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健康长寿六大误区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健康中国Healthy China糖尿病七大误区,早知早规避文/本刊记者整理健康中国,是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战略。
2019年7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国家层面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这一中长期行动聚焦当前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将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
一个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
为了令广大读者更加深入学习了解“健康中国行动”,拥有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养成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本刊特开设“健康中国”栏目,关注相关重大行动,传播科学的健康理念,助力国家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编者按糖尿病是一种受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生活习惯所影响导致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
主要原因是人体胰腺不能正常产生胰岛素(胰岛素缺乏)或身体不能正常利用胰岛素(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高于正常值的一种综合征。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在进行临床诊疗和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时发现,许多糖尿病病人在糖尿病治疗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糖尿病的正确治疗。
误区一:胰岛素会上瘾随着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多糖尿病病人逐渐了解并接受了胰岛素治疗,但仍有不少糖尿病病人对其存在误解,认为胰岛素只要打上就会上瘾,从而无法停药。
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胰岛素是人自身分泌的一种生理激素,没有胰岛素机体就不能完成新陈代谢,它不同于那些有依赖性的药物,打不打胰岛素,完全取决于病情轻重,而并非有些病人所理解的“只要打上就停不了药”。
对于糖尿病病人口服药物效果欠佳,或者初发糖尿病时,糖化血红蛋白高于7.5%的病人,建议尽早给予胰岛素治疗,以尽早解除血糖过高带来的危害,使血糖理想达标。
误区二:同类药物合用效果更强口服降糖药从作用机理来说分为几种,每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同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基本相似,比如阿卡波糖和米格列醇,都属于糖苷酶抑制剂,都是用来降低餐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健康中国Healthy China后血糖的,如果同时应用,不仅起不到加强降糖效果的作用,还会加重药物的副作用,如腹胀。
糖尿病保健有哪些误区大家会发现身边亲戚朋友中患有糖尿病的人,需要积极治疗疾病并进行相关保健,那么糖尿病保健大家存在哪些误区呢?糖尿病主要是由于人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出现障碍,致使人体内血糖不受控制逐渐超出正常范围,糖尿病患者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高血糖。
正常人的血糖标准浓度在3.9-6.1mmol/L,当人体血糖超过7.0mmol/L时,则称其为高血糖状态。
此外,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发病时间较长,若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无法控制住患者的病情极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其他器官病变。
一、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一)年龄通常年龄较大的患者出现糖尿病的几率较高,其主要是由于年龄较大机体功能逐渐退化,退化后的生理机能无法分泌正常需求的胰岛素,从而导致人体出现的代谢功能障碍疾病。
根据相关医学调查显示,年龄>40岁以上的患者患病几率较高。
因此,糖尿病易患人群年龄最高范围在60-65岁之间。
(二)饮食因素由于大家长时间服用精细加工处理过的食物,导致人体内缺乏大量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增加人体出现糖尿病的几率。
除此之外,随着当今社会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大,学生族、上班族普遍压力过大,且常常熬夜加班进食夜宵,常食用高热量的快餐食物,致使体内血糖迅速增高最终患有糖尿病。
(三)处于妊娠期的孕妇处于妊娠期的妇女较易出现妊娠合并糖尿病的现象。
(四)体力活动以及肥胖较少的运动锻炼以及体力活动,是我国目前导致糖尿病患病几率升高的原因之一。
而肥胖人群体内的胰岛素分泌数量会逐渐减少,导致肥胖人群对胰岛素并不敏感。
因此,长时间进行较少的体力活动,不但能引起人体出现肥胖的情况,还会降低人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以及敏感程度,从而致使人体容易出现糖尿病的现象。
(五)应激因素当人体受到外界其他因素导致机体可能出现致病因素时,机体受到侵害自发出现的生理防御情况。
此外,由于应激因素出现高血糖的人群,一部分患者会随着疾病的好转恢复正常,剩下的一部分患者则逐渐演变成糖尿病。
