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原本1. 介绍在这个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被各种各样的装饰和修饰所包围。
从建筑物到人们的外表,无处不在的雕饰让我们感到疲惫和压力。
然而,有一种美丽是天然而来的,没有经过任何修饰。
这就是自然界中那些清水出芙蓉的景象。
“清水出芙蓉”这个词汇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容词。
它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界中美丽、纯净和原始的景观。
而”天然去雕饰”则指的是摒弃一切人为修饰和改变,展现事物本真、原始和自然的状态。
本文将探讨清水出芙蓉与天然去雕饰之间的关系,并探索如何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并欣赏这种美丽。
2. 清水出芙蓉:自然之美2.1 自然景观自然界中有着许多令人惊叹的景观,它们无需人为修饰就能展现出美丽和宁静。
比如,清澈的湖泊、壮丽的山脉、绵延的草原和美丽的花朵等等。
这些景观都是自然界中清水出芙蓉的典型例子。
2.2 动物和植物动物和植物也是天然去雕饰的代表。
它们生来就具备独特的美丽和优雅,不需要任何修饰就能吸引人们的目光。
例如,孔雀开屏时展示出的华丽羽毛、蝴蝶翩翩起舞时展现出的多彩翅膀以及花朵绚丽多彩的颜色。
3. 天然去雕饰:回归本真3.1 内在美天然去雕饰强调事物内在美的重要性。
在这个追求外表和表面价值观念盛行的社会中,我们常常忽视了内在美。
事实上,内在美才是真正持久而有价值的。
3.2 去除虚假修饰天然去雕饰意味着摒弃一切虚假修饰和伪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被社会对外貌和形象的要求所束缚。
然而,真正的美丽在于展示真实的自我,不需要伪装或假面具。
3.3 探索内心世界天然去雕饰也是一种探索内心世界的方式。
当我们剥去表面上的修饰和干扰时,我们可以更加专注于自我内心的探索和发展。
这种自我探索有助于提高个人意识和幸福感。
4. 如何体验清水出芙蓉与天然去雕饰4.1 沉浸在大自然中寻找机会离开城市喧嚣,亲近大自然。
可以选择前往郊区或乡村地区进行短途旅行或度假。
在大自然中散步、徒步旅行或露营,感受清水出芙蓉的美丽。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龙应台散文《目送》赏析龙应台的《目送》在现当代文学史所有感悟亲情的散文中别具一格。
文章祛除了枝蔓繁冗的华丽外衣,以干净洗练的文字将人间的朴素亲情缓缓道出,情感幽徊流泄于字里行间,以沉静而从容不迫的姿态走进读者的灵魂深处,让人欲罢不能。
《目送》给人一种洗尽铅华呈素姿的本质之美,正如化妆的最高境界是无妆,文章中的精准炼字、匠心结构与情感主题的升华相得益彰,天衣无缝,是一篇精美细致的上乘佳作。
一散文主“情”,表现亲情、友情、爱情等人间真情的散文一直在散文创作领域占有较大比重,这类散文无不以情感的真切取胜。
如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洋洋洒洒十万字,对母亲生病间隙的点点滴滴叨絮不休,虽缺少艺术性的提炼概括,却以琐屑的日常生活铺叙了母女亲情,让人为之动容。
王恒绩的《娘,我的疯子娘》以儿子的愧疚之心撕开了疯子母亲的精神世界,剖露出疯子娘心灵深处的人性律动,让人潸然泪下。
胡子宏的《怀念我的妻子》以深情的笔触追忆了妻子患病后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情感历程,感人至深。
类似的还有李汉荣的《回忆父亲》、孙荪的《娘》等等,相对来说,龙应台的《目送》更似朱自清的《背影》,这两篇散文都以温柔敦厚的儒家式的文化精神克制了情感的血脉喷张,而似小河淙淙般的舒缓渗人心脾。
二者均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送别场景作为描写对象,在天真质朴的娓娓叙事中流露朴素真情,可谓淡笔写离思。
然而在情感的表达与时空的张力上,笔者以为,龙应台的《目送》更胜一筹。
首先,在时空的纵度上,朱自清的《背影》紧紧注视父子两代人之间的情感体验,而龙应台的《目送》则牵系三代,以父亲为代表的老年,以“我”为代表的中年和以儿子华安为代表的青年,以“我”的视点为中心,将三个年龄时段的情感体悟串联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轨迹,并且以此上升为人间大情、醒世恒理,视野开阔而颇具哲理性,这是《目送》区别于《背影》等其他亲情散文最成功的地方。
其次,在表达的情感上,《背影》全篇弥漫着含蓄的忧伤和细腻的感动,而《目送》不仅如此,更有无奈基础上的通透和沉淀之后的省悟,因此两番毅然决然地写下“不必追”,语气迟缓却坚定。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全诗是李白的哪首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全诗是李白的《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宛如出清水的芙蓉,有大自然天然去雕饰。
这首诗是李白在江夏临别时赠写太守韦良宰的,通过写古述今表达了他对自身境遇和对乱世的忧愤。
这是诗人写的最长一首抒情诗,诗人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同韦良宰的交往为中心,尽情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感慨。
其中如“十月到幽州”之句所产生的歧义,作为一个大诗人,他不可能感觉不到这一点。
