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中骨水泥毒性反应的预防共32页
- 格式:ppt
- 大小:4.33 MB
- 文档页数:32
如何预防经皮椎体成形术并发症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总结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探讨在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方法2004年12月至2007年2月开展pvp治疗老年性椎体压缩性骨折42例,男16例,女26例;年龄最小58岁,最大86岁。
手术均在C臂X光机监视下完成,术后密切观察及对症治疗。
结果42例伤口均为I期愈合,术后腰背部疼痛症状大部分即解除,次日可下床行走。
术后X线片复查椎体高度部分恢复,CT片见成形术后的椎体被骨水泥填充并固化。
骨水泥外溢4例,其中1例骨水泥外溢到椎管腔,致左侧硬膜明显受压,神经根受伤,导致左下肢瘫痪,骨水泥取出后,左下肢肌力恢复到3级。
平均随访10月以上,除1例骨水泥外溢到椎管腔外,41例患者椎体压缩性骨折处无疼痛。
结论pvp治疗老年性压缩性骨折损伤小,在技术熟练的基础上治疗是安全的,效果满意,减少了老年性病人伤后长期卧床的并发症。
关键词老年性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注意事项老年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一直是困扰老年病人的一大难题。
虽然很多药物能预防或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但是,一旦外伤致椎体压缩性骨折时药物治疗效果甚微,较长的卧床休息会导致较多的并发症,对病人的身体带来极大的伤害,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所致老年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是治疗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自2004年12月以来我院开展pvp治疗老年性椎体压缩性骨折42例收到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就在治疗过程中如何预防其并发症和注意事项问题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2例,男16例,女26例;年龄最小58岁,最大86岁。
60岁以下2例,60~70岁14例,70~80岁15例,81岁以上11例,平均74岁。
病史最长3月,最短3天。
42例中共57个椎体,其中T摘要11摘要11个,T 摘要12摘要14个,L摘要1摘要10个,L摘要2摘要9个,L摘要3摘要7个,L摘要4摘要5个,L摘要5摘要1个。
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并发骨水泥反应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复苏后护理体会骨水泥(骨粘合剂)[1]:常用名为骨水泥,化学名为丙烯酸粘固剂(acrylic cemen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ic, PMMA)。
1951年,瑞典Klaer用PMMA作为髋关节假体固定材料;1988年Charnley深入研究并推广使用,从而使骨粘固剂固定假体置换获得成功;我国1978年研制成功并应用与临床。
骨水泥反应 bone cement implantation syndrome (BCIS) :骨水泥干固过程产热,直接导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或)和心肌抑制。
单体被局部组织、血管吸收后,引起组织凝血酶释放,致血小板和纤维蛋白聚集,造成肺微小栓塞,产生低氧血症或直接造成肺损伤,引起低氧血症。
骨水泥填入股骨髓腔后,髓腔内压急剧上升,髓腔脂肪、气栓、骨髓颗粒被挤入静脉而抵达肺循环,造成肺栓塞、肺内分流增加、心排血量下降和低氧血症。
我科2011年4月一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并发骨水泥反应,患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复苏成功后出现一系列合并症,给予对症护理,最终康复出院。
现将护理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崔X,女,86岁,主因摔倒致右股骨颈骨折2010年4月23日入院,入院后行胫骨结节骨牵引制动患肢,术前检查无明显异常,病人生命征平稳,既往体健,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
完善相关检查后入院后第5天在腰硬麻醉下行右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中在向股骨髓腔内填入骨水泥并安装股骨柄假体后,等待骨水泥干固过程中,大约10分钟,患者突然躁动,呼之不应,心跳呼吸骤停,经30分钟心肺复苏成功。
查头颅CT无异常,带气管插管护送患者回监护室。
经过积极脑复苏及对症支持治疗和精心护理,患者神志逐渐转为清楚,拔除气管插管,伤口愈合好,患肢功能恢复良好,住院44天后,康复出院。
2护理2.1脑复苏护理心跳呼吸骤停带来脑缺氧,引起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因此带来了进一步缺氧,成为恶性循环。
骨水泥反应综合征,该如何防治?老龄患者在人工关节置换术时发生的骨水泥反应综合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
本文对这种并发症的可能原因以及有效措施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骨水泥反应综合征是指在骨水泥植入数分钟后出现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其特征表现包括急性低血压、低氧血症、心律失常、心跳骤停、心肺功能障碍等,有的甚至引起死亡。
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特别关注和广泛研究。
