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血管损伤的发病机理
- 格式:doc
- 大小:358.50 KB
- 文档页数:1
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分析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高血糖和胰岛功能异常。
近年来,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压力。
本文将对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分析进行探讨,旨在加强对这一复杂临床情况的认识与理解。
一、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糖尿病患者由于高血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易导致血管功能和血液流变异常。
这些异常因素使得血管壁容易受损,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糖尿病患者除了有较高的冠心病发生率外,还容易合并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并发症。
二、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1. 冠心病: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的风险明显增加。
这主要由于血糖异常导致的血管损伤和炎症反应。
临床上,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症状可能出现胸闷、胸痛、心绞痛等,心电图、心肌酶谱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结果也能进一步确诊。
2. 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合并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也较高。
血糖水平异常引发的血管病变会影响脑部供血,导致脑出血或脑梗塞。
出现头痛、眩晕、肢体无力等症状时,应尽早进行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3. 心力衰竭:糖尿病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升高,这主要由于心肌病变和冠心病等因素所致。
患者可能会出现气促、乏力、水肿等症状,心功能评估和心脏超声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三、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策略针对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既需要针对糖尿病本身进行控制,同时还需要考虑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以下是常用的治疗策略:1. 控制血糖:通过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注射,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减轻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2. 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高血压,血压控制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尤为重要。
可以通过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来控制血压,如ACEI、ARB、钙通道阻滞剂等。
3.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需要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高糖环境下血管内皮氧化应激损伤的发生机制作者:张娜曾凯来源:《糖尿病新世界》2018年第03期[摘要] 伴随着糖尿病患者的逐年增加,糖尿病并发症所导致的死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文中主要就高糖诱发氧化应激损伤引起的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的发生机制展开分析,以期可以为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治疗提供借鉴。
[关键词] 糖尿病;高糖环境;血管内皮;并发症;氧化应激[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8)02(a)-0197-02研究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便已存在3.82亿的糖尿病患者,2015年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则增加达4.15亿,同时每两秒就有新的患者确诊为糖尿病,而由于其严重并发症,每6 s就有一人死于糖尿病。
其中,心血管系统相关并发症作为2型糖尿病高致死率及致残率的主要原因,阐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对降低糖尿病的致死率至关重要。
研究证据表明,高糖诱发氧化应激损伤引起的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基础。
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作为体内氧化应激的始发因素,其动态平衡对于维持血管内皮的功能稳定具有重大影响,不仅能够参与调控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坏死,还可以作为重要的信号转导分子,激活细胞内多条信号通路,介导炎症因子释放、血管形态结构改变及通透性增大等损伤反应的发生。
1 高糖环境下ROS的生成增加线粒体作为体内ROS来源的主要细胞器,呼吸链中产生超氧化物如O2-和 H2O2构成生物体内ROS的90%以上。
在糖尿病的高血糖环境下,机体的糖代谢转换为脂质代谢增加,使体内游离脂肪酸升高,可引起线粒体的分裂及融合,使线粒体内膜电位超极化,从而导致线粒体电子转移链解耦联引起超氧化物的生成增加。
而持续暴露于高糖环境中促使线粒体ROS的过度生成,可进一步加重线粒体形态和功能的损伤,形成恶性循环。
除了线粒体损伤引起的ROS生成增加外,高糖诱导的内皮损伤能通过激动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催化精氨酸促使NO的合成增加,导致亚硝基-氧化还原反应失衡,使ROS和过氧硝酸盐生成增加。
糖尿病患者的血管损伤机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
除了对血糖水平的影响外,糖尿病还会对人体血管系统造成严重的损伤。
本文将探讨糖尿病患者的血管损伤机制,并分析可能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I. 炎症反应与血管损伤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慢性低度炎症反应,这种炎症状态对血管有直接负面影响。
长期高血糖水平引起的炎症反应,使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更多的黏附分子,吸引和激活单核细胞的聚集,增加了血管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之间的粘附和迁移作用。
这些单核细胞在血管壁内积聚,进一步释放炎症介质和氧自由基,致使血管壁发生炎症反应和损伤。
II. 氧自由基的作用糖尿病患者血管损伤的一个重要机制是氧自由基的生成和释放过多。
高血糖状态下,糖化终末产物和脂质过氧化物会导致血管壁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加,进而引起氧化应激和细胞损伤。
氧自由基通过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和糖基化蛋白质,导致血管硬化和内皮细胞功能异常。
此外,氧自由基还可通过抑制一氧化氮的生物活性,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进一步加剧血管损伤。
III. 组织胰岛素抵抗与血管损伤糖尿病患者常伴有组织胰岛素抵抗,这种抵抗状态加剧了血管损伤的发展。
胰岛素抵抗使血管内皮细胞的胰岛素信号转导异常,降低了一氧化氮的生物活性,并增加了内皮素-1的合成和释放。
胰岛素抵抗还导致细胞内脂质代谢紊乱,增加了脂质过氧化产物的生成,加剧了血管损伤的程度。
