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的修辞
- 格式:docx
- 大小:34.59 KB
- 文档页数:12
新闻标题可以运⽤⽐喻、夸张修辞⽅式制题2019-10-16要增强新闻标题的魅⼒,提⾼新闻标题的可读性和视觉冲击⼒,就要不断改进和提⾼新闻标题的制作技巧。
尤其在“读题时代”的今天,运⽤各种修辞⽅式将新闻标题制作得引⼈⼊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近笔者接到⼏位读者来信、来电,说他们在《新闻与写作》2008年第5期上,读到我的好朋友宗春启同志撰写的《探究新闻写作的⼏个基本技术问题》(以下简称“探⽂”)⼀⽂后,对⽂中所讲的观点:“在新闻标题中,不要使⽤夸张、⽐喻”的说法,弄不明⽩,问我对此有何看法。
我猜这⼏位读者之所以要我说点看法,⼀是因为他们曾读过我于1999年编的《新闻标题制作经验荟萃》(内部⽤书),书中有“⽐喻式标题”、“夸张式标题”的观点。
⼆是我在某报的通讯员培训班上,也讲到过运⽤⽐喻、夸张修辞⼿法制作标题。
现在“探⽂”说:“不要使⽤”了,如何是好。
本不想在刊物上公开与春启同志争鸣,怕伤了朋友的和⽓。
但转念⼜⼀想,在我与春启同志接触过程中,觉得他也不是⼩⽓之⼈呀!故就决定借《新闻与写作》刊物“争鸣”⼀⾓,给读者以回复兼与春启同志商榷。
既然是“争鸣”栏⽬的⽂章,相信会通过争辩,是⾮会越辩越清,真理会愈辩愈明的,读者⾃然也就会从中找到正确的看法和答案。
“探⽂”反对在新闻标题中使⽤夸张、⽐喻修辞⼿法,其主要理由是:“任何⽐喻都是蹩脚的”,“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既然是“蹩脚的”,是“历史”,“任何⽐喻都是⽚⾯的”,“史官记述历史的时候,也绝不会使⽤⽐喻、夸张的⼿法”,因⽽得出的观点就是“在新闻标题中,不要使⽤夸张、⽐喻”⼿法。
实在要使⽤,只能“在⼀些新闻性不强的⽂体⾥,在⼀些⽆关紧要之处,适度地夸张、⽐喻⼀下”。
我个⼈的观点是:“新闻标题可以运⽤⽐喻、夸张修辞⽅式制题”,其理由是:其⼀,运⽤⽐喻、夸张修辞⽅式制题,是增强新闻标题的魅⼒,提⾼新闻标题可读性和视觉冲击⼒的需要。
标题是⼀门关系到政治、理论、⽂学、美学、史学、新闻学等多⽅⾯知识的学问,它闪烁着作者与编者的见识和才华。
浅析运用修辞手法制作新闻标题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
运用比喻,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平淡为生动,引起人们的联想,扩大信息的含量,增强标题的感染力。
(一)明喻。
特点是句子中本体和喻体都同时出现,并且常用比喻词来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其结构形式是“甲像乙”。
(二)暗喻。
特点是句子中本体和喻体虽然同时存在,但没有比喻词。
其结构形式是“甲是乙”,常用连接词:是、算、叫、成为、变成等等。
(三)借喻。
特别是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其结构形式是“乙代替甲”。
二、借代借与本体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体的修辞手法叫借代。
新闻标题有时为了取得特殊的效果,不直接表达出人和事物的名称,只是借被人们所熟知与本事物有密切联系的特征或属性来代替它,使标题趋于具体实在、形象生动,借以收到活泼引人、简练含蓄、幽默含情的修辞效果。
借代,由主体和借体两部分组成,运用时借体出现而本体不出现,因此借体一定盯有明显的代表性,让人一看就明白。
三、比拟比拟是借助于巧取妙联,或“移情于物”,把物当做人来描写,或“移物性于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或者把此事物当成彼事物来描写的修辞手法。
它可以使标题语言形象生动、别致有趣,可以即兴抒发感情,增强感染力,还可以唤起人们的联想,甚至增添幽默、嘲讽意味,使标题更加鲜明、引入。
(一)拟人。
例:(引)乡村集市上,商品丰富,人流如织。
然而,在这繁荣景象的背后,隐藏的却是假冒伪劣商品的集散地。
乡村大集――(主)想说爱你不容易(2004年4月17日) 作者在此提出了“关注农民消费者”的观点。
“你”是人称代词,在这里用于指代乡村大集。
(二)拟物。
例:(主)让大“铁牛”尽情撒欢儿(副)关于宝清县兴平农机作业合作社的调查(2005年12月3日) 将拖拉机拟作“铁牛”,而这“牛”又撒起欢儿来,单调枯燥的经济报道立刻变得活泼起来。
四、排比排比修辞手法是表述新闻事实并列、因果、条件等复杂关系,或提炼、概括、展示其经验、做法、要求、成果等最佳方式之一。
浅谈新闻标题的修辞特点新闻标题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达到准确、简明、生动的效果。
本文对新闻标题常用修辞手法———明喻、暗喻、对偶、重复、夸张、拟人、头韵、尾韵、拟声、双关、仿拟、回文和隽语,进行举例分析,有助于其语用价值的理解。
新闻标题修辞手法语用价值一、明喻英语里最简单、最常见的修辞格之一,即把要描述的事物——本体用比喻词与另一具有鲜明的同一特征的事物—喻体联系起来。