对于此只能作一种解释,这是诗人在事后有意造出的一种恍惚语境。
他知道这首诗不只是写给这一个老朋友看的,他是有意向世人明示自己在乱世中的态度与先见之明。
原文: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
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
九十六圣君,浮云挂空名。
天地赌一掷,未能忘战争。
试涉霸王略,将期轩冕荣。
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
学剑翻自哂,为文竟何成。
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
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
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
叹君倜傥才,标举冠群英。
开筵引祖帐,慰此远徂征。
鞍马若浮云,送余骠骑亭。
歌钟不尽意,白日落昆明。
十月到幽州,戈鋋若罗星。
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
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倾。
心知不得语,却欲栖蓬瀛。
弯弧惧天狼,挟矢不敢张。
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
无人贵骏骨,騄耳空腾骧。
乐毅倘再生,于今亦奔亡。
蹉跎不得意,驱马还贵乡。
逢君听弦歌,肃穆坐华堂。
百里独太古,陶然卧羲皇。
征乐昌乐馆,开筵列壶觞。
贤豪间青娥,对烛俨成行。
醉舞纷绮席,清歌绕飞梁。
欢娱未终朝,秩满归咸阳。
祖道拥万人,供帐遥相望。
一别隔千里,荣枯异炎凉。
炎凉几度改,九土中横溃。
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
草木摇杀气,星辰无光彩。
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函关壮帝居,国命悬哥舒。
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
公卿如犬羊,忠谠醢与菹。
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
帝子许专征,秉旄控强楚。
节制非桓文,军师拥熊虎。
人心失去就,贼势腾风雨。
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李白《静夜思》翻译比析第一篇: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李白《静夜思》翻译比析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李白《静夜思》翻译比析摘要:《静夜思》,寥寥数语,李白写来轻灵曼妙,浑然天成。
没有渲染的情感,也没有雕琢的词藻,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道出了千百年来游子的思乡心切,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淡与柔的意境跃然纸上。
本文通过对李白《静夜思》三种英文译文的赏析,从意境的角度探讨了在翻译李白这首诗的过程中,如何力图解读并再现原诗中的意境,达到准确的传译目的。
关键词:《静夜思》;意境;译文赏析一.《静夜思》中国古代诗歌中,有大量抒写乡情的篇章。
李白的《静夜思》,是这类诗歌中最为人熟悉并传诵的一首。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静夜思》中的乡情,十分轻淡,给人亲切而真实的感觉。
不但古诗中常见的那种客子思乡怀亲的悲愁与痛苦看不到,就连游子常有的孤寂和凄清之感,都淡得使人觉不出来。
正如沈德潜所评:“旅中情思,虽说明却不说尽。
” 它抒发的乡情,就像诗中那弥漫于天上地下的月光,轻盈似纱,清淡如水。
这种感情,以柔美、温和为特征,具有平凡生活色彩。
只要一读到或听到这首诗,人们并不感到心灵的强烈震撼,只是心弦被轻微地拨动了一下,从而引起一种熨贴的、和谐的美感。
正如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他称《静夜思》为“妙绝古今”。
二.意境关于意境,赵则诚等指出“意境指的是通过形象性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的空间的艺术境界。
意境的根本构成在于情景交融,它包含着两个方面,即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作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
前者叫做“境”的方面,后者叫做“意”的方面,这两个方面有机统一浑然交融而形成意境。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出自唐代李白的《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解释:宛如出清水的芙蓉,如大自然中本就存在一般,毫无雕刻打磨的痕迹。
此诗是李白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滞留江夏时所作的一首自传体长诗(按此诗作年,王谱、詹谱、王增谱、安谱、郁本、安本作公元759年,黄谱、裴谱作公元760年)。
诗人因受永王之败的牵连,被流放至夜郎,中途获上赦宥。
此诗是在他被赦免后所作。
在这个时候与韦良宰这样一个老朋友相见,李白的感慨当然是很深的。
