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习——谈谈报纸新闻评论标题的修辞格艺术
- 格式:docx
- 大小:25.90 KB
- 文档页数:5
论新闻语言的修辞技巧
新闻语言的修辞技巧是为了增强其表现力和影响力,使读者更容易被吸引和接受。
常见的修辞技巧包括比喻、象征、排比、反问、揭示、修饰等。
其中,比喻是最常被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比喻通过将不同的事物相互联系,产生共鸣和新的意义。
例如:“当日统计数字显示,本市新增确诊病例二十例,同比上周增长了百分之五十。
”这里采用相对比较的修辞手法,通过“同比上周增长百分之五十”来突出新增病例的严重程度和增加速度。
除了比喻,新闻语言还经常使用修饰和揭示。
修饰通过增加形容词和副词来修饰和凸显事物的属性和特点。
揭示则是透过一系列的描述或事件来展现某个事物或现象的真相或本质。
总的来说,新闻语言的修辞技巧是多种多样的,良好的修辞技巧可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闻内容。
新闻报道中的修辞格运用第一是比喻。
比喻分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
《中国乡镇企业报》刊发的新闻《沿海凤凰落巢公安“下金蛋”》,在这里,把沿海客商比喻成“凤凰”,把客商在公安县独资、合资办企业产生的良好效果比喻成“下金蛋”。
采用借喻的方法,使标题既形象又富有动感,给人一种“看下去”的欲望。
第二是比拟。
比拟是把物人化或人物化的一种手法,达到“人物交融”的境界。
这样的标题显得更形象、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湖北日报》刊发的《湖北大江机床厂焕发青春》,机床厂是一个老厂,一度关门停产,经过改革体制后,又开始复活开花并越办越红火。
用“焕发青春”将企业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将企业的魅力、活力和发展潜力再现给读者,并感染读者。
《湖北经济报》刊发的《“黄山头”穿上“文化衫”》,写的是黄山头酒业公司发展企业文化,打文化牌,推销产品,提高效益,发展企业。
用“穿上”一词将企业拟人化,形象、美妙地把企业的营销战略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三是借代。
1993年春节过后,湖北藕池曲酒厂召开订货会,请来一大批用户,并向用户征求了产品意见。
由此,笔者写了一篇《藕池曲酒厂邀请“上帝”论功过》的消息,标题中没有出现“用户”或“消费者”的词语,而是借“上帝”代之,这样更加具体体现了企业唯“用户”是瞻,唯市场而动的经营观念,结果把一次普通的订货会写得活龙活现,不仅《湖北日报》刊用,《荆州日报》还用作头版头条。
1994年10月,荆州塑管厂积压了1000多吨塑管产品,这块心病沉重地压在企业老总身上。
企业将千吨积压产品一吐而光,就好像为嫁不出去的老姑娘终于找到了婆家一样轻松愉快。
在这里,记者使用《荆州塑管厂千吨积压产品落户婆家》借“婆家”来代替“用户”,既丰富活泼了标题,又表现了企业及老总“嫁出老姑娘”后的喜悦心情,给读者一种“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的感觉,为此长舒一口气。
新闻评论标题的辞格艺术新闻评论的标题一般要求传达意见性信息,虚题较多,容易陷入格式化、呆板单调的窠臼;恰当地使用各种修辞方法,可以使庄重严肃的新闻评论标题焕发出生动的光彩。
本文以《人民论坛》《人民时评》的评论标题为例,探讨新闻评论标题的辞格艺术。
标签:评论标题辞格《人民论坛》《人民时评》一、前言“看文先看题”是很多人的阅读习惯。
对新闻评论的阅读也是如此。
一个好的新闻评论标题往往可以吸引读者,起到“导读”“导听”“导视”的良好作用;反之,标题的平淡无奇会让读者“望题止步”,进而影响新闻评论作用的发挥。
“修辞格”又叫“辞格”“修辞方法”等,是指“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而有意识地偏离语言和语用常规之后,逐步形成的固定格式、特定模式”。
熟练掌握各种辞格的特点和修辞效果,巧拟评论标题,可以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本文以《人民论坛》《人民时评》两栏目2007年1月至9月的评论标题为研究对象,探讨它们辞格运用的特点和规律,以期对新闻评论标题的制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人民论坛》是《人民日报》的一个重要言论专栏,由评论部主办,在第4版(要闻版)右上方固定位置刊出,发表千字左右的时评政论。
该栏目曾三次蝉联“中国新闻名专栏奖”桂冠,也是中宣部主办的历届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名专栏(节目)得主,还是唯一一个每次都捧走名专栏奖杯者,令国内其他新闻栏目望尘莫及。
《人民时评》被誉为“网上第一评”,是人民网创办的我国目前最具影响力的网络时事评论。
它围绕舆论关注的焦点、百姓关心的热点发表评论,评述权威、有力,语言明快、犀利,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因而点击率高,转载率高,网友反馈率也高。
这两个栏目的评论作品具有典型的示范性和代表意义。
本文截取的评论标题共计200余条。