在新闻标题中运用明喻,可以使标题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例如,“rumours as damaging as bombs”。
“rumour”(谣言)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人们往往不屑一顾。
此标题把“rumour”形容成像“bomb”(炸弹)一样,可见这个“rumour”一定具有轰动效果,会引起轩然大波,更能吸引读者仔细阅读。
二、暗喻一种隐含着比喻的修辞格,不用比喻词,有时甚至不用本体只说喻体,或者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描写。
其比喻关系隐含在句意中,从而更形象,更深刻地说明事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用于新闻标题,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灵动,简洁明了,活泼有趣。
例如,“children under parents’ wing”。
讲述了美国中学发生枪击事件后,许多家长亲自送孩子上学。
标题形象地运用“wing”(翅膀)来比喻父母的保护,贴切形象,将父母对子女的呵护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对偶对偶又称平行对照,即两个相反或相似的语言结构的对仗或对照。
由于其结构工整,兼具匀称的形式美和和谐的音律美,而且能够拓展意义空间,产生语义上的张力美,突出题旨意义,因而在拟就新闻标题时常常用到。
例如,“money attracts, money attacks”。
标题中“attracts”和“attacks”语义上的鲜明对比,词尾重音和爆破音的强烈冲击,在凸现金钱对人的诱惑与腐蚀的同时,余音未尽,发人深省。
四、重复重复的基本用法是连续或间隔重复使用同一单词、短语或句子。
对偶修辞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在对偶修辞中,文字数目上的一一对应,词性的相同或相似,句式的相同或相似,结构的相同或相似等称之为对偶。
而在新闻标题的写作中也有很多地方需要运用对偶修辞手法,我们看到在凤凰网新闻中就能经常看到,他们在标题的拟写上都会选择一些对偶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容,具体如下:这篇报道的新闻标题就是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标题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中把香港比作“太阳”,和人民币汇率这样专业性比较强的词语进行了对仗的写法,既准确又新颖,显示出来与众不同。
而且第二个部分开头就提到人民币,并且直接点明,从这样的写作手法中能够看得出来记者是非常巧妙地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在本次新闻标题中,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用短短的一句话,表现出了很大的信息量。
例如:网友直呼“惨”;“金融风暴”是个热门话题,加之金融危机下就业形势严峻,更加剧了毕业生的“去向焦虑”,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学生也越来越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他们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再例如:政府吁银行谨慎放贷从2004年起,各大商业银行就开始紧缩消费贷款,尽管国家有相关政策规定,允许商业银行向农户、个体户等小微型企业发放贷款,但由于市场供求情况的变化,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恶化,贷款无法收回。
除此之外,近期房地产价格持续下降,银行个人按揭贷款面临着重重困难,银行收缩消费贷款也可以理解。
国家规定鼓励汽车消费,但是车企一再减产,导致市场销售不佳,进而带动整个汽车产业产销下滑。
当今,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正引发一场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影响尤其严重。
上述三条新闻虽然各自独立,但新闻背后存在着某种共同的现实意义。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最近在央行召开的一次会议上表示, 2009年将稳妥推进银行业改革,在支持企业“走出去”、服务“三农”方面,推出更多适合中国国情的产品。
2010年经济形势错综复杂,金融风险依然存在,将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风险,促进中国银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初二—新闻拟写标题方法
