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血管损伤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9
182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月 第5卷第2期下肢动脉急性闭塞,早期明确闭塞血管位置及闭塞长度对患者保肢有重要价值;慢性糖尿病足及下肢动脉硬化血管闭塞,都表现为远端皮温降低、感染、溃疡经久不愈,部分患者发展为骨髓炎,明确主动脉是否闭塞、闭塞程度,是否有侧枝循环形成及侧枝循环情况,对患者是否截肢、做皮瓣及胫骨横向搬移及其他临床治疗都有非常重要价值。
近年来,16排及以上螺旋C T越来越多应用于肢体C 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的检查,且检查技术已基本成熟,临床运用中可对下肢动脉及其病变区进行全面、直观、清晰的显示,有利于医生对狭窄程度进行准确分级,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诊断依据[1];常规C T A检查中,糖尿病足、下肢动脉闭塞导致下肢正常静脉回流机制破坏,肢体长期慢性溃疡破坏了下肢闭合的压力,下肢血管阻力降低,会导致静脉提前回流给动脉造成污染。
所以“准确把握触发扫描时机,减少静脉回流”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2]。
本研究回顾性运用赛诺威盛双32排容积C T对160例患者进行下肢血管C T A 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重庆九龙坡区长城医院2019年10月—2020年7月60例急性外伤后远端血供不良患者、慢性糖尿病足及动脉硬化远端慢性感染溃疡形成及色素沉着患者各50例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符合下肢糖尿病足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脉管炎诊断标准,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无严重心律不齐,无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无碘过敏,无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
患者男性89例,女性71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55±2)岁;纳入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进行正常的下肢血管C T A准备工作,取出患者随身携带及检查床的高密度物体,对下肢装有外固定架的患者在支架与皮肤之间及对侧肢体之间放置液体水带,容积CTA成像图像质量影响因素中,准确检测阈值并准时触发扫描占50%,合理的造影剂剂量占40%,患者的配合情况占10%[2],可见注射速度和患者的良好配合是相当重要的。
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邝智飞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11(4)12X
【摘要】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在下肢动脉硬化性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成像检查资料,使用三维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和曲师多平面重建(CMPR)后处理技术。
结果病例血管重建图像均显示良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例,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8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3例(4个),肾下段腹主动脉瘤4例,小腿血管瘤4例。
结论MSCTA检查可清楚地观察下肢动脉血管形态,了解下肢动脉狭窄程度及闭塞情况和下肢动脉壁钙化斑块,为诊断下肢动脉疾病理想成像方法,值得临床参考。
【总页数】2页(P126-127)
【关键词】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下肢动脉病变
【作者】邝智飞
【作者单位】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3
【相关文献】
1.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髂及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价值 [J], 赵绍宏;郭伟;刘小平;聂永康;蔡祖龙
2.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J], 杨素君;李华;赵斗贵
3.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诊断价值比较及其意义 [J], 王富军;齐会卿;杨艳辉;杜亚萍;丁海霞;孙寿广;代红沙;楚溪;李梅
4.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糖尿病患儿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J], 高岩
5.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价值 [J], 聂玉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大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一、选择题1.主动脉瘤是指动脉壁病变或损伤形成局限性或弥漫性主动脉扩张,其管径大于正常主动脉()倍或以上。
[单选题]*A.1B.1.5√C.2D.2.52.真性动脉瘤常见的病因是粥样硬化性、感染性、创伤性、先天性、大动脉炎性和马凡氏综合征等,扩张的主动脉壁由()血管壁组织构成[单选题]*A.内层B.中层C.外层D.内、中、外三层√3.粥样硬化性动脉瘤,多见于老年人,好发于(),瘤壁常见钙化。
[单选题]*A.升主动脉B.降主动脉√C.腹主动脉D.主动脉弓部4.关于假性动脉瘤的CT表现不正确的是:()[单选题]*A.瘤体与主动脉间狭颈相通为其特征性表现B.动态增强扫描瘤体显影早于主动脉√C.瘤体周围见厚薄不均的软组织密度影D.MSCTA三维重建有助于显示主动脉破口的形态。
5.关于主动脉夹层不正确的是:()[单选题]*A.是指各种原因导致主动脉内膜破裂或中膜弹力纤维层病变,血液自破口进入中膜内,形成双腔主动脉。
B.夹层远端常有一再破口,血液可自夹层进入主动脉有自然减压的作用。
C.常见原因为中膜囊性坏死、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等。
D.本病女性多于男性,好发年龄40—50岁√6.关于主动脉夹层MSCTA和增强扫描不正确的是:()[单选题]*A.真假两腔中间隔以弧形的低密度线状内膜片,具特征性表现B.真腔常受压变窄和假腔持续扩大,C.时间密度曲线显示真腔对比剂峰值时间滞后√D.MSCTA在显示整个主动脉夹层的病变范围、真假腔形态、内膜撕破的部位、有无主动脉周围血肿,并准确进行分型和术前评价更具价值。
