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的集聚动力_一个文献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340.83 KB
- 文档页数:9
《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已经成为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模式。
尤其是在创意产业领域,产业集聚已经成为提升地区产业竞争力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研究产业集聚理论及其在创意产业中的应用,并深入探讨创意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
二、产业集聚理论概述产业集聚是指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
这种集中可以带来资源共享、信息交流、技术创新等优势,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产业集聚理论主要涉及到的是空间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以及新古典主义理论等多元的理论基础。
三、创意产业集聚现象及其特征创意产业集聚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产业集聚现象,它主要以创意为驱动力,以知识创新为发展核心。
其特征主要表现在文化内涵丰富、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等方面。
创意产业集聚不仅可以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还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创意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影响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如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机构进入该地区,从而形成创意产业的集聚。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活动、搭建平台等方式,促进企业和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人才资源人才资源是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
一个地区的人才资源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到该地区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
因此,人才资源是影响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创意产业集聚的过程中,各地应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人才的聚集度,从而推动产业的发展。
(三)基础设施与产业链完善度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以及产业链的完整度也是影响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为企业和机构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机构进入该地区。
而完整的产业链则可以为企业和机构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创新环境与文化氛围创新环境与文化氛围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是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之一,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选择的发展战略。
本文主要综述了产业集聚的理论定义和各种影响因素,以及各国在实施产业集聚的政策成功的经验分析,总结出产业集聚的成败源于政策的合理性。
一、产业集聚的理论定义
1.1 产业集聚的概念
产业集聚是指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聚集行为,重点在生产过程中与特定地域方面形成短期或长期关联。
1.2 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
影响产业集聚的因素主要有:资源优势因素、技术传播/升级因素、市场驱动因素、供给侧因素、政策因素以及文化价值观念因素。
二、各国产业集聚的经验
2.1 中国
中国在实施产业集聚政策方面,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新兴产业聚集发展“空间网络”,形成小额投资和大发展“集聚式创新”等模式,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产业创新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2.2 俄罗斯
俄罗斯的政策环境支持了产业集聚,通过实施“双创产业开发”策略,逐步改变传统企业结构,建立新的产业创新模式和新的创新市场,以及投资互联网和新技术等。
2.3 美国
美国注重对产业集聚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探索区域创新模式和技术进步背后的原因,并努力推动经济发展创新驱动转型。
三、总结
总体来看,实施产业集聚政策必须根据自身的国情给予全面的考量,要考虑到本地民族文化的背景,结合本地的民生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特定的时期背景,实施合理的政策制定。
只有实施合理的政策,巧妙地利用影响产业集聚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才能使产业集聚最大化,收获最优效果。
丈秋综述:产业第聚的动因摘要:产业集聚的研丸fl新古典经济学开姑就引起了许多学者关注,本丈根据对国外冬个浇派的产业集聚的动因研克进行丈故杭理.以及供鉴询人的枝理为扎,进行整合创新.对国外. 国的研丸进行分开研兗,杆国外相关研•丸分为五个視角,分别为古典.新古典、新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其他理论五个视角;针对国的研兗,則以简单的肘间丸后顺序为主遗行杭理。
兴健阀:产业專聚;分工;外部竝济;交易成本一、Jit尹业集聚的研兜早>4腑古典经济学肘期就已经开始,如Marshall (1920丿的外部经济理怡。
关于庐业集聚和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糸,学者普遍达成了共帜,认为经济活动的咗间集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勺我强化机制,尹业集聚无怡是对于知识溢岀(Rosenthal & Strange, 2004),人力赛本积累和创新(Baptista, 2000),吟低丸争成本和机会主义倾向(Paniccia, 2002),还是在提壽企业的丸争优势方面(Porter, 1998)都翅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庐业集聚背后的动因,虽然已经有了许多派别的研丸,但是还是没有一个共识,各项理论较为松散,没有一个朗術的桓架。
本丈沈图通过丈故枕理总结岀一个規括性的尹业集聚动因脉络。
二.国外研老总的来看,国外经济学对于尹业集聚问題的研无基本上可以归为古典.新古典、新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其他理论五个类别。
下面将逐一对各个类别中的理怡进行简要介绍和搐理。
f-J古典视角:分工与卢业幕棗古典经济学对尹业集聚动因的研克主要集中于分工(斯密,2001),这成为现代尹业集聚理怡成因的理怡基础。
尹业间分工包括了尹业绽的延伸和中间老交易问題,企业间分工导致的圾酬递_增和交易条用的节约成为尹业集聚的根本动因。
Young(1928)对斯潘直观朴素的分工思想进行重新闲述,并突破了斯矗的分工受限于市场谢的观点,笫一次严格论证了市场團,迂回生庐和企业间分工的动态正反馈机制。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产业集聚理论经济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生产活动在空间地理上的集中。