初二学生拟写新闻标题的方法:
1. 抓住新闻事实的要点,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2. 适当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双关等,增强标题的形象性和吸引力。
3. 注意新闻标题的规范性,遵循新闻标题的格式和语言风格,避免使用过于花哨或夸张的表达方式。
4. 结合新闻事实和背景,深入分析新闻事件的意义和影响,提高标题的思想性和深度。
5. 考虑受众的阅读习惯和心理需求,使标题更加贴近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
例如,对于一则关于中国成功研制出新型疫苗的新闻,可以拟写以下标题:
1. 中国研制成功新型疫苗,为全球抗疫贡献力量
2. 中国疫苗研发新突破,为疫情防控注入信心
3. 中国研制新型疫苗,为民众健康保驾护航
4. 中国疫苗研发取得重大突破,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作出贡献
5. 中国研制成功新型疫苗,为国内外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支持
这些标题简洁明了,突出了新闻事实的重点,符合新闻标题的规范性要求,同时也考虑到了受众的需求和心理。
修辞五彩缤纷提起修辞,人们一般会认为只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其实不然,为了吸引读者,增强新闻标题的美感,可以适当地采用某些修辞手法。
需要说明的是,不管采用哪种修辞手法,首先必须准确、规范概括新闻的内容或主旨,在此基础之上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才可以使文章具有吸引力。
下面介绍几种新闻标题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
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复杂的事物简单化。
对于新闻标题来讲,其直接作用就是可以让读者很好把握新闻的内容和主旨,激发阅读热情。
如《人民日报》(2008-5-8)发表了一篇新闻报道,标题是:5月7日,7500吨海上全回转自航浮吊在上海建成起吊,创下单吊起重世界之最(引题)“蓝鲸”是怎样炼成的(正题)标题中将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500吨海上全回转自航浮吊,形象地比喻为庞大无比的蓝鲸,既恰到好处,又流露出抑制不住的自豪感,使阅读者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感。
对偶。
新闻标题中所运用的对偶,就是将两组能够概括新闻内容或主旨的两组文字,并列排列起来,这两组文字具有字数相同,意思又相互关联,结构一致,音节协调的特点,阅读起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
其作用是可以给人以美感,激发阅读欲望。
如在《人民日报》(2008-5-18)上发表的一篇新闻报道的标题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主题)全国各地积极捐款捐物救助四川灾区(副题)主标题中运用了一组对偶句,排列整齐,发音协调,前句是起因,后句是结果,很好地表达了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全民一心,抗震救灾的决心。
读后给人以振奋的力量。
又如,《人民日报》(2008-5-17)报道有关北川被困灾民“亲人生死相依,朋友相互鼓励,路人挽起手臂”的事迹时,用了《不放弃〓不抛弃》这样的标题,其中体现出他们对生的渴望、对亲人的依恋、对朋友的关怀。
此题目短短几个字,却可以产生使心灵震颤的力量。
需要强调的是,在运用对偶修辞时,第一,选用的句子要与新闻内容具有内在的联系,不可勉强。
第二,句子结构要一致或相当,不要生拼硬凑。
英语新闻标题修辞【新闻标题中的直解修辞】直解修辞指在使用某些具有固定比喻意义的特定词语时,故意舍弃词语的比喻义,转而从字面上进行解释,借以形成新颖独特、生动鲜活的表达效果。
本世纪初,新闻标题语言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这种修辞手段,并且日渐流行。
本文通过对数十家报纸近十年的新闻标题进行抽样考察,认为恰当地运用直解修辞可以有效增强新闻标题的文字表现力和信息传递功能。
新闻标题中直解修辞的表现形式直解成语。
新闻标题力求以简练的文字将重要的新闻信息率先呈现给读者,表达上要求精练生动、简洁明快。
选取脍炙人口的成语,运用直解手法取其字面意思,不仅可以增加标题的信息量,还可以使标题变得凝练醒目、鲜活自然,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时下的新闻标题中,直解成语的现象颇为流行,例如:(1)偷工减料门窗漏洞百出(《南国城报》,2009年1月1日)例(1)中的“漏洞百出”原指言语、方案逻辑不严密,标题采用直解手法对劣质楼盘予以嘲讽,寓批评于无形,看似信手拈来,却是言简意丰。
