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运用修辞手法制作新闻标题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
运用比喻,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平淡为生动,引起人们的联想,扩大信息的含量,增强标题的感染力。
(一)明喻。
特点是句子中本体和喻体都同时出现,并且常用比喻词来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其结构形式是“甲像乙”。
(二)暗喻。
特点是句子中本体和喻体虽然同时存在,但没有比喻词。
其结构形式是“甲是乙”,常用连接词:是、算、叫、成为、变成等等。
(三)借喻。
特别是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其结构形式是“乙代替甲”。
二、借代借与本体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体的修辞手法叫借代。
新闻标题有时为了取得特殊的效果,不直接表达出人和事物的名称,只是借被人们所熟知与本事物有密切联系的特征或属性来代替它,使标题趋于具体实在、形象生动,借以收到活泼引人、简练含蓄、幽默含情的修辞效果。
借代,由主体和借体两部分组成,运用时借体出现而本体不出现,因此借体一定盯有明显的代表性,让人一看就明白。
三、比拟比拟是借助于巧取妙联,或“移情于物”,把物当做人来描写,或“移物性于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或者把此事物当成彼事物来描写的修辞手法。
它可以使标题语言形象生动、别致有趣,可以即兴抒发感情,增强感染力,还可以唤起人们的联想,甚至增添幽默、嘲讽意味,使标题更加鲜明、引入。
(一)拟人。
例:(引)乡村集市上,商品丰富,人流如织。
然而,在这繁荣景象的背后,隐藏的却是假冒伪劣商品的集散地。
乡村大集――(主)想说爱你不容易(2004年4月17日) 作者在此提出了“关注农民消费者”的观点。
“你”是人称代词,在这里用于指代乡村大集。
(二)拟物。
例:(主)让大“铁牛”尽情撒欢儿(副)关于宝清县兴平农机作业合作社的调查(2005年12月3日) 将拖拉机拟作“铁牛”,而这“牛”又撒起欢儿来,单调枯燥的经济报道立刻变得活泼起来。
四、排比排比修辞手法是表述新闻事实并列、因果、条件等复杂关系,或提炼、概括、展示其经验、做法、要求、成果等最佳方式之一。
浅谈新闻标题的修辞特点新闻标题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达到准确、简明、生动的效果。
本文对新闻标题常用修辞手法———明喻、暗喻、对偶、重复、夸张、拟人、头韵、尾韵、拟声、双关、仿拟、回文和隽语,进行举例分析,有助于其语用价值的理解。
新闻标题修辞手法语用价值一、明喻英语里最简单、最常见的修辞格之一,即把要描述的事物——本体用比喻词与另一具有鲜明的同一特征的事物—喻体联系起来。
在新闻标题中运用明喻,可以使标题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例如,“rumours as damaging as bombs”。
“rumour”(谣言)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人们往往不屑一顾。
此标题把“rumour”形容成像“bomb”(炸弹)一样,可见这个“rumour”一定具有轰动效果,会引起轩然大波,更能吸引读者仔细阅读。
二、暗喻一种隐含着比喻的修辞格,不用比喻词,有时甚至不用本体只说喻体,或者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描写。
其比喻关系隐含在句意中,从而更形象,更深刻地说明事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用于新闻标题,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灵动,简洁明了,活泼有趣。
例如,“children under parents’ wing”。
讲述了美国中学发生枪击事件后,许多家长亲自送孩子上学。
标题形象地运用“wing”(翅膀)来比喻父母的保护,贴切形象,将父母对子女的呵护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对偶对偶又称平行对照,即两个相反或相似的语言结构的对仗或对照。
由于其结构工整,兼具匀称的形式美和和谐的音律美,而且能够拓展意义空间,产生语义上的张力美,突出题旨意义,因而在拟就新闻标题时常常用到。
例如,“money attracts, money attacks”。
标题中“attracts”和“attacks”语义上的鲜明对比,词尾重音和爆破音的强烈冲击,在凸现金钱对人的诱惑与腐蚀的同时,余音未尽,发人深省。
四、重复重复的基本用法是连续或间隔重复使用同一单词、短语或句子。
对偶修辞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在对偶修辞中,文字数目上的一一对应,词性的相同或相似,句式的相同或相似,结构的相同或相似等称之为对偶。