经考察分析,这些评论标题中使用的修辞格有比喻、设问、借代、比拟、顶针、对照、仿拟、双关、引用、排比、对偶、飞白、警策、呼告、异语、移就、拈连、列锦等,如下表:辞格举例比喻《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人民论坛》2007年8月17日)设问《“短信圈钱”何以叫停》(《人民时评》2007年9月24日)借代《土坯房赞歌》(《人民论坛》2007年8月22日)比拟《香港,你好》(《人民论坛》2007年6月30日)顶针《在读书中升级,升级才能生存》(《人民论坛》2007年4月23日)对照《感性过年与理性做事》(《人民论坛》2007年3月1日)仿拟《医改,不仅楼梯响还要人下来!》(《人民时评》2007年1月10日)双关《搞研究的人该与大地贴得更近》(《人民论坛》2007年3月21日)引用《“十有五而志于学”对现代人能有启发吗?》(《人民论坛》2007年8月29日)排比《抓末端抓细节抓经常》(《人民论坛》2007年7月3日)对偶《倾听群众的声音,改进我们的工作》(《人民时评》2007年1月25日)飞白《电脑时代如何“击”活书法教育》(《人民时评》2007年9月6日)警策《这个“轻松”,得来着实不轻松……》(《人民论坛》2007年3月13日)呼告《请把体育课还给学生!》(《人民时评》2007年1月26日)异语《一起来“乐活”》(《人民论坛》2007年7月9日)移就《谁来为“外部不经济”埋单》(《人民时评》2007年7月2日)拈连《红楼秀,秀出泡沫秀不出华彩》(《人民时评》2007年1月17日)列锦《呼声·回声·掌声》(《人民论坛》2007年5月10日)二、评论标题中几种常见的修辞格(一)比喻“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就是根据心理联想,利用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另一个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的修辞方法。
浅谈新闻标题的修辞特点新闻标题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达到准确、简明、生动的效果。
本文对新闻标题常用修辞手法———明喻、暗喻、对偶、重复、夸张、拟人、头韵、尾韵、拟声、双关、仿拟、回文和隽语,进行举例分析,有助于其语用价值的理解。
新闻标题修辞手法语用价值一、明喻英语里最简单、最常见的修辞格之一,即把要描述的事物——本体用比喻词与另一具有鲜明的同一特征的事物—喻体联系起来。
在新闻标题中运用明喻,可以使标题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例如,“rumours as damaging as bombs”。
“rumour”(谣言)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人们往往不屑一顾。
此标题把“rumour”形容成像“bomb”(炸弹)一样,可见这个“rumour”一定具有轰动效果,会引起轩然大波,更能吸引读者仔细阅读。
二、暗喻一种隐含着比喻的修辞格,不用比喻词,有时甚至不用本体只说喻体,或者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描写。
其比喻关系隐含在句意中,从而更形象,更深刻地说明事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用于新闻标题,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灵动,简洁明了,活泼有趣。
例如,“children under parents’ wing”。
讲述了美国中学发生枪击事件后,许多家长亲自送孩子上学。
标题形象地运用“wing”(翅膀)来比喻父母的保护,贴切形象,将父母对子女的呵护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对偶对偶又称平行对照,即两个相反或相似的语言结构的对仗或对照。
由于其结构工整,兼具匀称的形式美和和谐的音律美,而且能够拓展意义空间,产生语义上的张力美,突出题旨意义,因而在拟就新闻标题时常常用到。
例如,“money attracts, money attacks”。
标题中“attracts”和“attacks”语义上的鲜明对比,词尾重音和爆破音的强烈冲击,在凸现金钱对人的诱惑与腐蚀的同时,余音未尽,发人深省。
四、重复重复的基本用法是连续或间隔重复使用同一单词、短语或句子。
浅谈修辞手法在新闻标题制作中的妙用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制作标题为点睛之功。
一个好的标题,不仅要使匆忙的读者通过它了解新闻的最重要内容,而且要使那些有比较充裕时间的读者能够通过它产生进一步阅读新闻的兴趣。
要做到这一点,新闻标题除通过标题的正确的提示、生动的引导外,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使标题生动形象、新颖有趣,也是吸引读者的一种重要因素。
修辞手法在新闻标题制作中的妙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从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看,妙用修辞手法,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新闻标题所揭示的事实和思想。
这具体表现为:(二)通过借代显示色彩,使新闻标题鲜明生动地突出题旨。
色彩是许多新闻事实的重要属性,也是新闻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巧妙显示色彩,往往能使新闻标题以其丰富醒目的色彩吸引人。