很多成语原本带有贬义色彩,用于直解时不但语义上采用字面解释,而且感情色彩也随之得以解构,使新闻标题变得生动有趣,更具吸引力。
例如:(2)女琴师“对牛弹琴”获高薪奶牛爱听琴产奶多(《楚天金报》,2008年10月15日)例(2)中的“对牛弹琴”原本也属贬义,嘲讽听话者无知或说话者不看对象,这里则完全采用字面意思,专业的女琴师每天“弹琴给牛听”竟然获得高薪,原来“对牛弹琴”可以提高产奶量,着实令人称奇,整条标题显得生动传神、鲜活醒目,并且有力地凸显了新闻价值。
直解俗语。
选用人们喜闻乐见的俗语进行直解,能够形成轻松活泼的语言风格,用在社会新闻标题中可以增强标题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例如“关公门前耍大刀”比喻人自不量力、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这条俗语在新闻标题中可以通过直解修辞手段获得字面义。
(3)关公门前耍大刀(《人民日报》,2003年10月21日)例(3)是对关羽故乡山西运城市第一届运动会开幕式的报道,开幕式上很多节目如“大刀进行曲”、“青龙偃月魂”等都和“关公”、“刀”有关。
新闻标题的拟写答题技巧
新闻标题是新闻报道的点睛之笔,是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表达。
下面是一些拟写新闻标题的答题技巧:
1. 突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标题要简明扼要地表达新闻的核心内容,让读者最快速地了解新闻的主旨。
2. 使用简洁的语言:新闻标题使用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尽量避免使用冗长、模糊的词汇。
3. 使用修辞手法:新闻标题可以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来增强标题的吸引力和表现力。
4. 突出时效性:新闻标题应该突出新闻的时效性,让读者最快速地了解新闻的发生时间和主要内容。
5. 突出新闻的重要性:新闻标题应该突出新闻的重要性,让读者最快速地了解新闻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6. 多角度概括新闻内容:新闻标题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概括新闻的内容,让读者最快速地了解新闻的多方面信息。
7. 考虑读者对象:新闻标题应该考虑读者对象,根据不同读者的阅读喜好和文化背景来制定标题。
8. 简明扼要:新闻标题应该简明扼要,尽量避免使用过多的词汇和语句,让读者最快速地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以上是一些拟写新闻标题的答题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修辞手法在新闻标题的妙用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制作标题为点睛之功。
一个好的标题,不仅要使匆忙的读者通过它了解新闻的最重要内容,而且要使那些有比较充裕时间的读者能够通过它产生进一步阅读新闻的兴趣。
要做到这一点,新闻标题除通过标题的正确的提示、生动的引导外,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使标题生动形象、新颖有趣,也是吸引读者的一种重要因素。
修辞手法在新闻标题制作中的妙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从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看,妙用修辞手法,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新闻标题所揭示的事实和思想。
这具体表现为:(一)巧用比喻,能恰到好处地反映所做事情的实质。
《解放军报》有则“踢了十三年的‘皮球’进了门”的新闻标题。
该标题将“问题”喻作皮球,说的是北海舰队某导弹大队的修艇排架和滑道抢修工作长期存在问题,十三年来,因设备长期失修,该大队共向上级部门打了七次报告,每次都在“研究研究”声中搁浅。
由于党风和领导工作作风的好转,这个“老大难”问题终于解决了。
正是由于巧用比喻作标题,使非物状的事实通过一“踢”一“进”形象化处理后,揭示了某些领导机构和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的现象存在及其人民欢迎党风好转的深刻主题。
(二)通过借代显示色彩,使新闻标题鲜明生动地突出题旨。
色彩是许多新闻事实的重要属性,也是新闻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巧妙显示色彩,往往能使新闻标题以其丰富醒目的色彩吸引人。