(六)药物人体服用的部分药物能够诱发糖尿病的出现,或者加剧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发展速度。
糖尿病6大误区误区1:糖尿病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
事实上,糖尿病最终致人死亡的可能性要高出乳腺癌和艾滋病。
误区2:吃糖太多引发糖尿病。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吃糖多会得糖尿病。
糖尿病的发生原因极为复杂,涉及遗传、感染、基因变异、环境、饮食等因素,至今未被医学界完整清晰地阐明。
因此,不可将糖尿病与吃糖太多简单地画等号。
误区3:肥胖引发糖尿病。
体重指数(BMI)超过25只是引发糖尿病的诸多危险因素之一。
有很多体重超重的人身体完全健康,一些体重正常的人却得了糖尿病。
误区4:患上糖尿病就意味着饮食要异于常人。
其实,不论健康人还是糖友,都需要健康的饮食,即选择低脂、营养全面、热量适中的食品。
误区5:一诊断糖尿病就要打胰岛素。
1型糖友的确需要这样治疗,大部分2型糖友只需通过合理饮食、规律的锻炼和口服药就能控制。
误区6:只有成人才会得糖尿病。
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以1型居多。
如今,他们患上2型糖尿病的可能也增加了。
预防措施就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少看电视、多参加体育运动、少吃垃圾食品等。
坐得越长寿命越短据调查显示,因为久坐,有40.89%的人感到颈椎酸疼,22.68%的人出现肥胖问题,13.97%的人患上肩周炎。
其实,久坐的危害远不止于此。
早在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指出,全球每年有200多万人因久坐而死亡,预计到2020年,70%的疾病都将由坐得太久引起,久坐因此被列为十大致死致病杀手之一。
近年,各国关于久坐危害的研究也层出不穷。
《英国运动医学》指出,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坐着的人,肥胖、心脏病发作或死亡的风险更高。
德国医学专家提出,久坐不动的人更易患癌,因为人体中免疫细胞的数量随着活动量的增加而增加,久坐不动使人体缺少足够的免疫细胞。
日本在对接受胃癌手术患者的调查中发现:吃得太饱和久坐不运动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国内的心脑血管、骨科、消化、呼吸等多科专家也告诉记者,久坐的危害远比大家想象得多,会导致以下12种疾病。
误导糖尿病患者的5大健康观念作为糖尿病患者,是否常常面对“现有的中、西药对糖尿病的作用不是治疗而只是控制”这个难题?面对丰盛的美味佳肴,您是不是只知道“要控制饮食”却不知“如何控制饮食”?糖尿病患者每天的饮食、运动及用药都是围绕着血糖进行,您对血糖的了解又有多少呢?患上糖尿病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在精神上也会受到压抑,您又如何承受的呢?……面对这种种,您的健康观念如何?您是否也曾经或正在陷入这些误区之中?心理压力过大而患抑郁症有些患者查出糖尿病后,由于缺乏糖尿病知识,认为“得了糖尿病就是宣判了无期徒刑,一辈子不能多吃饭,不能吃水果”,“糖尿病很容易出现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等等,而出现恐惧心理和情绪低落,觉得“活着没有多大意思”,“吃也不敢吃,治也治不好”,久而久之就出现了抑郁症状。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患者出现一些心理上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
但一定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及时调节自己的心情。
依据个人的喜好来放松自己,如聆听明快的轻音乐、看喜剧、听相声、唱歌、散步、旅游等。
总之,多想自己高兴的事情,把事情看淡一些,并学会倾诉或发泄心中的不快情绪。
必要时可向心理医生请教。
过分轻视或过分重视疾病某些初患糖尿病的患者往往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放任自己,不去就医,任其发展;二是谨小慎微,稍有不适,就怀疑自己患了严重并发症。
这两者都会影响糖尿病的科学治疗,最终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初患糖尿病时,患者对糖尿病的了解需要一个从“无知”到“有知”的认识过程。
在从恐惧、怀疑到逐渐接受现实的过程中,有些患者会走一些弯路。
因此,对于初诊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应加强糖尿病知识的学习,了解自己的病情,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治疗。
同时消除恐惧的心理,坦然面对疾病,“既来之,则安之”,从思想上重视糖尿病,避免不良的心态导致不良的情绪而延误治疗。
认为糖尿病无药可医一些人患糖尿病后由于急于求成,到处寻医问药,希望找到灵丹妙药,能够一蹴而就。
糖尿病患者的保健误区有哪些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在治疗护理任何一个环节中出现疏漏,很容易导致血糖反弹而无法治愈糖尿病。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不科学的保健方法,同样会影响到治疗效果及病情,因此,糖尿病以下的保健误区一定要远离。
1、节食过度。
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后,需要合理的控制饮食,但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不等于饥饿疗法,而是在保证患者生理活动所需的前提下,适当限制食物的总热量,同时,糖尿病患者还要保持营养平衡。
生活中,过度节食或者偏食,不但会导致热量不足,营养不良、贫血、降低身体的抵抗力等等不良影响,如果节食过度,甚至还会导致低血糖后,血糖反跳性升高,不利于血糖的平稳控制。
2、减肥过度。