IV. 血液高凝状态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液高凝状态,这对血管造成了额外的负担。
高血糖状态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的合成增加,抑制了纤溶酶原活化为纤溶酶的过程,导致纤溶功能减弱。
此外,糖尿病还会引起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凝血因子活性升高等变化,进一步增加了血管内血栓形成的风险。
V. 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策略针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管损伤机制,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预防和治疗策略:1. 控制血糖水平: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保持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有助于减轻糖尿病对血管的损伤。
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梦丹;朱凌燕;刘玉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21(14)6
【摘要】2013年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0.4%,糖尿病已成为流行病。
下肢动脉粥样性病变(LEAD)是外周动脉疾病的一个组成部分,表现为下肢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其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次是动脉炎和栓塞,成为下肢坏疽的病理基础。
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比较,发生LEAD的危险性增加2倍,且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
本文就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总页数】4页(P174-177)
【作者】张梦丹;朱凌燕;刘玉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分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
【相关文献】
1.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血管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3.高尿酸血症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4.转化生长因子-β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中作用的机制研究进展
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神经血管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
胡欣;张弘
【期刊名称】《中国老年学杂志》
【年(卷),期】2008(28)17
【摘要】内皮素(ET)是内皮细胞合成分泌的最重要的一种血管收缩因子,其在血中浓度的增高被认为是内皮细胞功能受损的标志。
糖、脂代谢异常、氧化应激、慢性炎症反应等均被证实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有关。
本研究通过对2型糖尿病(T2DM)无大血管病变者的ET及血糖、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抗氧化酶等因素分析,探讨影响T2DM血管内皮功能的危险因素。
【总页数】2页(P1748-1749)
【作者】胡欣;张弘
【作者单位】广西南溪山医院,广西,桂林,541002;广西南溪山医院,广西,桂
林,54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1
【相关文献】
1.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排泄率与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相关分析 [J], 董德平;于银坤;崔益祥
2.住院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 [J], 纪邦群;时立新;田丹丹
3.2型糖尿病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其并发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J], 汪晓红;黎艳
4.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损伤及相关因素分析 [J], 李淑英;王瑜;魏刚;冀秋娣
5.2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手术角膜内皮损伤因素分析 [J], 刘思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上升、糖尿病患者寿命的延长、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患者数量逐渐增加,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已经成为糖尿病患者主要的致残病因,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多年来,学者们对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病机理、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和治疗进行了研究,现综述如下。
发病机理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生成增多:高血糖可与血液循环中游离氨基酸和组织中的蛋白质非酶性结合,形成AGEs,被AGEs前体修饰的细胞内蛋白质功能发生改变,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增加,细胞外蛋白质糖基化可干扰基质与基质的相互作用,影响多种基质分子的结构和功能,AGEs与细胞内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向细胞外分泌基质,抑制基质分子清除降解,基底膜增厚,与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还诱导炎性因子和生长因子的产生,参与炎性反应,AGEs还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导致血管的动脉硬化。
多元醇通路活性增高:高血糖使细胞内葡萄糖水平升高,激活醛糖还原酶,导致葡萄糖大量转换为山梨醇,造成细胞内髙渗状态,细胞结构破坏,细胞内山梨醇集聚还抑制了肌醇转运系统,使细胞内肌醇储备耗竭,细胞膜Na+-K+-ATP酶活性降低,使得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山梨醇被山梨醇脱氢酶氧化为果糖,果糖及其产物3磷酸果糖激发非酶糖基化,AGEs生成增加。
蛋白激酶C(PKC)通路的激活:高血糖使细胞内二酯酰甘油显著升高,导致蛋白激酶活性升高,PKC的活化可使细胞外的基质合成增加,还可抑制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活性,一氧化氮产生减少,促使血管强烈收缩,使血管通透性增高和血管瘤形成;PKC能够调节血小板的黏附、聚集与分泌功能,促进高凝、低纤溶和高血黏度的形成,血管内容易出现微血栓。
己糖胺通路:高血糖激发谷氨酰胺-6-磷酸果糖转氨酶活性,从而激活己糖胺通路,促进生长因子和炎性介质的释放,促进血管的新生和炎性损伤。
氧化应激:线粒体电子传递链过氧化物产生过量是高血糖诱导氧化应激的主要来源,并且是高血糖增加多元醇通路、AGE形成、PKC活性和己糖胺通路的共同机制。
高血糖对机体损害的原理高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血糖浓度过高,常见于糖尿病患者。
长期高血糖会对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原理实现的:1. 糖化反应:高血糖条件下,葡萄糖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基化产物,即糖化蛋白。
糖化蛋白会引发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效应,如血管壁的增厚、弹性纤维的断裂、肾小动脉病变等,从而导致多器官受损。