其中最强烈的莫过于他已由旧日的御前歌手沦为一个流犯,而对方已由一介平凡的知县成为名镇一方的主座了。
其中一个首要缘由就是韦良宰在骚动变乱中作出了与李白不同的选择。
面对老友,李白除了叙及他们的交往始末,着意向他诉说了本身的不幸与委屈,还告诉老朋友骚动变乱前自己北上幽州就是为了探察安禄山的虚实。
这如同下面诠释入永王幕的缘故一样,也是为了消除老朋友的误会,表明自身在政治态度上的清白。
这是诗人写的最长一首抒情诗,诗人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同韦良宰的交往为中心,尽情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感慨。
其中如“十月到幽州”之句所产生的歧义,作为一个大诗人,他不可能感觉不到这一点。
对于此只能作一种解释,这是诗人在事后有意造出的一种恍惚语境。
他知道这首诗不只是写给这一个老朋友看的,他是有意向世人明示自己在乱世中的态度与先见之明。
此诗流传最广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两句。
其意思是,像那刚出清水的芙蓉花,质朴明媚,毫无雕琢装饰,喻指文学作品要像芙蓉出水那样自然清新。
雕饰:指文章雕琢。
这两句诗赞美韦太守的文章自然清新,也表示了李白自己对诗歌的见解,主张纯美自然——这是李白推崇追求的文章风格,反对装饰雕琢。
李白自己的作品也正是如此,后人经常引用这两句评价李白的作品。
清水出芙蓉全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出自唐代李白的《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译文:宛如出清水的芙蓉,如大自然中本就存在一般,毫无雕刻打磨的痕迹。
注释:芙蓉:荷花。
赏析此句表达了诗人对诗歌的见解,主张纯美自然——这是李白推崇追求的文章风格,反对装饰雕琢,后人常用来比喻文学作品像芙蓉出水那般清新自然。
原文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
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
九十六圣君,浮云挂空名。
天地赌一掷,未能忘战争。
试涉霸王略,将期轩冕荣。
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
学剑翻自哂,为文竟何成。
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
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
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
叹君倜傥才,标举冠群英。
开筵引祖帐,慰此远徂征。
鞍马若浮云,送余骠骑亭。
歌钟不尽意,白日落昆明。
十月到幽州,戈鋋若罗星。
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
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倾。
心知不得语,却欲栖蓬瀛。
弯弧惧天狼,挟矢不敢张。
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
无人贵骏骨,騄耳空腾骧。
乐毅倘再生,于今亦奔亡。
蹉跎不得意,驱马还贵乡。
逢君听弦歌,肃穆坐华堂。
百里独太古,陶然卧羲皇。
征乐昌乐馆,开筵列壶觞。
贤豪间青娥,对烛俨成行。
醉舞纷绮席,清歌绕飞梁。
欢娱未终朝,秩满归咸阳。
祖道拥万人,供帐遥相望。
一别隔千里,荣枯异炎凉。
炎凉几度改,九土中横溃。
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
草木摇杀气,星辰无光彩。
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函关壮帝居,国命悬哥舒。
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
公卿如犬羊,忠谠醢与菹。
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
帝子许专征,秉旄控强楚。
节制非桓文,军师拥熊虎。
人心失去就,贼势腾风雨。
惟君固房陵,诚节冠终古。
仆卧香炉顶,餐霞漱瑶泉。
门开九江转,枕下五湖连。
半夜水军来,浔阳满旌旃。
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
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
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
扫荡六合清,仍为负霜草。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摘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意指清澈的水中绽放着娇艳的芙蓉花,展现出自然的纯真与美丽。
这一意象在文学艺术中也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代表着纯洁、高贵和坚强。
清水出芙蓉的历史传承丰富多彩,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天然去雕饰的美学观念则强调自然、朴实和平和,反对过度的雕琢和繁复。
这一观念在艺术表现中常以简约、清新的形式呈现,给人以清逸、纯净之感。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结合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传统与现代在这里融合出独特之美。
