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章 病例对照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744.00 KB
- 文档页数:82
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一、基本原理:以现在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既往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测量并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认为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关联。
在评估了各种偏倚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之后,再借助病因推断技术,推断出某个或某些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而达到探索和检验疾病病因假说的目的。
暴露是指研究对象曾经接触过某些因素,或具备某些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
这些因素、特征或状态即为暴露因素。
暴露因素也叫研究变量。
二、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1、病例与对照不匹配:在设计所规定的病例和对照人群中,分别抽取一定量的研究对象,一般对照数目应等于或多于病例人数。
此外没有其它任何限制与规定。
2、病例与对照匹配:匹配或称配比即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
匹配分为:A:频数匹配。
匹配的因素所占的比例,在对照组与在病例组一致。
如病例组中男女各半,则对照组中也如此。
B:个体匹配:指以病例和对照的个体为单位进行匹配。
1﹕1匹配又称配对,1﹕2、1﹕3、……1﹕R匹配时,称为匹配。
配比的目的,首先在于提高研究效率。
其次在于控制混杂因素。
所以匹配的特征或变量必须是已知的混杂因子,或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为混杂因子。
把不必要的项目列入匹配,企图使病例与对照尽量一致,就可能徒然丢失信息,增加工作难度,结果反而降低了研究效率。
这种情况称为配比过度。
匹配的变量应当一致到什么程度,取决于变量的性质、实际可能与必要性。
如果匹配的因素与暴露有联系,则会低估暴露与疾病的联系。
匹配和匹配后按匹配因素进行分层分析,是控制匹配因素的混杂作用的必要途径。
病例对照研究的衍生类型:1、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在对一个事先确定好的队列进行随访观察的基础上,再应用病例对照研究(主要是匹配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思路进行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