2. 氧化应激:高血糖条件下,过量的葡萄糖通过多种途径增加了氧化应激。
氧化应激是指体内产生的自由基超过体内抗氧化系统的清除能力,导致细胞内的脂质、蛋白质和DNA受到氧化损伤。
氧化应激的产物会直接损害细胞膜、细胞器和细胞核,对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造成进一步的损害。
3. 糖尿病肾病:高血糖是导致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肾病是指糖尿病患者出现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肾小管损伤,最终进展为肾功能不全。
高血糖导致肾小球的基底膜增厚和肾小管细胞的功能异常,影响了肾脏的滤过和排泄功能,从而导致肾脏损伤。
4. 神经损伤:高血糖会引起神经组织的损伤,表现为神经纤维的变性和损伤,糖尿病患者常见神经病变的症状包括疼痛、感觉异常和肌力减退等。
高血糖会改变神经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并干扰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如神经传导、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等,从而导致神经损伤。
5. 血管损伤:高血糖会直接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造成血管壁的损伤和炎症反应增加。
高血糖增加了内皮细胞的黏附性和表面的黏附分子的表达,导致炎症细胞的粘附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同时降低了一氧化氮的产生,进一步导致血管功能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总之,高血糖通过糖化反应、氧化应激、糖尿病肾病、神经损伤和血管损伤等多种途径对机体造成损害。
这些损伤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相互作用并最终导致多组织和多器官的功能障碍。
因此,控制血糖水平对于预防和减轻这些损害非常重要,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
糖尿病的病理机制与并发症发展引言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病理机制涉及胰岛素分泌异常、胰岛素抵抗和葡萄糖利用异常等多种因素。
长期以来,糖尿病的并发症发展是其主要威胁之一,导致了许多严重的健康问题。
本文将探讨糖尿病的病理机制以及常见的并发症发展。
糖尿病的病理机制胰岛素分泌异常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胰岛素分泌异常。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激素,它在调节血糖水平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在胰岛素分泌异常的情况下,胰岛素的分泌量不足或其作用受阻,导致血糖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胰岛素分泌异常的原因可以是胰岛β细胞的功能损伤或胰岛素合成和分泌的异常。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另一个重要病理机制。
当细胞对胰岛素的响应下降时,胰岛素的生物活性降低,血糖无法被有效吸收和利用。
胰岛素抵抗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肥胖、遗传因素、炎症状态等。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基础。
葡萄糖利用异常葡萄糖是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正常情况下,葡萄糖被细胞摄取并转化为能量。
然而,在糖尿病患者中,葡萄糖的利用异常。
这可能是由于细胞葡萄糖摄取通路的异常或细胞内能量代谢的紊乱所引起。
葡萄糖的利用异常导致血糖的累积,进一步加剧了糖尿病的发展。
糖尿病的并发症发展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长期高血糖状态下,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毒症的发生率增加。
此外,高血糖还会导致肾小管功能受损和肾小动脉硬化等病理改变,进一步加重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视网膜动脉病变和微血管损伤,进而引起视网膜水肿、出血、渗出和新生血管形成等病理改变。
严重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能导致视力丧失。
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心血管病变,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心脏病等。
这主要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此外,胰岛素抵抗和炎症状态也与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发展密切相关。
糖尿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解析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过高。
这种疾病涉及到胰岛素的分泌和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
本文将解析糖尿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疾病的发展、诊断和治疗。
一、正常胰岛素与血糖代谢1. 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这是一个关键激素,控制着血液中葡萄糖水平。
当我们摄入食物时,食物中含有葡萄糖,这会刺激β细胞分泌胰岛素。
2. 胰岛素的作用胰岛素可以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能量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组织内。
同时,它还抑制葡萄糖产生和释放,并促使肝脏合成和储存多余的葡萄糖。
3. 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控制正常情况下,胰岛素的分泌对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起到负反馈调节作用。
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细胞会释放更多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水平。
二、糖尿病的发展与机制1. 类型1糖尿病类型1糖尿病是由于免疫系统攻击胰岛β细胞造成的。
这种攻击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或完全停止。
没有足够的胰岛素来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化为能量,因此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上升。
2. 类型2糖尿病类型2糖尿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紊乱所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与肥胖有关。
在此类型中,身体对胰岛素逐渐产生抵抗。
最初,胰岛细胞增加了胰岛素的分泌以应对耐受性,但最终无法满足需求。
3. 其他类型的糖尿病除了类型1和类型2糖尿病外,还存在其他类型的糖尿病,如妊娠期糖尿病。
这些类型的糖尿病具有不同的发展机制,但最终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升高。
三、糖尿病的影响与并发症1. 血管损伤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动脉硬化和心血管并发症。
2. 神经损伤高血糖会损害神经系统,引起周围神经性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3. 肾脏损伤高血压和高血糖可引起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进而导致慢性肾脏疾病。
4. 视网膜问题长期高血压和高血糖可能导致视网膜受损,引发失明或视力丧失。
四、诊断与治疗方法1. 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血糖测量、胰岛素分泌功能以及其他相关检测结果,医生可以确定糖尿病的诊断。