产业集聚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过程在产业集聚理论(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 出现了三次产业集聚研究的高潮:20世纪30年代,Hoover(1937)首次将集聚经济分解为内部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20世纪70-80年,对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灵活的“产业区”或新的“产业空间”(Scott,1983);20世纪90年代以来,将创新、技术变化与经济增长和贸易的分析结合起来,研究产业集聚的创新体系,以Lundvall(1992)、Krugman(1991 ,1995、Porter(1990, 1994)等人为代表。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1961)从供给角度首次提出了产业聚集及内部聚集和空间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的概念,并阐述了产业聚集产生的经济动因:一是专业化投入和生产性服务的规模经济;二是为具有专业化技能的工人提供了集中的市场(劳动力蓄水池效应);三是生产企业从技术、信息等的溢出中获益;屠能(1826)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强调区位运输差异的理论,开创了区位理论的先河;阿尔弗雷德·韦伯(1909)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聚集的概念,他将聚集经济定义为成本的节约,将其假定为内部规模经济的外部表现。
20世纪70年代初,在柔性专业化理论(Theory of Flexible Specialization)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竞争优势理论,其含义是指企业通过寻求合作的方式来获得共同发展,即使这些企业在发展新产品及市场竞争中互为竞争对手,企业也可以通过与竞争对手的信息交换以获得最小化风险与最大化企业竞争能力。
产业集群研究综述一、产业集群国内外研究现状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经济集聚现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经济基础的区别,其在国内外的研究阶段、内容和方向各有不同。
1.1发达国家研究现状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始于西方发达国家。
国外集群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以及经济增长与产业集群的关系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等方面。
其侧重点主要为集聚经济和地方制度。
1929年,韦伯(Alfred Weber)在分析单个产业的区位分布时,首先提出了产业集群(Cluster)。
其区位理论认为,集群的产生是自下而上的,是企业对集聚的优势认知而自发形成的,由此提出了集群形成的四因素论,引入了集聚因子的概念。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在《经济学原理》中首先提到了“产业区”这一概念,并将“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而获得”的经济称为“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cs)”1。
20世纪50年代,F·帕鲁(Perroux)提出的增长极理论和前苏联学者科洛索夫斯基(Korosovski)提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模式认为集群是依靠国家的投资和政策自上而下完成的,从集群经济的角度研究了产业群。
20世纪70年代,在发达国家经济普遍衰退时,长期被忽视的中小企业集聚地区的经济发展却不错。
为了改善经济困境,复兴地方工业,产业集群的研究在发达国家兴起。
2意大利社会学家Banasco(1977)首先关注意大利东北部与中部地区的发展,并提出了“第三意大利”的概念。
Giacomo Becattini在将“第三意大利”与马歇尔在英国观察到的“产业区”比较研究后,认为这些产业区的发展得益于本地劳动力分工基础上实现的经济外部性,以及当地社会文化背景支持下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
Lynn Mytelk和Fulvia Farinelli把产业集群分为:非正式群、有组织群和创新群,探讨如何在传统产业中培育创新群、建立创新系统,从而使传统产业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文献综述:产业集聚的动因摘要:产业集聚的研究自新古典经济学开始就引起了许多学者关注,本文根据对国外各个流派的产业集聚的动因研究进行文献梳理,以及借鉴前人的梳理方式,进行整合创新,对国外、国的研究进行分开研究,将国外相关研究分为五个视角,分别为古典、新古典、新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其他理论五个视角;针对国的研究,则以简单的时间先后顺序为主进行梳理。
关键词:产业集聚;分工;外部经济;交易成本一、引言产业集聚的研究早在新古典经济学时期就已经开始,如Marshall(1920)的外部经济理论。
关于产业集聚和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学者普遍达成了共识,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自我强化机制,产业集聚无论是对于知识溢出(Rosenthal &Strange,2004),人力资本积累和创新(Baptista,2000),降低竞争成本和机会主义倾向(Paniccia,2002),还是在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方面(Porter,1998)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产业集聚背后的动因,虽然已经有了许多派别的研究,但是还是没有一个共识,各项理论较为松散,没有一个明晰的框架。
本文试图通过文献梳理总结出一个概括性的产业集聚动因脉络。
二、国外研究总的来看,国外经济学对于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归为古典、新古典、新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其他理论五个类别。
下面将逐一对各个类别中的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和梳理。
(一)古典视角:分工与产业集聚古典经济学对产业集聚动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工(斯密,2001),这成为现代产业集聚理论成因的理论基础。
产业间分工包括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中间品交易问题,企业间分工导致的报酬递增和交易费用的节约成为产业集聚的根本动因。
Young(1928)对斯密直观朴素的分工思想进行重新阐述,并突破了斯密的分工受限于市场围的观点,第一次严格论证了市场围,迂回生产和企业间分工的动态正反馈机制。
而随着乘数理论的发展,Young (1928)的理论更多地被描述为“分工决定分工”,即市场规模引致分工的深化并导致市场规模扩大这样一个循环累积、互为因果的演进过程。
产业集聚机制的文献综述产业聚集是一个较为古老的经济现象,也是当今世界经济活动表现出的显著特征。
关于产业聚集机制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不同学科和流派从不同的视角比较、分析了产业聚集问题,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对产业聚集理论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新古典学派、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等,产业聚集机制理论可以分为理论形成、发展和最新研究进展三个阶段。
近年来,由于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努力,我国产业集聚现象在各区域都较为明显。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中国产业集聚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国内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产业聚集机制的影响因素、产业集聚机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
一、国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17世纪创立的古典生产区位理论,包括河流、交通、资源等自然因素,被认为是产业集聚力的来源,且在传统的经济地理学中研究成果颇丰.Krugman等人从经验上证明了一个地区优越的自然属性在城市区位的形成上具有先天比较优势(Fujita和Mori,1996;Krugman,1993;Matsuyama和Takahashi,1998)。
1977年,Dixit和Stigliz联合发表了《垄断竞争与产品的多样性》一文,开创了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建模技术,学者们开始从不完全竞争范式中探寻解释传统经济地理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集聚机制。
Marshall(1920)是最早从外部性中寻找企业集聚机制的经济学家,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认为规模经济应有内外之分,内部规模经济是企业内部生产能力的扩展,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外部规模经济包涵范围广,主要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分工协作,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劳动力市场、技术知识及基础设施的共享。
