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品课件之第20课 西学东渐(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23.38 KB
- 文档页数:4
高三历史必修三西学东渐导学案【学习目标】1、开眼看世界的背景、表现及意义。
2、体用之争的内容及评价。
3、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作用。
4、维新思潮兴起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基本主张。
5、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概念解析】什么是西学东渐?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通常是指在明后期到清初(16世纪后期到18世纪初期)以及晚清民初(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科技文化思想的传入。
在晚清民初时期,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
它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西学东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①鸦片战争前夕到戊戌变法之前(学科技)②戊戌变法前夕到新文化运动之前(学制度)③新文化运动前夕到五四运动前后(学思想)西学东渐不断深入的因素: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结构的变化、西方文化的不断深入【导入】鸦片战争前的闭目塞听:“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根本不需要跟外夷互通有无。
”“大皇帝君临万国,恩被四表,无论内地外夷,均系大皇帝百姓。
”许多人认为洋人吃的是牛羊肉磨的粉,食之不化,若离开中国的茶叶、大黄,就会“大便不通而死”。
林则徐刚到广州时,断定英国人不敢轻易开战,否则只要禁运茶叶、大黄,英国人就会大便干燥而死不战而降。
什么事件促使中国人开始了解世界?【学习过程】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50年代)1、背景:2、目的:3、代表人物:4、影响:【问题探究一】1、林则徐为什么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林则徐在广东主持军务期间,积极探求西方军事技术科学,引进西方先进船舰大炮并加以仿制。
他主张建立一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新式水师。
材料二“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海国图志》①林则徐、魏源关注的焦点是什么?反映了魏源的什么思想?②材料中所说的“长技”指的是什么?学习西方“长技”的目的是什么?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何评价他们的活动?二、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1、背景2、主张【问题探究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
第20课西学东渐(学案)第20课西学东渐(预学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认识并分析“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及“维新思潮”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观念、重要人物和各阶段的特点。
2.从三者之间逐渐深入的层递关系出发,了解西学东渐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影响与作用,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分析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战争视频资料与论战虚拟场面的引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分组调查、搜集资料、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知识点,特别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西学东渐的过程和其中的先进人物,深化学生对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国家独立、富强所进行的艰苦探索的认识,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和报效社会及祖国的意识与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维新思潮难点:理解“体用之争”的“体”和“用”自主学习:一、开眼看世界、背景:(1)(2)2、目的:3、代表人物:人物活动主张影响4、评价:①开风气之先,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主流,抗敌态度鲜明主动,是当时最先进中国人②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仍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为目的,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行为。
二、体用之争、背景:2、主张:3、实践: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大办实业,开展了洋务运动。
4、洋务派与顽固派:①同:②异:5、评价①进一步冲击了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②仍以“中学为体”,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己任6、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①脱胎于洋务派,最初持“中体西用”立场,积极支持洋务派和洋务运动②中法战争后,一些佼佼者提出改良政治,实行的要求。
7、体用之争的影响:(1)局限:(2)积极性:三、维新思潮、成因:(1)(2)2、代表人物:①康有为:开设万木草堂,聚徒讲学。
其理论特点是把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打着孔子亡灵为号来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儒学。
第20课《西学东渐》学案【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补充:西学东渐: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一般特指晚清民初欧美等地科技文化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
它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体验高考】1.(2013·安徽文综·1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
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2.(2013·北京文综·15)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
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①《春秋繁露》②《四书章句集注》③《儒林外史》④《孔子改制考》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3.(2013·福建文综·18)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
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
评论认为《劝学篇》()A.顺应时代潮流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4.(2013·天津文综·5)“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
”上述言论应当是()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5.(2013·海南单科·13)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历史ⅲ岳麓版第20课西学东渐学案5课题:第20课西学东渐学时:2编写人:郝丽萍审核人:编号:〔31〕(32)【学习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思想的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重点:分析鸦片战争后林那么徐、魏源、洋务派、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派学习西方的历史条件,识记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会比较各派在学习西方方面的异同点并且分析他们的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3)难点: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和实质。
理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认识19世纪后半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
【学习情境】“西学”: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诸如科技、法政、宗教、伦理、乃至文学艺术,我国统称为“西学”。
“西学东渐”是表述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过程的一个形象的节略语,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考查西学东渐的历史可知,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早在唐朝就已经在中国传播。
但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实质性的接触那么始于明朝,以利玛窦为代表的外国传教士和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中西文化融汇做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鸦片战争后,西学再次大规模地“东渐”。