而在新闻标题的写作中也有很多地方需要运用对偶修辞手法,我们看到在凤凰网新闻中就能经常看到,他们在标题的拟写上都会选择一些对偶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容,具体如下:这篇报道的新闻标题就是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标题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中把香港比作“太阳”,和人民币汇率这样专业性比较强的词语进行了对仗的写法,既准确又新颖,显示出来与众不同。
而且第二个部分开头就提到人民币,并且直接点明,从这样的写作手法中能够看得出来记者是非常巧妙地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在本次新闻标题中,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用短短的一句话,表现出了很大的信息量。
例如:网友直呼“惨”;“金融风暴”是个热门话题,加之金融危机下就业形势严峻,更加剧了毕业生的“去向焦虑”,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学生也越来越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他们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再例如:政府吁银行谨慎放贷从2004年起,各大商业银行就开始紧缩消费贷款,尽管国家有相关政策规定,允许商业银行向农户、个体户等小微型企业发放贷款,但由于市场供求情况的变化,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恶化,贷款无法收回。
除此之外,近期房地产价格持续下降,银行个人按揭贷款面临着重重困难,银行收缩消费贷款也可以理解。
国家规定鼓励汽车消费,但是车企一再减产,导致市场销售不佳,进而带动整个汽车产业产销下滑。
当今,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正引发一场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影响尤其严重。
上述三条新闻虽然各自独立,但新闻背后存在着某种共同的现实意义。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最近在央行召开的一次会议上表示, 2009年将稳妥推进银行业改革,在支持企业“走出去”、服务“三农”方面,推出更多适合中国国情的产品。
2010年经济形势错综复杂,金融风险依然存在,将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风险,促进中国银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北京奥运新闻标题的语用分析新闻标题于形语义奥运不仅仅是中国的节日,更是世界的盛会。
北京奥运会期间,国内外新闻媒体集中对奥运的报道,进一步让全世界重新熟悉了北京、熟悉了奥运,而中国国内重要的媒体更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作为新闻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标题则是高度浓缩新闻信息的简短话语。
奥运新闻要准时把奥运状况呈现给全世界,并且扩大北京奥运和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然而,现代繁忙而快速的生活节奏,很多人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来阅读长篇的新闻。
新闻标题集中了新闻最重要的信息,最为符合人们的生活要求,与实际紧密结合。
因此,新闻标题在语言学上呈现出明显的语言特色和语用价值。
奥运新闻标题字词的使用新闻标题虽然简短,但却可以蕴涵丰富的新闻信息量。
新闻标题的语言有其不同的特色,特殊是用词和句式的选择上。
标题必需通俗简洁明白易懂,使读者能快速读懂并明白意思。
精彩的新闻,能否在标题中突出,与语言有很大的关系。
巧用词语是利用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多重含义来表现新闻内容,增加标题的思想内涵和感情。
通过分析,我们发觉国内大部分媒体在奥运期间的标语相对以往而言,不仅更为客观真实,而且在词语的选用上更体现了奥运独特的人文精神。
从词性来看。
动词,数词和形容词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
动词的使用。
动词不仅能把奥运新闻内容直观地表现出来,而且使新闻信息给人一种生动鲜活的直观形象。
比如,开幕式后一篇为《击缶而歌走向将来》的新闻标题,其中的“击”和“走”,突出强调了开幕式中中国带给世界人民的全新面貌,具有中国民族特色。
还比如《五洲共阅中国画卷》和《体操王子飞天点圣火》,“阅、飞”等动词生动形象地把奥运中的精彩呈现于大家面前,使我们能想象和回忆当时的难忘画面。
数词的使用。
数词在奥运新闻标题中的使用比较频繁,由于数字最为直观和明显,最能讲清晰问题的意义,但并不是说数词的使用就没有限制。
比如《奥运空气质量创10年最佳,北京奥运承诺全部兑现》,“10年”足以说明中国对奥运的重视。
新闻标题可以运⽤⽐喻、夸张修辞⽅式制题2019-10-16要增强新闻标题的魅⼒,提⾼新闻标题的可读性和视觉冲击⼒,就要不断改进和提⾼新闻标题的制作技巧。
