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938.93 KB
- 文档页数:2
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
方法:对27例继发性磺脲类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改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
结果:显示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HbAk,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c肽水平也较治疗前上升。
结论:提示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能较好的控制血糖,并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
标签:甘精胰岛素;瑞格列奈;2型糖尿病;B细胞功能糖尿病饮食与适当运动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在此基础上。
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以考虑加用口服降糖药物,其中包括磺脲类降糖药物(SU)。
SU的治疗基础是必须依赖胰岛有相当数量正常功能的胰岛B细胞。
但2型糖尿病常于诊断时,即已经有一定数量的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随病情进展,B细胞受损进一步加重,并且由于胰岛素抵抗等因素的存在。
使得SU治疗疗效逐渐减弱,血糖控制差,致使继发磺脲类失效。
本研究即对于27例继发性磺脲类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
应用甘精胰岛素来控制基础血糖水平,并加用瑞格列奈片控制餐后血糖水平,治疗3个月后,观察血糖控制水平以及胰岛细胞功能变化。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于庄河市中心医院门诊就诊的继发性磺脲类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符合1999 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男15例,女12例,年龄41~66岁,单独应用磺脲类药物治疗3~5年以上,血糖曾经得到良好控制,但目前血糖水平非常高,空腹血糖(FPG)≥12.0 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2h PG)≥14.0 mmol/L者,无严重肝、肾疾病。
除外急性应激及感染因素,目前仍在口服磺脲类降糖药物,未曾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共选取27例。
1.2方法严格进行糖尿病教育及糖尿病饮食治疗基础上,均停用原口服药物。
于每日三餐前即刻口服瑞格列奈片(诺和龙)2mg,晚睡前注射甘精胰岛素(来得适),起始量为0.1 U/(kg·d),每周随访一次,根据血糖调节胰岛素用量。
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对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30例,全部患者在饮食控制及生活方式调节的基础上,前3个月使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3个月后停用甘精胰岛素,继续瑞格列奈或仅用饮食控制及生活方式调节控制血糖。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和1年后随访,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糖(GLU)、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CHO)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结果全部患者FPG、PPG、HbA1c、GLU、TG、CHO及LDL-C 7项实验室指标,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和1年后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部7项指标在治疗3个月后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治疗1年后也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在治疗3个月和1年比较,全部7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效果良好,是2型糖尿病初诊治疗可供选择的有效强化方案之一。
标签:2型糖尿病;瑞格列奈;胰岛素;临床疗效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两种机制在不同个体中表现的程度不同[1]。
当胰岛β细胞功能严重不足时,持续的高血糖会直接损伤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并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引起胰岛β细胞的损伤。
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在2008年提出针对血糖不达标的糖尿病患者的新治疗理念,认为在更多的保留β细胞功能情况下应该尽可能早地启动胰岛素治疗,这样有助于胰岛β细胞功能的修复,获得更好、更长远的临床疗效[2-4]。
基于此,本试验使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3个月后观察其疗效,并进行1年后随访,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来自2009年1月~2011年1月广州市白云区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部,共30例,其中,男24例,女6例,年龄29~67岁,平均(41.4±6.36)岁,其中有糖尿病家族史者7例。
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药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及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对40例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0例。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同等糖尿病知识的教育,予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及血糖监测。
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预混胰岛素,2次/d;治疗组在口服瑞格列奈、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1次/晚,疗程均为12周。