我们珍视自然本色,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体验生活中的真实与美好。
【关键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含义,象征意义,历史传承,美学观念,艺术表现形式,魅力,传统与现代融合,珍视自然本色,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1. 引言1.1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句古语源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形象地描绘了清澈的水中绽放着娇艳的芙蓉花,展现出一种自然与纯洁的美景。
在当代社会,这句诗句被人们引用,不仅仅是在描述自然景观,更成为一种美学观念和生活态度的象征。
"清水出芙蓉"代表着追求天然本真,珍视自然之美的心境和态度;而"天然去雕饰"则表达了追求简约、素雅的审美倾向,拒绝繁复、夸张的装饰风格。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回归自然,追求简约与自然之美。
清水出芙蓉的意象让人联想到清新、纯洁的感觉,而天然去雕饰则强调从繁复中解放,回归本真,展现出一种朴素、典雅的美。
在这个充满喧嚣的社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平静与清净,更让人们体会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美。
愿我们珍视自然本色,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体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魅力。
2. 正文2.1 清水出芙蓉的含义"清水出芙蓉"这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文学,在《楚辞·九歌·东皇太一》中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句。
周邦彦《苏幕遮》赏析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
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祐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
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单纯。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与情景结合的方式,其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深挚之情的统一。
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
它一方面显示词人胸襟的广阔与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整体说来,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
这说明,抒写离愁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此词上片写景,有静有动。
起首“燎沈香,消溽暑”两句写静态,在盛夏闷热又潮湿的时节,词人焚香消暑,透露出环境的幽静,内心的安定。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两句,写静中有动。
一个“呼”字,不仅打破了周围静谧的气氛,而且透露出昨夜有风雨,今晨已转晴。
清晨起来,听到雨后雀噪初晴,又看到鸟雀窥檐,仿佛要告诉人们新晴的欢快,写得别有风趣。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三句描写荷花的神态,是全词最精彩动人的笔墨。
池塘中清圆的荷叶上残留着昨夜的雨珠,在红艳的初阳照射下渐渐地晒干了。
一阵清风吹来,亭亭玉立的荷花一团团地随风飘动。
一个“举”字,生动地刻画出水上荷花的绰约姿态。
下片由景入情,引出久客思乡的意绪。
周邦彦元丰年间在汴京太学读书时常有怀才不遇的感叹。
因此词中表露出乡关之思。
“故乡遥,何日去?”直抒思乡的情怀。
词人久客京师,想念遥远的江南故乡,萌生出何日方能归去的情思。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这里“吴门”与“长安”,都是借指而非实地。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这句话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
它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自然美的讴歌,强调了清水和芙蓉之间纯净与自然的关系。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物都被雕饰或加工过,但清水和芙蓉却是天然产生的,没有经过人为的改变,正因为如此,它们才显得特别纯净和美丽。
清水以其纯净无污染的天然特性而著称。
在大自然中,没有污染源的水源是非常难得的。
像江河湖泊中的水,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过滤,可以达到非常高的纯净度。