尤其在“读题时代”的今天,运⽤各种修辞⽅式将新闻标题制作得引⼈⼊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近笔者接到⼏位读者来信、来电,说他们在《新闻与写作》2008年第5期上,读到我的好朋友宗春启同志撰写的《探究新闻写作的⼏个基本技术问题》(以下简称“探⽂”)⼀⽂后,对⽂中所讲的观点:“在新闻标题中,不要使⽤夸张、⽐喻”的说法,弄不明⽩,问我对此有何看法。
我猜这⼏位读者之所以要我说点看法,⼀是因为他们曾读过我于1999年编的《新闻标题制作经验荟萃》(内部⽤书),书中有“⽐喻式标题”、“夸张式标题”的观点。
⼆是我在某报的通讯员培训班上,也讲到过运⽤⽐喻、夸张修辞⼿法制作标题。
现在“探⽂”说:“不要使⽤”了,如何是好。
本不想在刊物上公开与春启同志争鸣,怕伤了朋友的和⽓。
但转念⼜⼀想,在我与春启同志接触过程中,觉得他也不是⼩⽓之⼈呀!故就决定借《新闻与写作》刊物“争鸣”⼀⾓,给读者以回复兼与春启同志商榷。
既然是“争鸣”栏⽬的⽂章,相信会通过争辩,是⾮会越辩越清,真理会愈辩愈明的,读者⾃然也就会从中找到正确的看法和答案。
“探⽂”反对在新闻标题中使⽤夸张、⽐喻修辞⼿法,其主要理由是:“任何⽐喻都是蹩脚的”,“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既然是“蹩脚的”,是“历史”,“任何⽐喻都是⽚⾯的”,“史官记述历史的时候,也绝不会使⽤⽐喻、夸张的⼿法”,因⽽得出的观点就是“在新闻标题中,不要使⽤夸张、⽐喻”⼿法。
实在要使⽤,只能“在⼀些新闻性不强的⽂体⾥,在⼀些⽆关紧要之处,适度地夸张、⽐喻⼀下”。
我个⼈的观点是:“新闻标题可以运⽤⽐喻、夸张修辞⽅式制题”,其理由是:其⼀,运⽤⽐喻、夸张修辞⽅式制题,是增强新闻标题的魅⼒,提⾼新闻标题可读性和视觉冲击⼒的需要。
标题是⼀门关系到政治、理论、⽂学、美学、史学、新闻学等多⽅⾯知识的学问,它闪烁着作者与编者的见识和才华。
英语新闻标题修辞手法探析【摘要】英语新闻标题在传达信息的也借助各种修辞手法来吸引读者的注意。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排比、修辞问句等,可以丰富标题的表现形式。
标题中的修辞手法运用不仅提高了标题的独特性,还使读者更容易记住和理解新闻内容。
修辞手法的效果分析显示,它们能够增强标题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英语新闻标题的修辞特点主要体现在简洁、生动、吸引眼球等方面。
英语新闻标题修辞手法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更好地传达信息、吸引读者、提升新闻质量。
未来发展趋势可能是更加注重创意和独特性的标题表达。
英语新闻标题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新闻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英语新闻标题、修辞手法、探析、常见、丰富、表达、运用、效果分析、特点、重要性、未来发展、结语1. 引言1.1 英语新闻标题修辞手法探析英语新闻标题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形式,具有直接、简洁、生动的特点。
修辞手法在英语新闻标题中得到广泛运用,可以增强标题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注意。
本文将探讨英语新闻标题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效果及特点。
修辞手法是修辞学的基本概念,通过对语言的加工和运用,使表达更具艺术感和感染力。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排比、对仗、夸张等,它们在英语新闻标题中的运用十分灵活多样。
比如使用排比可以使标题更加简洁明了,夸张则可以突出新闻的重要性。
英语新闻标题的修辞表达丰富多样,可以通过修辞手法传递更多的信息和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关注。
修辞手法在标题中的巧妙运用可以提升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让读者更容易被新闻内容吸引。
通过对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闻标题的表现形式和意义,提高新闻标题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可以丰富标题的表达形式,还可以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提升新闻传播的效果。
2. 正文2.1 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倒装等。
比喻是一种运用隐喻来进行形象化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物象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到另一个物象上来形成比较,从而使表达更加生动,深入人心。
新闻标题的拟写答题技巧
新闻标题是新闻报道的点睛之笔,是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表达。