【问题导学】1、结合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和教材第一目内容,分析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背景和目的。
2、哪些史实说明林那么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识记魏源的主要代表作及其核心思想。
分析以林那么徐、魏源为先导的近代中国的开眼看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3、结合所学和教材第二目内容,思考体用之争的背景是什么?何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本质目的是什么?建4、说说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各自观点是什么?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他们的本质目的相同吗?体用之争产生了什么影响?5、阅读第二目内容和第三目内容的第一段,写出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简要归纳他们的活动和主张。
1 必修三第五单元第二十课《西学东渐》学案【学习目标】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学生展示】——课前预习★知识点一:“开眼看世界” (一)背景:1、清朝长期对外实行 ,皇帝和官僚们妄自尊大。
2、鸦片战争前后, 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
3、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相应扩大,西方科技思想文化逐渐传入中国。
4、为了 ,一批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
(二)派别:地主阶级抵抗派(三)时间:19世纪40——50年代 (四)代表人物:(五)影响: 1、积极方面:①“ ”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②为 ,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2、局限性:其根本目的是维护 ,学习西方的层面也仅仅局限于 ,未涉及变革封建制度,也未用于实践。
☆☆典型例题: 1、(2005海南三亚)魏源编写《海国图志》一书的主要意图是 A 让中国人了解西方世界 B 提倡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C 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 为洋务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2、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
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
该变化反映了 A 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 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 有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 对西方外交政策有对抗到和解 ★知识点二:洋务思想 (一)背景:1、政治:内忧(天平天国运动)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外来侵略)2、经济: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3、思想:西学进一步传入。
(二)派别: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 ) (三)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四)主张: “中学为体”,即 “西学为用”,即 (五)体用之争(七)评价:1、冲击传统观念,促进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现代化起步。
2、仅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未触及根本的封建制度。
监理工作中的混凝土质量控制监理工作的重点是质量控制,而质量控制的核心又是混凝土质量的控制,监理工程师在施工过程中若能把握好以下几点,工程的混凝土质量是完全可以保证的。
首先,要严把材料源头关。
原材料质量合格与否,直接影响混凝土质量,而原材料的质量取决于矿源(生产厂家)的质量。
为此,我们要求承包人对拟用于工程的原材料选择多个矿点,并取样试验。
再由双方专业人员根据试验结果对所选矿点进行考察、筛选、排除直至最后确定供货矿点。
第二,严把材料复试关。
到工地的各种原材料,钢材、水泥等是否从选定矿点进的货?其质量是否有差异?能否满足规范及365JT设计要求?应依据规定的取样方法和取样频率与承包人共同取样后送持证单位检验。
工地试验室具备试验条件的,可在监理旁站下进行。
原材料应按批次、规格、生产厂家、生产日期等分开堆放并作明显标记。
对复验不合格的原材料,监理方应坚决要求承包人在规定期限内清除出场,从而保证所用原材料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
第三,把好混凝土配比关。
混凝土配合比是保证混凝土达到设计等级的关键。
专业监理工程师应与365JT施工单位试验人员依据规范、设计要求、材料差异、工程部位、强度等级、施工方法、工艺水平等确定水灰比、最低水泥用量及合适的配比,对特殊性能的混凝土更要注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并通过试验论证。
第四,严把材料计量关。
计量器具及称量的精度也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重要因素。
监理工程师应要求承包人将所用计量器具送计量部门进行检定,校验整套称量系统,对惯性冲力的影响应经多次试验确定,对称量系统应确保周期性校验。
第五,把好混凝土浇捣关。
对每次浇筑,监理工程师应认真复核承包人上报的365JT技术方案,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
混凝土的振捣应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监理方有责任督促承包人制定与质量挂钩的奖惩制度,要求承包人对操作工进行技术交底,加强责任心教育,从各个环节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
第六,及时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
第20课西学东渐学案1、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诸如科技、法政、宗教、伦理、乃至文学艺术,我国统称为“西学”。
2、“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通常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宏观把握: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西学在华传播经历四个阶段:一、从妄自尊大到“师长说”--鸦片战争时期从闭关到“开眼看世界”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时期学习西方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维新时期引进进化论四、天赋人权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时期政治学『理解与认识』1. 新的思想主张推动社会进步。
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都提出一些新的思想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们所提出的思想主张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挽救中国,最终都归于失败。
2. 西学东渐具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层次性。
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鸦片战争前夕到戊戌变法之前----学习西方科技(2)戊戌变法前夕到新文化运动之前----学制度(3)新文化运动前夕到五四运动前后----学思想西学东渐不断深入的因素有:民族危机的加重、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
3. 西学东渐的过程,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
在动荡的近代中国,我们中华民族表现出了巨大的凝聚力,在不同阶段,各阶级的人们为了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的抗争与探索。
4. 几个派别的比较。
(1)洋务派和抵抗派都主张利用西方科技抵御外国侵略,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清朝统治。
抵抗派思想没有付诸实践,而洋务派思想付诸于实践。
(2)洋务派与封建顽固派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主张维护清朝统治,但维护清朝统治的方式不同。
(3)维新派和洋务派都主张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现富国强兵。
但两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洋务派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而早期维新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两派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不同,洋务派只引进西方技术而反对政治改革,而早期维新派不仅主张学习西方技术,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第20课西学东渐(学案)
第20课西学东渐(预学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分析“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及“维新思潮”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观念、重要人物和各阶段的特点。
