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西学东渐
- 格式:ppt
- 大小:2.95 MB
- 文档页数:39
第20课西学东渐【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3.人物:(1)林则徐:设立译馆,组织翻译外文报刊和《各国律例》,编译,2.历史背景①清政府内忧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国内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2)局限性:仍然局限于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未触及根本的封建政治制度。
三、维新思潮——资产阶级维新派(一)早期维新派的转变(1)原因:的结局暴露出洋务运动种种弊端。
1、背景:①政治:19世纪90年代,失败,民族危机加深。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③思想:西学的进一步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代表人物及主张3、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特点(1)特点:把西学与儒学相结合,利用孔子和儒学的权威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以此宣传维新变法。
(2)原因: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妥协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②借用儒家的方式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减少阻力。
③西学在我国的传播水平低,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4、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论战(1)论战内容:(2)实质: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3)影响:①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
②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5、实践——戊戌变法(1898)(1)性质: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2)目的: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
(3)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结论: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6、影响(1)政治: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推动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2)经济: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思想:冲击传统封建思想,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形成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推动西方科学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预习作业】1、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一股新思想萌发了。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0课 西学东渐 学习课题 西学东渐 课型 新授 设计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学习目标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和维新思想,知道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联的,是一个渐进的历程,增进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
重 点 了解西学东渐的基本历程,理解相关的先进思想难 点 分析近代先进思想之间的异同,认识其与所处阶段的历史之间的关系学 习 内 容自主探究 【课前延伸】1、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2、近代人文主义的发展演变一定把握西学东渐的基本历预习部分 【依据教材和知识梳理,找到以下问题】 1、你认为西学东渐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2、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他所代表的派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体用之争”是什么意思?洋务派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4、维新派提出了什么主张? 附:【知识梳理】希望同学们对照知识梳理认真读书 基本线索: 一、西学东渐的社会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二、基本历程: (一)地主阶级:1、抵抗派(林、魏):“师夷长技以制夷” 2、洋务派(李、曾):“中体西用”(二)资产阶级:1、早期维新派和维新派:君主立宪制(改良方式)2、革命派:民主共和制(革命推翻清政府)3、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三、影响:中国在思想文化上也逐渐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四、认识:①从背景角度:是列强侵华的产物,反映了列强对中国侵略的逐渐深入。
②内容: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各阶级向西方学习和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不懈努力和探索的过程。
③实质: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④特点:是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⑤结果: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救中国,要坚持中共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具体内容:一、开眼看世界:1、概况(1)林则徐:①学习西方主要活动:翻译;编译②地位和影响:(2)魏源:著作及思想:2、意义:二、体用之争:1、出现的时间:和针对的问题:2、概况:(1)洋务派观点:其目的是:根本目的呢?(2)顽固派观点:3、评价:①积极:②局限:三、维新思潮:(一)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二)康梁维新思潮的形成:1、社会背景:①民族危机:19世纪90年代,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
第20课西学东渐【课标要求】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重点难点】1、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2、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概念解析】西学东渐:指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也指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
【自主学习】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年代地主阶级抵抗派)(一)为什么要“开眼看世界”?(背景)1、鸦片战争前后,。
2、。
3、为了解西方,抵御外侮,。
(二)先进的中国人是怎么看世界的?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三)“开眼看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二、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一)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是在清政府面临什么境地下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加剧,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威胁,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2、19世纪60―90年代,西学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猛烈冲击。
(二)“体用”之争的核心问题:是否采用西学变革救世的问题。
(三)基本主张:(1)洋务派:。
(2)顽固派:。
思考:1、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19世纪60-90年代厌恶拍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结果如何?如何评价洋务运动?2、如何正确认识“体用”之争?三、维新思潮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一)早期的维新思想1、代表人物:2、思想主张:前期。
中法战争以后:在政治上;经济上主张发展工商业,与洋人进行商战;思想上主张西学。
3、作用:起到了启蒙作用,没有形成理论体系,但是没有付诸于实践。
(二)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发展为一股潮流)1、维新思潮产生的条件有哪些?(1)政治:民族危机的加深,19世纪90年代,甲午战败,“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2)经济:(3)阶级:(4)思想:西学知识的积累;早期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