下面是一些拟写新闻标题的答题技巧:
1. 突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标题要简明扼要地表达新闻的核心内容,让读者最快速地了解新闻的主旨。
2. 使用简洁的语言:新闻标题使用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尽量避免使用冗长、模糊的词汇。
3. 使用修辞手法:新闻标题可以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来增强标题的吸引力和表现力。
4. 突出时效性:新闻标题应该突出新闻的时效性,让读者最快速地了解新闻的发生时间和主要内容。
5. 突出新闻的重要性:新闻标题应该突出新闻的重要性,让读者最快速地了解新闻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6. 多角度概括新闻内容:新闻标题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概括新闻的内容,让读者最快速地了解新闻的多方面信息。
7. 考虑读者对象:新闻标题应该考虑读者对象,根据不同读者的阅读喜好和文化背景来制定标题。
8. 简明扼要:新闻标题应该简明扼要,尽量避免使用过多的词汇和语句,让读者最快速地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以上是一些拟写新闻标题的答题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英语新闻题目修辞特点思索标题通常被喻为新闻的眼睛。
读者看新闻,首先会去读标题,并根据标题的提示来选择阅读。
好的标题言简意赅,起到传神达意和抓住读者注意力的作用。
英文报纸种类繁多,风格各异,为了吸引更多读者的注意,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各家报纸都会想尽办法突出新闻标题,标题标新立异吸引眼球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使用丰富的修辞手段。
本文试图通过对英语新闻标题修辞特点的分析,揭示修辞在英语新闻标题中的重要性。
一、修辞在英语新闻标题中的作用新闻标题作为传达给读者的第一信息,应当言简意赅、吸引眼球。
在英语新闻标题中经常出现各种修辞手段,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标题生动、有趣、吸引读者的注意。
修辞手法在英语新闻标题中的主要作用是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生动形象新闻标题就如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能够起到传神达意和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作用[1]。
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能赋予这双眼睛以神采,因此,标题中恰当修辞手法的使用能够使标题生动形象,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概念化的东西形体化,从而赋予标题以明晰的立体感,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引起其阅读的兴趣。
通俗易懂新闻语言务必做到措辞明确,简洁精辟,作为归纳全文的新闻标题则更需要言简意赅。
新闻的读者群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所以新闻标题也必须要通俗易懂,趋于口语化,做到妇孺皆知。
朗朗上口新闻标题在字数、节奏和音律等方面进行推敲,可以让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语言内在的韵律,感受到语言的美感,也为新闻标题添加神采。
在英语中,常用的音韵修辞就能产生音律的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有效吸引读者注意力。
二、英语新闻标题的修辞新闻标题是新闻内容的集中和概括,它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了新闻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
如何让新闻标题吸引眼球成为报纸需要仔细考虑的重要一环,因此,标题语的使用和选择至关重要。
常用在英语新闻标题中的修辞格包括音韵修辞格与词义修辞格,这些修辞手段的巧妙使用能使有限的标题更准确有效地传达信息,增强可读性,突出新闻事实,同时赋予标题以美的形式。
修辞手法在新闻标题的妙用修辞手法在新闻标题的妙用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制作标题为点睛之功。
一个好的标题,不仅要使匆忙的读者通过它了解新闻的最重要内容,而且要使那些有比较充裕时间的读者能够通过它产生进一步阅读新闻的兴趣。
要做到这一点,新闻标题除通过标题的正确的提示、生动的引导外,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使标题生动形象、新颖有趣,也是吸引读者的一种重要因素。