像《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这是在有关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的报道中被称为“三色报道”的标题。
这里“红色”借代烈火,“黑色”借代焦土,“绿色”借代森林。
由于标题巧妙地运用了借代,使这组报道显示了其题材的个性特点,也给读者一定的警示:那红色的火焰,敲响了官僚主义者的警钟;那满目焦土,意味着给国家、给人民带来多大的损失;那绿色的呼救声,让读者明白了人类与自然、与环境、与一切生物的关系是多么密切。
(三)通过动词比拟,标题显得有动感、有生气。
新闻标题采用的是动态表示法,因此,其标题制作讲究巧用动词。
56英语新闻标题的十大修辞格及其翻译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新闻,而标题则是新闻的“文眼”。
因此,新闻标题除了在选词上做到新颖、抢眼之外,“通常还采用各种修辞手段来增强语言的简练性、形象性和趣味性”。
英语新闻要吸引住更多的广大中国读者的目光,新闻标题中的修辞法的翻译方法就很值得探讨。
简洁(brief)、准确(accurate)、抢眼(eye-catching )是新闻标题翻译的宗旨,力求在汉译时兼顾三个方面:准确理解标题、领悟其妙处、适当照顾译文特点、增强可读性;重视读者的接受能力。
以下对英语新闻标题的十大修辞格的特点及其相关翻译法进行初步探讨。
押韵:押韵包括元韵(Assonance )和头韵(alliteration )等。
元韵“是指连续几个词重复同一个或近似的元音,求取悦耳效果的辞格”,而头韵读来则很有节奏感,如“Decision and Division ”就是利用头韵来加快句子的节奏,让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
拟人:拟人(Personification )]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产生一种亲切感。
如:Lonely gibbon from Zhuhai seeking loving wife (September 21,2005China Daily )在此标题中,长臂猿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孤独(1onely );以及人的行为方式:寻找爱妻(seeking loving wife )。
读者读后不禁莞而一笑,自觉甚是有趣。
译文:《珠海一孤独长臂猿苦寻爱妻》反语:反语(Irony )旨在通过发笑达到讽刺的目的。
如:Chr one —Plated Independence这则新闻标题嘲弄的是一个每年只能生产出80万吨铬的小国扬言要完全独立。
用直译加注解的方法来翻译,保留了原语的幽默与讽刺意味,同时,译文读者还能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译文:《铬板式的独立—年产80万吨铬的小国扬言要完全独立》设问:设问(Rhetoric Question )就是“用疑问句的方式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
优秀新闻评论分析标题,论点1、建画里乡村留梦里乡愁赏析:这个标题采用对偶手法,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传诵。
尤其是“画里乡村”和“梦里乡愁”含蓄隽永,给人以诗情画意之感。
2、牵紧产业扶贫“牛鼻子” 鼓起贫困群众“钱袋子”赏析:这个标题同时采用对偶和比喻手法,既有形式上的美感,又很生动有趣。
尤其是使用“牛鼻子” “钱袋子”这样富有生活气息的口语,使人感觉很亲切。
3、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 打造人才发展“新高地”赏析:这个标题采用对偶和比喻手法,使用了“生态圈”“新高地”新词,很有时代气息。
4、农民吃上“文化饭” 绘画成了“拿手活”赏析:这个标题采用对偶手法,使用“文化饭” “拿手活”这样的口语,很接地气,给人以生动活泼之感。
5、能人乡贤“搭把手” 脱贫攻坚“一起走”赏析:这个标题采用对偶手法,使用“搭把手”“一起走”的口语,富有乡土气息,与文章的内容相呼应、相吻合。
6、巧借息化手段解民困善用互联网营销促发展赏析:这个标题是标准的对偶句,“巧借”与“善用”对应,“息化手段”与“互联网营销”对应,“解民困”与“促发展”对应,工工整整,严丝合缝,给人以形式上的美感。
7、铁肩担民生幸福妙手著脱贫文章赏析:这个标题同时采用对偶和化用手法,巧妙化用李大钊撰写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名联,赋予其以时代特征,别具一格,很有新意。
、“大手笔”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绣花针”深耕富民兴村产业赏析:这个标题同时采用对偶和比喻手法,既形式工整又鲜活生动。
9、穿上文化的“马甲” 插上品牌的“翅膀”赏析:这个标题同时采用对偶和比喻手法,很是生动传神。
10、念好“三字诀” 培育“领头雁”赏析:这个标题同时采用对偶、特指、比喻手法,简洁有力,鲜活生动。