12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的FPG、2 h PG、HbAlc、BMI及低血糖频率、程度等情况。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PG、2 h PG、HbAlc显著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BMI具有增加趋势,但对照组增加更明显;治疗组低血糖频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联合应用甘精胰岛素、瑞格列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有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患者依从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初诊;2型糖尿病;甘精胰岛素;瑞格列奈;二甲双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老龄人口的增加、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肥胖人群的不断扩大,我国2型糖尿病(T2DM)的患病率逐年提高,2008年中国调查结果显示,在20岁以上的成人中,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高达9.7%和15.5%[1]。
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不仅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医疗及经济负担,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及生活质量。
随着UKPDS后续研究[2]等新的循证医学结果证实血糖具有“代谢记忆”效应,一经诊断糖尿病即积极控制血糖,将明显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风险,糖尿病新的治疗理念即“早期、积极、联合及鼓励尽早使用胰岛素的治疗模式,强调尽早使HbAlc达标”已成为广泛接受的重要共识[3]。
为此,笔者观察了甘精胰岛素(来得时)联合瑞格列奈、二甲双胍对照预混胰岛素甘舒霖30R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共40例,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
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王蕊(运城同德医院,山西运城044000)[3]朱海鹏.酒石酸美托洛尔与贝那普利联合应用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5(1):36-37.[4]皮丰元,黄克文,熊丹东,等.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5):501-502.(收稿日期:2017-09-25)作者简介:王蕊,女,本科,主治医师。
【摘要】目的研究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76例我院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
2组均予以餐前口服瑞格列奈片,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每晚20:00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对比2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血糖控制情况。
结果观察组在糖化血红蛋白(HbA 1c )、空腹静脉血糖(FBG )、餐后2h 血糖(2hPG )、血糖首次达标时间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2组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长效胰岛素联合胰岛素促泌剂治疗2型糖尿病血糖达标时间更快,血糖控制程度更佳。
【关键词】新诊断糖尿病甘精胰岛素瑞格列奈临床疗效DOI :10.19435/j.1672-1721.2017.32.051糖尿病(DM )是一组由于胰岛素抵抗或者胰岛β细胞内分泌功能不全,引起的一组以高血糖状态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高血糖状态极容易造成微循环血管、神经等出现功能障碍或器质性损害,进而诱发脑、眼、心、肾等多种脏器功能不全、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人群的平均寿命。
英国前瞻性DM 研究[1]明确指出早期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有效预防、延缓糖尿病的各种慢性并发症,大幅降低糖尿病相关医疗费用,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我科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7月—2017年1月我院新诊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76例,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
排除标准:①继发性糖尿病。
②合并心力衰竭或1年内发生过心肌梗死。
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④妊娠、围生期、哺乳期妇女。
⑤合并心、肾、肝等重要功能不全患者。
⑥合并呼吸道、泌尿生殖道、表皮等中等程度以下感染患者。
所有患者均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且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
观察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36岁~68岁,平均年龄(38.52±8.31)岁;体重指数(BMI ):24~31kg/m 2,平均(25.67±3.18)kg/m 2;血糖相关指标:FBG :(10.91±1.13)mmol/L ,2hPG :(15.85±1.52)mmol/L ,HBA 1c :(8.90±1.62)%。
对照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34岁~70岁,平均年龄(37.98±9.12)岁;体重指数(BMI ):23~31kg/m 2,平均(25.79±3.32)kg/m 2;血糖相关指标:FBG :(11.42±1.21)mmol/L ,2hPG :(16.25±1.27)mmol/L ,HBA 1c :(8.99±1.70)%。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血糖相关指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由同一组护理人员进行糖尿病相关健康知识教育,并指导其合理控制饮食、健康锻炼、自我血糖监测。
2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师进行治疗,对照组每日3餐前10min 予以瑞格列奈片口服,初始剂量为0.5mg ,最大剂量不超过2mg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每晚20:00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初始剂量为6U ,最大剂量不超过26U ;治疗初始阶段每2d 监测1次FBG 及3餐后2hPG ,调整药物剂量使FBG<6.5mmol/L ,2hPG<8.5mmol/L 后,每4d 监测1次FBG 及2hPG ,治疗3个月。