修辞手法在新闻标题制作中的妙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从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看,妙用修辞手法,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新闻标题所揭示的事实和思想。
这具体表现为:巧用比喻,能恰到好处地反映所做事情的实质。
《解放军报》有则“踢了十三年的‘皮球’进了门”的新闻标题。
该标题将“问题”喻作皮球,说的是北海舰队某导弹大队的修艇排架和滑道抢修工作长期存在问题,十三年来,因设备长期失修,该大队共向上级部门打了七次报告,每次都在“研究研究”声中搁浅。
由于党风和领导工作作风的好转,这个“老大难”问题终于解决了。
正是由于巧用比喻作标题,使非物状的事实通过一“踢”一“进”形象化处理后,揭示了某些领导机构和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的现象存在及其人民欢迎党风好转的深刻主题。
通过借代显示色彩,使新闻标题鲜明生动地突出题旨。
色彩是许多新闻事实的重要属性,也是新闻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巧妙显示色彩,往往能使新闻标题以其丰富醒目的色彩吸引人。
像《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这是在有关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的报道中被称为“三色报道”的标题。
这里“红色”借代烈火,“黑色”借代焦土,“绿色”借代森林。
由于标题巧妙地运用了借代,使这组报道显示了其题材的个性特点,也给读者一定的警示:那红色的火焰,敲响了官僚主义者的警钟;那满目焦土,意味着给国家、给人民带来多大的损失;那绿色的呼救声,让读者明白了人类与自然、与环境、与一切生物的关系是多么密切。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一、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2
受版面的限制,新闻标题必须短小精棹,因此不能像警通的英语样遵循常规的语法规则,而是常常省略非关键性的虚词,如词、连词、系动词、功动词等,以突出关键问,达到言简意腹、节省版面的目的。
二、英语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2
英语语法规定描写过去发生的事情要使用一般过去式。
报纸所报道的新闻,都是刚发生的,或在不久前发生的事件,拔照传统的语法规则,仍需采用一般过去式,但作为新闻标题,如果采用过去时态,就会给人不新鲜的感觉。
为了给读者新鲜感和现实感,当叙述刚刚发生的事件时,英语新闻标题大多采用一般现在式。
三、英语新闻标题的措辞特点3
1.妙用修辞手法
如:Spare the Rod and Spoil the Country,a Kenyan Wams (The New York Times)这个关于肯尼业学校老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新闻标题巧妙地改写了“Spare the Rod and Spoil the Child”这句俗语,一语双关。
2.多用短小生动的词
英语新闻标愿一般迹选用短小生动的词,而避免使用沉长抽象的词,
这不仅能吸引读者,更能节省空间。
例如approve,agree等表示赞同的词通常用nod代替:表示支持也不用support,而用bck表示:不用hep,ssi表示援助,而用ad等等。
总之,英语新闻标题是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具有一些独特的语法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采用名词短语作为主要的结构形式、采用省略的语法形式、采用被动语态或动名词作为动词形式、采用简单的词汇和语言以及采用强调和感叹语气。
了解这些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英语新闻标题,从而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英语新闻。
如何在标题中有效地运用夸张在标题中运用夸张的技巧是一种有趣且有效的方式,它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标题中有效地利用夸张,以及夸张的优点和注意事项。
一、夸张的定义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夸大事物的程度或表达方式,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产生戏剧性效果。
夸张可以通过增加形容词或副词的程度,以及使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来实现。
它在标题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吸引读者,并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二、夸张的优点1. 吸引读者:夸张的标题往往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文章产生兴趣,进而愿意阅读下去。