7.以下大动脉炎CT表现不正确的是:()[单选题]*A.早期或活动期受累主动脉壁较均匀规则增厚,呈内低外高的“双环征”,病变侵犯方式呈连续性而非跳跃式B.受累的主动脉及其分支表现不同程度的狭窄,严重者可导致血管完全闭塞C.肺动脉受侵呈“枯树枝”样改变D.大动脉炎患者多不累及肾动脉√8.关于动脉粥样硬化不正确的是:()[单选题]*A.常与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等因素有关B.可引起动脉炎、附壁血栓、血管狭窄和闭塞、动脉瘤、动脉夹层、出血等病变。
1334Vol.30No.11Journal of Aerospace Medicine Nov2019MSCT血管造影(CTA)诊断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应用价值吴明穗林金泉[摘要]目的探究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应用价值。
方法分析2016年2月-2018年2月就诊的30例疑似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CTA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比较不同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探讨16层螺旋CTA对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结果CTA在灵敏度、准确度及特异度(92.59%、90.00%、66.67%)上与超声相比(74.07%、70.00%、33.33%)显著较高(P<0.05)。
结论CTA对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具有高灵敏度、准确度及特异度。
[关键词]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螺旋CT血管造彩;超声检查;诊断[中图分类号]R543.5[文献标识码]B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是由于动脉粥样病变而引起的慢性血管闭塞性疾病,会导致肢体缺血或坏死,以老年人最为常见⑴。
临床在治疗时常以外科或放射性介入治疗,影像学检查为诊断及制定外科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⑵。
分析近年来就诊的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患者影像学资料,总结CTA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特点,探讨CTA对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分析2016年2月-2018年12月就诊的30例疑似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患者,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可耐受CT血管造影检査,具备完整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对碘剂无过敏史。
排除标准:存在下肢外伤、骨折、慢性炎症及恶性骨肿瘤所致下肢动脉血管异常疾病,具有精神意识障碍,合并肝肾功能障碍等内外科严重疾病。
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44-94岁,平均(64.57±5.56)岁。
观察穿刺局部有无渗漏、肿胀,连接高压注射器的连接管有无脱落。
检查结束后,观察组保留静脉留置针,对照组则拔出蝶翼穿刺针,两组病例均在CT室留观30m i n,若无过敏反应则将观察组的静脉留置针拔出。
对检查过程中发生渗漏者及时停止注射、终止增强扫描,并给予对症处理。
4 讨论传统蝶翼头皮针由于其为钢针,其针头短而硬,不能随血管弯曲[1],CT增强扫描中,在注射速度快、压力大或肢体移动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渗漏。
而静脉留置针由针芯和外套管两部分组成,外套管由特殊的生物材料制成,管口为平面,其柔韧度高、弹性好,与穿刺点血管壁衔接紧密[2],因此不易损伤血管壁而引起渗漏且留置针具有针尖锋利,针管柔软,针坐与留置针的起端“Y”成一型等特点,可达到容易穿刺,固定牢固,针管不易滑动,针管随血管弯曲和关节部位的弯曲,不易穿破血管,故不易引起渗漏。
同时由于静脉留置针可保持静脉通道的持续通畅,便于抢救用药,故可为抢救过敏反应赢得时间。
参考文献:[1] 袁晓梅,林丽娟,何虹,等.套管针与头皮针在C T增强扫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护理,2006,12(7):655.[2] 董颖.静脉留置针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J].哈尔滨医药,2006,26(6):47248.(收稿日期:2008206229)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在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于卫中,江志勇,柳尧林,林新杰,曲同峰,李占堂(莱州市人民医院,山东莱州261400) [关键词]螺旋CT;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5098(2008)2723685201 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是动脉系统疾病中的多发常见病,患者常有广泛的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腹主动脉下段、髂动脉、股动脉及腘动脉等处。
以往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 A)一直作为诊断此病的“金标准”,近年来多层螺旋CT 的广泛应用为其诊断开创了安全、无创、可靠的新途径。
320排容积CT血管造影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作者:董志辉等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5年第17期【摘要】目的:探讨320排容积CT静脉造影(CTV)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临床证实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CT静脉造影资料,与血管造影(DSA)及Doppler超声(US)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320排容积CT诊断血栓46例,其中急性期血栓26例,陈旧性血栓20例,以DSA及超声作对照,320排CT显示急性期血栓的诊断符合率为100%,诊断陈旧性血栓的符合率为93.8%。