像《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这是在有关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的报道中被称为“三色报道”的标题。
这里“红色”借代烈火,“黑色”借代焦土,“绿色”借代森林。
由于标题巧妙地运用了借代,使这组报道显示了其题材的个性特点,也给读者一定的警示:那红色的火焰,敲响了官僚主义者的警钟;那满目焦土,意味着给国家、给人民带来多大的损失;那绿色的呼救声,让读者明白了人类与自然、与环境、与一切生物的关系是多么密切。
(三)通过动词比拟,标题显得有动感、有生气。
新闻标题采用的是动态表示法,因此,其标题制作讲究巧用动词。
巧用动词比拟,不动可以使动,静物可以标活。
请看这一则新闻标题:《河北劣钢偷摸进京》,“偷摸”形容瞒着人做事,不敢让人知道,属于人的行为。
现在把河北劣钢当作人来描写,使其顿生出鬼鬼崇崇状,没有生气的静止之物有动感了,活了。
为何“偷摸”?此题平添几分神秘感,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使他们急于了解那“偷摸”背后究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勾当。
这就是动词比拟在标题中显示的魅力。
(六)通过词语反复营造出一种气氛,使新闻标题具有强烈感染力。
新闻标题通过词语反复造出一种气氛,让读者深受感染,这是标题出形象,给读者以形象感的重要手段。
优秀新闻评论分析标题,论点1、建画里乡村留梦里乡愁赏析:这个标题采用对偶手法,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传诵。
尤其是“画里乡村”和“梦里乡愁”含蓄隽永,给人以诗情画意之感。
2、牵紧产业扶贫“牛鼻子” 鼓起贫困群众“钱袋子”赏析:这个标题同时采用对偶和比喻手法,既有形式上的美感,又很生动有趣。
尤其是使用“牛鼻子” “钱袋子”这样富有生活气息的口语,使人感觉很亲切。
3、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 打造人才发展“新高地”赏析:这个标题采用对偶和比喻手法,使用了“生态圈”“新高地”新词,很有时代气息。
4、农民吃上“文化饭” 绘画成了“拿手活”赏析:这个标题采用对偶手法,使用“文化饭” “拿手活”这样的口语,很接地气,给人以生动活泼之感。
5、能人乡贤“搭把手” 脱贫攻坚“一起走”赏析:这个标题采用对偶手法,使用“搭把手”“一起走”的口语,富有乡土气息,与文章的内容相呼应、相吻合。
6、巧借息化手段解民困善用互联网营销促发展赏析:这个标题是标准的对偶句,“巧借”与“善用”对应,“息化手段”与“互联网营销”对应,“解民困”与“促发展”对应,工工整整,严丝合缝,给人以形式上的美感。
7、铁肩担民生幸福妙手著脱贫文章赏析:这个标题同时采用对偶和化用手法,巧妙化用李大钊撰写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名联,赋予其以时代特征,别具一格,很有新意。
、“大手笔”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绣花针”深耕富民兴村产业赏析:这个标题同时采用对偶和比喻手法,既形式工整又鲜活生动。
9、穿上文化的“马甲” 插上品牌的“翅膀”赏析:这个标题同时采用对偶和比喻手法,很是生动传神。
10、念好“三字诀” 培育“领头雁”赏析:这个标题同时采用对偶、特指、比喻手法,简洁有力,鲜活生动。
11、脱下“旧黑衣” 披上“新绿装”赏析:这个标题采用拟人手法,生动地表述了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效,而且“旧黑衣”与“新绿装”产生了强烈的反差,更具有冲击力和说服力。
新闻标题的修辞新闻标题的制作,要领是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做标题虽不太难,但佳句十分难得。
用好修辞手法,把标题做得生动形象,是编辑的刻意追求。
若要炉火纯青,则须终身求索。
修辞并非卖弄技巧,高深莫测。
标题讲究修辞,是为了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把词句修饰得生动些,感人些,优美些。
以生动形象的文字,准确表达新闻的要旨,力求简洁鲜明,出神入化,言有尽而意无穷,给可读性强的好新闻“包装”上可读性强的好标题。
标题是新闻的再创作,做一个好标题并不比写一篇新闻省力。
常常是一夜辛苦为一题。
这个“再创作”和“一夜艰辛”,功夫全在修辞上。
标题上常用的修辞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比喻。
做标题时可以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说明和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这就是比喻的方法。
用好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
比喻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借喻隐去本体,单述喻体,在标题中更为常用,而且富有文采,修辞效果好。
黄河上游水电站建设进入新阶段(肩题)胜利截流腰斩“黄龙”(主题)(1980年1月1日《人民日报》)“黄龙”是黄河的喻体,但在主题上只有喻体,隐去本体,故是借喻。
腰斩“黄龙”,气势雄伟,形象感人。
二、比拟。
就是将人拟物(以物比人)和将物拟人(以人比物)。
用得较多的是拟人。
如:征地造房为啥等煞人(肩题)一道公文背着39颗印章旅行(主题)希望有关部门舍繁就简,多办实事,加快住宅建设步伐(副题)(1980年9月19日《文汇报》)“旅行”在这里用于公文,已有“拟人”的味道,再加上“背着39颗印章”,更加形象逼真了。