王中群.重视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病㊁机制㊁评估与防治研究[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22,50(1):1-6.[收稿日期]㊀2021-08-01[修回日期]㊀2021-09-20[基金项目]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70455㊁81770450);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201225)[作者简介]㊀王中群,博士,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钙化)的基础与临床,E-mail 为lwangtsmc@㊂DOI :10.15972/ki.43-1509/r.2022.01.001㊃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专栏㊃重视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病㊁机制㊁评估与防治研究王中群(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江苏省镇江市212001)[专家简介]㊀王中群,心血管内科学博士,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实验室主任,镇江市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省和江西省科技咨询专家,教育部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㊂中国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RCT 专家组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表观遗传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工转化与健康产业融合专委会委员,江苏省老年学会心血管专委会委员等;江苏省 六大人才高峰 高层次人才,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镇江市 169工程 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动脉硬化杂志“常务编委,‘江苏大学学报㊃医学版“编委等㊂近20年来一直从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㊁血管钙化的基础与临床研究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及其他各级课题7项㊂在‘Atherosclerosis “‘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 “‘Front Cardiovasc Med “等杂志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名义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6部㊁教材3本,副主编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得省市成果2项㊂[关键词]㊀糖尿病;㊀大血管并发症;㊀发病机制;㊀评估;㊀防治[摘㊀要]㊀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引起的高致死高致残严重影响国计民生的多个方面㊂如何积极高效地开展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包括脑卒中㊁冠心病及外周血管病等的评估和防治,是医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㊂有鉴于此,特组织本领域相关专家结合各自的工作基础阐述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病㊁机制㊁评估与防治,组成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专栏 ,希冀为奋战在该领域的广大基础㊁转化与临床专家梳理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㊂[中图分类号]㊀R587.2[文献标识码]㊀AFocus on the pathogenesis ,mechanism ,evalua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a-betic 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WANG Zhongqun(Departmendt of Cardi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Zhengjiang ,Jiangsu 212001,China )[KEY WORDS ]㊀diabetes;㊀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㊀pathogenesis;㊀evaluation;㊀prevention and treatment[ABSTRACT ]㊀The high mortality and disability caused by diabetic 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seriously affect many aspect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people s livelihood.㊀How to carry out the evaluation,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a-betic 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actively and effectively,including stroke,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the medical field.㊀Given this,relevant experts in this field are specially organ-ized to clarify the pathogenesis,mechanism,evaluation,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abetic 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based on their respective work foundations and a column of diabetic 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s formed,hoping tosort out new ideas for the vast number of basic,transformation and clinical experts fighting in this field.㊀㊀糖尿病是一组在遗传与环境因素综合作用下,胰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所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临床综合征,多年来一直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1];而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且,随着中国人群膳食结构㊁生活方式等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大幅度增加,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引起的高致死高致残已经严重影响国计民生的多个方面[2-3]㊂如何积极高效地开展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包括脑卒中㊁冠心病及外周血管病等的评估和防治,是医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㊂有鉴于此,特组织本领域相关专家结合各自的工作基础阐述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病㊁机制㊁评估及防治管理,组成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专栏 ,希冀为奋战在该领域的广大基础㊁转化与临床专家梳理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㊂1㊀研究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1㊀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现况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第九版全球糖尿病地图显示[4],2019年全球20~79岁糖尿病患者4.63亿,2045年预估7亿患者;患病率最高的西太平洋地区(包括中国等)20~79岁糖尿病患者2019年达1.63亿,2045年将增加至2.12亿㊂全球11.3%的死亡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关,医疗开支高达7600亿美元/年㊂近四十年来中国先后开展的七次大规模跨地区多中心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5-6],中国糖尿病流行情况尤为严重,目前中国成人糖尿病患者数量高达1.164亿,占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4以上,已超越印度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高发国㊂而且,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加剧,城市人群生活方式的西化,农村及偏远地区人群诊断与护理措施的不到位,共同导致了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处于不容乐观的情况;相比发达国家近30年糖尿病并发症下降的情况,中国糖尿病并发症仍处于上升期,下降的拐点短时间内仍无望实现㊂与不断增加的发病数据相对应的是,2019年中国有超过84万患者死于糖尿病,相关医疗费用高达1090亿美元㊂尽管降糖治疗已经成为糖尿病的有效治疗方式,但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病变的大血管并发症仍然是糖尿病患者致残㊁致死的首要原因,迄今为止中国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风险管理并不理想,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㊂1.2㊀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概况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主要累及心㊁脑及外周大血管,血管壁以炎症㊁斑块㊁钙化㊁血栓㊁恶性重塑等为主的病理学改变导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进而诱发心肌梗死㊁脑梗死㊁下肢坏疽及截肢等系列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㊂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以其进展快㊁病情重㊁病死率高而备受关注,且70%~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大血管并发症㊂具体意义罗列如下:①心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的首要威胁㊂已有的多中心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的心血管疾病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占比高达81.7%;较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加2~4倍[7],糖尿病的严重程度可能与心血管死亡呈正相关㊂中国的30年大庆纵向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49%的死因是心血管疾病[8]㊂故此,糖尿病被称为心血管疾病的等危症㊂②脑血管疾病与心血管疾病一样,均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大血管并发症㊂在所有糖尿病患者的致死病因中,脑血管疾病约占15%[9]㊂以卒中为代表的糖尿病脑血管并发症虽然死亡率不及心血管并发症高,但其致残率却更高,消耗的社会资源也更多㊂荟萃多中心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糖尿病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的调整风险比分别为1.56和2.27,甚至糖尿病前期也会显著增加卒中风险[10]㊂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卒中风险是前者的2~4倍㊂而且,由于糖尿病同时介导了血管与神经的共同病变,因此糖尿病患者的卒中往往预后更差,神经后遗症更常见,非常容易反复发作卒中乃至死亡㊂③外周动脉疾病是主动脉和肢体供血动脉的狭窄和阻塞性病变,主要累及下肢股-腘动脉等导致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是糖尿病患者下肢非创伤性截肢的最重要病因㊂研究显示,瑞典人群1型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率约是普通人群的86倍[11];1991 2000年中国住院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提示,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疾病患病率约为5.0%;英国的UKPDS糖尿病前瞻性研究显示,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情况金标准的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每下降1%,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就下降43%㊂综上,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对人群造成的危害普遍且意义深远,深入研究其机制并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早期评估和靶向治疗就显得尤为迫切㊂2㊀影响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若干因素与机制2.1㊀影响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因素①外在因素:饮食结构的西化㊁体力运动的减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少㊁环境污染与抽烟等;②内在因素:血糖(包括高血糖㊁低血糖及血糖波动幅度)㊁血脂(包括胆固醇与甘油三酯)㊁血压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与BMI相比,亚洲地区人群的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可能与腰围相关度更高)等;③新挑战地区与种族差异㊁社会剥夺㊁发病年轻化㊁社会老龄化㊁妊娠糖尿病等㊂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并共同叠加促进大血管并发症的恶化㊂2.2㊀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发病机制糖尿病环境下持久的高血糖状态可通过不同途径作用于血管壁内皮细胞㊁平滑肌细胞及巨噬细胞等,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钙化等大血管病变的形成㊁演进㊂2.2.1㊀胰岛素抵抗与糖脂代谢紊乱㊀㊀胰岛素抵抗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肝脏㊁肌肉㊁脂肪组织等)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㊂在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情况下,靶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㊁糖原合成与糖异生㊁蛋白质合成及脂肪分解的能力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导致糖脂代谢紊乱发生[12-13]㊂在糖脂紊乱与大血管并发症关系的研究中,目前已经明确低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㊁HbA1c㊁餐后血糖㊁空腹血糖㊁血糖变异性均是大血管并发症的强危险因素,尤其是新近愈来愈受重视的血糖变异性更是被认为是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及靶器官损害的关键因素㊂临床研究显示,血糖波动增加可通过血管功能障碍㊁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等方面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14];任晓妹课题组对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最大血糖波动幅度和平均日内血糖波动幅度是老年T2DM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危险因素,减少血糖变异可能通过改善内皮功能,降低老年T2DM合并ACS 