结论:320排容积CT静脉血管成像技术对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容积CT;静脉造影;血栓;下肢【Abstract】 Objective:To assess the value of 320 slice volume CT venography (CTV) in diagnosis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Method:The CTV data of 49 patients with DVT confirmed by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and compared with DSA and US.Result:46 cases with DVT were detected by CTV,including acute thrombosis 26 cases and old thrombus 20 cases.When compared with DSA and Doppler ultrasound,the sensitivity of CTV in detecting acute thrombosis was 100% and in detecting old thrombus was 93.8%.Conclusion:320 slice volume CTV has significant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Key words】 Volume CT; Venography; Thrombosis; Lower extremityFirst-author’s address:Luoyang Centr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Zhengzhou University,Luoyang 471000,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7.010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病,栓子脱落后可造成肺栓塞( pulmonary embolism,PE),下肢DVT的早期正确诊断已经成为临床治疗PE的关键。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血管损伤性疾
病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CTV)在下肢血管损伤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下肢血管损伤MSCTA/CTV造影检查资料。
采用增强后容积扫描,速度优先模式。
延迟时间:动脉期为30s~35s,静脉期为120~150s。
图像传至AW 4.0工作站,使用4种后处技术进行图像重建。
结果经MSCTA/CTV检查,诊断为单纯动脉损伤者10例,其中股动脉8例,髂外动脉2例,动、静脉同时损伤者4例,外伤性假性动脉瘤3例,髂外血管动静脉瘘1例;因肌肉软组织血肿压迫导致血管狭窄,闭塞者17例。
结论 MSCTA/CTV 能较好地显示下肢血管病变的解剖细节,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是下肢血管损伤性疾病较为理想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下肢血管损伤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
Absrt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technique of three dimensional angiograph/phlebography(3D CTA/CTV) with multi slice spiral CT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trauma to blood vessel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Methods data of multi 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phlebography(3D CTA/CTV) of 31 patients with clinical suspected trauma to blood vessel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Applying
different scanning technique according to the trauma of artery and/or vein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postprocessed by 4 kind of techniques in workstation. Results Spacial relationship, anatomical details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peripheral soft tissue of blood vessels in lower extremities could be shown by reorganized 3D images in all of patients. Within 4 kind of postprocessing techniques, MIP was the optimal method for diagnosing all patients and 2D MIP of MPR was another useful way for diagnosing patients with trauma of vein solo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Conclusion Recognition MSCTA/CTV could be an ideal method in diagnosing the trauma to blood vessel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for providing high quality images of anatomical details and useful information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lanning.
Key words: blood vessel of lower extremities; trauma; tomography; X ray computed; angiography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CTV)以其方便、快捷、准确无创的优势为创伤性下肢血管损伤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检查方法,本文回顾分析了利用MSCTA/CTV诊断的31例创伤性下肢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提高MSCTA/CTV技术对下肢血管损伤性疾病的诊断水
平。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本院2002年10月~2006年12月经MSCTA/CTV血管造影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下肢血管损伤患者31例,男27例,女4例,年龄21~67岁,平均35.5岁。
全部病例均因骨盆或股骨干、膝关节等处不同程度外伤骨折就诊,其中动脉损伤19例,静脉损伤8例,动静脉同时受累者4例。
1.2 扫描技术及方法
使用美国GE公司Hight speed 8层螺旋CT机,患者仰卧位,增强后容积扫描,选择速度优先模式。
床速:16.75mm/s,层厚:5.0mm,重建层厚:1.25mm,重建间距0.63mm。
(1)下肢动脉成像:经肘静脉高压注射器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120~150mL(优维显300mg/mL),注射速度3.5~4.0mL/s,延迟时间30s~35s。
扫描范围:髂动脉分叉水平至蝈动脉以下水平。
有时可根据需要在下肢动脉CTA扫描完成后,再重复扫描一次,以获取下肢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