一、骨水泥反应综合征有何危害?1、呼吸系统方面的危害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老化进程的发展,老年人呼吸系统功能储备减少,呼吸肌的肌力减退,胸廓的顺应性也降低。
统计学资料显示,人到70岁时,呼吸肌的功能减退35%,表现为吸气和呼气能力显著降低。
老龄人肺功能的退化使老龄患者对肺损伤的耐受性非常的差,当骨水泥反应综合征造成老龄患者发生肺栓塞时,患者很容易发生肺功能代谢失偿,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严重并发症,最终造成老龄患者的死亡。
2、神经系统方面的危害骨水泥反应综合征会造成患者发生严重的急性缺氧和低灌注血量,导致患者发生严重低氧血症,脑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从而使患者出现脑组织代谢功能障碍,进而导致弥漫性脑组织损害及一系列神经精神异常的临床综合征。
脑组织的代谢活动主要依靠有氧糖代谢,对缺氧十分敏感,因此严重缺氧或治疗不及时可导致局部脑神经元的坏死、凋亡等不可逆损害,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可逆损伤。
不同部位的脑组织对缺氧的敏感性不同,大脑皮质、海马神经元最敏感,其次为纹状体和小脑[1]。
前扣带回属于大脑皮质的原皮质和旧皮质部分,具有重要的情感调节和高等认知(学习、记忆等)作用,被认为是执行功能的神经基础[2-3];严重缺氧的患者会出现前扣带回功能以及其他神经组织受损,一旦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失去代偿反应能力,患者就会出现各种行为、神经等功能表达异常。
有资料报道[4],急性重复缺氧可造成患者脑神经细胞的严重损害,患者会出现行为、记忆、认知、个性、情感等方面发生异常表达。
96岁老人股骨头置换术中骨水泥毒性反应致呼吸心跳停止1例屠伟峰 吴新海何洹阮聘仙戴建强施冲患者,女性,96岁,2周前摔伤致左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卧床不起,拟行股骨头置换收治入院。
摔伤前,患因视力障碍,足不出户,以卧床休息为主,部分生活能自理。
但摔伤后全身情况每况愈下,ASAⅢ~Ⅳ,ECG示频发房早、Hct 109g/L,PMNs 10.07×109/L;余各项实验室检查正常。
BP 波动较大?,经口服倍他乐克10mg,tid后基本正常,波动于110~130/70~90mmHg。
8:40开始麻醉诱导,诱导前BP120/80mgHg、HR84次/分,根据BP、HR变化情况,缓慢静推咪唑安定3mg、芬太尼0.1mg、异丙酚70mg,气管插管及麻醉维持平稳,麻醉维持异丙酚15~20ml/h、瑞芬太尼0.1μg⋅kg-1⋅min-1,BP平衡,HR稍缓慢,波动于60~70次/分。
手术取左侧卧位,手术顺利失血量少,术中ECG仍有频发房早,但血流动力学平稳,血压和心率均在正常范围,分别波动于90~115/55~90mmHg和60~80次/分之间,未作特殊处理;10:20左右向骨髓腔内注入骨水泥,约4min后,就出现HR减慢,由>60次/分降至50次/分左右,静脉注射0.5mg阿托品无效,随之BP也下降(60~85/0~45mmhg),同时SpO2下降92%;立即加快输液,静脉给予麻黄素20mg、阿托品0.5mg仍无效,BP很快测不到,HR为35次/分,立即给予肾上腺素0.1mg静注,地塞米松10mg,HR上升到50次/分,频发房早,SpO2恢复正常,但血压仍测不出;后又多次反复静注肾上腺素,多巴胺泵注,停手术取平卧位,血压测出为60/30mm/Hg,心率60次/分左右,很快BP又测不出,心率慢且不齐,ST段明显抬高,15min后心跳停止,立即肾上腺素1mg,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4min后心脏复跳;HR为55次/分,但BP仍测不出,两肺已布满湿罗音,经积极抢救无效,2h后病人因急性左心衰、心跳停止死亡。
骨水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近端骨折严重并发症及防治措施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骨水泥髋关节置换术中严重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
方法:2010年1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共连续施行70岁以上患者骨水泥型髋置换术224例(224髋)。
结果:术中血压降低者136例(60.7%),血压下降范围为1.3~2.6kPa,持续时间为3~10min。
植入骨水泥后心脏骤停0例,临床诊断为深静脉血栓37例(16.5%),肺栓塞13例(5.8%),术后感染1例(0.45%)。
术后临床诊断获得3年以上随访共183例(183髋),平均随访时间为6.2年(3~9年),随访率为81.7%,平均随访Harris评分为82.5分(81~92分)。
其中有3例因假体周围骨折、1例因术后感染、1例因无菌性松动行翻修手术。
结论:骨水泥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近端骨折效果明显,但其严重的并发症的出现重在预防,早期下地活动、使用抗凝、使用四代骨水泥技术、提高手术技巧以及重视术中监护和围手术期的护理。
标签:老年;股骨近端骨折;骨水泥;髋关节置换术;并发症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及我国进入老龄化阶段,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明显增加。
而骨水泥髋关节置换术更适合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其具有术后髓腔出血少,可早期负重等优势,据Rasquinha研究其远期松动率明显降低[1],疗效优良率为90%~93%。
自2010年1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共连续施行70岁以上患者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224例(224髋),出现的骨水泥植入综合征及其防治做一探讨。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共连续施行70岁以上患者骨水泥型髋置换术224例(224髋),其中男性103例(103髋),女性121例(121髋),手术年龄70~98岁,平均年龄83.5岁。