患者MACE[15]㊂分子机制研究显示,血糖波动(包括短期和长期两种方式,高血糖㊁低血糖㊁波动幅度等指标)能够诱导细胞内氧化应激,抑制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活性,通过多元醇通路㊁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s,AGEs)通路㊁己糖胺通路及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通路等方式引起血管损伤㊁细胞凋亡以及内皮功能障碍,造成内皮损伤和血管并发症㊂此外,血糖波动还可通过对DNA甲基化㊁蛋白酶去乙酰化及染色质重构等表观遗传学方面的影响而发挥促大血管并发症的病理作用[14]㊂2.2.2㊀糖尿病脂肪组织及NGAL影响㊀㊀①糖尿病环境下脂肪组织在胰岛素稳态受损及糖毒性脂毒性效应累积传递过程中可能也发挥了作用㊂王中群课题组的体外试验证实,高糖暴露会影响脂肪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状态,其焦亡发生率及乳酸脱氢酶㊁炎症因子分泌释放显著增加,糖脂代谢调节分子CXCL14可通过介导细胞焦亡调控脂肪细胞炎症介质释放水平[16]㊂②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 NGAL)NGAL是脂质运载蛋白家族的成员之一,可由多种细胞分泌,广泛存在于机体发生各种代谢异常时的病变组织细胞内;杨玲课题组系统地阐述了其在胰岛素抵抗㊁糖脂代谢㊁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血管病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明确了NGAL与糖尿病内皮功能紊乱㊁动脉粥样硬化㊁斑块易损性及大血管重塑的关系[17]㊂简言之,糖脂毒性及由此诱发的氧化应激㊁内质网应激㊁焦亡与炎症㊁胰岛内AGEs 及脂肪的堆积等与胰岛β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恶化,两者互为因果,共同促进糖尿病及其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㊂2.2.3㊀高血糖诱导的生化途径改变㊀㊀其生化途经改变包括多元醇途径㊁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途径㊁蛋白激酶C(PKC)途径及己糖胺途径,这四种高血糖诱导的生化途径均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形成和演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尤以AGEs途径近年来受到的关注度最高㊂AGEs是一类异质性生物大分子,为葡萄糖与蛋白质㊁脂质甚至核酸经过一系列非酶糖基化反应形成的结构多样性褐色产物,一旦形成就不可逆转,亦不易被蛋白酶分解㊂形成的AGEs一方面可通过非受体途径与血管壁胶原㊁低密度脂蛋白㊁免疫球蛋白等发生病理交联而改变血管壁正常生理性结构,促进泡沫细胞和斑块形成;另一方面可通过受体途径,与RAGE㊁Gal-3㊁CD36等受体识别激发下游分子事件,促进内皮细胞㊁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的表型转分化,在内皮功能障碍㊁单核巨噬细胞内迁/泡沫细胞外迁平衡失调㊁成骨/破骨平衡紊乱㊁斑块内血管新生及血肿形成㊁内/中膜钙化㊁斑块内微钙化/大钙化演进等系列病理学变化中均发挥了作用[18-20]㊂AGEs及其受体所诱发的分子级联信号最终加速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恶性重塑㊂2.2.4㊀内皮功能紊乱与炎症、氧化应激㊀㊀内皮功能紊乱包括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生成/生物利用度的减少㊁促炎促血栓内皮表型的形成㊂血管壁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内皮的这些改变不仅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还可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以及细胞外基质的结构和组成[21]㊂横断面研究表明,在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或外周动脉中,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显著降低㊂已知糖尿病患者体内活性氧产生增加,导致NO生物利用度降低㊂活性氧的活性形式超氧阴离子与NO反应产生过氧亚硝酸盐,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细胞死亡㊂从内皮释放的钾离子和过氧化氢以及通过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之间的肌内皮间隙连接发生的超极化信号均可诱导收缩舒张平衡的失调㊂此外,高血糖环境中氧化应激(机制:线粒体功能紊乱㊁NADPH氧化酶活化㊁NO/NOS解偶联㊁糖的自身氧化㊁AGEs形成㊁多元醇通路及PKC激活㊁抗氧化能力降低)的增加会损害机体的生理性代谢活动,例如血中细胞因子㊁炎症介质的增加,促凝状态的形成等[22]㊂再次,高糖环境下功能和结构受损的内皮细胞还可分泌趋化因子,趋化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进入内皮下形成巨噬细胞,趋化中膜的平滑肌细胞迁徙至内皮下发生表型转化,导致内皮下炎症细胞和泡沫细胞的蓄积,这种蓄积又进一步加重内皮功能的损伤和内皮下斑块内的炎症㊁氧化应激㊂如此往复恶性循环,促进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不断演进发展㊂2.2.5㊀表观遗传学对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影响㊀㊀表观遗传学是在基因结构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对基因表达以及生物表型的调控,其中DNA甲基化㊁组蛋白翻译后修饰以及非编码RNA尤为重要㊂通过全基因组分析得到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易感性的基因日益增多,但通过基因检测并不能准确地预测其发病风险,提示该疾病的发病仅部分依赖于遗传倾向㊂高血糖㊁高血脂和炎症刺激等风险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但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学之间的联系尚不明确㊂不依赖于基因序列变化但影响生物表型的表观遗传学有助于理解环境和遗传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㊂表观遗传修饰不仅能够通过调节特定基因的表达使机体快速响应外界的环境变化,同时使得机体能够长期记住这些 遭遇 (即代谢记忆)㊂已知表观遗传与氧化应激等共同参与了代谢记忆的形成㊂在T2DM患者中与大血管并发症发病相关的关键CpG 