糖尿病患者如果过于肥胖的话,很容易导致一些并发症的法身,因此我们说,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患者应该注意减肥,减肥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降糖药物的疗效,不过,如果糖尿病患者减肥过渡的话,将很容易降低身体免疫力,不利于患者身体健康,而且消瘦患者对低血糖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这样一来,就会增加低血糖的危险性。
3、降糖过度。
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切忌降糖过度,这不利于患者控制病情,对于患有糖尿病患者的人来说,选择降糖药治疗糖尿病时,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临床上,不少糖尿病患者,为了短时间内收到良好效果,于是大幅度服用降糖药,使得血糖下降过快,这很容易伤害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尤其是严重的话,还会严重损害中枢神经,导致意识障碍、昏迷乃至死亡。
4、运动过度。
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后,需要保持保持适当的运动,这样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健康,对于降低血糖有好处,但患者的运动要循序渐进,掌握好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避免运动过于强烈,因为剧烈的运动可兴奋交感神经,导致胰岛素的抗拮激素分泌增加,血糖升高,运动时间过久、运动量过大,会显着增加低血糖的危险。
温馨提示: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时,应该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因为每一位糖尿病患者,由于性别、年龄、身体素质、患病时间以及具体发病原因不同,糖尿病的具体表现表现也是同同,此因此,尿病患者进行理理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
糖尿病的8个常见误区作者:韩绍安韩皎来源:《新天地》2017年第08期误区1:只有富人才会得糖尿病。
说生活优裕者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增大这并不错,但生活条件差并非是糖尿病的保护因素。
事实:如果不注意自我保健,染上诸多不良嗜好与习惯,特别是嗜酒、抽烟、偏食、不讲究卫生,同样会患糖尿病。
误区2:消瘦者不会患糖尿病。
事实:有许多人虽然消瘦,但因为饮酒、营养不良和病毒感染等因素,同样会患糖尿病。
尤其在消瘦的老年人中,并不乏糖尿病患者。
误区3:少吃糖便可不得糖尿病。
事实:糖尿病是机体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的结果,与糖摄入并没有必然联系。
如果胰岛功能好,摄入再多的糖也可利用、分解、处理,血糖会在正常范围。
另外,不只是摄入高糖会使血糖上升,其他含能量高的食物如脂肪、精米、白面同样有此类作用。
所以糖尿病高危人群不只是要限糖,还要限制肉类、水果、米面等主副食。
误区4:尿糖阴性可否定糖尿病。
事实:是否患糖尿病,糖耐量试验是唯一可靠的标志。
有的人因为肾糖阈上升,肾小球滤过有问题,即使血糖高于正常许多尿糖也是阴性,所以以尿糖阳性阴性判断是否有糖尿病并不可靠。
误区5:糖尿病人吃得越少越好。
事实:糖尿病需要节制饮食,但并非越少越好。
恰恰相反,有时候摄入能量、营养不足,还会加重病情,使机体更虚弱,严重的低血糖甚至会影响大脑功能。
正确的作法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工作量、活动量决定总热量,在不超过总热量的前提下可尽量使食物多样化。
糖尿病患者应保证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足量摄入,特别是适当多服用一点维生素和铬、锌等微量元素,多吃蔬菜、粗粮,这对恢复胰岛功能会大有裨益。
误区6:治疗糖尿病主要依靠降糖药。
事实:治疗糖尿病必须采取综合疗法,不可单纯依赖降糖药。
综合疗法包括:调节饮食,合理应用降糖药,坚持适当的运动和讲究心理卫生,保持愉快、稳定的情绪这4个方面,缺一不可。
误区7:尽量不用和少用胰岛素。
事实:胰岛素才是治疗糖尿病最有效的藥物,只不过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可以用其他降糖药,能不用胰岛素就先不用,而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一定要应用胰岛素。
糖尿病常见误区的整理第一大类一生活中的糖尿病误区:误区一:患糖尿病不能吃水果解释: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吃水果的。
水果的品种宜选用含糖量较低的如苹果、梨、桃等,同时量不宜太多。
进食水果的时间应选择在两餐之间或运动后,不建议用餐前后或用餐时吃水果,吃水果后应适当减少主食的量。
误区二:不控饮食加大药量解释:无论是应用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治疗,饮食控制是必须贯穿始终且需要终身坚持的。
如果不进行饮食控制,会加重胰岛B细胞负担、增加自身胰岛素消耗,甚至因用药过量出现低血糖风险。
误区三:血糖控制得越低越好解释:血糖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过高或者过低。
血糖控制得好,可以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血糖过低会出现低血糖血症。
误区四:无糖食品不用控量解释:市场上出售的无糖食品种类繁多、质量涔差不齐,且大多数是〃未添加蔗糖食品”,不是真正的〃无糖食品'’。
比如无糖糕点中虽未添加蔗糖,但其原材料本身即为面粉等碳水化合物,摄入体内依然会转化为糖而使血糖升高。
第二大类一糖尿病的发生相关误I误区一:糖尿病是吃糖多引起的解释:目前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
其中,环境因素的变化是导致当前糖尿病发病率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
所谓环境因素是指多吃少动以及由此引起的营养过剩及肥胖。