1.3观察指标所有患者血清标准由同一组检验技师完成,FBG 、2hPG 均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HBA 1c 采用高压液相色谱仪测定完成。
血糖首次达标时间:治疗开始到FBG<6.5mmol/L ,2hPG<8.5mmol/L 所需时间。
低血糖评估标准:临床表现出现乏力、心悸、出汗、手抖、饥饿感,血糖≤3.0mmol/L 。
观察记录患者治疗期间的低血糖发生例次及治疗3个月时FBG 、2hPG 、HBA 1c 。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 ±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2组治疗3个月后血糖及其达标时间比较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未出现因各类原因退出试验者。
观察组的血糖首次达标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在HbA 1c 、FBG 、2hPG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
见表1。
2.22组低血糖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期间分别发生低血糖2例、1例,发生率分别为5.56%和2.78%,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χ2=0.34,P =0.55)。
3讨论近年研究[3]表明: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是诱发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其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血糖波动造成的低血糖可诱发肝肾功能下降、升血糖应急机制障碍,加重器官缺血程度,其危害程度较高血糖状态对血管、机体危害程度更大。
因此,控制血糖稳定较单纯降低血糖所获得的益处更大。
糖尿病患者基础胰岛素的替代治疗主要是为了维持机体表12组治疗3个月后血糖及其达标时间比较(x ±s )组别例数FBG (mmol/L )2hPG(mmol/L )HBA 1c (%)达标时间(d )观察组36 5.91±1.578.62±0.937.37±0.51 6.11±1.32对照组366.82±1.529.27±0.847.85±1.348.91±2.51t 2.49 3.11 2.98 5.92P0.040.040.040.03临床与实践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和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周峰黎承连(赣州市信丰德茂骨伤科医院,江西赣州341600)的胰岛素水平浓度与生理状态下类似,以控制夜间的高血糖及黎明现象,同时降低夜间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
甘精胰岛素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合成生产的一种于中性pH 液中低溶解度的新型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皮下注射后其缓慢吸收入血的过程可有效模拟胰腺生理状态下胰岛素的释放量,从而实现长期、稳定、无峰值效果,有效控制血糖处于平稳状态。
但是其模拟的状态仅限于基础生理需要量,对于进食等需要增加胰岛素分泌时却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单独使用甘精胰岛素常常造成餐后血糖升高,且HBA 1c 很难低于7%[4,5]。
瑞格列奈是一种新型的短效促胰岛素分泌的苯甲酸衍生物类口服降糖药,其口服后可迅速结合胰岛β细胞细胞膜上受体,在关闭其细胞膜上三磷酸腺苷(ATP )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同时,迅速打开钙离子通道,通过钙离子大量内流,促进胰岛素的迅速分泌。
因此,瑞格列奈可迅速降低餐后高血糖状态,且其发生低血糖概率低,发生后程度也较轻,显著优于磺脲类降糖药。
本研究结果与国内外研究报道一致[1,3],可见长效胰岛素联合胰岛素促泌剂治疗2型糖尿病血糖达标时间更快、血糖控制程度更佳,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1]YANG W Y ,LU J M ,WENG J P ,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 ,2010,362(12):1090.[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7.[3]姚璐,孙建敏,吕肖峰.瑞格列奈与甘精胰岛素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3,5(5):481-482.[4]王晓青.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7(32):2857-2858.[5]邓文娟.瑞格列奈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10):1207-1208.(收稿日期:2017-09-10)【摘要】目的对比股骨头置换术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抽取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4例。
对照组采用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治疗组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0.9%,高于对照组的70.5%(P <0.05)。
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以大幅度改善髋关节功能,减少不良反应,缩短恢复时间。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头置换术效果DOI :10.19435/j.1672-1721.2017.32.052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髓关节置换术均能够在短时间内对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进行重建,属于目前临床对老年股骨颈骨折实施治疗的两种主要方法[1]。
本文主要对比股骨头置换术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2014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4例。
对照组骨折发病时间1h~16h ,平均(5.1±1.7)h ;男25例,女19例;年龄62岁~87岁,平均年龄(69.8±4.5)岁;左侧骨折16例,右侧骨折28例;交通事故伤23例,跌倒伤14例,其他原因致伤7例;开放性骨折12例,闭合性骨折32例。
治疗组骨折发病时间1h~19h ,平均(5.3±1.5)h ;男24例,女20例;年龄64岁~82岁,平均年龄(69.3±4.9)岁;左侧骨折17例,右侧骨折27例;交通事故伤21例,跌倒伤17例,其他原因致伤6例;开放性骨折15例,闭合性骨折29例。
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手术操作开始前帮助患者取侧卧位,选择髋关节后外侧入路,使关节囊充分暴露,之后在该位置做I 形手术操作切口,并将其底部存在的关节囊完全推开,使股骨颈、股骨头、基底部能够得到充分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