Harris最先提出企业应靠近大市场进行生产经济活动的市场潜力理论(Harris,1954)。
而Puga(1999)的研究表明当产品的运输成本与工人在地区间的流动成本较低时,会促使企业分散从事生产与经营活动。
文献综述产业集群引言产业集群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相当年轻的分支学科,它发展为一门独立的新兴边缘学科也才只有半个世纪多一点的时间。
产业集群是近年来学术界较为关心的一个话题,所以相应的理论已相当丰富和成熟,在本综述中主要阐述了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关于产业集群模式及其效应的相关文献资料。
一、国外相关理论有关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马歇尔关于外部经济理论的研究。
而后,1909年韦伯的工业群理论,1934年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以及1991年克鲁格曼的规模收益递增理论,20世纪中后期波特的新竞争理论等,都从不同侧面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特征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探讨和研究[1]。
随后人们随产业集群的认识不断深化,产业集群的理论也不断趋于深化。
由于研究背景及目的的不同,国外的学者对于产业集群给出了多种不同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说法[2]。
目前,关于产业集群的理论可以分为以下三类:韦伯的观点认为,集聚之所以形成是因为各个工厂为了追求集聚的好处——利益的增大、成本的节省而自发形成的。
克鲁格曼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分析并认为,在一个区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演化的最终结果将会是集聚。
从理论上证明了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并阐明由于外在环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隔等原因,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的,特殊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产业区形成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也说明了现实中产业区的形成具有路径依赖性,而且产业空间集聚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自我延续下去。
波特是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产业集群问题。
他认为,产业集群更多地首先发端于一两家创新性的企业,这一两家企业刺激了许多其他同类企业的成长。
产业集群对企业竞争是高度重要的,这可以使企业更好地接近劳动者和公共物品以及相关机构的服务,同时有利于企业创新[3]。
在这些理论当中,最值得我思索的是波特的相关理论,他认为产业集群与竞争优势之间有密切的联系[4],并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研究的热点,研究认为产业集群能带来创新、要素相对集中等竞争优势[5]。
家产集聚体制的文件综述家产齐集是一个较为古老的经济现象,也是此刻世界经济活动表现出的明显特点。
对于家产齐集体制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不一样学科和派别从不一样的视角比较、剖析了家产齐集问题,已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成就。
对家产齐集理论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新古典学派、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等,家产齐集体制理论能够分为理论形成、发展和最新研究进展三个阶段。
最近几年来 , 因为政府的支持和公司的努力,我国家产集聚现象在各地区都较为显然。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家产集聚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国内外家产集聚体制的理论综述、家产齐集体制的影响因素、家产集聚体制对经济增加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概括。
一、外国家产集聚体制的理论综述17世纪创办的古典生产区位理论,包含河流、交通、资源等自然因素,被以为是家产集聚力的根源,且在传统的经济地理学中研究成果颇丰。
Krugman等人从经验上证了然一个地区优胜的自然属性在城市区位的形成上具有先天比较优势 (Fujita 和Mori,1996;Krugman,1993;Matsuyama 和 Takahashi,1998) 。
1977 年,Dixit 和 Stigliz 联合发布了《垄断竞争与产品的多样性》一文,创始了不完好竞争理论的建模技术,学者们开始从不完好竞争范式中探访解说传统经济地理理论所不可以解说的集聚体制。
Marshall(1920) 是最早从外面性中找寻公司集聚体制的经济学家,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以为规模经济应有内外之分,内部规模经济是公司内部生产能力的扩展,降低了公司的生产成本,外面规模经济海涵范围广,主假如公司与公司之间分工协作,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劳动力市场、技术知识及基础设备的共享。
Harris 最初提出公司应凑近大市场进行生产经济活动的市场潜力理论 (Harris,1954) 。
而 Puga(1999) 的研究表示当产品的运输成本与工人在地区间的流动成本较低时,会促进公司分别从事生产与经营活动。
产业聚集文献综合本人现在正在写关于这方面的论文,是关于区域产业集聚现象的,如浙江等地的集聚现象等,想找找这方面的文献,南开一位博士的论文: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主要参考文献(一)、中文文献1. 蔡孝箴:《城市经济学》(修订本),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2. 陈栋生:《区域经济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3. 陈德明:《中国区域发展中的江苏经济》,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4. 董锁成:《经济地域运动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年5.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6. 郭鸿懋:《城市宏观经济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7. 郭鸿懋等:《城市空间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8. 顾朝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9. 顾朝林:《城市经济区理论与应用》,长春:吉林科学出版社,199110. 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1998,2000年11. 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1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01年13. 郝寿义等:《区域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14. 江小娟等:《体制转轨中的增长、绩效与产业组织变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5. 江曼琦:《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16. 李华杰等:《跨世纪的港澳区域经济》,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17. 李梦梅等:《区域经济前沿》.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18. 李坤望:《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19.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20. 李小建:《公司地理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21. 