岛DNA甲基化修饰可以持续十余年㊂而且,包括DNA甲基化㊁组蛋白乙酰化/甲基化㊁染色质组蛋白翻译后修饰等表观遗传学机制已被证明与高血糖条件下改变内皮细胞㊁平滑肌细胞㊁泡沫细胞的基因表达有关,参与了致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例如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23]㊂进一步深入探寻表观遗传修饰机制对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形成的影响意义重大㊂3㊀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评估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评估已有研究认为,四十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均存在心血管疾病潜在风险㊂当怀疑既往有心肌梗死或静息性冠状动脉缺血病史时,常规12导联心电图是常用的筛检手段:①QTc延长㊁ST段压低可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率;②静息性心电图异常是1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性缺血的预测因素㊂在静息性心电图正常而高度怀疑有冠状动脉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可通过如下手段来进行筛检[24]㊂①运动心电图测试:运动心电图测试有助于评估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但同时也显著增加了全因死亡㊁冠心病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㊂②冠状动脉钙积分实验:作为无创CT检测的后处理分析,冠状动脉钙积分可预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终点事件及死亡率,较高的冠状动脉钙积分与其较高的敏感性相关,但特异性较低[25]㊂胡惠林课题组证实,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程度与血清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N-Oxide,TMAO)浓度成正相关(r=0.56,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80㊂提示血清TMAO对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26],有望为冠状动脉钙化评估提供可替代手段㊂③心肌灌注显像药理学负荷实验:可用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疑似冠心病患者㊂异常显像与7.4%的年死亡率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风险相关,比检查结果正常的患者高12倍㊂④运动或药物负荷超声心动图:尽管针对糖尿病的数据有限,但运动或药物负荷超声心动图对于已知或疑似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风险分层已被证实有用㊂⑤有创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性不适合作为无症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初筛工具㊂⑥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鉴于其对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具有良好的敏感性(81%)和特异性(82%)以及良好的阴性预测值,其在未来的临床应用前景广阔㊂⑦其他:包括正电子发射心肌灌注显像㊁药物负荷心脏磁共振成像以其自身分辨率的优势可以在心血管风险评估中起到补充作用㊂糖尿病患者的脑血管风险评估超声分析颈动脉内膜㊁中膜厚度和斑块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动脉粥样硬化影像学检测手段㊂系统性回顾分析及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Mate分析中,颈动脉超声已被证明可以预测心肌梗死和脑中风㊂磁共振血管造影和CT血管造影在检测斑块易损性方面更为敏感,但因其成本目前尚未广泛应用于筛选㊂糖尿病患者的外周动脉风险评估:①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对早期外周动脉疾病有一定的评估价值,但在糖尿病患者中存在动脉壁硬化相关性虚假高值(ABI>1.4)且低敏感性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㊂②平面压力波测定技术简单且具有成本效益,且可预测糖尿病患者和普通人群的心血管事件的发展,虽尚未被广泛采用,但应用前景良好㊂4㊀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防治与管理4.1㊀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防治①个体化营养治疗:合理餐次分配,合理控制总热量摄入,保证基本的碳水化合物㊁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㊁蔬菜等,降低餐后血糖高峰,改善糖脂代谢紊乱㊂②运动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开展有规律的合适运动,循序渐进长期坚持㊂既往多家大规模研究均证实,运动能力与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负相关,在血管并发症的预防方面有显著作用㊂③药物治疗:比较公认的药物治疗原则是降糖㊁降压㊁调脂及抗血小板四种药物的早期和联合干预㊂王启隆课题组系统阐述了近期降糖药物在糖尿病内皮功能紊乱和血管重塑(血管硬化㊁血管老化㊁血管钙化)中的作用,明确了糖尿病治疗药物二甲双胍㊁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㊁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㊁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以及天然产物和传统中药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机制[27]㊂④手术治疗:有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的血运重建更为理想的策略可能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而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㊂当然,这个结论可能还要根据患者血管病变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㊂例如,在糖尿病外周血管病相同的保留下肢率的前提下经皮支架植入的创伤小预后好,而搭桥手术围术期死亡率高㊂整体来讲,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搭桥并非主流,比较推荐的是非血管疗法,即对创面的护理㊁清创及溶栓药物治疗㊂4.2㊀慢病管理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是一个相对漫长的病变演进过程,仅仅针对疾病本身进行治疗还不能较为满意地控制病情,因此及时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控与管理就显得尤为迫切㊂在发展中国家中,印度有较为丰富的采用低成本方式进行慢病管理的经验,如采用短信来提供有关针对糖尿病防护生活方式的建议㊂类似的,在智能移动终端更为普及的中国,医护人员采用手机应用程序进行监控㊂研究显示,相比对照组,采用慢病管理系统的患者在第3以及第6个月时拥有更低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㊂同时在糖尿病管理领域相对成熟的欧洲与美国,数字健康技术以及相关设备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较为常见的连续血糖监测系统,以及偏重治疗的胰岛素泵输送系统,这些技术的普及为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慢病管理都提供了很好的可资借鉴的模式㊂近年来,随着智能家居㊁家庭康复㊁社区网格式管理㊁家庭医生签约率的不断普及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型区域医疗中心之间的信息集成㊁内外互通㊁双向转诊系统最后一公里在中国各个地区的陆续打通,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慢病管理相信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一个比较大的突破㊂5㊀结语与展望综上,由胰岛素抵抗㊁糖脂代谢紊乱等引发的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高致残㊁致死率已经给中国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而且随着糖尿病患病人数仍在迅猛增加,未来心肌梗死㊁脑梗死㊁外周动脉疾病等大血管并发症的流行情况也将更加不容乐观㊂如何开展基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流行病学研究,如何在内皮功能紊乱㊁炎症免疫氧化应激㊁表观遗传学等基础与临床转化间开展更多有价值的基于靶向机制的精准诊疗策略研究?更进一步的在这些基础上开展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评估和模型预警,将是横亘在基础㊁转化和临床工作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㊂尽管本专栏内基础与临床的多位专家针对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流行概况㊁发病机制㊁风险评估㊁防治策略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国际降糖新药研发中心血管获益研究的安全性评价地位极速上升,但在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患者的早期预防㊁风险预警㊁精准施治以及后期的不良事件综合管理上还需要各方力量重点关注,尤其是发病机制的精准调控和基础研究如何高效快速地向临床转化,尚需领域内专家共同探索,一起推动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研究的前行㊂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糖尿病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及机制研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全球患病率不断上升。