2. 增加趣味性:夸张的描述方式通常会让读者产生好奇心和想象力,为文章增添趣味性。
3. 提升表达效果:夸张可以让文章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4. 增强记忆效果:夸张的表达方式通常会让读者更容易记住文章的内容,提高信息的记忆效果。
三、夸张的应用场景1. 新闻报道:在新闻标题中使用夸张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新闻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增加新闻的阅读量和影响力。
2. 广告营销:夸张的标题可以使广告更具吸引力,让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兴趣,并增加购买意愿。
3. 社交媒体:在社交媒体上使用夸张标题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更多的用户点击和关注,提升文章的曝光度和传播效果。
4. 创意写作:夸张在创意写作中常常用于制造悬念、增加笑点或营造戏剧性效果,使作品更具吸引力和创意性。
四、夸张的注意事项1. 保持真实性:虽然夸张可以增加趣味性,但不应违背事实,应注意保持与文章内容的一致性和真实性。
2. 适度使用:过度的夸张可能会让读者产生疑惑和不信任,应适度把握夸张的程度,避免过度渲染。
3. 打破常规:夸张的标题需要有与众不同的创意,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切勿陷入俗套和平庸。
4. 注意文化差异:夸张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可能有不同的效果,需要充分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习惯。
总结:夸张是一种有效的标题写作技巧,它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春秋笔法在新闻报道中的例子(一)春秋笔法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1. 简明扼要的标题春秋笔法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之一就是采用简明扼要的标题。
新闻标题通常需要概括并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春秋笔法强调简练精辟的表达,常常使用几个简洁明了的字词来概括新闻要点,让读者一目了然。
例如:•“火灾!数十幢房屋被烧毁”:通过简明的标题,一下子引起了读者的兴趣,让他们知道新闻的主要内容。
2. 报道结构的层次感春秋笔法在新闻报道中的另一个应用是通过巧妙的结构安排,赋予新闻报道更强的层次感。
新闻报道通常需要从重要到次要,从整体到细节地叙述事件,让读者逐步深入了解。
例如:•第一段:报道事件的核心信息和主要影响,概括重要内容。
•第二段:详细描述事件的具体经过,解释事件的原因和背景。
•第三段:报道相关人物的反应和意见。
•最后一段:总结报道,给出结论或展望未来。
这样的结构安排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逐渐了解事件的全貌,同时也符合春秋笔法的简洁有力的风格。
3. 精炼的叙述语言春秋笔法在新闻报道中还体现在精炼的叙述语言上。
报纸的篇幅通常有限,因此新闻稿件需要尽可能地简洁明了,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内容。
例如:•“气温骤降,部分地区出现大面积冰雨,道路湿滑”:通过简短的描述,传达了气温变化和道路状况,让读者了解到相关情况。
4. 适度的修辞手法春秋笔法在新闻报道中也适度地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以让报道更生动有趣,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关注。
例如:•“惊险!消防员在烈火中救出被困儿童”:通过使用修辞手法的排比句式,增加了新闻的感染力和戏剧性。
总之,春秋笔法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使得新闻更加简洁明了、层次分明、精炼生动,在有限的篇幅内传达了丰富的信息,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这种笔法的使用对于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
修辞手法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
随着读者读报时间的日益紧缩,过去那种“一杯水、一根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情况已属罕见,而“匆匆看题、匆匆看图”的现象已越来越普遍。
如何拟制生动鲜活、富有新意的标题,使“读题时代”的人们不仅读题,而且读了题又读文,笔者认为,在新闻标题中充分利用修辞手法来吸引读者的视线,彰显标题在一瞥之间的魅力,无疑是值得报纸编辑探讨的一个话题。
引用法
引用法包括语言和数字的引用两类。