2.从三者之间逐渐深入的层递关系出发,了解西学东渐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影响与作用,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分析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战争视频资料与论战虚拟场面的引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分组调查、搜集资料、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知识点,特别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西学东渐的过程和其中的先进人物,深化学生对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国家独立、富强所进行的艰苦探索的认识,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和报效社会及祖国的意识与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维新思潮难点:理解“体用之争”的“体”和“用” 自主学习: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1)(2) 2、目的: 3、代表人物:人物活动主张影响
4、评价:①开风气之先,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主流,抗敌态度鲜明主动,是当时最先进中国人②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仍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为目的,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行为。
二、体用之争 1、背景:
2、主张:
3、实践: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大办实业,开展了洋务运动。
4、洋务派与顽固派:①同:②
异: 5、评价①进一步冲击了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②仍以“中学为体”,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己任 6、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①脱胎于洋务派,最初持“中体西用”立场,积极支持洋务派和洋务运动②中法战争后,一些佼佼者提出改良政治,实行的要求。
7、体用之争的影响:(1)局限:
(2)积极性:
三、维新思潮 1、成因:(1)
(2) 2、代表人物:①康有为:开设万木草堂,聚徒讲学。
其理论特点是把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打着孔子亡灵为号来否定专制统
治的思想基础――儒学。
著有《》和《》②梁启超:积极宣传思想,把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应用于社会领域,主张实行政体③谭嗣同:以资产阶级的观念,批判专制君权、纲常礼教,倡导。
④严复:是系统地将西学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提出“以为体,以民主
为用”的主张;借用进化论“ ”的原理,阐明了中国实行变法维新
的道理。
3、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1)主要内容:要不要;要
不要兴民权、实行;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方面。
(2)影响: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四、问题反馈:
西学东渐(导学案)一、情景导入回顾影片《鸦片战争》,特别是
有关“战争的开端及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的部分。
以“天朝
上国”自居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颜面尽失,不得已向蛮夷之邦――英夷,屈辱求和。
这场战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率先惊醒,开始摆脱与西方隔绝的状态,逐渐走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历程。
二、合作
探究 1、曾国藩:“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员通行之物。
可以剿发捻,可以用勤远略。
”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慈禧为何支持洋务
派的观点?“体用”分别指什么? 2、将学生分成四个调查小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小组,各自收集相关人物的有关材料,并完成下列表格。
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主张或思想特点维新思想的历史作用三、精讲点拨
四、当堂达标 1、“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意义包括( ) ①开始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旧观念②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志的一
次挑战③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④使“开眼看世界”发展成为社会思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鸦片战争中萌发的新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是 ( ) A、仿制西式武器 B、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之路 C.深入了解西方 D、启迪人民觉醒,摆
脱封建牢笼 3.“外夷奇技,其始皆出中华,久之中华失其传,而外夷袭之”,有诗云:“西夷制器呈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
”这种“西学中源”说的解释目的在于() A、反对学习西方 B.为变法作解释 C.宣传中体西用 D.维护中华文化 4.林则徐和魏源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贡献是 ( ) A.翻译了外国书籍 B.提出了建立新式海军的主张 C.启迪人们去认识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 D.主张仿行西方的民主制度 5.下列关于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运动之间联系的表述,不正确是() A、后者是在前者失败后兴起的 B.后者对前者既有否定又有继承 C.前者为后者的兴起提供了客观条件 D.两者具有共同的政治目标五、总结提升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代表人物主要活动特点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提高到学习运用的阶段,但不改变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纲常伦理。
对西学的认识由技术深入到制度层面和民主制度上。
西学东渐是一个不断探索、艰难渐进的过程,就各阶段而言,这些主要观点都有一定进步性,对当时的西学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有时代的局限性,因而,我们应科学地对待。
西学东渐(课后案)复习训练 1.维新变法运动成为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这种社会效应主要通过() A.康有为两部著作B.严复的《天演论》 C.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D、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2、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基础上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A.学术观点不符合史实 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3.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的主要原因是() A.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 B.中国人善于学习 C.谋求社会进步和国家独立 D、外国传教士对中国的帮助 4、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是()A.林则徐 B.魏源 c.严复 D.康有为 5、下面属于洋务派同顽固派的不同点是 A.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B.都主张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C.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D.都认为中国的制度好于西方6、洋务运动不能真正救中国的主要原因是 A.洋务运动受到顽固派的阻挠 B.列强持续的侵略使中国缺少安定的环境 C.洋务派只学习
先进技术,不进行制度变革 D.缺少中央最高领导人的支持 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用其人。
” 材料二变法之法,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请回答:⑴材料一中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该主张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观点?
(2)材料二的作者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其“变官制,,的政治理想,该派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3)材料三的作者是谁?‘‘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
(4)据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