拟人手法的运用,当在情感饱满、物我交融之时。
三、对偶。
说话中凡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两句,成双作对排列成功的,便是对偶。
用于标题,看起来赏心悦目,读起来琅琅上口,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1962年4月29日,《文汇报》在一版头条位臵刊登一则新闻,报道《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逝世200周年忌日前夕,全国和首都文化界以及《红楼梦》研究者为纪念活动进行准备,深入细致地开展了调查研究,并对要解决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新闻标题的辞格艺术褚红伟摘要新闻标题是新闻的“文眼”,其主要功能是提示新闻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新闻内容进行评价。
常用修辞手段在新闻标题中,不仅使标题产生丰富的蕴涵力和广阔的想象空间,满足大众多种心理与审美需求,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新闻的导向作用更鲜明,赢得更好的市场,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2010年7月份新闻标题的收集,分析新闻标题辞格的运用以及其达到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人民日报》新闻标题修辞格艺术效果修辞是在以特定的题旨情境中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为研究对象的,从词、句到篇章、语体的所有表达手段都是它的研究内容,而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则是修辞的根本任务。
辞格也称辞式、修辞格,是为了增强语言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
新闻是一种面对大众的文学体式,新闻标题则是新闻的“文眼”。
同一新闻作品因标题做法不同,其传播速度、广度、影响力也会大相径庭。
正因如此,新闻媒体特别是报纸非常讲究新闻标题的制作。
受传统文化和审美心理的影响,新闻标题修辞格的运用,给标题以丰富的内涵,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引起人们对该则新闻的关注,使其赢得更好的市场。
从对2010年7月份《人民日报》的观察分析,我们会发现,在报纸新闻标题制作过程中,不少标题融入修辞格。
运用不同的辞格,会带来不同的艺术效果。
一、修辞格好的标题如同人的眼睛,通过它能透视文章的灵魂。
新闻标题虽短,但为了追求良好的表达效果,常用一些修辞格加以修饰,在对2010年7月份《人民日报》的标题搜集统计中,使用修辞格的将近总数的1/4,可见其重要性。
纵观这些新闻标题,所使用的修辞方式有:(一)借代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换一个名称的修辞格叫做借代。
[1]借代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给人形象直观的印象和绵长的韵味,在新闻标题制作中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即利用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巧妙的形成一种语言上的艺术换名。
新闻学习——谈谈报纸新闻评论标题的修辞格艺术
谈谈报纸新闻评论标题的修辞格艺术
◎赵继茹
引言
在以往的一个长时间里,新闻评论给人的印象常常是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
一些人甚至认为修辞化是文艺作品的事,评论则是政治性较强的严肃题材,大可不必追求什么形象感和生动化。
甚至在说理论述上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互割裂,这显然是一种片面性的认识。
事实上,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互结合,才能使评论在深度上和可读性方面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
[1]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读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
标题最需要出采,它是文章的第一个亮点。
新闻评论标题更是忌平、忌俗。
因为随着现代传媒产业的飞速发展,人们接触的新闻信息有如恒河沙数。
在“读报读题”这种既定事实下,受众对报纸媒体新闻信息的“千里挑一”几乎成为一种主流趋势。
尤其对报纸新闻评论而言,更是如此。
传神又富有魅力的评论标题能使受众感受到新鲜儿,进而像被磁铁吸引一样去往下阅读。
因而,评论标题若想做到以“目”传神,以“目”传情,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修辞格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以各大报刊上优秀的报纸新闻评论标题为例,探讨新闻评论标题的修辞格艺术。