在新闻标题中直接引用新闻人物的语言,易于使读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具有极强的画面感。
8月28日凌晨,在雅典奥运会女子10000米决赛中我国选手邢慧娜出人意料地获得了冠军,而当时埃塞俄比亚选手迪巴巴却误以为是自己获得了冠军,当迪巴巴最终知道冠军属于中国人之后,惊讶得半晌没有出声,《青岛早报》于次日用了这样的标题:“她不是被我套圈了吗?”将迪巴巴的惊讶之情展现在了读者面前,读者很容易便想象出迪巴巴瞪大眼睛、张着嘴巴的情形。
《青岛早报》当天还在同一版面分别引用了邢慧娜的“爸爸妈妈,我赢了!”、“中国人是最棒的!”的话作标题,同“糊涂”的迪巴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新闻标题中引用数字,通过一系列数字将新闻事实直接展现出来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12秒91,刘翔震惊世界”(《青岛晚报》8月28 日),“11秒到手铜牌又‘溜走’——虞朝鸿昨痛失男子竞走第三名”(《青岛早报》8月28 日),“0.01秒新飞人只快一点点加特林惊险赢得男子百米大战”(《青岛早报》8月24日),王旭35秒定乾坤(《青岛晚报》8月24日)等,12秒91、11秒、0.01秒、35秒,这些数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会被忽略,但在运动场上有时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以上新闻标题正是抓住了这些数字的特殊意义,将新闻最精彩的部分在第一时间交给了读者,同时也将读者的“眼球”吸引了过来。
比喻法
比喻可使新闻主体更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如,8月26 日,在奥运会田径男子110米栏半决赛中,中国选手刘翔以13秒18的成绩列小组第二,顺利晋级决赛。
这是中国运动员首次进入奥运会男子短距离竞赛项目的决赛。
《青岛晚报》次日在头版左上角刊登了大幅图片并配以醒目的标题:刘翔跨进“伟大决战”。
这一标题利用暗喻手法,将刘翔这一突破比作“伟大决战”,突出其在中国田径史上的历史意义。
比拟法
写新闻,做标题,不外乎就是写人写事。
新闻标题的比拟方法,也无非是拟人或拟物。
拟人是把物比拟成人,如“北京扛起五环大旗”(《青岛晚报》8月30日)、“金牌上的伤痕”(《青岛早报》8月24日)、“11秒到手铜牌又‘溜走’——虞朝鸿昨痛失男子竞走第三名”(《青岛早报》8月28 日)等。
这些新闻标题都活灵活现地把各自的主要新闻事实勾勒出来了,使人读之有兴,思之成趣,印象深刻。
拟物是把人比拟成物,如:中国双娇“冬眠”预
赛结束——郭晶晶落后第一将近30分(《青岛日报》8月26日),讲的是中国选手郭晶晶和吴敏霞在女子三米板预赛中状态不佳,夺冠希望渺茫,题中“冬眠”一词用的巧。
总之采用比拟手法作标题,能使文句凝练活泼,富于动态,给人以具体、形象、鲜活的感受,意趣横生。
排比法
标题排列的形式美也能体现出版面创意。
在版面策划中通过一系列稿件的组合,形成排比、对偶、对称等多重修辞并用的形式,往往能使标题与版面珠联璧合,从而起到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
如,《《青岛日报》》8月28日4版,同时刊登文章:“刘翔神了”、“女排赢了”、“晶晶笑了”、“慧娜拼了”四篇文章,形成排比,并分别配以“夺金牌、破纪录”、“有望在20年后重新捧起奥运冠军奖杯”、“不苟言笑的她赛后自称其实我很激动”、“‘神鹿’复活震惊雅典”的肩题或副题及相关图片,将当日比赛过程中我国运动员夺金情况传达给了读者,而且在版面组合上形成一定的气势,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双关法
双关的寓意尽在心领神会之中。
如:“雅典奥运财源滚滚——预示四年后北京‘钱’景光明”(《青岛晚报》8月30 日),一个“钱”字,采用谐音双关手法,既指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景美好,又指举办奥运会将会给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设问法
设问,是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突出主要论点,申述所要申述的问题。
用这种方法作新闻标题,能给人悬念,引起关注,催人思考。
如:《青岛早报》8月27日有这样一则标题:主题为“女篮输球只因‘爱美’?”副题为“为瘦身故意‘吃不饱’的中国美女球星在雅典有点弱不禁风”。
主题以提问方式把问题挑出来,副题用新闻事实作回答,人们读过之后,疑惑便得到解除。
上述三家报纸在雅典奥运会期间标题制作的手法决非仅限于此,如部分标题中借代、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个别动词、拟声词的恰当运用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总之,笔者以为报纸标题在准确、鲜明、生动、简练地向读者提供完整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恰当采用比喻、比拟、双关等修辞手法,无疑会增强标题的感染力和宣传效果,从而实现编辑和读者之间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