廖理等:《探求智慧之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22. 刘再兴:《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年23. 刘再兴等:《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3年24. 刘家骥:《世界经济区域化浪潮》,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年25. 刘树成等:《中国地区经济研究》.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26.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27. 陆大道:《区位论与区域研究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年28. 覃成林等:《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原理》.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29. 饶会林:《城市经济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30. 宋栋:《中国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证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31.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32.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33. 王旭:《城市社会的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34. 王俊豪等:《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35. 王健:《中国发展报告》.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36. 韦伟:《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协调》.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37. 魏心镇等:《新的产业空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38. 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39. 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1988年40. 杨小凯:《经济学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41. 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42. 杨公朴等:《产业经济学教程》.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43. 张金锁等:《区域经济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44. 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5. 周振华:《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46. 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47. 曾菊新:《空间经济:系统与结构》. 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年48.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49.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50. A.勒施:《经济空间秩序——经济财货与地理间的关系》.(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51. A.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中译本),(1922年版)1997年52. A.韦伯:《工业区位论》.(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53. A.伊文思:《城市经济学》.(中译本).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54. 安纳利.萨克森宁:《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中译本).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55. 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中译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6. 布兰查德等:《宏观经济学:高级教程》. (中译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57. E.菲吕博顿等:《新制度经济学》.(中译本).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58. J.卡布尔:《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中译本).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59. H.钱纳里等:《工业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60. 埃德加.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61. 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62.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中译本).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63. 罗伯特.索洛:《经济增长理论:一种解说》.(中译本)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64. 罗伯特.吉本斯:《博弈论基穿 (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65. 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中译本).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66. 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中译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67. 郭浩良等:网络结构:大唐袜业的组织模式. 2001年8月22日68. 费洪平:我国企业组织空间联系研究.《地理科学》1996.16(1)18-2569. 李小建:新产业区与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 1997. 16(3)70. 李小建:跨国公司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研究.《地理研究》,1997.17(3)71. 刘嘉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中的政府产业政策.《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172. 吕有晨,刘昌黎: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现状与区域经济圈贸易的发展.《世界经济》. 1997.1173. 宁越敏,施倩,查志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形成机制与跨区域规划研究. 《城市规划》1998.174. 宁钟:国外创新与空间集群理论评述.《经济学动态》,2001.375. 戚聿东:中国产业集中度与经济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1998.376. 沃尔夫-迪特尔•楚姆福特博士. 协会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其贯彻标准的任务.2001年7月21日/77. 邵一华吴敏:高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影响研究.《中国软科学》2000.378. 阎小培:信息网络对企业空间组织的影响.《经济地理》1996.16(3)79. 余晖:寻找自我:转型期自治性行业组织的生发机制. 2001年8月21日/80. 赵蓓,邓力平:集群产业在工业化与城市化中的作用:中国晋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