一股清泉,从山间涓涓细流而出,水质清澈见底,使人们仿佛置身于童话般的世界中。
清水出人间,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清净,更是心灵的洗涤。
它可以带给人们一种平和与宁静,让内心得到净化,摆脱尘世的种种烦恼。
芙蓉是花卉中的一种。
它的花瓣洁白如雪,形状像海螺般旋转开放,犹如仙子在人间散发出的香气,给人以视觉和嗅觉上的双重享受。
芙蓉开放在水面上,一朵朵洁白的花瓣在阳光下绽放,犹如一朵朵浮云,飘飘荡荡,给人以无限遐想。
芙蓉一直以来都被人们所喜爱和推崇,既是一种美丽的花卉,也是一种象征纯洁与高雅的表达。
清水和芙蓉的结合,更是将纯净和美丽的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清水中的芙蓉犹如天地间的宝石,一朵朵水仙花静静地漂浮在清澈的水面上,给人以一种仙境般的感觉。
清水和芙蓉的结合,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景观,更是一种对纯净与美丽的追求。
清水和芙蓉之间没有丝毫的修饰和人工的雕琢,它们之间的美是纯粹的,自然的,没有任何瑕疵。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这句诗歌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向往。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追求各种外在的美,但往往忽略了内在的美。
清水和芙蓉之间的美丽,正是内外合一的美。
它们没有经过人工的改变和雕饰,却散发出纯净和美丽的光芒,使人们陶醉其中。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迷失在一些繁杂的事务中,难以静心欣赏大自然的美丽。
清水和芙蓉这一景象提醒我们,应该放下心中的杂念,回归到内心的纯净之地,欣赏自然的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赏析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形容一个人自然美丽、不加修饰的诗句。
它所表达的是一种纯净、清新、自然的美,一种无需外界装饰和修饰的天然之美。
人们常常追求美,追求外在的完美和艳丽。
然而,真正的美并不在于外表的装饰和修饰,而在于内在的自然和真实。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正是这种内在美的最好诠释。
清水出芙蓉,芙蓉是一种美丽的花朵,它生长在清澈的水中,没有任何杂质和污染。
这里的清水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纯净的心灵,没有外界的烦恼和纷扰。
只有拥有一颗纯净的心灵,才能散发出真正的美丽。
天然去雕饰,指的是一个人不需要任何修饰和装饰就可以展现出自己的美丽。
这种美丽不是靠化妆品和外在的装饰来营造的,而是源自内心的真实和自然。
没有任何修饰的美丽更加纯粹和持久,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也不会因为外在的变化而改变。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形容的是一种真实的美丽,一种不受外界干扰的纯净和自然。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美不是靠外表来决定的,而是源自内心的真实和自然。
只有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才能散发出真正的美丽。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人们追求真实和自然之美的一种赞
美和讴歌。
在社会中,人们经常被外界的标准和评价束缚,很难保持自己的真实和纯粹。
然而,只有拥有一颗纯净的心灵,才能散发出真正的美丽。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真实和自然之美的目标和信念。
课程:美学与修养班级:11020341X 姓名:纪宏龙学号:21
自然美
——“赏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语出自唐/李白《经离乱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增江夏韦太守良宰》。
字面意思是说像事物如同刚出水的芙蓉,质朴明媚,毫无雕琢装饰。
欲指文学作品要像芙蓉出水那样自然清新。
这两句诗赞美韦太守的文字自然清新,也表示了自己对诗歌的见解,主张纯美自然——这是李白推崇追求的文章风格,反对装饰雕琢。
而我觉得这句话同样可以运用于关于容貌的理解上来。
上了牛老师的美学与修养之后,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女帅哥呢?资质愚钝的我上网查了一下关于网络上给出的关于帅哥美女的解释:
首先,真正的美女她们是独立的,这种独立不是与世隔绝,而是生活上的负担可以自己扛起,不需要别人的资助,因为独立的女人才更自信,感情上给予唉的人无私的奉献,她们忠于公益事业,因为有爱的女人,菜更丰富。
其次她们是智慧的,这种智慧不是尔虞我诈,而是对纷繁的社会,有一套自己的处世哲学,因为有智慧的女人才永远年轻。
还要有好的相貌和身材。
家庭方面也要相夫教子,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而帅哥则是对容貌姣好的男子的统称。
又叫美男子、型男、俊男。
就是帅哥。
现代人认为,男子五官清秀,双眼有神,英武高大,且有才华,气质优雅,即为帅哥。