患者均为外伤致股骨近端骨折,股骨颈骨折10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23例。
方法:高血压患者应用降压药物使收缩压控制在140~160mmHg,舒张压控制在80~90mmHg;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6.5~8mmol/L,术后继续用胰岛素泵控制血糖致基本正常水平,术前给予患者补充液体500~1000ml。
骨水泥在关节巻换术中的应用及医护人员职业防护体会件水泥型全加关节置换骨水泥是一种用于件科手术的医用材料,由于它的部分物理性质以及凝固后外观和性状颇像建筑、装修用的白水泥,便有了如此通俗的名称。
其实,其主要成分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由于英本身具有较强的硬度和黏合度,因而能增加件骼的耐压强度,有灭活局部肿瘤组织,缓解疼痛以及恢复骨骼结构和功能的作用。
现临床上主要用于人工关节的固左以及丹缺损的再建:秤质疏松、椎体压缩性卄折、椎体肿瘤等疾病的推体成形术:it髓炎、人工关节术后感染等与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作为一名骨科专科护士,在参加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中经常会接触到计水泥,现就骨水泥在手术中的应用及如何做好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谈谈体会。
件水泥的历史骨水泥的化学名称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也称丙烯酸竹水泥。
PMMA于1927年由H订1和Crawfold发明,1937年在医学上首先用于口腔科。
1953年由Haboush 首先用于髓关节双杯置换术,1958年经过Charnley系统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被骨科医生广泛接受并主要用于关节置换中。
英作用是将人体关节和关节假体之间做牢固连接,即便保持的时间很长也不会松动。
件水泥的发展大体分为3个阶段。
笫1代计水泥技术应用于2世纪7年代中期以前,其假体松动率2%〜4%,除了假体本身在设计方面存在缺陷之外,主要是因为位于假体和秤质两个界面之间的PMMA微粒(直径Mlum)会引起的假体周困丹溶解和秤水泥界而的老化、破裂, 最终导致假体的远期无菌性松动;第2代骨水泥技术产生在7〜9年代,改进后的第2代骨水泥技术假体松动率在术后3年3%;而第3代件水泥技术假体松动率在术后2年仅3%0随着骨水泥技术的发展,朴水泥中加入了适当比例的计粒,人体骨骼组织可慢慢长入计水泥内部,可达到自身固定的目的,不易松动。
件水泥在人工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它是一种无色液体, 易燃易挥发,融点-48°C,沸点1〜11°C,相对密度.944(2/4*0,折射率4142。
骨水泥在骨科临床中应用发表时间:2017-11-03T13:45:25.313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8月上第15期作者:何意[导读] 探讨骨水泥在骨科临床中应用的现状,分析其在骨科手术中应用的优势。
豫西协和医院脊椎骨关节外科河南/西峡474500 【摘要】目的:探讨骨水泥在骨科临床中应用的现状,分析其在骨科手术中应用的优势。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骨科手术治疗中应用骨水泥的患者88例,其中椎体病理性压缩骨折42例行椎体成形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4例,髋关节疾病18例行关节置换术,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4例应用骨水泥修复缺损。
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分析其手术中应用骨水泥的治疗效果及其术后并发症。
结果: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患者中,疗效优34例(80.95%),良5例(11.90%),差3例(7.14%),优良共39例(92.86%)。
有7例发生骨水泥渗漏,其中漏入椎旁软组织4例,漏入相邻椎间隙3例,骨水泥渗漏率为16.67%,未发生椎管内骨水泥渗漏,7例发生骨水泥渗漏的患者均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
所有行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现感染,未发现过敏反应,术后诊断出深静脉血栓14例(33.33%)。
结论:骨水泥在骨科的应用成效显著,特别是作为填充材料治疗塌陷性骨折和关节置换方面均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应重视相关并发症,在应用过程中预防和避免其发生。
【关键词】骨水泥;成形术;关节置换骨水泥(Bone coment)又名骨粘合剂,作为一种填充材料在临床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多种原因导致的骨残损[1]。
主要用途包括:在治疗椎体病理性骨折时,作为填充材料被应用于椎体成形术;在髋关节等置换术中应用骨水泥起到支撑和稳固作用;在骨质疏松所致的骨折治疗中骨水泥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中应用骨水泥的患者88例,分析其手术中应用骨水泥的治疗效果。
2023-11-08contents •骨水泥简介•骨水泥的医学应用•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骨水泥的操作注意事项•骨水泥的临床效果•骨水泥的未来发展目录01骨水泥简介骨水泥的定义它是一种高分子材料,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粉剂和液剂混合而成。
骨水泥在骨科手术中主要用于固定人工关节和填充骨骼之间的空隙。
骨水泥是一种用于骨科手术的医用材料,也被称为骨粘固剂或骨粘合剂。