11、脱下“旧黑衣” 披上“新绿装”赏析:这个标题采用拟人手法,生动地表述了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效,而且“旧黑衣”与“新绿装”产生了强烈的反差,更具有冲击力和说服力。
新闻标题的修辞新闻标题的制作,要领是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做标题虽不太难,但佳句十分难得。
用好修辞手法,把标题做得生动形象,是编辑的刻意追求。
若要炉火纯青,则须终身求索。
修辞并非卖弄技巧,高深莫测。
标题讲究修辞,是为了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把词句修饰得生动些,感人些,优美些。
以生动形象的文字,准确表达新闻的要旨,力求简洁鲜明,出神入化,言有尽而意无穷,给可读性强的好新闻“包装”上可读性强的好标题。
标题是新闻的再创作,做一个好标题并不比写一篇新闻省力。
常常是一夜辛苦为一题。
这个“再创作”和“一夜艰辛”,功夫全在修辞上。
标题上常用的修辞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比喻。
做标题时可以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说明和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这就是比喻的方法。
用好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
比喻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借喻隐去本体,单述喻体,在标题中更为常用,而且富有文采,修辞效果好。
黄河上游水电站建设进入新阶段(肩题)胜利截流腰斩“黄龙”(主题)(1980年1月1日《人民日报》)“黄龙”是黄河的喻体,但在主题上只有喻体,隐去本体,故是借喻。
腰斩“黄龙”,气势雄伟,形象感人。
二、比拟。
就是将人拟物(以物比人)和将物拟人(以人比物)。
用得较多的是拟人。
如:征地造房为啥等煞人(肩题)一道公文背着39颗印章旅行(主题)希望有关部门舍繁就简,多办实事,加快住宅建设步伐(副题)(1980年9月19日《文汇报》)“旅行”在这里用于公文,已有“拟人”的味道,再加上“背着39颗印章”,更加形象逼真了。
拟人手法的运用,当在情感饱满、物我交融之时。
三、对偶。
说话中凡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两句,成双作对排列成功的,便是对偶。
用于标题,看起来赏心悦目,读起来琅琅上口,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1962年4月29日,《文汇报》在一版头条位臵刊登一则新闻,报道《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逝世200周年忌日前夕,全国和首都文化界以及《红楼梦》研究者为纪念活动进行准备,深入细致地开展了调查研究,并对要解决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新闻标题的修辞本文是关于新闻标题的修辞,感谢您的阅读!编者按:本刊上期就新闻标题的制作进行了专题研讨,引起新闻界同仁和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高级记者、文汇报新闻研究所原所长夏震霏专门给本刊寄来他的新作———《新闻标题的修辞》一文,对如何做好新闻标题,尤其是要重视新闻标题的修辞作了很好的阐述。
新闻标题的制作,要领是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做标题虽不太难,但佳句十分难得。
用好修辞手法,把标题做得生动形象,是编辑的刻意追求。
若要炉火纯青,则须终身求索。
修辞并非卖弄技巧,高深莫测。
标题讲究修辞,是为了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把词句修饰得生动些,感人些,优美些。
以生动形象的文字,准确表达新闻的要旨,力求简洁鲜明,出神入化,言有尽而意无穷,给可读性强的好新闻“包装”上可读性强的好标题。
标题是新闻的再创作,做一个好标题并不比写一篇新闻省力。
常常是一夜辛苦为一题。
这个“再创作”和“一夜艰辛”,功夫全在修辞上。
标题上常用的修辞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比喻。
做标题时可以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说明和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这就是比喻的方法。
用好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
比喻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借喻隐去本体,单述喻体,在标题中更为常用,而且富有文采,修辞效果好。
黄河上游水电站建设进入新阶段(肩题)胜利截流腰斩“黄龙”(主题)(1980年1月1日《人民日报》)“黄龙”是黄河的喻体,但在主题上只有喻体,隐去本体,故是借喻。