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似乎过于在乎容貌了,多少人整天花大把大把的时间花在化妆上,又有多少人不惜巨金以及医疗危险通过整容达到自己美丽的目的。
我想这是人的虚荣心或者是太现实。
在现在这个社会,大多数是以貌取人,那么有些人就想整容。
但整容有好处也有坏处,它是可以增加人的自信心但也有可能留下整容后遗症,毕竟不是自己原来的样子,有些人就不太能接受。
想变漂亮的方法不一定就是整容,也不一定就要变漂亮,你对自己有信心就会认为自己是最漂亮的,不一定做什么事都是靠美貌来完成的。
例如,你可以通过增加自身的修养来培养一种气质。
于是,在越来越多的整容之下,“自然美”成了主题。
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他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自然美作为经验现象,是人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的。
美的起源和艺术的起源都离不开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仁化”了的自然;另一方面人自身也得到了改造,经过数百万年的生产劳动,人逐渐锻炼出了灵巧的双手和高度发达的大脑,形成了人所特有的感官和感觉能力,以及人所独具的道德感和美感这样一些高级情感。
知道这个时候,自然界对于人来说,才开始成为审美的对象。
自然美的领域也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逐渐扩大的,是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自然事物愈来愈多地成为能够为人服务的、使人感到可亲的过程中不断宽展的。
总之,自然美产生的根源是人类社会实践。
是实践把自然和人联系在一起,是自然没得以产生。
随着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联系越来越扩大,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的物质生活对象,范围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自然作为精神生活的对象也在不断扩展。
自然美的范围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
美的自然对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经过人们直接改造加工、利用的对象(如土地、园林);另一种是未经直接改造的自然(如星空、大海、山川)。
前一种与社会事物的没接近。
这种景物凝聚这人的劳动,经常作用与人们的感性和理性,唤起人们的审美愉悦。
如春天生机勃勃的秧苗,秋日金黄的硕果,绿的的山林,雪白的羊群。
民歌中写道“麦田好似万丈锦,锄头就是绣花针,公社姑娘手艺巧,绣的麦苗根根青。
”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在论述这类自然美时说:“打动我的并非山野风景中所形成的一堆堆的东西,而是人类想象力赋予它们的壮观。
令我赞赏的是人如何轻易地与如何伟大地改变了自然”。
后一种自然美的根源仍离不开自然和生活的联系。
它们作为人们的生活环境而出现,或是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的来源,她们是人类生活劳动不可缺少的东西,因而给人以美感。
例如太阳,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美得令人心旷神怡”,是因为它是“自然界的生机的源泉,恩泽万物,也使我们的生活温暖,没有它,我们的生活便暗淡而悲哀。
总之,太阳是直接有益于人的生命机能,增进体内器官的活动,因而也有益于我们的精神状态。
”
自然美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事物中的感性显现,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具体来说,自然美主要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构成自然美的先决条件是自然美事物本身的资料、色彩、形状等自然特征。
没有这些自然属性,也就没有自然美。
第二,自然美偏重于形式。
一般来说,美的事物总是体现为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统一,但不同的美侧重的方向有不同。
自然美主要表现在形式方面。
自然美的内容往往是朦胧的,不确定的,而自然美的形式却是具体的、直接引发美感的,因此形式在自然美中占据突出和显要的地位。
第三,自然美具有联想性,自然五之所以给人美感,往往与人们中产生的联想有关,而且联想越丰富,越奇妙,这种美感就越浓烈。
第四,自然美具有变易性。
自然美的变易性是指自然美具有变化不定的特点。
许多自然物的形态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们对自然物的观赏角度也是可以改变的,这是产生了自然没的变易性。
正如以前看过的一个小品,郭达和苏岩演的。
小品场景是,许多单身男女在电视征婚,其中女六号对身为男二好的生物学家倍有好感,于是她自以为能博得生物学家的好感而穿着一些古怪的动物服饰。
生物学家被这只疯狂的火鸡吓得够呛,但最后他发现其实女六号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好姑娘。
在最后一刻,他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这不是恰恰暗示,我们生活中那些自以为是的姑娘把自己整来整去,但其实是失了真我。