骨水泥的组成骨水泥主要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粉剂和液剂组成。
PMMA是一种高分子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
在使用时,将PMMA粉剂和液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可注射的骨水泥。
骨水泥的用途骨水泥在骨科手术中主要用于固定人工关节,如人工髋关节、膝关节等。
骨水泥还可以用于填充骨骼之间的空隙,以促进骨骼愈合。
骨水泥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能够提供良好的固定效果,同时减少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
02骨水泥的医学应用用于人工关节置换人工关节是骨水泥最为广泛的应用之一。
骨水泥被用于固定人工关节,以减轻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并恢复关节功能。
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中,骨水泥被用来填充关节间隙,从而提供稳定的支撑,并促进骨骼与人工关节的整合。
骨水泥在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手术效果。
骨水泥也被用于骨折固定。
通过将骨水泥注入骨折部位,可以提供稳定的支撑并促进骨折愈合。
与传统的金属内固定相比,骨水泥固定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更低的并发症风险。
骨水泥在骨折固定手术中可以提供即时的稳定性和减轻疼痛,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用于骨折固定骨水泥在椎体成形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手术效果和患者的康复。
用于椎体成形术椎体成形术是一种用于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手术方法。
骨水泥被注入椎体,以增强椎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通过椎体成形术,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并改善脊柱的稳定性,避免进一步的神经损伤。
03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骨水泥植入人体后,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免疫反应。
骨水泥不良事件培训资料骨水泥在骨科临床上广泛使用,尤其是人工关节假体固定、骨缺损空腔填充等都起到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骨水泥”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俗称,它是由聚合粉剂和单体液体两部分组成,粉剂主要成分是聚甲基丙烯酸酯类共聚物及适量的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液体为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
有一些骨水泥产品中还含有抗生素成分,具有缓释抗生素功能。
随着骨水泥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所引发相关的可疑不良事件特别是严重的过敏反应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自2002年至2009年8月31日,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数据库中共收到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有关的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26份,涉及21例病人,其中有8例死亡。
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一过性低血压、低氧血症、心律失常、心搏骤停、心肺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等。
21例病人中,事件发生地多在基层医院(17例)。
研究证实,约1/ 3 左右的患者在关节置换术中股骨髓腔灌注骨水泥时,会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大多表现为突发性一过性轻度低血压,有约0.6‰的患者出现循环功能衰竭猝死,由于病情突发性,往往无先兆,故救治有一定难度。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骨水泥产品在国内外国骨科临床上大量广泛使用,它对固定关节假体是确切的、安全的,所产生的严重不良事件也是可预防的。
鉴于骨水泥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尤其是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使用骨水泥型假体几率更高,一旦发生不良事件,后果更为严重,为减少骨水泥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建议:一、临床医生应熟悉骨水泥产品的技术操作,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病人的监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下列事项:1、使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假体时,应严格按照现代骨水泥灌注技术进行操作,包括彻底清理髓腔,假体柄远端放置髓腔塞,髓腔内彻底冲洗、洗刷,保持干燥髓腔,并使用骨水泥枪加压逆行灌注骨水泥。
由于不同厂商所提供的骨水泥粉剂与液态单体混合搅拌至骨水泥完全固化之间时间不一,因此临床医生必须在使用前详细阅读使用说明书,了解产品固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