腰斩“黄龙”,气势雄伟,形象感人。
二、比拟。
就是将人拟物(以物比人)和将物拟人(以人比物)。
用得较多的是拟人。
如:征地造房为啥等煞人(肩题)一道公文背着39颗印章旅行(主题)希望有关部门舍繁就简,多办实事,加快住宅建设步伐(副题)(1980年9月19日《文汇报》)“旅行”在这里用于公文,已有“拟人”的味道,再加上“背着39颗印章”,更加形象逼真了。
拟人手法的运用,当在情感饱满、物我交融之时。
三、对偶。
说话中凡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两句,成双作对排列成功的,便是对偶。
用于标题,看起来赏心悦目,读起来琅琅上口,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1962年4月29日,《文汇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登一则新闻,报道《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逝世200周年忌日前夕,全国和首都文化界以及《红楼梦》研究者为纪念活动进行准备,深入细致地开展了调查研究,并对要解决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同一天,在二版发表了《京华何处大观园》的长篇通讯。
为了做好头条新闻标题,编辑煞费苦心,字斟句酌,终于拟定为:曹雪芹卒年何妨一辨大观园遗址有迹可寻这则标题,对仗工整,掷地有声,受到同行和读者的赞誉,历久而不忘。
四、排比。
同范围、同性质的事物用组织相似的句法逐一表出的,名叫排比。
排比和对偶,颇有类似处,但也有区别:(一)对偶必须字数相等,排比不拘;(二)对偶必须两两相对,排比也不拘;(三)对偶限定在两句内,排比无此限,常常三句以上,更显示出修辞作用;(四)对偶力避字同意同,排比却以字同意同为经常状况。
在新闻标题中,力求题式美观,排比的两句或三句、四句常常力求字数相等,但未必两两相对,故此类排比句不能算作对偶。
如:青灯黄卷笔耕勤旦复旦兮薪火传(《文汇报》1999年12月22日)此题虽然两句字数相等,但不求两两相对,故属排比。
五、夸张。
新闻标题恰当运用夸张手法,可使标题增加生气,更加鲜明生动。
1983年5月3日《解放日报》一则新闻的标题是:后仓“老鼠”大如斗前店豆浆淡如水“老鼠”是将人拟物,“大如斗”便是夸张辞,“淡如水”也有夸张味道。
这则新闻是说一家中心店有人盗窃黄豆,结果使该店做出的豆浆淡如水。
六、映衬。
是指将相反排斥的事物来相映相衬的修辞格。
标题中把两个对立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加以比较叙述或说明,可以增强语言的鲜明性,收到烘云托月之效。
如:去年文汇报国际版报道日本的一则消息,标题是:国民遇难海里挣扎首相挥汗球场尽兴这使读者想到两个反差极大的画面:一面是无情的海浪,遇难者在其中苦苦挣扎,另一面则是宁静的高尔夫球场,首相在轻松地打球。
这种映衬,很能“煽情”。
七、呼告。
撇开读者,直接对第三者说话,表达激动的心情,加强词句的感染力。
如:马年初一的“上视新闻”,播出关于消防队员除夕值勤的专题报道,题目是:与火神搏斗的人们,辛苦了!这种呼告词,倾注了作者编者的一片深情,受众备感亲切,难以忘怀。
八、拈连。
甲乙两项说话连说时,趁便就用甲项说话所适用的词来表现乙项观念的,谓之拈连。
标题中用拈连辞,信手拈来,借题发挥,形式新颖而生动。
例如: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一则新华社电讯,标题是:餐桌上的假左真右要打扫“餐桌上”要“打发”的,原是残羹、鱼刺、肉骨头之类,现把“四人帮”时期餐桌玻璃板下压有的“谁不肯端饭菜,谁就是狗崽子”之类的假左真右的东西视同废物,归入打扫之列。
“打扫”一词信手“拈”来,移用得很贴切。
九、借代。
就是改换名称,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用一个跟它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或事物来代替。
运用借代,可以显示事物的特征,表达特定的感情,引来读者的联想,增加标题的生动性。
“梁山伯”新婚燕尔“祝英台”快做母亲(1957年1月8日《解放日报》)这里的“梁山伯”,是指饰演梁山伯的演员范瑞娟,“祝英台”是指饰演祝英台的袁雪芬,她们当时都已建立起幸福的家庭。
这种借代,应是广大读者所共知的,不然会令人猜测,甚至弄巧成拙。
十、复叠。
把相同一词语反复陈述,突出内容,加强语气。
童声乐声掌声声声悦耳少年青年老年个个欢欣(双主题)本市艺术幼苗昨晚演出精彩节目(副题)(1983年9月7日《新民晚报》)通过“声”字和“年”字的反复,把中小学生的演唱盛况形象生动地再现出来,而且语言也更为整齐清晰。
其渊源是东林党旧址的门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用典,推陈出新,是标题制作成功的一例。
十一、双关。
用同一词语关顾两种不同的事物,产生“表”、“里”两重意思,弦外有音,使标题生动而富有幽默感。