所谓〃进食糖类食物(即碳水化合物)可引起糖尿病”的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相反,糖尿病患者对糖类食物(即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不宜过低,它所提供的热量在总热量中所占的比例应达到55%~60%为宜。
事实上,目前我们饮食结构存在的问题是,脂肪和蛋白质类的食物摄入过多,而糖类食物(主要指米、面等淀粉类)摄入相对不足。
限制高脂肪、高热量饮食以及增加运动才是预防糖尿病的根本措施。
当然,我们并不提倡多吃白糖等单糖,吃得多了,容易导致热量过剩及肥胖。
糖尿病患者应严格限制白糖、红糖等单糖,因为单糖极易吸收而引起血糖的迅速升高,使受损的胰岛更不能负担,加重病情。
糖尿病十大认识误区误区一:糖尿病主要是由吃糖或者吃甜食太多造成的。
其实,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的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高热量、高脂饮食,体力活动过少,肥胖,年龄增加,心理压力等。
误区二:糖尿病是中老年疾病,年轻人不可能得糖尿病。
如今,糖尿病已有年轻化的趋势,年轻人也需要养成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重视糖尿病的预防。
定期体检有助于糖尿病的及早发现及采取早期措施和治疗。
误区三:得了糖尿病只要服药就行了。
糖尿病不能只服药,需要综合治疗,包括饮食控制、心理平衡、科学运动、科学监测等。
误区四:糖尿病的饮食治疗主要是控制糖或者是主食的摄入。
这是错误的,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关键是控制每日膳食总热量。
误区五:血糖控制得越低越好。
不对,血糖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过高或者过低。
血糖控制得好,可以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血糖过低会出现低血糖血症。
误区六:只要多吃降糖药,就可以不控制饮食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础。
误区七:糖尿病监测只需要检测血糖就够了。
实际上,监测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况的主要指标,包括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长期血糖控制的最重要的评估指标。
误区八:虽然确诊为糖尿病,如果没有感觉不舒服,可以不检查不治疗。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糖尿病需要及时、及早接受正规的筛查和治疗。
误区九:血糖已经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就不需要进行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了。
正确的做法是,糖尿病目前是不能治愈的,需要终身治疗。
误区十:有些保健品能够治愈糖尿病。
保健品不能有效治疗,更不能治愈糖尿病。
保健品不能代替药品,保健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应于特定人群使用,但不能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三诺安准血糖仪+100血糖仪试纸配针头链接:/8k4gOQZ糖尿病四大危险征兆能吃能喝体重轻病例:李先生最近一日三餐比平时吃得多,工作间歇还老觉得饿,需要吃些零食充饥。
糖尿病患者健康长寿六大误区
目录:第一章:关乎糖友长寿的六个关键词第二章:8个小变化hold 住糖尿病第三章: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查眼睛糖尿病患者饱受病痛折磨却不知道有很多折磨原来是可以避免的。
很多得了糖尿病的人就把糖尿病的危害夸张到无奇的大。
事实上糖尿病远没有那么严重。
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糖尿病的误区到底有哪些?关乎糖友长寿的六个关键词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不过只要能控制好血糖,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长寿。
下面关于糖尿病的六大关键同,糖友最好能加以重视。
肥胖误区:糖尿病患者不用控制体重
肥胖是胰岛素抵抗、高血糖、血脂异常、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及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主要基础病变,控制体重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但糖尿病患者减肥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
胰岛素误区:单用胰岛素就能控制血糖研究表明,人体每日需要48单位的胰岛素就可以满足需要。
但是,很多糖尿病患者每日注射的外源胰岛素早已超过了这个量,有的甚至高达60-80单位,血糖还是不稳定,这时糖尿病患者就应该注意了,你很可能是存在胰岛素抵抗或是高胰岛素血症,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综合治疗。
胰岛素增敏剂误区:血糖稳定没必要用胰岛素增敏剂治疗糖尿病不但要治表,更要治本;不但要关心短期血糖控制,更要注意长期保护自身的胰岛细胞,提高它的活性,从而提高分泌胰岛素的功能。
这就需要胰岛素增敏剂来帮忙,好的胰岛素增敏剂不但能提高转运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让人体的肝
脏、肌肉和脂肪等组织重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效地保护胰岛细胞;还能有效刺激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可能。
并发症误区:糖尿病并发症都无法避免糖尿病患者长寿的最大威胁来自糖尿病并发症,特别是心血管方面的并发症。