一、修辞格对报纸新闻评论标题的重要性
报纸媒体上,一篇出色的新闻评论,离不开一个抢眼的好标题。
这在“读题时代”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如果说新闻评论是报纸的眼睛,那么标题就是新闻评论的眼睛,更是读者对评论文章的第一印象。
评论标题要忌平、忌俗,力求文采,这不仅是吸引受众阅读整个评论的需要,也是遵循评论标题特点的内在要求。
(一)新闻评论标题的特点
评论标题的特点有:首先,评论标题是以简短的文字表明议论范围、主要见解、作者意向和情感诉求;其次,评论标题侧重务虚,意思较抽象直观,需作的形象生动。
(二)修辞格能增强评论标题的吸引力
而当前影响报纸新闻评论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标题制作的简单化、程式化,缺乏鲜明性、冲击力。
针对这种情况,恰当地使用各种辞格艺术,会增加评论标题的文采和吸引力,让其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价值,进而让新闻评论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
试举一例:
《新民晚报》曾在2004年6月15日刊登一则评论,题为《“削足适履”的现代版》。
文章针对武汉有个女中学生,自感脚背太宽穿不上时尚的皮鞋,于是瞒着父母去整容医院,抽掉了脚上的一根骨头这一事实,进行评论,含蓄而又明确的告诉我们: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世界上的事并非只要想得到都可能做的到,或者不顾及后果的都去做到,更何况是为了“美容”不惜抽骨拉筋、自残身体的疯狂举动。
标题采用引用辞格,将“削足适履”的寓言故事直接引入标题,形象生动地把评论对象及其中心思想尽收题中,大大提升了评论文章的“精气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众所周知,修辞格是语言艺术中的重要因素。
传播活动中,人们对其更是偏爱有佳。
因而作为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不仅要在评论内容上追求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效果,更要在评论标题上大胆创新,不囿旧规,要注意运用比喻、仿词、双关等修辞格,使说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标题,作者就是运用比喻、象征的修辞手段勾画形象;又如新华社记者王崇杰的《苏美开始跳探戈舞了吗?》标题,使用设问修辞,让人过目不忘。
二、解析几种常见的修辞格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断言,富有辞格艺术的标题最能吸引读者。
一方面,它便于理解。
另一方面,它含有更多的审美成分,能给读者以美的感受。
正因为如此,熟练掌握各种辞格的特点和修辞效果,巧拟评论标题,对新闻评论有着很强的传播能力。
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为时间段,从各大报刊上精选34个优秀的报纸新闻评论标题为研究对象,按照修辞格的类型将其分类,并针对各种辞格在评论标题拟写中的应用技巧,作些简略的分析。
(一)形象类辞格
这类辞格大体上包括比喻、比拟、借代等三种。
1、形象具体——话“比喻”
“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就是根据心里联想,利用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另一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的修辞方法。
例如:
(1)《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人民日报.人民论坛》2007年8月17日)
(2)《向“富庙穷方丈”致敬》(《北京日报.经济琐谈》1997年11月29日)
例(1)《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针对社会上儿童“早熟”的现象,分析了其危害性。
标题中“大自然”、“早熟的果子”是喻体,分别指代社会和过早成人化的儿童,使用的是借喻辞格。
例(2)《向“富庙穷方丈”致敬》针对企业中的某些穷厂子富厂长的反常社会现象进行分析,通过树立模范典型以引导企业走向正轨。
标题将企业效益好比喻为“富庙”,将廉洁奉公的国有企业厂长比喻为“穷方丈”,褒贬分明,深入浅出,发人深思。
2、人物交融——话“比拟”
“比拟”是利用心里联想机制,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绘的修辞方法。
它可以使标题语言别致有趣,是一种移情寓意的手法,偏重的是感情的抒发。
例如:
(3)《为中药饮片把脉》(《健康报》2009年12月3日)
(4)《香港,你好》(《人民日报.人民论坛》2007年6月30日)
例(3)《为中药饮片把脉》针对当前中药行业呈现散、小、乱、差的局面进行评论,提出中药饮片要打造饮片生产质量第一,确保临床医师精心诊治的疗效,确保用药者的健康等。
标题为中药饮片“把脉”采用拟人的形式,作者对中药饮片行业的重视倾向一目了然。
例(4)《香港,你好》写于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标题采用拟人化手法,这种亲切的招呼一下子就拉近了香港和我们之间的距离,富有极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