研究发现,糖尿病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密切,并且糖尿病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的异常,进而导致心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
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将从糖尿病对血管内皮的影响、机制研究以及潜在的治疗方向等几个方面来探讨糖尿病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
首先,糖尿病对血管内皮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血管内皮是构成血管壁的一层细胞,它不仅具有保持血管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的正常,还承担着调节血管舒缩、保持血液流变学性质、抗炎和抗氧化等多种生理功能。
然而,糖尿病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进一步导致内皮细胞的功能紊乱。
已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较正常人群明显受损,表现为抗血栓、抗炎、抗氧化等功能的减弱。
这对于维持心血管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其次,研究人员对糖尿病与血管内皮功能之间的机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长期升高导致了高血糖环境的形成,进而引起一系列的代谢和功能改变。
高血糖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且通过诱导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血小板聚集等机制影响内皮细胞的正常功能。
此外,糖尿病的代谢紊乱还可促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多种异常因子,如内皮素、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等,进一步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生长和收缩。
最后,针对糖尿病和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的研究为潜在的治疗方向提供了一些线索。
一些研究表明,通过调节血糖水平、抗氧化和抗炎等方式可以改善糖尿病引起的内皮功能障碍。
例如,规范血糖控制、合理饮食控制和适量的运动对改善内皮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也可以通过减轻氧化应激,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
尽管这些治疗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行,但是目前仍然缺乏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总之,糖尿病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及其机制研究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研究发现糖尿病可造成血管内皮受损并影响其正常功能,进而导致心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
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2型糖尿病是常见的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是心肌梗死、卒中等各种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对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关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研究显示,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炎症反应、脂肪细胞因子、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等因素均可能参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就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Abstract:Type 2 diabetes is a common endocrine and metabolic disease and a major risk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such as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To explore the pathogenesi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has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t present,the pathogenesis of this disease is not completely clear. Studies show that factors such as hyperglycemia,hyperinsulinemia,impaired 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inflammatory response,adipocytokines,and atherosclerotic dyslipidemia may be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diabet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on the pathogenesi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Key words:Type 2 diabetes;Cardiovascular disease;Pathogenesis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主要發生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及胰岛素抵抗,其疾病特征为高血糖。
糖尿病性血管损伤的发病机理糖尿病所造成的血管损伤主要表现为大、中动脉的粥样硬化。
在外周血管,常以下肢动脉病变为主。
由于糖尿病的持续存在,可刺激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形成。
导致肢体动脉狭窄或闭塞。
造成肢端供血严重不足以致坏疽。
糖尿病坏疽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本病的发病率为:2.42%,截肢率,38-50%。
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糖尿病足溃疡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中医中药在治疗本病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