今年1月28日《新民晚报》有一则标题:有欺诈怎“安然”无诚信“安达信”(双行主题)———“两安”悬念越滚越大(副题)这则标题妙在“安然”既包含本意(申请破产的上市公司),又包含“安然无恙”之意;“安达信”是为其审计的会计事务所名称,但又可解作“怎么取信于人”,一语双关,贴切自然,耐人寻味。
十二、设问。
胸中早有定见,话中故意设问的,叫做设问。
这种设问,可分为两类:一是提配下文而问的,称为提问,这种设问必定有答案在它的下文;二是为激发本意而问的,称为激问,这种设问必定有答案在它的反面。
在新闻标题中,常用的则是提问。
公平秤能否真姓“公”?(主题)要看校秤员是不是胳膊朝“理”弯(副题)(《新民晚报》1983年10月10日)激问,带有反诘的味道。
例如《羊城晚报》1983年8月29日一则标题:“检查生产”七天吃掉公款三千(肩题)请问电白县经委领导:像话吗?(主题)这个主题,带有反诘的味道:“像话吗?”自然是不像话!用这种修辞手法,加重了感情色彩,体现了编者的立场、观点,旗帜鲜明,令人拍手称快。
十三、感叹。
深沉的思想或猛烈的感情,用一种呼声或类于呼声的词句表出的,便是感叹。
例如《羊城晚报》1983年9月26日一则标题:屡遭打击流浪异地而不改其志(肩题)勇哉,科技铁汉刘忠笃!(主题)二十年获三十多项创造性研究成果,七项受到奖励(副题)报道讲的是昆明市橡胶二厂一位自学成才的科技人员的事迹,读了催人泪下,编者受到感动,将感情融于标题,以此感染和吸引读者。
十四、回文。
是词序有回环往复之趣的一种措辞法。
例如:猪多肥多肥多粮多粮多猪多(单行题)人才开创事业事业造就人才(单行题)这种回文,因为有趣,故能以趣取胜,吸引读者。
十五、仿拟。
为了讽刺嘲弄而故意仿拟特种既成形式的,名叫仿拟。
《人民日报》有条消息,是说英保守党议员丘吉尔揭露某超级大国假缓和真备战罪行,其主题是:缓和缓和,多少恶行假你的名而行。
该题脱胎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吉伦特派罗兰夫人的名句———“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细细品读,意味深长。
上面列举了标题中常用的修辞方式。
修辞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使读者一见钟情,方能吸引读者读报,制作标题时便要精选最为恰当的词句,把新闻的“亮点”亮出来。
具体说来,要做到四个“力求”和四个“切忌”。
一、力求贴近口语。
标题要生动,不是要堆砌华丽的词藻,甚至生造除了自己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而是要尽可能贴近生活,贴近口语。
虽是信手拈来,却是妙语如珠,雅俗共赏。
曙光塑料制品厂的领导同志们(肩题)你们这样做没道理啊!(主题)长期占用学校操场,没道理;对上级指示赖着不办,没道理(副题)(1983年7月11日《羊城晚报》)这是一则批评稿的标题。
“没道理啊”几个字,看似平淡,却语重心长,力有千钧,令被批评者无地自容:即使工厂缺货仓可以说上千条万条理由,但长期占用学校操场,总是“没道理啊”!二、力求化入诗词。
这是指遣词造句要吸收诗词的长处,像诗词那样清丽、含蓄,韵味无穷。
尤其是我国古代诗词曲,有许多清词丽句,“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它以想象新颖,出语奇隽,因而传诵不衰,流播久远。
我们吸收其丰富营养,在制作标题时也能左右逢源,吟得佳句。
力士一声唱汗流知多少(主题)本市举重健儿顶着热浪苦练硬功(副题)(1983年8月6日《文汇报》)“一声唱”和“知多少”,把举重健儿在高温季节苦练硬功的情景逼真地表现出来,耐人寻味。
“汗流知多少”是唐诗“花落知多少”衍化而成。
三、力求融情入题。
标题反映编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在作题时,要尽可能倾注自己的感情,这就要求精心炼字了。
1989年10月,中国足球队赴新加坡参加第14届世界杯外围赛,23日晚最后一战与卡塔尔队对阵,领先一球至87分钟,眼看就要“冲出亚洲”,跨进罗马,却后劲不足,上演“黑色三分钟”。
第二天国内各报均以显著地位、醒目标题刊发消息、评论。
新民晚报的编辑绞尽脑汁,给有关报道拟定了《泪洒新加坡魂断罗马路》的主题。
该题确切地表述了中国队的失败及失败以后的痛苦,语句精练、形象、对仗、顺口,而且倾注了编辑们的一片深情,在全国报纸中独树一帜。
四、力求营造意境。
新闻标题亦可根据新闻提供的事实,运用精练、生动的词汇,营造一种意境,让读者顺其思路,浮想联翩。
这就要求编辑多动脑筋,精心构思。
《文汇报》1999年1月6日的一则标题,获得首届“文新新闻奖”标题类一等奖,可作范例。
该题原为“申城今年是百年未遇的暖冬”(肩题),“市民不急保暖满街春意商家商品滞销一脸愁苦”(主题),也算过得去了,可是编者精益求精,几经深思、推敲,改为:冬天暖洋洋,生意冷清清,商家———(肩题)欲请孔明做军师借得北风激市场(主题)借助了典故的意境,营造了店家从愁肠难解到开拓进取的意境,引导读者由此切入,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标题的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