,其能中乎?天台有十种邪修,今约之为四。
如学者为名闻利养,发心静坐,则志属邪伪,因种地狱矣。
如为志气昏愚,欲聪明胜人而静坐,则属好胜之志,种修罗之因。
如畏尘劳苦报,慕为善安乐而静坐,则属欣厌之志,种人天之因。
如不为名闻利养,不为聪明善业,专为千生万劫,生死未了,惟求正道,疾得涅槃而静坐,则发自了之志,种二乘之因。
此等学者,善恶虽殊,缚脱有异,其为邪僻,则一而已矣。
若真正修行,只是仁之一字。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而明明德于天下是也。
释迦牟尼,以夏音释之,即是能仁二字。
菩者,觉也、度也。
萨者,有情也、众生也。
菩萨二字为觉有情,又为度众生。
佛氏惟菩萨为中道。
罗汉出三界之外,成不来之果,而佛深厌之,斥为焦芽败种,以其不度人而自度耳。
《楞严经》云:有一众生不成佛,永不于此取泥洹。
又云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即名为报佛恩。
其旨深矣。
或曰:如此,与墨子兼爱何别?答曰:为我兼爱,皆是好事。
兼爱是仁,为我是义,岂非美德。
所恶杨墨者,为其执一耳。
执为我则不知兼爱而害于仁,执兼爱则不知为我而害于义,故孟子恶之耳。
古之学者为己,儒者何尝不为我。
简述智者大师的乘戒四句话智者大师的乘戒是他在佛教修行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套准则和规范,用来引导自己和他人走向智慧和福报。
这四句话包含了深厚的智慧和生活的真理。
下面将对智者大师乘戒四句话进行简述:第一句话:不作恶,行善,净化你的思想。
这句话意味着要避免犯下恶行,同时要积极行善。
不作恶是指要远离任何伤害和欺骗他人的行为,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
行善包括了善行和善意的表现,比如帮助他人,关怀他人的需要等。
净化思想是指要清除思想中的杂念和不良念头,修复心灵的平静和和谐。
第二句话:放下执著,培养慈悲,寻求智慧。
这句话提醒人们要放下执著,包括对物质财富和个人利益的过度追求。
执著会让人们产生贪心和痛苦,影响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培养慈悲意味着要对他人怀有同情心和关爱心,不论任何情况下都能展现出宽容和理解。
寻求智慧是指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不断增加智慧和见识。
第三句话:居住清洁,宣扬真理,善待他人。
这句话要求人们要保持身心的清洁和纯净,创造一个和谐宁静的居住环境。
宣扬真理是指要传播有益的道义和价值观念,用言语和行动去影响他人。
善待他人包括了尊重和体贴他人的需要和意愿,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第四句话:自省苦行,持戒深修,开启智慧,远离无明。
这句话要求人们要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审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进行自我反省和改进。
苦行是指通过自我修行和克己的方式来净化内心,争取心灵的升华和纯净。
持戒深修是指要遵守戒律和修正自身的行为,锻炼自己的毅力和自律。
开启智慧意味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提高自己的智慧和领悟力,远离无明即远离迷惑和愚昧。
智者大师的乘戒四句话包含了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智慧和原则。
这四句话不仅对佛教徒有指引作用,对于任何追求智慧和幸福的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遵循这四句话中的准则和规范,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意识地修行和成长,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快乐,同时也为他人和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恩师讲神通——
“修五通的第一要求是离欲,广义的欲包括一切的贪嗔痴,狭义的欲只两样东西:饮食、男女。
孔子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欲界众生的生命就这么来的。
告子也说:“食色性也。
”要想得定,必须从生命起头的饮食男女而来,如何能在欲中离欲?这就是前面所讲的,如“火中生莲”,是很难的。
因此在家修行就特别难,要加好几倍的功力才行。
”
“真神通是诸佛菩萨、大阿罗汉明心见性之后,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是大智慧的成就。
神通的种类有五种,是佛法与外道都有的共法。
五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不论练任何功夫,得定了,或者会得一通,最高的可以得五通......
佛法除了这五通还有一个第六通:漏尽通,这是不共法,外道可以修成五通仙人,但无法修到漏尽通,如果修到了,他就证得大阿罗汉果了。
漏尽通是六根不漏,不来也不去,见思惑烦恼顿断,一念不生,念念无生,是智慧的成就,就是悟道。
”
“真想修到五神通,除了要修到戒定现前,还要修到慈。
守戒很严,如果没有慈心配合,还不是戒。
为什么?戒律讲求规规矩矩,持戒的人,看人家不严谨,往往就会动嗔念。
讲道德的人往往嗔心重,把善恶是非分得很清楚,其实是大嗔心。
你说那不要分别善恶是非好了,那又成了大胡涂蛋、大痴人。
所以南老谈神通——
“修五通的第一要求是离欲,广义的欲包括一切的贪嗔痴,狭义的欲只两样东西:饮食、男女。
孔子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欲界众生的生命就这么来的。
告子也说:“食色性也。
”要想得定,必须从生命起头的饮食男女而来,如何能在欲中离欲?这就是前面所讲的,如“火中生莲”,是很难的。
因此在家修行就特别难,要加好几倍的功力才行。
”
“真神通是诸佛菩萨、大阿罗汉明心见性之后,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是大智慧的成就。
神通的种类有五种,是佛法与外道都有的共法。
五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不论练任何功夫,得定了,或者会得一通,最高的可以得五通......
佛法除了这五通还有一个第六通:漏尽通,这是不共法,外道可以修成五通仙人,但无法修到漏尽通,如果修到了,他就证得大阿罗汉果了。
漏尽通是六根不漏,不来也不去,见思惑烦恼顿断,一念不生,念念无生,是智慧的成就,就是悟道。
”
“真想修到五神通,除了要修到戒定现前,还要修到慈。
守戒很严,如果没有慈心配合,还不是戒。
为什么?戒律讲求规规矩矩,持戒的人,看人家不严谨,往往就会动嗔念。
讲道德的人往往嗔心重,把善恶是非分得很清楚,其实是大嗔心。
你说那不要分别善恶是非好了,那又成了大胡涂蛋、大痴人。
所以得定必须持戒,而持戒必须配上慈忍,定力成就才能证得五通。
这还没有证得菩提,因为神通不是道。
所以菩萨戒不准表现神通。
除非他马上要走了,那可以玩一下神通,给世界上的人见识一下,证明佛法是真的。
为什么不准现神通呢?因为会把众生搞迷糊了,以为神通是道。
神通最容易迷人,等于我们迷上了钞票,以为钞票就是财富。
金钱只是财富的一种工具,真正的富有并不在钱多。
”。
这还没有证得菩提,因为神通不是道。
所以菩萨戒不准表现神通。
除非他马上要走了,那可以玩一下神通,给世界上的人见识一下,证明佛法是真的。
为什么不准现神通呢?因为会把众生搞迷糊了,以为神通是道。
神通最容易迷人,等于我们迷上了钞票,以为钞票就是财富。
金钱只是财富的一种工具,真正的富有并不在钱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