研究证明,糖尿病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
因为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原因,现已证实跟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控制了胰岛素抵抗,就能很好的控制糖尿病并发症。
临床研究证明,在糖尿病初期及时使用胰岛素增敏剂,阻止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个体化用药误区:反正都是糖尿病用药方案大同小异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存在着相当大的个体差异。
所以在专家指导下,针对自己的情况合理用药,调整饮食和运动才能万无一失。
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一旦监测到血糖出现波动,就要赶紧到医院或正规的糖尿病权威机构检查,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如果有条件最好能有专家一对一地给你指导用药、调整饮食运动方案,让你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无后顾之忧。
免疫力误区:糖尿病只控糖就行了,不用提高免疫力。
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如何,非典时期曾给了我们回答。
在非典期间的死亡病例中,26.8%是糖尿病患者,6%是冠心病患者。
这提示我们,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普遍偏低,因此日常生活保健非常重要。
尤其是在冬季,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多发,糖尿病患者最好能提前预防。
除了坚持运动、合理膳食,还可以服用补肾益寿胶囊类药物,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8个小变化hold住糖尿病美国《预防》杂志总结了8个生活中的小变化,只要做到这些,你就能远离糖尿病。
每天放松一刻钟。
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会让人处于应激状态。
在应激状态下,
人的身体则会进入战斗模式,血糖水平升高,随时准备行动。
坚持运动。
芬兰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周锻炼超过4小时,或每天达到35分钟左右的人,即使体重没有减轻,患糖尿病的风险也能降低80%。
保证好睡眠。
经常睡眠不足6小时者,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会翻番。
赶紧减肥。
明显超重的人减肥5%后,即使不锻炼,患糖尿病的几率也会减少70%。
饭前喝勺醋。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或有胰岛素抵抗的人饭前喝约两汤匙醋再吃饭,血糖水平会明显下降。
少吃快餐和红肉。
哈佛大学医学院通过对3700名女性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每周至少吃5次红肉者比少于一次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高出29%。
香料有药效。
德国一顼研究发现,肉桂中的化学物能激活胰岛素受体的酶,还有助于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身边有人陪。
一项研究发现,独居女性得糖尿病风险会增加2.5倍。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查眼睛很多糖尿病患者往往只关心自己的血糖控制水平,忽略了定期去检查眼睛,然而,很多眼科疾病恰恰与糖尿病有很大的关系血糖的不稳定会使眼房水折射力升高,可以引起眼部屈光的改变,如近视力、远视力的减退,提早出现老花。
随着病程的进展,可以引起白内障、青光眼、干眼病等。
最为严重和棘手的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人视力恶化的罪魁祸首,做一个简单的比喻:眼睛犹如一台精密的照相机,视网膜就像我们装进相机的底片,若是好的底片拍出来的相片当然是缤纷的多彩世界;但若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就好像相机装了发霉过期的底片,所以原本应是多彩的人生就失色不少。
据国外权威机构报告称,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的失明
几率高25倍。
目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成为仅次于老年性视网膜变性之后的四大致盲因素之一,但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而且早期预防的花费要远远低于晚期治疗的费用。
因此,糖尿病患者对眼病的预防尤为重要,可以有效避免或者延缓眼病的发生。
患者应定期扩瞳做眼底检查,必要时可以做荧光眼底造影以发现早期病变。
白内障跟糖尿病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血糖数值时高时低,容易造成晶状体水肿,使得内部纤维结构破坏,所以糖尿病患者比正常人更早出现白内障,一旦有了白内障,发展得也比正常人更快,所以患者要注意随访,选择合适的时机手术。
干眼病虽然危害小于前两个糖尿病相关眼病,但其实是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最高的眼病。
轻者引起眼部不适,重者也可能导致视力的下降。
高血糖会改变泪液的成分、渗透压以及破坏眼球表面的细微结构,从而导致泪液无法在眼球表面停留,引起干眼病。
不经正规治疗,自己乱用眼药常会加重该病症状,发生角膜混浊影响视力。
结语:糖尿病患者的抵抗能力普遍都很低,因此日常生活保健非常重要,特别是在这个病毒和细菌肆虐的春季,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
(文章原载于《中外健康文摘》,刊号:2012.03,作者:朱文康,魏婧,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